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_丁敏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以格莱珉银行为例

2 . G u a n g d o n g I n s t i ut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d o n g 5 1 0 6 1 0 )
Ab s t r a c t : Bu s i n e s s mo d e l i s t h e c o r e f o r s o c i a l e n t e r p r i s e s t o g e t d o u b l e v a l u e s wh i l e i n no v a t i o n i n t h e b u s i n e s s mo d e l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 a n t , s u s t a i n a b l e me a n s t o g a i n c o mp e t i t i v e a d v a n t a g e . On t h e b a s i s o f e x p o u n d i n g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s o c i a l e n t e r p r i s e s b u s i n e s s mo d e l , t h e p a p e r a n a l y z e s t h e i n n o v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e s f r o m i f v e a s p e c t s i n c l u d i n g c u s t o me r n e e d s , p r o d u c t s a n d s e r v i c e s , i n t e r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 s u p p l y c h a i n o r g a n i z a t i o n mo d e a n d n e t wo r k s y n e r g i s t i c e f f e c t wi t h Gr a me e n Ba n k a s a n e x a mp l e . An d t h e n i t p r o p o s e s ha t t f o l l o w- u p s ud t i e s s h o u l d e n r i c h c a s e a n a l y s i s s a mp l e a n d i n t r o d u c e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me t h o d s . Ke y wor d s : s o c i a l e n t e pr r i s e s ; b u s i n e s s mo d e l ; i no v a t i o n a p p r o a c h e s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范式研究

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与范式研究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商业模式的创新成为了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各种企业不断地试图通过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然而,商业模式的创新并非易如反掌,要想创造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商业模式,需要经历不断的试错探索,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范式。
本文将围绕商业模式创新展开探讨,探究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和范式,希望能够为广大企业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很多,下面将分别从技术、市场、人才和财务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1.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商业模式创新中最常见的一种路径,通过引入新的技术和工具,实现对商业模式的改进和升级。
比如,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许多传统行业所采用的商业模式都面临着巨大挑战,如传统纸质媒体行业向移动互联网媒体行业的转型,通过利用新技术来开发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企业的持续创新。
2.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通过打造全新的消费市场或者改造传统市场,丰富消费者的购买选择和消费体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价值。
比如,像“共享经济”、“互联网家装”等新兴行业都是基于市场创新而诞生的。
3.人才创新在当今全球化和社会化的商业环境中,人才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通过打造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团队来指导商业模式的创新和实践,将创新成为企业的价值观和文化,成为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路径。
4.财务创新财务创新是一种普遍而又实用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
通过有创意地使用资金,优化和创新财务策略和技术,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推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商业模式创新的范式商业模式创新的范式不同于其他创新,它面向的是更广阔的市场和更长期的长远发展,如何找到一种适合自己企业的商业模式范式成为了当前许多企业探索的方向,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1.创新氛围创新氛围是实现商业模式创新的第一要素。
创新氛围的建立不仅仅是一个天真的梦想,而是一种文化建设,涵盖了组织机制、行为规则、管理方式和内部资源等诸多方面。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苏州绿咖啡为例

