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C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
市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常用工艺探讨与分析

市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常用工艺探讨与分析摘要:在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市政建设工作尤为重要,而污水处理是市政建设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本文将对城市污水处理现状进行总结,结合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对现阶段常见的污水处理工艺进行分析,从而进一步探讨未来污水处理工艺的发展方向,希望能提供为后续污水处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关键词:市政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深度处理;1提标改造方案比选1.1磁混凝沉淀工艺磁混凝沉淀技术是在常规絮凝沉淀分离工艺中引入磁性加载物,使絮凝产生的絮体与加载物有效结合,加强了絮凝效果,增加了絮体的比重(磁种比重5.2~5.3),絮体沉降速度加快(可达20~40m/h),使水体快速得到净化,出水清澈透明,澄清池污泥先送至转鼓磁粉回收机回收磁粉循环使用,同时排出污泥至污泥脱水系统进行脱水处理。
磁混凝沉淀技术具有以下特点:①沉淀速度快;②表面负荷高,占地面积小;③有效优化药剂投加量;④污泥浓度高;⑤出水效果好;⑥进水短时间内SS波动不影响出水效果。
1.2深床反硝化滤池工艺反硝化深床滤池集生物脱氮及过滤功能为一体的处理单元,滤料采用特殊规格及形状的石英砂,滤床有足够的水质保护深度,避免水质击穿,即使前段处理工艺发生污泥膨胀或异常情况也不会使滤床发生水力穿透,能轻松应对峰值流量或处理厂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
反硝化深床滤池水流方向为降流式,从上而下经过生物填料层,具有推流生物反应器的特点,且生物附着于填料表面不断更新,不存在污泥流失等问题,也不存在泥龄等限制,该工艺具有良好的生物脱氮功能。
1.3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MBR膜工艺:膜分离技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溶液或气体物质分离、浓缩和提纯的分离技术。
代表着未来水处理发展的时代潮流,被称为21世纪的净水技术。
它利用具有选择透过能力的薄膜作分离介质,膜壁密布微孔,原液在一定压力下通过膜的一侧,溶剂及小分子溶质透过膜壁为滤出液,而较大分子溶质被膜截留,从而达到物质分离及浓缩的目的。
某县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及运行调整策略研究

某县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及运行调整策略研究摘要:目前,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是政府工作极其重要一环,而开发区的建设承载着地方发展的希望。
随着企业的落地,污水排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
工业污水水质复杂,处理难度大,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在工业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稍不注意将会带来环境污染。
本文针对某县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及运行调整进行分析探讨,寻找到更为合适的方式。
关键词:城市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分析探讨一、项目概况某县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设总投资2849万元,总规模为5000m3/d,占地20336.01平方米,建筑面积2953.2平方米,分两期建设,目前建成首期处理规模为2500m3/d,并于2021年12月通过环保验收。
本项目污水厂主要收集处理开发区工业园生产废水,以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产废水为主,企业工厂生产废水经过预处理达到《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31962-2015中的B级后排入本项目污水厂处理,处理后的废水排放准执行广东省地方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6-2001)第二时段的一级标准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A标准的较严者。
设计进出水水质见下表。
表1、设计进出水水质表设计处理工艺:图1、工艺流程图其中厂区产生剩余污泥经板框压滤机脱水至60%后外运填埋处理。
2022年11月期间污水厂生化系统崩溃导致废水排口超标,需要进行整改,为解决污水厂现状问题尽快恢复运行,通过工艺升级改造及调整运行方式在设计进水水质水量条件下,实现了出水水质达标排放。
二、超标原因分析根据该厂 9 月至 11 月污水厂运行数据统计情况分析,COD 平均进水浓度低于设计值,11 月平均进水 COD 浓度是设计值的 47%;NH3-N 平均进水浓度低于设计值,约为设计值的60%;TN 平均进水浓度约为设计值的 50%,污染指标处理负荷较低,但最终系统崩溃,分析如下:(1)生化效果差现场生化池状态较差,产生大量泡沫,微生物活性,主要原因有三点:①局部来水盐度极高,氯离子浓度达到 1.8×10 4 mg/L,根据前期提供的环评统计资料,该水量约占污目前污水厂处理量的大约 30-50%。
南京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UCT生化池的设计

