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陶瓷 (2)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陶艺介绍

中国古代的陶艺介绍

中国古代的陶艺介绍 陶艺的历史源远流长,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的发展。那么,关于中国古代陶艺你了解了多少?以下是有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代陶艺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研究 摘要:中国制造陶瓷的历史悠久,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其陶瓷制作精美,实用性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这应该归功于中国古代陶瓷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本文则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从陶器的产生到瓷器的出现、发展、繁荣进行简要的概述,以加深对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认识。 关键词:陶瓷工艺;中国古代;发展概况 所谓陶瓷,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陶器,二是瓷器。陶器比瓷器出现的年代要早很多,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而最早的瓷器则出现在商代以及西周年间,这个时候的瓷器被称为“原始瓷”,因为技术不够成熟,胎色以灰白居多,而且“瓷器”的表面还有一层石灰釉,与后来的瓷器存在很大的区别。但是在制作工艺上,瓷器的制作工艺是在陶器的制作工艺上发展而来的。陶是渊源,瓷是传承,二者源远流长相互融合相互发展相互繁荣。而陶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是创造中国古代文明辉煌艺术成就的不可或缺推进力量。早期的瓷器是作为一种生活用具出现在人们生活中,在随后的发展历程中,陶瓷逐渐成为一种代表精神文化追求,体现价值品位的艺术品。而在中国古代陶瓷漫长的发展与进步历程中,每一个时代陶瓷都有自己的工艺特点以及不同的艺术文化追求,体现着不同时代的制作陶瓷的工艺水准和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特征以及艺术品位。所以对于每个时代瓷器的研究都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探求,都是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与关注,而其中陶瓷工艺这一部分的发展在推动中国古代陶瓷历史的进步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陶瓷的发展史滥觞于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现,目前最早的陶器遗址是距今约10000年的地处湖南道县的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以及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当时的制陶工艺极其简单,所用的制陶原料均来自于人类所居住的地方,烧出来的陶器质地松软,是一种粗砂陶,多用于日常生活。 到了殷商时期,开始出现瓷的雏形。而此时的制陶工艺也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陶器的造型开始多变,而且还有不同品种不同花色的印纹硬陶出现。到了西周,陶器的制作原料从就地取材变成了高岭土,而高岭土中含有少量的Fe2O3,使得制陶烧制温度达到了1200℃。而原始瓷也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主要原始瓷的内外表面都含有一层厚薄不均的玻璃釉,颜色多为青灰色和黄褐色。在瓷胎上一般使用黄绿、青绿的釉进行敷釉。这种原始瓷的吸水性弱,颜色灰白,胎面粗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陶瓷工艺并没有太大的进步,只是很多陶器上面都刻有一些表示封建等级的文字,诸如“左陶户”、“相邦”等。这可以证明当时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非常严格的。 两汉时期,陶瓷工艺开始出现显著的提高和发展。在西汉,由商周发展而来的上釉制陶公一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这个时期的釉的颜色也开始增多,出现了彩绘陶。到了东汉,特别是东汉晚期,南方的青釉瓷烧制成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陶分家,瓷器开始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瓷器较原先的陶器,它的外观更加坚实更加致密,胎质更加细腻,釉色也变得澄澈透明,强度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而青釉瓷的出现与南方越窑,主要是因为当时南方盛产瓷石,并将瓷石单独运用于胎面的制作原料中。 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处于一种纷争四起,战乱不断的局面,使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摧残,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陶瓷工艺的向前发展。但是这个时期其他的工艺美术,包括绘画、美术、书法开始融入到陶瓷工艺当中去了。这为隋唐时期陶瓷工艺的发展与强盛了积累了基础。 隋唐时期在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期间,北方白釉瓷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制作工艺上,以邢窑、定窑、巩窑为代表的白釉瓷首先在原料的使用以及胎釉的配方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与创新。他们在白釉瓷的胎中加入了含有高岭石较多的高岭土或者高岭土。其次,对烧制瓷器的温度进行了小幅度的提高,从原先的1200℃提高到1380℃左右,这要得益于对于烧制炉窑的改进。最后,他们还对装烧工艺进行了改进,从明火支烧发展到了闸体装烧。而在唐朝还出现了为世人所熟知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的陶器,它不同于西汉时期的上釉陶瓷的主要原因是“唐三彩”的釉色丰富,包括了浅绿、深蓝、茄紫、天蓝等多种釉色。而且在造型、所表达的主题方面,“唐三彩”要比西汉时期的上釉陶器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如此,唐代还出了制作工艺精美的“彩瓷”,它为后来的色釉和彩绘装饰陶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到了宋朝,中国陶瓷工艺开始迎来一个鼎盛时期。不管是胎质、釉料还是制作技术、所表现的主题方面都较前一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提高。