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规划指标
三峡大学校园规划doc

前言一、规划范围三峡大学所在地宜昌市被人们誉为“三峡明珠〞、“世界水电之都〞。
宜昌市是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气候适宜。
举世闻名长江三峡之西陵峡、三峡大坝、葛洲坝均在此地。
学校占地面积3787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32.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0亿元,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13个。
二、规划性质本规划是对三峡大学校园旅游中远期旅游开发总体部署与近期优先工程开发行动纲领,与谐开展三峡大学校园旅游,提高三峡大学知名度与竞争力,为使三峡大学更好更与谐开展提供参考。
三、规划期限2021年~2025年,规划期为11年。
规划期分近、中、远期,近期为2021-2021 年;中期为2021-2022 年;远期为2023-2025 年。
四、规划任务1、对规划区客源市场需求总量、地域构造、消费构造等进展全面分析与预测。
2、界定规划区范围,进展现状调查与分析,对旅游资源进展科学评价。
3、确定规划区性质与主题形象,提出旅游产品营销规划。
4、确定规划区功能分区与土地利用,提出规划期内旅游容量。
5、确定规划区对外交通系统布局与优先开发工程内部游览步道布局。
6、规划优先开发区其他根底设施、效劳设施与附属设施总体布局。
7、提出规划区环保、植物管护与环卫布局规划。
8、提出规划区近期建立规划,对优先开发工程进展详细规划。
9、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与方法,以及规划建立运营中管理意见。
10、对规划区开发建立工程进展总体投资分析。
五、规划背景1、世界旅游经济重心进一步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人均GDP 正在由1000 美元向3000 美元跨越,国人消费向开展型与享受型方向转变,休闲旅游业将呈现速增长态势,度假旅游将成为新旅游增长点;2、旅游业符合构建以人为本、循环经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与谐社会国策取向,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
3、国家旅游局“十一五〞将建立一批有代表性旅游目地,长江三峡是国家重点扶持旅游目地之一,宜昌作为大三峡旅游经济圈重要增长极得以优先开展。
校园绿建筑规范九项指标

校園綠建築規範九項指標本規範為落實新環境、新學校理想,參考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出版之「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提出校園綠建築規範九項指標以做為參考與規劃實施依據,但此九項指標僅為最基本要求,永續校園必須兼顧系統化整合為目標,同時能考量與軟體教學結合者為最佳系統:(一)生物多樣性指標:1.適用規模2公頃以上基地。
但基地整體綠化規模小於0.2公頃者可不予考慮。
2.位於環境敏感區、法定山坡地、海岸區域、鄰近都市計畫農業區、風景區與特定專用區之基地,BDc得分必須至少60分。
其餘區域得分至少50分。
3.生物多樣性指標生物群種範圍,以學校周邊5公里半徑範圍為主要種類,儘量採用原生種植栽,並為混種形式,避免單一品種為強勢物種之種植。
其餘部分以本土原生種或馴化後之物種種植為輔。
4.生態綠網系統必須有效連結周邊綠地系統以及區內綠地系統,使其未被任何形式道路或硬體設施截斷,計算基礎為至少「樹冠相連」。
5.小生物棲地系統為因地制宜處理,水域與生物棲地設置採用生態工法,必須為多孔隙、多變化、採用自然素材、且有效區分隔離保護區與教學區。
對應水岸設計至少需留設40m以上之沿岸長度。
混種植物面積每塊至少60m2以上。
6.植物多樣性系統至少包含15種以上大喬木(原生種為主),至少三棵以上方視為一物種;18種以上灌木、蕨類或藤蔓類。
五成以上綠地面積必須為多層次雜生種綠化。
7.土壤生態系統必須有至少50cm之有效表土養護層,並全面禁用農藥、化肥、殺蟲劑、除草劑,以採用有機堆肥、有機肥料栽培者為主。
(二)綠化指標1.校園內校舍建築面積及運動場以外之空地,該空地面積50%以上應予綠化。
2.綠化面積以綠敷率計算之。
每棵喬木綠敷率覆蓋面積以9.0㎡計算,重疊面積不予計算。
3.綠化面積中宜保留有50%以上種植喬木覆蓋空地,以利提昇校園綠敷率。
綠化面積中保有25%以上,種植喬木或灌木混種之「複層式植栽」綠化。
4.校園盡量以透空性圍籬或喬木、灌木混種的綠化作為校界。
校园建设规划

校园建设规划一、背景介绍校园建设规划是指根据学校的发展需求和未来发展目标,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校园建设规划方案,以指导和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性、目标、原则以及具体的规划内容。
二、重要性校园建设规划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规划能够确保校园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盲目扩张和低效投入。
其次,规划能够提前预见学校未来的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和利用校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最后,规划能够提升校园环境品质,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目标校园建设规划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功能完善、绿色环保的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促进学校的综合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1. 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学生人数和教学需求。
2. 优化校园布局,合理规划校园各个功能区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建设绿色校园,推动可持续发展,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
4. 提升校园景观,打造美丽宜人的校园环境,提高师生的生活质量。
四、原则在进行校园建设规划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科学性和可行性原则:规划方案必须基于科学的数据和分析,确保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