经济管理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研究——以苏州绿咖啡为例李娇娇 河南大学商学院摘要:社会企业是一种新型社会组织,商业模式的成功与否决定其能否达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本文在对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概念了解的基础上,构建出基于价值角度的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框架,并依此对苏州绿咖啡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商业模式运营中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为我国社会企业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社会企业;商业模式;价值主张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9-0061-02一、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理论框架社会企业是一种利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价值的企业,它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商业模式的独特性与创新性,社会企业商业模式描述了交易的主要内容、交易结构和治理机制设计,并通过商业价值开发创造社会价值,是分析价值创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工具。
本文基于价值角度,结合商业模式价值要素的价值定位、价值体系和价值实现模型来构建社会企业的商业模式价值理论分析框架。
首先,社会企业的价值定位往往与商业企业以利润为主要驱动力不同,社会企业价值定位是为满足人类基本需求,更公平地分配稀缺资源,根本性地解决社会和环境问题。
所以在理论框架中价值定位包括谁是顾客,企业为顾客创造什么价值等要素。
其次,对于社会企业价值体系,它不仅以一定产品或服务为载体,往往还整合资源、创造性建立合作伙伴,与受益人共同参与产品或服务的创造。
所以在价值体系框架部分应描述企业产品和服务是如何生产出来,价值是如何创造出来,这就包括价值链、核心竞争力和伙伴以及价值是如何传递给顾客。
最后,对于社会企业价值实现模型,既包括经济价值实现也包括社会价值实现,其中经济价值实现来自于不同渠道,如资源整合、向特定市场或顾客提供产品或服务,向不同顾客索取不同价格获得经济收益等。
社会价值实现体现在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在实现自身目标时,往往采取授权和复制方式,将自己特有模式从地区范围扩散到全国甚至全球,实现了价值创造的几何式增长。
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绩效:基于上市公司的验证

第24卷第2期2024年2月创新科技Innov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24 No.2 Feb.2024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绩效:基于上市公司的验证丁璐扬,李华晶(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摘要: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农业企业如何利用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可持续发展绩效成为重要的研究问题。
以2015—2021年农业上市企业为样本,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农业企业效率型和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经济绩效、环境社会责任绩效的影响作用,以及企业产权性质和细分行业的异质性在其中的影响。
研究发现:农业企业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大于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农业企业实施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经济绩效和环境社会责任绩效,农业企业实施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升经济绩效,但未对环境社会责任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存在显著的产权性质异质性和细分行业异质性。
研究结论有助于扩展商业模式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关系研究的视阈,为科技创新驱动农业企业创造可持续性价值提供启示。
关键词:农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可持续发展绩效;异质性分析中图分类号:F27;F3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24)2-71-11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24.2.60 引言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对资源和环境具有依赖性,亟须通过科技和商业模式的协同创新突破资源约束,同时实现环境保护与价值创造。
其中,农业企业是解决粮食安全、环境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科技创新主体,而绿色是其创新发展的底线和底色。
尤其是在推动技术研发与商业模式创新时,农业企业须将可持续性作为价值实现的基础,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联动科技创新来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绩效。
企业商业模式及其创新论文

企业商业模式及其创新探究【摘要】商业模式创新正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兴衰的重要因素。
文章从商业模式的概念界定入手,阐明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内涵及动力,指出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路径及应当采取的对策。
以期通过论文研究,有效指导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活动,帮助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