而且烧瓷技术开始日臻完善,并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窑系。包括磁州窑、龙泉窑、越窑等,以及闻名中外的宋代五大名窑:汝窑、钧窑、定窑、哥窑、官窑。而宋瓷最为人称道就是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譬如钧窑的瓷釉就是一种红釉,它给人一种珠圆玉润、吉祥喜庆、大方典雅的东方美感。再者就是宋瓷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不同的领域,在前人传统的划花、印花以及刻花的装饰技术之上增加了毛笔加绘的新的装饰工艺,使得瓷器的纹饰流畅奔放,极具动感,看起来流光溢彩,非常富有艺术特色。也正是因为这种问世技术的创造,使得宋瓷装饰手法极大程度地向绘画倾斜,从而导致瓷器纹饰所表达的主题,所刻画的人物,所展现的题材呈现五花八门之状。而在宋朝最为重要的一个制瓷地点――景德镇,在对后来的陶瓷工艺的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景德镇是从五代开始烧制瓷器,到了宋代,景德镇开始烧制大量的青白釉瓷,同时在质量上也有很高的标准,使其在窑极其多的宋朝争得一席之地,并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窑场之一,这为景德镇后来成为中国瓷都奠定了基础。 陶瓷工艺发展到元朝,外销瓷的数量大增。而大多港口集中在南方,这就促进了南方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发展,而北方瓷窑逐渐走向衰落。这个时期,在陶瓷工艺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就属景德镇窑了。景德镇窑在这个时期,首先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次配方”方法,提高了瓷器烧成的温度,同时减少了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出现变形的情况,使得制造大型瓷器成为可能。其次景德镇烧制青花瓷的工艺走向成熟,实现了以氧化铬着色的釉下彩青花和以氧化铜着色的釉下彩釉里红两者结合的青花釉里红。青花釉里红釉色虽单一,但是并不显单调,是一种粗细有质、精美绝伦的瓷器。 到了明朝,景德镇瓷器开始全面发展,煅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景德镇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瓷器烧制中心。在陶瓷工艺上面,完成了以一种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互结合而形成的斗彩。其中以明成化斗彩最为瞩目,它颜色鲜亮、釉面圆润如玉,纹饰生动形象,制作精良。还有明万历的五彩瓷、黄绿紫相映成趣各增奇妙的素三彩,这是清朝康熙五彩瓷以及雍正粉彩瓷兴旺发达的基础。 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制作工艺精良、艺术表现丰富多彩,在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之后依旧熠熠生辉。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发展历程,由于篇幅有限,文中很多地方都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诸如清朝的五彩瓷、宋朝不同窑系之间的风格差异等,笔者将会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推进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研究。 中国古代陶艺 1.何为陶艺 陶艺是陶瓷艺术的简称,它既是物质产品,又是精神产品,泛指以陶瓷为主要媒材,从事艺术创作的活动或作品。 2.中国陶瓷的起源和发展 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就已经会制造和使用陶器了,他们把陶土掺水湿润后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用火进行烧制,成为坚硬的陶器。在商代,由于陶窟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以及釉的发明,人们创造了比陶器胎质细密、坚硬,外表光滑,而且更具实用性的瓷器。中国的陶艺在历史上的成就是辉煌的,如同一条大河源流不断,漫长悠远。 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完成了由陶到瓷的发展 由于陶窑的改进和新粘土的使用,在商代便烧制了原始瓷器,为我国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秦汉时代的陶瓷艺术,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都开创了新的境界,在中国陶瓷发展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汉代的重大突破就是能够烧制成熟的青瓷。由原始陶器发展为瓷器,是在制瓷原料的工艺改革、窑炉结构的进步、釉的发明等条件下获得的,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果和聪明才智的结晶。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得到迅速发展并闻名于世。青瓷具有独特的艺术风韵,其苍古幽雅,质地如玉,色调泛青,是当时人们对陶瓷艺术品味追求的体现。在成型方法上,除轮制技术提高外,还采用了拍、印、镂、雕、堆等多种表现手法,因而能够制成各种造型新颖有趣的器物。与此同时,黑瓷和白瓷也相继出现,鸡头壶便是其中比较别致的黑釉造型,为以后各种彩绘瓷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隋唐五代的陶瓷业的成长 唐代的陶瓷业首推“南青北白”,南方是指越窑的青瓷,北方是指邢窑的白瓷,它们分别代表了当时制瓷业的最高成就。“唐三彩”则代表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貌。“三彩”是一种用铜、铁、钴、锰等矿物作为着色剂,在釉里加入含铅物为熔剂,经过大约800度的温度烧制成的一种低温釉陶器,其造型浑圆饱满,深厚中表现出柔和细腻、雍容典雅、丰腴准确、形态逼真传神。其塑造工艺之高超,可谓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 元代景德镇瓷业的突飞猛进 元人除了继续延续宋代的名瓷外,更重大的成就是青花与釉里红瓷器的烧制成功。“青花”是指用钴料在瓷坯上描绘纹样所表现出来的品相。它的特点是着色力强、明净、素雅,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的效果,“追韩信瓶”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明代全国瓷业中心的形成 明代社会繁荣,工场手工业大力发展。丰富的制瓷原料,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景德镇处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成为“瓷都”。可以说青花瓷是当时生产的主流。其中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以其胎釉精

