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窑穴发展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作业封面

(2011至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

科目化学文化学

姓名李翠敏

专业历史学

学号************

入学年月2010年9月

简短评语

成绩:授课教师签字:

古代中国窑穴制瓷发展史浅述

姓名:李翠敏专业:10级历史(2)班学号:201051020216 学院:文史学院

一、摘要

人类自古以来就与自然和谐发展,每一次在创造文明的时候都有着或多或少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从开始时生产技术的落后到逐渐掌握方法,在这过程中,我国人民正在慢慢的积累着原始的化学经验。而在我国化学发展史上可以说陶瓷是最早与其相关的,本着此目的,本文将为你浅述一下古代中国窑穴和瓷器的发展史。

二、关键词:瓷器陶器元素

三、正文

化学现象普遍存在于大自然,人类的活动没有一天能够离开它。作为客观存在的化学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正确反映就形成了化学知识,最早是实用化学的经验知识,化学作为一门学科,可以说是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已开始利用化学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技能,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不仅使人类能立足于自然界之中,而且有所发展,逐渐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就在这样战天斗地的实践中,人们接触、熟悉了一些化学现象。逐渐积累起一些选择物质,利用某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实现某些物质的化学转化的经验和手段,例如掌握了人工取火、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加工皮毛、染色、酿造等方法。这些经验知识的积累就是早期实用化学的知识,这些加工手段的发展和提高就是原始的化学工艺技术。

在遥远的古代,在世界文化起源的各个地方,人类很早就开始用可塑性的粘土经过焙烧,制成坚硬、不透水的物体,即陶瓷和砖瓦等。从发掘出来的实物来看,人类制作陶器的发展过程是这样:最初是任意而随便地使用粘土,后来是有意识地选择并且知道用淘洗的方法除去粘土里的沙粒、石灰和草根等杂质,使制成的陶器表面逐渐光滑而美观,使粗陶逐渐过渡到细陶。以后,

随着选料的进一步精细,焙烧温度的提高,人们发明了釉,制成了瓷器。

相对地说,陶瓷所用的原料是较低级的粘土,含氧化铝较少,成分比例大约是:Al2O5 15—18%,Fe2O3 5—6%,瓷器所用的原料是较高级的粘土,含氧化铝较多,含氧化铁较少,成分比例大约是:Al2O3 18——28%,Fe2O3 1——2%。

古代瓷器(618年以前),1935年以后,在浙江绍兴发掘出的一批古墓中,墓砖上有黄龙、赤乌等三国时期孙吴的年号,发现了青瓷的“魂瓶”,高达47厘米,釉比较厚,绿青色。这是比较原始的瓷器,1954年南京光华门外赵土岗出土青瓷的虎子,刻有“赤乌十四年会籍上虞国袁宜作”文字,这是越窑生产的。1953年在江苏宜兴两座津墓中出土青瓷器27件,这说明我国人民在晋朝已经掌握了优良瓷器的生产技术。

在北方,青瓷的釉色和风格又和南方的不同,北魏时的关中窑(今西安)、洛京窑(今洛阳)都生产白瓷,1947年河北景县十八乱塚封氏古墓群中出土的瓷器有青、黄、酱、绿等釉色,年代是483——587年,这些瓷器型制浑朴有力,和南朝产品的细腻玲珑很不同。

唐朝瓷器,唐朝因为铸钱,需要大量的铜,用铜制作日用器

物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因为经济高度发展,在生活上也要求用高级瓷器,所以那时的制瓷技术又在旧有基础上大大地进步。

唐朝李肇写的《国史补》说:“内邱白瓷(就是杯子),天下不论任何人都通用。”内邱,即今河北省内邱县,当时属于刑州,所以又名刑窑,这个北方有名瓷器;当时和南方的越窑齐名,是唐以后产瓷器的主要基地之一,《唐书》说:“刑州钜鹿郡,本襄国郡,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贡瓷器。”邢州属县8个,其中内邱、邢台、钜鹿都生产瓷器,而其中以内邱白瓷最著名,刑窑也产青瓷,莹净有似景德镇窑,因被白瓷声名所掩,以致湮没不彰,刑窑的白瓷胎和釉都洁白,不带些颜色,唐朝陆羽说它“类雪类银”。

南方的名窑比较多,其中有越窑(今浙江绍兴),以青瓷著名,也曾为贡品。越窑青瓷的釉青色或是淡青色,很受时人赞美,许多诗人为它做了诗,如陆龟蒙(苏州人)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江西浮梁的昌南镇(今景德镇),以生产白瓷有名于世,在唐武德年间(618——626年),昌南镇的瓷器洁白而透明,在当时的首都长安称为“假玉器”,在1958年曾把景德镇梅亭出土的唐白瓷的碎片加以研究,知道了它的白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制胚原料似只有瓷土一种,烧成温度大约在1150—

—1200%摄氏度,以外,还有婺州窑(今浙江金华)、洪州窑(今江西南昌)、蜀窑(今四川大邑)、岳州窑(今湖南湘阴)也很有名。

五代十国时的瓷器,周代(951——960年)有名的窑是柴窑,这窑的产品有“青如天,明如镜;声如磬”的赞语。这种深青色所谓:“雨过天晴”的瓷是从传统的青瓷进一步发展而来的,柴窑生产规模似乎不大,因生产的瓷器后世难得,如清朝王渔洋的《池北偶谈》说:“曾见人买一柴窑碗,色正碧,流光四溢。”以及刘体仁的《七颂堂识小录》中也有记载。柴窑后来演变为钧窑,此窑在禹州(古称均州),以产红、绿、紫色瓷知名。

有名的越窑,在那时属于吴越钱氏统治,生产供奉器名为“秘窑”或是“秘色瓷”,其中在白瓷说镶嵌金银多。

宋朝瓷器,宋朝是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对外交通和贸易也比唐朝进一步旺盛起来,这些都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宋朝瓷业在生产的分工比前朝更细。如“合药匣”就是配合釉料的工人,“火色匠”是专管窑内火候的工人等,分工一细,技术易于专精,所以宋窑在质量和数量上又超过了前朝。

定窑(今河北曲阳县),生产白瓷,也称“白淀”又因瓷器面上的花纹多种多样,有用刀刻的,有用针挑刺的,还有用陶范印

成的,所以又有“定州花窑”的名称,汝州有汝窑,以生产青瓷著名,政和间(1111——117年)在京师建窑名为官窑,南宋初年,在后苑修内司烧造瓷器,名内窑(今杭州),都生产青瓷,而内窑质量更好,稍后,在杭州附近又兴建许多窑,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

昌南镇仍为瓷器有名的产地,景德元年(1004年)改名为景德镇,今称景德镇市,瓷业之盛,九百多年间,一直名闻中外。

龙泉窑(在今浙江省西南部),以青瓷著名,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二人,制瓷技术比别家更好,哥窑青瓷从淡青至于白色,釉细碎(即呈冰纹状),弟窑则以粉青色的为最好,但两家的瓷胎都比较厚,一般认为不及定窑和昌南窑。

钧窑在今河南禹县,釉中含铁铜等化合物,在烧制时,由于火焰的性质(氧化还原性和温度高低)的不同,成釉就呈各种颜色,有时因火的管理不好,想做的颜色没有达到,然而却得到了各种颜色或其混杂颜色,这叫做“窑变”。

宋朝瓷技的另一伟大发明是:“匣钵”的应用,匣钵在今天还在继续用着。它是耐火材料制成的钵子,被烧的瓷胚盛放在里面,再安放于窑内。这样瓷器受热均匀而又少和火焰直接接触,所以成品较好,今天玻璃器也在用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