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黏膜肿瘤治疗分析论文

合集下载

内镜治疗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析

内镜治疗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临床分析
开刀 ,O y u 2 0 胃镜 ,使用MA 一5 ,ma 3 9 l mp s4 型 J 4 2 j 3 等型号尼 龙绳及 一
H 一0-尼龙绳 套扎器 。超 声的频 率为 1MH 和75 z X 2u1 2 z . MH ,超 声内镜
的黏 膜下肿瘤 ,其 目的是用 来对肿瘤壁 外压 迫进行鉴 别 、同时 明确肿 瘤起源 的层次及结构性质 ,进而 为下一 步治疗选择最佳 治疗 手段。
文 章编 号 :17 — 14 (0 )2— 0 7 0 6189 21 2 7 0 9— 2
常规 内镜检 查对 于壁 外压 迫和 消化 道黏 膜 下 的肿瘤 较难 鉴 别诊
任 ,使患者在 术前处于最佳的平稳心理状态 。 1. . 2手术方法 2
断 ,对 于黏膜 下的肿瘤 的起 源层次和结 构性质更是 难以明确 。 目前治 疗黏 膜下的肿 瘤的常用临 床方法包括 手术治疗和 内镜治疗 ,选择 哪种 治疗 方法完全依 赖于超声 内镜的检查结 果 ,目前 ,许多医疗单位 仍未
的指 导下 ,采用 内镜下 黏膜 切除 术 治疗部 分癌 前 病 变、 消化 道早 期 癌及 无蒂 、 亚蒂 巨大 息 肉,是一 项有 效 并且安 全 的微创 治疗 方 法。
【 键 词】 内镜 超声 检 查 ;黏 膜 下肿 瘤 ;上 消化道 关
中图分 类号 :R 3 75
文 献标 识码 :B
结肠 镜或 胃镜 的检 查 ,其 中有 胃体前壁 的隆起 型病变 的患者 有 1 ; 例
患者有 胃底的 隆起 型病变 的患者 有2 ;有9 患者患有 结肠单发 的宽 例 例
黏 膜剥离 的同时伴 随肿瘤 摘除加上钛 夹封闭术 ,并进行术 中的病 理检 查 。手术后 急诊 留院观察 或住 院治疗 ,继续进行对 症的治疗 ,向病人 及病 人家属及 时交代清楚 注意的事项 。一个疗程后 对患者再次进 行 胃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策略

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策略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消化道肿瘤治疗的新策略也在不断地产生和更新。

消化道肿瘤是指发生在食管、胃、肠、结肠及直肠等消化道内的肿瘤,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较为多见的肿瘤之一。

早期发现和治疗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针对目前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新策略、技术和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早期诊断早期发现肿瘤,是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的关键。

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主要采用结合内窥镜和超声内镜的方式。

内窥镜是观察消化道黏膜的有效手段,可以在早期发现恶性病变。

超声内镜则可以更精准地观察到肿瘤的深度、大小、侵犯范围等,对于评估肿瘤的分期、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术前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二、个体化治疗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也成为了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一种新策略。

个体化治疗是根据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基因突变情况等,选取最优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目前常见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就是基于个体化治疗的思想而产生的。

靶向治疗,是指利用对癌细胞特定分子靶向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杀灭癌细胞、延长生存期的效果。

对于消化道肿瘤来说,抗血管生成因子受体(VEGFR)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较为常见的靶点。

针对VEGFR和EGFR的靶向药物在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免疫治疗则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能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PD-1/PD-L1信号通路是免疫治疗中常见的靶点,通过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可以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作用。

目前常见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Nivolumab、Pembrolizumab等,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中,对于一些难治性消化道肿瘤也显示出了一定的疗效。

三、微创治疗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治疗也成为了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一种重要策略。

微创治疗主要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ESD)、内镜黏膜下切除(EMR)和腔镜手术等。

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疗效观察

内镜下黏膜剥离治疗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疗效观察
《 海南医学) oo年第 2 卷第 1 期 2t 1 7
HA N N ME I N L