【关键词】商业模式;模式创新;价值创造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然而,仅凭科技创新来取得进步还远不能满足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需要。
因此,企业要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寻找符合新技术、新产品的组织、流通和管理的新路径,也就是要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已经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
一、商业模式的提出及界定商业模式一词最早是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算机杂志上,是被用来描写资料与流程之间关联与结构的。
但商业模式正式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引起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却是1999年以后的事情。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球互联网开始在商业领域中普及应用。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基本的商业竞争环境和规则,一批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企业应运而生。
雅虎、ebay、亚马逊等纯粹的电子商务企业的兴起,对大量的传统企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自此,“商业模式”(business model)开始流行,常被用于描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型企业是如何获取收益的。
美国学者timmers于1998年第一次对商业模式概念进行了系统定义。
他指出商业模式可以作为由产品、服务和信息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一个产品、服务和信息流的框架,其基本要素包括产品、服务、信息、商业参与者、价值以及收入来源等。
瑞士学者dubosson 等(2002)认为,商业模式是企业为进行价值创造、价值营销和价值提供而形成的企业结构及合作伙伴网络,从而产生有利可图并得以维持收益流的客户关系资本。
社会企业定义

1.社会企业的概念社会企业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在1998年提出[1],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等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社会企业已在各国得到一定的实践,但在学术界还未对社会企业形成统一的定义。
社会企业,不是纯粹的企业,亦不是一般的社会服务,社会企业透过商业手法运作,赚取利润用以贡献社会。
它们所得盈余用于扶助弱势社群、促进小区发展及社会企业本身的投资。
它们重视社会价值,多于追求最大的企业盈利。
而由于各地域文化及社会发展状况的不同,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也因此不同。
以下是本文列举的具有对社会企业理解的代表性的定义。
1.1欧洲对社会企业的定义欧洲委员会认为社会企业是合作社(co-operatives)与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s)的交叉组织(crossroad),其中合作社包含劳动者合作社(workers’ co-ops)及使用者合作社(users’co-ops),而非营利组织包含生产型非营利组织(production oriented NPOs)及倡议型非营利组织(advocacy oriented NPOs),而社会企业偏向劳动者合作社与生产型非营利组织的混合体。
同时,欧洲委员会下的社会企业网络(EMES),也设定有关“社会企业”的社会指标,它们是:由一群公民首创;以资本所有权为基础;牵涉到受活动影响的人们的参与;有限的利润分配;以及施惠于社区的清楚目标[2]。
英国政府将社会企业定义为“拥有基本的社会目标而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这的利益为动机的企业,所获得的利润都再投入到企业或社会之中。
”英国社会企业的代表机构—英国社会企业联盟(The UK-based Social Enterprise Coalition)认为最简单的社会企业定义为“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这实际上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解释空间,同时在实际操作层和学者之间对于社会企业的准确定义也产生了更大范围的分歧。
社会企业文献综述

社会企业文献综述摘要: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促进社会发展、弥合社会问题的力量,发挥着其重要作用。
营利部门作为社会的重要力量,其企业社会责任(CSR)在促进社会发展中起着独特作用,但究其组织使命与性质,很难做到专业和“全身心”投入。
在这种现实情况下,社会企业呼之欲出。
2015年,我国7家企业或社会组织被认证为“社会企业”。
本文从运作模式、绩效等方面对社会企业进行综述。
关键词:社会企业;文献综述社会企业源于西方,是一种混合型组织,有学者称之为hybrid organization。
学术界普遍认为,法国经济学家蒂埃里•让泰是最早定义社会企业的,他认为社会企业不是“以人们衡量资本主义经济的办法即工资、收益来衡量的,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结合在一起的”。
欧洲大陆和美国分别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定义社会企业的,欧洲的研究将其并入“社会经济”中;而美国将社会企业纳入“市场经济”来定义,并着力于企业家精神。
“社会企业”概念在目前的学术研究中主要可划分为获取收入、社会创新和理想类型三大主流学派。
尽管什么是社会企业,学界尚无统一定义。
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社会企业与商业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着部分同质性,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特征。