2. 综合性和整体性原则:规划方案要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发展需求,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避免片面性和孤立性。
3. 可持续发展原则:规划方案要注重环保和节能减排,促进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4. 参与性原则:规划方案的制定应该广泛征求师生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五、规划内容1. 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体育设施等的建设和改造,以满足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需求。
2. 校园布局规划:合理规划校园各个功能区域,包括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绿化环境建设:注重校园绿化,增加植被覆盖率,打造美丽宜人的校园环境。
4. 环境改善和净化:改善校园的空气质量和水质,减少噪音和污染源,提升师生的生活质量。
理工大学十四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

理工大学十四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为了进一步加强校园基本建设,为我校建设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造良好条件,根据XX理工大学事业发展的整体要求和部署,依据《XX理工大学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战略重点、发展目标,并结合学校实际,制订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回顾与现状分析(一)十四五校园基本建设情况“十四五”期间,在校委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全面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各建设单位按照“十四五”校园基本建设规划部署,周密谋划、精心组织,圆满完成了校园基本建设任务。
校区功能定位更加明确。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经过全校上下反复研讨,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功能分区,调整、优化了校园总体布,基本形成以南校区为教学主体,北校区为新生部,新校区为综合教学校园的格。
“校园建设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完成2号和3号实验楼、13号学生公寓2号学生食堂、学校南大门、中心湖等工程建设,共计15.83万M2,累计投资3.094亿元;完成校舍、公寓、道路等维修改变工程共81项,投资4111.86万元。
人文校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修建院士墙、周培源纪念铜像、园林石等多个文化景点,建成了校史馆、秦巴生物标本馆、西北联大汉中办学纪念馆等4个主题展馆,在校园基础建设中充分体现办学和地域。
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取得显著成绩。
依据校内功能分区,加强环境整执和绿化美化建设,构建了紫薇园、银杏园、XX园等景观,形成匠心独具、富有魅力的校园景观组群。
“十四五”期间共完成绿化整执项目26项,投资1158.43万元,极大提升了校园环境整体水平,绿色生态校园初具规模。
2013年4月,我校获“绿化模范单位”的荣誉称号。
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
安防监控系统实现校园全覆盖,车辆进出管理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实施了道路“白变黑”工程,改建塑胶田径场2个、球类场地2处、运动馆2个,建设生态停车场2处;建立并启用了科研管理、档案管理、图书借阅等网络管理系统,实现重点区域无线网络全覆盖;基本完成了新征地工作,为灾后重建和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创造了条件。
大学校园建设方案

大学校园建设方案摘要本文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大学校园建设方案,以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的需求,促进学术发展和创新。
本方案将从宿舍设施、教学设施、校园环境和活动空间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确保大学校园的高效运作和积极发展。
引言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因此,提供优质的校园建设方案至关重要。
一个理想的大学校园应该提供舒适的宿舍、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良好的校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
本文将提出一套全面的大学校园建设方案,旨在提高大学校园的质量和吸引力。
宿舍设施宿舍是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提供舒适、安全和具有现代化设施的宿舍是至关重要的。
本方案建议采用模块化建筑的方式,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每个宿舍单元应该配备必要的家具和设施,如床、书桌、椅子、衣柜等。
此外,每个宿舍楼都应该配备共享设施,如洗衣房、厨房和娱乐室,以方便学生的生活。
教学设施提供良好的教学设施是大学校园的核心要素。
本方案建议在校园内建设现代化的教室和实验室,以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
教室应该配备先进的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子白板和高速互联网连接。
实验室应该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安全设施,以促进学术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此外,本方案还建议建设多媒体教室和创客空间,提供给学生展示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场所。