南京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UCT生化池的设计南京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主要采用UCT工艺,可根据水质、水量和水温的变化,通过调节进水、进泥阀门和启停回流泵,将运行工艺灵活调整为常规UCT、简化UCT和普通A2/O三种形式,从而能够保证达到最佳的脱氮除磷效果,确保出水水质达标,运行稳定。
标签:UCT工艺;灵活变化;内回流;污泥回流1工程概况南京市城南污水处理厂位于南京市雨花开发区凤锦路以南,凤仪路以北,龙腾南路以西的地块内。
污水厂总占地196亩,其中一、二期用地94亩,预留远期规模用地102亩。
污水厂一期工程于2009年4月竣工,并具备了2.5万m3/d 的生产运行能力。
二期工程设计规模2.5万m3/d,主要采用UCT工艺,于2015年6月投入试运行,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A标准,尾水排放至长江。
2UCT生化池设计该工程设计UCT生化池1座,分为独立两格。
单格池长为71.1m,宽为29.2m,有效水深为5.5m,有效容积为11440m3,分为厌氧段、缺氧段和好氧段,其中厌氧段有效容积为6870 m3,缺氧段有效容积为2860m3,好氧段有效容积为1710m3。
整座池总停留时间为20h,污泥负荷为0.092kgBOD5/(kgMLSS·d),泥龄为14d,气水比为7:1。
每格池的曝气段安装空气导流球形微孔曝气器约2700个,厌氧段设置2台低速潜水推流器,单台叶轮直径2200mm,功率6.8kW,缺氧段设置2台高速潜水推流器,单台功率7.6kW,在各段相邻的隔墙上安装有内回流泵,其中缺氧段往厌氧段的内回流泵2台,好氧段往缺氧段的内回流泵4台,单台流量580m3/h,扬程1.0m,功率5.5kW。
每格生化池中厌氧段和缺氧段采用完全混合循环流方式,好氧段采用推流式。
通过改变进水、混合液内回流及二沉池污泥回流的位置,可将生化池调整为常规UCT、简化UCT和普通A2/O 三种工艺运行。
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在污水处理厂中的运用

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在污水处理厂中的运用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在污水处理厂中的运用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污水处理成为城市环境保护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对于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成为了提高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和效果的重要手段。
Bardenpho工艺是一种带有内、外循环的生物除磷处理工艺。
该工艺通过内循环激发磷酸盐释放和氨氮除去,并同时在外部循环中完成生物吸附和沉淀除磷的过程,从而实现高效除磷。
相比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Bardenpho工艺具有较高的除磷效率和较低的能耗。
此外,Bardenpho工艺还可以应对水质波动和负荷变化,处理能力较强。
与此相同,UCT工艺(Upflow Combined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Removal)也是一种具有除磷和脱氮功能的改进工艺。
UCT工艺通过内循环和外循环同步运作,通过碳源竞争和反硝化过程实现高效脱氮。
同时,在外部循环过程中通过吸附和碳酸酸化反应实现食盐、氨氮和PO4-P的去除。
UCT工艺具有处理能力强、稳定性高、运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
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在污水处理厂中的运用有诸多优势。
首先,这两种工艺能够高效去除废水中的有机物、氨氮和磷酸盐等污染物。
其次,这些工艺能够应对水质和负荷的变化,能够灵活、稳定地处理不同浓度和性质的污水。
第三,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的运行维护成本相对较低,操作简单,更易于实施和控制。
最后,这些工艺对于污水中的营养盐去除效果显著,有助于减少因营养盐过高引发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然而,改良Bardenpho工艺和UCT工艺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由于技术要求较高,操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技术水平和运行经验。
其次,这些工艺需要合适的运行条件和适宜的水质环境,因而在一些较差的水体质量条件下可能不适用。
组合填料改良MUCT工艺除磷脱氮特性研究

泥
龄, d
回流 比 (A ) R S, %
8 o
内 回流 比 IA ) t , ,R %
10 5
填充 比, %
水
温, ℃
ML S 墨 L一 S/ mg‘ 泥 膜
-. d
污 泥负 荷, k ( O ) k ~ ML S d 。 gC D ・ g ( S )・ 一
组合填料改 良 MU T工艺 除磷脱氮特性研 究 C
郝 赫,孙力平 ,张轶凡 ,姜 飞
(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 环境 与市政工程 系,天津 30 8 0 34)
摘要 :应 用组合填料 改 良MUC T工艺处理城 市污水, 考察 了系统在不 同工况下的脱 氮除磷
特性 , 试验 结果表 明: 在泥龄 为 8d的条件下, 水 N 4 一N为 3 . / C 0为 1 81 当进 H 8 4mgL、 OD 9. mg / L、T P为 47 / .mgL时, 系统运行稳定, 出水的主要 指标 均达到 国家的有关标准. 关 键 词 :城市污水 ;MU T工 艺 ;组合填料 ;脱氮除磷 C
99 7
00 7~0 1 .6
.