著 ・
内镜 下黏 膜 剥 离 治 疗 上 消 化 道 黏 膜 下 肿 瘤 疗 效 观 察
杨 维忠 , 必盛 , 雪珍 , 华兰 , 艺华 , 洪珍 温 赖 庞 徐 潘
u pr at i et a sb uoatm r b nocp (9ls n )T e uoa th po etm r a r pd pe s o tsn um cs os yedsoy 3 i s . h cs et fh o s tp g r n il lu eo m at o t u w sie
H o pi , iou57 31 s t Hak 0 1,H aia al n n, CHI NA
【 btat Obet e oea a eeet, a t adcmp ct n f nocpcsb uoa d s - A src】 jci T vl t t f c sfy n o lai so dsoi u m csl i e v u eh s e i o e sc
b n o c p c w t n r h t x o i g p r o e tmo ,w e a ae h u r u d n i u f h u rb o k y e d s o i i s ae t a p sn a t ft u r e s p r td t e s ro n g t s e o e tmo y h o h e h i s t l m a d a u e t ro n u ain k i .a d s p r td te b t m fte tmo .Re ul 3 e in n 3 ain s n c s c o ri s l t nf o e n e aae h ot o u r o h s t s 9 l s s i 8 p t t o e w r l o e—t x i d s c e s l eea n l i e cs u c s f l me e u y,a d r mo a ae w s 1 0 . O e ain t s 0 —1 5 mi ue ,N n e v l rt a 0 % p r t i Wa 2 o me 2 n ts o c mp iai n u h a e r a e,p r rt n,e o h g a sr t r , a p ae n t e s g r d p so r t n o l t ss c s h mor g c o h ef ai o o s p a e l t cu e p e rd i h u e y a o tp ai . i r n e o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作者:赵如森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23期【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结果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诊断;超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

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高频电切术的应用,为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消化道SMT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同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内镜治疗的常用方法,常用来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扁平息肉。

现将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收治的3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窥镜下诊疗资料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瘤并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4~73岁,平均49岁。

诊断依据:①肿瘤表面覆盖黏膜光滑;②用活检钳夹住并牵拉覆盖黏膜时,其可在肿瘤表面移动;③闭合的活检钳推顶肿瘤,可使其在黏膜下移动;④多数肿瘤呈丘形或半球形向腔内隆起,基底部宽大,境界不明确,直径多在2 cm 以内;⑤肿瘤较大时可见桥形黏膜皱襞。

术前常规内镜下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相对照,部分病例接受超声胃镜检查。

1.2 超声内镜临床诊断 31例患者都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良性间质瘤18例(58.1%),直径0.5~3 cm,10例位于固有肌层,8例位于黏膜肌层;恶性间质瘤6例(19.4%),直径2.5~5 cm,均起源于固有肌层;脂肪瘤3例(9.7%),直径1.2~2 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层;异位胰腺3例(9.7%),直径0.8~2 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层;胃底静脉曲张1例(3.2%)。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邓曦祥【摘要】目的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34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ESD组(18例)和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16例),分析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ESD组患者手术时间为(77.4±28.5) min,显著长于EMR组的(36.3±9.6) min(P <0.05);ESD组患者病灶平均直径为(4.5±1.6)cm,显著大于EMR组的(2.5±1.2)cm(P<0.05).ESD 组患者整块切除率(90.7%)、治愈性切除率(79.6%)、纵向边缘阴性率(85.2%)、横向边缘阴性率(83.3%)均显著高于EMR组的50.0%、37.5%、43.8%、37.5%(P均<0.05).2组患者常见并发症为术中出血、穿孔、术后延迟出血等,均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治疗消化道肿瘤,能够切除较大病灶,安全性高,能够提高该病的治愈率.【期刊名称】《肿瘤基础与临床》【年(卷),期】2017(030)006【总页数】4页(P497-500)【关键词】消化道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安全性;病灶切除【作者】邓曦祥【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广东广州51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R730.56消化道肿瘤泛指黏膜层以下消化道肿瘤病变,随着诊断技术不断提高,早期消化道肿瘤检出率逐渐提高[1]。

