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
第十二章 近现代欧美主要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由教育思想对于法国社会的进步,甚至对于美国的独立都起着重大的影响力,可以说他是世界教育 史上划时代的教育思想家,是敲响封建教育丧钟的伟大学者,也是资产阶级自由教育的奠基人。虽然在他之前也 有人提出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但他的自然主义教育学说最完备。可以说,卢梭是新教育最重要的开创者。另外, 卢梭的教育理论的集中体现者——爱弥儿——的形象完全不同于从前的书生式形象,这是一个身体健康、感觉敏 锐、精神自由、有着独立性而且人格完善的自由人。
第一节 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
护人照顾了两年,并学习了文化与几个谋生的技能后,就开始其长期的流浪生涯。卢梭完全是靠自己的长期努力 而不断进步并成长为人类思想大师的。在其28 岁时,也做过一年的家庭教师,虽然效果不佳,但却促使其深入 思考教育问题。37 岁时,卢梭以《科学、艺术的进步与道德提高的关系》为题的论文参加了征文比赛,并获得 头奖,从此声名鹊起。1762 年,卢梭50 岁时出版了其最伟大的两部作品:《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前 者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从而奠定了国家应该为人民服务的民主社会的思想基础。后者则是一部关于培养新人 的伟大教育著作,一出版就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有人为其思想的革命性而激动,如德国的康德读到此书就为书 中的思想而振奋,全力阅读以至于改变了自己几十年每天定时散步的习惯。另一方面,当时的法国当局认为这是 对神权的蔑视,于是下令焚书、通缉作者,从此迫使卢梭走上了真正的逃亡之路,卢梭直到58 岁时才得到赦罪 令而重返巴黎。1778 年,66 岁的卢梭结束了作为自由战士的学者生涯。虽然卢梭没有等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 爆发的那天,但他去世16 年后,其灵柩却被隆重地移至巴黎国葬所,其历史地位得到人民的公认。
还建议给孩子洗冷水澡,办法是一开始不用太冷的水,而是逐渐降低水温,直到最后用冷水甚至冰水洗澡。卢梭 认为这种从身体开始培养精神的做法,对于治疗懒惰的学生也是有着独特的效果的,于是曾建议让一个懒惰的孩 子练习跑步以治疗其惰性。
学前教育简史 近代西方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二、 学前教育的内容
母育学校作为夸美纽斯建构的一贯的、统一的学制系统中的首个阶段, 其主要任务是发展儿童的身体、智慧和道德。
体育
智育
德育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 学前教育的方法
夸美纽斯认为,父母是儿童的教育者,有责任培育自己的子女成人, 因此父母不仅要有耐心,还要下功夫去研究子女。
身教重于言教,这在幼儿教育中更为重要,因为本时期的儿童思维是 以具体性为特征的。大人们的言行举止——善恶好坏的态度都是儿童直接模 仿的对象。
第一节 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四、 对夸美纽斯学前教育思想的评价
夸美纽斯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写出了 历史上第一部学前教育专著《母育学校》,以及与之配套的第一本看图识字 课本《世界图解》,从而奠定了他在教育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节 欧文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 论人的性格形成
人的性格形成学说是欧文从事社会改革和教育实验 活动的出发点和理论基础。
二、 创办性格形成新学院
欧文深信人的性格自出生后主要是由外力形成的,若一个人自出 生时就处于优良的环境中,并对他实施正确的教育且一直持续到受教育 者形成能够抵抗不良影响的牢固品格。1816年,欧文耗资一万英镑在其 工厂区建立了第一所相当接近现代标准的公共学校——“性格形成新学 院”,面向2—14岁的儿童、少年提供教育,另外还附设有成人教育班。
第三节 欧文的学前教育思想
三、 论幼儿学校
(一) 幼儿学校的目的 幼儿学校希冀改变幼儿成长环境,能把幼儿
培育成具有良好性格的新人。
(二) 幼儿学校的教学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
第三节 欧文的学前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第7单元斯宾塞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是19世纪后期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史上,他以社会学和哲学为基础来论证教育,提出了新的教育目的论、课程论和科学教育思想,对近代各国实科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斯宾塞的生平及思想基础斯宾塞出生于英国的德贝郡一个教师的家庭。
幼年身体多病,主要在家中养护。
斯宾塞童年时代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但通过自学获得了广博的知识。
13岁时,他被送到叔父家中学习语文、物理、化学、数学、机械学和土木建筑等实科知识。
17岁,在铁路上做工程技术人员。
1842年,他为一些杂志撰稿。
1848年以后,开始从事学校研究,并担任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编辑,以后几十年,他对英国社会政治、经济和伦理等各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他的哲学、社会学和教育学思想。
1851年,他出版了《社会静力学》一书。
1852年,他写了《演进假说》等社会学著作。
1854~1859年期间,斯宾塞先后在杂志上发表了《智育》、《德育》、《体育》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等教育论文。
1861年,他又将这些论文汇编成册,出版了《教育论》,系统地论述了智育、德育和体育等问题,该书成为他的教育代表作。
从60年代至90年代,斯宾塞写了一系列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生物学等著作,汇编成长达10卷本的巨著《综合哲学体系》。
1873年,他还写了《社会学研究》,这本书由我国清末学者严复汉译出版,书名《群学肄言》。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实证主义哲学和庸俗进化论的社会学思想为理论基础的。
斯宾塞的哲学与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有密切的联系。
孔德的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在于揭露世界的本质,而只在于描述自然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表面现象和联系,通过人所感受的经验的实证事实去认识。
因此,它要求哲学应与科学调和起来,借助科学的实证来认识现象范围之内的东西。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上]
![西方近代的教育思想[上]](https://img.taocdn.com/s3/m/806494b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f.png)
提倡纪律和勤奋,培养学生的 自律和责任感。
英国国教派的教育思想
强调宗教信仰的权威性和国家对教育 的控制。
提倡绅士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礼仪、 品德和文化素养。
主张教育应培养忠诚于国家和国教的 公民。
04