. - d
01 2~02 .O
.
. - d -. d . d -
2 结果与讨论
21 C c的去 除情 况 . OD , 图 2为系统 对 C D 的去 除效果 图. 以看 出, O 可 由
厌 氧区 的去 除量 最大 , 为总去 除量 的 8%此结 果表 约 5,
钾 法 ,P 用 钼 锑 分 光 光 度 法 , S 用 滤 纸 称 重 T ML S 法 ,H+N用纳 氏试剂 光度 法. N . - 试 验在 某污 水厂进 行 , 水取 自该 厂一沉 池 . 原 试验
UCT工艺

水质工程学(2)讨论课UCT和改良UCT工艺1 UCT工艺1.1 UCT工艺简介UCT( University of Cape town)工艺是南非开普敦大学提出的一种脱氮除磷工艺,是一种改进的A2/O工艺,此工艺中,厌氧池进行磷的释放和氨化,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好氧池用来去除BOD、吸收磷以及硝化。
由于A2/O工艺中回流污泥的NO3-N 回流至厌氧段,干扰了聚磷菌细胞体内磷的厌氧释放,降低了磷的去除率,使脱氮除磷效果难于进一步提高。
UCT工艺将回流污泥首先回流至缺氧段,回流污泥带回的NO3-N 在缺氧段被反硝化脱氮,然后将缺氧段出流混合液部分再回流至厌氧段。
由于缺氧池的反硝化作用使得缺氧混合液回流带入厌氧池的硝酸盐浓度很低,污泥回流中有一定浓度的硝酸盐,但其回流至缺氧池而非厌氧池,这样就避免了NO3-N对厌氧段聚磷菌释磷的干扰,使厌氧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既提高了磷的去除率,又对脱氮没有影响,该工艺对氮和磷的去除率都大于70 %。
1.2 优缺点UCT工艺减小了厌氧反应器的硝酸盐负荷,提高了除磷能力,达到脱氮除磷目的。
但由于增加了回流系统,操作运行复杂,运行费用相应提高。
2 改良UCT工艺2.1 改良UCT工艺简介污泥回流到相分隔的第一缺氧池,不与混合液回流到第二缺氧池的硝酸盐混合,第一缺氧池主要对回流污泥中硝酸盐反硝化,第二缺氧池是系统的主要反硝化池。
2.2工艺特点整体工艺构思类似倒置A2/O工艺,具有专反应构筑物属内污泥具有经历完整厌氧缺氧流程的优势等优点;回流污泥是回流到缺氧段,这样就减少了回流污泥中NOX-N和DO对厌氧释磷的不利影响;再将缺氧段混合液回流到厌氧段,把NOX-N对厌氧释磷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保证了厌氧池内微生物的总体浓度。
uct污水处理工艺

uct污水处理工艺UCT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它能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使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下面将详细介绍UCT污水处理工艺的标准格式文本。
一、引言UCT污水处理工艺是一种高效、稳定、经济的污水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农村污水的处理。
该工艺采用了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过程,能够将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降解、转化为无害物质,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二、工艺流程UCT污水处理工艺主要包括预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处理和混凝沉淀等步骤。
1. 预处理预处理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大颗粒悬浮物、沉淀物和油脂等杂质,以减少后续处理过程的负担。
预处理通常包括格栅除渣、砂池沉砂和油水分离等步骤。
2. 好氧处理好氧处理是指将预处理后的污水引入好氧生物反应器中,利用好氧条件下的微生物将有机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好氧处理通常采用曝气池或者活性污泥法,通过曝气和搅拌等操作,促使微生物与有机物充分接触,从而加速降解过程。
3. 厌氧处理厌氧处理是为了去除污水中的氮和磷等营养物质,以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厌氧处理通常采用厌氧生物反应器,通过控制厌氧条件下的微生物代谢过程,实现氮、磷的去除。
4. 混凝沉淀混凝沉淀是为了去除好氧和厌氧处理后仍残留在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
混凝沉淀通常采用添加混凝剂,使悬浮物和胶体物质会萃成较大的颗粒,然后通过沉淀作用使其沉降到底部,从而实现固液分离。
三、工艺优势UCT污水处理工艺具有以下优势:1. 高效性:UCT工艺采用了好氧和厌氧处理的组合,能够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2. 稳定性:UCT工艺通过合理设计反应器结构和控制操作条件,能够保持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适应不同水质和负荷波动。
3. 经济性:UCT工艺在设备投资和运行成本方面相对较低,能够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
4. 灵便性:UCT工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适应不同规模和处理要求的污水处理工程。
unitank工艺处理城市污水