校园环境校园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对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学习和工作态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方案建议对校园环境进行改善和美化。
首先,应该增加绿化面积,种植各种树木和花草,以增加校园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
其次,应该加强校园的清洁和保洁工作,保持校园的整洁和卫生。
此外,校园内应该设置多个休闲区和运动场地,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放松和锻炼的场所。
活动空间提供多样化的活动空间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方案建议建设多个社交中心、图书馆和运动场地。
社交中心可以提供学生交流和互动的空间,如休息室、电影院和咖啡厅。
图书馆应该配备丰富的图书和学术资源,以满足学生和教职员工的知识需求。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随着大学教育的快速发展,校园规划设计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个好的校园规划设计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提供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
以下是一个700字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示例:我们的大学校园位于郊区,占地面积约为1000亩。
整个校园将被划分为学习区、生活区和休闲区三个主要部分,以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娱乐需求。
学习区将占据校园的中心地带,包括主教学楼、专业教学楼和图书馆。
主教学楼将设计为多层建筑,设有教室、实验室和办公室等各种教学设施。
专业教学楼则将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置相应的教室和实验室,以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图书馆将设有大量的书籍和学术期刊,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支持。
生活区将位于校园的南部,包括学生宿舍、餐厅和商店。
宿舍将设计为多层楼房,每个房间都将设有基本的生活设施,如床、书桌、椅子和衣柜,并配备独立卫生间和洗漱区。
餐厅将提供各种口味的美食,满足学生的饮食需求。
商店将设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和小吃等商品,方便学生的日常购物。
休闲区将位于校园的西部,包括运动场、健身房和景观花园。
运动场将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多个体育设施,供学生进行各类运动活动。
健身房将配备各种健身器材,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
景观花园将布置各种植物和休闲设施,提供一个宜人的环境,供学生休息和放松。
此外,校园还将拥有齐全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医务室和校园安全系统。
停车场将设有大量的停车位,方便学生和教职工的交通需求。
医务室将设有医生和护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和急救救治。
校园安全系统将包括监控摄像头和警报器等设备,确保校园的安全。
综上所述,我们的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将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求,提供完善的教育、生活和娱乐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希望我们的校园能够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理想场所。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标准

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报批稿)2008年11 月北京前言根据原建设部建标函[2004]43号通知的要求,按原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制程序规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编写规定》(建标[2007]144号),我部负责对原国家教委编制并经原建设部、原国家计委1992年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以下简称《92指标》)进行修订。
我部委托上海市教委具体承担《92指标》修订工作,上海市教委成立了修编组。
我部发展规划司组织修编组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舍现状作了抽样调查和实地调研,对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征求意见稿,征求各有关部门、地区和单位的意见后,由我部召开全国审查会议,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本建筑面积指标共分三章,包括总则,大学、专门学院校舍建筑面积指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高等专科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本次修订主要变更的内容为:调整高校办学规模、学科结构比例及各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增列艺术院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单列了师生活动用房指标;取消了教工住宅指标。
各单位在执行本指标过程中,如发现有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和有关资料寄送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北京市西单大木仓胡同37号,邮编100816)。
