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
传教士的教师角色对洋务教育的影响

第29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7月 Vol. 29 No.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y 2007────────── 收稿日期:2003-03-27 作者简介:李剑(1972-),女,河北滦南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教师,硕士。
- 81 -传教士的教师角色对洋务教育的影响李 剑1,陆 红2(1.唐山师范学院 教育系,河北 唐山 063000;2.唐山学院 社科部,河北 唐山 063000)摘 要:晚清时期大批传教士以学兴教,开办教会学校、参与中国新式学堂的教育教学工作,并通过他们的教师角色将西方近代教育传入到中国,促进了洋务教育的深化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传教士;教师;教会学校;洋务学堂;洋务教育中图分类号: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7)04-0081-03一、传教士在洋务学堂中的教师角色由于翻译人才的急需,洋务派最初建立的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
1862年开设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语言学堂。
1867年以后陆续增设近代学科,包括算学、天文、地理、矿学、各国史略、万国公法等,成为名副其实的近代学校。
此后洋务派又在上海开设了广方言馆,后并入江南制造局,此外又在广州开设了同文馆。
许多拥有近代高等教育背景的英美传教士成为同文馆教习首选人员。
清政府通过外国公使人员推荐、直接招聘来选择教习。
比如同文馆首位传教士教习包尔腾就是由英国使馆秘书威妥玛推荐,丁韪良是由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推荐,象林乐知、傅兰雅等则是由地方官出面直接招聘的。
根据《同文馆题名录》记载,从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到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同文馆中洋教习达54人。
上海广方言馆先后聘外籍教员9人,广州同文馆12人,福建船政学堂初设时教习全为洋人。
其他新式学堂中洋教习亦不在少数。
由于各种原因,当时在洋务学堂中担任教习的传教士的人数一时无从考察,鉴于当时有可能担任教习的在华西人不是外交官便是传教士,可推断其中传教士不在少数。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

《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及对学校的影响》2023-10-26•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部门办学对学校的影响•部门办学的成就与问题目录•部门办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1晚清民国时期部门办学历程西方文化的传播晚清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传播,一些传教士和外交官开始在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建立学校,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活力和思想。
晚清政府办学兴起民族危机的加剧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距越来越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救中国。
因此,晚清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并鼓励民间办学。
传统教育的弊端晚清时期,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已经存在很多弊端,如科举制度限制了人们的思想自由和创新能力,引起了社会的广泛不满。
因此,晚清政府开始改革教育制度,鼓励新式学校的建立和发展。
民国时期,中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学校建设,特别是在乡村地区建立学校。
同时,一些部门也开始积极参与办学,为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
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部门办学在民国时期具有一些特点。
例如,一些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专门人才,如军事、医学、工程等领域。
此外,一些部门还通过支持公益事业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如捐资助学、建立奖学金等。
部门办学的特点民国时期部门办学的繁荣政治动荡晚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动荡的时期。
政府更迭频繁,社会不稳定,这为部门办学提供了机会。
一些部门通过建立自己的学校来培养人才,以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
经济困难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经济状况并不稳定。
政府财政困难,无法满足教育经费的需求。
因此,一些部门开始通过自己的资源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部门办学的历史背景与原因02部门办学对学校的影响部门办学对学校资金的影响资金来源多样化01部门办学通过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方式,如捐款、赞助、学费收入等,为学校提供了更多的资金来源。
资金支持力度大02部门办学往往能够提供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学校的整体实力。
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_评_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_

・书 评・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思考——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李喜所近年来,近代来华传教士以其活动的广泛性和影响的复杂性越来越引起史学界的关注,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之一。
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顾长声先生出版了《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一书,堪称新时期传教士研究的拓荒之作,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但该书是以传教士所依托和推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为主线,侧重帝国主义如何利用宗教侵华,因此无论内容安排,还是资料取舍,显然都忽视了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和教育活动,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自80年代中期以来,传教士问题的研究形成一股不小的热潮,有关论文越来越多,并相继出版了若干专门著作。
