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_英语论文
从电影《喜福会》中看英汉称谓语使用差异

系的综合体现。英汉人际称谓体系存在诸 多不同之处 , 这些 不同正是英 汉民族文化差异的真实写照 。因而 , 跨文化交 在 际中 , 称谓语 的恰 当使用尤为重要 。
一
可见他们在西方文 化影 响下 , 长幼概念淡 化。 Jn —m i Sy a 和 C n g o ig e 是 uu n n n Wo 唯一 的女儿 , a i 但是在 中国 , 她有 两个 同母 异父 的双 胞胎 姐姐 。她 们姐 妹 见面 之
《 喜福会》 T eJyL c lb 是 美 国华裔 女作 家谭恩 ( o ukCu ) h 美 ( m a ) A yT n 的第 一部长 篇小 说 , 也是 她的成 名作 , 作一 该
经 出版即大获成 功 , 当年曾经连续八个 月荣登 《 纽约时报》 畅
销书 , 为 18 成 9 9年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 , 多次获奖并 拍成 电
在言语交际活动中 , 同文化系统的人有 各不相 同的文 不 化心态及隐含着各 自文化特 质 的语 言形式 。人际 间的相互 称谓语( 叫称呼语 ) 日常 交往 最经常发 生 的沟 通人际关 也 是 系的信号和桥梁, 它不 仅仅 是一个 简单 的语 音符 号 , 且是 而
一
个国家 、 一个民族的风俗 习惯 、 传统文化 、 社会政 治经济关
个体现 了年龄长幼的称谓语 比较合适 。
在 A me和 Ln o n— i i 分别叙述她们母亲的故事中可以听 d 到诸如 : 婆、 外 舅舅 、 舅母 、 婆、 婆 祖宗 、 老爷 、 爷 、 少 小姐 、 大姨 太、 二姨太 等等现 在仍在使 用 或在新 中 国成 立后 已经 消亡
影。本 文以 19 , 93年 王颖 根据原 著导演 的 电影 版《 喜福 会》 为研究依据 。该小说分别讲述 了四对母女 的故事 , 中 四位 其
(英语毕业论文)透析美籍华裔作家的“他者化”中国——以《喜福会》为例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英语学习能力与风格的性别差异研究2 从交际方式的角度比较中美课堂差异3 学生不同个性对英语学习的影响4 A Study on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A Rose for Emily5 谈目的论视角下的商标翻译6 爱米丽的悲剧成因—评福克纳的小说《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7 中美非言语交际中的时空观差异8 论“迷惘的一代”告别“美国梦”——浅谈《永别了,武器》和《了不起的盖茨比》9 论《哈姆雷特》和《麦克白》中的超自然因素10 On Contradiction Between Comprehension and Expression in Translation11 托马斯哈代与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悲剧命运对比研究——以苔丝和顾曼桢为例12 提高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有效方法13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in Business Etiquett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14 浅析《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浪漫主义15 英语报刊新闻标题的特点及解读16 浅析苔丝悲剧命运的形成原因17 译前准备对交替传译成效的课堂研究——以礼仪祝辞类口译为例18 An Analysis on the Differences of Dietetic Cultur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from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19 海明威短篇小说的叙述艺术--以《一个明亮干净的地方》为例20 用言语行为理论分析奥巴马推定总统候选人演讲21 参与式教学法与初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培养22 视听说结合提高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效果之设想23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翻译24 小说《鸡蛋的胜利》中扭曲的“美国梦”25 《哈姆雷特》戏剧中的悲剧因素26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27 从动态对等角度分析中国旅游景点名称英译——以中国庐山网为例28 广告中英语口号语言特点的分析2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的破灭30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31 英汉礼貌原则的比较分析32 论《杀死一只知更鸟》的成长主题33 An Analysis of the Stylistic Features and Pragmatic Functions of Network Language34 浅谈商务英语广告的翻译35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hesiveness36 华兹华斯与拜伦自由意识的主要区别37 《麦琪的礼物》的叙事技巧分析38 反殖民主义战士还是殖民拥护者——对黑暗之心的解读39 扼杀在萌芽中的期许—“一小时里故事”中的女权渴望40 如果不复仇——论呼啸山庄中的爱与恨41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42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浅析语法情景教学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设计与运用43 怎样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阅读理解44 Application of Foregrounding Theory to Translation of Simile and Metaphor45 谈如何理解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46 浅论简.奥斯汀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及其女性主义意识47 The Features of Classic-literature-based Movies Show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48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分析中美商务谈判风格的差异49 臻于完美的人物魅力——对简.奥斯丁《劝导》中的女主人公的分析50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51 文化交际视野下的语用失误分析52 论交际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53 《红字》中不可缺少的珠儿54 On the Unique Narrating Methods and Writing Skills in Brideshead Revisited55 An Analysis on Shear's Personality in 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56 论詹姆斯乔伊斯《阿拉比》的精神顿悟57 商务合同中译英准确性的研究58 天使还是悲剧制造者——浅析安吉克莱尔对苔丝悲剧的影响59 寂静的声音——《送菜升降机》中的沉默60 数字“三”的文化意蕴及其翻译方法61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英文禁忌语的对比研究6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医药药品说明书的英译63 意象创造的对比研究——文化视觉下的中英文诗歌64 浅析唐诗翻译的难点和策略65 《小妇人》--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影响66 从《红字》和《荆棘鸟》看宗教禁欲主义下的爱情67 解读《纯真年代》中的女性主义68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69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70 中外英语教师的优劣势比较:从中学生视角71 An Analysis on the Tree Image on Sethe’s Back in Beloved72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73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74 英汉颜色词文化内涵的异同分析75 The Improvement of English Learning Skills Through Nursery Rhymes76 小说《飘》中斯嘉丽的人物性格分析77 福克纳《我弥留之际》女主人公艾迪的形象探析78 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79 比较《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中的英雄形象80 汽车品牌文化内涵81 从自然主义视角分析《嘉莉妹妹》82 卡森.