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人文化

合集下载

如何对僰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

如何对僰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

3532014年3月下半月刊艺术文化交流一、文化的历史僰人,专指以僰道为中心的川南僰人,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某一少数民族。

以悬棺葬俗和铜鼓文化为典型特征。

早在先秦时期就生活在川南地带,据文献记载曾建有僰侯国,一说是西周时期,僰人首领随武王伐有功,因此被封为被封为僰侯而建僰侯国,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武帝时期侧缝僰人首领为侯而建僰侯国。

秦汉之时,在夜郎以西(今贵州以西)、蜀郡以南(今成都以南)设置僰道,以僰人聚居而得名。

僰人也被成为濮人或僚人。

聪明的僰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懂得了农业生产与贸易,因此是西南夷中最强悍的一支民族。

经过漫长的社会演进,僰民族在朝廷的笼络也安抚中获得了较大的生存空间。

随着僰人的发展壮大,并且处于云贵川的交通咽喉之地,这使得朝廷越来越感觉到了僰人的威胁。

因此在明王朝时期在川南地区强制实施改土归流,这引起了僰人的强烈不满,加上地方官吏的重税勒索,暴敛横征,进一步的激化了民族矛盾,使得僰民族被迫抗争。

经过长期的起义与反抗,明王朝不断加大剿灭力度。

最终在万历之役,明王朝以十四万之师,在四川巡抚曾醒吾和刘总兵的率领下,在万历元年(1573年)进行了一次亡族灭种性的大屠杀,这也使得历经兴衰浮沉的僰民族从此彻底的消失于历史。

二、如何对文化进行开发与利用(一)建立一个以僰文化为主题的僰文化旅游圈。

宜宾—僰王山——五尺道——珙县——九丝城——宜宾1、僰王山:生活区以宜宾市区为起点,僰王山将是我们打造的僰文化旅游圈的第一站。

僰王山位于宜宾市兴文县僰王山镇,据宜宾市区大约105公里。

自宋朝起,这里便是僰人的生活繁衍之地,是僰人较早开拓生活和活动中心之一,他们在这里过着开荒种地、与世无争的生活。

因此,我们将这里定义为僰人的生活区。

据考察得知目前我们对僰王山已经进行了较为完整的规划与开发,但僰王山景点与僰人联系得太少了,所以,首先我们在开发时要多增加一些“僰人”的因素在里面。

对于这个可以用移景的方式将兴文石海里面有关于僰人的景点移动到僰王山来,因为石海里面主要打造的是石文化,僰文化在里面缺乏发展的空间,不如把它移到僰王山,使僰文化自成一派,另行发展。

【VIP专享】僰人历史与文化

【VIP专享】僰人历史与文化

僰人历史与文化南方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中华史画卷》记载,僰,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的史书中又把僰族称为“筰马”、“僰僮”。

“僰僮”则专指被掠卖为奴隶的僰族人。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远古时期,僰族的老祖宗们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及江浙一带。

僰族人自古被王公贵族视为“畜民”,深受歧视和奴役。

凡具有劳动能力的僰族成年人,均被官吏和贵族霸占为奴隶,有的被强迫在田野里从事农耕,有的被赶上山狩猎,有的被关在手工作坊里劳作。

许多女性则被迫充当吏家贵族的僮妾奴仆,受尽屈辱和奴役之苦。

商王朝时代的繁荣,特别是青铜冶炼及器皿制作工艺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凝聚着从事作坊工艺劳动的僰人的智慧和辛劳。

古僰人彪悍善战,每当王朝要动刀兵开战,就强迫他们从军,经过一番严酷训练,被驱赶上血腥的战场。

商汤即位第十一年,就是利用僰人为主体组建的军队,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商王朝。

