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学科门类:(代码)一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代码)
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基本内容:专业设置时间;师资(教授、副教授人数、学历状况;博导、硕导人数);专业特色;导师组成员名单;在读研究生人数;已毕业研究生人数等。
二、培养目标
基本内容:政治目标、专业学习要求、就业目标
三、授予学位:
四、研究方向
1. 2. 3. 4.
五、学制与学分
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文科类、理工科类和艺术类专业史论方向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艺术类专业史论方向以外应至少修满3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7学分(公共必修课程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20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
教学组织方式
七、论文撰写
在读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至少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1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八、课程设置
九、必读书目
注:各专业可根据情况选定不少于30门。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

THANKS
感谢观看
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03 民族院校教育专 业硕士人才培养 特色分析
民族文化融入课程设置
民族文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中,民族院校会结合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开设 相关的民族文化课程,如民族历史、民族艺术、民族传统手 工艺等,以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跨文化交流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文 化节等,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提高其跨文化交 流的能力。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 培养特色
2023-11-06
目 录
• 引言 •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分析 •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案例分析 •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特色的启示与
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 硕士人才培养特色 的重要性
民族院校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现状
培养目标明确
民族院校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 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 、掌握教育理论和实践技能的
高层次专门人才。
强调实践能力
民族院校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注 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 学和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学科交叉融合
民族院校的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注重 跨学科的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学 科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面和视野。
实践教学与科研训练相结合
实践教学
民族院校会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如教育实习、社会实践 等,让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教学中,提高其教学实践能力。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是全国民族院校中从事哲学与宗教学教学科研的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系所合一,具有多层次、多专业的教学科研实体,逐步形成了中西哲学与少数民族哲学兼治、世界宗教与民族宗教并举的教学科研特色,道教、少数民族哲学、原始宗教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2000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中国哲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
本专业主要开设了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其中,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以及少数民族哲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研究,在国内外具有明显的优势与特色。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培养既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发展趋势,又了解和把握人类文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既具有创新意识并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能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制的品行端正、身心健康的理论型人才。
就业目标:民族文化遗产的研究与推广人员、党政机构的管理人员和新闻媒体的从业人员,胜任有关单位的教学与研究等工作。
三、授予学位:哲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中国古代哲学2. 中国近现代哲学3.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1、采取主要指导教师负责的导师组集体培养制度。
基础课程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安排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研究和调查等活动,全面指导学位论文的写作。
2、充分发挥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活动等方式提高科研能力。
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点设立于1987年,是我国较早设立政治经济学硕士点的高等院校,至今已有19年的招生历史。
在教学中,注重经济学教育的理论性,强调将知识、学术教育与对研究生人格的培养相结合,强调研究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
注重培养研究生分析、研究现实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培养具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水平,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热爱祖国、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的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良好的学风。
严肃认真完成学校下达的各项学习任务。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通过规定的国家组织的外语水平等级考试,能用外语阅读本专业书籍。
在理论方面,使学生具有在高层次上分析和判断重大经济问题的能力,具有相当的研究水平。
在实践方面,通过调研与社会实践,使学生能在不同层次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经济建设中,成为精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经济管理才能的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为将来从事实际经济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就业目标: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工作。
三、授予学位:经济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 当代中国经济理论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对外经济关系4. 流通理论与实践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教学组织方式实行导师制,充分调动全体导师的积极性,对学生认真负责。
课堂教学注重科学的教学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组织好学生毕业实习,认真指导毕业论文写作。
中央民族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专业简介 中央民族⼤学区域经济学专业是在我国进⼊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影响加深,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活跃的背景下,顺应时势⽽于2003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设⽴的,2004年开始⾯向国内外正式招收攻读硕⼠学位研究⽣。
本学科专业的设置时间虽短,但学科点在区域经济研究领域已有厚实的研究和师资积累。