麦卡勒斯《心是孤独的猎手》福柯式解读83 乔治.奥威尔小说《动物农场》和《》社会对比研究84 论女同性恋成长小说--简析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85 从社会生物学角度分析《雾都孤儿》中人物性格86 路易斯——现实世界在非现实世界的投影——解读《夜访吸血鬼》的现代性87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意义与对策88 文化视野下的中美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较89 从《道连葛雷的画像》角色看王尔德90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幸福》中的女性主义解读91 中国领导人讲话中中国特色词汇的汉英翻译92 红字中的象征意义93 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94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美学原则的运用95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96 鲁滨逊荒岛生存技能的分析97 中西方空间观对比研究98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99 Rhetorical Art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uggestions of Business Transaction Correspondence100 言语行为理论在戏剧《芭芭拉少校》对白分析中的应用101 On A lice Walker’s Womanism in The Color Purple102 沮丧与感情的冲突103 论模糊限制语在广告中的语用功能104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05 英汉习语对比研究及其对高中英语教学的启示106 The Growth Topic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107 A Brief Study on Brand Name Translation108 Sexism in English and Its Causes109 从《简爱》看夏洛蒂.勃朗特的女性意识110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分析奥巴马总统竞选辩论的语篇特点111 The Destruction and Degeneration of Heroines in William Faulkner’s Works112 浅议模糊语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113 《纯真年代》中社会与个人的碰撞114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115 英语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研究116 中学英语教学到大学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研究117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118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19 广告标语的语言特色120 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roblems and Suggested Solutions121 Self-Discovery:An Analysis of Celie in The Color Purple122 英语课堂合作学习策略研究123 基本数字词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与翻译124 (英语系经贸英语)论苹果公司的撇脂定价策略125 简爱的独立与反叛性格分析126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Self-identity Loss of Black People in The Bluest Eye127 埃德加爱伦坡短篇小说中美女的命运128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129 约翰.邓恩诗歌艺术陌生化130 幸福婚姻中爱情与金钱并重——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131 肢体语言在商务谈判中的应用与作用132 On S tylistic Features of Obama’s Victory Speech133 自然观的演变——《自然》与《走出去思考》之对比分析134 试析《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伦理冲突135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136 论《简爱》中话语的人际意义137 论圣经诗篇的修辞特点138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139 论《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利夫的性格140 《鲁滨逊漂流记》中殖民文化对殖民地文化影响解读141 对《魂断蓝桥》女主角悲惨性命运原因的分析142 从主角与配角之间关系的角度探讨《老人与海》中的生存主题143 《论语》中“仁”的翻译研究144 对黑人妇女在民权运动期间争取教育权的背景分析145 企业网络营销策略分析146 论《可爱的骨头》中的多重象征147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反叛精神分析148 中英诗歌及时行乐主题比较149 商务英语谈判的翻译技巧150 从“他者”到“自我”的转变——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卖花女》151 论《喜福会》中母女关系背后的文化冲突152 互动在高中英语阅读课的应用153 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154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155 《嘉莉妹妹》之消费主义下的人物形象分析156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157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58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159 支付宝-淘宝的成功之道160 Elements on the Growth of Mary in The Secret Garden161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162 基于语义场理论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163 中国奢侈品的营销之道164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165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66 从商标翻译看中西文化差异167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168 《小王子》中的象征意蕴的分析169 跨文化视角中中英颜色词的对比及翻译170 Analysis on Requirements for Translation Graduat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ruit Advertisements171 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语172 试论英国作家王尔德童话小说的写作目的173 福克纳小说《献给艾米莉的玫瑰》的叙事技巧研究174 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175 中英身份名词翻译中的不对等性176 中英文数字文化对比及其翻译177 从《男孩们女孩们》看身份问题对艾丽斯.