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_高利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04-10

[作者简介] 高利民(1971— 

),男,辽宁省义县人,复旦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FUDAN JOURNA L (S ocial Sciences )N o.4 2005

中国哲学研究

庄子无用之用的另一种解读

高利民

(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一般认为,庄子的无用之用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任何物只要运用得法,都能带来大用;一切用都资大道的无用而成其用。即是说,它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道和物的用是什么?本文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面一个问题:用对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无用之用对物的意义意味着什么?无用之用就是通,是对道的通达,它以伟大力量守护物的意义;同时,它显示了庄子与其时代的遭遇方式。

[关键词] 庄子 无用之用 物

[中图分类号] B2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5)040105008

庄子关于无用之用的意向一直没有受到特别关注。一般认为,它是以隐喻的方式对自然无为之道的拟说。任何物只要运用得法,都能带来大用;一切用都资大道的无用而成其用。即是说,它关注这样一个问题:道和物的用是什么?本文认为应该继续追问下面一个问题:用对物意味着什么?尤其是,无用之用对物的意义意味着什么?这个追问才在某种意义上触及了庄子写作的核心,它显示了庄子与其时代的遭遇方式。本文准备抛砖以引起对庄子无用之用的相应关注。

一 孔孟的天命承当和老子的无与用

一个时代的巨变往往导致思想的空前繁荣。处于轴心期的春秋战国时代,礼崩乐坏,儒道墨法等诸家之说形成了百舸争流的局面。

孔子所在的春秋之末已是“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论语·季氏》)而且出现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和大夫出,大夫的家臣把持国家政权等“无道”的现象。孔子以继承文王、周公为职志,力图恢复周礼,并认为这是一种上天赋予的使命,孔子说:“天生德于

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这种约束个人心志、承天负命的伦理实践就是克己复

礼的内涵,也就是仁。“为仁由己”开始了儒家觌体承当的传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

是,颠沛必於是。”(《论语·卫灵公》

)孔子以一以贯之的实践理性精神,挽历史于既倒。孔子的仁在孟子那里回落到心上,孟子说:“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

)“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孟子·告子上》

)就是说,人同此心,心有仁义礼智四善端,它是普遍之性,每一个人生而俱备,即善性。而性是天在心上的反映,所以孟子认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

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可知,从孔子的承天负命,到孟子的修身立命,更多了一层义理的追求,承天负命变成了自觉的心体承当的精神守护。

牟宗三认为,“尧、舜、三代之开物成务皆是有德有生命、自身挺立、合聚群力以创造者……及孔子对于道之本统之再建与孟子之承孔子再建而展开之理想之弘大。此是重造之源,开物成务之5

01

本。”[1—p251]而这也就是“天之命於穆不已,以成天命之流行,天道之生化,……亦即性命之不已,以成道德的创造,以成道德行为之无间,纯亦不已。”[1—p421]即是说,牟先生认为孔孟证成的是一种仁体的“生化之大用”[1—p258]、一种生成不已,没有间断的仁德之实功。

牟先生正确地指出了原始儒家弥合时代质变和断裂的一种无间不已的道德创造之功用。儒家要树立一个承天负命以救世的理想,通过某种圣德仁智证悟、彰显天道性命为一,打通道德界与自然界,成就内圣外王之道。这是浑然一体的生化大用之境,也就是无,不过“与道家之只以有为与无为对遮而显之‘无’,复直以‘无’为道之本,固有间矣。”[1—p215]牟先生以此批判道家:“老庄只知就此化境而言‘无’以为道,而实体之道(仁,天)则蕴而不出,隐而不彰,其生命总不肯向此鞭辟入里而觌体承当,此其所以一间未达而流于偏支之故也。”[1—p215]这也是继荀子对庄子的“蔽于天而不知人”的无用性批评的展开。

其实,老庄是作为儒家的对立话语出现的,老子批判统治者以仁义之词掩盖下的巧取豪夺、用民无度,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第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第四十八章)即是说,大道已经荒废,现在的统治者所做的一切,和替匠人斫木头一样,徒劳无功。所以,他开启了无—用、道—用之用。毋宁说这是一种反思而不是救蔽之用。

在第十一章,老子说:“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用之为用,如车之用,器皿之用,居室之用,只是因为它们自身含有虚空之处,而成就了各自的有用性。虚空在这里就是老子的无,此无被认为属于车、器皿、居室本身,是它们的构成,不是和别处的虚空相同的虚空。在常识看来,只有摸得着、看得见的材料才构成用,老子却突出了无对用的构成。所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老子》第四十五章)就是说,最丰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的东西好像是空虚的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没有穷尽的。

这样,老子就把无和用联系在一起。无作为最丰满最充盈的东西是天地的本始,《老子》第一章云:“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从无中观照道的奥妙,从有中观照道的端倪,无和有共同来自无限深远的道。所谓观照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第十六章)“观”王弼解为:“以虚静观其反复。”[2—p36]即认为老子领会到:万物以静为根,静而无穷无极,万物反复其中,得性命之常。观万物复归其根,就是经验道的以无为用,环转往复之态。也就是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老子》第四十章)无成为道的本质规定,而道是万物归根复命之所,所以万物以无为本。由于无的充盈性和丰满性,万物之用就获得了无限性。又因为无没有极尽而且不引人注目,所以物之用还具有平凡性。

可见,老子区分了有之用和无之用,更强调无与用、道与用的关系,认为无才是用的根源和构成,用只是作为无和道的结果。这样老子的用就不是无用之用,而是具体的用,是无和道自身产生的具体之用。就是说,老子是揭示无、道之用,而不是关于用之为用本身。

所以在最终的目的上,与孔孟理想期望于直接的拯救之用不同,老子把用置于无、道之下,其实是主张一种无为而无不为的策略。因此,老子推崇自然无为,给具体之用以无本体,追求无、道之用,是对春秋时代“有之用”的反冲,是对另一种不同于当下用之为用的尺度的追求。这另一种尺度老子在他的“理想国”中有所透露:“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这个国家里,器械、车船、铠甲武器无所可用,而人们却生活得安宁快乐,预示了庄子的无用之用。

老子的“无之用”是与时代关于“有之用”的主流态度的脱离,它必然是在与时代的冲突中产生6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