这些成果拓宽了传教士问题研究的领域,对传教士的社会文化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肯定;但大多还只是论述传教士在华活动的某个方面,还没有就全面评价传教士问题提出合理而又符合实际的解释体系和理论框架;研究范围主要集中于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教案、传教士的教育活动等有限的方面,对若干重要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对一些具体问题的探讨也待深入。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博士后王立新副教授撰写的《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一书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该书是继顾长声《传教士与近代中国》之后,近代传教士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特别是在解释体系、研究范围、资料运用及研究方法上均有创新和突破,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
同时,该书还引发了关于传教士与晚清现代化关系的一些新的思考。
一、关于如何评价传教士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如何评价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界有争论的一个问题。
美国学者费正清教授曾感叹说:“如何评价传教团体对中国的影响是一个真正的难题,这可能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
”说法虽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这一问题有相当的难度。
1949历 史 研 究1998年第2期 年后,国内学者从肃清帝国主义文化影响出发,把传教士在华活动冠以“文化侵略”,突出传教士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的作用。
浅谈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特殊教育

浅谈西方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的特殊教育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特殊教育是人类社会进入近代以来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近代人文主义、人道精神、平等理念的兴起和人类对自身认识深刻化的产物,是使用一般的或特殊的课程、教材、教育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对有特殊需要的人群( 如存在聋、哑、盲、智力问题等青少年) 进行旨在达到一般的和特殊的培养目标的教育活动。
虽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不仅存在特殊教育,而且有所发展,我们认为中国古代即使不乏传统残疾教育的成功案例,那也只是个案,古代中国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殊教育始于1840 年以后的晚清时期。
现代特殊教育的理念和实践最初是由跟随殖民者的脚步进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传入和推行的。
诚然,我们应当承认西方传教士来华是和各帝国主义国家侵华活动不可分割的,他们能够在中国举办特殊教育也深受殖民特权的庇佑。
但在认识到他们对我主权的侵犯的“ 破坏性”的同时,我们也应该了解他们传播特殊教育理念和兴办特殊教育的“ 建设性”。
一、特殊教育理念的传播如何对待残疾人,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
根据有的学者研究,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存在针对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机构。
据称,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机构称为“ 瞽宗”,是专门教育盲人的学校,是“ 世界上最早的特殊教育机构”。
但是,自秦汉以来的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里,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面却少有超过先秦时期举措的,“ 和先秦相比,反而逊色、萎缩了” 7。
就是到了20 世纪初,残疾人也多被拒之于受教育门槛之外。
1902 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小学章程》规定,凡是“ 资性太低,难期进益”和“ 困于疾病”的学生应该剔除、退出学堂。
1903 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章程》规定“ 学龄儿童如有疯癫痼疾,或五官不全不能就学者,本乡村绅董可奏明地方官,经查实,准免其就学”。
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

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教案: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近代史》教材第七章第五节“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
详细内容包括: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背景、传教士在华活动及其影响、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代表性案件分析(如天津教案、南昌教案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晚清时期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背景及其在华活动。
2. 掌握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特点及其影响。
3. 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理性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活动及教会案件的影响。
难点: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近代史》学习辅导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晚清时期传教士在华活动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活动、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天津教案、南昌教案等代表性案件。