UNITANK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摘要:交替式生物处理池工艺(UNITANK)是结合传统活性污泥法和SBR法的优点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由三个矩形池串联组成(A,B,C池),池内设曝气设备。
交替式生物处理池按周期进行,B池连续曝气,两侧池内间断曝气,交替作为沉淀池和曝气池,进水交替进入A、B、C池,出水相应地从C、A池引出。
系统中省去传统工艺中的初沉池和污泥回流设施关键字:交替式生物处理池 UNITANK城市污水摘要:交替式生物处理池工艺(UNITANK)是结合传统活性污泥法和SBR法的优点形成的一种新型的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由三个矩形池串联组成(A,B,C池),池内设曝气设备。
交替式生物处理池按周期进行,B池连续曝气,两侧池内间断曝气,交替作为沉淀池和曝气池,进水交替进入A、B、C池,出水相应地从C、A池引出。
系统中省去传统工艺中的初沉池和污泥回流设施。
石家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0万吨,采用UNITANKTMIM工艺,占地7.2公顷。
这是此工艺在国内(除澳门外)的首次应用。
该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指标为:BOD5≤400mg/L,SS≤400mg/L,C OD≤600mg/L;出水水质要求:DOD5≤30mg/L,SS≤30mg /L,COD≤120mg/L。
处理工艺过程为:原污水进入格栅间,在此拦截污水中飘浮物,由污水泵提升,经细格栅进一步去除水中杂质,进入沉砂池去除砂粒,然后进入UNITANK池,去除BOD5等污染物,混合液经沉淀分离,澄清液进入接触池加氯消毒(季节性)后排入汪洋沟。
剩余污泥经污泥泵送至集泥池,由带预浓缩功能的脱水机处理后,泥饼外运。
该污水处理厂UNITANK 池共为六个组,每个组由三个正方形反应池组成,单池净尺寸为长×宽×高=35×35×7m,有效水深6米。
两侧池采用周边堰出水。
每组平均设计流量为0.193m3/s,污泥浓度4000mg/l,泥龄为14天,污泥负荷0.113kgBOD/KgMLss/d,沉淀池最大表面负荷0.74m3/m2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UC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摘要本文应用MUCT工艺,采用正交方法设计试验方案,通过优化工艺运行条件(水力停留时间、污泥龄及污泥负荷),确定最佳的运行条件。
试验结果表明:影响系统COD去除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为水力停留时间HRT;影响TP去除效率的最主要因素是污泥龄SRT;影响系统TN去除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龄SRT的交互作用。
对试验条件下MUCT处理系统处理效果分析表明,HRT=11h、SRT=10d、F/M=0.357 kgBOD5/(kgMLSS·d) 的条件下,MUCT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最佳。
关键词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水力停留时间;污泥龄;污泥负荷;正交试验第1章绪论1.UCT工艺概述UCT(University of Capetown)工艺是南非开普敦大学开发类似于A2/O 工艺的一种脱氮除磷工艺。
UCT工艺与A2/O工艺不同在于沉淀池污泥回流到缺氧池,而不是回流到厌氧池,这种回流方式可以防止由于硝酸盐氮进入厌氧池,破坏厌氧池的厌氧状态而影响系统的除磷率。
增加了从缺氧池到厌氧池的混合液回流,由缺氧池向厌氧池回流的混合液中含有较多的溶解性BOD,而硝酸盐很少,为厌氧段内所进行的有机物水解反应提供了最优的条件。
UCT工艺的典型流程示意图如图1-7:图1UCT工艺Fig.1UCT process2.本试验的研究目的和内容UCT及其改良工艺在国外的试际运行中证实了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在国内应用相对较少,仍需进一步研究与讨论。
本文将对MUCT工艺处理城市污水的最佳工艺条件进行探讨,这对我国现有污水厂的除磷脱氮改造及新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研究内容:确定MU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COD、氨氮、总磷及总氮的最佳工艺运行条件。
研究方法:以污泥龄(SRT)、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污泥负荷(F/M)为主要因素进行中试试验,比较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条件下MUCT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找出利用MU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最佳运行条件。
技术路线:1)分析生活污水的组成,启动MUCT中试系统。
2)根据因素对系统的影响大小和因素的可控性确定污泥龄(SRT)、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污泥负荷(F/M)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中试试验,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比较在不同的影响因素条件下MUCT系统的脱氮除磷效果,找出利用MUCT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最佳运行条件。
