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总结我国的陶瓷发展史

中国陶瓷发展史1. 历史概述中国是陶瓷的故乡,拥有悠久的陶瓷发展历史。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中国人民就开始制作和使用陶器。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陶瓷逐渐成为世界陶瓷文化的代表之一。
2. 元代青花瓷的出现元代(1271-1368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首次出现并得到广泛传播。
青花瓷以其鲜艳的蓝色图案而闻名于世。
它采用了铜钴釉料,在高温下进行釉下彩绘,然后再进行二次焙烧。
3. 明代景德镇窑的兴起明代(1368-1644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之一。
景德镇窑成为明代最重要的窑场之一。
景德镇窑以其白色瓷胎和精美细致的装饰而著名。
在明朝晚期,景德镇窑开始生产青花瓷。
青花瓷在明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出现了更加精细复杂的图案和装饰。
4. 清代粉彩瓷的繁荣清代(1644-1912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粉彩瓷成为主流。
粉彩瓷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和精美细致的装饰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清代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的陶瓷技术——官窑。
官窑是专门为皇室和贵族制作陶瓷的窑场。
它以其高质量和稀有性而备受珍视。
5. 进一步思考中国陶瓷发展史展示了中国人民对陶器制作技术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通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陶瓷从最初简单实用到后来追求艺术表达,不断演变和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
许多其他国家都受到中国陶瓷的启发,并发展出自己独特的陶瓷文化。
在当代,中国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和创新。
许多陶瓷艺术家致力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独特而富有创意的作品。
总体来说,中国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中国陶瓷发展史的深入了解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文化遗产。
注意:由于任务要求避免敏感词汇和话题,本文只涉及了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一部分内容,并没有涉及一些具体窑场和具体时期的细节。
如需更加全面详细的内容,请参考相关资料或联系专业人士。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简述

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简述摘要:一、概述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二、中国陶瓷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2.商周时期陶瓷的初步发展3.汉代陶瓷的繁荣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发展1.瓷器的出现2.青瓷与白瓷的竞争四、唐代陶瓷的鼎盛1.官窑制度的建立2.五大名窑的兴起3.陶瓷艺术的繁荣五、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发展1.各大窑口的延续与创新2.陶瓷工艺的进步3.陶瓷贸易的兴盛六、现代陶瓷产业的崛起1.传统陶瓷技艺的传承与创新2.工业陶瓷的发展3.陶瓷艺术的多元化正文:中国陶瓷的发展历程可谓悠久,其根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
早期陶器制作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陶瓷艺术奠定了基础。
商周时期,陶瓷工艺逐渐成熟,出现了原始青瓷。
汉代时期,陶瓷业迎来了繁荣,河南的釉陶和四川的井盐釉陶尤为著名。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终于在我国问世。
当时,青瓷与白瓷相互竞争,形成了我国陶瓷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紧接着,唐代陶瓷迎来了鼎盛时期。
官窑制度的建立,使得陶瓷生产得到官方的支持。
同时,五大名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纷纷兴起,推动陶瓷艺术走向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陶瓷产业得到了持续发展。
各大窑口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陶瓷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陶瓷贸易也随之兴盛。
景德镇成为了全国陶瓷产业的中心,其所产瓷器远销海内外。
近现代以来,陶瓷产业在我国继续蓬勃发展。
传统陶瓷技艺得到了传承与创新,工业陶瓷崭露头角。
此外,陶瓷艺术形式更加多元化,融合了绘画、雕塑等元素。
如今,中国陶瓷已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载体,彰显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魅力。
总之,中国陶瓷发展历程可谓一部丰富多彩的史册。
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产业,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我国陶瓷艺术已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陶瓷发展简史

中国陶瓷的发展简史:
1.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开始制造和使用陶器。
这一时期的陶器
主要是实用性的,包括日常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具。
2.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与齐家文化:彩陶工艺发展起来,陶器表
面装饰有丰富的图案和颜色。
3.商代中期:创造了原始瓷器,标志着由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4.周朝至秦汉: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青瓷
和釉陶。
5.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生产中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尤其是浙江的
越窑,烧制出精美的青瓷。
6.隋唐时期:唐代时,陶瓷艺术达到了新的高峰,白瓷、三彩瓷、
黑瓷等品种繁多,而景德镇也开始崭露头角。
7.五代十国及宋朝: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名窑如汝窑、
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各领风骚,尤以五大名窑最为著名。