门罗文学创作的影响178 论《太阳照常升起》中“迷惘一代”的反叛与抗争179 从顺应论角度看劳伦斯小说中关于心理动机的语码转换180 在目的论运用中的标示英汉翻译181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182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183 中美价值观比较184 论《阿甘正传》中的美国梦185 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策略186 浅析哈克贝利的叛逆精神187 死亡,马丁.伊登的解脱---对伊登自杀必然性的探究188 解读《飘》中斯佳丽的形象189 关于初中生外语学习焦虑的分析190 对中西方传统节日之文化差异的研究191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192 旅游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处理策略193 The Rose in the “Heights”—An Analysis on Catherine’s P ersonality in Wuthering Heights 194 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分析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195 论初中生英语学习资源策略培养196 分析与比较中美电视新闻的娱乐化,及其未来的发展197 浅谈美国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及其原因19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99 外贸英文函电中委婉语的特点及应用研究200 剖析《所罗门之歌》中的黑人意识。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论斯嘉丽对南方的背叛2 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称谓语的翻译策略3 An Analysis on the Flexibility of Gulliver’s Personality4 浅析英语交际法教学及其运用5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社交称谓6 快餐食品对中西方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力7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汉成语的直译和意译8 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婚姻观重新解读9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10 The Cultural Predicament and Transcendence: Methods of Translating the Allusion in News11 《太阳照常升起》中科恩屡遭排斥的根源分析12 A Feminist Reading of The Portrait of a Lady13 浅谈英语广告中双关语的功能及应用14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15 论《双城记》中的反讽16 理想之梦的破灭——探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与美国梦17 论跨文化交际中的体态语18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19 中英征婚广告对比分析研究20 从电影《刮痧》看东西方文化差异21 《心是孤独的猎手》——从人物荒诞行为分析人物的孤独心境22 汽车广告中的双关研究:关联理论视角23 从《红字》看霍桑的政治观24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25 行为因素对翻译质量的影响——张召忠教授译著病因浅析26 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Animal Idio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27 礼貌原则在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运用28 浴火凤凰——美国黑人作家眼中的黑人生活29 Different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Animal glossari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30 从《生活的艺术》看林语堂的人生艺术31 The Dilemma of Career Woman in The Millstone32 公示语的功能、语言特点及翻译33 析《狮子和宝石》中拉昆来失败的原因34 论《喧哗与骚动》中凯蒂康普生的悲剧35 美国梦的开始与破灭—试析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36 从文化视角下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37 元认知策略指导下的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听力学习38 浅析亨利•詹姆斯小说《螺丝在拧紧》中的哥特成分39 浅析公示语的翻译40 从《喧哗与骚动》中看复合式意识流手法41 反思任务型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应用42 分析《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人物形象43 文化视阈下英汉数字“九”的对比研究44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45 英语旅游广告的文体分析46 浅谈《永别了,武器》中的感伤主义47 麦都思眼中的中国宗教形象48 On Nabokov’s “Lolita” and I ts Adaptation into the Movie by Stanley Kubrick49 形成性评价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主性中的作用50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51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52 A Research on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Non-English Majors in the CALL Environment53 分析《简爱》和《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54 比较“迷惘一代”与“垮掉一代”55 从幽默取材看中英传统价值差异56 谈英语中的性别差异及其文化内涵57 英语习语的认知分析58 从汉英墓志铭看中西生命价值意识之差异59 论疯女人形象对小说简爱所作贡献60 关联理论关照下文化缺省现象及其翻译应对策略61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英文歌名翻译62 隐转喻名名复合词的语义分析63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人物关系64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Flower Image in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65 论中美两国的现代中年女性观念之差——以美剧《欲望都市》为例66 对“细密画”的背叛亦或拯救?