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有文化的人_成长故事

合集下载

做个有文化的人_成长故事

做个有文化的人_成长故事

做个有文化的人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知识教育不等于文化教育。

子、史、经、集是国学文化,但文化不拘于此,文化比文本要大得多,其真正载体是生活本身,是生活哲学、生活美学、生活习俗和生活细节。

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生活,是陪你度过整个人生。

木心先生有首诗,叫《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在今天看来,这些令人惊奇的细节叫“美”,叫“诗意”,但在另一个时间,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朴素至简的生活契约,就是“过日子”本身。

“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

作者写它,我们读它,就是温习那样一种生活,并向其中那份古老的契约致敬。

其实,这就是文化,文化的背影。

所谓“文化”,在我眼里,即祖祖辈辈积攒的那点家业,即光阴深处的那股静气和定力,即历经淘洗留下的那套规则和标准,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即不知自己是谁,即没有身世和渊源,即缺少基因支持,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较之“发展”、“前行”这些时代语汇,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那具尾巴。

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

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

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

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

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风物越稀少,岁月把它们遮蔽了。

老建筑、老村落、老街区、老字号、线装书、繁体字,长者、古董、碑帖、祠堂、族谱、习俗……都是“老”的载体。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寻常的少。

如今,城乡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篡改或清空。

慢,即舒缓、耐心、从容,即对细节的迷恋、对节奏的维系、对秩序的遵循。

国旗下演讲稿——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国旗下演讲稿——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话题是:做一个有文化的人。

这句话来自于我们的地理老师:做一个有文化的人,而非仅局限于做一个有知识的人。

对于社会上从学校里走出的人,我们可以说,经过十几年的学习和积累,他们是有知识的人。

尽管程度不一,或是满腹经纶,或是一知半解,但有知识并不代表有文化。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文化应是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也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顾炎武所说的经世致用。

我的母亲是一名幼儿教师,某个课间她发现几个男孩玩闹着唱网络上学的话,其中一句“不吃中国的白米饭”是让她极为震惊的。

这几个男孩中无论哪个,都能够在课堂上流利地回答:“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幼儿教师的眼里,这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

如果教育与生活之间出现断档,甚至是背离,在幼儿时期就学会只为应付提问而接受知识,那么社会上将会出现大批张口便提明知要做什么却从来做不到的人,满腹装的都是空谈,有知识而非有文化的人。

那么当我们处在校园中时,应该如何由一个有知识的人向一个有文化的人而行进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素:思考力、执行力与沉淀。

思考力是一种对问题进行挖掘与批判思维的能力。

记得有一堂历史课上,孙老师曾经提到:“教科书上写的大多是世界的历史,而不是人的历史。

”的确,课本是以客观与唯物的角度来述说历史事件的,而一个简单叙述的历史事件背后往往隐含着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

例如甘地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对于英国殖民者的进攻不进行生理上的抵抗,背后所蕴含的是一种宗教意义上人类源自于灵魂的强大精神力量,成千上万的人面对棍棒枪械不进行任何抵抗,不停向前行走直到被打死在地上,无休无止。

英国政府所感受到无法抵挡与无法用任何方式镇压的精神上的恐惧来源于宗教与信仰,一种强大的人文的力量。

而在应试中只需要知道甘地发起该运动领导了印度独立解放便足够了。

对世界历史背后蕴含人文历史理解的深度取决于思考力的深浅与挖掘的力度,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亦是如此。

执行力是一种将认知与行为相统一的能力。

作文让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作文让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作文让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让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嘿!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啥叫有文化呀?对我来说,有文化可不仅仅是会读书、会写字,它好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好多好多未知世界的大门。

就拿我身边的事儿来说吧!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小敏,她呀,那可真是个有文化的小机灵鬼。

每次上课老师提问,她总能说出一些让我们目瞪口呆的答案,就好像她脑袋里装了一个知识的宝库。

有一次,我们一起去参观博物馆,看到那些古老的文物,我就只觉得好看,可小敏却能说出它们背后的历史故事,什么朝代啦,用途啦,说得头头是道。

我当时就忍不住问她:“小敏,你咋知道这么多呀?”她笑着说:“多看书呗,书里啥都有!”我这才明白,有文化就是能看懂那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能讲出那些别人不知道的故事。

这不就像我们玩游戏,有文化的人就像是拥有了超级厉害的装备,能在知识的战场上勇往直前,而我还在原地找不着北呢!再说说我爷爷吧,他虽然年纪大了,可也是个有文化的人。

爷爷喜欢写毛笔字,那字写得龙飞凤舞,可漂亮啦!过年的时候,家里的春联都是爷爷亲手写的。

我好奇地问爷爷:“爷爷,您咋写得这么好呀?”爷爷摸摸我的头说:“孩子,这都是练出来的,文化这东西,得靠积累。

”从那时候起,我就下定决心,我也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开始努力读书,各种各样的书都看。

有时候,读着读着就入迷了,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书里的世界,和主人公一起经历喜怒哀乐。

