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

合集下载

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探析的开题报告

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探析的开题报告

理想与现实之间究竟有多远——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探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嵇康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是一位文学家、音乐家、思想家,对古代音乐和文学的贡献有着深远的影响。

嵇康曾经提出“以乐为体,以礼为用”的思想,认为音乐可以表达人的情感和情绪,礼仪可以约束人的行为和思想。

然而,在嵇康的音乐思想中,存在着一些自相矛盾的现象。

例如,嵇康主张“以自然为乐”,但是他又支持以《礼记》和《乐记》为基础的古代音乐体系;他反对流行音乐和通俗音乐,但是他本人也喜欢演唱和弹奏这些音乐。

这些自相矛盾的现象,反映了嵇康的音乐思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落差。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古代文化在进步过程中出现缺陷和不足之处。

因此,通过对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进行探析,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音乐和文化的发展过程,探究古代文化中的矛盾和问题,为今天的音乐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选题意义1、深入分析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嵇康音乐思想和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脉络。

2、揭示嵇康音乐思想的自相矛盾现象,有助于我们发现古代音乐文化中存在的缺陷和局限,在今天的文化传承中加以改进。

3、通过对嵇康音乐思想的探究,能够启发我们思考当今音乐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境,为音乐教育和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1、文献研究法:通过阅读嵇康的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分析他的音乐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内涵和外延。

2、历史研究法:通过对古代音乐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分析,揭示嵇康音乐思想的深层次内涵和发展历程。

3、理论分析法:通过对嵇康音乐思想中存在的矛盾现象进行逐一分析,探究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和意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方案。

四、拟定研究内容1、嵇康的音乐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2、嵇康音乐思想中的自相矛盾现象及其表现形式。

3、嵇康音乐思想中存在自相矛盾的原因和历史背景。

4、对嵇康音乐思想中存在矛盾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嵇康:一半矫情,一半无奈

嵇康:一半矫情,一半无奈

嵇康:一半矫情,一半无奈竹林七贤,不同寻常魏晋时期,有七人常在山阳(今河南焦作)郊外的竹林聚会,他们好玄学、喜清谈,或喝酒纵歌,或吟诗作赋,颇有“建安文学”风骨,被后人称为“竹林七贤”。

这七人,乃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其中,阮籍与阮咸是亲叔侄。

竹林七贤,个个不同寻常。

阮籍(210-263),字嗣宗。

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三国时期名士、诗人。

崇奉老庄之学,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

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

大将军司马昭听说阮籍有个姑娘长得漂亮,就想为儿子司马炎求婚。

阮籍不乐意,又不好直接拒绝,于是天天喝酒,直喝到醉不能言为止。

就这样,一连醉了六十日。

司马昭心知肚明,只得作罢。

泰始二年(266年),朝廷派特使征召刘伶入朝为官。

刘伶听说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赶紧把自己灌醉,然后脱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

朝廷特使看到这一幕,只得摇头而回。

阮咸(生卒年不详),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人,魏晋时期名士、文学家。

阮籍之侄,与阮籍并称为“大小阮”。

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号“妙达八音”,有“神解”之誉,乐器阮咸,因其得名。

一次,阮咸姑母带一婢女,来家中小住。

阮咸喜欢上了婢女,姑母也同意将婢女留下。

可等到姑母回夫家时,还是将婢女带走了。

阮咸知道后,连忙借来一匹马,去追赶姑母。

最终,阮咸和婢女一同驴着马回来。

据说,这位婢女就是他儿子阮孚的母亲。

王戎(234─305),字浚冲,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

善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

晋武帝时,历任吏部黄门郎、散骑常侍、河东太守、荆州刺史、吏部尚书等职。

惠帝时,官至司徒。

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

按礼法,妻称夫为“君”,夫称妻为“卿”。

王戎便对妻子说:“妇人称夫为卿,于礼为不敬,以后不要再这么称呼我了。

”没想到,妻子却说:“我亲近你、爱恋你,所以才叫你卿。

我不叫你卿,谁该叫你卿啊。

”以善谈好辩出名的王戎,竟哑口无言,只得任妻子“卿卿”叫下去①。

嵇康的人生态度

嵇康的人生态度

嵇康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他的人生态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追求自由:嵇康一生追求自由,他不愿意受到礼法的束缚,曾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表明自己的立场。