陶瓷渊源——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陶瓷艺术及特点

陶瓷渊源——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陶瓷艺术及特点

陶瓷渊源——中国古代各时期的陶瓷艺术及特点——德瓷小铺原始时期 (约公元前21世纪)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看,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年左右是不成问题的。

最早的彩陶发源地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

甘肃东部大地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

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

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地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

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地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

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

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

距今约四千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

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

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

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

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

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

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地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

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

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

图案形象直观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

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

宋朝的陶瓷工艺

宋朝的陶瓷工艺

宋朝的陶瓷工艺宋朝是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享誉世界。

宋朝的陶瓷制作技艺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并与时俱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

本文将从宋朝陶瓷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宋朝陶瓷的历史背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

在北宋时期,陶瓷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地窑场纷纷兴起,生产出了大量的精美陶瓷作品。

南宋时期,陶瓷工艺进一步细化并追求更高的艺术性,宋代青瓷和汝窑成为当时的两大瓷器代表。

二、宋朝陶瓷的工艺特点1. 窑烧工艺:宋朝的陶瓷工艺主要采用定型窑,如定窑、官窑等。

定窑以其均匀的温度分布和稳定的烧制环境,使陶瓷作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官窑则以其高温烧制和气氛控制技术,生产出了很多色彩斑斓的釉彩瓷器。

2. 釉彩技术:宋代釉彩瓷器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

其中,官窑的青釉、汝窑的天青釉以及定窑的白釉等都成为了宋代陶瓷的独特代表。

青瓷釉色纯正,犹如天上细雨;天青釉则呈现出蓝天白云的美丽景色;白釉则展示了瓷器独特的素雅之美。

3. 形制设计:宋代的陶瓷作品注重造型的简洁、大气和流畅。

尤其是青瓷,以其圆滑的线条和饱满的形态,展示了一种优雅而稳重的审美风格。

汝窑的瓷器则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和纹饰的设计,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4. 文人雅士的推崇:宋代文人雅士推崇陶瓷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并成为一种社交活动的方式。

