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一)(二)
论西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及其特征

重于 抽象概 括 , 么 , 罗 马人 的 自然教 育思想 侧重 那 古
自然教 育思 想的 萌芽
于具 体 阐述 。塞 涅 卡认 为 , 过 教育 可 以改 变人 的 通 天性 , 促进人 的 天性 的发 展 。他 主 张取 消 流行 于古
古 希腊 、 罗 马 以及 文 艺 复兴 时 期 的 自然教 育 古
21 0 1年 5月
武 陵 学 刊
J u a fW ui g or l n o l n
Ma 01 v2 1 Vo_ 6 No 3 I3 .
第 3 第 3期 6卷
论 西 方 自然 主 义 教 育 思 想 的 历 史 嬗 变 及 其 特 征
刘 黎 明
( 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 院, 湖 湖南 长 沙 40 8 ) 10 1
魂说 。他 的 “ 育 效 法 自然 ” 原 理 是 立 足人 的本 教 的
性 的 , 实质是 遵循 儿 童 的灵 魂 或 心 灵发 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自然 其
秩序 。“ 自然教 育 的 目的在 于开 发智 力 。 因为智 力 和判 断是 一 个 人 区别 于 野 蛮 人 的最 显 著 的标 志 之
一
的认识经历 了由量 变到质 变的过程 ; 自然适应性原则 的探 讨是从外部深入 到 内部 的; 尚用“自然” 对 崇 的方式表 达 自然和谐的教育 ; 探讨教 育与儿童 自然 ( 天性 ) 发展 的关 系是其研 究主题 ; 自然教育思想 内部形成 了不同学派 , 动 推
了 西方 自然 教 育 思 想 和教 育 科 学 的 发展 。 关 键 词 : 西 方 自然 教 育思 想 ; 变 ; 征 嬗 特
收稿 1期 :0 1 3—1 3 2 1 —0 0
2021年高考真题:海南省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试卷 海南卷(含解析)

2021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试卷海南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是决定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做题前,要认真阅读题目要求、题干和选项,并对答案内容作出合理预测;答题时,切忌跟着感觉走,最好按照题目序号来做,不会的或存在疑问的,要做好标记,要善于发现,找到题目的题眼所在,规范答题,书写工整;答题完毕时,要认真检查,查漏补缺,纠正错误。
总之,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学生们不要加大练习量。
在这个时候,学生要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答题方式,最重要的是以平常心去面对考试。
一、单选题1.《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2.《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
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
”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 )A.德政教化的成效B.断狱决疑的能力C.博闻辩智的才情D.慎独律己的修养3.《旧唐书》载,贞观年修五代史,移史馆于禁中。
史官无常员,如有修撰大事,则用他官兼之,事毕日停。
贞观已后,多以宰相监修国史,遂成故事也。
天宝已后,他官兼领史职者,谓之史馆修撰,初入为直馆也。
这些措施旨在( )A.无为而治,道法自然B.鉴往知来,文以化成C.礼法并施,三教合一D.体恤百姓,休养生息4.《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士人追到洞庭不见,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尔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
描述此“戏”的是( )A.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B.渡斜烟淡月笼沙,远路微香趁马C.箫鼓声声且莫催,彩球高下意难裁D.两两轻舠飞画楫,竞夺锦标霞烂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
与时俱进——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理论成果与文化成就+课件--2023届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1)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民主共和”和“实
北洋军 业救国”成为两大思潮,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促使资产
阀统治 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
前期 国广泛传播,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1912~ (2)文化: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
传入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北京与上海成为宣传马克思主 义的中心。
系统介绍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的介绍了马 克思主义学说;
建立社团
发展
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中国最早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1920年5月,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甲午中 日战争 后至辛 亥革命 (1895~ 1912年)
(1)维新变法思想: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以救亡图存为宗旨宣 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又一次思想解放的 潮流。 (2)民主共和思想: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辛亥革命使民 主共和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3)实业救国思潮:甲午中日战争后,张謇等人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辛亥革命后,实业救国成为主流思潮
拓展1:中国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