——从《我的名字叫红》看文明冲突下的阵痛67 残酷的现实与审美愉悦——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崇高美68 General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Legal English Translation69 Thackeray’s Ambivalent Attitude towards the Women in Vanity Fair70 科技英语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71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72 英语谚语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特色73 从文化角度论英文商标名称的翻译74 《紫色》所体现的“黑人性”75 英文姓名的起源和文化内涵76 从翻译审美分析食品品牌名称翻译的原则及策略77 影响英语专业学生阅读理解因素的分析及对策探讨78 商标翻译中的文化要素79 论网络英语的特征80 The Exploration of Black Female Characters in Toni Morrison’s Novels81 自救或被救: 小说《红字》分析82 幻灭的美国梦:《夜色温柔》的象征意义解读83 初中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84 英汉称谓语对比分析85 Influence of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d English Idioms86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8788 《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之东西方爱情比较89 从文化翻译学行为论看汉语国俗语的英译过程——对林语堂和《吾国吾民》的个案考察90 An analysis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House on Mango Stre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minism91 言语幽默产生的语音机制92 The Characters and Personality of American Slang93 On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Chinese and British Culture9495 种族沟通的桥梁——对《宠儿》中两个丹芙的人物分析96 通过巴丝谢芭看哈代的宿命论97 On the Disposal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Translation98 由福克纳短篇小说中的女性看南方身份没落99 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100 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101 论《格列佛游记》中的讽刺102 英语文学课外学习活动组织方式的探讨103 广州及上海旅游景点公示语中英翻译错误及纠错对策104 从林语堂所译《浮生六记》看文化负载词翻译105 从《绝望主妇》各主角看美国家庭问题106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107 《红楼梦》中座次表达的英译比较108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伊万杰琳形象分析109 Comparative Studies on Metaphors with Animal Images in Chinese and English110 A Study on Chinglish of EFL Learner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in China111 英语环境公示语翻译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112 《苔丝》中的圣经和神话典故113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成功之道114 从女性主义解读《威尼斯商人》115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16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比研究117 英汉语中恐惧隐喻的认知分析118 《林湖重游》中的静态美分析119 《威尼斯商人》的新历史主义解读120 Roads to Happy Marriage: a New Conception of Feminism in Doris Lessing’s Novels121 论象征在海明威《永别了,武器》中的应用122 从《刀锋》看毛姆的救赎之道123 时政新词翻译探析124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主人公的成长危机125 外语教学中的折中主义思想研究126 中西方家庭观比较研究127 英语外来词和它的翻译128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的悲剧成因分析129 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130 论《米德尔马契》中的人性主题131 论《格列佛游记》的社会意义132 论童话《小王子》的象征创作133 从礼貌原则角度分析电影《暮光之城》中的对白134 Saussure’s Fiv 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35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现状分析--以xx学校初一学生为例136 体态语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37 《论语》中“孝”的英译——基于《论语》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138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139 旅游文本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140 论《爱玛》中的反讽141 剖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复杂个性142 American Individualism and Its Reflection in the Film Erin Brockovich143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s in the Study of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144 《冰与火之歌》的人文主义分析145 浅析哈代主要小说作品中鸟的意象146 论图片和卡片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合理应用147 论英语典故的起源和翻译148 从认知视角谈英语学习中的负迁移149 英文商务信函的语言特点和写作原则150 英语词汇的记忆方法151 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写作手法152 普通话对英语语音的迁移作用153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154 《远大前程》中皮普的性格发展与外界环境的关系155 从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看中西文化差异156 老友记中乔伊的人物形象分析157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佛教禅宗因素158 论《纯真年代》的女性意识159 战争隐喻在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运用160 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研究161 《威尼斯商人》中的种族及宗教冲突162 从跨文化角度看电影标题汉译英163 美国俚语中的文化特征164 The Growth of Humphrey Weyden in The Sea Wolf165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 Satan in Paradise Lost166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167 