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课件

合集下载

《刑法分论》课件

《刑法分论》课件
《刑法分论》ppt课 件
目录
• 刑法分论概述 • 犯罪构成 • 犯罪形态 • 共同犯罪 • 罪数形态 • 刑罚论
01 刑法分论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刑法分论是相对于刑 法总论而言的,是对 各种具体犯罪及其刑 事责任进行研究的学 说。
特点
具体性、多样性、复 杂性。
具体性
刑法分论针对各种具 体犯罪的构成要件、 刑事责任等进行详细 阐述,具有更强的针 对性。
多样性
由于犯罪种类繁多, 刑法分论需要涵盖各 种不同种类的犯罪, 内容广泛多样。
复杂性
刑法分论涉及的犯罪 构成要件、刑事责任 等较为复杂,需要深 入研究和理解。
刑法分论与总论的关系
01
联系
刑法分论是刑法总论的具体应用,是对刑法总论原理的 进一步展开。
02
区别
刑法总论研究的是刑法的共性问题和一般原理,而刑法 分论则是对具体犯罪的个性问题和特殊情况进行研究。
必要共同犯罪
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主体数量有特别要求 的共同犯罪。包括聚合犯、对合犯和集团 犯。
B
C
复杂共同犯罪
指各共同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分工不同 、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分别按照其所起的 作用定罪量刑。
简单共同犯罪
指各共同犯罪人均参与实行某一具体犯罪构 成要件的行为,即每一共同犯罪人都是实行 犯的共犯形态。
03
犯罪形态
犯罪形态概述
犯罪形态定义
犯罪形态是指犯罪在完成过程中 的不同表现形式,包括既遂、未
遂、中止等。
犯罪形态的意义
犯罪形态对于定罪量刑具有重要意 义,不同形态的犯罪在法律责任和 处罚上存在差异。
犯罪形态的分类
根据犯罪完成与否,可分为完成形 态与未完成形态;根据行为是否符 合构成要件,可分为构成要件符合 性形态与违法性形态等。

刑法之职务犯罪PPT课件

刑法之职务犯罪PPT课件
1、概念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 物的行为。
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 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 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
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
2、本类犯罪在客观方面一般表现为国家工 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实施贪污、挪用、 私分公共财物或者国有资产,收受或者索取 贿赂,牟取非法利益,亵渎公务的行为。
3、本类犯罪中多数犯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少数与受贿具有对向性或者撮合性的犯罪的 主体则是一般主体。
4、本类犯罪在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 行为人一般具有明确的犯罪目的,过失不能 构成本罪。
2、构成
(1)复杂客体:既侵犯了公共财物的所有权, 又侵犯了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正常 活动以及职务的廉洁性,但主要是侵犯了职务 的廉洁性。
(2)客观方面表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利用职务之便,侵吞、 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的行为。这是贪污罪区别于盗窃、诈骗、抢夺 等侵犯财产罪的重要特征。
A.国家机关从事公务的人员。 B.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
务的人员。 C.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 人员。 D.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
(4)主观方面,必须出自直接故意,并具有非法 占有公共财物的目的。
3、贪污罪的刑事责任 《刑法》第383条规定,贪污罪根据情节轻重,分别按照
(2)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 的危害后果,所持的一种心理与心理状态。
(3)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 活动的管理职能。

刑法ppt课件

刑法ppt课件

刑罚的适用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相适应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刑罚个别化原则
根据犯罪人的个人特点、罪行性质、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对犯罪人判处适当的刑罚。
刑罚的执行与消灭
刑罚执行
指将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所确定的刑罚付诸实施的活动。
定罪分析
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可以认定该官员构成 贪污受贿罪。
量刑考虑因素
受贿金额、手段狡猾程度、对社会的危害程 度等。
案例三:非法拘禁罪的定罪与量刑
01 02 03
非法拘禁罪的构成要件:非法剥夺 他人人身自由。
案例描述:某男子因债务纠纷,强 行扣留他人,限制其人身自由。
定罪分析:根据案件事实和证据, 可以认定该男子构成非法拘禁罪。
$number {01} 汇报人:可编辑
2023-12-22
刑法ppt课件
目录
• 刑法概述 • 犯罪论 • 刑罚论 • 刑法分则各罪详解 • 刑法中的特殊制度与规定 • 刑法实践案例分析
01 刑法概述
刑法的定义与性质
刑法的定义
刑法是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的 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 利益的重要法律,具有强制性和 惩罚性。