越来越多研究[2]指出绝大多数消化道肿瘤早期没有出现转移,及时治疗能够彻底治愈。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治疗消化道早期的微创技术,是在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基础上发展而来[3],能够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病灶,达到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治疗效果[4],患者术后恢复快。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24例的效果分析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24例的效果分析

病 理 及 详 细记 录相 关 资 料 , 评价 E S D治 疗 S M T 的疗 效 及 安 全性 。 结果 : 2 4例 病 变 成 功完 成 E S D治 疗 , 1 例 病 变 因起源 于
固有 肌 层 . 辅以尼龙绳套扎 , 未能获取术后 病理。 切除病变直 径 0 . 5 ~ 2 . 0 c m, 平均 1 . 2 a m; 手术 时间 3 0 1 0 5 m i n , 平 均 5 5 mi n 1 例 胃底 病 变 术 中 出现 穿 孔 , 经 金 属 钛 夹 夹 闭创 面及 保 守 治 疗 痊 愈 。所 有病 例术 中少 量 出血 应 用 氩 离子 凝 固术 及 热 活 检 钳 电凝 止 血 成 功 。 未发 生 内镜 难 以控 制 的 大 出血 及 术 后 迟 发 性 出 血 病 例 。 所有 E S D 剥 离 的病 变 包 膜 完 整 , 基 底 及切缘干净 , 未见病变累及。结论: E S D 治疗 消化 道 S M T安 全 、 有效 , 既 可 以完 整 切 除 病 变 , 又 可 以提 供 完 整 的 病 理诊 断 资料 明确 病 变 性 质 。但 对 起 源 于 固有 肌 层 的 S MT , 因并 发 穿 孔 、 出血 概 率 大 应 慎 行 E S D。 『 关键 词 1 黏 膜 下 肿 瘤 ; 内镜 黏 膜 下 剥 离 术 ; 消 化 道 『 中 图分 类号 ’ J R 5 7 4 『 文 献标 志码 1 B f 文 章 编 号1 1 6 7 4 — 7 8 8 7 ( 2 0 1 4 ) 0 6 — 0 5 0 9 — 0 2
乏病理学支持 。自内镜治疗应用临床 以来 , 对于 S MT的治疗 起初大多采用 内镜下7 频 圈套 电切和尼龙绳套 扎治疗 ,但 圈 套器 电切治疗消化道 S M T时病变易滑 脱 ,难 以一次完整切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研究

正 常( 见表 2 ) ; 随年 龄增加 , 两性 血管 弹 性下 降 的 比
部分 , 与脑 卒 中密切 相关 。而颈 总动 脉 又部位 表 浅 , 便 例 均增 加 , 且 血 管 弹性 下 降的发 生早 于 内 中膜 增 厚 的
于检 测 , 故 颈部 血 管 的超 声 检 测 已被广 泛 应用 。 本研 形 态 学改变 。 因此 , 有理 由认 为 动 脉 弹 性 下 降是 动 脉
第2 2卷
第1 2期
河 北 医 学
HE B E I MED I C I N E
Vo 1 . 2 2, No . 1 2
2 0 1 6年 1 2月
De c . , 2 0 1 6
注: n =颈 总 动 脉条 数 ( 以双侧计) , x =血 管 年龄 , y = 血 管 弹性
3 讨

多元 回归分析 显示 , 动脉 粥样 硬 化 不是 单 一影 响
随着 国人 生活 水平 的提 高 及 生活 习惯 的 改 变 , 高 血压 、 高血 糖 、 高血 脂 、 体 质 量指数 过 高 、 吸烟 等 不 良因 素加 大 了动脉 粥样 硬 化 及 心 脑血 管疾 病 发 病 的 风 险 ,
价值[ J ] . 南通大学学报 , 2 0 1 4 , 5 ( 3 4 ) : 3 8 2 ~ 3 8 4 .
重及肥 胖 , 对血 管弹 性影 响较大 的独 立 因素是 高 血压 、
吸烟及 失 眠。
内 镜 黏 膜 下 剥 离 术 在 消 化 道 黏 膜 下 肿 瘤 治 疗 中 的 疗 效 研 究
2 0 1 3 , 1 7 ( 3 ) : 1 8 5 ~ 1 8 9 .
影 响颈 总动脉 I MT及 血 管 弹性 共 同 因素是 饮 食 习惯 、