特别是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及区际经济关系的研究⼀直处在前沿状态,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扩⼤区域开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进⾏了富有开拓性的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在20世纪80年代率先提出区域经济双向发展,⼈、社会、⾃然和谐的发展观;90年代在地缘经济理论研究、经济开发理论研究、⽣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发展中的利益补偿机制研究等领域⼀直保持着先进姿态。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正处在活跃创新时期,本学科专业⾯向新时期、新形势,以新起点、新姿态、新思维,积极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建构区域经济研究的新理念,发扬本学科点的教研传统,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贯学风,特别是充分发挥中央民族⼤学多民族⽂化资源聚集的优势,在区域经济理论建设中注⼊民族⽂化的新因素,强化⼈的主体地位和区域经济的⼈⽂⾊彩,充分显⽰本学科专业的新特⾊、新⾼度、新活⼒。
本专业研究⽅向积极适应开放背景下区域发展竞争、区域经济发展实践对理论和⼈才培养的需要、努⼒体现研究领域的空间容量、演化前景、学术规范及相互间互补的具体要求,设置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开发、区域投融资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向,逐渐完善、稳定研究⽅向的内容和结构。
⼆、培养⽬标 政治⽬标:要求具有远⼤的理想,务实的作风,⾼尚的情操,健康的⼈格;关⼼国情民⽣,关⼼社会发展;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富有责任⼼和同情⼼,具有积极⼯作的热情,团结协作的精神,守信敬业的真诚;能够⽤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法分析区域经济问题,积极投⾝、参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深⼊社会、深⼊⽣活,敢于到祖国最需要的地⽅去建功⽴业。
2024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考研专业目录、招生人数、参考书目及备考经验指导

本文将由新祥旭考研曦曦老师对2024年中央民族大学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方向考研进行解析。
主要有以下板块:专业简介、招生人数、考试科目、考试大纲、分数线、备考经验等几大方面。
一、专业简介该专业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以及与专业有关的新闻、历史、哲学、艺术、计算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行政管理学、文书学、逻辑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有关民族文献资料的查询方法,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初步的科研能力。
主要研究方向:0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2蒙古语言文学03维吾尔语言文学04哈萨克语言文学05朝鲜语言文学06藏语言文学07民族语文翻译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去向:攻读博士学位、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文化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企业。
二、专业目录05010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术学位)研究方向:01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招生年份:2023年所属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所属门类名称:文学所属一级学科代码、名称:[0501]中国语言文学拟招生人数:9学习形式:全日制考试科目: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631语言学概论与文学理论④830现代汉语、作文三、考试大纲科目代码:631 科目名称:语言学概论与文学理论I. 考察目标本大纲考试内容涵盖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本科阶段“语言学概论”课程与“文学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语言学概论与文学概论均为上述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语言学考试内容涉及语言的本质、功能、演变和发展、接触、语言的结构(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文字、语用等,初步涉及语言研究的各种理论和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体系中的地位等。
文学理论考试内容涵盖文学理论性质与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学活动、文学创造、文学作品、文学消费与接受等学科基础内容。
中央民族法学学硕

中央民族法学学硕中央民族法学学硕,即中央民族大学法学硕士研究生专业。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国著名的民族高校之一,拥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民族特色教育资源,其法学硕士研究生专业是该校法学院的重点学科之一,培养具备深厚法学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
中央民族法学学硕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够胜任相关法学领域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等。
学生在学习期间将主要学习法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包括法学基础理论、法学研究方法、法学专业知识等,同时还将深入学习法学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成果,为将来从事法学研究和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
中央民族法学学硕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法学理论基础课程、法学研究方法课程、法学专业课程等。
学生将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法学概论、宪法学、行政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等,同时还将学习法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法学文献检索、学术论文写作、学术研究规范等,为学生提供学术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基本技能。
学生在学习期间还将参与学术研究项目、学术论文写作、学术会议等学术活动,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同时还将学习法学实践课程,学习法学的实践方法和实践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法学实践工作做好准备。
中央民族法学学硕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有很多就业机会,学生可以选择在法学院、法学研究机构、政府法律部门、法学教育机构等法学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实践等工作,学生还可以选择在法学出版社、法学学术机构、法学研究机构等学术机构从事学术研究、学术编辑、学术出版等学术工作,学生还可以选择在法学学术学会、法学学术学院、法学学术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学。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研究方向)一、专业简介1988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少数民族艺术方向的研究生。
1997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我校获得了中国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专业研究特色为民族音乐学、中国少数民族声乐、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创作。
尤其是民族音乐学和中国少数民族器乐在国内同一领域占据领先地位。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专业学习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好文化理论修养和一定创新能力的民族音乐学理论研究型人才。
就业目标:能够胜任研究所、高校等单位的研究工作以及编辑、艺术管理等工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采取讲授与研讨结合的上课方式;每次课前以email、软盘或书面方式预发讲稿、思考题和阅读参考书目;各位同学在课前作查阅资料、阅读及撰写讨论提纲的准备;课程中,前一节课各位同学结合上周授课和课外阅读内容,围绕思考题进行讨论和发言,后一节课教师作补充和总结发言,同时讲授下一部分基本概念和重点内容。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期刊上至少公开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八、课程设置九、必读书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1952年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的基础上集中了原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部分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史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建立了研究部。
这是建国后创建最早的民族学科教学与研究中心,也是当时中国顶尖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民族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最密集的地方。
此后参与了民族识别工作、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编辑出版了《民族问题译丛》及《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
此后,由于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民族学曾一度处于停顿状态。
1977年后,民族学专业开始恢复,并于1978年在当时的民族研究所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研究生。