一.社会企业的分类关于社会企业的分类多是从组织目标和实践来进行分类的,苏塔•金•奥特将其分为创业支持、市场中介、就业、有偿服务、服务补贴、市场联动和组织支持七种类型;Kim Alter从组织动机出发将社会企业划分为使命无关型(Mission—Unrelated)、使命相关型(Mission—Related)、使命中心型(Mission—Centric)社会企业;雅克•迪夫尼和金信阳将东亚国家与地区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分为商业化的非营利组织、就业整合类社会企业(WISE)、社会合作社、非营利—营利组织间的合作、社区发展类社会企业这五种形态;我国学者严中华将社会企业分为就业型的社会企业与创业型的社会企业;学者苗青基于社会企业的生态群,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分别是基于股东关系、基于雇佣关系、基于供求关系和基于赠予关系的社会企业。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2023年9月第26卷第17期中国管理信息化China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Sep.,2023Vol.26,No.17在企业的工作经验。
要加强对“双师能力型”队伍的建设,要积极引导教师自身逐渐形成校企协同育人的思维模式。
鼓励教师进企业进行实践,可以利用寒暑假进行顶岗实习,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增强教师进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到其他的院校进行学习或者找多方资源为教师提供研修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另外,还可以邀请资深企业财务人员来校给教师进行集中培训,培训时可以重点讲解企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分享企业中优秀的案例成果。
教师也要利用时间考取相关专业证书,对于会计专业,建议教师多参加“1+X ”证书培训,考取相关的“1+X ”等级证书,有助于在实训课时更好给学生讲解。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还要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交流活动,会计教研室可以定期召开教研室会议,每期教研会议征求各位教师意见拟定不同的主题,可以对课程、教学、教材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也可以交流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分享教学工作中好的经验等。
4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对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证课融通教学体系分析,高职院校应结合社会背景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断优化教学体系,通过加强证课融通,融入课堂思政,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高质量教学队伍,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1]陈雅檀.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岗课赛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4):163-166.[2]刘巧英.“1+X”智能财税背景下高职成本会计教学改革[J ].陕西教育(高教),2022(2):76-77.[3]王赟.大数据新时代企业会计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提升[J ].商场现代化,2023(2):168-170.[4]谭玲,戴文琛,李嘉佩.基于“会计工厂”的高职会计专业实训教学体系的实践研究[J ],经济师,2022(5):221-222.[5]邓菲. 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通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质量与市场,2022(16):133-135.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研究丁 敏(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郑州 451191)[摘 要]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不能紧跟社会需求,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及全方面发展,产生了人才供需之间的矛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社会企业 、社会经济与第三部门的比较
维度
社会企业
社会经济
第三部门
组织范围
组织类型 运行机制 目标聚焦
有限定条件 (利 润最终用于社 会目标 )
合作社 、社区组 织 、慈善 组织的 商业机构等
商业运 作, 获取 竞争优势 环境 、社会需要
各种作用 的 大量组 织 (社 区服务与 社 会服务组织 )
较高
一般
图 1 社会企业的概念与特征 [ 3]
2.社会企业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胡 锦涛总 书记在 中国共 产党第十 七次全 国代表 大会报
告中指出 , 在新的历 史阶段 , 中 国发 展呈现 出一 系列新 的阶 段性特征 , 其中包括 “社 会结 构 、社会组 织形 成 、社会利 益格 局发生深刻变化 , 社 会建设 和管 理面临 组织 建设和 管理 , 发 挥社会协同 、公众协同 、公 众参 与的作 用 ”。 第三部 门 、社会 经济等经济形态再次 被人们深入 地研究 。 “第三部 门 ” (the
可 持续 的商 业 模 式 改 善 营 养 状 况 的 颠 覆 性 途 径 , 并 期 望 将 其复 制到 世界 各地 。 这 种 可 持 续的 商 业 模 式就 是 社 会 企 业 。 管理 大 师 德 鲁 克 曾 预 言 , 这 种 组 织 有 可 能 成 为 后 资 本主 义时 代发 达经 济体 中真 正的 “增长 部门 ” 。[ 1]
应该说 , 社会企业的本 质是符合帕 累托改进的 商业模 式 创新 , 对社会与经济问 题的解决是 举足轻重 的。 越 来越多 的 商业企业承认, 只有能够解决贫困、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的 公
95
司在将来才最有可能获得成功 , 所以社会企业带来了 “破坏性 创新 ”, 缔造了商业的新社会契约 。目前我国结构性失业和技 术性失业群体日益庞大 , 使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 , 社 会企 业能促进工作导向 型福利体制的建立 , 推动人们从福利 走向工作 。同时 , 社会企业能够有效缓解困难 群体就业问题 ,
thirdsector)这一概念在 1973年由 T· 列维特 等人提 出的并 开始 在西方流行 , 上世纪 90年代起传入我国 , 现在已成为一 个重要的话题 。第三部 门也 叫公共 领域 , 是 指介于 国家 (政 府 )和市场之间 , 既不是政府的某个 部门或下属组织 , 也不是 追求利润最大 化的企业 。[ 4] 相较 于政府 组织 , 它 们是 非政府 组织 (NGO);相对 于营 利组 织 , 它们 是 非营 利组 织 (NPO)。 社会经济 (socialeconomy)的概念 由法 国经济 学家 提出 。 它 是指以第三部 门为主体 , 广泛吸纳失业 者在社区服 务和社会 服务组织中就 业的一种 以社会 效益 最大化 为使 命的 经济形 态 。 社会企业与它们有 着本质上区别 (见表 1), 从一 定程度 上来说 , 社会企业是我国 “第三部门 ”发展的必然趋势 。
