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感染治疗进展及合理用药

合集下载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分析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引言 • 抗感染药物概述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情况分析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疗效评价 • 抗感染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 结论与建议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医学中的重 要类别,主要用于治疗各类炎
症和感染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抗感染 药物种类日益增多,但其临床
某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用药品种
该医院抗感染药物品种繁多, 涵盖了多种类型,如抗生素、
抗病毒药、抗真菌药等。
用药数量
医生开出的抗感染药物数量较 多,日均处方量较大。
用药结构
该医院抗感染药物使用以抗生 素为主,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
素使用最为广泛。
不同年龄段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婴儿和儿童
儿科患者抗感染药物使用率较 高,其中以呼吸道感染最为常 见,用药多以青霉素类和头孢
如血尿、蛋白尿等,发生率较 低,但可能对肾功能造成长期
影响。
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患者个体差异
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 异,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年龄
、性别等因素有关。
药物使用不当
如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 物联用不当等,可能导致不良反 应的发生。
预防措施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 量,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反应情况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
预防性应用
针对易感人群,在接触感染源 前或手术前应用,以降低感染
的风险。
治疗性应用
针对已确诊的感染患者,根据感 染的种类和程度,选用适当的抗 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课件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课件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17
01/02/2012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18
02/02/2012最高体温 :38.1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19
• 02/02/2012最高体温 :38.1 • 白细胞计数 0.71 10~9/L • 中性粒细胞计数 0.18 10~9/L • 淋巴细胞计数 0.41 10~9/L • 中性粒细胞比例 25.44 • 血红蛋白 62 • 血小板计数 7 10~9/L • 03/02/2012最高体温 :38.0 • 白细胞计数 0.69 10~9/L • 中性粒细胞计数 0.22 10~9/L • 淋巴细胞计数 0.35 10~9/L • 中性粒细胞比例 31.94 10~9/L • 血红蛋白60 • 血小板计数 10 10~9/L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20
03/02/2012最高体温 :38.0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21
• 05/02/2012体温 :36.8 正常 • 白细胞计数 0.92 10~9/L • 中性粒细胞计数 0.50 10~9/L • 淋巴细胞计数 0.30 10~9/L • 中性粒细胞比例 54.44 • 血红蛋白 73 • 血小板计数 31 10~9/L • 患者无发热,症状改善,今日停心电监护,
3,根据病人发病原因:入院前坠入厕所后用冷水冲澡,
随后畏寒头昏明显 (感染原因,细菌来源)分析G-菌
中大肠杆菌可能性大。
•临床抗感染治疗方案设计思路
•12
4,根据病人来我院时的查体:“双肺叩诊呈清音, 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
说明病人在院外的治疗下的肺部情况有好转。 (查阅病人在当地输液治疗 用药头孢美唑。)但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
因此,各医院定期公布院内感染主要致病菌及其耐药情况是十分必 要的。
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急性外科感染的抗菌治疗一般都是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和药物敏 感试验结果的情况下开始,属经验性用药,即根据感染的部位、性质 ,估计是哪一类细菌引起,以及该类细菌可能对哪些抗菌药敏感的基 础上,选择恰当药物,合理制定用药方案。
心血管、头颈、腹膜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矫形手术,主要感染病 原菌是葡萄球菌,一般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唑啉、头孢拉定。进 入腹、盆腔空腔脏器的手术,主要感染病原菌是革兰阴性杆菌,则多使 用二、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噻肟。下消化道手术 、某些妇产科及经口咽部粘膜的头颈手术易有厌氧菌感染,需要同时覆 盖肠道杆菌及厌氧菌。一般是在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基础上加用针对厌 氧菌的甲硝唑;或用同时具有抗厌氧菌活性的哌拉西林。肝、胆系统手 术,可用能在肝、胆组织和胆汁中形成较高浓度的头孢曲松或头孢哌酮 。
外科感染的抗菌药物目标治疗
一旦获得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就要重新审视原有用药 方案,进行目标(针对性)治疗,但要避免盲目根据检查报告对号入 座。
表2 列出了针对不同细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表2 针对不同细菌和真菌的抗菌药物选择
接表2
注:MSSA: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 MSCNS: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MRSA: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CNS: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表5 各类手术最易引起SSI的病原菌及预防用药选择
接表5
注:各种手术切口感染都可能由葡萄球菌引起
SSI的抗菌药物预防
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抗菌药物对SSI的预防作用无可置疑,但并非所有手术都需要。一般的Ⅰ类即 清洁切口,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预 防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已 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应在 手术前即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及术后继续应用,不列为预防性应用。

