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外国教育史课程讲义17——现代欧美教育思潮19世纪和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教育理论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

1899年,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一词来表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把他自己所主张的教育理论称为“现代教育”。

此后,在现代欧美教育理论中,开始出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概念,并引起了“现代教育”理论和“传统教育”理论的反复论争。

随着20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许多新兴学科的兴起,以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在欧美国家中先后出现了一些新的教育思想流派。

它们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中社会发展的产物。

它们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作出各自的阐述,从而形成了空前活跃的教育思潮。

第一节改造主义教育改造主义教育是在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中逐渐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思想。

改造主义教育家自称是进步教育的真正继承者和亲密的盟友。

改造主义教育也以实用主义教育的一个分支而著称。

在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萧条,社会动荡。

当时在美国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并产生广泛影响的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首当其冲地因其强调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中心的教育而未能妥善处理社会改造问题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因此,一些原来坚持“儿童中心”理论的教育家在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政策下,要求学校更加注意它的社会责任。

在1932年的进步教育协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康茨(G.S.Counts)作了题为《学校敢于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吗?》的著名演说,对当时的美国学校教育提出了挑战。

1934年10月,康茨又和拉格(H.O.Rugg)’等人组成一个称为“拓荒思想家”的团体并创办教育刊物——《社会拓荒者》。

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对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理论的具体论述作了修正,主张教育要少强调“儿童中心”,多强调“社会中心”,少关心“个人生长”,多关心“社会改造”。

第4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第4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不可使还不喜欢读书学 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可使他尝到 读书的苦味,以免他过了青年时期还觉得读书是 一件可怕的事情。”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
“劳动是社会人不可豁免的责任。任何一个公 民,无论他是贫或是富,是强或是弱,只要他不 干活,就是一个流氓。”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基本思想
高度重视教育,批判传统教育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一件, 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提出“自然教育”思想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顺应人的自然本
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类型 婴儿期 母育学校 (0-6岁)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外部感觉
儿童期 国语学校 初等教育 (6-12岁)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中等教育 (12-18岁)
青年期 大学 (18-24岁) 高等教育
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力和判断力 协调性和意志力
(四)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2.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道德,而教育的基本手
段是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道德教育
目的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作用。
3.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为两大类:
兴趣。统觉的主要条件。兴趣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
活动的警觉状态,是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
(二)论教育目的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一)(二)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一)(二)
1.宗教、神学色彩;“原罪”的人性说; 2.教育思想衰微; 3.教育目的:培养信徒,扩大教会势力; 4.教育内容、方法单一;
三、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
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文化革命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反对禁欲、尊重儿童天性) 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 提倡学术、尊重理性;
3.“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主要课程”;
4.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5.教师要德才兼备、宽严相济;
古希腊罗马教育特点品析:
1.西方教育思想的开端; 2.浓厚的哲学意蕴; 教育终极问题、本质问题的追问; 3.精英化;
4.一般社会问题的追问,没有专门的教育问
题意识;
二、中世纪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公办教育替代私人教育:“教育是政府的事”;
2.“灵魂三分”与“和谐教育论”;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体育、德育、智育;
3.教育分段:
胎教、婴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四)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巨大作用;
2.先研究儿童的天赋、年龄、才能,再进行教学;
五、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
1.19世纪,英、法、德、俄、美等国政治经济发生 巨大变化,发展进程不一,提出了不同的教育需 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 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
六、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方教育思想
现 代 西 方 教 育 思 想 流 派
课程内容目录:
第一讲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第二讲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第六章 17、18、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
分班教学
考入伊顿的学生基本都是尖子,但不等于每个学生的天分、特长、爱好都一样。“分班制”就是为了避免成群教育的粗略。
学校从每个学生考入伊顿的第一个成绩起,在英语、数学、法文等每一学科下分别分出等级(班),一般14级,较小的学科相应减少。它与笼统的快慢班不同,一个学生不是被笼统地归在快或慢的班里,而是每一科在不同的班级里。
(1)初等学校:由教会掌握,非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办一些慈善学校,如: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等。教学条件很差,教学内容简单,重视宗教、阅读,轻计算。教师多由手工业者、伤残军人、老年人等充任,没有专职教师,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贫民儿童,富人通过家庭教师对子女进行启蒙和中学预备阶段教育。(《简爱》中简爱被舅妈送进了一个教会慈善学校,那个学校的教育很严苛,老师会用圣经中的一些关于惩罚、暴死的故事给学生做教材,伙食及其差,学校里还会有疾病,简爱的好朋友就是得伤寒死的。而一些富人家如英格拉姆小姐都是请家庭教师进行教育,家庭教师的地位比较低,工资也不高)星期日学校: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为贫民儿童举办的一种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为贫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和宗教知识。私立收费的初等学校,一种是由若干资产的人设置的,主要为男孩升学或就业服务;另一种是由老年人、手工业者为业余活动而开办的。
(1)国家干预教育的开端
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很少干预教育。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19世纪初,不同的社会势力和思想家对政府是否应该干预教育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竭力反对政府插手教育;许多政客和资本家也反对政府承担教育责任,担心工人阶级受到更多教育后会危及自己的统治地位和经济利益;有些思想家也反对政府干预教育,认为这样会妨碍人身自由。英国传统的自由主义在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比如在经济上出现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政治和外交上一直保持欧洲均势政策都是“自由主义”的体现。自由主义思想是自由竞争思想的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管理体制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第6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自 然 知 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物理、化学、地理 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图画、唱歌
社 会 生 活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本国语、外国语 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3.教学过程理论