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思想
法国启蒙运动教育家的思想
1
强调理性和自然法则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法国启蒙运动教育家认为,教育应该基 于理性和自然法则,而不是盲从权威和 传统。他们主张通过科学方法来研究教 育问题,并提倡实验和观察作为获取知 识的手段。
2
倡导自由和平等
这些教育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 由和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他们反对贵族 和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并主张建立公共 教育系统,以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良好 的教育。
3 重视实用性和职业教育
法国启蒙运动教育家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和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教育 应该为学生提供实际技能和知识,以便 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挥作用并做出贡献 。
03
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思想
路德派的教育思想
强调宗教信仰的自由 和个人对宗教教义的 理解。
提倡普及教育,让每 个人都能阅读和理解 宗教教义。
主张教育应培养具有 独立思考能力和宗教 信仰自由的人。
加尔文派的教育思想
强调预定论和选民观念,认为 教育应培养选民具备的品质。
主张教育应注重实用性和职业 性,为选民在现世生活中的成 功打下基础。
倡导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这些教育家认为,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的重要途径。他们强调历史、文化和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并鼓励学 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民族。
重视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
德国启蒙运动教育家注重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他们认为,大学应该成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自由的殿堂, 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同时,他们也强调教育的普及和民主化,以推动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
外国近代教育概述

★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化、科学化
第五章 外国近代教育
• 外国近代教育起始:
•
14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中后期
• 外国近代教育发展的三个时期:
•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
•
17~18世纪
•
19世纪末
14世纪的印刷术
法国大革命
瓦特蒸汽机
• 14-16世纪——新型阶层意识形态的出现
•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 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形成时期
• 其他地区——殖民化、封建社会或奴隶社会
概述一:外国近代教育的主要特征
• 第一,近代西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 第二,适应社会发展的双轨学制初步形成;
• 第三,国家逐渐成为管理教育的主体(法规);
• 第四,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了意识形态的差异
•
(资产阶级教育和无产阶级教育);
• 第五,教育理论系统化、科学化,传统教育形成。
概述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教育的态势
• 第一,开始从宗教教育向世俗教育方向发展; • 第二,确立教育的作用在于促使人的发展; • 第三,明确近代教育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方向; • 第四,开启教育近代化。
概述三:17-18世纪外国教育发展的态势
• 第一、教育发展缓慢; • 第二、各国教育发展不平衡; • 第三、教育思想初步摆脱中世纪神学的束缚; • 第四、针对社会下层的教育开始实施; • 第五、实科教育和实科学校出现; • 第六、高等学校开始引入实用学科。
概述四:19世纪外国教育发展的态势
第一,近代学校教育制度逐渐定型(双轨制); 第二,教育思想呈现繁荣局面; 第三,教育权力逐渐收归国家所有 ; 第四,无产阶级开始争取教育权 ; 第五,教育态势的根本转变:
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总结

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总结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蒙台梭利教育理论、弗洛贝尔幼儿园理论和雷滋教育理论。
这些思想在现代学前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儿童身心发展及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蒙台梭利教育理论是由意大利医生玛利亚·蒙台梭利创立的一种学前教育理念。
蒙台梭利相信孩子在早期是天才,并提倡按照儿童自身的节奏和需求来进行教育。
她提倡为儿童提供一个自由探索的环境,注重培养儿童的自主性、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蒙台梭利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实际经验的积累来促进儿童的认知、语言以及感官和运动的发展。
弗洛贝尔幼儿园理论是由德国教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弗洛贝尔提出的一种儿童教育理念。
弗洛贝尔强调通过在幼儿园中开展各种活动,如游戏、手工、音乐等,来帮助儿童发展身体、智力、情感和社交等多方面的素质。
他认为幼儿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快乐、互动和探索的学习场所,通过自主活动和与他人的合作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雷滋教育理论是由美国教育家伊兹贝拉·雷滋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
雷滋主张培养幼儿的自主性、探索精神和创造力,鼓励幼儿通过身体活动来学习和发展。
她强调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充分参与,并通过自身的实践与环境进行积极互动。
雷滋的理论主张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在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发展他们的想象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些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出现和发展,对学前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这些理论共同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将儿童视为具有独特需求和潜力的个体,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来进行教育。