合理用药的新进展ppt课件

合理用药的新进展ppt课件

“反应停事件” 震 惊了世界,1968
年WHO成立了ADR 监测合作计划中
心,中国1998年3 月参加,成为第68
个成员国
“千手观 音”21位演员 中18人因药致 聋
我国约有5000万-8000万 残疾人,1/3为听力残疾, 其
致聋原因60%-80%与使用 过氨基甙类抗生素
我们看到的 ADR只 是……
药物相互作用的后果:预期的(desirable)、无关紧要的 (inconsequential)和有害的(adverse)。我们往往更加关 注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
传统的治疗模式(临床药物治疗 绝大多数仍采用偶然式、机会式)
遗传药理学
“因人用药,量体裁衣”的新模 式(实施个体化给药治疗策略)
“基因导向性药物治疗模式” (合理用药的新趋势)
从19世纪开始,以文字 叙述、经验总结为特点的 药物作用逐步过渡到以实 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范畴 的药理学,并开始了用离 体器官标本研究药物的作 用部位。
20世纪大量的化学合成 药物开始问世,制药工业 蓬勃兴起。随着对药物认 识的深化,正在从过去对 现象的经验描述,转化和 提升到理性认识,极大的 促进了药物治疗学逐步开 始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适用症
肠道综合症 变态反应 高脂血症 胃十二指肠返流 肥胖 疼痛 变态反应 高T 延长 横纹肌溶解 QT 延长 肺动脉高压 心脏猝死 QT, 扭转型室速 肝毒性 QT, 扭转型室速 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肝毒性
原因
基因多 态性
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无效
原型的过程中起重 要作用。
2
维生素环氧化物 还原酶复合体 1, 基因全长约11kb, 有3个外显子,2 个内含子。
3
VKORC1已发现 约10个多态性位 点,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进展

要点三
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
随着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一些常 见的真菌感染变得越来越难以治疗。 因此,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避免滥 用,也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问题。
其他抗感染药物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除了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和抗真菌药物外,还有其他一些 抗感染药物,如抗寄生虫药、抗结核药等。
其他抗感染药物的作用机制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病毒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针对流感病毒的新型抑制剂 、针对艾滋病病毒的新型融合抑制剂等。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01
真菌感染已经成为临床上的常见问题,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 也日益受到重视。
02
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深部真菌感染、机会性真菌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染等常见问题。
目前已经有一些新型抗真菌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新型唑
02
抗感染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是医药领域的重要方向,不断有新药问世,为临床治疗 提供了更多选择。
抗感染药物的重要性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治疗感染性疾病的 主要手段,对于控制感染、挽救患者 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多,抗感染药物的 合理使用显得尤为重要,正确使用抗 感染药物可以有效降低耐药菌株的产 生,提高治疗效果。
03
类抗真菌药物、新型嘧啶类抗真菌药物等。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
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的研发包括针对细菌、寄生虫等感染的 新型药物。
目前已经有一些其他新型抗感染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 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新型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等。
04
抗感染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Chapter
抗生素的应用现状
1
抗生素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感染药物,主要用 于治疗细菌感染。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抗菌药物是指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

但是,由于细菌的快速适应性演化和抗药性的产生,过度和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引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问题。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下面是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原则。

1.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根据医疗实际需要及基于临床证据的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感染部位、细菌敏感性和特殊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但它们也会对人体内正常菌群产生影响,增加耐药菌株的风险。

应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除非临床病情确实需要。

3.指导用量与用药时间合理用药还需要对抗菌药物的用量和用药时间进行指导。

应根据患者体重、年龄、肾功能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用量。

同时,应在临床症状消失和感染消退后适当调整用药时间或停药,以防止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4.注意使用联合治疗联合治疗是指同时使用两种或多种抗菌药物来治疗感染。

合理使用联合治疗可以增加药物疗效,减少或延缓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

但是,联合治疗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并在有必要时进行药物调整。

5.避免滥用预防用药预防用药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滥用预防用药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风险。