2. 崇尚自然:嵇康崇尚自然,喜欢隐居生活,他认为自然是最真实、最美好的,人们应该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

3. 反对礼教:嵇康反对当时的礼教,认为礼教是对人性的束缚,他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追求人性的解放。

4. 热爱音乐:嵇康是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擅长弹奏古琴,创作了许多著名的琴曲,他认为音乐是一种抒发情感的方式,可以让人心灵得到净化。

总的来说,嵇康的人生态度是追求自由、崇尚自然、反对礼教、热爱音乐,他的思想和行为在当时的社会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生存的苦涩与死亡的悲壮——嵇康紧张人生解读

生存的苦涩与死亡的悲壮——嵇康紧张人生解读

第31卷第5期衡阳师范学院学报No.5V01.31 2 01 0年10月Jour nal of H e n g y a n g N o r m a l U ni v er s it y oct.201 0生存的苦涩与死亡的悲壮——嵇康紧张人生解读陈元桂(衡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湖南衡阳421008)摘要:嵇康紧张的人生观主要体现在名教与自然的对立,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入世与出世的困惑,大我与小我的矛盾等方面。

他这种人生观的本质是把人性从礼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维系个性自由和培养独立人格层面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

但它没有解决个人对社会承担的责任问题,注定以悲剧而告终。

关键词:嵇康;紧张人生;解读中图分类号:B2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313(2010)05—0026—03嵇康,字叔夜,谯国锰县(安徽滁州)人,乱、痛苦和精神上的极度自由、解放,才使得魏生于公元203年(魏文帝黄初四年),卒于公元晋士人的强烈自我意识开始觉醒,以至于到了势262年。

嵇康被视为“竹林七贤”之精神领袖,并不可挡的程度,而嵇康,则是这群名士中的精神以一曲《广陵散》留下千古绝唱,至今余音不绝。

领袖。

为此,嵇康发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本文拟就嵇康人生观对峙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惊世骇俗的怒吼,与名教持一种完全对立的态度,解读其紧张人生观的形成,直至最后以生命的代不是任诞的非理性,而是一种严肃的傲然。

当然,价来消除这种紧张的态势,来阐明其人生观与生嵇康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对所有的名教都命实践的价值所在。

加以抨击,他只是对名教中的种种荒谬、虚伪、一、名教与自然的对立狡诈和残酷进行猛烈的批判。

嵇康在《太师箴》中指出:名教与自然的对立其实是中国哲学史两大思想传统的对峙,即儒家的贵名教(人文主义)与季世陵迟,继体承资,凭尊恃势,不友不师,宰割天下,以奉其私。

故君位益奢,道家的明自然(自然主义)的对峙。

儒家认为,为了治国安邦、匡时救乱,必须制礼作乐,确立臣路生心,竭智谋国,不吝灰沉,赏罚虽存,一套礼仪规范来发展人的社会本性,加强礼法名莫劝莫禁。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摘要
嵇康是魏晋风度的代表。

嵇康存在于世的意义,不仅在于他在魏晋乱世依然能保持一份高远的处事心态,更在于他在经历了一系列不公平的待遇后人格仍旧澄澈。

嵇康临刑前索琴抚之,神气不变,奏《广陵散》。

面对死亡,他没有后悔,没有恐惧,没有对短暂生命的惋惜,而是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几千年来,嵇康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他的美的风范,他的人格魅力,已成为古往今来文人行事的一种典范。

论文分四个部分对嵇康的乱世人生进行解读,把握嵇康作为乱世文人的人格风范。

第一部分从嵇康在仕与隐问题上的处世态度,探讨其在乱世中的人生价值的实现。

第二部分从嵇康在药与乐的问题上的心理及性情,探讨其在乱世中的生活艺术。

第三部分嵇康在诗与文的创作个性中,探讨其在乱世中的文学表达。

第四部分从嵇康在生与死问题上的思考与选择,探讨其在乱世中保持人格尊严以及道德的完善。

关键词:嵇康;魏晋;乱世;人格;突围。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

浅谈嵇康的独立人格追求和个性自由发展学生:马会兰指导教师:王彩蓉【内容提要】魏晋时代,礼崩乐坏。

儒家正统思想失去了约束力。

魏晋名士开始思考生命个体的意义。

嵇康是其最杰出的代表,在魏晋统治者大力提倡虚伪的名教以维护其统治的时候,他意识到个人主体的价值,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

