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
《彝族的历史起源》文字版

彝族的历史起源彝族为中国西南重要的少数民族。
他们在其居住之地区世代相传,名称多变,距今已近两千年。
其现在之人数不详,有学者估计总数约三百万[1]。
四川之彝族估计约有一百万,居住在一万一千平方英里的土地之上。
看来上述人数估计均偏高,其总数可能仅一百万左右。
彝族散居于云南山区及四川西南部。
其分布西延至湄公河谷,在历史上东边曾达贵州西部。
越南北部边境地区亦有小群彝族居住。
在东北方,彝族沿着与东北向流之金沙江平行的大涼山向北深入,直达大渡河以南之嘉定、雅州。
此一狭长地带约150英里长,不到100英里宽。
山地崎岖,乃彝族独立生存之乡。
其西部有藏、西番和麽些诸部落。
北邻西番,东南方则有分散的掸、苗部落。
彝族居住之地区,乃西藏高原之东南边缘。
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横贯其间。
水流湍急,不能航行。
气候温和,然冬季酷冷。
彝族聚居之地理位置,不仅对其本身重要,且扼亚洲东南各族移徙之关隘。
彝族虽有文字[2],但就目前所知,并无历史文献。
现在有关其历史之原始资料,仅有内容贫乏而经常记载不确的汉文史书。
“罗罗”之称,始于元朝,亦即此名称,已有八百年之历史。
人们以为“罗罗”乃卢鹿;卢鹿者,公元五至九世纪东爨土著部落之名也[3]。
“罗罗”是否即卢鹿,实难判定。
然元朝确在建川河谷之北,设有行政区罗罗斯宣慰司[4]。
今彝族各部落对自己之称呼,相异颇大.词首之辅音极少用“L”,元音又各不一致;第二音节通常用“so”或“su”,有时又略去第二音节[5]。
外国调查者对彝族之称谓,变化多端,其理论并无多大助益[6]。
“罗罗”一词系八百年前之汉语音译。
译时或许即欠准确,亦或该词乃地方方言。
可能数百年来,汉语、彝语之语音均有变化。
以我等现今之知识,欲定其名称之起源及含义,必将造成错误,因其中未知之因素过多。
我们当前所能判断者,仅知此词非始于外国,但其语源则不详。
“罗罗”一词虽元朝即已产生,然直至明朝,方始广泛采用。
《南诏野史》记载了臣属于南诏掸国之十一个彝族部落[7]。
有代表性的两部彝文古籍的整理与翻译——以《西南彝志》与《彝族源流》为例

有代表性的两部彝文古籍的整理与翻译——以《西南彝志》
与《彝族源流》为例
王继起
【期刊名称】《贵州民族宗教》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一、毕节地区的彝文古籍及其整理翻译概述地处黔西北的毕节地区,因
为历史上“千年土司”的水西和乌撒两个彝族地方政权的存在,彝文这种民族文字在历史上曾一度被普遍使用,彝文古籍文献的蕴藏量在全国来说都是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同时,因文献语言的发育完善,文献门类的齐全等,在全国彝族分布区来说,也是少有的。
毕节地区彝文古籍文献蕴藏量是最丰富的,在1966年以前,民间的收藏至少在5万册以上,但这些藏书的三分之二左右毁于1966年至1976年之间。
【总页数】5页(P25-29)
【作者】王继起
【作者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81.7
【相关文献】
1.彝族学者普璋开与海外彝文古籍文献的抢救性翻译 [J], 普梅笑
2.彝文古籍《西南彝志》与《爨文丛刻·君代母系》所记奢香彝名考辩 [J], 王芳;王明贵
3.彝族学者普璋开与海外彝文古籍文献的抢救性翻译 [J], 普梅笑;
4.五十年来彝文古籍整理翻译出版述要 [J], 吉格阿加;
5.明清时期西南彝族地区荞麦的种植与利用研究——以彝文史籍《西南彝志》及相关文献为对象 [J], 王明贵;罗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彝族族源初探