4. 例题讲解:分析教会案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理性评价历史事件。
5.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本节课内容的填空题、选择题,检验学生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晚清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2. 内容:(1)晚清传教士来华背景(2)传教士在华活动(3)教会案件的产生原因与特点(4)代表性案件分析(5)教会案件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晚清来华传教士的背景及其在华活动。
(2)分析教会案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教会案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2. 教学目标的设定。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

西学东渐的主要传播方式介绍,学术思想传入本文导读: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
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
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
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出洋中国人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
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
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

传教士与近代中国提到中国近代史,最让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定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蹂躏和践踏。
他们残酷的对待中国百姓,掠夺中国的物产和劳动力。
随着外国侵略者的来临,传教士这一特殊的群体,也来到了中国。
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把传教士描写成披着宗教名义的恶魔,不但在物质上侵略我们,而且蚕食我们的精神世界。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重新整理历史,冷静的反思,我们不得不承认,许多外国传教士对19世界的中国文化、医疗、教育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不论是明清之际来到中国的传教士,还是在19世纪随着殖民扩张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来到中国的根本目的,都是传教。
而为了更好的传播西方的宗教,传教士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正如法国学者戴密微评论利玛窦等的活动时说“这种研究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彻底地了解中国以便更好地使它归化,而同时还有一种完全是科学方面的目的,这就是推动更透彻地认识中国,这并不是为了有益于中国,而是使欧洲受益。
”传教士与耶稣会士一样,都接受过高等教育,在传统西方文化环境中成长。
当他们来到中国,学识让他们有学习分析中国文化的能力,初到中国,中国的一切他们都感到新鲜,一个初到中国的传教士曾经不无夸张地说过除了风声雨声和婴儿的哭声,中国和西方相比是太不相同了。
他们会对中国人熟视无睹现象去思考研究。
用现在的话来说,他们有条件进行比较研究,经常是在东西方情况的比较中,发现了中国人习以为常而自身感受不到的东西。
西方传教士掀起了一股对中国研究的热潮。
据统计 1867年在华的338名传教士的出版物,其中仅以中文发表的就有787种,作者多为传教士。
毫无疑问,传教士担当了向西方社会介绍中国文化的角色。
在这期间,传教士为了更加方便的与中国人拉近距离,加强了对汉语言文学的研究,1807年来中国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把《圣经》译成中文的同时,开始编纂《华英字典》,1815年出版了第一卷,1923年出齐,总共6大本,合计4595页。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晚清时期西方来华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经济学院 1200015464【摘要】随着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晚清时期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重要而复杂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积极消极两方面辩证客观地分析了其影响。
一方面,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思想文化科技,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不少传教士向社会底层的百姓伸出救济之手,给贫苦困难的人民带去了福音。
另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对列强侵华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加重了晚清人民的苦难。
【关键词】晚清传教士近代中国社会两面影响近代中国是一段弥漫着炮火硝烟的屈辱历史,也是一段充满着探索救国道路努力的奋斗历史,一个特殊的群体——西方传教士在这段不平凡的历史背景中扮演着重要而复杂的角色。
多年来,人们对其的评价褒贬不一。
正如邹振环先生所言:“他们与明末清初来华天主教传教活动的最大不同点,还在于晚清来华新教传教士在鸦片战争后都受到了不平等条约的保护,因此,增加了对来华西方新教传教士的宗教传播和世俗文化活动评价的复杂性。
”①本文试图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辩证地评价晚清传教士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西方来华传教士简介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可以追溯至唐代,“唐代景教是第一次,元代也里可温教是第二次,明代中叶,随着葡萄牙殖民势力的扩展,天主教在中国又重新取得了布道的机会”②明代以来西方传教士面对固守传统的中国人,采取了“以学术为媒”的手段,颇有策略地以传播西方科技为名渗透基督教的信仰和伦理道德。
至晚清时期,列强打开中国国门,扩张在华势力,为来华传教士提供了一定的庇护,也不可避免地使传教士的活动染上了殖民侵略的色彩。
