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讲故事的人 (教师版)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演讲全文:《讲故事的人》北京时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以下为演讲全文。
莫言:讲故事的人尊敬的瑞典学院各位院士,女士们、先生们:通过电视或者网络,我想在座的各位,对遥远的高密东北乡,已经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你们也许看到了我的九十岁的老父亲,看到了我的哥哥姐姐我的妻子女儿和我的一岁零四个月的外孙女。
但有一个我此刻最想念的人,我的母亲,你们永远无法看到了。
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我母亲生于1922年,卒于1994年。
她的骨灰,埋葬在村庄东边的桃园里。
去年,一条铁路要从那儿穿过,我们不得不将她的坟墓迁移到距离村子更远的地方。
掘开坟墓后,我们看到,棺木已经腐朽,母亲的骨殖,已经与泥土混为一体。
我们只好象征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里。
也就是从那一时刻起,我感到,我的母亲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诉说,就是对母亲的诉说。
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
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
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
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
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
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
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
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四课《讲故事的人》PPT课件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 色中山装,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 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莫言演讲开始前说:“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 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对新生命诞生的祝 贺开启了莫言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 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结束时,莫 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演讲结束后, 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
2
学习目标
1.了解本篇演讲词的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 2.学会揣摩课文中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 ; 3.了解本篇演讲词的语言特点。
-
3
演讲背景
2012年12月7日17:30,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演讲。文学院提前1个小时 开门,已有嘉宾陆续入场。瑞典文学院为嘉宾准备了包括中文、瑞典文、英语在内的7种语 言的演讲稿,因为莫言将用中文演讲,而现场没有翻译。与往年不同的是,2012年演讲台 旁边一张桌子上摆放的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作品——《红高粱家族》《天堂蒜薹之歌》和 《生死疲劳》的瑞典文译本,右侧还特意为中国驻瑞使馆的工作人员预留了2排座椅。 17:10左右,200名嘉宾已基本到齐,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韦斯特伯格携夫 人入场,随后马悦然也携夫人陈文芬坐在了第一排的位子上。
-
15
3.哪此因素给莫言提供了创作的源泉? 参考: 1)现实的残酷经验,如童年的苦难记忆。 2)超越残酷经验的爱和悲悯,如母亲的爱, 东方哲学的启示。 3)故乡流传的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讲故事的人》教学设计

教育部编写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讲故事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3.了解本演讲词的特点【教学重难点】作者对文本的精心安排及本文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启示【教材助读】一、创作背景: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莫言演讲开始前说:“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
”对新生命诞生的祝贺开启了莫言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
结束时,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
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二、作者简介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从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莫言凭借小说《蛙》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少年来,国人总在感慨有着浩瀚如海书卷的中国、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中国、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中国、竟然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项一直与我们无缘,仿佛成了国人的一块心病。
直到2012年10月,国人的这块心病才找到一剂良药。
同学们知道这剂良药是什么吗?2012年12月7日17:30,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作为首次登上诺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会在这个舞台上以什么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追忆母亲用几个故事几个“最”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讲故事的人课件语文版347(——)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10
在这里遇见你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向中国当