他们以品评陶瓷为乐,留下了许多对陶瓷的赞美和评价,推动了陶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三、宋朝陶瓷的影响宋朝的陶瓷工艺不仅仅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且对后世的陶瓷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技术传承:宋朝的陶瓷工艺成为后世陶瓷制作的重要技术传统,对明代、清代以及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艺术风格影响:宋代的陶瓷艺术以其雅致、典雅和细腻的风格被后世所追崇。

其独特的形态、釉彩和纹饰设计等元素对后世的瓷器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秦砖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汉瓦
兵马俑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汉代陶器
陶器到了汉代以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改进,就是在陶器 上施釉,也就是我们说的釉陶。釉在克服陶器的吸水率上 有突出的贡献,陶器上了釉,会减弱它的吸水率,所以釉 陶比陶器更容易使用。汉代的陶器上釉这个技术,有一种 说法是西域传过来的,不是我们自己的发明。凡是釉里含 铜,烧出来就呈现绿色;凡是釉里含铁,烧出来就呈现黄 色。汉代的陶器,除了建筑造型以外,容器开始大量增加, 像陶壶、陶罐、陶盆等等。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宋代南方民窑—饶州窑
现在称景德镇窑,早在汉代就开始烧造瓷器,四大特点白 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龙泉市而 得名。它开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清代,鼎盛时期为宋代。 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 一个瓷窑系。特征为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 层稍簿。
今天要想看到汝窑,到哪儿去看呢?台北故宫是汝窑最集 中的地方,现在精确的统计是21件。其余的在北京故宫博 物院、上海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都 有汝窑收藏和陈列。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浅谈中国陶瓷器发展史
官窑
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 汴京(汴梁,今开封)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造的 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 后者为南宋官窑。 官瓷是北宋末年宫廷官窑烧制的御用瓷器,为中国五大名瓷 之一。历来专供皇家享用。官瓷因制作技艺高,成品率极低, 加之其制作工艺曾失传,故传世作品甚少,倍显珍贵。北宋 官窑历时短暂,毁于金金兵攻陷开封的1125年。

古代陶瓷艺术资料讲解

古代陶瓷艺术资料讲解

陶瓷定义
凡是用瓷土烧制而成的器物就叫瓷器。但当今对瓷 器的具体定义,还没有取得统一的意见。一般人认 为,必须具备以下几条才能称之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须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 是高岭土和化妆土,并含有长石、石英石和莫来石 成分;含铁量低。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具 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体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古代陶瓷艺术
指导教师:马岩 穆扎特
1、陶瓷简介 2、陶瓷定义 3、陶瓷分类 4、陶瓷历史 5、陶瓷鉴定 6、陶瓷图片
目录
陶瓷简介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 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 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 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因为其无论在胎体 上,还是在釉层的烧制工艺上都尚显粗糙,烧制温 度也较低,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所以一般称其 为“原始瓷”。
去。 4. 釉上彩瓷一般达一百年之久者,迎光斜视
可见彩的周围有一层淡淡的红色光泽,俗称 “蛤蜊光”。
鉴定
5. 有的膺品采用在旧器上后加彩的方法,使 其改头换面,冒充名贵品种。鉴别的方法是
仔细观察釉彩,一般来讲旧器用过都会留有 伤痕,如伤痕在彩面下面,必然是伪作。此 外,后
加彩一般较鲜艳,且光泽度强,犹如旧衣服 上打的新补丁,格外醒目,显得很别扭。
唐代(公元618-917年)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 、三彩瓷;以及湖南长沙窑的复彩瓷 均有较大的发展。
其中,长沙窑的瓷器在亚非13个国家、73个地点都有出土,说明它的影响遍及国内外。从 其产品中的胡人雕塑、椰枣、棕榈纹样及书写阿拉伯文等方面来看,可能出现了专门为外 销而生产的瓷器。
宋代(公元960-1279年)在唐代的基础之上,出现了“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窑 并称于世的现象。