一方面,许多传教士秉持着弘扬福音普世济民的宗教信仰为中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一方面,部分传教士充当了列强侵略中国的先锋和军师,甚而直接参与了侵略活动,对中国人民犯下了不可掩盖的罪行。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当我们走在中国现代化的都市里,仍会时不时看到一些西式教堂里布道的西方传教士和虔诚祈祷的中国基督教徒,以及历史遗留下的教会学校、教会医院等,可以想见当年传教活动的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txt大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需要不停地做出选择;而小人物的悲哀在于他们从来没有选择的机会。
男人因沧桑而成熟,女人因成熟而沧桑。
男人有了烟,有了酒,也就有了故事;女人有了钱,有了资色,也就有了悲剧。
教育理论与实践10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3月上总第132期晚清时期,传教士为了以教育达到传教目的,不遗余力地将西方现代教育引入中国。
他们批判中国传统教育,宣传鼓吹西方教育制度,并且通过教会学校和参与洋务教育的机会将西方教育模式引入中国。
一、办教会学校,翻版西方教育模式无论英美,基督教会在教育的开办上一直占着主要的位置。
在 19 世纪,英美学校中已经开始教授科学课程,到19 世纪中期,西方已经有了一批大学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教学水平上具有了世界领先水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西方教育中开始普遍重视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教学内容更丰富,教育观念更进步,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教学注重实物教学和科学实验、启发和引导,反对灌输和体罚,德智体美并重。
这些在传教士按照母国的教育在华办教会学校时,都不自觉地移植到中国的土地上,使教会学校成为传教士宣传鼓吹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优越性的实例。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规律,教会学校逐渐走向了世俗化和本土化,开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发挥其作为教育机构的功能。
鉴于洋务运动时期对西学和新式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与之强烈对比的巨大空白,教会学校成为中国第一批西学人才的养成所,当洋务教育兴办新式学堂时,教会学校发挥了其示范作用。
1.教会学校最早开设自然科学和外语课程,为洋务学堂课程设置提供参照教会学校最早开设自然科学课程。
以狄考文主持的 1876年的山东登州文会馆从第一年就开始有笔算数学,到第九年就已经涉及到微积分;对比洋务教育中新式学堂尤其是领头雁京师同文馆的八年课程表,发现从第四年开始数学和代数学的教授,第五年讲授格物,讲解《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第六年讲授微积分、航海测算,到七八年已经涉及到化学和天文测算。
由此可见,西方科学课程已经被引入中国,成为洋务学堂课程设置的参照物,体现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教育的中国版。
①教会学校普遍重视外语和科学课程,弥补中国传统教育中自然科学知识和教育的缺陷,满足了洋务事业对新式人才的需求,教会学校也是以此作为吸引学生的手段,间接地满足洋务教育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2.教会学校展示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形式,为洋务学堂管理提供样板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就是对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扼杀,学生实践能力差。
教会学校则与之相反,教学方法比较科学。
比如,讲生理课时有人体结构标本,植物课有各类模型,先说现象再叙原理。
同文馆的学生还经常作一些基本的化学和物理实验,学馆要求学生参与译书,到总理衙门担任翻译。
医学教习德贞也经常让学生到医院实习。
教学一般都从学生实际水平出发,循序渐进进行教学。
实行的选课与学分制,近代科学的教学考核和课程设置制度,教学中还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参加班级管理,倡导自由独立。
同时是中国传统教育所不具备的,这些都保证了教会教育的教学质量。
教会学校中,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平等,体育和美育颇受重视,开当时新型学校风气之先,这些方面亦对洋务学堂有影响。
比如福州船政学堂曾购买了一些秋千、皮球等体育用品,供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甚至连学堂监督也和学生一起荡秋千、踢皮球、打燕子,这是旧式学堂闻所未闻的。
②3.教会学校的留学现象间接促进洋务教育留学中国近代的留学潮在教会学校中开始传播。
而中国官方留学生的派遣特别是赴美留学的派遣,大都和传教士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马礼逊学堂的学生容闳是中国近代最早的留学生,中国近代首次官派留学生的促成者和领导者。
1872 年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官费留学生的派遣与容闳的努力分不开。
而追本溯源,马礼逊学堂的教育奠定了容闳一生思想的基础。
中国近代女子留学第一人金雅妹亦是由美国传教士麦加地带出国门,成为我国近代妇女界第一位女大学医学毕业生。
柯金英和石美玉也是在传教士的资助下赴美留学的,都学有所成。
早期近代留学生主要是教会学校的学生,或传教士收养的穷孩子,而晚清派出的首批留学生虽然与传教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传教士对近代留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教会学校是从传教的需要出发,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教会学校教育体制和模式被中国人自办新式学堂所借鉴,当时许多学堂兴办都以教会学校为榜样。
传教士们也力图通过办好教会学校对中国教育施加影响,“使中国各种学校,见吾会所设之学校,整齐完美,必能引起其奋发之心,或相与规摩以求则效,或力图完美以示振兴”。
③传教士与晚清时期西方近代教育的传入李剑摘要:晚清时期的传教士为达到传教目的,积极涉足教育领域。
他们办教会学校为新式学堂建立和发展提供样板,进入洋务学堂充当各科教习,并利用各种机会变革和参与筹办洋务学堂,将西方近代教育引入到中国的大地上,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关键词:传教士;近代教育;教会学校作者简介:李剑(1972-),女,河北唐山人,唐山师范学院教育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教育史。
(河北唐山 063000)教育理论与实践11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3月上总第132期二、改革、筹办洋务学堂,全面移植西方教育模式传教士在洋务教育时期发挥着西方教育引入者的作用。
最值得一提的是丁韪良对京师同文馆的改革和丁家立对天津中西学堂、福开森对南洋公学的筹办。
他们将近代教育的制度、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和原则以及学校管理等全面移植到学堂的运行当中,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丁韪良与京师同文馆丁韪良(W.A.P.Martin,1827-1916),美国传教士,自1869 ~1894 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达 25 年之久。