198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中央民族学院列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民族学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83年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被国家教委批准认定为重点学科,1995年经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了民族学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获得了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
民族学通过研究文化认识人类的本性和各民族特点,提高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促进国内外不同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推动平等团结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和平崛起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
民族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系统而又深入的文化理论和对国内外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掌握,在当今文化产业创意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民族学与中国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民族学与中国少数民族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与教学,是本学科研究的重点,也是其主要特色。
本专业在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文化产业创意研究、国内外民族研究、东西方文化比较和海外华人研究、宗教文化研究等方面有较深厚的学科基础。
二、培养目标政治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尊师重道,遵纪守法,求真务实,积极为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为少数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服务。
专业学习要求:学习勤奋,治学严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熟悉本学科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
贯彻参与式研究型教学方法,通过3年的学习,掌握民族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在某专业领域内有深入研究。
除课堂教学外,要求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第二课堂和实践教学,关注学术发展动态。
具备五个能力:博雅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实地收集资料能力、独立分析资料能力、自我进修能力及翻译和使用外语资料的能力。
如期完成各门功课学习,达到规定课程学分,按时完成导师和导师组布置的作业和其他任务。
在学位论文写作之前,通过开题报告会审查,广泛搜集资料,深入田野调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和资料与见解的创新性。
就业目标:胜任民族文化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胜任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
三、授予学位:法学硕士四、研究方向1.民族学理论方法2.文化产业创意研究3.中国民族社会文化研究4.宗教文化研究5.中外文化比较与海外华人研究五、学制与学分标准学制为三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应至少修满36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5学分(公共必修课7学分、学位核心课程不少于18学分)、选修课不少于10学分、实践调查1学分。
六、培养方式多数课程采用研讨班形式进行教学。
即由主讲教师讲解一部分课程基本内容,然后提供一部分参考文献和规定研讨要求。
学生在认真阅读参考文献的基础撰写出研讨文稿或提纲之后进行研讨。
每位学生都要做田野工作。
要求选定的调查内容和地点与学位论文选题相关。
田野调查时间不少于两个月。
调查回校后要写出田野考察报告。
有课题的导师应组织学生参与自己的课题研究,使学生在参与课题研究实践中提高从事专业研究的能力和水平。
七、论文撰写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应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作者单位,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期刊上至少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一般为3-5万字。
八、课程设置课程类别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时间备注必修课公共必修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543第1学期第一外国语1444第1、2学期学位核心课程民族学调查方法543民族学理论与方法543第1学期语言人类学3第1学期东西方文化比较543第3学期宗教文化543第1学期北方民族文化543第1学期南方民族文化543第1学期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第二外国语722各专业开设专业选修课门数不限。
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由选修,获取规定的学分外语口语与听力722外语阅读与写作722专业选修课人类学名著导读362第1学期历史民族学362第1学期海外华人研究362第3学期新疆民族历史文化研究362第2学期穆斯林文化研究362第2学期蒙古族文化362第2学期伊斯兰教研究362第2学期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362第2学期族群理论与民族认同36第3学期文化产业创意研究362第4学期边政学362第3学期法律文化研究362第1学期社会统计学362第1学期民族人口学与世界民族362第3学期其它必修环节开题报告第4学期实践调查1第4学期补修课程体质人类学跨学科、同等学力考取者须修读至少2门以上本专业本科阶段核心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学分。
西方社会思想史九、必读书目序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01《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02《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03《民族学通论》(修订本)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04《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白振声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05《文化人类学》林惠祥商务印书馆1991年06《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墨菲商务印书馆1991年07《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文物出版社1996年08《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王建民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09《中国民族学史》(下卷)王建民、张海洋等云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0《文化格局与人的表述》王铭铭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2年12《古代社会》摩尔根商务印书馆1977年13《世界民族概论》李毅夫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3年14《初民社会》罗维商务印书馆1935年15《社会人类学方法》拉德克利夫-布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16《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博厄斯华夏出版社1999年17《科学的文化理论》马林诺斯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8《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拉德克利夫-布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19《萨摩亚人的成年》马格丽特·米德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20《文化模式》本尼迪克特华夏出版社1987年21《文化的科学》怀特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22《努尔人》埃文斯-普里查德Oxford U. Press1940年23《结构人类学》(第一、二卷)列维-斯特劳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199924《文化与交流》利奇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25《文化的解释》格尔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26《中国民族概论》宋蜀华陈克进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7《江村经济》费孝通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年28《金翼》林耀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29《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马林诺斯基华夏出版社2002年30《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马尔库斯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31《文化人类学教程》孙秋云民族出版社2004年32《从结构到解构》弗朗索瓦-多斯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33《人类学关键词》叶舒宪等诸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4《文化管理手册》高占祥吉林人民出版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