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陶瓷史

合集下载

1 陶瓷的发展史

1 陶瓷的发展史

中国陶瓷的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以上;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如图1)、粉彩瓷(如图2)和颜色釉瓷(如图3)。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 各有特色。

中国的科技发展史上,除了“四大发明”,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陶瓷了。

陶瓷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

中国的英文名称,就由此而来。

但大多数并不了解陶瓷。

在他们眼里,陶瓷一体,事实上,陶和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器物。

陶产生在先,用粘土制坯;瓷产生在后,用瓷土制坯,而且两者烧制的窑温度也不相同。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简史
价值。
色彩丰富
古代陶瓷常用的颜色有青、白、红、黄、 绿等,通过不同的配比和烧成温度,可以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实用性强
古代陶瓷制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实用 性也很强,如餐具、茶具等,满足了人们 日常生活的需求。
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影响
技术传播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对世界陶瓷工艺产生了深 远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借鉴了中国陶瓷的工艺技术。
宋代著名的白瓷窑口,其产品胎质细 腻,釉色洁白温润,器形优美,是宋 代白瓷的代表。
龙泉窑与景德镇窑
龙泉窑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著名,其产品釉色青翠,如玉般润泽,造型别致,是明代青 瓷的代表。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中国著名的瓷都,其产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以青花瓷、五彩瓷 等品种最为著名。景德镇窑在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元代青花瓷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不 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 到海外,对世界陶瓷工艺产生了深远 影响。
明代瓷器
01
明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陶瓷品种层出不穷,其中 以青花瓷、五彩瓷和斗彩瓷最为著名。
02
明代瓷器的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釉色艳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03
明代瓷器的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官窑和民窑的蓬勃发 展,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和进步。
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成熟,它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且对后 世的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瓷的发展
白瓷的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 开始尝试在瓷器上施加白色釉料,以增 加其美观度。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技术 改进,白瓷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陶瓷品
种。
白瓷以其洁白如玉的釉面和纯净的质地 而著称,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需要选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 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 以上。

瓷器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瓷器的历史与制作工艺

瓷器的历史与制作工艺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制作工艺。

本文将从瓷器的起源与历史发展、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两个方面,揭示瓷器的魅力与美学价值。

一、瓷器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瓷器起源于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时期。

最早期的瓷器以陶器为基础,经过长时间的烧制实践,才逐渐形成瓷器独特的特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瓷器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与创新,呈现出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风格。

中国的汉朝时期是瓷器发展的重要时期。

汉代的青瓷、白瓷等不同种类的瓷器出现,开启了中国瓷器制作的黄金时代。

随后,唐朝时期的三彩瓷、宋代时期的青花瓷和元代时期的官窑瓷都在瓷器的发展历程中占据重要地位。

明代以后,瓷器从宫廷走向民间,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

明代的景德镇成为中国瓷器制作的重要中心,景德镇的青花瓷、粉彩瓷等享誉海内外。

清代则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延续了瓷器制作的繁荣。

二、瓷器的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瓷器的制作工艺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环节才能制作出成品。

下面将介绍瓷器的主要制作工艺与工艺流程。

1. 选料与研磨:瓷器的原料主要有瓷土和石英砂。

在制作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合适的原料,并将它们经过研磨,使其变成细腻的陶瓷泥料,为后续工艺做好准备。

2. 成型与雕刻:经过研磨处理后,陶瓷泥料可以通过成型技术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器物。