除非患者处于高感染风险状态,否则不应常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6.注重药物选择和抗菌谱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细菌的抗菌谱及敏感性。

药物选择应优先考虑敏感菌株,避免使用多余药物和择优用药。

7.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药物副反应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同时,对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也需要及时评估和处理。

8.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建立抗菌药物使用评审委员会等。

同时,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统计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滥用抗菌药物和耐药问题。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抑制细菌耐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基本原则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是指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特点、临床表现和患者特殊情况等因素,科学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用于治疗感染,并且合理使用该药物,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护细菌敏感性。

基本原则如下:1.明确感染的病原体:应尽可能明确感染的病原体,通过病原体的检测、培养以及药敏试验等手段,对细菌进行分类和鉴定,以确保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2.考虑细菌的敏感性:选用抗菌药物时,应综合考虑细菌的敏感性及抗菌谱,选择对感染菌株敏感的药物。

通常动态监测当地常见的耐药菌株,确保选择药物对当地的菌株敏感。

3.选择最窄谱抗菌药物:根据感染的情况,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尽可能选择最窄谱的药物,以减少对人体正常菌群的影响,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4.按照“击中靶点”原则:选择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部位、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选择能够“击中”病原体的靶点,并且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5.根据患者特征选择药物: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特征,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6.合理用药剂量和疗程: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和疗程应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既要注意达到有效治疗的剂量,又要避免过度用药引起的毒副作用。

7.药物配伍应用合理:在特定情况下,为了提高治疗效果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选择联合用药,但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兼容性和相应的给药途径。

8.严格执行治疗方案:按照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抗菌药物的使用,严格控制用药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患者自行停药或使用不规范的剂量。

9.合理评估疗效:在用药期间,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调整用药方案,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10.加强患者的教育和培训: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患者教育,让他们了解药物的使用原则,并告知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自身的合理用药意识。

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赵爱梅
【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1992(000)004
【摘要】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广泛.据调查每年药品的消耗量中.抗感染药占50%以上.本文就近年来抗感染药的研究进展介绍如下:1 抗生素类现在我国抗生素的生产.从1948年抗生素问题世以来品种增加到50多种在抗生素中青霉素的资历最老.至今仍为临床广泛应用.前一时期曾本着能耐酸、耐酶、可口服、对耐药菌和绿脓杆菌有效的目标.进行了半合成改构工作.现已有新品种30多个.头孢菌素的发展最快.近年来引入临床
【总页数】2页(P84-85)
【作者】赵爱梅
【作者单位】菏泽医药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
【相关文献】
1.学习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提高合理用药水平——2007年全国医药学术交流会暨临床药理学与临床药学研究进展培训班在威海胜利召开 [J],
2.秀丽隐杆线虫作为抗感染药物筛选模型的研究进展 [J], 史秋佳;杨剑萍;陈缵光
3.体外膜肺氧合对抗感染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进展 [J], 吴晓磊;史长城
4.作用于细菌氨酰-tRNA合成酶的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J], 张硕;李卓荣;
5.作用于细菌氨酰-tRNA合成酶的抗感染药物研究进展 [J], 张硕; 李卓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霉素 毒性大,只作局部用 ➢链霉素 抗结核,心内膜炎、布氏杆菌病等的联合
用药
➢卡那霉素 耐药菌增多、毒性大、现应用较少,对
铜绿假单胞菌无效

氨基糖苷类(2)
➢庆大霉素 细菌耐药现象严重,绿脓50%,大肠30%, Gentamicin 肺杆40-50%,金葡50% ➢妥布霉素 抗菌作用与庆大相仿,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 Tobramycin 略强,基本交叉耐药 ➢阿米卡星 抗菌活性高,宜作二线药 Amikacin ➢奈替米星 耳肾毒性较低,对金葡菌作用较好,对铜绿 Netilmicin 假单胞菌活性较低 ➢异帕米星 抗菌活性高、耳肾毒性低 Isepamicin 耐AMK某些MRSA可对其敏感

大环内酯类
➢ 适用于各种G+c,G+b感染,包括葡萄球菌、 肺炎链球菌、链球菌、肠球菌、白喉杆菌、破 伤风杆菌、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感 染、厌氧菌(主要厌氧球菌)感染、空肠弯曲菌 、幽门螺杆菌感染
➢ 肝、胆汁、前列腺、痰液中浓度较高 酯化物肝毒性,红霉素口服胃肠道反应

