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陶瓷技术发展简史

摘要:中国陶瓷史开端于距今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鼎盛于唐宋时期。从实用功能主导的粗砂陶器,到现在陈列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中国各朝代精美瓷器,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陶瓷工艺的不断发展,也体现中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将以时间历程为主线,从陶瓷材料和烧制工艺的角度,简述中国陶瓷技术沿革。

关键字:中国陶瓷工艺材料烧制沿革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纵观历史,中国陶瓷技术很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以至于在英语中,“陶瓷”(china)竟成了中国的代名词。面对今天博物馆内造诣高超,精致华美的陶瓷文物,乃至身边繁多悦目的现代陶瓷制品,谁又能想象,陶瓷的发端仅仅作为剩物的容器?中国一代代陶瓷工艺者的革新和传承,造就了辉煌灿烂的陶瓷工艺史。尽管陶瓷没有列入我们津津乐道的四大发明,但陶瓷工艺确确实实是中国人值得骄傲的创造。除去了艺术造诣的探索,陶瓷制造工艺,也曾令世界为之惊叹。

从取材上说,新石器早期粗砂陶的材料多是先人就地采掘的土壤,而后期则是使用瓷石原料。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瓷石原料发现应用,这是我国先民在陶瓷原料从自然使用到工艺应用的科学进步。

从烧制工艺上说,发展则更为显著。新石器时代横穴式窑和竖穴

式窑造出的原始陶器烧成温度只有700℃左右。而后经历两次重大

技术突破,第一次为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烧制工艺成熟,它从陶器的最高烧成温度1 0 0 0℃、平均烧成温度9 2 0 ℃提高到印纹硬陶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0 0 ℃、平均烧成温度1 0 8 0℃。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 0 ℃之多, 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第二次突破是在隋唐时期北方白釉瓷烧制工艺上

实现的。它从原始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2 8 0℃、平均烧成温度1 1 20 ℃提高到北方白粕瓷的最高烧成温度1 3 8 0℃、平均烧成温度1 2 4 0℃ , 最高烧成温度又提高了约1的℃ , 达到了我国

历史上的瓷器的最高烧成温度, 实现了第二次高温技术的突破。[1]

1 陶器技术沿革

1。1 新石器时期

最早在一万多年以前,我国的先民已经会使用陶土。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下层中与打制石器共存的粗砂红陶罐,是目前发现的世界最早期陶器。仙人洞遗址上层中发现的陶器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细砂或泥质的灰陶,器型除了罐外还有壶等等,说明我国先民在制陶上的进步,是从简单的陶土原料使用到原料加工再应用发展起来的,这是陶土原料工艺产生与应用取得的成就。

我国古代制陶工艺首先是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所需原料要选择含铁量高、粘性适度、可塑性强的粘土,一般还要在粘土中加羼和料(石英、长石、砂石粉末、草木灰、碎陶片末等),目的是增强陶土

的成型性能和成品的耐热急变性能,提高成品率。

值得一提是始见于距今约4 000 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印纹硬陶。相关的文物发现大多发现于我国江南地区和东南沿海一带。印纹硬陶与陶器的最大不同是在它的化学组成中含有较少的Fe2O3,而Fe2O3在陶器中可以充当着色剂的作用。

因为新石器时期陶器的用料不甚讲究,大部分出土的陶器质地粗糙疏松, 出土时都碎成不大的碎片, 只有个别能复原成整器。[2]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也是中国数千年陶瓷文明的奠基石。

另一方面,新石器时代烧制技术也比较简朴,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陶窑。入窑焙烧是制陶器的关键工序,烧成温度一般为800~1000℃。最初人们可能在平地上堆放柴草,将坯体放在其上点火烧制,这种方法由于火力不集中达不到一定温度,致使所烧陶器质量差,成品率低。后来人们便发明了陶窑,根据考古发掘资料,新石器时代的陶窑主要有横穴式窑和竖穴式窑两种。横穴式窑较典型,它由火口、火膛、火道、窑室和窑箅组成,窑室呈圆形,底上有窑箅,箅上有许多火孔,由火膛进入的火焰,经火道和火孔到达窑室。竖穴窑的窑室在火膛之上,火膛是口小底大的袋状坑,有多股垂直的火道通向窑室。

1。2 商周时期

到了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瓷的雏形。而此时的制陶工艺也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开始多变,而且还有不同品种不同花色

的印纹硬陶出现。自公元前1 6 0 0 年的商代到公元前221年的周代是原始瓷出现时期,是从陶到瓷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出现的釉都比较薄,釉中助熔剂的含量一般已增加到20 % 左右, 特别是Ca O 有较大的增加。正是由于助熔剂含量的增加和这一时期烧成温度的提高才使釉的形成成为可能。但是应该说商周时期的釉是在商前时期的陶衣和黑色泥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化学组成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个时期釉的主要差别就在Ca O 含量的提高。可以设想,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逐渐认识到在釉的配方中使用石灰石或草木灰以降低釉的熔融温度,使它在当时所能达到的温度(1 2 0 0℃左右) 下烧成光亮、透明和不吸水的釉。相比起原是瓷器,“最高温度提高了约200℃之多,实现了我国陶瓷工艺史上的第一次高温技术的突破”。[3]

原始瓷器比印纹硬陶含有更少的Fe2O3,一般在3%以下。原始瓷内、外表面都施有一层厚薄不匀的玻璃釉,其颜色从青中带灰或黄色到黄中带青或褐色。一般胎釉结合不好,易剥落。釉中Ca O含量较高,一般称为钙釉,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高温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高温釉。

2 瓷器技术沿革

2。1 汉晋时期

两汉时期,陶瓷工艺开始出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在西汉,由商周发展而来的上釉制陶公一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时期的

釉的颜色也开始增多,出现了彩绘陶。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烧制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陶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瓷器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观更加坚实更加致密,胎质更加细腻,釉色也变得澄澈透明,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青釉瓷的出现与南方越窑,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盛产瓷石,并将瓷石单独运用于胎面的制作原料中。[4]

青釉瓷在我国南方烧制成功,首先应归功于南方盛产的瓷石。由于当时只用瓷石作为制胎原料,因而就形成了我国南方早期的石英-云母系高硅低铝质瓷的特色。南方青釉瓷的釉是以Fe2 O3为着色剂而呈现略带灰或黄色调的青色,一般都较薄。釉中很少残留石英和其他结晶,釉泡大而少,一般较透明。釉中Ca O的含量一般已增加20%左右,烧成温度已提高到1200℃以上,高者可达到1300℃ ,形成了我国传统的钙釉。[3]

以东汉为分界点,我国的釉瓷趋向成熟,摆脱了原始瓷釉的粗糙表面,也显著地提高了瓷器质量。

2。2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史称“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至此完成。最显著的是中国北方成熟的白瓷烧制技术。一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一些氧化铁,器物烧出后必然呈现出深浅不同的青色来。如果釉料中的铁元素含量小于0。75%,烧出来的就会是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并不是在釉料中加进白色呈色剂,而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和釉料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