拓展2: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1).特点 (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 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2)救亡图存:体现了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 特点。 (3)由理论到实践: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 法运动的实现。
第2讲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二)一体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不能孤 立地存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英国的斯坦豪斯就特别强调课程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 相互作用;美国课程论学者坦纳夫断言,把课程与教学 看成是相互孤立的要素,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会误入 歧途。应打破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分裂状态,把课程与教 学综合成一个问题而不是把它们分成孤立的问题来进行 研究。我国也有学者认为,课程与教学既有关联,又是 各不相同的两个研究领域。课程强调的是每个学生及其 学习的范围,教学强调的是教师的行为;课程与教学不 是平面和单向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交叉关系;课程 与教学不可能在相互独立的情况下各自运作。
4.课程论思想:泰勒 泰勒课程论思想的形成与他所主持的八年 研究有着直接的关联。1949年,泰勒出版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 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泰勒将课 程编制过程分为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 织经验和评价结果四个环节。其中,确定目 标最为关键,其他步骤都是围绕目标而展开 的。
从历史上看,课程问题最初都是在教学范畴内 被讨论的。随着课程论在某些英语国家成为一 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 英语国家一般倾向于采用“课程论”概念系统 来包纳教学论; 欧洲大陆的德语、法语、俄语国家倾向于采用 “教学论”概念系统来包纳课程论。 我国的课程论研究长期以来也是从属于教学论 范畴,课程只是作为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被 加以研究,对课程研制活动与教学活动的区别 不甚关注。
教学领域存在的特殊矛盾则是新课程对学生各基 本素质发展的要求与学生原有素质水平滞后于课 程要求的矛盾。为使新教学能为解决这一特殊矛 盾而发挥有力的作用,教学研究者就须针对教学 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 究。 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教学问题主要是教与学之间的 互动关系问题,即教与学的外部活动同学生发展 的内部活动的关系问题,以及教与学统一的尺度、 条件、机制、策略、方法问题,等等。只有对这 一系列教学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才能建 立正确处理教师恰当施教与学生主动学习的互动 关系的理论,即当代教学论。可见,当代教学论须 以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
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 专题8 求真——近现代中国思想嬗变与国家出路的抉择课件

【解析】 中共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口号,反映了中共根据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制定适合国情的策略,以适应革命的发展,故 选C项;“始终把握”绝对化,建党初期的“赤化大地”有些脱离中国 国情,整个近代中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不具备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 条件,排除A项;“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的是红军长征的胜利,排 除 B 项 ; 与 国 民 党 第 一 次 合 作 的 革 命 统 一 战 线 存 在 于 1924—1927 年 , “打土豪,分田地”之时,国共为敌对关系,排除D项。
【解析】 “苏联的解体”是在1991年,阐述社会主义本质是在 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故选C项;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1978年, 排除A项;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982年的十二大,排除B 项;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是80年代初,排除D项。
话题三 道路抉择——近代中国人在探索独立、强国之路中走过的三条 道路
承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
3. (2022·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孙中山在《实业计 划》中提出,要使中国在不很长的时间内赶上西方各发达国家,就必须 实行“开放主义”,“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 义”。他同时指出,“发展之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材 料表明,孙中山旨在( D )
2.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次争论
观念之争 主要是顽固派和洋务派之争。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
(是否学) 王朝的统治,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
内容之争 (学什么)
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 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思想文化
论美国科学教育的历史嬗变及启示

工艺的实用教育。这就是美国以发展农业为重点而自成体 世界各国的众多科学精英纷纷涌入美国, 世界科学技术的中 制的“ 赠地学院” 。后来, 一些公立、 私立大学也开办农学院 心也由欧洲转移到了北美。得力于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的力 美国逐渐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制度, 首先是在 或附设农业与机械工程学校。到 1 世纪末, 9 仅联邦政府拨 量,
霸中, 美国决策者们又重新评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 —