3)确定中试条件下MUCT的最佳运行条件,技术参数。
第2章试验方法与过程2.1试验设备2.1.1MUCT工艺简介MUCT脱氮除磷工艺是在原有UCT工艺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缺氧池。
其工艺流程图见图2-1。
图2-1MUCT工艺流程简图2.1.2试验装置简介本试验所有MUCT工艺试验装置见图2-2。
图2-2MUCT工艺及装置示意图2.2水样的采集及分析本试验废水取自城市污水井。
利用泵将污水井中的污水抽入试验室的集水槽内,在通过蠕动泵泵入系统。
2.2.1水样分析方法表2-1为本试验主要监测的指标及所采用的分析方法。
表2-1指标及分析方法项目方法流量容量法COD 重铬酸钾法BOD5 OXiTOPpH 玻璃电极法TP 过硫酸钾氧化-钼锑抗分光光度法TN 过硫酸钾-紫外分光光度法氨氮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DO 氧表温度氧表MLSS 重量法2.2.2进水水质整个试验期间入流污水的水质变化情况见表2-2。
表2-2 基本参数变化范围及平均值2.3试验方法-正交试验法本试验采用正交试验法对MUCT系统运行条件进行优化,正交试验法是一种试验设计方法,该方法讲多因素试验与优选法相结合,它不仅符合试验处理的重复、局部控制和随机化等原则,而且能够相对合理地安排多因素试验,并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的主次、寻求最佳的操作控制条件。
优点是可以用较少的试验次数就能比较准确而迅速地找到最佳的试验操作条件。
2.3.1影响因素分析影响活性污泥增长及处理效果的主要工艺参数及影响因素包括:污泥负荷F/M、污泥龄SRT、回流比R、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温度、pH 值、有毒物质及污水可生物处理性能等。
2.3.2确定因素水平表通过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且考虑到因素的可控性,确定本试验主要影响因素为三个,分别是:污泥龄SRT、水力停留时间HRT及污泥负荷F/M。
每个因素取三个水平,详见表2-3。
2.3.3确定试验方案选择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表为本次试验的正交表,同时考虑了SRT与HRT 之间的交互作用。
正交表见表2-4。
生物处理系统里的微生物对环境的变化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滞后性和抗冲击性。
为了更加真试可靠地反应系统的运行情况,每个水平的试验进行14天,前7天对参数进行调节,待系统达到稳定,后7天对参数进行测量。
表2-3因素水平表2.3.4其它参数条件本试验其它参数主要控制在:两个内回流的回流比为3,污泥外回流的回流比为1。
试验过程中保持其它影响因素相对稳定,变化范围见表2-5。
表2-5 试验条件项目好氧池缺氧池1 缺氧池2 厌氧池二沉池溶解氧(mg/l)4-7 0.09-0.16 0.04-0.10 0.04-0.10 3-6温度(oC)13-20pH 7.0-7.4第3章MUCT处理城市污水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3.1正交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见表3-1。
表3-1试验结果数据表3.2正交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3.2.1极差分析与讨论对上述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得到表3-2、3-3、3-4、3-5。
1、说明表3-2:1)“Ⅰ”所对应的行是各因素“一水平”对应的COD的去除率之和。
例如:污泥龄(B)的“一水平”所对应的COD的去除率为:62.31+83.76+82.20=228.27。
其余依次类推。
2)同理,“Ⅱ”所对应的行为各因素“二水平” 对应的COD的去除率之和;“Ⅲ”所对应的行为各因素“三水平” 对应的COD的去除率之和。
3)上表中每个因素均为三个水平,均出现三次,故表中Ⅰ/3、Ⅱ/3、Ⅲ/3是指COD去除率的平均值。
4)用同一因素各水平下平均提取量的极差R,反映因素的水平变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极差R=平均提取量的最大值- 平均提取量的最小值。
[40]极差大,表示该因素的水平变动对试验结果的影因素响较大;极差小则表明该因素的水平变动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小。
上表中R的大小反映因素水平变化对COD去除率的影响。
极差R大,说明这种因素的三个水平对COD去除率的影响较大,应该认真考虑该因素水平的选择;极差小,表明该因素的三个水平对COD去除率影响不明显,可以根据其它要求(操作简单、降低成本)来选取。
根据极差的大小排列出因素的重要程度。
4)F检验只有当误差的自由度较大时,灵敏度才高。
固取偏差平方和最小的列作为空白列即误差列。
3、COD去除率方差及显著性分析依照公式3-1、3-2、3-3及3-4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计算,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6中。
根据表3-6计算结果,选择偏差平方和最小的列,B污泥龄SRT 对应的列为误差列进行显著性分析计算,并将分析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7中。