本指标主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名单:主编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参编单位:上海市教育基建管理中心、上海高等教育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教育建设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林红、奚道章、欧阳瑶章、叶文俊、丁铭杰、何梅珍、甘建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二○○×年×月×日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大学、专门学院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2)第一节一般规定 (2)第二节教室 (4)第三节实验室 (4)第四节图书馆 (5)第五节室内体育用房 (6)第六节校行政办公用房 (7)第七节院系及教师办公用房 (7)第八节师生活动用房 (7)第九节会堂 (8)第十节学生宿舍(公寓) (8)第十一节食堂 (8)第十二节教工单身宿舍(公寓) (8)第十三节后勤及附属用房 (9)第三章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及高等专科学校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0)第一节一般规定 (10)第二节高职高专院校各项校舍建筑面积指标 (11)附录一大学、专门学院留学生及外籍教师生活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4)附录二大学、专门学院专职科研机构用房及函授部用房建筑面积指标 (15)附录三大学、专门学院十二项校舍建筑面积分项指标 (16)附录四高职高专院校十二项校舍建筑面积分项指标 (18)附录五术语 (20)附录六本指标用词和用语说明 (21)附件普通高等学校建筑面积指标条文说明 (22)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校舍规划建设的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适应普通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特制定本建筑面积指标。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郑州市财税学校扩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2. 国家相关规范与规定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 50067-97)二、总体规划设计1、项目概况:区域位置:该项目位于郑州市金岱路以南,岗南路以北,尚庄路东西两侧区域。
总征地面积67540平方米(合101.3亩)其中城市道路面积17540平方米(合26.3亩),建设用地面积50000平方米(合75亩)。
建设规模:本次主要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3810平方米,包括行政办公楼7946平方米(地上6176平方米,地下1800平方米),学生宿舍19500平方米,学生食堂783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0684平方米(地上9184平方米,地下1500平方米),体育馆5930平方米,体育看台1800平方米,锅炉房120平方米。
2、规划原则与设计理念:规划原则:1)分析周边环境,延续校园原有的肌理,做好扩建的衔接与发展。
2)提倡一种弹性规划思想,弹性的规划结构是一种规划的宏观结构和发展方向。
一方面,这种规划具有开放性,尽量包含今后的发展可能。
另一方面,规划结构具有清晰的空间逻辑,使空间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考虑校园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分步骤,有弹性的空间需求。
3)合理分区,合理布局,集约用地。
4)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如各种形式的庭院、入口灰空间、休息连廊、共享空间等,“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既有空间的围合感又具有层次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校园规划指标校园建设高等教育 摘要:为了使大学校园建设有更充足的依据和标准,该文对大学校园的合理规模包括学生人数规模、校园用地规模、校园建筑规模、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及其相互关系等进行了深入的理性分析和详尽的数据研究,并与国外大学及国内原有大学的数据相比较,以92指标为根据,在充分总结原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议性的主要规划指标,以供今后大学校园建设借鉴和参考之用. 标题:大学校园规划指标校园建设高等教育 专业: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学位:硕士 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关键词:大学校园 规划指标 校园建设 高等教育 论文时间:2003 分类:TU244.3 导师:陶郅 语种:中文文摘
中国大学校园研究现状述评 2005-7-7 0: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中国大学校园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与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现状,提出应该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规划之间的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上研究大学校园。
关键词:大学校园;建筑;城市规划;校园文化;跨学科研究随着大学校园建设量成倍增长,有关大学校园的研究也日益升温。因为大学校园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对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学、城市规划和高等教育三个学科领域。
一、建筑及城市规划界 对大学校园的研究我国的大学校园建设开始是以西方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校园规划理论为指导原则的。建国以后,根据经验,结合国情,确立了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准则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指导了我国现有的绝大多数大学的建设与发展。然而,那些曾被奉为经典的校园规划理论和规划指标体系都是建筑、规划界的学者站在自己学科视野中的阶段性经验总结,是相当不成熟的,至今,这些欠成熟的校园规划理论仍是我国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根本依据。在理论欠缺的情况下,建筑、城市规划领域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只能是实践走在理论前面。