古陶瓷知识

古陶瓷知识

古陶瓷知识
古陶瓷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创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古陶瓷的基本知识:
1. 古陶瓷的起源:古陶瓷起源于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最初的陶瓷器皿是由陶器演变而来,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瓷器的制作方法。

2. 古陶瓷的种类:古陶瓷的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

按照年代可以分为新石器时代瓷器、商周瓷器、春秋战国瓷器、秦汉瓷器、三国两晋南北朝瓷器、隋唐瓷器、宋元瓷器和明清瓷器等;按照窑口可以分为柴窑、建窑、龙泉窑、钧窑、哥窑、汝窑、官窑、定窑、钧窑、磁州窑等;按照釉彩可以分为青瓷、白瓷、黑瓷、青白瓷、彩瓷等。

3. 古陶瓷的鉴别:古陶瓷的鉴别是门专业的学问,需要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鉴别古陶瓷的方法有很多,如观察器形、釉面、纹饰、胎质等,以及了解不同时期和窑口的特征和风格。

同时,也要注意鉴别古陶瓷的真伪,避免受到赝品和假货的欺骗。

4. 古陶瓷的价值:古陶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是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古陶瓷也是一种珍贵的收藏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投资价值。

总之,古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了解和掌握古陶瓷的知识,不仅可以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鉴别古陶瓷。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国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陶瓷艺术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发展,中国陶瓷艺术在传承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推陈出新,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

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古代陶瓷器上可以看出,古人对陶瓷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娴熟,采用精湛的手工技艺制作出各种精美的陶瓷器。

如商代的“彩陶”、“灰陶”,周代的“青铜釉陶”、“鸟兽面具陶”等,在制作工艺和艺术表现上已经广泛应用了许多技巧,成为后世陶瓷艺术的重要基础。

古代的中国陶瓷艺术表现了对天地自然、生命生长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其中的“形必制于心,心必居于形”的思想,在中国陶瓷艺术的传承中得以淋漓展现。

中国陶瓷艺术在唐宋时代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一时期的科学发明和文化繁荣极大地推动了陶瓷制作和艺术表现的水平。

唐代的“三彩”陶瓷和宋代的“汝瓷”、“哥窑”等精美的瓷器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性作品,代表了时代的精神和审美追求。

唐宋时代的陶瓷器不仅在形制、釉色和装饰上有所创新,还大量采用了宛转的手工技术,赋予了陶瓷器高雅、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命力。

中国陶瓷艺术在近代经历了痛苦的历史,但也因此得到了新的生命和发展。

在革命战争和新时期的发展中,中国的陶瓷艺术经历了融入西方文化和艺术的转型期。

不断更新的材料和技术让陶瓷制作得以突破传统和局限,开拓出新的表现空间和艺术手法。

如今,中国陶瓷艺术已经成为了国际艺术舞台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中国陶瓷艺术强调“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并将其作为继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许多著名的陶瓷大师和创作团队,在传承传统陶瓷技艺的同时,也积极探索陶瓷艺术的时代价值和社会责任。

他们将“创新”、“科技”、“人文”等因素有机结合,创造出一系列别具特色的陶瓷作品,为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血液。

高考历史陶瓷知识点

高考历史陶瓷知识点

高考历史陶瓷知识点陶瓷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历史考试中,陶瓷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中可能出现的陶瓷知识点,以便考生备考和复习时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1. 陶瓷的发展历程陶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陶瓷艺术。

大致可以分为原始陶瓷、商代陶瓷、先秦陶瓷、汉代陶瓷、唐代陶瓷、宋代陶瓷等不同时期和风格。

2. 陶瓷的分类陶瓷可以按照制作工艺、釉色、造型及用途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制作工艺可以分为手工陶瓷和机器陶瓷;按釉色可以分为青瓷、白瓷、黑瓷等;按造型可以分为器物、瓶罐、雕塑等;按用途可以分为生活陶瓷、宗教陶瓷、园林陶瓷等。