犯罪预备
指为了犯罪准备工具、 制造条件,但由于意志 以外的原因未能着手实
行犯罪的形态。
犯罪既遂
指已经完成犯罪并达到 既遂标准的形态。
03 刑罚论
刑罚的概念与种类
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人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 益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法pptPPT课件

刑法pptPPT课件

0102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保护社会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权。

刑法的定义刑法的作用刑法的定义与作用01总则规定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等。

02分则规定各种具体犯罪和相应法定刑的规范体系。

03附则规定刑法生效时间、解释权等附属事项。

刑法的体系结构03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罪刑法定原则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

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刑法的基本原则犯罪的概念与特征犯罪的概念犯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特征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或者社会利益。

犯罪客体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对犯罪客体进行侵害的。

犯罪客观方面实施犯罪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犯罪主体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结果的心理态度。

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构成要件犯罪的形态与分类犯罪形态包括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犯罪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犯罪分为不同的类型,如自然犯与法定犯、亲告罪与非亲告罪、基本犯与加重犯等。

刑罚的概念与目的刑罚的概念刑罚是国家为了防止犯罪行为对法益的侵犯,由法院根据刑事立法,对犯罪人适用的建立在剥夺性痛苦基础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制裁方法。

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

特殊预防是指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一般预防是指预防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走上犯罪道路。

刑罚的种类与适用刑罚的种类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刑罚的适用刑罚的适用必须遵循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和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社区矫正人员集中学习课件(刑法)

社区矫正人员集中学习课件(刑法)
问 题:误将砒霜当做白糖放入菜中,致使客人死亡,是不是犯罪?
分 析:
本案中某甲显然不是有意想害死其舅舅,故可以排除其故意犯罪的 嫌疑。某甲应该能预见到自己可能会拿错东西,但是由于缺乏必要 的警惕,误把砒霜当做白糖放入食物中,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应负一定的刑事责任。某甲的行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罪。(法律 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社区矫正人员集中学习课件
教育议程:
一、社区矫正对象点名 二、刑法的概念 三、刑法的基本原则 四、犯罪构成----犯罪主观方面 五、排除犯罪的事由 六、总结 七、什么是法律援助 八、观看《一米阳光》微视频
二、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 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定哪些 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 规范的总称。
案例
2002年5月26日晚9时许,原绍兴轻纺科技中心总经理徐建平与其妻 子丁遐(公司董事长)吃过晚饭后,先后回到位于柯桥的公司卧室内, 因工作及家庭琐事发生争吵。徐建平借着酒劲,一手拿起茶杯向丁遐 头部猛击,一手使劲掐丁的颈部,直至妻子窒息死亡。作案后,徐建 平用钢锯将尸体肢解,抛入消防蓄水池内。次日,徐建平乘车潜逃到 江苏省南京市。2002年11月15日,徐建平被公安机关抓获。
(一)正当防卫
刑法第20条第1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 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对正在进行不法侵害的人采用造成一定损害的方法,以防 卫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受侵害的行为。(正当 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刑法第三章》课件

《刑法第三章》课件
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侵犯公民人身权利 、民主权利的犯罪行为日益增多,因 此刑法第三章对于保护公民权益、维 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章节主要内容概览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罪
包括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等罪名,这些罪名 主要涉及侵犯公民的人身自由、健康和生命等权利。
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罪
包括非法拘禁罪、非法侵入住宅罪、妨害公务罪等罪名, 这些罪名主要涉及侵犯公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游行、示威等民主权利。
故意伤害罪
总结词
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
详细描述
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身体健 康权,客观方面表现为实施了故意伤害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方面为直 接故意。
非法拘禁罪
总结词
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人人身自由的行 为
详细描述
非法拘禁罪是指以拘押、禁闭或者其他强制方法非法剥夺他 人人身自由的行为。本罪的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客观 方面表现为实施了非法拘禁他人的行为,主体为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为故意。
定期进行安全检查
企业应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确保企业的 正常运营和员工的人身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03 刑法第三章相关案例分析
案例一:故意杀人罪案例
总结词
家庭矛盾引发,手段残忍,社会影响恶劣
详细描述
此案例涉及一起因家庭矛盾引发的故意杀人案件,犯罪嫌疑人因长期与被害人存在不和,最终采取极 端手段杀害了被害人。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手段残忍,不仅造成了被害人死亡,还对社会造成了极大 的负面影响。
案例二:故意伤害罪案例
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 公众的安全意识,让人们 了解犯罪的危害性和预防 措施。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PPT课件