前后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商王朝进入晚期,残忍的人祭人殉制度日益盛行。

每当王公贵族举办大型祭祀活动,除了杀猪宰羊之外,还要杀害许多僰奴作为祭品。

王公贵族死了,也要残杀甚至活埋大批僰奴殉葬。

1976年在殷墟王陵墓园约4700平方米的祭祀区内,就发掘清理出殉葬奴隶的骸骨1178具。

商代的人祭人殉制度,完全是建立在任意剥夺千万僰奴生命的基础之上。

古僰人为摆脱非人的处境,被迫逐步向边远的西南边疆迁移。

岳麓书社一九八八出版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逃迁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僰族人口众多,他们相对集中居住在川南和滇东地区,散居在云南广大区域内的也不少。

到汉、唐时期,僰族人曾先后在川南的安边镇、宜宾设置过“僰道”(即相当于当今的县级政权机构)。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曾付出过多少艰辛和惨重的代价,仅明朝开国二百年间,朱明王朝就对他们发动了十二次征剿。

在前十—次血雨腥风的征剿中,由于他们英勇善战,敢于牺牲,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击败了朱明王朝十一次征剿。

僰族 - 僰族简介

僰族 - 僰族简介

今云南峨山、石屏、建水等县及滇西的楚雄州也分布着僰人。

当然,僰人最集中的居地还是在滇池周围的平埧地带。

《文选》卷11载有陈琳(字孔璋)《檄吴将校部曲》,文中提到曹操麾下有“湟中羌僰”等少数民族队伍。

《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数次提到在夜郎西边的“僰”,《集解》引徐广曰:僰乃“羌之别种”。

《史记》卷112《主父偃列传》载严安给汉武帝上书亦言及西南夷中的“羌僰”。

《后汉书》卷80《杜笃列传》则以“氐僰”并提。

李贤注以为“氐僰”“乃西南夷号”。

以上材料说明两汉三国时,西北个别地区仍居有僰人,而僰人在西南地区者更多。

僰既常与氐羌并称,证明僰族出自氐羌的说法是有根据的。

僰与“白”同音。

《水经注》卷33《江水一》引《地理风俗记》谓僰“夷中最仁,有仁道,故字从人。

”所谓“仁”,指文明、进步,即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

《华阳国志》卷3《蜀志》言当公元前400年左右,蜀攻青衣(今四川芦山县至雅安市一带,相传为青衣羌居地),“雄长僚、僰”。

《汉书》卷28上《地理志》犍为郡僰道县下颜师古注引应劭曰:“故僰侯国”(今宜宾市)。

《水经注》卷33《江水一》“僰道县,本僰人居之,《秦纪》谓僰僮之富者也”。

三国时,僰道县西南今云南东北部昭通地区的平埧中,住有不少僰人,那里有千顷池和龙池,系僰人用以溉田种稻者。

汉武帝时,从僰道往南开了一条经过僰族聚居区通向益州郡味县(今云南曲靖市)的道路。

味县是蜀汉庲降都督和建宁郡的共同驻在地,其附近僰族人口也不少。

王莽天凤元年(14年),益州郡发生了以僰人为主力的反莽大起义,王莽调动大军前来镇压,并把胜休县改称胜僰县,说明滇国的主体民族正是僰人。

由于僰族居住在宜于农耕的坝子地区,所以与汉民接触最多,逐渐融合,后来僰族在史籍中越来越少见,即因已与汉人融合的缘故。

所以今川滇地区的汉人血液中掺杂着不少的优秀僰人的成分。

僰人的名词解释

僰人的名词解释

僰人的名词解释僰人是中国云南省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也是中国境内的第49个民族。

他们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迪庆藏族自治州一带。

僰人人口较少,目前大约只有4万余人。

尽管人口数量较少,但僰人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独特的生活方式。

1. 僰人的起源和历史根据考古和历史学研究,可以推断僰人可能是在古代的云南地区繁衍生息的民族之一。

他们是南方的土著民族,与其他名族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僰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

他们世代居住在原始森林中,主要以狩猎、采集、种植为生。

2. 僰人的语言和文字僰人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

由于僰人长期相对封闭的生活环境,他们发展出了与外部环境相适应的语言特点。

尽管僰人的语言没有正式的文字系统,他们有一套独特的符号和图案来进行交流和书写。

3. 僰人的服饰和风俗僰人的服饰和风俗是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僰人会穿上华丽的衣饰和饰品,展示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们善于织布,制作出色的刺绣和绣花作品,使得他们的服饰更加美观。