他“不识时务”地对礼教加以否定,从周孔圣人到儒家经典,甚至全部的儒家传统教育,消解了儒家整体价值对个性的束缚,追求独立的人格。

与此同时,嵇康也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地方,构想出一种于名教中得逍遥的理想人格,即“至人”,并身体力行的实践着,他力求于现实生活中实现自己“浊酒一杯,弹琴一曲”的理想人生,于人际关系中得以自由发展个性,这不同于老庄的消极避世。

尽管他的理想人格在失道的魏晋时代难以实现,他对独立人格和个性自由的追求依然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现代人充满了启示意义。

【关键词】“越名教而任自然”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至人”嵇康(224--263)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

在哲学上,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1],肯定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

又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2]之说,主张返回自然,厌恶儒家烦琐礼教。

《晋书》有云: “嵇康字叔夜,谯国人。

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理。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

长好老庄。

”[3]显然,嵇康实在是庄学派一放情肆志之人。

魏晋之际,嵇康也许是最具魅力的文化人,虽然论思想锋芒,阮籍更使当时礼法之士“疾之若雠”;论玄学修养,向秀当在嵇康之上;论另类,刘伶嗜酒狂放,阮籍阮咸与群豕共饮;论文采,钟嵘《诗品》将阮籍列于上品,而嵇康只在中品;当然论官位、财富就更别提嵇康了;然而在“竹林七贤”中,嵇康几乎是偶像式明星。

这是为什么呢? 余秋雨认为: “对于自己反对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确、更透彻,因此他的生命乐章也就更清晰、更响亮了”[4]。

人生的“三大困境”及其解决方式——嵇康思想解读

人生的“三大困境”及其解决方式——嵇康思想解读
20 0 9年 8月
中共 山西省委 党校学 报
Ac d mi o ra f h n i rvn il o a e cJ u n l a x o i ca mmie a yS h o f . . oS P C t eP r c o l PC t t oC
Aug 2 0 .09
又会 成为 另一 种对 人 的 自由的限制 。
所 谓 “ ” 的是人 的一 种 自然之 情 , 者说 是 情 指 或 人 的一种 自然 人性 , 里面 既包 括 了本能 的欲望 、 这 也 有 由之而 来 的个人 特 质 。 用嵇 康 的话 说 就是 “ 民之 夫 性 , 安 而恶 危 , 逸 而恶 劳 ” “ 性 以从 欲 为欢 ” 好 好 、人 、 “ 欲则得 自然 ” 从 以及他 所谓 的 “ 介 之人 ” 并 。而所 谓
( 中图分类号 ] 253 [ B 3 .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0 9 10 (0 9 0 — 1 10 10 — 2 32 0 )4 0 0 — 3
嵇 康生 活在 一个 天 下多事 的 时代 ,虽 然 曹魏政 权 已经 统一 了北 方 ,但是 政权 内部 的斗 争 却没 有止 息 , 而有 愈演 愈烈 的趋 势 , 氏与 司马 氏的争 夺是 反 曹
的真实 写照 , 淋漓尽 致地 展 现 出了时代 的风貌 。 它 嵇 康 思想 有着 时代 的烙 印 , 有其 自身 的发 展 逻辑 。 也 从 时 代背 景去论 述嵇 康 思想 的文 章可 以说 数量 是最 多 的 , 而从他 思想 自身 的发 展逻 辑 、 他 内心 的困境 然 从 和 他面对 困境 的解 决 方式 去分 析其 思想 的却 不 是很
第 3 2卷 第 4 期
Vo _2 No4 l3 .