随着近几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园建设工程量比过去翻了几翻,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开始频繁关注大学校园建设的理论建构。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台北分别举办了“海峡两岸„大学的校园‟研讨会”,在大陆和台湾的建筑规划界掀起了大学校园的学术热。与以往相比,两次会议的论文开始重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大学校园建设的历程,不再局限于校园工程的阶段性总结。
一些建筑学者开始关注高等教育思想对校园建设的影响,只是他们的观点阐述不太系统,只能说是一种“散见”。如:《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一文认为“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纪的大学主要职责是培养神职人员和为王室服务的人才,大学校园必须是封闭的,能够使学院排除外界各种影响,完全服从教会,校园生活充满清规戒律。因此,校园多附属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为样本进行设计建设。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高校将学术自由理想和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宗旨相结合,创立了独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创立了影响全世界的开放式校园形态。20世纪后期,教育体制走向多元化,校园形态也越来越多元。这种对教育思想和校园建设关系的描述,虽然稍稍打破了一点建筑界习惯性思维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对高等教育理论浅层次的理解上,并没有阐明在大学校园形态演变中表现出的教育与建筑之间的互动关系。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一些建筑学者除了对校园形态的“过去时”进行归纳总结外,对于校园的当下形态和未来趋势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讨。一部分人认为,大学城将是我国大学校园在新时期的某种发展趋势。“大学城”是国内近年来新兴的概念之一,至今并无确切定义。一些文献资料认为,“大学城”是一种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发展模式大致分为“传统学术型”、“商业创新型”,或介于两者之间。前者多起源于历史悠久、具有强大学术号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学,经过漫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环境,如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城,德国的洪堡大学等。“商业创新型”大学城起源于新兴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创新与市场紧密结合,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如美国“硅谷”和斯坦福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关村则兼有二者的特征。
虽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建设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运动都在校园形态上留有痕迹。但是多数情况下,建筑界与高教界的对话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对高教体制改革所作出的单方面呼应。在现代教育哲学的指导下,现代大学不断构建着新的教育理论,这些理论虽然对校园建设有一定影响;可这种影响对建筑界来说是被动的,因为建筑界还没有系统地探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与大学校园建设的关系。凭着对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领悟,喊几句时髦的教育口号,校园建设只能停留在肤浅的、“闻风而动”的层次,不可能有深度。
总之,当前建筑和城市规划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大部分是针对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实际问题提出的,研究思路也是围绕这些实际问题展开的。他们本着务实精神对教育界的热点理论进行可行性探讨,从建筑和规划的视角提出方案、进行实践,为新时期大学校园形态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也为下一步更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创造了氛围。
二、高等教育界对大学校园的研究 大学作为实施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一直是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学科领域对大学的研究多集中在理念、制度、机构等非物质层面,很少关注大学的物质实体——校园,即使有所触及也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同大学校园形态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园文化”的研究领域。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它渗透到学校的各个方面,涉及到全体师生员工的观念和行为。高校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氛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和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意识形态上的具体化。它的主体是包括学生以及教师、行政人员在内的大学校园文化群体;它的内容分为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大层面: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包括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素养、心理素质及校风和校训、学风和教风、学校的传统习惯、校内文体活动等,物质文化包括校园建筑特色、文化活动场所和设施、校园绿化美化、学校的信息传媒等。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价值观”。从这段表述中可以看到教育学者们倾向于把校园形态划分到校园物质文化领域。