4. 僰人的宗教和信仰僰人信仰自然灵魂和祖先灵魂。

他们崇拜大自然,尊崇祖先,认为祖先的精神会保佑族人平安和幸福。

在僰人社区中,会建有祖先神庙,供奉祖先的灵位。

5. 僰人的音乐和舞蹈僰人的音乐和舞蹈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们有着独特的歌曲和舞蹈形式,以表达他们的欢乐和感激。

常见的乐器有打击乐器和弦乐器,舞蹈形式则以跳舞和手绢舞为主。

6. 僰人的民间传说和故事僰人有着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故事,这些故事通常是口头传承,代代相传。

这些故事描绘了他们的历史、生活和价值观,传达着对自然和人性的理解。

7. 僰人的现代生活和面临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面临着许多挑战。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外界文化的冲击,使得僰人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僰人开始重视文化教育和社区发展。

关于僰人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僰人的神话故事有哪些

关于僰人的神话故事有哪些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僰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历史上,他们曾经繁盛一时,也留下了许多精彩的神话故事。

这些故事流传至今,不仅为僰人民族保留了独特的文化传统,也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神话世界。

一、守护者之神—大神在僰人的神话中,有一位名叫大神的重要角色。

大神被视为守护者之神,他担负着保护人民的使命。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的生活非常困苦,天灾人祸层出不穷。

为了保护人类,大神化身为一只巨大的鸟,带领人们建立了一个繁荣的村庄。

大神还教给人们农耕、养殖和制造工具的技艺,使他们在大自然中生活得更加舒适和自由。

二、勇者的传说—索勒在僰人的神话故事中,有一个叫做索勒的勇者。

相传他的身体强壮,双手力大无穷,背负着人类力量的象征。

在一个黑暗的时代,世界上充斥着邪恶的势力,为了拯救人民,索勒奋起而起,带领勇士们踏上了对抗邪恶势力的战斗之路。

在与恶魔的激战中,索勒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力量和智慧,最终凯旋而归。

他的故事极大地鼓舞了整个僰人民族,成为了一个传奇的象征。

三、爱情之神—奥洛除了勇者的传说外,僰人的神话故事中还有一个浪漫而温馨的角色—奥洛。

奥洛是爱情之神,他用他的箭击中了人们的心灵。

相传,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枚奥洛的箭头,当两个人彼此相爱时,箭头就会指向彼此。

奥洛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帮助那些在爱情上犹豫不决的人们,使他们找到真爱。

许多僰人相信,只要心中有奥洛的指引,他们就能找到与自己灵魂相伴的人,共度一生的幸福时光。

四、神奇的仙山—僰乌在僰人的神话故事中,有一个神奇的仙山——僰乌。

传说在僰乌山上,居住着仙人和神仙,他们能够控制自然的力量。

每年农历的某一天,僰人会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以向僰乌山中的神仙祈福。

相传只有那些真心诚意的人们才能够得到神仙的接受与庇佑。

人们相信,当他们祈祷时,神仙会洒下仙露,给予人们智慧和幸福。

这座山峰不仅是僰人心灵的依托,也是他们辛勤劳作的源泉。

五、永恒的阳光—木山神最后,关于僰人的神话故事中,还有一位叫做木山神的神明。

僰族资料

僰族资料

僰族资料僰人,古称濮、蛮、都老等,已消亡。

僰居石屋,多依山临崖,厚而固,可防兽扰和御外侵。

地方志载:钻子坳僰寨,明万历八年因战乱而毁。

现于原址复建的僰寨,占地14000平方米,由七组建筑构成,采用原寨遗存墙石,按僰族独特的生活起居及习俗而建,分练兵场、寨门、祭祀厅、起居室、泡菜房、小吃谷、议事厅、茶房等,依山就势,错落布局,是古僰民族的一种文化再现。

