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地震资料品质影响因素探析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地震资料品质影响因素探析
L一  ̄ 矗 (f ) / / 2 m 南 海 北 部 深 水 区 多 数 区 域 基 底 深 度 大 于 75 0 0 m, 覆 层 速 度 大 于 3 5 0 m/ , 震 主 频 低 于 上 0 s 地
区由于 海底崎 岖对地 震 波场 的影响 。
( )开 展 增 加 震 源 有 效 能 量 的 特 种 震 源 研 究 。 3
办 法 增 加 有 效 照 明 。在 二 维 已 不 能 解 决 侧 面 波 问 题 的 Ⅱ类 坡 折 区 及 海 山 带 部 分 区 域 , 议 直 接 上 三 维 建 甚 至 多 方 位 三 维 、 方 位 三 维 及 全 方 位 三 维 。在 处 宽 理 时 采 用 叠 前 深 度 偏 移 , 大 限 度 地 消 除 Ⅱ类 坡 折 最
第2 2卷
第 6期
邓 勇 等 : 东南 盆地 深 水 区地 震 资 料 品质 影 响 因素 探 析 琼
弱, 有效 信号 能量湮 没在 了多 次波 中 , 因此 去多 次波 是 深水地 震资 料处 理 的一 项核 心关键 技术 ”。 由于坡折 区地震 波场被扰乱 , 在速 度谱上表 现 出 某种程度 的“ 速” 因此速度拾取 的合 理性关 系到坡 低 , 折及邻近 区域能 否有效成像 ; 加之 南海北 部新近 纪火 山活动较多 , 发岩 及侵 入 岩发 育 , 种速 度 异常 区 喷 这
20 0m的深水 区与水 深 2 0m 的浅水 区作 比较 , 0 0 假
设 海 水 不 吸 收 地 震 波 能 量 , 难 算 出 进 入 深 水 区 地 不 层 的 能 量 仅 为 浅 水 区 的 1 1 0 加 上 地 层 的 吸 收 等 /0; 因 素 , 了深 水 区 深 部 , 效 能 量 已很 弱 , 到 有 因此 深 水 区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资料

名词解释:1.褶积模型:地震记录的褶积模型是当今地震勘探中三大环节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其应用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三大方面:正演、反演和子波处理。

层状介质的一次反射波通常用线性褶积模型表示,即:式中:w(t)为系统子波;r(t)为反射系数函数,符号“*”表示褶积运算。

2.分辨率:分辨能力是指区分两个靠近物体的能力。

度量分辨能力强弱的两种表示:一是距离表示,分辨的垂向距离或横向范围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二是时间表示,在地震时间剖面上,相邻地层时间间隔dt 越小,则分辨能力越强。

时间间隔dt 的倒数为分辨率。

垂向分辨率是指沿地层垂直方向所能分辨的最薄地层厚度。

横向分辨率是指横向上所能分辨的最小地质体宽度。

3.薄层解释原理:Dt<T/4或Dh在l/8与l/4之间,合成波形的振幅与Dt 近似成正比,可用合成波形的振幅信息来估算薄层厚度,这一工作称之为薄层解释原理。

4.时间振幅解释图版:我们把层间旅行时差Δt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以及薄层顶底反射的合成波形的相对振幅ΔA与实际地层的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统称为时间-振幅解释图版。

5.协调厚度:在相对振幅ΔA与实际地层时间厚度ΔT的关系曲线上,ΔA最大值所对应的地层厚度称为调谐厚度。

协调脉冲。

6.波长延拓:用数学的方法把波场从一个高度换算到另一个高度,习惯上称之为波场延拓。

7.同相轴:各接收点属于同一相位振动的连线。

8.波的对比:根据反射波的一些特征来识别和追踪同一反射界面反射波的工作,方法:相位对比、波组或波系对比、沿测网的闭合圈对比、研究异常波、剖面间的对比。

9.剖面闭合:相交测线的交点处同一反射波的t0 时间应相等,是检验波的对比追踪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10.广义标定:是指利用测井、钻井资料所揭示的地质含义(岩性、层厚、含流体性质等)和地震属性参数(如振幅、波形、频谱、速度等)之间的对比关系,判别或预测远离或缺少井控制区域内地震反射信息(如同相轴、地震相、各种属性参数等)的地质含义。