3. 中国古代陶瓷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陶瓷作品,其中一些是世界文化遗产。

例如:商代的彩陶、商代的青铜器、汉代的陶俑、唐代的三彩陶俑、唐代的瓷器、宋代的青瓷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4. 陶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陶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类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见证,记录了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风貌和变迁。

陶瓷还是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文化交流载体,丰富了国际文化交流与互鉴。

5. 陶瓷在现代社会的应用陶瓷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不仅用于日常生活的餐具、厨具、卫生洁具等,还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业生产、建筑装饰、电子通信等领域。

例如,陶瓷在航天、航空、电子器件等高科技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6. 保护和传承陶瓷文化陶瓷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遗产,需要加强对陶瓷的保护及相关研究工作。

政府、学界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加强陶瓷文化的保护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陶瓷研究和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7. 高考历史陶瓷试题示例以下是一些高考历史中可能出现的陶瓷相关试题,供考生参考:(1) 请列举一些中国古代的著名陶瓷作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陶瓷

摘要:陶瓷是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人类活动产物,它必然蕴涵了人类文化的理念和价值观,有着独特的象征性。本文对中国古代陶瓷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概括,从造型、纹饰、色彩三个方面分析了陶瓷的象征性,并联系古代陶瓷对外国的影响,深入分析了富有时代魅力的中国古代陶瓷文化。

关键词:古代陶瓷 发展概况 象征性 影响

正文 陶瓷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它们是物质的产品,为人类的物质生活服务,具有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它们又放映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的思想意识与观念形态,受人类文化的影响和支配,是精神产品,为人类的精神生活服务。乔治奈尔森说过,器物是文化遗产在它专属时空中的痕迹。不同的历史阶段陶瓷的整体形象也随着社会形态的不同而随之不同,比如说,元代陶瓷制品往往具有硕大、饱满、浑圆的时代特点,给人以庄重、雄伟、朴实的感觉,而唐代陶瓷却富丽大气,宋代的瓷器精致优雅。因此,研究古代陶瓷,首先应该了解它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概况 景德镇占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是中国文明的成果,是研究占陶瓷文化的摇篮,同时亦是世界认可的陶瓷之国,文明之都。“中国”和“陶瓷”(china)是连成一体的,它充实了我们的文化宝库,同时也为世界陶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异彩。

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不能完全替代各种生活所需,而青铜器造价高,它只能为奴隶主享用,因而广大的奴隶生活用器只能采用陶器来满足需求,因此商代的制陶开始萌芽。远在西周时期的陶瓷工艺是在商代的基础上有重大发展,那时有各种不同的造型、品种、花色也有所增多。西周时的陶器以“瓷豆” 为主,胎质灰白,当时他们也采用高岭土作原料烧成,瓷胎敷有黄绿、青绿敷釉,一般烧成在1200℃左右。但它的不足之处是:吸水性弱、胎面粗糙、温度低、故尔达不到纯白透明之感。虽然,当时在制陶瓷技术没有现代科学化,设备简陋、工艺程度低的情况下,但它的起源为后来制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比前期更为发展,据资料记载在出土的陶瓷上刻有“相邦”、“守相”、“左陶户”等字铭这些字样都属于官方经营的产品,而私家生产的陶瓷上也刻有“文牛陶”、“陶午”、“栗疾已”等人名。这些都说明了当时封建社会严格的等级划分。

到汉代,陶瓷有了进一步提高和创新,后汉时期更得到普遍的发展,各类陶瓷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青铜器和漆器,品种有灰陶、釉陶、彩绘陶、原始青花等。汉代初期,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国力强盛、礼会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青铜器时代已过去,被陶瓷所代替。

六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长期混战的年代,经济、文化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人民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战乱和分裂使各民族人民被迫四处迁徒,但也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手工技术的发展。那时北方战争频繁,大量人口和工业技术不断向南方转移,促进了南方的开拓和发展,同时也改变了长期以北为生产中心的局面,南贫北富开始扭转,产生了平衡的新形势。我国手工艺美术在六朝进入了瓷器时代,为在历史上强盛一时的唐代奠定了基础。