1、僰人记“僰人”一名,最早见于《吕氏春秋.恃群篇》,《史论.西南夷列传》载:“且夫邛笮,西僰之马中国并亦”。

《说文.人部》释“僰,犍为蛮夷从人,棘声”,《华阳国志.蜀志》说:“僰道县东南四百里,本有僰人”。

可见左代僰人居住在犍为地区,而僰道一带又为集中地。

《叙府志.外记》有谓:“珙县多僰人”,《文志》载:“今僰类已尽,而县石岩尤多僰人棺,盖其俗,亲死不葬,悬棺高岩,垒垒峭壁间。

”另据明《平蛮碑》所叙史实,自历以后,僰之一字,已少见称,或已衰微而融合于其它之族属,悬棺为之中断。

2、悬棺遗址悬棺葬,是古代几种少数民族一种奇特葬俗,始于殷商时期,多置于悬崖削壁,分桩棺、腔棺、岩棺几类。

钻子坳悬棺,经考证属古僰人放置,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曾有棺木四十余具,因年代久远多也损毁。

现遗存的七具呈北斗七星排列,其意费解。

岩上棺桩多已腐朽,留有盏窝,乃祭祀时点天灯所用。

崖壁岩画,用矿物朱砂抹绘而成,分生活、生产、狩猎、征战、图腾物等诸多类型,图案古朴、线条流畅,历经数百年风雨仍未褪色。

僰人为何悬棺高岩: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按有关专家、学者推断,有如下几种说法:一、旧祖说;二、至孝说;三、显贵说;四、保报说;五、游猎说;总的看来,悬棺葬人的思想观念,可能都与灵魂信仰、祖先崇拜,即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悬棺如何置棺高岩:对此,众说纷纭,由起来有这样一些观点:一、垂索说;二、升置说;三、栈道说;四、扎厢说;五、垒土说;六、天梯说;七、水位说。

中国的悬棺葬: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民族葬俗,曾流行分布于我国南方及长江流域的部分山区,其特点是,利用天然岩穴,或凿孔打桩,将木置于高耸的县崖峭壁之上,今人惊叹叫绝的悬棺遗址,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凭的圣地,而且还成为了祖国的一批珍贵文化遗产。

僰人悬棺

僰人悬棺



相传明朝万历元年(1573)九月,明军进攻九丝山(在今兴文县九丝城镇)。阿幺妹因未识破她所俘获的官军民夫 白鹤实乃明军头目刘祥,便于农历九月九日与之成婚。在洞房花烛夜,刘祥与官军里应外合,攻破九丝山,阿幺妹 也中了刘祥一刀,肠子流了出来。阿幺妹不愧巾帼英雄,盘肠大战,终于杀死刘祥及十多名官兵,然后才执珍珠伞、 驾簸箕云逃回麻塘坝。她感到无颜再见师父荷姑与众乡亲,遂化为“石”,有了今天的“珍珠伞”景点。“伞”下 有一悬棺为阿幺妹的棺木。 珍珠伞前有一方石头,当地人叫它“灵牌石”。它对面原有三砣大石头,酷似三个匍匐跪着的人,当地人叫它 “三孝石”或“孝子石”。民间传说,灵牌石后埋的是阿太、米嫚夫妇,他们是被恶霸游七里的儿子游果打死的。 当乡亲们准备将其掩埋时,平空一个炸雷,震垮一堵岩子,正好将二老埋了,垒成一座坟,一方石头端端正正落在 坟前,成为“灵牌石”,阿太、米嫚的三个孩子(老大阿墨大王征战不在家)忙跪下叩头。忽然又一声炸雷,乡亲 们看见三兄弟也变成了石头,永远跪拜在那里。
狮子岩
九盏灯
入口处的“九盏 灯”,因传说三根 明朝万历元年(1573)九 月,明军进攻九丝山(在今兴文县 九丝城镇)。阿幺妹因未识破她所 俘获的官军民夫白鹤(实乃明军头 目刘祥),便于农历九月九日与之 成婚。在洞房花烛夜,刘祥与官军 里应外合,攻破九丝山,阿幺妹也 中了刘祥一刀,肠子流了出来。阿 幺妹不愧巾帼英雄,盘肠大战,终 于杀死刘祥及十多名官兵,然后才 执珍珠伞、驾簸箕云逃回麻塘坝。 她感到无颜再见师父荷姑与众乡亲, 遂化为“石”,有了今天的“珍珠 伞”景点。“伞”下有一悬棺为阿 幺妹的棺木。
现存上万个棺桩棺孔;数百具悬棺,是世界上悬棺分 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数量最多的地区,被誉为“世界 一绝”、“天然悬棺葬的博物馆”。其悠久的历史,神奇 的传说,神秘的文化,独特的葬式,耐人寻味,千古难解。 同时,随棺而作的数百幅岩画,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形 象地再现了僰人时代的自然环境、社会生产、民风民俗、 宗教信仰,令人折服。入口处的“九盏灯”,因传说三根 横木上共放有九盏“长命灯”而得名,它前有点将台;右 有石船。形如斧砍的石灰岩绝壁上,分布了二十四具悬棺、 六十二幅岩画。悬棺神奇绝妙,俯瞰万众;岩画题材广泛, 内容丰富,牵马放牧,垂钩钓鱼、舞蹈、球戏、踢键娱乐。 虽然构图简练,线条粗犷,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 的民族风格。而最远,最高的当数老鹰岩;14具悬棺悬置 在110余米的峭壁上,为悬棺精华。麻塘坝谢家湾,留有 一民国建筑一何家大院,已有180多年的历史,占地15亩, 全为木质结构,有三座院落,一个花园,二座石碉楼;雕 刻精美,巧妙绝伦。