此外,青花瓷在这个时期也初步出现。
8.元朝: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业的中心,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大为改
进,同时,蓝地白花、红绿彩等新型装饰技法得到广泛应用。
9.明朝:明初永乐、宣德年间,青花瓷达到全盛,景德镇的官窑更
是生产了大量精美绝伦的瓷器。
其他种类如斗彩、五彩、黄釉、霁蓝釉等也有显著成就。
10.清朝:清初康雍乾三代,瓷器制造业继续繁荣,特别是粉彩瓷
和珐琅彩瓷的创新使陶瓷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1.近现代时期:近现代时期的中国陶瓷业逐渐走向现代化,出现
了许多新的工艺和技术,如仿古瓷、釉下彩瓷、釉上彩瓷等。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简史

色彩丰富
古代陶瓷常用的颜色有青、白、红、黄、 绿等,通过不同的配比和烧成温度,可以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
实用性强
古代陶瓷制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其实用 性也很强,如餐具、茶具等,满足了人们 日常生活的需求。
对世界陶瓷工艺的影响
技术传播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对世界陶瓷工艺产生了深 远影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借鉴了中国陶瓷的工艺技术。
宋代著名的白瓷窑口,其产品胎质细 腻,釉色洁白温润,器形优美,是宋 代白瓷的代表。
龙泉窑与景德镇窑
龙泉窑
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著名,其产品釉色青翠,如玉般润泽,造型别致,是明代青 瓷的代表。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是中国著名的瓷都,其产品种类繁多,技艺精湛,以青花瓷、五彩瓷 等品种最为著名。景德镇窑在元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成为中国的瓷器中心。
元代青花瓷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不 仅满足了国内市场需求,还大量出口 到海外,对世界陶瓷工艺产生了深远 影响。
明代瓷器
01
明代是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各种陶瓷品种层出不穷,其中 以青花瓷、五彩瓷和斗彩瓷最为著名。
02
明代瓷器的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釉色艳丽,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03
明代瓷器的生产技术也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官窑和民窑的蓬勃发 展,推动了陶瓷工艺的创新和进步。
青瓷的出现标志着中国陶瓷工艺的成熟,它不仅在当时受到广泛的欢迎,而且对后 世的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瓷的发展
白瓷的发展始于南北朝时期,当时人们 开始尝试在瓷器上施加白色釉料,以增 加其美观度。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技术 改进,白瓷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陶瓷品
种。
白瓷以其洁白如玉的釉面和纯净的质地 而著称,其制作工艺要求严格,需要选
陶瓷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陶瓷的发展史简单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瓷器的国家,最早的瓷器产于江西的景德镇,后来流传到了全国各地,其中以四川和浙江两省生产的瓷器最为有名。
中国的瓷器以白瓷,青瓷,黄瓷,红瓷和黑瓷五大名窑而闻名世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出瓷器的国家,但是陶瓷的历史却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
中国制瓷技术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在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
其发明和发展都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陶器是人类最早创造出的实用生活用品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已出现了原始瓷器。
中国制瓷业有着悠久而又丰富的历史,从考古发掘中可以知道中国制瓷业早在公元前7000年就开始了。
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使用天然原料进行陶瓷制品的烧制,这时人们已掌握了一系列制陶技术。
随着陶器制造技术的提高,人们已能用粘土制作出质地坚硬、外观美观、色彩丰富的各种日用器皿和工艺品。
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制瓷业已达到很高水平。
在陕西蓝田、河南郑州等地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制作精美的陶器。
—— 1 —1 —。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手工艺品,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原始陶器时期是陶瓷发展的起点。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使用陶土制作简单的陶器,如陶罐、陶盆等。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
原始陶器通常以手工捏制或用简单的工具加工,然后在火中烧制。
2. 早期陶器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500年)早期陶器时期是陶瓷工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转盘制陶,这使得陶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均匀。
同时,人们还开始使用陶轮和陶瓷模具来制作陶器,进一步提高了陶瓷制作的效率和质量。
在这个时期,陶瓷的装饰技术也逐渐出现,如刻花、彩绘等。
3.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500年)古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显著改进,陶器的种类和质量也大大增加。
在中国,汉代是古代陶瓷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陶瓷器物,如青铜器、陶俑等。
同时,中国的陶瓷工艺还传入了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
4. 中世纪陶瓷时期(公元500年-公元1500年)中世纪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一个相对低迷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和经济衰退,陶瓷制作技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然而,欧洲的陶瓷工艺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如意大利的马焦雷陶瓷和西班牙的马约利卡陶瓷等。