代文学奉献的一部影响巨大的作品,
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
他本书中创造了他的文学王国“高密
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
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
密东北乡上演了一幕幕轰轰烈烈、英
勇悲壮的舞剧。“我”的家族里的先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2
在这里遇见你
2019年5月126日012年10月缘1分让1我日在这,里遇瑞见你典缘分让皇我 家科学院
3
在这里遇见你
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莫
言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14
在这里遇见你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
完成的一部长篇力作。在这部 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 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 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 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 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 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 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 现的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 "的一场可歌可泣的兵荒马乱的 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 一段惊心动魄的爱情。
照应题目“讲故事的人”,他的心中装着无 数的故事,文中所讲的事正照应了文章的题 目;文中所写的七件事情是从七个不同的角 度来表现母亲对他的影响的,致使文末的情 感迸发水到渠成。所以,这七件事不显啰嗦, 更不显得多余。
2019年5月16日
缘分让我在这里遇见你 缘分让我
27
在这里遇见你
《讲故事的人》教学设计

2018年2月下一、设计理念“讲故事的人”一文内容较为丰富,故事之间看似独立,但深入研究后能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入手:微观上引导学生精读文章中的重点篇章,概括主要内容并思考这些事件对莫言人生观、创作观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宏观上一方面让学生把握“首尾呼应,紧扣主题”的写作技巧,另一方面教会学生从多个故事中提炼出核心思想的方法。
这篇“讲故事的人”是否应入选教材层激起广泛的讨论,而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能在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前沿意识、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志趣等方面均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演讲词这一特殊文体的特征及应用范围;了解莫言此次演讲的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揣摩演讲词中重点段落,领会其内在含义及蕴含的情感色彩;2.初步了解演讲词的写作方法;通过莫言早期的学习经历中体会语文学习的技巧———在生活中学习,同时要善用想象力;3.领悟演讲词中母亲的言行及品德特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正确的思想观、道德观;学习莫言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不放弃学习及创作的可贵精神。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梳理演讲词结构并精读文章中的重点段落;教学难点:带领学生概括莫言演讲词的文学特色;从演讲词中获取学习方法及思想启示。
四、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教师用“同学们,你们知道诺贝尔奖吗?”这个问题作为开场白,学生被问题所吸引,迅速做出肯定的回答。
紧接着教师抛出第二个问题:“诺贝尔奖设有哪些奖项?(参考答案:诺贝尔化学奖、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诺贝尔经济学奖)”学生会根据自己生活及学习中的积累给出部分或全部答案,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适当给予引导及称赞。
最后教师以下面一段话引出本课的主题:“文学奖无疑是其中与语文课程最为贴近的奖项,2012年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他就是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的作者———莫言,本课也是莫言本人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九语下课件14《讲故事的人》

观
谢谢 赏
在家乡小学读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2005年,成名
的莫言还落选于茅盾文学奖。莫言的经历告诉我们( C )
A.自强要从少年开始 B.理想是自强的航标
C.人生难免有挫折 D.挫折面前应该从容
选做题:有人评析,他作品里有水浒英雄的豪爽、农村土地的淳朴、土匪强 盗的野性,还有魔幻、原始甚至愚昧。请你根据文学语感选出下列句子跟莫 言作品不吻合的一项的一项(D )
A.遥远 缀(chuò)学
投掷
B. 唾沫 尴尬(gān gā) 倒塌
C.忏悔(qiān) 边陲 忧心忡忡
D.炫耀 谆(zhūn)谆教导 锋芒毕露
2)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可莫言的经历十分坎坷,童年时他
添油加醋
油嘴滑舌
永不磨灭
胆战心惊
面如土色
逸闻趣事
面红耳刺
作者简介
莫言,作家。生于1955年,山东高密人,中国当代著名 作家。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 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有《红高粱》《檀香刑》 《酒国》等。背景资料:本文选自2012年12月10日《人民日 报》,有删节。这是作者获2012年诺贝尔奖后,面对中外听 众,于同年12月7日在瑞典文学院的颁奖礼上发表的演讲。 这次主题为“讲故事的人”的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 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外媒评价他演讲 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 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示例一: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 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且要说。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 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十四课 讲故事的人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十四课讲故事的人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2.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3.了解本演讲词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少年来,国人总在感慨有着浩瀚如海书卷的中国、有着五千年厚重历史的中国、占世界人口六分之一的中国、竟然无一人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项一直与我们无缘,仿佛成了国人的一块心病。