僰人历史与文化

僰人历史与文化

僰人历史与文化南方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出版的《中华史画卷》记载,僰,是中国远古时期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的史书中又把僰族称为“筰马”、“僰僮”。

“僰僮”则专指被掠卖为奴隶的僰族人。

早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的远古时期,僰族的老祖宗们原本居住在中原地区及江浙一带。

僰族人自古被王公贵族视为“畜民”,深受歧视和奴役。

凡具有劳动能力的僰族成年人,均被官吏和贵族霸占为奴隶,有的被强迫在田野里从事农耕,有的被赶上山狩猎,有的被关在手工作坊里劳作。

许多女性则被迫充当吏家贵族的僮妾奴仆,受尽屈辱和奴役之苦。

商王朝时代的繁荣,特别是青铜冶炼及器皿制作工艺能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凝聚着从事作坊工艺劳动的僰人的智慧和辛劳。

古僰人彪悍善战,每当王朝要动刀兵开战,就强迫他们从军,经过一番严酷训练,被驱赶上血腥的战场。

商汤即位第十一年,就是利用僰人为主体组建的军队,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商王朝。

前后维系了五百多年的商王朝进入晚期,残忍的人祭人殉制度日益盛行。

每当王公贵族举办大型祭祀活动,除了杀猪宰羊之外,还要杀害许多僰奴作为祭品。

王公贵族死了,也要残杀甚至活埋大批僰奴殉葬。

1976年在殷墟王陵墓园约4700平方米的祭祀区内,就发掘清理出殉葬奴隶的骸骨1178具。

商代的人祭人殉制度,完全是建立在任意剥夺千万僰奴生命的基础之上。

古僰人为摆脱非人的处境,被迫逐步向边远的西南边疆迁移。

岳麓书社一九八八出版的《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春秋时期,逃迁到中国西南地区的僰族人口众多,他们相对集中居住在川南和滇东地区,散居在云南广大区域内的也不少。

到汉、唐时期,僰族人曾先后在川南的安边镇、宜宾设置过“僰道”(即相当于当今的县级政权机构)。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僰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曾付出过多少艰辛和惨重的代价,仅明朝开国二百年间,朱明王朝就对他们发动了十二次征剿。

