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技术操作规程(换药术)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换药术)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换药术)【目的】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适应证】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1次换药。
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l~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天换药l~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
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准备工作】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洗净双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2个,盛无菌敷料。
弯盘1个(放污染敷料),镊子2把,剪刀l把。
备乙醇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操作方法】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
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剖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用乙醇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清洁刨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乙醇中和。
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
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注意事质】1.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如已接触伤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的换药碗。
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
换药操作标准

换药操作标准医师技能操作—换药术操作标准程序规范项目分值评分标准得分用物准备10分换药车、换药包、生理盐水、纱布、碘伏、75%酒精、干棉球、无菌纱布、引流条(管)、胶布、弯盘、手套、手消剂、绷带,污物桶,重复使用诊疗器械需备器械盛放桶(根据不同伤口准备用物,所有物品检查备用)10 根据换药要求缺一样扣1分操作流程80分六步洗手法洗手,戴帽子、口罩(不露头发、塑造鼻夹、罩住口鼻下巴),必要时戴手套(中、大换药、需缝合清创及感染伤口等)5洗手少一步扣2分戴口罩、帽子、手套不规范各扣2分推换药车到病人床旁,核对病人,向患者说明目的、取得合作5 未说明目的、未解释扣2分摆好体位,评估伤口,暴露换药部位。
体位:原则上应能充分暴露创面,取坐位、卧位、侧卧位,多个病人换药时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感染伤口,再换特殊感染伤口或隔离伤口5 体位准备不规范扣3分打开换药包(查包装、有效期、指示卡),打开后放于换药车上层台面,准备敷料,将其中一把镊子放于敷料上层,取无菌敷料,不得跨越无菌区,换药时遵守无菌操作原则10无菌包打开不规范扣5分放无菌物品不规范一样扣1分备胶布,必要时戴手套、穿隔离衣(或手术衣)取下伤口原有的敷料,外层敷料可用手取下,(若戴手套,需脱下,洗手或手消毒后更换新手套)内层敷料应用镊子除去,清洁创面,严格执行两把镊子法,两把镊子不可接触,注意消毒范围(据创口边缘5-10cm)消毒的处理原则:1、对清洁伤口先用0.5%碘伏棉球由里向外消毒3-5cm2、对感染伤口则用0.5%碘伏棉球由外向里消毒皮肤,继之用生理盐水小棉球清除创面脓液,最后用0.5%碘伏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3、伤口处理完后用纱布覆盖,并胶布固定40伤口敷料处理不符合要求扣1-10分消毒部分不规范扣1-15分伤口处理完后的操作不规范扣1-5分更换下来的敷料直接放入医疗废物桶,少量可放于弯盘内,再倒入医疗废物桶,锐器放入锐器盒5更换下来的敷料未按要求放扣5分用后镊子放弯盘内置于换药车下层,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交代注意事项。
换药术

3.清理伤口
清除坏死组织 充分引流
4.覆盖无菌敷料并包扎固定
• 1.一般创面可直接用无菌纱布覆盖,接触 伤口的敷料光洁面朝下,覆盖范围应超 出伤口3-5cm,一般伤口覆盖敷料8-12层
• 2.肉芽创面,可用凡士林或网眼纱布先覆 盖。
• 3.胶布固定
2层
4层
8层
• 胶布方向垂直身体长轴 • 一般用三条胶布粘贴,
长度一般为敷料宽度的 2-2.5倍。
4.覆盖无菌敷料并包扎固定
内层根据肉芽情况 选用创面引流敷料
外层无菌敷料覆盖 并妥善固定
• 肉芽生长好,呈粉红色、颗粒均匀、分 泌物少、触之易出血