地” 法案补助, 讲授农业科学的高等学校, 11年达到 6 代外语( 到 96 8 即所谓“ 新三艺”的教学。 随后, ) 在同前苏联的争
年, 农业中学从 20 所发展到 46 30 65所, 两年间增加一倍以 培养有“ 艺术气质的高科技人才” 。当时的决策者认为,
赠办学的土地就有 1亿英亩, 5 约等于 7 个英格兰或者相当
于法国、 瑞士、 比利时三国领土面积的总和。而受这项“ 赠 所。同时, 8 年后 , 18 8 还发展了农业中学。从 11 年至 11 93 95
18 9 年通过了“ 5 国防教育法案” 。其中, 该法案提出的第一条 “ 重要紧急措施”就是加强普通学校的 自然科学、 , 数学和现
“ 阿波罗计划”不仅是美国科学教育走向成熟完善的牵引 ,
的, 如何得到验证的, 最后又是怎样得出结论的……科学探
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圣才出品】

第二编现代教育的历史基础第6章文艺复兴时期教育的嬗变一、单项选择题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
A.意大利B.古罗马C.希腊D.北欧【答案】A【解析】文艺复兴运动是公元14世纪到17世纪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一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它最先发生于意大利,后传至北欧,使人文主义新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2.人文主义者维多利诺开办(),进行人文主义教育。
A.宫廷学校B.骑士学校C.文法学校D.快乐之家【答案】D【解析】维多里诺热衷于古希腊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理想。
他对教育实践热忱很高,曾于1423年开办宫廷学校,并于此终生执教,他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校址环境优美,校风朴素自然,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过程充满欢乐。
3.关于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人道主义B.古典主义C.世俗性D.解放性【答案】D【解析】人文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教育上的具体表现:①人本主义。
注重个性发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②古典主义。
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亦具有古典性质;③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④宗教性。
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⑤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并非大众运动)所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不包括解放性。
4.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存在的三种教育势力,不包括()。
A.人文主义教育B.新教教育C.天主教教育D.基督教教育【答案】D【解析】基督教教育属于中世纪时期的一种教育势力。
5.法国人文主义学者拉伯雷撰写了()。
A.《乌托邦》B.《太阳城》C.《巨人传》D.《散文传》【答案】C【解析】拉伯雷是后期人文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学作品《巨人传》中,要点如下:①阐述了一种新的教育自由观;②主张身心并行发展,重视体育;③要求认识所有事物;④提出了新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教学与学习的过程轻松愉快。
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历史嬗变

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历史嬗变
张效珍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2(024)001
【摘要】对西方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早期、文艺复兴时期、宗教改革时期,二战时期的资本主义上升到二战时期等主要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教育目的和课程目标的嬗变过程作了回顾,并对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作了初步分析.
【总页数】4页(P63-66)
【作者】张效珍
【作者单位】宁波教育学院教育管理分院,浙江,宁波,3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3.04
【相关文献】
1.西方场馆教育目的的历史嬗变与时代诉求 [J], 王乐
2.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教学和课程目标关系的再思考 [J], 康琪;丁邦平
3.时代特征·教育目的·课程目标之关系的现实分析 [J], 周建达;张效珍;王晶晶
4.从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大纲的变迁看体育课程目标选择的历史嬗变 [J], 田国祥;杨英杰
5.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中人性取向的历史嬗变 [J], 王增文;李青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
意识形态领域向封建主义和教会的文化革命运动;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歌颂人的价值和尊严;
宣扬人的思想解放和个性自由;
(反对禁欲、尊重儿童天性) 肯定现世生活的价值; 提倡学术、尊重理性;
3.“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道德原理应该成为学校主要课程”;
4.学校教育优于家庭教育;
5.教师要德才兼备、宽严相济;
古希腊罗马教育特点品析:
1.西方教育思想的开端; 2.浓厚的哲学意蕴; 教育终极问题、本质问题的追问; 3.精英化;
4.一般社会问题的追问,没有专门的教育问
题意识;
二、中世纪教育思想
(三)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公办教育替代私人教育:“教育是政府的事”;
2.“灵魂三分”与“和谐教育论”;
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体育、德育、智育;
3.教育分段:
胎教、婴幼儿教育、初等教育、高等教育;
(四)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肯定教育在人的成长中的巨大作用;
2.先研究儿童的天赋、年龄、才能,再进行教学;
五、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