地震反射波法

地震反射波法

(2)接收
地震波的接收除观测系统和地震仪的仪器因素 选择外,主要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检波器的选择:一般认为采用自然频率较高 的检波器,有助于扩展记录信号的宽高频,从而有 助于提高地震记录的分辨率,压制低频干扰。此外, 在陆地勘探中,选用速度检波器,而在水中接收时, 采用压力检波器。 (2)埋臵条件的选择:根据仪器的响应与波的振 动方向之间的关系,采用垂直检波器接收地面位移 的垂直分量,可得到最大的灵敏度。因此检波器要 埋直。此外为使得检波器与大地耦合好,应埋臵在 潮湿、致密的土壤或岩石中。
SN v x 2n
3、地震波的激发与接收
1、P波的激发与接收 2、SH波的激发与接收
1、P波的激发与接收
激发 接收
(1)激发
激发震源分为两类:一为炸药震源,另一为非炸 药震源。对于激发纵波而言,两类方式均可选择,一 般以实现地质目的为准。相比而言,炸药震源激发的 勘探深度的选择范围要大得多。在激发时,对震源一 般有两个要求:①激发力要竖直向下;①激发装臵或 药包与大地耦合要好。 若采用炸药震源激发,一般在浅井或浅坑中埋臵 药包,且药包的体积要小、成点或球状,以保证激发 效果。此外,在潮湿的土层或浅水面以下激发比在松 散的干土层中激发效果要好。 为提高勘探的分辨率,希望激发信号的频带宽、 主频高。实践表明,在浅层地震勘探中,小药量高爆 速的炸药震源和枪击震源等都能获得比较好的效果。
在反射波法勘探中,我们根据 各种环境、激发以及传播因素产生 的干扰的动力学和运动学特点,将 干扰波分为两类: 其一是规则干扰波 其二是不规则干扰波
下面分述其主要特点。
规则干扰波主要有:声波、面 波、工业电干扰、多次反射波、侧 面波以及绕射波等。
其主要特点为在时间或空间上表现 出一定的规律性,能量一般较强。与有 效波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频率、视速度和 到达时间三个方面,并且大部分干扰主 要表现出视速度和到达时间两个方面与 有效波存在差异。如面波、声波和多次 反射波等。

通~南~巴大山区三维采集资料品质及影响因素分析

通~南~巴大山区三维采集资料品质及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 采集难点
( 部分地段可达 4 。 5 左右 ) 因此 , , 在资料采集过程 11 表层激发条件较为复杂 . 通 ~ ~巴地区的表层激发条件大致可分为 南 三类 : ①砂岩 ; ②泥岩 ; ③河滩卵右激发 。其 中, 砂 岩和泥岩激发效果较好 , 河滩卵石激发效果较差 。
在部分 岩砂 、 岩激 发 区 , 于 出 露 岩层 倾 角 较 大 泥 由
质主 要 受到 工 区地形 、 发岩 性 、 裂发 育情 况 , 激 断 以及 激 发 井 组合 形 式 等 多方 面 的影 响 。通 过 对 通 ~南 ~巴大 山 区的三 维采 集 资料 品质进 行 分析 , 对影 响 通 ~南 ~巴 大 山 区三 维 采 集 资料 品质 的各 种 因素 , 进行 了认 真 分析 和 总 结 , 对如 何 消除 这 些影 响提 出 了针对 性 的技 术措 施 。这将 对 并
维普资讯
物探 化探 计 算技 术 1 2 地下 断裂极 为发 育 .


l l


3 3
∞ 如 ∞ 如 ∞ ∞ ∞ ∞ ∞ ∞
3 0卷

4 Biblioteka 通 ~南 ~巴地 区 的地 下 构造 属 背斜 型 断 块构
3 采集 资料 品质影响 因素分析
段卵石巨大 , 堆积较厚 。采用冲击钻成井时 , 由于 井深受到一定程度 的限制 , 从而导致激发效果变差
( 图 1。 见 )
图 1 通 ~南 ~巴地 区 D M 图 E
F g 1 T e DEM p o o g Na - a mo n a n u ra i. h ma fT n - n B u ti o s ae
重, 因而反 射 系数 极不 稳定 。