过去,大学校园形态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一直被忽略着,被忽略的主要原因大概是大多数人认为:建筑与教育没有多大关系。是的,建筑没有以“知识”的身份、“课程(狭义)”的姿态进入人们的“学习”视野,但它对人的教化作用是“知识”和“课程”所不能给予的。这一点,中国古人深有体会:《三字经》的头几句,“昔盂母,择邻处”可谓家喻户晓。正是孟夫子本人,亲身体验到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作出了“居移气,养移体”(《孟子??尽心》)的总结。中国古人早就懂得环境对人的“模范”作用,环境就是“模”,就是“范”;使用什么样的模范,就可能塑造出什么样的人物。英国首相邱吉尔也讲过“先是人创造了建筑,建筑反过来创造人”,非常准确地表述了建筑与人的关系,暗示了建筑的“育人性”。
当前,教育界在反思现代教育中的弊病时,把环境的教化作用提到了哲学的高度。金生在《理解与教育》一书中谈到“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现代教育本身也被工业化和技术化,学生被纳入教育生产的流水线,与日常的生活世界相隔绝”。面对这个现实问题,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呼吁到:“人类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教育的研究都来源于并且归根于实践生活世界的需要”,“对教育的认识并不是一种事实的因果关系分析,也不是把人和教育作为孤立的客观对象去解剖,而是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理解和解释,也是„同情‟与„参与‟”。狄尔泰指出“理解和解释是贯穿人文科学的方法”。人文学的对象是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而生命总是具有意义并且要不断需求意义的,所以它就需要不断地理解和解释。这种方法把研究活动、研究过程看作是解释者和被解释者之间不断进行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使研究者直观地体验和把握对象的内在精神。学生在校园中生活、学习的过程就是与周围环境不断对话的过程。大学校园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满意义的“生活世界”,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意义形式”,学生生活在其中,通过理解和解释与之“对话”、“交往”,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教育不知不觉进入学生的精神整体。大学校园形态就是一种教育表达式。
对于大学校园具有的“教化”作用,教育课程理论也有所触及。在课程理论中,校园建筑、文化设施、绿化设施、文化生活、校风、学风、人际关系、环境氛围等都属于“隐性课程”,与其对应的“显性课程”是指学校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规范等。同显性课程的明确性、强制性相对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是:
(1)潜在的规范性。无论是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或校风、学风都潜在地蕴涵着一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境界,使生活于其中的受教育者感受到应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非强制性。不通过强行灌输、纪律约束,而是通过陶冶和感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净化人的心灵。
(3)作用的持久性。即使生活环境变化或迁移,已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仍能长期保持。我认为“隐性课程”也包括“隐性”和“显性”两个状态。校园形态属于“隐性课程”的物质方面即显性形态,而校园形态所构成的文化氛围,所凝聚的价值观念,所包容的文化生活则属于“隐性课程”的精神方面即隐性形态。对于隐性课程的规范系统的描述和研究以前在我国教育领域不多见。
最近几年,教育界的学者开始用跨学科的方法和视角研究“隐性课程”中的“隐性形态”,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云彬博士进行的学校生活的社会学研究等。但是对“显性形态”——大学校园的系统研究一直被忽略着。
三、大学校园研究的紧迫性 就全球普遍的时代背景而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大学改变了以往作为社会产品和最终用户之间的中介身份,不仅承担着教学科研的基本任务,更成为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环节。大学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功能也越来越复杂,大学校园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我国大学校园的现状在数量、质量、规模上都相对滞后,极大地限制了我国培养高等人才的能力,大学校园建设(改建、扩建、新建)工作迫在眉睫。
时代在变,大学的功能、职责、理念在变,校园建设的理论指导当然也要“与时俱进”。我认为,当务之急是高等教育界、建筑和城市规划界的专家学者打破学科壁垒,站在跨学科的视角对大学校园进行系统研究。因为理论的苍白将导致实践的浮躁,校园建设的失败必然会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希望高教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探索中多一点对物质形态的关注,改变一下教育研究者在校园建设中的“失语”状态;希望建筑界对大学校园的理论研究多几个视角,改变一下建筑人在校园建设中的“自语”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