常见的成型技术包括手工拉坯、模具成型等。

在成型过程中,还可以进行雕刻等装饰性处理。

3. 干燥与烧制:成型完成后,器物需要在通风干燥的环境中进行干燥。

一般情况下,需要经过数日的干燥时间,以确保器物内外均匀的干燥程度。

干燥完成后,瓷器将进行烧制。

烧制是瓷器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瓷器的质量和特性。

瓷器的烧制温度一般较高,需要经历多个温度段,例如预烧、胎烧和釉烧等。

4. 釉料与装饰:瓷器的釉料是用来覆盖器物表面的一种涂料,可以增强瓷器的光泽度和美观度。

釉料种类繁多,包括透明釉、白釉、青花釉等。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 陶瓷史

中国古代各时期瓷器介绍 陶瓷史
《印纹硬陶瓮》周 这件陶器小口圆肩、鼓腹平底。造 型庄严原实,密集的小方格纹更添加了 厚实感。
秦汉时期
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 等大的陶制兵马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 水平。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 成熟,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 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瓷器, 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 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 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 细微碎纹。
秦汉时期
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 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 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 分工。
明清时期
青花把莲纹盘 (明) 斗彩寿石花卉纹罐 (明) 斗彩与点彩、加彩一 起统称为“五彩”。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引进的一种 技法,为清官专用瓷器品种。
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
明清时期
粉彩九桃天球瓶装(清)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 受珐琅彩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
陶瓷的成型方式
类 别
圆形
方形
其他形状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一期文化
原始陶器
《变体鸟纹盘》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的彩陶纹饰以几何形和自然
形两种。此件彩陶由抽象化的鸟形变化 而成,黑白相间、阴阳双关、疏密有致、 律动的弧线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原始陶器
《波浪形纹瓮》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半坡文化派生出的分支。 此件彩陶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表面 打磨光滑,纹饰动感强烈。
将 军 佣

秦 )
武士佣 (秦)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

中国古代瓷发展史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瓷是一种独特而重要的载体,它们保存了千百万年,记录下古代社会的诸多信息。

中国瓷在历史上曾经享誉世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成就卓著,本文从纵向阐述了各个时代瓷的发展和特征。

关键词:瓷发展、白瓷、青瓷前言:瓷是中国对人类文化文明的重大贡献之一,在国际上久享盛誉,在历史上,中国有瓷国之称,瓷几乎贯穿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现代,没有间断过,因而它能够记载所有时期的历史信息,这是其他一些器物所无法比拟的。

而且在中国传统的手工业中,瓷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门类。

1.中国瓷文化的发展历程1.1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即距今7000-8000年,我国的先民就已经开始制作器。

由于当时人类的社会生产力很低下,社会的物质文明程度不高,因而导致了新石器时代器的粗糙、古朴几制作不精良的特点。

根据以往的研究,最初的制方法可能是在篮子表面涂上粘土,经火烧后,篮子被烧去了,篮子外的粘土烧成后变得坚硬,这样器就烧成了[1]。

最新的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器遗存是位于省万年县的仙人洞遗址、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甑皮皮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十几个文化遗址[2]的挖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瓷,其主要品种有灰、彩、黑和几何印纹等。

原始彩器大致分有壶、罐、盆、罐瓶、勺等。

彩绘纹饰又多以几何形出现,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中国制的技艺水平。

龙山文化的黑少有装饰,却整体浑圆端正,器壁薄而均匀,表现出惊人的技巧[3]。

1.2夏至两晋时期商朝器,总体上继承了新石器时代的样式,在种类上并没有多大的发展。

因此器仍以灰为主,但当时已有专门烧制泥质灰和专门烧制泥质夹砂灰的不同作坊。

到后期,白和印纹硬有很大发展,尤以白最为精美,纹饰采用青铜器的艺术特点,装饰华丽,弥足珍贵。

同时,还出现了用高岭土作胎施青色釉的原始瓷器(的十四座器)[3]。

中国陶瓷史

中国陶瓷史

一、陶器的起源与发展1、陶器的起源陶器的出现是因为人类有了定居的生活,它的发明与人类发现火无不密切相关。

陶瓷器有人称之为火与土的艺术,最初的制陶大致是用手捏塑或粘贴成型,后来出现了泥条盘筑法,再后来就是轮制成型法、模具法、雕塑法等多种方法。

陶器的发明,巩固了人类的定居的生活,扩大了农业生产,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陶器的发展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从南至北遍布全国各地。

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出土的彩陶、黑陶都非常精致与漂亮。

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也都出土了大量陶器,内容极为丰富与多样。

浙江地区除发现较早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外,近年来,不同种类的文化遗址不断涌现。