他对洋务教育乃至中国教育近代化最大的贡献就是他按照自己对西方近代教育的理解对同文馆进行了改革,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聘任专职教师,完善师资,比如先后聘医学、天文学、法文、英文、生理学各科专任教习,为同文馆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扩大学生来源,不再只从八旗子弟中而是从全国各省招收青年才俊,扩大了受教育面;三是引入班级授课制,制定了新的课程计划,对学制进行了改革。
丁韪良拟定了两套课程表,分为八年制和五年制,适用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课程设置全面,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内容,满足了人们对西学的渴求;在教学中重视科学教学方法和考核制度。
四是完善学堂的教务管理,对学生、教师、课程设置、考试、职责、工资、伙食都做出了规定,建立了考试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作息制度、课堂规则、学籍管理、财务管理、校务管理、寝室食堂规则等。
从最初的《同文馆草程六条》到拟出同文馆章程十八条、续增同文馆条规八条,基本勾勒出近代中国学校的校规。
五是改善教学条件,辅助教学。
1876 年在丁韪良的力促下清廷拨款建造中国最早的化学实验室和博物馆,1888 年又建立了天文台和物理实验室。
在丁的主持下,京师同文馆又逐渐建起了一个图书馆,所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没有的新鲜事物,开新式教育风气之先。
在丁韪良的主持下,同文馆成为近代中国著名的官办高等教育机构,使洋务教育成为近代教育的开端,同文馆和西学的影响随处可见。
据《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记载,在 91位毕业离校生从事的职业中,在外交部或涉外部门任职的有40人,在政府机构和军事部门任职的有 27人,从事教育的4人,在铁路等实业部门和其他部门任职的有 20人。
④这批由清政府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辛丑条约后废除科举、建立新型教育体制提供了经验,而在这一过程中外国传教士教习尤其是丁韪良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2.丁家立与天津北洋西学学堂丁家立(Tenney,Charles Daniel),曾获神学硕士学位的美国传教士。
1895 年受聘于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堂)为总教习,实际负责学堂的全面工作。
学堂创建之初就规定头等学堂为大学本科,二等学堂为预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两级制普通学堂之始。
并首次将西方近代分年课程与班级授课制运用于教学过程。
头等学堂重视学以致用,课程安排、讲授内容、使用教材,均以美国哈佛、耶鲁等大学为标准,学生毕业可以不经考试直接升入美国著名大学的研究生院。
北洋西学学堂开设数学、地舆学、万国公约等课程,从而使其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所比较系统介绍西方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丁家立制定的许多校规,以及对教习的延聘、学生的招生及考核做出的严格规定等都为后来众多高等院校所效仿。
他引进西方高等教育的模式,还影响到随后建立的大学,乃至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学制。
丁家立担任初创时期的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堂总教习达 11年,不仅为学校的创办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他还亲自编写教材并为学生开课。
⑤1906 年丁家立辞职,北洋大学堂学生在《送丁公家立序》中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丁公之功,不其伟矣。
”⑥毕业于北洋大学堂的著名科学家李书田认为北洋大学堂能成为东方有名学府,皆丁家立的功劳。
这些充分说明了传教士丁家立在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大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3.福开森与南洋公学福开森(John Calvin Ferguson,1866-1945),美国传教士,福开森担任南京汇文书院院长长达九年。
后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分设师范院、上院(大学部)、中院(中学部)和下院(附属小学)。
被聘为首任监院至 1901年。
福开森任职期间全盘按照美国的教育模式办学,借以实现他影响中国教育的思想。
在1893 年中华教育会第一届年会上,他即号召西方传教士“不应把兴趣限制在我们(教会学)里面,我们必须解决整个教育更大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能领导中国产生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⑦他不仅按照聘任合同规定,负责公学教师、学生的考核稽查,而且还被委托总管校舍基建工作和安排学习的课程,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创外院(小学堂)、中院(中学堂)、师范院、上院(大学部)和专科(即特科,包括政治班和商科)相配套的完整的教育体系,其中外、中、上三院相衔接的教育制度的实行为中国近代大中小学三级制的雏形;并且福开森重视体育,安排军事操练课,引进了足球、棒球和网球等项运动,召开运动会,引得市民争相观看,盛况空前。
南洋公学为交通大学前身,汇文书院为金陵大学基础,福开森参与兴办中国这两所近代高等教育学校,积极传播近代科学和引进西方教育模式,为中国近代培养新式人才,清政府曾赞许说“查京外所有学堂,已办数年,办有成就者以湖北自强学堂、上海南洋公学为最。
”⑧注释:①王元德,刘玉锋.关于文会馆课程.文会馆志.1913:3-4.万国公报.华文书局影印本,第12册,第7224-7225页.关于中西书院课程.万国公报.1881:8558.陈学恂.京师同文馆课程.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第31页.②刘志琴.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第一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536.③中华续行委员会.中华基督会年鉴,1914,转引自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社会现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222.④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316.⑤丁家立在职期间主持编辑《北洋丛书》作为学校教材,他所著《英文法程》上下册和该校教授美国人任纳福所著《世界通史》皆为当时最流行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