• 常用凡士林纱布
• 一般伤口少量分泌物 • 常用盐水或依沙吖啶纱布
• 创面苍白水肿、色暗有苔、肉芽萎缩 • 可用优琐湿敷
四.换药操作步骤
• 揭除沾染敷料 • 消毒 • 清理伤口 • 覆盖无菌敷料并包扎固定 • 换药后处理
1.揭除沾染敷料
• 外层敷料 手
• 内层
镊子
• 最里层 湿润后揭下
1.揭除沾染敷料
• 内层敷料用镊子轻轻取除 • 敷料粘贴于创面,可用盐水湿润后揭下
2.消毒
• 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 无菌敷料。
三、换药前准备
4.物品准备:器械、敷料、冲洗和消毒液、固定用 品等
• 器械:无菌治疗碗2个,镊子2把,弯盘,剪刀 • 冲洗和消毒液:酒精、盐水、碘伏棉球,优锁,
双氧水,雷夫奴尔,庆大霉素, • 敷料:纱布,凡士林纱布,棉垫 • 固定用品:胶布
一次性换药包
酒精
药品的准备
• 常用的皮肤消毒剂, 75%的酒精用于灭菌 消毒;50%的酒精用 于防褥疮;20%— 50%的酒精擦浴用于 高热病人的物理降温。
换药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换药技术的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换药是医疗护理中常见的操作之一,用于处理伤口、溃疡或其他创面,以促进伤口愈合和预防感染。
本文将介绍换药的操作流程,并提供相关的评分标准。
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进行换药操作之前,护士需要准备必要的器械、药品和消毒用品。
包括洗手消毒液、手套、无菌纱布、消毒液、药膏或敷料等。
2.洗手消毒护士需要正确洗手消毒,确保手部干净无菌。
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然后涂抹酒精消毒剂,搓揉手部至少20秒。
3.准备环境在进行换药操作时,需要选择安静、干净、明亮的环境。
确保操作台面整洁,并将所需的器材放置在操作台上,方便操作时使用。
4.佩戴手套在进行换药操作时,护士必须佩戴无菌手套,以避免感染。
5.移除原有敷料小心地移除原有的敷料,注意不要拉伤或碰触伤口。
如果敷料附着在创面上,可以先用生理盐水将其湿润,然后慢慢地将其揭开。
6.清洗伤口使用生理盐水或溶液清洗伤口,确保将污物和细菌清除干净。
可以使用注射器或灌洗器进行清洗,注意力度适中,不要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7.涂抹药膏或敷料在清洗过的伤口上涂抹适当的药膏或敷料,促进伤口愈合。
根据医嘱和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
注意使用无菌器具,避免交叉感染。
8.覆盖敷料用无菌纱布或敷料盖住伤口,确保伤口处在湿润和洁净的环境中。
正确覆盖敷料可以减少感染的风险,并有助于伤口的愈合。
9.废弃垃圾将用过的敷料、棉签等废弃物放入指定的垃圾袋中,避免污染环境。
同时要及时清理操作台面,保持整洁。
评分标准:换药操作的质量和效果需要进行评估,在实践中可以使用以下评分标准来评估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和操作总体质量:1.洗手环节:评估护士是否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洗手消毒,包括是否使用适量的洗手液和正确搓揉手部。
2.环境准备:评估操作者是否准备了必要的器械、药品和消毒用品,并将其整齐放置在操作台上。
3.伤口清洁:评估操作者是否正确、彻底地清洁伤口,包括清除污物和细菌,清洁过程是否温和、不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换药技术的操作方法有

换药技术的操作方法有换药技术是一项重要的护理技术,常见于伤口护理、导管护理以及各种管道护理中。
正确的换药技术操作可以有效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换药技术的操作方法。
1. 术前准备:(1)洗手:洗手是换药前的必要环节,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清洁双手。
(2)整理药具:将所需的药具、消毒纱布、消毒液等整理妥当,放置在方便取用的位置。
(3)准备分开伤口的用具:如果需要分开伤口,应准备好相应的用具,如手套,医用镊子等。
(4)提前解释过程:如果患者清醒,要提前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以及可能产生的疼痛等情况。
2. 动作要点:(1)戴手套:在操作前要正确戴上手套,以保证双手的洁净度。
(2)清洁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伤口,或按病情需要使用医用消毒液进行清洗。
特别是较小的伤口,用注射器可以更精确地冲洗,注意流洗法,防止感染的扩散。
(3)吸引液体:使用消毒纱布或吸引器将伤口周围的液体吸出,可使用轻柔的按压方法促进储存液体的排出。
(4)去除旧药物和纱布:将原有的药物和纱布去除,用消毒纱布轻拍伤口周围,以去除残渣和分泌物。
(5)擦拭伤口:用盛有生理盐水的纱布轻柔地擦拭伤口,从伤口的中心向外轻轻擦拭,注意不要来回擦拭以免污染。
(6)缝合伤口:根据医嘱和伤口情况,进行缝合或贴合,使用生物敷料或石蜡纱布进行覆盖。
(7)进行保护性包扎:根据伤口大小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无菌包扎材料,进行包扎。