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对比研究168 试析《假如明天来临》的叙事艺术169 逆向思维在外语学习中的应用170 The Horror Elements in Harry Potter and the Sorcerer's Stone171 《印度之行》的象征主义分析17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颜色词的蕴义173 困境下的回归--从生态角度看乞力马扎罗的雪174 目的论指导下的旅游资料汉英翻译及翻译策略175 浅析中世纪欧洲基督教婚姻伦理观176 论《瓦尔登湖》的超验主义思想177 试析威廉布莱克和他的《老虎》178 中西方常用标语分析179 《名利场》中男性与女性形象解析180 《永别了,武器》主题的分析181 原罪与拯救:《小伙子布朗》与《好人难寻》比较182 从关联理论分析辛弃疾的诗词翻译183 斯佳丽:“旧”时代的“新”女性184 中餐菜名的英译与饮食文化传播185 论《他们眼望上苍》中黑人女性身份的建立186 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看美国文化价值观187 Analysis of the Female Characters in Oliver Twist188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189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190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的象征意义191 对于高中生英语学习感知风格的调查研究192 非言语交际文化193 浅谈中外记者招待会中口译者的跨文化意识194 美国黑人英语在电影中的应用研究195 删译在中英诗歌翻译中的应用196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197 《雾都孤儿》中的善与恶198 《喜福会》中的文化身份分析199 A Naturalistic Approach to Jude’s Tragedy in Jude the Obscu re200 《天黑前的夏天》中女主人公凯特的自我救赎之路。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研究--以电影《喜福会》为例AbstractPoliteness, as a universal society phenomenon, plays a key part in coordinating people’s social relationships, 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harmony and avoiding communication conflicts. Accompanied by the emergence of the pragmatic, the research of politeness ha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from scholars and experts from home and abroad. Western scholars such as Brown, Levinson and Leech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in the study of politeness and finally proposed their theories on politeness which have achieved considerable success. Owing to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iteria and ways of expressing politeness vary a lot.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would not be easily successful if one judge people from other nations according to cultural values of a certain culture.Via the politeness theories in pragmatics, this thesis analyzes the different politenes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e American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differences. Meanwhile, this thesis will give some suggestions o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words: culture politeness communication The Joy Luck ClubContentsAcknowledgmentsAbstract摘要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1.1 Definition of Politeness-1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1.3 Format of this Thesis-1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32.1 Previous Studies-32.1.12.1.22.22.2.12.2.22.2.3Chapter Three A Comparis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Politeness in the Movie of “The Joy Luck Club”-63.13.23.33.4Chapter Four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104.14.2 Modesty and Self-denigration-114.3 Solidarity and Power-12Chapter Five Conclusion-14Reference-15论文保证原创性,故公布部分大纲查看喂信doogfang。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

中美面子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喜福会》为例作者:张硕来源:《校园英语》 2019年第30期【摘要】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
《喜福会》是一部表现中美文化差异的电影。
剧中的4位母亲是典型的中国人,而她们在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儿却有着典型的美国人思维方式。
本文以《喜福会》片段来分析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美面子具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特征及其原因。
【关键词】面子;中美;差异【作者简介】张硕(1994-),女,汉族,河南新乡人,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学。
一、引言由于社会文化及历史差异,中国人更崇尚集体主义,主张个人服从于集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应牺牲个人的利益。
而美国人把个人主义看作是一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品质,代表开拓性、创造性以及不肯屈服的精神。
由此中美对“面子”有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喜福会》为例分析了中美“面子观”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分析了其成因。
二、理论基础1.面子理论。
1955年高夫曼 (Goffman)提出了“面子”(facework)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定义为一个人在某具体场合中按照社会赞许的属性创造的自我形象。
1978年,布朗和莱文森进一步提出“面子保全论”。
而中国人看来,面子与礼貌是紧密相连的,反映了儒家思想,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强调个人需求不超过社会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