四段教学法: 方法
明了
联想
系统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 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受之于自然的教育(以此为基准) 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受之于人为的教育
19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大都深受其影响,如赫尔巴特、
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
四、赫尔巴特
Herbart(1776—1841年)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被誉为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 小传
生于律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8岁,入大学学习哲学。
《爱弥儿》的影响
歌德——此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 康德——忘记定时散步
席勒——卢梭是新的苏格拉底
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等人以其
思想为出发点。
三、裴斯泰洛齐与“要素教育”
Pestalozzi(1746—1827年)
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7~19世纪的教育思想

17~19世纪的教育思想
(3)要求教育深入研究儿童的身心特点,遵循自然而施教,成为近代儿童研究的先行者及内发论的一代宗师;
(4)提出“回归自然”的主张是教育史上哥白尼式的革命,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巨大变化。他提出研究学生、研究儿童的口号已成为教育研究中的永恒课题;
(5)驳斥了历史上沿袭已久的“原罪说”和“预成论”儿童观,确立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新儿童观。
斯宾塞
19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代表作是《教育论》。
1提出教育目的在于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完满生活包括五个方面:直接保全自我的活动;间接保全自我的活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与社会和政治有关的活动;满足各种爱好的闲暇活动;
2对传统的古典教育进行了批判,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主张将科学知识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19世纪
人物
人物评价
思想理论
对教育学科学化的贡献
历史地位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传统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其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一书被视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他本人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1伦理学思想和教育目的: 赫氏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包括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五种道德观念,它们构成教育目的论的基础;
1自然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以人的自然天性为基础,切忌限制或干涉儿童的自由发展。因此教育应当遵循自然。
2自然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教育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和尊重儿童的个性。
3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自然人”,即既能履行社会成员的职责,又能保持纯真天性,身心协调发展的社会“自然人”,实际上是指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的事业家和自由劳动者(资产阶级新人)。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

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西方教育史思想内容总结:西方教育史思想是指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经过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再到现代教育形式的形成与发展的一系列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

在这一历程中,西方教育思想经历了诸多变革和发展,对整个西方文化和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时期,教育被视为人的基本素质的开发和培养,被赋予了“美德”的重要使命。

柏拉图提出了“国家的核心要保证守护者阶层受到高质量、全面的教育”的思想,他重视诗歌、音乐、体育等身心修养的培养,主张培养优秀的统治者和守护者。

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具体知识的传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提出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原则。

中世纪的基督教教育,以教廷的宗教教育为主导,强调对信仰的传授和道德的教育。

教会成为唯一的权威,教育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注重培养人的虔诚与忍耐力。

修道院学校兴盛起来,成为中世纪教育的重要机构,负责对教士和僧侣进行系统的学术和宗教教育。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兴起,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始得到重视。

人文主义强调个人的全面发展,重视人的自由和个性,提倡以人的本性为基础的自由发展和真理的追寻。

二者相结合,形成了以贵族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

同时,文艺复兴对学术研究的推动,促进了大学的发展,使教育成为独立学科,并开始注重实践。

17世纪启蒙运动时期,教育改革开始兴起。

启蒙思想家们认为教育应以理性为主导,注重发展人的理性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育应该使人具备自主的能力,追求真理和幸福。

教育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法国和德国,法国的孟德斯鸠主张通过教育来改造社会,德国的康德主张以道德和公民担当为教育的目标。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引发了对教育的新思考。

工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了工人阶级的兴起,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与日俱增。

教育的目标从贵族阶级的培养转向了广大劳动阶级和中产阶级的综合发展。

公立学校系统逐渐建立起来,普及义务教育成为全民教育理念的基石。

20世纪,发展到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17— 1919世纪英国教育

17— 1919世纪英国教育

主 要 教 育 家 思 想
洛克:“白板论”, 教育对个人和社会作用巨大, 绅士教育,道德观念, 德性重于学问,学问内容为实 用知识
小结:

科学教育由萌芽期进入发展期
17—18世纪 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19世纪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 断资本主义过渡, 资本主义的矛盾日 渐显露
背景
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
17—18世纪
沿袭旧制,新思想传播 综述 导生制盛行, 国教会掌管,非国教会的 慈善学校,主要对象是贫 《工厂法》的影响,普及 民儿童,内容简单 义务教育 颁布《初等教育法》 文法学校和公学, 主要对象为富家子弟 依靠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 开展
19世纪
国家干预教育
教 育 概 况
初等教育各类大 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 动 学的创建,重视自然科学 和实用科学
17—18世纪 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
17—18世纪
培根:归纳法,科学教育 “知识就是力量”
19世纪
斯宾塞: 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生活做准备, 按人类生活分划分课程, 提出教学原则和方法 赫胥黎: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科学教育与自由教育 (重视科学与人文的平衡)
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1718世纪19世纪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的矛盾日渐显露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1718世纪19世纪综述沿袭旧制新思想传播国家干预教育初等教育国教会掌管非国教会的慈善学校主要对象是贫民儿童内容简单导生制盛行工厂法的影响普及义务教育颁布初等教育法中等教育文法学校和公学主要对象为富家子弟依靠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开展高等教育创始于牛津大学各类大学的创建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1718世纪与19世纪英国教育比较1718世纪19世纪培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一、夸美纽斯与“泛智教育”
Comenius(1592—1670年)
17世纪捷克教育家,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诞生
夸美纽斯 小传
12岁,父母双亡 ,捷克兄弟会资助接受教育; 19岁,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神学; 22岁,任中学校长,兼任牧师; 26岁,爆发宗教战争,生活颠沛流离; 36岁,逃难到波兰任中学校长;
裴斯泰洛齐 小传
医生家庭,5岁丧父,童年目睹农民生活的贫困,