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揭开了浙江早期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原始风貌。

而形成序列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中丰富的陶器制品,呈现出各个时期的文化特色。

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陶器的品种很多,有些已经很精致,胎质坚硬,有仿铜器,也有做成建筑材料等,浙江地区就有发现。

汉代陶俑、铅釉陶等都是当时的常见品种。

铅釉陶为低温绿釉,釉中泛着银光。

胎与釉结合不太紧密,有脱釉现象。

唐三彩是一种陶器产品,它是唐代厚葬之风的产物。

最有特色是它的釉色,主要色彩黄、蓝、紫、褐,烧成后的色调斑斓绚丽。

有仕女俑、骑马俑、镇墓兽等大形造型,也有盘、碗、瓶、枕等小件器物。

珐华器是以蓝釉为特色的一种陶瓷品种。

它有陶胎和瓷胎二种。

明代山西地区出现的珐华器为陶胎。

景德镇地区生产的珐华器为瓷胎。

琉璃器主要用于建造楼台亭阁等建筑,它是一种陶器。

主要有瓦当、瓦筒等构件。

它的釉色主要为黄色、绿色和蓝色。

紫砂是一种无釉细陶,宜兴紫砂器创烧于宋代,明清两代盛行,紫砂产品主要是茶壶,工艺精美。

广东石湾和广西钦州也生产紫砂器,其产品地域特色浓郁。

3、陶与瓷的区别原料的不同,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瓷器的原料是瓷石、高岭土。

温度的不同,陶器烧成温度在1000°C以下,瓷器的烧成温度在1200°C以上。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历史(最全版)

中国陶瓷发展史中国是瓷器的故乡,中国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 —词也有"中国"的意思。

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 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

因为其无论在胎体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度也较低, 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 所以一般称其为"原始瓷"。

瓷器脱胎于陶器, 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

烧制瓷器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

二是烧成温度须在1200C 以上。

三是在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面。

原始瓷作为陶器向瓷器过渡时期的产物,与各种陶器相比,具有胎质致密、经久耐用、便于清洗、外观华美等特点,因此发展前景广阔。

原始瓷烧造工艺水平和产量的不断提高, 为后来瓷器逐渐取代陶器, 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器奠定了基础。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

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当时的钧窑、哥窑、官窑、汝窑和定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被称为瓷都的江西景德镇在元代出产的青花瓷已成为瓷器的代表。

青花瓷釉质透明如水, 胎体质薄轻巧, 洁白的瓷体上敷以蓝色纹饰,素雅清新,充满生机。

青花瓷一经出现便风靡一时,成为景德镇的传统名瓷之冠。

与青花瓷共同并称四大名瓷的还有青花玲珑瓷、粉彩瓷和颜色釉瓷。

另外,还有雕塑瓷、薄胎瓷、五彩胎瓷等,均精美非常,各有特色。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 "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而各个时期的陶瓷文化展现着不同的风采。