纵观历史,了解唐代的陶瓷历史是必要的,唐代的陶瓷比前朝有了更大的发展。据《陶录》称“陶至唐而盛、始有窑名”,从此各地制瓷行业都有窑名,这反映了烧瓷的兴盛和不同的艺术特色。就它的特点,可分为青瓷、白瓷、彩瓷和唐三彩四类。

1)青瓷:是当时陶瓷中的一个上要品种,几乎遍布南北各地,它以青色为类,追求美玉的效果,它使釉质匀润,釉色柔美。2)白瓷:是唐代又一个重要品种,是与越窑齐名的邢窑。3)彩瓷:是唐代创造或发展的一种彩釉瓷,为以后的色釉和彩绘装饰开辟了新的天地。4)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瓷,因为它所采用的是黄、绿、褐等色釉,故称“唐三彩”。

唐代的工艺、装饰发展到鼎盛时期。大体是初唐、盛唐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问,经济的高度发展、政策的开放、中外工艺美术的交流让陶瓷工艺几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点。

五代虽在历史上较短,但是在陶瓷下艺发展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典型的是钱越的越窑,又称“秘色窑”。它是用来贡奉的瓷器,宋瓷是此中最杰出的品种,也可以说是陶瓷发展的一次飞跃。宋代是“瓷”的时代简称宋瓷。宋代的陶瓷是以朴实的造型来取胜,它很少有繁乱的装饰,使人感到有一种清淡高雅之美。

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已逐步形成了全国的制瓷中心,开始设立官窑、官窑制瓷比较精美,在装饰花纹中常有“枢府”字铭,还有“太”、“僖” 等字样。除景德镇外,还有南方的龙泉产瓷区。元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具有代表性,这说明了当时景德镇在制作、设计、花色装饰等方面有非凡的表现,同时它们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粗犷、豪放、刚劲的魅力。 明代以来,景德镇已形成全国的制瓷中心,产量规模比前朝宏大,有官窑五十多个、民窑达九百之多,所谓“工匠来四方,器成天下走”。有人曾记述过当时制瓷的盛况,“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这说明了当时制瓷业的繁荣景象。明代官窑器,开始用年号款,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长达五、六百年。明朝的陶瓷生产分工很细,品种繁多,造型比前朝精细,它的工艺性进入了又一个发展高潮。景德镇窑,它包括官窑和民窑,在景德镇珠山设“御器厂” 即官窑,当时供御用的瓷器为两种,一是阜室使用的,称为“钦限瓷器”,二是皇室赏赐的,称为“部限瓷器”。明代的工艺明显地形成了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两大体系,同时也说明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划分。

清代的陶瓷迈进了全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制瓷工人达20万之多,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对陶瓷工艺的发展都有着新的贡献。清代时的帝后、亲贵、王公大臣都各有专窑,而民窑也在一定时期获得了扩大和发展,其质量往往超过官窑。《陶录》、《陶雅》等书曾评论:“官窑不如客窑(即民窑)亦一奇也。官窑在装饰方面力求工细,下笔不肯苟率,自其所长。而客货信手挥洒,老笔纷披,时或有独到之天趣”,这是一种公正客观的评价。