5. 现代陶瓷时期(19世纪至今)现代陶瓷时期是陶瓷工艺的复兴和创新时期。
在这个时期,陶瓷工艺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变革和发展。
首先,陶瓷的材料和工艺得到了改进,如发展出了高温烧制技术和釉面装饰技术。
其次,陶瓷的用途也得到了扩展,除了传统的器皿和装饰品外,还出现了陶瓷砖、陶瓷卫浴等新型陶瓷产品。
此外,现代陶瓷还与其他材料结合,如陶瓷与金属的复合材料等。
总结:陶瓷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原始陶器时期。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早期的陶器到现代的高科技陶瓷。
1. 早期陶瓷的浮现早在公元前10,000年摆布,人类就开始制作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用泥土制成,经过干燥和加热后变得坚硬。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储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的基本生活需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探索不同的陶瓷制作技术,使陶器更加美观和实用。
2. 古代陶瓷的发展在古代,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中国,公元前16世纪摆布的商代时期,浮现了青铜器和陶器并存的时期。
到了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浮现了精美的青铜器和陶磁器。
在其他地区,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陶瓷制作也有着独特的发展。
古埃及人制作了精美的陶磁器,并运用了丰富的装饰技术。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陶瓷制作以红陶和黑陶为主,艺术风格独特,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
3. 中国陶瓷的繁荣时期中国是陶瓷制作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以其精美的陶瓷制品而闻名于世。
中国的陶瓷制作技术在唐宋时期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陶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而闻名,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纯净的色采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陶瓷制作的代表作。
4. 欧洲陶瓷的发展在欧洲,陶瓷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在中世纪,陶瓷制作主要集中在修道院和寺庙中,用于制作圣餐器和装饰品。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逐渐成为贵族和富商的消费品。
意大利的马焦雷和德国的梅森陶瓷是当时欧洲最著名的陶瓷制作中心。
5. 现代陶瓷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陶瓷制作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发展。
现代陶瓷不仅具有传统陶瓷的美观和实用性,还具有许多其他优势。
例如,高科技陶瓷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耐腐蚀性和绝缘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电子、医疗和能源等领域。
此外,现代陶瓷还包括陶瓷复合材料和陶瓷纳米材料等新兴领域。
陶瓷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强度和韧性,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和建造等领域。
陶瓷的发展历史

陶瓷的发展历史陶瓷是一种古老而广泛应用的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热、耐腐蚀和装饰性能。
它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还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和科技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陶瓷的发展历史,从原始陶器到现代陶瓷工艺的演变。
1. 原始陶器时期(约公元前10000年-公元前3000年)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人们开始使用陶器。
最早的陶器是由粘土制成,通过自然干燥或简单的烧制工艺完成。
这些陶器主要用于贮存食物和水,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求。
在此时期,陶器的形状和装饰相对简单,主要以几何图案和刻线为主。
2. 古代陶瓷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500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陶瓷工艺逐渐发展。
在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中国等文明古国,陶瓷制作达到了较高水平。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陶轮来制作陶器,使得陶器的形状更加规整。
同时,人们还探索出釉料的制作和应用,使得陶瓷表面具有光滑的质感,并增加了装饰性。
3. 唐宋时期的瓷器(公元7世纪-13世纪)在中国的唐宋时期,瓷器制作达到了巅峰。
唐代的三彩瓷器以其丰富多彩的装饰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
而宋代的青瓷和白瓷则以其青翠透亮的釉色和纤细的造型成为瓷器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这个时期,瓷器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烧制温度和时间得到更好的控制,使得瓷器的质地更加均匀细腻。
4.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陶瓷(14世纪-17世纪)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陶瓷制作在艺术上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意大利的马伊契奥拉陶瓷以其精美的彩绘和雕刻而闻名。
同时,荷兰的蓝白陶瓷和英国的马耳他陶瓷也成为当时的热门产品。
这个时期的陶瓷制作注重艺术性和装饰性,往往以描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自然景观为主题。
5. 现代陶瓷工艺的发展(18世纪至今)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陶瓷制作得到了革命性的改进。
在18世纪末,英国的斯波德瓷器和德国的普鲁士瓷器成为当时最先进的陶瓷产品。
19世纪末,法国的琺瑯陶瓷和美国的艺术陶瓷开始流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摘要:中国陶瓷史开端于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鼎盛于唐宋时期。