2.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集体主义主张个人从属于社会,个人利益应当服从集团、民族和国家利益,要求集体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
当团体,国家和个人发生利益冲突时,在不侵害集体利益的情况下,尽量保证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引导个人自觉地服从集体,必要时做出自我牺牲以保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要高于集体利益。
个人主义还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重要性,广泛强调自我支配的思想观念也诱发了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角度对中美在“面子”上的差异分析中国人的“面子观”具有集体主义性质,美国人的“面子观”具有个人主义性质。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共6页

《喜福会》折射出的中西文化观念差异电影《喜福会》根据华裔美国女作家谭恩美(AmyTan)的成名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改编而成,和其小说畅销一样,改编的电影也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喜福会》通过描写四对母女间的代沟和隔阂冲突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展示了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在中国内地悲惨的过去以及痛苦的回忆,她们带着自己美好的梦想远渡重洋来到了美国。
她们虽然身处美国,但是她们骨子里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这就决定了她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道德观念等与她们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不一样。
他们的女儿从小接受美国文化教育,说地道的美式英语,吃着美国食物长大。
因此,本文从友谊观、价值观、面子观、信仰观四个方面阐述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在英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化。
一、友谊观差异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美国人口中的朋友定义比较广泛,而且有区隔性;譬如说工作上的朋友、打球的朋友、学校的朋友、喝酒的朋友,等等。
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另外美国地域广大,人口流动性也高,而且朋友之间绝少吐露私人的事情,所以友情是比较“温水”性。
在中国,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中国历史上,君子之交,贫贱之交,患难之交,生死之交,不乏其例。
这些在电影《喜福会》中得到了体现。
影片开头部分君美的母亲去世后,在她们传统的麻将游戏中,她的三个好友依旧把她的位置留着,并且试图把对已故友人的思念和感情转移到君美的身上,安美简单的一句“你的牌艺有你妈妈的好吗?”流露出已故朋友在心中的地位。
事实上,她们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在影片的后部分,我们可以看到君美母亲的三位朋友对待君美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喜福会观后感中英文5篇范文

喜福会观后感中英文5篇范文第一篇:喜福会观后感中英文The Joy Luck Club is about the four Chinese immigrant women and their children grew up in the United States between the respective stories.The title of the novel“ the Joy Luck Club” is the original mothers played mahjong party.These women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decades, but they still think constantly of raised by traditional education, abide by the Chines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penetration in the blood, women have become almost feudal patriarchal ideology nature.Their common ideal is to strict education, over his daughter, so they can escape their this generation of women's destiny, they become the eyes of a happy woman.However, the mother of the bundle, the girls in their different ways a revolt, in this race, class, gender inequality in American society, two generations of women staged a fight each other to reach the same goal by different routes, by mutual recognition of tragicomedy.In the tragedy and comedy, the deepest impression is not character mouth lay things, but they cannot speak, those unable to touch, carefully conceal mentioning things, is the silence behind something.Here, silence has become a symbol, its huge destructive power to destroy the existence of female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and courage, so that they are suppressed in the heavy loss of the ability to survive.However once the silence is broken, the destructive power will immediately disappear, have been suppressed for a long time will be the recovery of human na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alance and harmony will be restored.“ The Joy Luck Club” in they and most of the tales are silent and breaking the silence on the main lineof weaving together The Joy Luck Club,“" to give our inspir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one of the so-called multicultural, namely sub-culture and mainstream culture to maintain a consistent pattern, essentially just a trick to cover other's eyes and ears, and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cover.Then, with the other minority women, Chinese women only to regain the original self, breaking the silence and gender culture of silence, in their own way to self-esteem, self-confidence, independent life, to enter the ” joy and hap piness".