有一次,我在班上给大家讲了一个从书里看来的故事,看着同学们那专注的眼神,听着他们的赞叹声,我心里别提多高兴啦!这不就证明我也在变得有文化吗?我兴奋地想:难道我离那个知识的宝库也越来越近啦?不过,这一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时候,书里的字太难懂,我读得脑袋都大了;有时候,作业太多,根本没时间看书。

我也想过放弃,可一想到小敏和爷爷,我就又咬咬牙坚持下来。

我知道,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这就像爬山,得一步一步来,虽然累,但是当你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景,一切都值了!所以呀,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

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小学生作文

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小学生作文

做有文化有知识的人小学生作文
妈妈老说,我们要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

可是,什么叫"有文化有知识"呢?
我觉得,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首先要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不管是看到一朵鲜艳的花朵,还是一只可爱的小动物,都要主动去了解它们的来历和特点。

有了好奇心,学习知识就不会那么枯燥乏味了。

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还要勤于思考。

不要把老师或书本上的东西全当成理所当然的真理,要经常质疑、思考、分析,培养独立见解。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变成"书呆子",而是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再者,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要虚心向他人学习。

无论是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分享,还是爸爸妈妈的人生经验,都应该虚心听取。

因为每个人的阅历都不一样,我们都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新的知识和见解。

除了学习知识,有文化的人也不能忽视对艺术的欣赏。

多欣赏名画名曲,多看看经典戏剧电影,这样才能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毕竟,单纯追求分数成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还要有良好的品德修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只有持之以恒、脚踏实地,我们才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永不迷失方向。

同时,我们也要谦逊有礼、乐于助人,用知识造福他人和社会。

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的人,需要好奇心、独立思考、虚心学习、欣赏艺术和良好品德。

只有这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做个有文化的人三年级作文

做个有文化的人三年级作文

做个有文化的人三年级作文
在大多数人眼里,有文化的人,自身素质高,知书达礼,思路开阔,办法多。

看问题做事情,要比无文化或文化程度低的人略高一筹。

没有文化,就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所以,每个人都愿意使自己成为有文化的人。

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读有字书,向书本学习。

书本上的知识,包罗万象,大多是前人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有些是主观的东西和意识形态的内容,当然也有错误的思想和消极的因素在里边。

学习时要涉猎广泛,注意吸收其精华,排泄其糟粕,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更为重要的是要善于独立思考,坚持学和用相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

二、要读好无字书。

一是向社会实践学。

”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社会实践中来感悟生活,能学到书本上没有的,为人处事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等许多知识道理;二是向他人学。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在生活和工作中,善于向比我们优秀的人,或某一方面比我们强的人,学习他好的品格,好的作风,以及较强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文

我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文

我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作文从小到大,我就一直怀揣着一个大大的梦想——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
为啥会有这个梦想呢?还得从那些尴尬的瞬间说起。

每次和别人聊天,人
家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我却只能在一旁傻愣愣地听着,偶尔想插上几句,却发现自己肚里那点墨水根本不够用,那感觉,别提多憋屈了!
有一次,大家一起出去玩,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有人就诗兴大发:“落
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在旁边张了张嘴,最后只能憋出一句:“哇,真美啊!”瞬间觉得自己弱爆了。

还有更惨的,看电视的时候,遇到那种知识问答节目,别人轻松答对一堆
难题,我却连题目都没搞懂。

感觉自己就像个知识的“穷光蛋”,啥都没有。

所以啊,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我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古今
中外,来者不拒。

我要让那些优美的文字在我脑海里跳舞,让深刻的思想在我
心里扎根。

我要能在看到美景时,也吟出几句像模像样的诗句;和别人讨论问题时,
能够有理有据,让人刮目相看;写文章的时候,不再是干巴巴的流水账,而是
充满文采和韵味。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我已经准备好和懒惰作斗争,和手机、电视这些“诱
惑怪兽”说拜拜。

每天定好读书计划,认真做笔记,遇到不懂的就去请教别人,不怕被笑话。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一个出口成章、满腹经纶的有文化的人。

到那个时候,嘿我要让所有人都对我竖起大拇指!。

做有文化底蕴的人作文

做有文化底蕴的人作文

做有文化底蕴的人作文
《做有文化底蕴的人》
哎呀呀,大家都来说说,啥样才算是有文化底蕴的人呀?我觉得吧,那首先得肚子里有货呀!
我就给你们讲一件我经历的事儿吧。

有一次我去逛一个古镇,那古镇可老有韵味啦,古老的建筑,弯弯的小巷,感觉走在里面就像穿越了似的。

我走着走着,看到一家小店,卖的都是一些有特色的小玩意儿。

我就进去晃悠了一圈,然后看到一个小摆件,上面刻着一些奇怪的字儿。

我当时就傻眼了,这都啥呀,一个都不认识。

旁边有个大叔,看着就特有文化的样子,他见我在那发呆,就笑着过来说:“这字儿啊,是古代的一种字体,很难得见到哟。

”然后就给我详细地讲解了起来,哇塞,我当时那叫一个佩服啊!心想,这就是有文化底蕴的人啊,看到啥都懂。

经过这件事儿,我就明白了,要做有文化底蕴的人,那可得多读书,多积累知识呀,这样不管碰到啥新鲜玩意儿,咱都能说出个一二来。

不然就像我那次一样,只能在那干瞪眼,多丢人呐。

所以呀,咱都得努力让自己变得有文化底蕴,别总是啥都不懂,不然真的会错失好多精彩的东西呢。

哈哈,
以后咱也争取做个走到哪里都能说出点门道的人,那才叫牛呢!大家一起加油吧!。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5篇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5篇