“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22岁,建立新庄示范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 28岁,创办 “贫儿之家”,第一次教育实验。 53岁,创立斯坦茨孤儿院,第二次教育实验。 54岁,布格多夫学校任教,第三次教育实验。 59岁,伊佛东学校,享誉20年后被迫停办。 79岁,回到新庄,《天鹅之歌》,两年后病逝。
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旗帜。
“在所有一切有益人类的事业中,首要的 一件,即教育人的事业,却被人忽视了。” ——《爱弥儿》序言
(一)自然教育的基本含义
“自然教育”的核心——归于自然。即教育必须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促进儿童的自由发展。
一个人所受的教育由三部分构成:
受之于自然的教育(以此为基准) 受之于事物的教育 受之于人为的教育
法国教育家、启蒙思想家
抨击旧教育,提出“自然教育”理论
聪颖早慧,嗜读。
12岁,独立谋生,广泛接触各种社会阶层。
30岁,巴黎,结识狄德罗等启蒙思想家。 发表一系列惊世骇俗的重要作品。 50岁,发表《爱弥儿》,列为禁书。 1778年,贫病交加去世。
学校教育体系
学校类型 婴儿期 母育学校 (0-6岁) 教育类型 家庭教育 培养目标 外部感觉
儿童期 国语学校 初等教育 (6-12岁) 少年期 拉丁语学校 中等教育 (12-18岁)
青年期 大学 (18-24岁) 高等教育
想象力和创造力
理解力和判断力 协调性和意志力
(四)教学论
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循序渐进
从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开始,循序渐进 地进行教学。
德育的最基本要素——“儿童对母亲的爱” 智育的最基本要素——“数、形、词” 体育的最基本要素——“各种关节的活动”
历史影响
19世纪初,出现大量“裴斯泰洛齐式”学校,形成
专门研究其思想的“裴斯泰洛齐运动”,为教育心 理学化运动揭开了序幕。
①大自然的法则 ②儿童的自然发展
“在此之前没有一所完善的学校。由于学校 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学校变成了 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
(三)“泛智教育”
泛智教育: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 教育对象——一切人
倡导普及教育、扩大教育对象范围; 教育内容——一切事物 提出百科全书式的、广泛的知识教育。
“我们可以为教师们找出一条金科玉律, 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地 放到感官跟前。” “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
(四)教学论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教学管理形式——学年制 教学用书:形象直观、图文并茂
儿童看图识字课本《世界图解》
二、卢梭与“自然教育”
Rousseau(1712—1778年)
划、有步骤地把知识、品德传授给儿童。
1.教学的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性教学” 教学不仅能传递系统知识,更是实现教育目的
的主要途径。
任何教学过程必须具有教育(德育)作用。
2.课程理论
根据人的多方面兴趣设置多方面的课程 兴趣分为两大类:
(1)知识的兴趣:与自然知识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 (2)同情的兴趣: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兴趣 包括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宗教的兴趣
为什么教育要心理学化?
教育必须按照普遍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怎么实现教育心理学化?
①教育目的和教育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 自然法则的基础上; ②教学内容心理学化; ③教学原则和方法心理学化;
④教育者适应儿童的心理时机,调动能动性。
(三)论要素教育
学校教育应该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
《爱弥儿》的影响
歌德——此书是教育的自然福音 康德——忘记定时散步
席勒——卢梭是新的苏格拉底
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杜威等人以其
思想为出发点。
三、裴斯泰洛齐与“要素教育”
Pestalozzi(1746—1827年)
19世纪瑞士教育改革家、实践家
代表作——《林哈德和葛笃德》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赫尔巴特主义在德国已成为一种宗教”
“今天,在美国的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信徒比在德 国还要多。”其教育思想和体系“像浪潮一样席卷 了美国教育界的教师和学生。”
19世纪的著名教育家大都深受其影响,如赫尔巴特、
福禄倍尔、第斯多惠、贺拉斯•曼等。
四、赫尔巴特
Herbart(1776—1841年)
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教育家。
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重要代表,被誉为
“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赫尔巴特 小传
生于律师家庭,受过良好的古典教育。
18岁,入大学学习哲学。
统觉。在原有观念基础上将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
识,吸收、融合、同化,并形成观念体系的过程。
兴趣。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是观念
的积极活动状态,是统觉的主要条件。
(二)论教育目的
可能的目的:与未来职业有关的目的。即发展人
的多方面兴趣,使人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发展。
必要的目的:教育的最高目的,即养成五种道德
青年期的教育(12-15岁),智育和劳动教育
青春期的教育(15-20岁),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四)自然教育的方法——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即成人不干预、不压制和强迫,
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 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教师的两项任务:
1.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其倾向和特点; 2.创设学习环境,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它不在 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 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
(二)培养目标——自然人
自然人与公民是相对的
自然人是独立自主的人,公民则一切仰赖社会;
自然人是平等的人,公民则有等级之分;
自然人是自由的人,公民则是职业人,囿于职业; 自然人是自食其力的人,非靠他人劳动为生。
(三)自然教育的实施
婴儿期的教育(0-2岁),身体的养育和锻炼
儿童期的教育(2-12岁),感官教育

“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 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 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 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 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 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大教学论》扉页
(二)教育原则
基本原则——教育适应自然
第 三 章
17-19世纪的西方教育思想
近代西方的社会背景
政治——资产阶级革命 经济——工业革命
文化——近代科学发展
思想启蒙运动(理性批判)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 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夸美纽斯 卢梭
“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人 ”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
裴斯泰洛齐 “教育心理学化”的首倡者
自 然 知 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审美的兴趣
物理、化学、地理 数学、逻辑、文法 文学、图画、唱歌
社 会 生 活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宗教的兴趣
本国语、外国语 历史、政治、法律 神学
3.教学过程理论

四段教学法: 方法
明了
联想
系统
赫尔巴特教学理论的影响
19世纪60年代广泛传播,在欧美、亚洲反响巨大。
58岁,被选为捷克兄弟会大主教;
64岁,瑞典入侵波兰,迁至荷兰; 78岁,在荷兰去世。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社会作用:改良社会,改变道德普遍堕落的现状。
个体作用:发展人的内在本性
(知识、德行、虔信)
教育目的: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
仰的人,以享受现世幸福,为永生做好准备。
(一)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教育作用——知识和理性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
关键。人人都应接受教育。
教育目的——激发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得到
和谐的发展。
(二)论教育心理学化
“教育心理学化”,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
活动规律的基础之上。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的
教育家。开创了教育的新时代。
观念。
(三)论教育过程
管理。建立和维持外部秩序,强调严格管理。
教学。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主要途径。
训育。对儿童的思想、意志和性格进行引导。
管理的意义——由外部预防恶行的发生; 训育的意义——从内部使之形成美德。
(四)教学理论
反对卢梭的观点,教学不是一种自然和被动
的过程。
教师应采取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程序,有计
伦理学——为确立教育目的提供依据
培养人具备五种道德观念: 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心理学——为实现教育目的确定方法和手段
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以心理学 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
观念。心理的最基本要素。
意识阈。“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
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一道界限,这 样的界限就是意识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