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控制

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控制



地震采集施工
开工前准备 仪器设备:测量
仪器、地震记录仪 器、电缆检波器通 讯工具、钻机、运 载车辆等
主采集前 测量及清障工 作(物理点放 样) 表层调查 试验工作:施 工参数的确定 (激发、接收、 排列)
主采集 激发系统 接收系统 资料的监控
质量评估与验收报告 基础工作:数据 格式正确、整理 上交齐全 监视记录的评测 现场处理剖面的 评价 地质任务方完成 的评估 验收报告的编写
聚焦和均匀性分析技术优选“良好的面元属性”
两种观测系统偏移距均匀性分析
偏移距均匀性分析可快速分析 偏移距的平面分布特征,根据 偏移距分布的“孔洞”情况, 可判别观测系统用于叠前偏移 的优劣。 两种观测系统叠前偏移分辨率函数 用聚焦分析技术可获得叠前偏 移时的能量聚焦情况,能量聚 焦好就表明叠前偏移噪声小, 更有利于获得好的叠前偏移效 果。
inline crossline
正演和照明分析技术优选“能解决的地质问题” 设计反映目标地区特征的地质模型,通过照明分析和模型 正演分析观测系统对各目标层位的照明情况和成像效果, 优化观测系统布局和指导炮点加密,设计出“能解决地质 问题”的观测系统。
地质模型 正演炮记录 观测系统照明效果
观测系统分析评价技术的思考
地震勘探资料的质量控制




三 四

处 解

理 释



三 四

处 解

理 释






质量控制 全面 全过程
地震勘探过程
采集、处理、解释
地震勘探过程 采集、处理、解释 采集施工--依据采集技术、工程设计获得合格 的地震主采集数据和有关的地震辅助信息(主要有 测量和近地表调查) 数据处理--用采集获得的全部数据经处理获得 优质的地震成果数据体(或剖面) 资料解释--用处理提供的地震成果数据(含叠 前道集数据)结合地质、测井等资料获得关于地质 构造、地层、沉积、圈闭、储层岩性及含油气性等 合理有据的推断和预测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地震勘探方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模拟地震勘探过程,验证地震勘探方法的原理和效果,了解不同地震勘探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为今后油气勘探和地质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二、实验背景地震勘探是一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通过人工激发地震波,利用地下介质弹性和密度的差异,分析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规律,推断地下岩层的性质和形态。

目前,地震勘探方法主要包括反射波法、折射波法、地震测井等。

三、实验内容1. 实验设备(1)地震波源:模拟地震波发生器,产生频率、振幅可调的地震波。

(2)检波器:模拟地震波接收器,用于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3)数据采集系统:用于记录地震波信号,并进行实时处理。

(4)数据处理软件:用于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2. 实验步骤(1)设置实验参数:根据实验要求,设置地震波源频率、振幅、地震波传播速度等参数。

(2)激发地震波:启动地震波源,产生模拟地震波。

(3)采集地震数据:将检波器放置在地表,接收地下反射回来的地震波。

(4)数据记录:将采集到的地震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实时处理。

(5)数据处理:对采集到的地震数据进行去噪、偏移、解释等处理,分析地下地质结构。

3. 实验结果(1)反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剖面,可以识别出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2)折射波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传播的路径,可以确定地下介质的波速和密度。

(3)地震测井:通过分析地震波在地下不同层位的传播特性,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四、实验分析1. 反射波法:反射波法是地震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技术成熟,应用广泛。

(2)可以识别地下不同层位的反射界面,判断地层性质和厚度。

(3)数据处理方法较为简单。

2. 折射波法:折射波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以下缺点:(1)适用范围有限,要求下层波速大于上层波速。