包扎时应根据不同位置和部位做出不同方式的包扎。
3. 操作小提示:(1)固定导管:如果换药是为了更换导管,注意在换药过程中要固定管道,避免误伤。
(2)注意感染风险: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洁净技术和手卫生的要求,以避免感染。
(3)严密观察:换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伤口渗液、疼痛、红肿等情况的变化,及时报告医生。
换药技术的操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技术,需要护士具备扎实的护理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操作中,要细心、耐心,并时刻保持清洁和卫生,以确保换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外科换药操作规章制度范本

外科换药操作规章制度范本一、目的为规范外科换药操作流程,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医院外科部门进行换药操作的医护人员。
三、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1)换药前,医护人员应洗净双手,在手部消毒液中浸泡3分钟,再用流水冲洗干净。
(2)准备换药所需药品、器械、敷料等。
检查药品有效期,不合格品应及时淘汰。
(3)整理工作台,确保手术器械处于清洁状态。
2.实施换药(1)换药前,医护人员应核对患者姓名、病历号、手术部位等信息,避免患者混用或误用。
(2)换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保持操作区域清洁。
(3)按照医嘱或操作规程,将患者伤口进行逐一清洗,消毒,更换敷料。
(4)在换药过程中,如发现患者伤口有感染症状,应及时报告主治医生或上级护理人员。
3.术后处理(1)换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做好手部消毒,将废弃的器械、敷料等分类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2)整理工作台,清洁操作区域。
(3)记录换药的时间、药品种类、剂量等信息,确保换药过程的追溯和查阅。
四、注意事项1. 换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确保药品、器械等的全面准备。
2. 换药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手部消毒,保持操作区域清洁。
3. 发现患者伤口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向主治医生或上级护理人员报告,协助处理。
4. 换药结束后,应做好术后处理工作,分类处理废弃物品,确保操作环境整洁。
5. 每次换药后应做好记录工作,便于追溯和查阅。
五、责任分工医院外科部门设有护士长、主治医生等相关人员负责外科换药操作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换药操作规范执行。
六、违规处理对于严重违反外科换药规章制度行为的医护人员,将按照医院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包括记过、降级、停职等。
七、附则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执行,经定期评审后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外科部门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换药操作的规范化水平。
以上为外科换药操作规章制度,望各医护人员认真遵守,共同维护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换药的操作规范

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经典操作步骤(换药)换药【术前准备】1. 物品准备(1)治疗碗(盘)2个,有齿、无齿镊各l把或血管钳2把,探针1个,手术剪1把。
(2)2%碘酊和70%酒精棉球或碘伏,生理盐水,棉球若干,引流物或根据伤口所选择的药物、敷料。
(3)胶布、剪刀、汽油或松节油飞棉签。
必要时备酒精灯、火柴、穿刺针。
根据伤口需要酌情备用胸腹带或绷带。
2.病人准备告知病人换药的目的,可在病房,最好在专用的换药室进行换药,病人应采取最舒服且伤口暴露最好的体位。
应避免着凉,如伤口较复杂或疼痛较重,可适当给予镇痛或镇静药物以解除病人的恐惧及不安。
【操作步骤】换药前操作者应洗手,并戴好帽子和口罩。
1.一般换药方法(1)移去外层敷料,将污敷料内面向上,放在弯盘内。
(2)用镊子或血管钳轻轻揭去内层敷料,如分泌物干结粘着,可用生理盐水润湿后揭下。
(3)一只镊子或血管钳直接用于接触伤口,另一镊子或血管钳专用于传递换药碗中物品。
(4)70%酒精棉球消毒伤口周围皮肤,生理盐水棉球轻拭去伤口内脓液或分泌物,拭净后根据不同伤口选择用药或适当安放引流物。
(5)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固定,贴胶布方向应与肢体或躯干长轴垂直。
2.缝合伤口换药(1)更换敷料:一般在缝合后第3日检查有无创面感染现象。
如无感染,切口及周围皮肤消毒后用无菌纱布盖好,对有缝线脓液或缝线周围红肿者,应挑破脓头或拆除缝线,按感染伤口处理,定时换药。