嵇康读后感

嵇康读后感

嵇康读后感在阅读嵇康的作品后,我被他那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所折服。

他的诗歌作品大多传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尤其是关于生命的短暂和人世间的无常。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对人生的冷静态度和对时代的批判观点。

嵇康的作品《琴赋》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之一。

这篇赋以琴为主题,描绘了琴的音色和演奏的过程。

他用美丽的词语和生动的描写展示了琴的神秘和琴音的魔力。

他通过追溯琴的起源,表达了对美的讴歌和渴望。

嵇康的写作风格简练而有力,使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在《琴赋》中,嵇康还表达了他对时代的不满和对统治者的批判。

他提到了各种政治问题,如官员的贪污和虚伪。

他批评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和对百姓的残酷。

他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正义,并对社会的不公和不义表示关切。

《琴赋》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

在嵇康的诗中,他经常提到生命的短暂和人的必死命运。

他在诗中描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表达了对逝去的岁月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这些描写,他让人们意识到生命的珍贵和短暂,唤醒了人们对时间的敏感。

嵇康的另一篇作品《竹枝词》,也是我深受启发的一篇文章。

这是一首富有音乐性的诗歌,配以曲调,被广泛传唱。

嵇康在诗中表达了对婚姻和爱情的思考。

他认为婚姻是一种束缚,爱情是一种追求自由的力量。

他通过描写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示了对传统观念的质疑。

《竹枝词》还反映了嵇康对社会现象的观察。

他提到了社会上存在的贪官污吏和世俗之风。

他批评了统治者的昏庸和百姓的盲从。

他呼吁人们追求真理和自由,摆脱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与其他文人相比,嵇康的作品更为深刻和悲壮。

他的诗歌和文章充满了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表达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的作品展示了他的洞察力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

嵇康的思想和作品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在嵇康之后,许多文人都受到他的启发,继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问题。

他的诗歌被广为传唱,他的思想在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通过阅读嵇康的作品,我被他独特的思想和对人生的思考所震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嵇康的矛盾人生漆国祥摘要:思想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矛盾的人生和悲剧的命运。

嵇康的一生都充满了矛盾。

在政治上,与曹氏的亲戚关系注定他在政治上更加的亲近曹氏集团,并且抵制司马氏政权,这也使他在政治上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

在思想上,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在嵇康思想中的碰撞也使他非常的矛盾,使他表现出内儒外道的特征。

最终他选择用死来对抗黑暗的时代,弥合了自己人格的分裂,超越了自己矛盾的双重性,实现了人格的升华也使自己摆脱了矛盾的折磨。

关键词:嵇康;矛盾;内儒外道Abstract: Determines the character and mind of a person's life and tragic contradictions destiny. Ji Kang's life are full of contradictions. On the political front, relations with relatives Cao doomed his more political groups close to Cao and Sima's power to resist, which made him unable to play in politics to their own.In terms of ideology,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minds of Ji Kang collision is also very contradictions make him so that he demonstrated in Outer course of interior Confucianism. Ultimately he chose to fight the dark by dead times, to bridge the split personality of its own, beyond the duality of its own contradiction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rsonality is the sublimation of their own suffering from the conflict.Keywords: “Ji Kang”; Contradictions ; Outer course of interior Confucianism引言中国历史上大凡遇到政治局势动荡,很多仁人志仕不能志满意得之时,大都选择归隐山林,独善其身的做法。

但是,嵇康隐身而不隐心,他的“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的个性,怎么看也不像个好老庄之人,老子《道德经》讲“居善地,心善渊,动善时”,人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停留的地方,要心静如水,行动的时候要把握适合的时机,而非“遇事便发”的“妄为”。

虽然形式上,嵇康是归隐山林,但毕竟年轻气盛,树欲静而风不止,身隐而心不隐,系辞传里说“其出入以度外内之惧”,意思是做人做事要懂得把握尺度,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保持警戒,不分内外都要谨慎。

如果嵇康懂得这个道理,并且能够控制自己的性格,真正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一心一意的追求真正的养身之道,那他就不会招致杀身之祸了。