Abstract:Socialenterpriseisthetypeoforganizationandsustainablebusinessmodelcombininginnovationonthebusiness modelofenterpriseandsociety.ManagementGuruPeterDruckerhaspredictedthatsuchorganizationsmaybecomethe real"growthsectors"ofdevelopedeconomiesofthepost-capitalistera.InChina, socialenterpriseisontheinitialstage .Thestudiesofcommunityofsocietyonsocialenterprisearemostlylimitedtothedirectionsofsociologyandpublic management.Weshouldcombinethesocialenterpriseandthebusinessmodelontheoperationofenterprise, andstudythe innovativeprocessandevolutionarymechanism onbusinessmodelofsocialenterprise, inordertobettercreatesocial enterpriseandbringmorevaluestothesociety, enterprisesandenvironment. Keywords:socialenterprise;enterprise;businessmodel;innovation
所 以 , 社 会企 业 是 基 于 环 境 与 社 会 需 要 进 行 社 会 创 新 , 并通 过商 业运 作获 取竞 争 优 势 , 最 终 将 其 绝大 部 分 的 利 润用 于再 生产 或实 现社 会 目 标 的 组织 (见 图 1)。 它 具 有 社会 性与 企业 性 、公 益性 与 营 利性 相 结 合 的特 性 , 是 将 企 业商 业模 式创 新与 社会 创 新 紧 密结 合 的 组 织类 型 和 可 持 续性 商业 模式 。
第 28 卷 总第 118期 2010 年 第 1期
科学 · 经济 · 社会 SCIENCE· ECONOMY· SOCIETY
Vol.28, Sum No.118 No.1, 2010
社会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丁敏
(安徽大学 管理学院 , 安徽 合肥 230039) 摘 要 :社会企业是将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与社会创新紧密结合的组织类型和可 持续性商业 模式 。 管理 大师德鲁克
பைடு நூலகம்
曾预言 , 这种组织有可能成为后资本主义时代发达经济 体中真正的 “增长 部门 ”。 在中 国 , 社会企业 处于刚 刚起步
阶段 , 社会各界对社会企业的研究还大多限于从社会 学 、公共管 理学方 向来研究 。 我们应 该将社会 企业与 企业运
作的商业模式结合起来 , 研究社会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过程与演进机理 , 以期更好 地创建社会 企业 , 给社会 、企业 、
环境带来更大的价值 。
关键词 :社会企业 ;企业 ;商业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 -2815(2010)01 -0094 -04
ResearchonBusinessModelInnovationofSocialEnterprise
DINGMin (SchoolofManagement, AnhuiUniversity, Hefei230039, China)
收稿日期 :2009 -10 -11 作者简介 :丁敏 (1973— ), 女 , 安徽省蚌埠市人 , 副教授 。 研究方向 :企业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
94
一 、社会企业的内涵
1.社会企业的概念 社会企业的定义到目前为 止还没有一个 统一的 、为众人
所认同的说法 。 法国经济学家 蒂埃里 · 让泰在 1998 年最早 提出 “社会企业 (socialenterprise)”的概 念 。 他认 为 , 社 会企 业不是以人们衡 量资本 主义 经济的 办法 , 即 工资 、收益 等来 衡量的 , 它的产出是把社会效果和间接 的经济效益 结合在一 起的 。 英国政府把社会企业定 义为 :拥 有基本的社 会目标而 不是以最大化股东和所有者的 利益为动机的 企业 , 所获得的 利润都 再 投入 到 企 业 或社 会 之 中 。 经 济 合 作 与 发展 组 织 (OECD)认 为 , 社会企业是既利用市场资源 , 又利用非市场资 源以使低技术工人 重返 工作岗 位的 企业或 那些 追求社 会目 的但并不必然雇用难 以安置工人的组织 。 “欧洲对 社会排斥 的新回答 ”项目组织 (EMES)认为 , 虽然对社会组织的概念有 所争议 , 但社会企业 通常包 括以 下九个 特征 :一 个持续 的生 产产品或销售服务的活动 、高度自主 、有显著 的经济风 险 、最 低数量的付薪工 作者 、使社 区受 益的明 确目 标 、一群公 民发 起的行动 、不是基于 资本所 有权 来进行 决策 、所 有受影 响的 人都参与活动 、有限的利润分配 。[ 2]
各 种作用的 大 量组织 (NGO、NPO)
合作 社 、社 区 企业 、住房 协 会等团体
公平 优先 , 兼 顾效率
各 种社团组 织、 慈 善 机 构 、社 会福利 机 构以及科 研机构等
社会就业
公共管理
状态
动态
静态
静态
生存机制 自给自足
政府支持
社 会捐款与 公益慈善
隶属关系 属第三部门
属第三部门
创业 (新 )水平 最高
社 会企 业是 “社会 企业 化 , 企 业 社 会化 ”的 典型 体 现 , 是 应经 济 发 展 而 产 生 的 一 种 新 的 商 业 运 作 模 式 。 在 中 国 , 社会 企业 处于 刚刚 起步 阶 段 , 社会 各 界 对 社会 企 业 的 研 究大 多限 于 “第 三 部 门 ” , 更 多 的 是 从 社 会 学 、公 共 管 理 学方 向来 研究 。 我 们应 该 将 社 会企 业 与 企 业运 作 的 商 业 模式 结合 起 来 , 研 究 社 会 企 业 商 业 模 式 的 创 新 过 程 与 演 进机 理 , 才 能更 好地 创建 社 会 企业 , 从 而 给 社会 、企 业 、 环 境带 来更 大的 价值 。
以达到 “助人自助 ”的目的 。 发展社会企业能规范民间组 织的 经济行为 , 提高其生存能力 , 是推动非政府组织发展并为和 谐 社会建设服务的重要 手段 。[ 6] 社会企 业的运行主 体是各种 社 区组织 , 街道 、社区将居 民组织起 来, 成立各 种社区 公益性 服 务团体 , 因此发展社会企业还将有利于实现社区自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