新大环内酯类与红霉素比较
1. 院外获得的上、下呼吸道感染
2.
由常见病原菌(包括流感杆菌)、其他病原微
生物所致者
2. 皮肤软组织感染:葡球、化脓性链球菌
3. 泌尿生殖系感染:衣原体、脲原体、淋球菌等
4. 免疫缺陷者感染:分枝杆菌(鸟、龟等)、鼠弓 形体等
5. 其他:空肠弯曲菌肠炎,莱姆 病(Lyme dis)

林可霉素类
➢林可霉素(洁霉素) Lincomycin ➢克林霉素(氯洁霉素) Clindamycin ➢耐药金葡菌、厌氧菌
好抗菌作用;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呈现耐药的肠杆菌属细菌、弗 劳地枸橼酸杆菌、摩氏摩根菌、普鲁威登菌等可呈现敏感;对 革兰阳性球菌作用强于第三代头孢菌素。
➢ 对Bush I组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AmpC)酶稳定性高于第
三代头孢菌素,对细菌外膜通透性增加。
➢ 血半衰期约2h,体内很少代谢,在正常CSF中达5-10%,主
要自肾排出。
➢ 可用于重症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尤其肠杆菌属等细菌感染,用
于青霉素不敏感肺炎链球菌感染在累积资料中。

新口服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酯 头孢替安酯 头孢他美酯 头孢克肟 头孢特仑酯 头孢布坦 头孢泊肟酯 头孢地尼 头孢地妥仑酯
Cefuroxime axetil Ceftiam hexetil Cefetamet pivoxil Cefixime Cefteram pivoxil Ceftibuten Cefpodoxime proxetil Cefdinir Cefd 衣 鸟分枝 拉 团 原 原 杆菌
鼠弓 形虫
T1/2ke
消化道 反应
红霉素 + + ± + + + + -
- 1.4

阿奇 ↓ ↓ ↑ ↑ ↑ ↑ ↑ ↑

14- 57

克拉 ↑ ↑ ↑ ↑ = ↑ ↑ ↑
↑ 4.7

罗红 ↓ ↓ = ↓ = =

↑ 13


新大环内酯类临床适应证

肠杆菌科细菌ESBLs检出率*
细菌
菌株数
克雷伯菌属
2118
大肠埃希菌
3051
肠杆菌属
1143
柠檬酸菌属
208
变形杆菌属
357
沙雷菌属
133
摩根菌属
110
*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2002,2(1):7
检出率% 33.1 17.9 17.8 13.0 4.8 4.5 1.8

抗感染药应用基本原则
1. 按患者感染病原微生物用药 2. 按患者病理、生理情况用药 3. 按抗感染药药理作用特点选药
头孢美唑 cefmetazole
第三代
头孢噻肟 cefotaxime
头孢他啶 ceftazidime
头孢哌酮 cefoperazone
头孢曲松 ceftriaxone
头孢唑肟 ceftizoxime
第四代 头孢吡肟cefepime 头孢匹罗cefpirome

第四代头孢菌素
➢ 头孢吡肟cefepime ➢ 头孢匹罗cefpirome ➢ 对革兰阴性杆菌具强大抗菌作用,包括对铜绿假单胞菌亦具良
➢ 美罗培南(Meropenem) ,美平 抗菌谱 抗菌活性同亚胺培南,体内对肾去氢肽酶稳定,不需加酶 抑制剂,抽搐等CNS反应明显少于亚胺培南,可用于CNS感染。
➢ 帕尼培南(Panipenem), 克倍宁(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抗菌谱 抗菌活性同亚胺培南,应用与Betamipron合剂,抽搐等 CNS反应明显少于亚胺培南,可用于CNS感染治疗。
氨苄西林/舒巴坦 Unasyn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Timentin
头孢哌酮/舒巴坦 Sulperazon
哌拉西林/三唑巴坦
大肠等肠杆菌科、不动杆菌、流感、金葡 、厌氧菌
腹腔、盆腔、骨关节感染、呼吸、尿路感 染(0.5/0.25 1.0/0.5) 金葡、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不动杆菌 、厌氧菌(3.0/0.2)
临床有效率85%。 耳肾毒性较轻,局部反应少。