1.19世纪,英、法、德、俄、美等国政治经济发生 巨大变化,发展进程不一,提出了不同的教育需 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 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资本论》)
六、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方教育思想
现 代 西 方 教 育 思 想 流 派
课程内容目录:
第一讲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第二讲 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第六讲 结构主义教育思想
第七讲 终身教育思想
课程考核:
平时(20%)+考试(80%)=期末总成绩; 缺勤两次,取消成绩;
第一讲 西方教育思想的历史嬗变
西方教育思想发展轨迹:
二、中世纪教育思想(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
三、文艺复兴时期教育思想(14世纪中叶-17世纪初) 四、17-18世纪西方教育思想 五、19世纪西方教育思想 六、19世纪末-20世纪前期西方教育思想 七、现代西方教育思想流派
一、古希腊罗马教育思想(公元前2000年-公元5世纪)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生观 ;
以生活为内容的课程观 ; 以解决问题为方法的教学观 ; 淡化权威意识的教师观 ; 强调合作精神的学校观
4.杜威的教育思想
(1)“教育即生活”
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而非未来生活的预备。
杜威强调的生活是现在的、儿童的生活,而不 是为固定的成人生活作准备。他说:“教育是生活 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 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 勃的生活。”
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自然科学迅速发展;
2.17世纪英国革命和18世纪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
资产阶级地位确立;
3.欧洲教育从注重书本转向注重经验,由注重思辨 转向注重科学实践; “知识就是力量”
主要教育思想:
1.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2.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教育心理学化; 各科教学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教育最高的、唯一的目的就是道德”;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四段教学法”;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为人的来世做准备;
2.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万物秩序”、“屠宰场”
3.“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4.教学原则:直观性、巩固性、量力性、循序渐进 5.分科教学; 6.“德育比智育更重要”; 7.班级授课制;
四、17-18世纪西方教育思想
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
(2)“教育即生长”
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
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去为遥不 可及的未来做准备。” 主张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 生长:儿童与外部条件、内外条件相互作用,持 续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尊重但不放纵;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对待儿童,
尊重是儿童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国家随着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教育培养更多人才、解 决一系列社会问题,实现社会重建; 2.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人们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 3.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为教育变革 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4.各种教育研究和实验开展,试图建立“科学的教 育学”;
(2)“教育即生长”
·“教育决不是把外面的东西强迫儿童去吸收,而 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 ·“教育就是不问年龄大小,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 生活的条件的事业” 。 ·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与教育观; “一切社会和政治的检验标准,应该是它们对社会 每个成员的全面发展所做的贡献。”
一、古希腊罗马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1.关注道德、政治问题(“美德即知识”、“美德 可教”);==自然哲学向伦理哲学的转变
2.苏格拉底讽刺:产婆术(早期的启发式教学) 3.“有教无类”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政治与教育的结合:《理想国》的“哲学王”;
2.教育的根本目的:“灵魂转向”; 3.城邦正义与灵魂正义;
理想的学校生活:
(1)学校生活应与儿童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 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乐园,而非囚笼 和监牢; (2)学校生活应与外界社会生活相契合,而不是脱 离社会生活。
(“更有活力、更有乐趣、更有实效,既利于儿童发展,又益 于社会改造”)
“学校生活应该成为儿童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契合点。” (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合乎儿童发展的雏 形的社会)
5.时代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正处于激烈
变革的时代,而当时美国的学校教育却因
承袭过去,立足学科教学,强调记忆和训 练,不仅脱离了儿童自身发展特征,将儿 童置于被动地位;同时也脱离了社会生活, 跟不上社会变革的节拍。
主要教育思想:
1.实验教育学; 2.英美法德日等国的教育改革和实验 3.进步主义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