他的一生就不会显得如此的矛盾和苦闷了。

出现于历史舞台的嵇康是个看来充满矛盾的文人、学者、士大夫。

一、政治的矛盾在政治上,嵇康是矛盾的。

他心里愿望曹魏王朝振兴,但却因无望而不肯出仕,他心里反对司马氏集团篡魏,但他又无能为力。

他和山涛、阮籍、刘伶、王戎、向秀以及阮咸等七人都属于曹魏新兴士族,嵇康和曹魏集团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三国志-沛穆王曹林传》和《晋书-嵇康传》等史书记载,嵇康的妻子是沛穆王曹林之子曹纬的女儿。

同时由于曹林系曹操杜夫人所生,何晏的妻子金乡公主,也是杜夫人所生,故嵇康算是曹氏的宗亲女婿,也是玄学领袖何晏的晚辈亲戚。

正是由于这种亲戚关系,嵇康官拜中散大夫,但始终是一个只食俸禄而不管实事的闲差。

在结婚后不久,嵇康就搬到了山阳来居住,虽然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经常和向秀、山涛等居址相近的朋友打铁、灌园,可以和阮籍等七贤游于竹林,纵酒昏酣,但嵇康的心情始终处于一种十分压抑的状态。

他是曹林的孙女婿,并因沛穆王的关系和何晏有姑侄婿的关系,这样一种身份,使嵇康在个人情感上对曹魏政权产生了一种亲近之感,对图谋篡夺曹魏政权的司马氏有一种天然的抵触。

但是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兵变诛杀曹爽一党,曹魏大权从此落入司马氏父子之手。

司马氏父子诛杀曹爽,何宴之才能尚且如此下场,嵇康又能有什么作为呢?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用他犀利的文笔揭露司马氏的野心,用他坚贞而独立的人格蔑视那些跟在司马氏屁股后面走的小人。

“(康)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

乃激水圜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工段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辨,故往造焉。

康不为视,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

”[1]。

据《世说新语简傲》注引《魏氏春秋》说:“钟会为大将军兄弟所昵”。

当时又“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一副小人得志的派头,故嵇康从心眼里瞧不上他,又岂能为他设礼?不过这次也埋下了被谗害的祸根。

在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使文钦起兵失败,毋丘俭被杀,文钦逃往东吴又与征东大将军诸葛诞连手起兵失败被杀后,嵇康放胆的结合毋丘俭和诸葛诞等三次在淮南起兵反对司马氏的触目惊心的时事,挥笔写下了言辞激烈的《管蔡论》文章一反旧说,认为西周初年管叔、蔡叔的造反,实是疑虑摄政的周公旦篡权,是忠于天下的行为,根本就没什么谋罪。

显然,嵇康是在借古讽今,名义上是为管蔡翻案,骨子里乃是为毋丘俭等人的所谓“叛反”辩诬鸣冤,乃是影射司马氏阴谋篡魏的行径。

然而嵇康心中的一切希望很快就破灭了,司马氏容不得傀儡皇帝的不听摆布,他们一面唱著名教忠孝的高调,一面把国君曹髦给弑了。

悲愤之际,嵇康再也无法沉默了,他奋笔写下了《难自然好学论》等峻切凌厉的文章,公开反对司马氏集团倡导的虚伪名教,以无比的嘲讽肆言:政教之名堂是停尸房,诵读经语是鬼语,六经是污秽毒草,仁义是陈腐烂物,看书会看坏眼睛等等。

之后他更是用行动来对抗司马氏集团。

,嵇康自幼疏懒简傲任性纵情,不偶世俗,他向往那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像久遭羁绊的麋鹿那样“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2]。

所以在山涛举荐他出任吏部侍郎时,他表示自己“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阙,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

虽欲无患其可得乎?”[2]他的矛盾和痛苦集中的表现为他所说的七不堪和二不可。

嵇康不说自己不满时政,而是把不愿意出去做官的原因统统归结到个人的性格上,恰巧流露出他内心的矛盾,以及面对残酷的政治斗争局面而痛苦不堪的心情。

他痛恨、礼教,不把礼俗之仕放在眼里。

可是,司马氏为了篡夺曹魏的政权,千方百计的寻找篡夺政权的合理性。

王肃等文人投司马氏之所好,杜撰商汤、周武王和周公、孔子的话,为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制造理论根据。