(2)数据处理方法较为复杂。

3. 地震测井:地震测井具有以下优点:(1)可以确定地层岩性和孔隙度。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抗干扰方法:组合检波、水平叠加法、垂直叠加法、频率滤波。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反射法:多用综合平面图表示。形式简单,直观地表示了炮点和 排列之间的关系。
O2激发,O1O2接收,用斜线段O2A 表示,对R2R3进行了一次观测,叫 单次覆盖; O1激发,又在O2O3接收,用斜线 段AB表示,又对R2R3进行了一次 观测,叫二次覆盖。 同理,可对R2R3段进行更多次覆盖。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对整条反射界面进行多次覆盖的系统。 多次覆盖技术:压制多次反射波之类的特殊干扰波,以提高地震 记录的信噪比。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3)工业电干扰
在城市工作,当地
震测线通过输电线路时, 检波器电缆会感应50Hz 电压,形成工业电干扰。
图5.13 相干干扰波记录
三、干扰波调查 为了了解各种干扰波的分布特征,以便采取一系列压制干扰波
的方法技术,在野外地震数据采集之前,必须进行干扰波调查。 1.震源干扰波调查
图5.14 震源干扰波调查(a) 干扰波调查记录 (b) 解释结果
目的:确定反射波和干扰波的分布特征,确定有效的观测系统。
具体做法:以小道间距埋置检波器,在零偏移距处激发,随 后移动检波器排列或移动激发震源。每次移动距离应等于一个 排列长度,以保持干扰波同相轴的连续性。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观测:介绍自然灾害的观测方法、手段及数据采集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观测:介绍自然灾害的观测方法、手段及数据采集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观测
引言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环境因素引发的广泛破坏和威胁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的事件。

为了有效地应对和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监测与观测。

本文
将介绍自然灾害的观测方法、手段及数据采集。

1. 自然灾害观测的重要性
1.1 帮助预测和预警 1.2 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1.3 为应对和减轻灾害影响
提供基础
2. 自然灾害监测与观测的方法和手段
2.1 大气灾害观测方法 2.1.1 气象观测站 2.1.2 遥感技术 2.1.3 气象雷达 2.2 地震灾害观测方法 2.2.1 地震台站 2.2.2 地震监测网 2.2.3 地震预警系统 2.3 水灾观测方法 2.
3.1 水位观测站 2.3.2 遥感技术 2.3.3 水文模型 2.4 火灾观测方法
2.4.1 火警监测系统 2.4.2 遥感技术 2.4.3 空中监测
3. 自然灾害观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3.1 数据采集方法 3.1.1 传感器技术 3.1.2 遥感技术 3.1.3 空中监测 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1 数据质量控制 3.2.2 数据模型建立 3.2.3 数据可视化与分析工具
4. 自然灾害观测与应对
4.1 利用观测数据进行灾害预测与预警 4.2 基于观测数据进行灾害影响评估 4.3 基于观测数据进行灾害应对和减灾决策
结论
自然灾害的监测与观测是减轻灾害影响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观测方法和数据采集技术,可以提高自然灾害的预测准确性和减灾效果。

我们应该加强对自然灾害观测的重视,充分利用观测数据来应对自然灾害,确保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
【摘要】石油资源是现阶段世界性重要资源,随着石油开采的发展,石油勘探进入岩性勘探阶段。

对石油开采中地震资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要求地震资料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随着科技的进步,数字地震仪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资料采集中,促使地震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为提高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影响精度,丰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本文主要探讨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

【关键词】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影响精度;因素分析
石油地震采集工作在石油勘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地震信号必须利用更加精准的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丰方法,提高地震资料采集的质量,同时提高石油开采过程中井位提取的准确性,促进我国石油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而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工作是取得第一手资料的主要方式,在石油开采过程中必须做好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及影响精度的因素分析工作,提高石油开采质量。

1 工程概括
本勘探工程位于长岭断陷深层二维工区横跨长岭、乾安、前郭、通榆、农安、双辽等六市县境内。

工区西北部地势平坦,主要为农田及盐碱地,地表起伏不大,东部和南部有较大的高岗,全区地面海拔123m-276m。

工区内交通方便,有国家级、县级及乡级公路通过。

工区内有中石化矿权登记区。

工区地理坐标约为:东经123°00′-124°50′北纬43°50′-45°15′。

工区内完钻的深探井都集中在断陷的东部斜坡带的南部伏龙泉构造、双坨子构造、大老爷府构造上,发现了双坨子、大老爷府、伏龙泉3个深层气藏,提交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0.09×108m3。

工区内地势较为平坦,整体上呈东高西低趋势,地面海拔在130m-260m之间。

地表主要为农田、草地及盐碱沼泽地,典型的地貌还有林带、沙岗、稻田、村镇和采油区的油田设施等。

2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2.1 集中式采集法
在地震数据采集过程中整个信号的处理流程为:检波器拾取地震信号,将地面振动信号转化为模拟电压信号,再将此信号传输给大线滤波器,滤波之后的信号传送给低噪声放大器放大,再将放大后的信号送高通荣波器及陷波器等进行模拟滤波处理,同时采用大陡度去除假频滤波器,最后将信号送入多路转换开关通过复用转换后完成采样处理。