(2)-拆线2详见后面拆线部分。
3.其他伤口换药(1)浅、平、洁净伤口:用无菌盐水棉球拭去伤口渗液后,盖以凡士林纱布。
(2)肉芽过度生长伤口:正常的肉芽色鲜红、致密、洁净、表面平坦巳如发现肉芽色泽淡红或灰暗,表面呈粗大颗粒状,水肿发亮高于创缘,可将其剪除,再将盐水棉球拭干,压迫止血。
也可用10%~20%硝酸银液烧灼,再用等渗盐水擦拭,若肉芽轻度水肿,可用3%~5%高渗盐水湿敷。
(3)脓液或分泌物较多的伤口:此类创面宜用消毒溶液湿敷,以减少脓液或分泌物。
换药的标准操作规程

外科换药SOP一、目的1.清洁伤口换药:更换伤口敷料,保持伤口无菌。
2.污染伤口换药:去除伤口污染物,预防与控制伤口可能继发的感染。
3.感染伤口换药:清创、控制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二、原则1.无菌操作原则。
2.彻底清除失活坏死组织。
3.保持、促进肉芽生长。
4.促进伤口愈合。
三、换药的流程(一)换药前准备1.环境准备:病情允许情况下均应在换药室换药,如需在病房换药者,30分钟前停止一切清扫工作。
2.换药者准备:衣帽整齐、戴口罩、帽子,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病人准备:向患者解释、取得合作。
4.物品准备:尽可能使用换药车(上层放无菌物品,下层放换药后的污染物品)、快速手消毒液、换药包,根据伤口情况准备敷料及换药溶液等其它物品。
(二)操作步骤1.揭开敷料,暴露创面。
(1)手取外层敷料固定物,使用消毒镊子揭去内层敷料,揭取方向与伤口纵向一致。
(2)分泌物干结粘着敷料,可用盐水湿润后再揭下。
(3)污染的纱布、敷料应放入污物桶或弯盘,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
2.观察伤口。
(1)观察伤口周围皮肤、肉芽组织生长及伤口情况。
(2)伤口创面出现感染分泌物或疑似感染分泌物时,应及时送检做微生物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
(3)采集分泌物标本时无菌盐水或70%酒精擦去表面渗出物,用拭子深入溃疡基底部或边缘部。
3.消毒伤口及周围正常皮肤。
(1)根据伤口、创面情况选择不同的敷料和换药的溶液进行相应处理。
(2)用手执镊法,左手持敷料镊夹取棉球,递至右手消毒镊子中,两把镊子不可碰撞,如要拧干棉球,敷料镊要高于消毒镊。
(3)消毒镊子棉球,顺伤口及缝线口轻轻的沾一下,清洁伤口由内向外回字型消毒,污染伤口应由外向内消毒,消毒范围超过覆盖的纱布。
(4)消毒后棉球置于相对有菌的弯盘内或感染性废物桶中。
4.覆盖创面,包扎固定。
(1)一般覆盖面积超过伤口四周3~5cm。
(2)胶布固定方向:要顺皮纹方向垂直,一般三条,两边压边粘贴,中间一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技术操作规程(换药术)
【目的】
检查伤口,清除伤口分泌物,去除伤口内异物和坏死组织,通畅引流,控制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适应证】
1.手术后无菌的伤口,如无特殊反应,3~5天后第1次换药。
一般在术后7~9天拆线。
2.感染伤口,分泌物较多,应每天换药1次。
3.新鲜肉芽创面,隔l~2天换药1次。
4.严重感染或置引流的伤口及粪瘘等,应根据其引流量的多少,决定换药的次数。
5.烟卷引流伤口,每天换药l~2次,并在术后12~24小时转动烟卷,并适时拔除引流。
橡皮膜引流,常在术后48小时内拔除。
6.橡皮管引流伤口术后2~3天换药,引流3~7天更换或拔除。
【准备工作】
1.换药前半小时内不要扫地,避免室内尘土飞扬;了解病人的伤口情况,穿工作服,洗净双手。
2.物品准备:无菌治疗碗2个,盛无菌敷料。
弯盘1个(放
污染敷料),镊子2把,剪刀l把。
备乙醇棉球、干棉球、纱布、引流条、盐水、棉球、胶布等。
3.让病人采取舒适的卧位或坐位,利于暴露创口,冬天应注意保暖。
【操作方法】
1.用手取下外层敷料(勿用镊子),再用镊子取下内层敷料。
与伤口粘住的最里层敷料,应先用盐水浸湿后再揭去,以免损伤肉芽组织或引起剖面出血。
2.用两把镊子操作,一把镊子接触伤口,另一把接触敷料。
用乙醇棉球清洁伤口周围皮肤,用0.9%氯化钠注射液棉球清洁刨面,轻沾吸去分泌物。
清洗时由内向外,棉球的一面用过后,可翻过来用另一面,然后弃去。
3.分泌物较多且创面较深时,宜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
4.高出皮肤或不健康的肉芽组织,可用剪刀剪平,或先用硝酸银棒腐蚀,再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中和,或先用纯石炭酸腐蚀,再用75%乙醇中和。
肉芽组织有较明显水肿时。
可用高渗盐水湿敷。
5.一般创面可用消毒凡士林纱布覆盖,必要时用引流物,上面加盖纱布或棉垫,包扎固定。
【注意事质】
1.严格遵守无菌外科技术,换药者如已接触伤口的绷带和敷料,不应再接触换药车或无菌的换药碗。
需要物件时可由护士供给或洗手后再取。
各种无菌棉球、敷料从容器取出后,不得放回原容器内。
污染的敷料须立即放人污物盘或敷料桶内。
2.换药者应先换清洁的伤口.如拆线等,然后再换感染伤口.最后为严重感染的伤口换药。
3.换药时应注意取去伤口内的异物,如线头、死骨、弹片、腐肉等,并核对引流物的数目是否正确。
4.换药动作应轻柔,保护健康组织。
5.每次换药完毕,须将一切用具放回指定的位置,认真洗净双手后方可给其他病人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