在前十—次血雨腥风的征剿中,由于他们英勇善战,敢于牺牲,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却击败了朱明王朝十一次征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僰人故里,探寻僰人文化”
---有关僰人文化的探讨与研究
视频
僰人文化知多少
历史上的“僰 人”,是个历史悠久、 英勇善战的民族。曾 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 牧野之战。《珙县志》 (旧志)上说:“珙 本古西南夷服地,秦 灭开明氏,僰人居此, 号曰僰国。”
僰人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据史料记载, 僰人首领因跟随周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僰侯”,并 以宜宾(今名)为中心,在今川南和滇东北地区建立了 势力强大的“僰侯国”。秦汉以后,中原势力渐及西南, 僰人势力日衰,但仍在以宜宾(今名)为中心的川南地 区和以昭通(今名)为中心的滇东北地区与其他民族杂 居。在珙县、兴文、筠连等地(今名)的僰人,历经唐 宋直至元明都有历史记载。明朝万历元年(1573),由 于封建王朝的围剿,僰人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人间蒸 发”。
×

结语

僰人文化和历史,留给我们的, 只有寥寥几笔的历史资料,还有停 留在岩壁上的壁画和悬棺,而这些, 有成为我们现在需要解开的一个个 谜团,或许,这就是时间的魅力, 总有一个故事,等着你亲自了解, 亲自解开。
×

谢谢

僰人消失原因
• 1572年冬,四川巡抚都御史曾省吾,在京晋谒首辅张居正。张居正说,现在四川的 都掌蛮(僰人),密迩叙(州府)、泸(州),侵暴我内地已六七十年了,杀掠人民不可 胜数,其当诛之罪,超过贵州之安酋。岁末,曾省吾刚回到四川,就连续接到僰人 数次进犯庆、长、珙、高、筠、戎,近逼叙、泸的报告:僰人“所到之处尽赤,刳 吸人血肉以衅,边民野死无吊”。曾省吾即上奏朝廷,表示愿领军攻打僰人。
明顾炎武(1613—1682)《天下郡国利 病书》记述:“僰有姓氏,用白练缠头。 衣尚青碧,背领袂缘俱刺纹绣。裳裤复膝, 亦织斑带,以为行缠。常佩双刀,善使劲 弩。女绾发摄髻,饰以簪压,衫之前后纹 绣绚烂,长裙细褶,膝以下亦刺纹绣。行 缠杂以青紫,出则著草履。婚则论财,丧 则戚邻咸聚,挝鼓作乐至夜,男女杂居。 自有番书、卜日,不同于中国。”此对僰 人的衣着、装饰、生产生活习惯、民间风 俗做了介绍。
总之
明清时期在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 区废除土司制,实行流官制的政治 改革。 改土归流是把少数民族土 司管理的方式改为政府官员管理方 式。土司即原民族的首领,流官由
朝廷中央委派。
直接原因:改土归流
根本原因:封建统治的需要
小结视频
悬棺葬之谜
一、中国悬棺葬简介
丧葬开始于旧石器时代中期,大约到旧石 器时代晚期遍与世界各地。为了抚慰亡灵,达 到取悦它的目的,世界上各民族根据自己不同 的经济生活和所处的地理环境,从各自的宗教 信仰出发,采取土葬、水葬、火葬、天葬(尸体 让鸟兽食尽) 、树葬、风葬等多种丧葬形式来处 理尸体。
Ⅲ其他方法 依靠人力用布袋、麻袋、翁袋之类的敛装尸 骸,依靠早岩石上固定的生说者竹木制成的 长梯,人们可以将其送至事先选定好的天然 洞穴或人工凿穴之中。
小组风采展示
第12组
小组成员:袁 昊 (组长)
陈洪
蔡文静
王润钊
曾绪晓
张萍
赵越
大观楼之行
小 组 合 影
少 不 了 的