直到2012年10月,国人的这块心病才找到一剂良药。
同学们知道这剂良药是什么吗?2012年12月7日17:30,莫言在瑞典文学院的报告大厅举行诺贝尔文学奖演讲。
作为首次登上诺奖的中国作家,莫言会在这个舞台上以什么形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二、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追忆母亲用几个故事几个“最”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2、第二部分:学习经历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过去的苦难生活及其创作的来源3、第三部分:我的作品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成为一名作家的历程,并阐述了他的文学创作观,还介绍了他的部分作品。
4、第四部分:感悟人生此部分莫言用三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二、精读课文,细心品味1.作者在“追忆母亲”部分,共讲述了母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对作者有何影响?参考:讲了关于母亲的7件事①”我“把热水瓶打坏了,母亲没有打骂我反而原谅了我②母亲阻止我报复打过她的守麦田的人③母亲把家里一年才只能吃几次的饺子一半给了老人④母亲因为我多算老人一毛钱而流泪⑤母亲患了肺病,我害怕母亲寻短见,母亲却来安慰我;⑥母亲对美与丑的理解⑦母亲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影响:教会莫言宽恕、尊重、诚信、善美、庄重的美德等。
2.选文共罗列了母亲和我之间发生的七件事,有人说太啰嗦,请你站在莫言立场上说说这样安排材料的原因。
参考:照应题目“讲故事的人”,他的心中装着无数的故事,文中所讲的事正照应了文章的题目;文中所写的七件事情是从七个不同的角度来表现母亲对他的影响的,致使文末的情感迸发水到渠成。
所以,这七件事不显啰嗦,更不显得多余。
《讲故事的人》教案

03
CHAPTER
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和听故事的经验
在开始课程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于故事的概念、喜好和听 故事的经验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前知和兴趣点。
分享教师自己的故事经验
教师可以分享自己小时候听故事的经验或者自己创作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故 事的魅力和乐趣。
组织学生进行故事创作、分享和评价 。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等多种方 式进行教学。
教学过程
01
02
03
04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生思考 故事的魅力所在。
讲授新课
详细讲解故事的基本要素、叙 事技巧以及如何理解故事的深
层含义。
巩固练习
学生自己创作一个小故事,并 与其他同学分享和评价。
归纳小结
故事主题探讨
要点一
总结词
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价值观 。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故事主题探讨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故事的主题 和深层含义,并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探 讨故事的主题,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和价值观, 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感悟。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故 事的主题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 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讲故事的人》教案
汇报人: 2024-01-03
目录
CONTENTS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评价与反馈 • 教案总结
01
CHAPTER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故事的结构要素 ,包括情节、角色、 冲突和解决。
了解不同类型的故事 ,如寓言、神话、传 说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讲故事的人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演讲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2.揣摩重点语段的含义及感情色彩
3.了解本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作者对文本的精心安排及本文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启示
[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2012年10月11日,因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为一体”,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中国作家莫言。
获奖作品是《生死疲劳》,其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交换机一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
“先锋”色彩。
北京时间2012年12月8日凌晨,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身着胸前刺绣着“莫言”两字红色篆刻图案的深色中山装,面对着200多名中外听众,在瑞典学院发表文学演讲,主题为“讲故事的人”(storyteller)。
莫言演讲开始前说:“瑞典文学院常务秘书的夫人生了一个小女孩儿,这是一个美丽故事的开端。
”对新生命诞生的祝贺开启了莫言此次文学讲座的内容。
在长久热烈的掌声中,莫言结束了与自己创作有渊源的事与人的故事。
结束时,莫言再一次向鼓掌的听众深深鞠躬,表达谢意。