从实用功能主导的粗砂陶器,到现在陈列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中国各朝代精美瓷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本文将以时间历程为主线,从陶瓷材料和烧制工艺的角度,简述中国陶瓷技术沿革。
关键字:中国陶瓷工艺材料烧制沿革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
纵观历史,中国陶瓷技术很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以至于在英语中,“陶瓷”(china)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
面对今天博物馆内造诣高超,精致华美的陶瓷文物,乃至身边繁多悦目的现代陶瓷制品,谁又能想象,陶瓷的发端仅仅作为剩物的容器?中国一代代陶瓷工艺者的革新和传承,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工艺史。
尽管陶瓷没有列入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但陶瓷工艺确确实实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创造。
除去了艺术造诣的探索,陶瓷制造工艺,也曾令世界为之惊叹。
从取材上说,新石器早期粗砂陶的材料多是先人就地采掘的土壤,而后期则是使用瓷石原料。
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瓷石原料发现应用,这是我国先民在陶瓷原料从自然使用到工艺应用的科学进步。
从烧制工艺上说,发展则更为显著。
新石器时代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造出的原始陶器烧成温度只有700℃左右。
而后经历两次重大技术突破,第一次为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成熟,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1 0 0 0℃、平均烧成温度9 2 0 ℃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0 0 ℃、平均烧成温度1 0 8 0℃。
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 0 ℃之多, 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实现的。
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8 0℃、平均烧成温度1 1 20 ℃提高到北方白粕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3 8 0℃、平均烧成温度1 2 4 0℃ , 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1的℃ , 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 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
[1]1 陶器技术沿革1。
1 新石器时期最早在一万多年以前,我国的先民已经会使用陶土。
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中与打制石器共存的粗砂红陶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期陶器。
仙人洞遗址上层中发现的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或泥质的灰陶,器型除了罐外还有壶等等,说明我国先民在制陶上的进步,是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原料加工再应用发展起来的,这是陶土原料工艺产生与应用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
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提高成品率。
值得一提是始见于距今约4 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硬陶。
相关的文物发现大多发现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
印纹硬陶与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在它的化学组成中含有较少的Fe2O3,而Fe2O3在陶器中可以充当着色剂的作用。
因为新石器时期陶器的用料不甚讲究,大部分出土的陶器质地粗糙疏松, 出土时都碎成不大的碎片, 只有个别能复原成整器。
[2]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中国数千年陶瓷文明的奠基石。
另一方面,新石器时代烧制技术也比较简朴,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陶窑。
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
最初人们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将坯体放在其上点火烧制,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达不到一定温度,致使所烧陶器质量差,成品率低。
后来人们便发明了陶窑,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
横穴式窑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组成,窑室呈圆形,底上有窑箅,箅上有许多火孔,由火膛进入的火焰,经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
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窑室。
1。
2 商周时期到了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瓷的雏形。
而此时的制陶工艺也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开始多变,而且还有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印纹硬陶出现。
自公元前1 6 0 0 年的商代到公元前221年的周代是原始瓷出现时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釉都比较薄,釉中助熔剂的含量一般已增加到20 % 左右, 特别是Ca O 有较大的增加。
正是由于助熔剂含量的增加和这一时期烧成温度的提高才使釉的形成成为可能。
但是应该说商周时期的釉是在商前时期的陶衣和黑色泥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从化学组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时期釉的主要差别就在Ca O 含量的提高。
可以设想,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在釉的配方中使用石灰石或草木灰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使它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温度(1 2 0 0℃左右) 下烧成光亮、透明和不吸水的釉。
相比起原是瓷器,“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0℃之多,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
[3]原始瓷器比印纹硬陶含有更少的Fe2O3,一般在3%以下。