内镜下纵切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

内镜下纵切挖除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
体5 、 例 胃窦 5 、 结肠 1 。E E 成 功 切 除 所 有 病 变 , 整 切 除率 为 100 ; L 时 间 为 2 - 2 i, 例 升 例 L 完 0. E E % 5 1 5r n a
平均4 n 切 除肿瘤直径范围1 . e 平 均20c 病理诊断为平滑肌瘤 1例 、 5mi。 . 3 m, 5 5 . m; 1 脂肪瘤 5 、 例 间质瘤 3 例。术后无 一例 出现 出血及腹膜炎体征。住 院时间7 1 , — 5d 平均 1 。术后随访 1 3 0d ~ 个月 , 平均2 个月 ,
gsonet a sb uoa tm r (MT )w srsc d b L rm F bu r 2 1 oJl 2 1 n at itsnl u m c sl u os S s a eet y E E f eray 0 1 t uy 0 1i r i e o cnc u e ai .L os td o v jrpoeue, c dn om lsl e ijco n h osi s sdt nE E cnie ff e ma rcdrsi l ig nr a an n t n it te o o s i o nu i ei o
w s1d (- d.h a lw-pp r dw s2mots(- m nh)i ol i eiu . o cuin a 0 7 l ) emenf l u e o a nh 1 o ts t n e o rs e C n ls S T oo i 3 wh sn d o
E E wa f c co s s f a d mi i l n a i e frp t n swi a ton e t a MTs I c n s o t n t e L s ef a iu , ae, n n mal i v sv o ai t i y e t g sr it si l h n S . t a h re h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消化道黏膜肿瘤治疗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治疗;诊断;超声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价值。方法内镜结合超声内镜进行临床诊断,确诊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结
果内镜超声诊断符合率为100%,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
发症发生。结论超声胃镜可判断肿瘤起源层次,内镜下治疗对机体损伤小,并发
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tumor,SMT)泛指一类来自黏膜层以下(非黏
膜组织)的消化道病变。随着内窥镜的普及和高频电切术的应用,为消化道黏膜
下肿瘤诊治开辟了新的途径,消化道SMT的发现和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同时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EMR)是内镜治疗的常用方法,
常用来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及扁平息肉。现将我院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
收治的31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窥镜下诊疗资料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04年2月到2007年10月在我院行胃镜检查发现黏膜下肿
瘤并进一步行内镜超声检查者31例,其中男25例,女6例,年龄24~73岁,平
均49岁。诊断依据:①肿瘤表面覆盖黏膜光滑;②用活检钳夹住并牵拉覆盖黏
膜时,其可在肿瘤表面移动;③闭合的活检钳推顶肿瘤,可使其在黏膜下移动;
④多数肿瘤呈丘形或半球形向腔内隆起,基底部宽大,境界不明确,直径多在2cm
以内;⑤肿瘤较大时可见桥形黏膜皱襞。术前常规内镜下病理活检,与术后病理
检查相对照,部分病例接受超声胃镜检查。
1.2超声内镜临床诊断31例患者都进行内镜超声检查,其中良性间质瘤18
例(58.1%),直径0.5~3cm,10例位于固有肌层,8例位于黏膜肌层;恶性间质
瘤6例(19.4%),直径2.5~5cm,均起源于固有肌层;脂肪瘤3例(9.7%),直
径1.2~2cm,均起源于黏膜下层;异位胰腺3例(9.7%),直径0.8~2cm,均起
源于黏膜下层;胃底静脉曲张1例(3.2%)。
1.3治疗方法固有肌层良性间质瘤患者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2例,行手术
切除8例;位于黏膜肌层行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2例,行黏膜切除术切除6例;
2