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 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瓷器欣赏
哥窑鱼耳炉 (宋) 器形仿商周青铜器,釉色灰青, 表面有宋代瓷器典型的裂纹。
宋朝时期
官窑贯耳瓶
钧窑天蓝釉紫斑鸡心水盂 汝窑玉壶春瓶
元代,1.青花的由来 2.釉里红 3.为什么多用于高足杯
元朝时期
元朝时期
青花人物图梅瓶
釉里红梅菊单系高足转杯
高足杯是元朝最流行的瓷器品种,釉 里红装饰呈暗红色,发色莹润。
唐代的唐三彩,和喝茶进入达官贵人的 生活中,文人仕士把饮茶器的互为关系, 南方的越窑和北方的邢窑。
隋唐瓷器
宋朝时期
宋代,陶瓷史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 熟阶段。最为著名的五大窑有定、汝、 官、哥、钧。 斗茶的器皿,对品茶的影响
宋朝时期
定窑白悉孩儿枕 (宋) 作品长18.3cm,收藏于故宫博
物馆。造型活泼,形象生动,可谓 是宋代雕塑的经典。
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汉代的陶瓷器, 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 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 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 细微碎纹。
秦汉时期
秦代陶器以兵马佣为最,形象逼真、神态 各异,身高一般在175cm-196cm,从服饰、相 貌上可分辨出将军、武官或武士及他们各自的 分工。
明清时期
青花把莲纹盘 (明) 斗彩寿石花卉纹罐 (明) 斗彩与点彩、加彩一 起统称为“五彩”。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引进的一种 技法,为清官专用瓷器品种。
红地珐琅彩花卉纹碗 (清)
明清时期
粉彩九桃天球瓶装(清)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 受珐琅彩影响而创制的釉上彩。
陶瓷的成型方式
瓷器欣赏
瓷器欣赏
夏商周时期
《灰陶双耳兽瓶》 商
这件陶器没有刻意的纹饰,但在制作 过程中自然留下的纹饰使器物表面显得丰 富多变。
《灰陶蓝纹鼎》 夏
这件砂质灰陶高29厘米,表面拍 印斜横肌理蓝纹,是这一时期最常见 的装饰手法。
夏商周时期
《鸭形陶壶》商 这件陶壶似鸭身状,外壁拍印细
绳状,为平淡的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 情趣。
《印纹硬陶瓮》周 这件陶器小口圆肩、鼓腹平底。造 型庄严原实,密集的小方格纹更添加了 厚实感。
秦汉时期
1974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 等大的陶制兵马俑,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烧陶 水平。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 成熟,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 用当地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
《宽带纹三足钵》 大地湾一期文化
原始陶器
《变体鸟纹盘》 半坡文化
半坡文化的彩陶纹饰以几何形和自然
形两种。此件彩陶由抽象化的鸟形变化 而成,黑白相间、阴阳双关、疏密有致、 律动的弧线显示出蓬勃的活力。
原始陶器
《波浪形纹瓮》 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是半坡文化派生出的分支。 此件彩陶是典型的马家窑文化类型,表面 打磨光滑,纹饰动感强烈。
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的陶器大致分为:灰陶、白陶、 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日常生活中用的 最多的是灰陶,陶器表面有素面、绳纹或蓝纹或 各种复杂图案,还有运用拍、刻、印、堆、划等 手法留取的肌理效果。白陶在这一时期得到发展, 所使用的材料是瓷土,质地较细密,烧成温度也 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
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 进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在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 瓷器。商周时期的烧窑技术有所改进,窑炉容积 增大,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 ,窑炉顶部出现了烟 囱,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 要原因。
将 军 佣

秦 )
武士佣 (秦)
秦汉时期
汉代陶器整体造型风格比较端庄,腰腹多用几 条弦纹装饰。陶佣以表现生活为主,造型与制作上 不受拘束,神态准确,表情丰富。

绿


骆罐驼ຫໍສະໝຸດ ((汉汉


三国两晋时期的青瓷。 佑陶之神【赵慨】
三国两晋时期

















隋唐时期
隋朝的陶瓷业发达,是一个承上(南北 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
明清时期
明代官窑,生产1.御用器皿 2.民用瓷器
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其产品以青花、 五彩为主流。
珐琅彩、粉彩瓷器是清朝瓷器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 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
风火仙师【童宾】 的故事 清朝出现了专门论述陶瓷、研究陶瓷的著作,比较有 名的如朱琰《陶说》、蓝浦《景德镇陶录》、程哲《窑器 说》、唐英《窑器肆考》、寂园《陶雅》、许之衡《饮流 斋说瓷》等等。
茶文化对器皿的演变与发展
• 原始时代 • 夏商周时期 • 秦汉时期 • 三国两晋时期 • 南北朝时期 • 隋唐时期 • 宋代 • 元代 • 明清时期
目录
原始陶器
中国原始陶器产生于新石器时代 三圣之一 陶圣【宁封】
http://www.hai http://youxi.xxthjc. co 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