表3-7对COD去除率进行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系统COD去除效率的最显著因素为水力停留时间HRT,这与前面极差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水力停留时间对COD去除效果起决定作用,要想提高系统COD的去除效率,应该首先考虑调整水力停留时间HRT。
表3-6COD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表(方差分析)表3-7COD去除率方差分析表(显著性分析)4、NH4+-N去除率方差及显著性分析依照公式3-1、3-2、3-3及3-4对数据进行方差计算,将结果记录在表3-8中。
表3-8 NH4+-N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表(方差分析)根据表3-8计算结果,选择C污泥负荷F/M对应的列为误差列进行显著性分析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9中。
表3-9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因素对NH4+-N的去除效率的影响极差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是一致的。
水力停留时间、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龄的交互作用及污泥龄对的NH4+-N去除效率有显著的影响。
要想提高NH4+-N 的去除率首先考虑水力停留时间和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龄的交互作用。
表3-9NH4+-N去除率方差分析表(显著性分析)表3-10 TP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表(方差分析)5、TP去除率方差及显著性分析依照公式3-1、3-2、3-3及3-4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计算,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10中。
根据表3-10计算结果,选择AB水力停留时间与污泥龄的交互对应的列为误差列进行显著性分析计算,并将分析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11中。
表3-11 TP去除率方差分析表(显著性分析)表3-11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B列对应的污泥龄SRT对系统TP的去除效果有显著性影响,要想提高系统TP的去除率,必须选择一个适宜的污泥龄SRT。
而A列对应的水力停留时间及C列对应的污泥负荷对系统TP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
6、TN去除率方差及显著性分析依照公式3-1、3-2、3-3及3-4对试验数据进行方差计算,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12中。
根据表3-12计算结果,选择C污泥负荷F/M对应的列为误差列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记录在表3-13中。
表3-13的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B列对应的污泥龄SRT及AB列对应的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龄SRT的交互作用对系统TN的去除效果存在极为显著的影响,A列对应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对系统TN去除效果也存在显著影响。
而C列对应的污泥负荷对TN去除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要想取得较高的TN去除效率,首选污泥龄和水力停留时间。
表3-12 TN去除率正交试验结果表(方差分析)表3-13 TN去除率方差分析表(显著性分析)3.3结论试验数据表明,本组试验9个试验条件,对COD的去除效果均比较良好,其中以5号试验条件即:HRT=11h,SRT=10d,F/M=0.357 kgBOD5/(kgMLSS·d)时,COD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可以达到88.32%。
极差分析与讨论的结果表明,影响COD去除效果的主要因素为水力停留时间HRT。
方差及显著性分析结果与极差分析的结果一致。
在所有的试验中,除了7号及9号试验条件外,氨氮的去除效率均在98%以上,整个试验期间氨氮的出水水质都非常好,远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规定的氨氮的排放标准5mg/L。
说明本试验选取的三个因素水力停留时间、污泥龄及污泥负荷的变化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有的试验条件中,3号试验条件下,即:HRT=8h,SRT=15d,F/M=0.357 kgBOD5/(kgMLSS·d)时,氨氮的去除效果最佳,去除率可以达到99.82%。
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TP的去除效果随污泥龄和污泥负荷的变化波动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