《喜福会》所讲述的是四位华人移民妇女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儿女各自之间的故事,喜福会观后感(附英文观后感),观后感《喜福会观后感(附英文观后感)》.小说的题目《喜福会》原是母亲们打麻将的聚会.这些妇女移居美国已有几十年,但她们仍念念不忘从小受过的传统教育,恪守着中国几千年来渗透于妇女血液之中、几乎已成为天性的封建男权的思想.她们共同的理想就是要严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儿,使她们能逃脱自己这一辈女人的命运,成为她们眼中幸福的女人.然而,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在这出悲喜剧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们无法启口、无法触及、讳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后的东西.在这里,沉默已经变成了一个象征,它那巨大的毁灭性力量摧毁着女性赖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气,使她们在沉重的压抑之中丧失生存的能力.然而一旦打破沉默,这毁灭性的力量就会立刻消失,被压抑已久的人性就将得到复苏,平衡和谐的关系就会得到恢复.《喜福会》中母女们的悲欢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这条主线编织起来的.《喜福会》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美国,所谓的多元文化,也就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保持一致的新格局,从本质上来说不过是一场掩人耳目的把戏,是对亚文化的同化和心理侵略的掩盖.那么,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女性一样,华裔女性只有重新找回原本的自我,打破文化的沉默和性别的沉默,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主地面对生活,才能最终进入“喜与福”的境界.第二篇:喜福会观后感从《喜福会》看跨文化交流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
《2024年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范文

《跨文化视角下归化与异化翻译分析——以电影《喜福会》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翻译在其中起着桥梁的作用。
归化与异化翻译是两种常用的翻译方法,其各自的应用在跨文化视角下具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以电影《喜福会》为例,对归化与异化翻译进行分析,探讨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二、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概述归化翻译是指将源语文化中的内容以目标语文化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
而异化翻译则是在保持源语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将原文的异国文化特色、语言习惯等直接翻译到译文中,使译文更接近原文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三、电影《喜福会》的背景与特点电影《喜福会》是一部以华裔家庭为背景的影片,涉及到中美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影片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元素和语言特色,为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四、归化翻译在《喜福会》中的应用分析在电影《喜福会》的翻译中,归化翻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语言习惯的调整: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译者对原文中的语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例如,将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转化为更通俗易懂的英语表达。
2. 文化背景的补充:对于一些在目标语文化中不常见的文化元素,译者通过注释或解释的方式进行了补充说明,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影片中的文化背景。
五、异化翻译在《喜福会》中的应用分析在电影《喜福会》的翻译中,异化翻译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留原文风格: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使译文更接近原文的风格。
这有助于保留影片中的文化特色和语言魅力。
2. 传达异国文化:对于影片中的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译者通过直接翻译的方式将其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
六、归化与异化翻译的对比分析归化与异化翻译在电影《喜福会》的翻译中各有优劣。
归化翻译有助于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提高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 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 Title: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The Joy Luck Club 题 目: 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年 级 2009级英语本科五班 专 业 英语 系 别 外国语言文学系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英语本科五班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分析电影《喜福会》所表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毕业论文(设计)的立题依据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每个国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化之处。通过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研究,探求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及文化根源,有助于增进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与沟通。同时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原因。
主要内容及要求 本文以电影《喜福会》系列为切入点,主要从教育方式方面、爱情观和婚姻观方面、价值观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称谓语方面, 对比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生活化地描写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
进度安排 10月 20日 选题 10月 20日~ 10月 30 日 接受指导老师的指导 1 月 6 日~ 1月 20 日 拟定论文大纲 1 月 21 日~ 2月 28 日 搜集、查阅、整理相关资料 3 月 1 日~ 3月 20 日 论文开题 3 月 21日~ 4月 20 日 初稿审定 4 月 21日~ 4月 30 日 第一次修改 5月 1 日~ 5月 15 日 第一次审定 5月 15日~ 5月 30 日 第二次修改 5 月 30 日~ 6月 5 日 定 稿 6月 5 日~ 6月 15 日 论文评阅小组评审论文(设计)
6 月 10日 毕业论文(设计)答辩