其次,这些理论都注重儿童的身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可以促进儿童的综合发展。
同时,这些理论也鼓励儿童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认为自主探索和与他人的互动可以促进儿童社交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然而,近代外国学前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这些理论的创始人往往是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提出的,其教育理念不完全适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现代西方教育理论

最优化:
一是教学效果,教养、教育、发展性目标获得 最高水平。
二是时间消耗,不超过规定的时间限额。
四、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1983年出版了《心智 的结构》一书,提出了他的多元智能理论。
90年代以来在美国教育界具有重大影响, 并很快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当前教育改革重要 指导思想的一种理论。
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1975年代表作《教学与发展》
教学新体系的基本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高难度的涵义:克服障碍 学生的努力
理论基础:维果茨基的最近
发展区理论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 克服重复,以知识的广度求得知识 的深度
理论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35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理论知识:是相对于那些直接反映在 技能和技巧中的知识而言的。
从现实来看:
荷兰1993—1994年在中学引进新的国家课程 方案。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没有 向建构主义教学论倡导的教学行为方式转变。
建构主义教学论及其类似的主张为什么难 以走向实践?
理论本身的局限: 建构主义教学忽视了学校教
育实践的制度化特征。 它把教学看成是师生主观 的建构行为,忽视了教学行为的社会制约性。
理论知识是形成技能和技巧的必备条 件。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基础。
二、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育理论
结构主义教育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教育思想流派。 理论基础:皮亚杰的认知主义心理学。
(一)提出的背景
1957年苏联发射地球卫星 1958年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
新三艺:数学、自然科学、外语
(二)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第11章外国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史》教案

也包含依据人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育的含义。
标志着西方学前教育研究从神学化向人本化的方向转变。
并对儿童身体的养护和体育提出了许多颇有价值的见解。
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是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是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教育主张被视为新旧教育的分水岭,
《斯坦斯通信》
概念引入人的生命和教育中的教育家。
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理解使外部的东西内化。
这样不仅能对儿童实施社会的公共教育,
主要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基本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特克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学理论的第一个倡导者。
致力于探究“数授之术”开拓教学理论,他的教学合重点在于探讨如何使所有的人最容易、最有效地获得知识和教养,是以教学的方法、技术问题为中心的。
1612年向法兰克福诸侯呈交的学校改革的奏书《改革学校和社会的建议书》中,自称“教学论者”,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拉特克关于教学的方法与技术要尊重学科知识的性质,这一观点具有独创性和生命力。
他的自然教学法直接影响了夸美纽斯,并对整个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拉特克所倡导的教学论,是以教学的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
它并非完全不谈教什么(教学内容),但重心是如何教。
夸美纽斯(1592-1670),捷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
他是公
(1632)共教育最早的拥护者,其理念在他所著作的《大教学论》中提出。
代表作有《大教学论》
《母育学校》《泛智学校》《世界图解》。
《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始。
被誉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近代教育之父、系统的教育学之父。
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
夸美纽斯受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对人具有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信心,主张通过教育使人获得和谐发展,希望通过教育改良社会,实现教派和民族的平等。
泛智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所谓“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从而使智慧得到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学习广泛的知识,掌握学科知识的精粹;强调所学内容要对实际生活有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语言的学习;注重学生行动能力的训练等。
夸美纽斯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在教育史上他最早从理论上详细阐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相关的学年制、学日制、考查、考试制度。
虽然早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在耶稣会派和路德派等教派学校的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分班、分级教学制度,并且按年、月、周规定教学进度。
但是,夸美纽斯是对班级授课制等作系统理论阐述的第一人。