磷霉素 Fosfomycin
➢ 全化学合成,结构简单,分子小
➢ 广谱抗菌:金葡、大肠、沙雷、志贺菌抗菌活性
高,抑菌率>90%,铜绿假单胞79%,奇异变形77 %,其他变形52%
➢ 体内分布广泛,不良反应轻微(胃肠,过敏皮疹) ➢ 磷霉素钙盐:口服吸收较差,用于尿感、肠道感
糖尿病、足溃疡、肾衰、血透、导管出口处感染
• 肠球菌
万古霉素耐药 VRE
• 肠杆菌科 青、头孢等β内酰胺类耐药, ESBLs
肠杆菌属 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耐药,AmpC
• 铜绿假单胞菌 亚胺培南等碳青酶烯类耐药,金属酶

Causes of Nosocomial
Bacteriamia
•Gram(+)Bacteria •64%

各种头孢菌素临床适应证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球菌感染(除肠 球菌外)
敏感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葡萄球菌等 感染
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严重感染、医 院内感染、免疫缺陷者感染
同第三代头孢菌素,尚包括对第三代 头孢菌素呈现耐药的肠杆菌属、弗劳 地枸橼酸杆菌等所致感染

碳青霉烯类
➢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Imipenem/cilastatin),泰能 抗菌谱广:需氧、厌氧(g-,g+),抗菌活性高 对ESBLs、AmpC稳定,体内对肾去氢肽酶不稳定,需加cilastatin ,有抽搐等严重CNS反应。铜绿假单胞菌耐药↑
头孢噻啶 cephaloridine(2)
头孢氨苄 cephalexin(4)
头孢唑啉 cefazolin(5)
头孢拉定 cephradine(6)
头孢菌素类
第二代 头孢呋辛 cefuroxime
头孢替安 cefotiam
头孢克洛 cefaclor
头孢孟多 cefamandole
头孢西丁 cefoxitin
• 恶唑 烷酮类(Oxazolidinones):利奈唑烷linezolid • 酮内酯类(Ketolides):Telithromycin, 对MRSA作

沿用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白霉素 麦迪霉素 交沙霉素 螺旋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新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 氟红霉素fluor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米欧卡霉素miocamycin

青霉素类
➢青霉素 溶链、肺炎链、草绿链、肠球菌等感
染、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心内膜炎 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厌氧球菌等感染
➢耐酶青霉素 产酶金葡菌
苯唑西林(oxacillin,p12)邻氯西林(cloxacillin)
➢广谱青霉素 革兰阳性菌+某些G-b
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哌拉西林

第一代
头孢噻吩 cephalothin(1)

替考拉宁(teicoplanin)
➢ 对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肠球菌具良好抗菌作
用,包括MRS,部分VRE 抗菌作用与万古霉素相仿,对溶血性葡萄球菌等 CONS作用差于万古霉素。
➢半衰期长 45~100h,肾功减退者更长
尿排出50%,血、腹透不能清除
➢ 成人每日200-400mg(3-6mg/kg/日)静或肌注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
➢对葡萄球菌(MRSA等)、肠球菌、链球菌等
G+c高度抗菌活性,包括耐药菌MRS
➢T1/2 4-8h,主要自肾排出 24h 80-90%
血药浓度 峰30-40mg/L,谷5-10mg/L
➢用于上述菌所致严重肺部感染、心内膜炎、
败血症等,不良反应、肾、耳毒性、皮疹等 万古 1-2g/日,去甲万古 0.8-1.6g/日,分2次 缓慢静滴

厌氧菌 消化球菌、消化链球菌、拟杆菌属(脆弱 拟杆菌)、梭杆菌等
真菌 念珠菌属、隐球菌、曲霉属、毛霉等 其他 支原体、衣原体、卡氏肺孢子虫等

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 肺炎链球菌 青霉素不敏感株↑PISP,PRSP
• 葡萄球菌 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耐药株 MRSA,MRSE,
VISA
VRSA 2002.6首次分离自美国Michigan州居民
➢ 厄他培南(ertapenem) 对肠杆菌科细菌、厌氧菌抗菌作用强 对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作用差 t1/2ke 4.3-4.6h 用于腹腔感染、HAP、CAP(1g q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