清代的陶瓷生产,除景德镇外,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规模之大,其工艺性强,品种多而精巧,历来有二种不同的评价,有的赞赏它,认为它作工精细、丰富多彩,达到了前朝的最高峰,有的则贬抑它,认为繁琐堆砌、格调低,带有一种俗气和匠气,没有一种豪放的艺术美学之感。但从科学的角度看,其制作水平远远超过前代,在技术上也得了飞跃的发展。人们制造的各种技能,使一切材料可以充分地发挥其性能,使一切技术,尽可能为我所用,使工匠们能在创作中逐步转入主动。在陶瓷工艺领域中,已逐步形成了民间工艺和官廷工艺两个体系,它产生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各种小同的品种,花色流传至今,为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陶瓷的起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同时也经历了无数的创作,几千年来我们的劳动祖先创造灿烂辉煌的中华陶瓷文化,它充实了我们的文化宝库,同时也为世界工艺文化增添了异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陶瓷工艺发生了质的变化,生产规模大、发展速度快,种类齐全,工艺精湛,工艺美术教育和科研机构,从无到有,遍布全国。陶瓷除人民日用生活所需外,还在工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的广阔领域中运用,这些都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所决定的。我们现在如何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以增加花色、品种,把我们优秀的陶瓷文化推向世界,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二、中国古代陶瓷设计的象征性 象征性是艺术中通用的一种方法,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象征性,是指借某种具体的人或事物,以其外形的特点和性质,表示某种抽象的概念和思想感情。这种具体的人或事物和它所表示的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之问可能有某些外形上的联系,或者,并没有直接联系,它可能起因于神话、宗教故事或经典性文献,而被约定俗成,这是中国古代陶瓷制作中应用象征手法的根据。”艺术家选取现实生活中人所熟知的事物,用它们表示比较抽象的概念或观念。比如,鸳鸯象征忠贞相爱,石榴表示多子多福,老寿星是长寿的象征等等。由此可见,一些具体事物的形象所象征的都是抽象的范畴,诸如品德、智能、命运、意愿以及心态等。

1、象征性在中国古代陶瓷中出现的原因 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审美习惯是象征性产生和传播的根基。象征是以特定形象的方式,表述某种概念或观念;但是一种象征形象及其象征性的确立需要大家共同承认,而不仅仅是艺术家个人认同。当创作者以艺术的眼光对典型的具体形象和重要文化概念联系起来时,他对具体形象进行了简单化和理想化的加工,是观念形象化的过程,但是这种象征性只是创作者自己的观点,可能会忽视具体形象的其它特点和性质,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但是,创作者和接受者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事物的看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当象征形象被选定以后,在文化的意义上他们达成了共识,使得这种象征形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位置得以确立,从而使这种手法的片面性得到了克服,他们共同赋予了它可能隐含的寓意。比如,以“梅、兰、竹、菊”象征君子之风,即象征品格的高尚坚贞、典雅而有气节。

2、象征性在中国古代陶瓷中的表现 古代的陶瓷无论从设计理念,还是设计过程和作品的实际用途,均以实用为原则,并不是特别追求造型的独特性和装饰的繁复性,但无论造型、纹饰均深深地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它蕴涵了创作者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表现了一定的象征性。

(1)造型的象征性 中国古代陶瓷的象征性是以中国民族传统的文化背景为根底,陶瓷的造型积淀了社会的价值和内容,同时又不是纯客观机械地描摹自然,而是对外在的自然高度地凝练和升华,从而使器物具有高度的审美功能和意义。陶瓷的造型设计经历了有仿生、象生、写实表现逐渐到抽象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陶瓷造型的象征性也就慢慢随之而出现。它们往往在实用的基础上表现人们的希望和寄托,相当大一部分含有驱凶辟邪,祈福保吉的象征意义。1975年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四系壶”,颈部中间紧束、饰凸弦纹两周。肩部前有鸡首形流,后有龙首长柄连接于盘口及颈部,两侧各有方形横系两支,器身修长,中心合理稳定。长柄的设置既增添了器形的气势,又便于以手提握,而龙柄鸡首造型不仅便于使用,而且鸡谐音“吉”,在满足人们使用目的的同时,赋予了器物一定的精神寄托,是吉祥如意的象征,给人以精神愉悦。陶瓷的造型除了鸡首壶之外,还有羊头壶、葫芦壶、鸳鸯造型的器物等等,它们要么是因为发音谐音吉祥,如鸡首壶、羊头壶;要么是与事物本身的习性相关。如鸳鸯,因为野生的鸳鸯向来成双成对,因此历来被视为夫妻恩爱的象征。

(2)纹饰的象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