对于他们的伎俩,嵇康虽然心知肚明,却不能公开的反驳,只好“非汤武而薄周孔”[2]然而,他也十分清楚就是这样,他也会为礼教之仕所不容。

若是换一个人见怪不怪,也许根本不会把这些事情放在心上,因而就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这么多苦恼了。

可是嵇康是何等人物。

他“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2]怎么能够目睹司马氏一步步篡夺曹魏政权而无动于衷呢?然而,当时的政治形势十分的险恶,尤其是司马懿诛杀曹爽一党后,大权已老牢牢地掌握在司马氏一党人的手中,任何不利于司马氏的言行,都会受到无情的打击和坚决的镇压。

生活在这样的政治气氛之中,嵇康有话不能说,有气不能出,生命似乎已经窒息,矛盾和痛苦一起堆上心头,蒙冤受屈时所作的《幽愤诗》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

如“抗心希古,任其所尚。

托好老庄,贱物贵身。

志在守朴,养素全真。

曰于不敏,好善暗人。

子玉之败,屡增惟尘。

大人含宏,藏垢怀耻,政不由己。

惟此褊心,显明臧否。

感悟思愆,怛若创痏。

”[3]这几句话大概的意思是说他从小到大都输狂狂放,轻视万物只重自身的保养,虽然自己知道在这奸邪当政的时代,没有什么政令法度可以遵循。

但自己却不能按捺急躁的性情,总想把是非善恶说个分明,现在才明白自己的不对实在是一种错误,回想起来痛悔如同利刃剜心。

可见嵇康在内心是非常抵触司马氏政权的,虽然自己一心追求自身的保养单自己的性格和所受的教育又不允许事事不问,因此可见他这时是非常的矛盾和痛苦的。

二、生活的矛盾在生活上嵇康也是矛盾的,竹林七贤素有醉酒和放诞之称,嵇康自不例外。

在当时的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表现出非毁礼法,放浪形骸的特点,公开反对礼法名教。

并写了一篇言辞激烈的文章《难自然好学论》公开反对司马氏集团倡导的虚伪名教。

以无比嘲讽的口吻肆言:政教之名堂是停尸房,诵读经语是鬼语,六经是污秽毒草,仁义是陈腐烂物,看书会看坏眼睛,叩首作揖会驼背。

但在非毁立法的同时嵇康的骨子里仍笃行名教。

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步其后尘。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有所不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知,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

耻恭不逮,期于必济,若心脾体解,或迁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甚近虑,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夫言语,君子之机,机动物应,则是非之行着矣,故不可不慎………[4]这是嵇康在临刑前在狱中写给儿子的遗书《家诫》,其中的内容与其一生格格不入,《家诫》告诉儿子许多稳妥甚至是圆滑的处事方法,世道如此险恶,实在说不清什么时候又会有什么人堕入罗网。

但嵇康毕竟是嵇康始终都没有当下精神的高度:“立身当高远”、“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俗;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

”、“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

便见义而作。

”、“非义不言,祥静敬道。

”[4]这样的言语和要求岂是是混世的法宝?嵇康从来都是嵇康。

作为一个父亲,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保全性命于乱世然后要做义事。

作为一个战士,他要求儿子坚守人之为人最起码的原则和底线——“见义而作,非义不言”嵇康并非不懂人情世故,从《家诫》中对儿子的诸种教诲中,我们不难知道这些。

在《秋胡行》其二:“贫贱易居,贵贱难工。

耻佞直言与祸相逢。

变故不端,俾吉作凶。

思牵黄犬,其计莫从。

歌以言之,贵盛难为工。

”,其中不难看出嵇康并不是不懂人情世故,只是自己的性格不允许和其他人那样人云亦云。

其三中:“劳谦寡悔。

忠信可久安。

劳谦寡悔。

忠信可久安。

天道害盈。

好胜者残。

强梁致灾。

多事招患。

欲得安乐。

独有无愆。

歌以言之。

忠信可久安。

” 讲述的生活哲理,浅近平易,诸读者很容易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