演讲结束后,嘉宾都被莫言的故事感动,听众集体起立鼓掌长达一分钟。
外媒评价其讲演简简单单,却透彻心扉。
2、作者简介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东北乡文化发展区大栏平安村,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代表作:《红高粱》、《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蛙》、《酒国》、《天堂蒜薹之歌》、《四十一炮》。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 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
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
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
2014年12月,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
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一、自主学习·夯实基础
1、课文4、5段中,母亲对“我”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请写出能够体现母亲态度变化过程的关键词语。
()→()→()
2、梳理课文结构。
【自主评价】
1、批评(不耐烦)、默许、担忧(忧心忡忡)
2、初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追忆母亲(1-3)
用几个故事几个“最”字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第二部分:学习经历(4-7)
此部分莫言讲述了他过去的苦难生活及其创作的来源
第三部分: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引发的争议和感悟人生
此部分莫言用三个故事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悟。
二、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任务一、作者在这篇演讲词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
这篇演讲辞,追忆了“我”的母亲,叙写了“我”的学习经历,表达了人生的感受与思考。
特点是国绕“讲故事的人”这一标题,借助具体故事表达自己的人生感受。
任务二、有人认为莫言是因为“会讲故事”而成为著名的作家,进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请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谈一谈,莫言会讲故事能力的形成,对你学习语文的启发。
示例一:莫言喜欢上集市听书,并善于复述说书人的故事,说明语文学习,不仅要听而且要说。
同时要善于在生活中学习。
示例二:莫言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不断地添油加醋,我会投我母亲所好,编造一些情节,有时候甚至改变故事的结局”,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想象,要通过想象培养创新
能力。
对于身边的事件、现象,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要多关注,语文知识的范围很广,语文的能力也包括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因此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还要注意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做一个学习语文的有心人。
(总之莫言的成功告诉我们语文学习要多听、多想、不断创新。
)(根据选文,谈到其中一点,言之有理即可) 任务三、说说“感悟人生”部分的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和对人们的启发。
第一个故事讲他因向老师告密而忏悔,第二个故事讲他因顶撞了一个老长官而内疚。
第三个故事是爷爷讲的那个在寺庙里发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重点是“当哭成为一种表演时,更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它启示我们,做人要真诚,不虚伪,更不能强迫别人学习虚伪。
要保护个人的权利,允许少数人做法与多数人不同的权利。
第二个故事:人之间需要尊重,以伤害他人自尊维护自己自尊的做法不可取。
第三个故事:人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真理与邪恶并存。
三个故事映证其文末“我坚信真理和正义是存在的”。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各位老师可作其它解释。
任务四、文章开头结尾都说“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有什么作用?
一是贴合文题;二是结构上前后照应,使文章完整;三是隐含地告诉人们用故事说明道理。
三、归纳总结·巩固提高
本演讲稿的艺术特色
(1)情感铺垫,母爱先行
感念母亲,回忆自己幼年的经历,一个个故事依次展开。
这些往事丰富、主题鲜明,侧重点明晰,这样安排的目的是巧妙交代母亲对自己的人生及灵魂的巨大影响,从演讲的角度讲,一定会紧紧抓住全世界听众之心的。
(2)动机高尚、切身感受
作者围绕自己的创作历程,讲述了影响自己创作的一些主要因素,点点滴滴汇聚成一个个鲜活可感的故事,令人听来真实可信。
(3)首尾呼应,紧扣主题
作者以讲故事开始,以讲故事结尾。
文末作者说“今后的岁月,我将继续讲我的故事”,这种既顾及到演讲的重点,又巧妙的结尾,让听众清楚所述的主要内容,这无疑是一种看似无心,实属巧妙的精心安排。
四、配餐练习·思维拓展
1、下列对演讲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爷爷讲的那个在寺庙里发生的故事,从情节和结局可知,不顾别人的死活,把他扔出庙门的那七个避雨人,其实自己在做着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最终受到了惩罚。
由此可总结出,世间自有公道,为恶者终将逃不出灭亡的下场。
B.母不嫌儿丑,在母亲看来,我的“鼻眼不缺,四肢健全”就是美的了。
母亲如此开导我去平和地面对艰难岁月。
C.对我的成长,母亲深陷矛盾中,她不愿我将来“靠耍贫嘴吃饭”,却又支持我看书,甚至听任“我去集上听书”。
D.选文是莫言在颁奖会上的演讲,对此演讲的主要目的是感念母亲的态度对“我”的影响,表达对母亲的敬意。
答案是A, B在母亲看来,美不仅是“鼻眼不缺,四肢健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存善良,多做好事”。
C原文是“默许我去集上听书”。
默许:不表明态度,但有许可的暗示,侧重矛盾的心理;听任:任凭别人愿意怎样就怎样,有放纵的意思。
D “主要”不对。
2、第一个故事说“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歉疚”,第二个故事说“但事过多年后,我却为此深感内疚”。
“歉疚”“内疚”有什么区别?
答:“歉疚”觉得对不起他人,内心痛苦而惭愧;“内疚”指心里感到惭愧而不安。
第二个故事对方先伤害了自己,只是后来觉得要别人尊重自己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没有抱歉的含义。
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