做一个有文化的人5篇第一篇:做一个有文化的人做一个有文化的人拥有知识不如拥有智慧,拥有智慧更要拥有文化。

灵性实业老总任亚曾说,“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智慧改变命运。

”毛泽东说:一点的文化是一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后文化和经济。

曾几何,“文化”及“文化人”成了不入世,不灵光的人。

苟且,拘谨,虚荣,枯燥,偏颇,犹豫不决,多愁善感,木纳成“文化人”的代名词。

甚至教师也成了“文化人”的代表。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被视为“世宝”烂忠厚没用人”,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疯癫,清高自卑,迂腐。

作家摩罗仍然对自己可然会成为一个“文化人”怀着莫名的恐惧。

可是朋友知否,“文化人”可爱者众多,代不乏人,魏晋时“竹林七贤”携手逍遥与林间濮上,诗洒酣畅,琴箫相谐,诗意地栖居大地上。

苏东坡才气横溢,性格率直,豪放旷达,诗词书画令后世心追手摩,神往不已,而且富有生活情趣,烹饪饮食堪称一绝。

而新时代的文化及文化人除了有知识还赋予了更深层的意义,是一个人灵活的思维方式,正确的宗教信仰与价值取向,是否拥有广阔的胸怀,坚韧的意志,开阔的眼界,是一种传统,它包含艺术,审美,法律,风俗习惯等。

没有知识不可怕,没有文化更可怕。

在革命时代,无产革命者那坚定地共产主义信仰,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海纳百川的胸怀,赋予“文化”新的内容,激励着革命者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无法想象一群衣衫褴褛,脚穿草鞋,食不果腹,面黄肌瘦的人能翻过空气稀薄的大雪山,越过渺无人烟没有食物的荒草地,以至于后来他们在军政大学学知识,也正是这种精神使他们两年内学完常人五至六年的知识。

这就是战无不胜红色革命文化。

华为老总任正非,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失业,离婚,欠债200多万元,可在当时工资不到100元,不吃不喝要还2000多年,人生到了极低谷,可他有着非常人的眼界和不折不挠的精神,多方齐凑2万元创立华为公司。

现在华为价值1000多亿。

就是他创立了华为文化,才有华为今天的辉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做个有文化的人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知识教育不等于文化教育。

子、史、经、集是国学文化,但文化不拘于此,文化比文本要大得多,其真正载体是生活本身,是生活哲学、生活美学、生活习俗和生活细节。

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生活,是陪你度过整个人生。

木心先生有首诗,叫《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在今天看来,这些令人惊奇的细节叫“美”,叫“诗意”,但在另一个时间,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朴素至简的生活契约,就是“过日子”本身。

“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

作者写它,我们读它,就是温习那样一种生活,并向其中那份古老的契约致敬。

其实,这就是文化,文化的背影。

所谓“文化”,在我眼里,即祖祖辈辈积攒的那点家业,即光阴深处的那股静气和定力,即历经淘洗留下的那套规则和标准,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

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即不知自己是谁,即没有身世和渊源,即缺少基因支持,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较之“发展”、“前行”这些时代语汇,文化即拖时代后腿的那股定力,那具尾巴。

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

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

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

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

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

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

有个词很贴切,叫“古稀”,越古的风物越稀少,岁月把它们遮蔽了。

老建筑、老村落、老街区、老字号、线装书、繁体字,长者、古董、碑帖、祠堂、族谱、习俗……都是“老”的载体。

我们现在的
问题是不够老,老东西太少,超乎寻常的少。

如今,城乡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篡改或清空。

慢,即舒缓、耐心、从容,即对细节的迷恋、对节奏的维系、对秩序的遵循。

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忙、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进入了快餐年代。

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木心那首诗,留恋的就是这种生活。

留恋,不是折返,不是倒退,而是珍惜,是为一路走来却丢了家传、丢了贵重物而遗憾。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

”文化就是那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它意味着某种稳定和永恒的指向性。

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人,还要培养文化人,培养热爱文化且用文化来生活和走路的人。

如今“国学”盛行,不少小学和幼儿园也开始“诵经”,甚至读了“三
字经”,学生就被要求给父母洗脚。

须留意的是,我们常借文化消费之名来行知识消费之实,常把文化当文本来传授、当课业来考试。

尤要警惕的是,莫把“国学”当教旨,莫把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当成严苛的道德律令和训诫。

要知道,在现代语境下,文化不需要“立威”,它应该是朴素、简明、温和的,而非深奥严厉、让人生畏的东西,它所有的价值观内容,都应以价值观选项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而不是权威,更非宗教和新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应给现代人提供更多的精神舒适性和心灵自由度,而非相反。

对于未来世界,朋霍费尔曾预言:“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容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