我们在图书馆
小组合影
我国悬棺葬分布于东南沿海、长江 流域及其以南的广大地区,在国外则分 布于东南亚各地、以致遥远的太平洋诸 岛屿。这种奇特的葬俗反映了人类文化 的一个侧面。悬棺葬和我国南方地区的 船棺葬是海洋蒙古利亚种族在我国南方 沿海的原始葬俗的特征,悬棺葬和船棺 葬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研究这种葬俗 的起源及其流传,对于探讨我国南方一 些民族的来源、氏族的迁徙、民族融合 和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对于促进国内各 民族的团结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我认为
三、悬棺葬方法猜测 视频 龙虎山
Ⅰ、栈道法 栈道法就是在凿孔打桩搁置棺木和人工凿穴 的地区常见
Ⅱ、“在山上索柩”法 据专家多年实地考察知,中国南方各地悬棺 葬的棺木,无论广西、四川南部、东部三峡, 还是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的悬棺或者棺 盖、棺身带柄,或者棺盖、棺身的头尾两端 均凿有几个方孔,以便系绳索作升降之用。
以及避灾、求福。据说以前的僰 人是实行土葬的,由于尸体埋葬 的不深,被野兽吃乱七八糟,有
对门坡上呦树青青, 凿空整木呦寄我身,
些死者的病毒借此广泛传播。之 高挂岩上呦避兽害,
后僰人部族灾害不断、瘟疫频繁。 儿孙后代呦享太平。
到了后来,僰人部族由此衰落。
据说后来啊,有位老啊奶到了僰
人部族后,就指点僰人部族说—
• 明朝廷彻底铲除僰人是在万历(朱翊钧)元年(1573)。据明翰林院经筵讲官南充 任翰“平蛮碑”记载:“中丞(即曾省吾)既授诏督军夜郎(今兴文一带),…… 请以南京中军都督刘显为节帅,统制诸军;以副总兵郭成、参将张泽等12人为偏将, 自宣抚奢效忠以下咸听节制。”明万历元年(1573)三月,10多万官兵汇集叙州, 浩浩荡荡去征剿弱小的僰人(还包括土僚、倮倮、苗等)。最后的结局如《珙县志》 (旧志)所记:“今珙邑僰类已尽,而县石岩犹多僰人棺。盖其俗亲死不葬,悬棺 高岩垒垒峭壁间,以此观之,其无遗种也固宜……”僰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消失了。
悬棺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考古文化遗存和 丧葬风俗,它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 大地区,在东南亚地区亦有广泛分布,这种葬 俗是人死以后并不入土埋葬,而是将敛尸棺木 置于临江面海、高峻陡峭的崖壁上。悬棺葬就 其本质来讲,属风葬。它显然不是我国汉民族 的丧葬形式,而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遗 存。
二、中国悬棺葬的地理分布
四、为什么要实行悬棺葬
广西龙舟地区的壮族:“我们 的祖先以前是住在岩洞里的,到了后 来人口多啦,岩洞不够住啦,所以分 居到地上和树上。我们的祖先先前既 然居住在岩洞,死后定要归葬于岩 洞。”
文献记载,桂阳广顺一带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族 择悬崖凿窍而居,不设床第,构竹秭 上下,高者百仞。
四川南都的僰人他们实行悬
棺葬主要是保护他们祖先的遗体,
僰人失踪原因
僰人消失原因
• 《明实录》、《明史》、“平蛮碑”及川南各地志书等史料,关于都掌蛮(僰 人)情况的记载中,朝廷对都掌蛮(僰人)征讨方面的特别多。《叙州府志》、 《任瀚平蛮碑》、《功宗小纪碑》记载:“明兴二百年间,王师西下讨罪,前 数百战……”。《天下郡国利弊书·四川·建武千户所》记载:“先后凡十有 二征,俱弗克。”都掌蛮(僰人)不会无缘无故反叛,明王朝也不会无缘无故 清剿。它是当时川南一带社会矛盾激化的总爆发,明实行的改土归流政策是直 接的导火线。
• 《长宁县志·兵防》记载:明宪宗下诏程信,要他直抵寇贼出没去处,相机设 法,或彼此夹攻,或合势剿杀,务使根株悉拔,种类不遗。到万历元年时,朝 廷更坚定了将都掌蛮(僰人)斩尽杀绝的决心。《四川总志·曾省吾征蛮檄》 记载:“朝廷以征剿尽绝为期,主持以荡平图报,则折夫暂劳不永逸,小赍者 不大成。”张居正召集百官议事说:蜀在中国是西南重地,僰人叛乱如果不迅 速平息,其他民族部落将会望风而起,四川不能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