《刑法分论案例分析》PPT课件

抢夺的含义(张明楷书)
抢夺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 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当场直接夺取他人紧密占有的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例如 乘人不备而突然夺取,在他人来不及夺回时(不问是否乘 人不备)而夺取,制造他人不能多会的机会而夺取。(周 光全《刑法各论》)抢夺的主要特点是对他人紧密占有的 财物行使有形力(对物暴力,也不排除行为人使用轻微的 对人暴力抢夺财物),被害人虽然当场可以得知财物被夺 走,但往往来不及抗拒。刑法理论上通常所说的“公然” 夺取即是此意。抢夺也不一定要乘人不备,即使在被害人 高度防备时抢夺的,也不影响抢夺罪的成立。本书认为, 只有当对物暴力行为可能导致被害人伤亡时,才宜认定为 抢夺罪,并非任何公开取得财物的行为,均能构成抢夺。
赵某案
• 赵某,男,34岁,农民。某年赵就爱那个本村小学操场旁4平方丈的地侵占座 位自留地,该村女教师(女,53岁)出面制止时,两人发生纠纷,后经乡政
府调解,责令赵推出了土地。为此,赵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赵利用李一人
居住,体弱胆小,有心脏病等情况多次深更半夜在李的宿舍周围装“鬼”叫 ,并用沙石敲打门窗,搅得李惊恐不安,有时通宵不眠,心脏病加重,不能 正常坚持工作。赵还不罢休,于同年10月8日晚8时左右,暗藏在一坟地旁边 ,趁李到学生家家访经过此地时,突然将一枚点然的炮竹甩到李的面前爆炸 。李当即被吓昏倒地,不省人事,后景其他群众送医院抢救脱险,但李从此 天天叫“鬼”,精神失常骑走,后以1000元卖掉。
• 对郭学周如何定罪?
郭学周案
• 问题:实施故意伤害行为,被害人逃离后,行为 人临时起意取走被害人遗留在现场的财物,如何 定性?
司法实务个案(威海)
• 某甲打算去一户人家偷东西,敲开门锁如室,发 现女主人年轻漂亮,将女主人强奸,后将床头300 元现金拿走。 • 如何定罪?

刑法基础知识PPT课件

刑法基础知识PPT课件
犯罪预备
第31页/共48页
犯罪未遂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犯罪未遂
第32页/共48页
犯罪中止是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犯罪动机
第19页/共48页
于某与赵某素有嫌隙,一日二人又发生了争吵。于某即到邻居钱某家,谎称劈柴借了一把斧头,然后至赵某家用斧头将赵某砍死。请问,钱某应不应该对赵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
案例分析(目的动机)
第20页/共48页
被告人李某有天驾驶“解放”牌卡车为其岳父拉木材,因手续不符合规定,守门人贾某不允许李某将木材拉出门。李某强行开车,企图将木材拉走。贾某赶来制止,李某一意孤行,仍继续开车出大门,将车前面的贾某推挤到墙根处,贾某顺势爬上汽车保险杠,令其停车。李某不仅不停车反而加速行驶,中途两次急刹车,将贾某摔下。李某见贾某摔下后,也未停车,反而驾车离开现场。贾某被摔成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抢救无效而死亡。请问李某的行为构不构成故意杀人?
第15页/共48页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16周岁以上精神正常
第16页/共48页
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17页/共48页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人希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达到某种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也就是犯罪结果在犯罪人主观上的再现。犯罪目的突出影响直接故意犯罪的定罪问题。
犯罪目的
第18页/共48页
犯罪动机是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动或者内心起因。犯罪动机侧重影响量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