夸美纽斯以他在教育理论上的卓越贡献,奠定了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普及义务教育,“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实际上是对所有儿童授以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只有那些有志于从事脑力劳动的男女才能享受,高等教育则更是少数“智者”的权利。
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夸美纽斯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主张人人有权利接受教育的主张,适合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裴斯泰洛齐(1746--1827)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
他热爱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对教育革新的执着追求,在教育理论上许多独创的论述,不仅为世界教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一切教育工作者树立了一个令人十分崇敬的形象。
裴斯泰洛齐受18世纪启蒙思潮的影响,认为教育是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他看来,社会的腐败和道德的堕落,是由于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造成的;劳苦大众的贫困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同样也是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和文化知识的结果。
因此,他要求彻底改变这种不合理和不平等的教育制度,主张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教育制度,使社会各阶级的儿童,包括贫民的儿童都能受到一种合理的、符合他们实际生活所需要的教育。
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实际上生活所需要的教育;希望通过提高劳动者及其子女的文化知识水平,改变他们悲惨的生活境况。
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
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
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
与其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因此,与夸美纽斯、卢梭一样,裴斯泰洛齐将教育适应自然作为最基本的教育原则。
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
他在1800年发表的《方法》一文中说:“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化。
”在他看来,只有使教学过程与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使儿童的天性和能力得到和谐地发展。
反之,如果不和儿童自己对事物的亲身经验有机联系起来,一切教学活动都是没有价值的。
因此,他反对机械灌输的旧式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及其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教学方法。
裴斯泰洛齐关于教学心理化的思想和实践探索,开启了19世纪欧洲教育心理化运动,揭示了教学过程科学化的发展方向。
裴斯泰洛齐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贡献是他的要素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认为,在一切知识中都存在着一些最简单的“要素”,它们是儿童自然能力最简单的萌芽。
教育过程应该从这写最简单的、能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的要素开始,逐步过渡到较为复杂的要素,以促进儿童各种潜能的和谐发展。
裴斯泰洛齐将教育分为德育、体育和智育。
据此,他指出德育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因此道德的要素教育就应该从培养亲子之爱出发,逐步发展为爱兄弟、爱邻人、爱全人类和爱上帝;体育的要素是儿童身体各关节的活动,因而体育应该从锻炼关节活动开始,逐步扩展为站、行、跑、跳、掷、摇、角力等各种活动能力;儿童智力的最初萌芽是对事物的感觉与观察能力,这种能力又与儿童眼前事物的最基本、最简单的外部特征,即数目、形状和名称相统一。
儿童认识这三个要素的相应能力是计算、测量和表达,培养这三种能力的是算术、几何和语文三门学科。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思想,是他长期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的结果。
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初等教育的各科教学法,为初等教育的发展与普及作出了很大贡献。
总之,裴斯泰洛齐为近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得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福禄贝尔、第斯多惠等,也都受到深刻影响。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在清末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初等教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教育著述有:《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心理学教科书》。
赫尔巴特是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先驱,是“教育性教学”的首创者和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在西方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
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赫尔巴特还根据“统觉”学说,强调教学应该是一个统一完成的过程,提出形式教学阶
段理论。
他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其中“清楚”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后来,赫然巴特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一个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
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
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中小学曾广泛采用这一教学模式。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影响。
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第一次世界发展后,随着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等地兴起,赫尔巴特教育思潮及赫尔巴特学派的影响逐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