恶性间质瘤都行手术切除;脂肪瘤手术切除1例,内镜黏膜下电凝切除2例;异
位胰腺与胃底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
2结果
2.1治疗结果在内镜治疗中,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良性间质瘤未能完全切除1
例,其余均完全切除,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有效率为96.8%。同时标本行病理检
查,符合率为100%。
2.2术后随访所有患者都得到术后随访,随访期1~6个月(平均3.5个月),
复查内镜,创面基本愈合,无病变残留和复发。
3讨论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MT)是来自上消化道壁非上皮性间叶组织的一类肿瘤,
包括间质细胞瘤、神经源性肿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等,内镜检查常可发
现消化道存在隆起性病变,但很难判断其性质。近年来国内外报道日益增多,肿
瘤的检出率也有所提高。消化道黏膜下肿痛以良性肿瘤多见,恶性肿瘤少见,主
要有平滑肌肉瘤、脂肪瘤和血管肉瘤。2cm以下的肿瘤多为良性,罕见恶性。肿
瘤表面黏膜多完整未溃破。内窥镜定性诊断困难。内窥镜活检病理多为黏膜组织,
极少数可取到肿瘤组织。超声内窥镜可了解肿瘤的范围和深度,对定性诊断有一
定的帮助,易被患者普遍接受。本组患者的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为100%,显示出
了其很好的优越性。
通常我们内镜下治疗的指征是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的血管性病变以外的
所有黏膜下肿瘤。而消化道内的黏膜下肿瘤中位于固有肌层内的间质瘤是比较多
见的。所以,如果没有超声内镜的检查,直接凭经验进行切除治疗,那么因此而
产生出血、穿孔并发症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同时由于肿瘤的位置较深也不容
易完全根治切除全部瘤体。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治疗中要注重以下要点:
①术前应用色素内镜、高分辨率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以及掌握一定操作和诊断技
巧的内镜医师能有效鉴别良、恶性病变;②术中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观察抬举征,
非抬举征简化了对黏膜下层大量浸润癌的鉴别,如黏膜下层以下癌浸润和癌巢周
围伴纤维化,其肿瘤纤维化部分与固有肌层之间容易发生粘连,局部注射后肿瘤
与固有肌层之间分离难易度也有助于判断病灶的可切除性;③注射盐水要够量,
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分开,黏膜下层与肌层之间分离可降低高频电对肌层的损
3

伤,尤其对范围较大的肿瘤病灶,由于电切时间较长,易损伤固有肌层而造成出
血或穿孔,因此,使黏膜层与固有肌层充分分离更重要。圈套器套住后病灶能充
分提起,活动度好,说明未套住固有肌层;④对表浅病灶,直径≤2cm,由于无
较大血管,可单用切割电流或以切割电流为主的凝切混合电流,切除范围应大于
肿瘤边缘正常组织;对隆起性巨大息肉,直径≥2cm,由于可能存在较大血管,
应适当增加电流中凝固电流指数,也可以采用凝、切交替进行切除。本组31例
患者采用EMR治疗,有效率为96.8%,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显示出了极好的疗效。

我们知道,促进正氮平衡营养不良已被证明是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
素。胃肠道肿瘤患者由于摄食不足,手术应激和肿瘤消耗更易发生营养不良。有
资料显示40%以上胃肠道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可导致机
体组分的改变、组织消耗、器官功能的破坏以及免疫功能的损害。
总之,超声内镜下诊断与治疗黏膜下肿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超声内镜
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简单、有效、方便、快速、经济、损伤小、
较安全的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思予,李岩.内镜超声介入技术的临床应用.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25(3):217-218.
[2]邝子良,陈莉君,陈虹心.内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应用探讨.中国基
层医药,2006,13(12):2055.
[3]周平红,姚礼庆,秦新裕.经内镜微探头超声检查对大肠粘膜下肿瘤
的诊断价值.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14-16.
[4]任旭,孙晓梅,郝金玉,等.内镜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医学研究
通讯,2004,33(6):54-56.
[5]邹晓平,许国铭,李兆申,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
与鉴别诊断的价值.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9):976-977.
[6]孙思予.黏膜下肿瘤的诊断.//孙思予.纵轴内镜超声诊断及介入技
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