原始瓷内、外表面都施有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其颜色从青中带灰或黄色到黄中带青或褐色。
一般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
釉中Ca O含量较高,一般称为钙釉,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高温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釉。
2 瓷器技术沿革2。
1 汉晋时期两汉时期,陶瓷工艺开始出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
在西汉,由商周发展而来的上釉制陶公一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时期的釉的颜色也开始增多,出现了彩绘陶。
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烧制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陶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些瓷器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观更加坚实更加致密,胎质更加细腻,釉色也变得澄澈透明,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而青釉瓷的出现与南方越窑,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盛产瓷石,并将瓷石单独运用于胎面的制作原料中。
[4]青釉瓷在我国南方烧制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南方盛产的瓷石。
由于当时只用瓷石作为制胎原料,因而就形成了我国南方早期的石英-云母系高硅低铝质瓷的特色。
南方青釉瓷的釉是以Fe2 O3为着色剂而呈现略带灰或黄色调的青色,一般都较薄。
釉中很少残留石英和其他结晶,釉泡大而少,一般较透明。
釉中Ca O的含量一般已增加20%左右,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200℃以上,高者可达到1300℃ ,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钙釉。
[3]以东汉为分界点,我国的釉瓷趋向成熟,摆脱了原始瓷釉的粗糙表面,也显著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2。
2隋唐时期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史称“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至此完成。
最显著的是中国北方成熟的白瓷烧制技术。
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
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
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
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工精制,使含铁量降低到最少的程度。
这样在洁白的瓷胎上施以纯净的透明釉,就能烧制白度很高的白瓷。
他们在白釉瓷的胎中加入了含有高岭石较多的高岭土或者高岭土。
白釉出现于北朝。
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白瓷。
(图1)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图1)分析白瓷的成分,北方白釉瓷釉含Fe2 O3极低,一般无色透明,但习惯上称之为白釉。
釉层亦较薄,属透明玻璃釉。
但因胎釉交界处往往出现含有多量钙长石晶体的中间层而使釉具有一定的乳浊感。
有些釉中Ca O含量也和南方青釉瓷差不多,应属钙釉。
但也有少数釉中Ca O含量相对较低,而K20和Mg O 却相对较高,从而形成钙(镁) 碱釉或碱钙(镁)釉。
[3]烧制技术到了隋唐时期,我国北方的河北又发现了大燃烧室、小窑室和多烟囱的小形窑。
这种窑更有利于温度的提高,这是继第一次窑炉结构的突破后的又一次突破,遂使我国陶瓷达到了最高的烧成温度。
不难看出烧成温度的提高和窑炉的改进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为我国陶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创造了非常必要的条件。
[3]另外,隋末唐初匣钵的使用和装烧工艺的改进,也促进了烧制工艺的进步。
2。
3 宋元时期宋朝的到来,标志中国陶瓷工艺鼎盛时期的来临。
不管是胎质、釉料还是制作技术、所表现的主题方面都较前一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官、哥、钧、汝四窑、龙泉窑、建窑和景德镇窑都是以其丰富多彩的颜色釉瓷而著称于世。
除上面所提到的以Fe 203 着色的青釉还在继续发展和提高外,还出现了以氧化铜着色的红釉。
而这些名瓷釉已不是前面所说的都是透明的玻璃釉,而是在烧制过程中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形成析晶釉、分相釉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分相析晶釉。
典型的析晶釉当属杭州南宋官窑的黑胎青釉和龙泉黑胎青釉(哥窑)。
它们的釉层都比较厚。
在烧成过程中都会析出一定量的钙长石微晶,结合釉中的残留石英微粒和小釉泡形成的多层结构而使釉具有强烈的乳浊感。
[3]从南宋官窑、龙泉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分析,南宋官窑、龙泉窑釉配方技术超过越窑的釉配方技术。
南宋官窑、龙泉窑釆用石灰碱釉的配方技术取代了越窑一直沿用的石灰釉配方技术,烧造出粉青釉和梅子青轴。
越窑釆用的传统石灰釉配方,石灰釉高温粘度小,釉面光泽强,釉层透明度大,烧成过程中容易流釉。
南宋官窑、龙泉窑采用的石灰碱釉配方技术,解决了石灰釉在高温烧造过程中存在的流釉缺点。
特别是石灰碱釉高温粘度大,烧成过程中不易流釉,可以达到多层厚釉烧造的工艺要求,改变了传统的一层釉施釉工艺,采用多层釉的施釉工艺,使釉质温润如玉。
石灰碱釉的配制成功,是我国古代青瓷轴料配方工艺技术的一大进步,其不仅仅是釉料配方的科学配制,还使施釉工艺得以创新。
[1]2。
4 明清时期入明以后,景德镇即烧制以Co O 着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Cu O 着色的釉下彩釉里红,以及二者相结合的青花釉里红,开创了多彩高温釉下彩先例,特别是青花瓷一直是景德镇烧制的最大宗和最具特色的长盛不衰的产品。
以Fe2 O3 ,Co O ,Cu O ,Mn O等金属氧化物以及它们之间相互搭配着色而成的各种颜色共同形成了景德镇五光十色的颜色釉瓷。
与此同时,景德镇的釉上彩绘瓷也逐渐兴起。
到了明代中期即烧制成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所谓斗彩。
成化斗彩瓷即是以色彩鲜艳丰富、釉面洁白滋润、纹饰生动和制工精细而成为明代彩绘瓷最高水平的代表,一直为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所珍藏。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全以低温釉上彩绘画的五彩瓷,其中以康熙五彩瓷最为著名,随后的雍正粉彩瓷亦同样受到重视。
2。
5 近现代时期随着工业文明影响中国,中国制瓷原料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化学的进步极度的丰富了制瓷原料。
单从质量来说,近现代瓷器往往为了适应人们日常需要具有多种特性和更耐用的特性。
从制作原料方面来看,陶瓷餐具的分类有镁质瓷餐具、镁质强化瓷餐具、强化瓷餐具、贝质瓷餐具和骨瓷餐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