在信号处理过程中对于较大的信号可以选择较小的增益放大,然后调整IFP的模拟信号,将所得到的各路信号进行合理的编排,再将编排后的结构送入数字磁带记录。

2.2 分布式遥测法
在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集中控制式数字采集仪检波器一般通过大线连接采集系统,但是大线上的传输的信号一般是模拟信号,地震采集中信号的传输距离又比较远,所以信号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感染,降低信号质量。

由于大线重量的限制分布式摇震仪的在设置的过程中一般在120道以内。

2.3 四2区三维地震采集法
在野外地震资料采集过程中,四2区三维资料处理方法类型比较多,比如单炮净化、反褶积试验、频谱分析以及交互速度分析。

四2区三维地震采集法的信号处理效果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波阻特征比较明显、较高的讯噪比、背景比较干净,同相轴可连续追踪对比的优势为:较高的分辨率、成像好、断面清晰、断点干脆、增加信息丰富度,保真度比较好、地质清晰。

3 野外地震资料采集影响精度因素
本工程全区开展了重力普查,1:10万的地面重磁力测量与1:100万的航空磁力测量覆盖全区。

局部完成了电测深普查及大地电流普查。

地震勘探始于1975年,截止2004年,完成二维数字地震73711.9km,其中普通二维地震53902.7km,测网密度1km×1km~2km×4km,三维地震2943.7km2。

以上地震资料均不是针对深层采集,处理过程中又忽视了深层,加之地震采集跨年度大(85-97年度),不同施工单位、不同仪器型号差异,导致深层地震资料品质差,精确度低,难以对比追踪,严重制约了深层研究工作。

必须找到影响勘测地震采集资料精确度的因素,提高地质资料的质量。

3.1 环境因素
影响野外地震资料精确度的因素中环境因素主要是指环境噪音的影响,比如在石油勘探施工现场,自然风、人、车以及动物等都可能产生噪音隐形信号质量。

一般情况下噪音在5uv以下对地震信号没有太大的影响,大于5uv对地震信号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地震资料采集人员在勘探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指标,采集地震资料时最好躲过噪音高峰期,以便提高资料采集精确度,提高信号质量。

3.2 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在野外地震资料采集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施工现场的设备管理、仪器操作员的现场质量把关等。

在资料采集工作中人们往往比较重视仪器指标,而对其他设备管理不够重视。

野外放线一般雇佣的是农民工,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责任心不强、专业水平低,导致野外地震数据采集精度降低。

所以,进行野外资料采集之前首先要加强各岗位的岗前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责任心,严格各个程序管理控制,消弱人为干扰,促进野外地震信息采集精度。

3.3 仪器和电缆因素
在野外地震采集过程中,检波器和电缆质量也会影响采集资料精确度的提高。

比如检波器的失真程度超过一定的标准,会增加畸形噪音等级,较大的畸形噪音会大大降低地震波的信噪比。

这种情况发生在地震地质条件发育较差的地域降低资料采集的精确度。

电磁干扰也会影响地震采集中的精确度,在电缆传输工程中无可避免的产生电磁干扰,而电磁干扰作用在电缆上,相当于给电缆一端增加了共模信号,从而产生共模干扰信号和差膜干扰信号,在电压转化工程中共模干扰信号会被消失,而差膜干扰信号不会消失,影响资料采集精确度的提高。

所以在地震勘测过程中尽量使用高质量的电缆和检波器,以便提高地震信号的精确度。

3 结语
在石油勘探过程中,野外地震资料的采集方法和精确度占着比较重要的位置,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一定要采用科学合理的采集方法,同时避免环境、认为以及检波器和电缆对信号质量的影响,最大限度的提高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绪宣,王建花,张金淼等.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和处理关键技术及其野外试验效果[J].中国海上油气,2013(6).
[2]周滨,刘长镇,高祁等.海上浅水区地震资料采集方法研究[J].中国海上油气,2007 (2).
[3]李绪宣,王建花.张金淼南海深水区地震资料采集设计和处理关键技术及其野外试验效果[J].中国海上油气,2013(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