学生签字: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i 摘要 本文以电影《喜福会》系列为切入点,对比和比较了中国和美国在文化诸多方面的差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教育方式方面、爱情观和婚姻观方面、价值观方面、语言表达方面、称谓语方面。通过对电影《喜福会》中不同人物性格、生活方式及个人命运的刻画,生活化地描写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与交融,也深刻细致地表达出这种差异和交融对人们的启发和思考,表达作家谭恩美得人生观和中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世界观。几位女性主人公的命运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和交融的现实体现。 关键词:教育方式;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文化差异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ii Abstract This paper uses The Joy Luck Club series as an entry point, contrasts and compa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many aspects of culture, mainly discuss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of love and marriage, senses of value,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and address terms. The article describes the difference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igure characters, living ways, and individual fates in the movie The Joy Luck Club, and also profoundly expresses people’s inspiration and pondering upon the difference and combination. The fates of several female figures in the movie are the realistic manifestation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Key words: ways of education; views of love; views of marriage; value; cultural differences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2013届毕业论文 Contents 摘要................................................................................................................................. i Abstract ......................................................................................................................... ii Chapter 1 Introduction.................................................................................................1 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1 1.2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Novel ..........................................................................1 1.3 Introduction About the Thesis.............................................................................2 Chapter 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s Presented in the Movie....................................................................................................................3 2.1 Th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Movie.......................................................................3 2.2 Different Views on Love and Marriage ..............................................................3 2.2.1 Maternal Love in The Joy Luck Club..…....................................................3 2.2.2 Different Views on Marriage……..............................................................6 2.3 Different Senses of Value……............................................................................8 2.3.1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Family in the Pecking Order and American Family of Equality.......................................................................8 2.3.2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Family Concept and American Individualism...............................................................................9 2.3.3 China’s Modest Comity and American Foursquare People ....................10 2.4 Different Ways of Language Expression ….....................................................11 2.5 Different Uses of Address Terms......................................................................12 Chapter 3 Compatibility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14 Chapter 4 Exploring the Methods of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Sino-US Culture from The Joy Luck Club…………................................................16 4.1To Enhanc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16 4.2 To Show Understanding of and Respect for Foreign Cultures.........................17 4.3 To Seek Common Points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19 Chapter 5 Conclusion.................................................................................................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