彝族族源初探彝族族源初探——兼论彝族⽂字的历史作⽤王继超/陈长友【专题名称】民族研究【专题号】D5【复印期号】1996年08期【原⽂出处】《中央民族⼤学学报》(京)1996年03期第47-51页⼀、彝族的族称和历史阶段彝族的族称解放后统⼀⽤“彝”字,最早⽤“彝”字作彝族族称的是清道光《沾益州志》。
彝族在各地的⾃称或他称多达数⼗个(参见《彝族简史》)。
多数⾃称或部分他称的第⼀个字的声母⼤部分为n (n[,0])或l,只有很少的⼀部分为sh或ch、t等。
n(n[,0])、l是族称,sh、ch、t为亚族称。
亚族称是由⼈名演变为家⽀(族)名,再演化为⽀系名。
汉⽂⽂献中记载的“夷”有时泛指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有时专指彝族。
汉⽂⽂献中的“夷”实为彝族⾃称ne或(n[,0])i“尼”的同⾳异写。
“夷”、“尼”、“宜”在古汉语⾥同读⼀⾳,“夷”与“尼”、“宜”读⾳相近。
都能作彝族古代⾃称ne或(n[,0])i的记⾳字。
彝族历史上⾃称“尼”可能始于尼能时代,再迟也绝不晚于道姆尼时代。
道姆尼是希慕遮的19世孙,即笃⽶《仲牟由春秋末期⼈》的19代祖,由笃⽶的谱系往前推15代,可推断出他的年代约在公元前⼗⼀世纪。
综合川、滇、黔彝⽂⽂献的记载分析,彝族已有万余年的历史,经历了哎哺——尼能——什勺——⽶靡——举偶——六祖这样⼏个重要时代,六祖时代迄今也有2400余年。
哎哺时代是彝族历史上的重要时代,是彝族基本形成与完成古代⽂明进程的时代,⼜是号称“九⼗代”的漫长历史年代。
《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物始纪略》载:哎哺初期的氐武吐(或作史慕魁发明哎哺中期的哎君、哺王创⽴历法,哺额克时兴起农耕,畜牧,够斯艺(委师颖、恒师颖均是⼀个⼈)创造并使⽤了⽂字,哎哺民族的⼤部分部落都在“⼼⾥想知识,⼝⾥讲知识,⼿⾥写知识,眼看⼿来写”,“描绘九星野,画天上星图”,“写卷卷天⽂,成千的天⽂,上万的地理”。
“哎哺举奢哲,深思后发⾔,不停地讲述……恒颖阿买妮,不停地书写,九⼗卷贤⽂,留传在世间”。
试谈支格阿鲁相关古籍文献及其它的收集整理

第 三 十 卷 第 一 期
2 0 1 5 年 1月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 l _3O NO .1
J OURNAL OF CHUXI ONG NORM AL UNI VERS r r Y
J a n . 2 01 5
试谈 支格 阿鲁相关- d i 籍 文 献 及 其 它 的 收 集 整 理
著名 的 《 西南彝志 》 、《 彝 族 源 流 》、《 勒 俄 特 依 》、《 玛穆特依 》 、《 宇 宙人 文 论 》 、《 彝 族 创 世 志 》、 《 彝 族 古 代 诗 文 论 》、《 梅 葛 》、《 查姆》 等等 。 支 格 阿鲁 是 一 位对 彝族 历 史 发 展 有 着 重 要 影 响 的人 物 ,后 人 在 流 传 他 的 事 迹 时 ,因 他 神 圣 的
文 古 籍 造 成 了不 可 估 量 的损 失 。但 是 ,彝 族 人 民 中许 多 有 识 之 士 千 方 百 计 地 保 存 了 不 少 彝 文 文 献 和 文 物 古 迹 ,为 丰 富祖 国 的文 化 宝 库 作 出 了 贡献 。
彝 文 古 籍 文 献 收集 整 理 自古 有 之 ,“ 1 9 3 1年 在 故 宫 发 现 的 4 2种 7 1册 彝 文 就 是 前 人 收集 彝 文 古 籍 文 献 的 见 证 。外 国人 收 集 去 的彝 文 文 献 如 今 还 存 于 巴黎 东 方 语 言学 校 、巴黎 东 方 博 物 馆 、 巴黎 国 立 图书 馆 、 巴 黎 天 主 教 外 国 教 会 、 巴黎 民 族 志 博 物 馆 、美 国 国会 图 书馆 、 日本 京 都 大 学 文 学 部 、英 国 不 列 颠 博 物 馆 等 藏 书 馆 。现 当代 彝 文 古 籍 文 献 的收 集 整 理 工 作 始 于 2 0世 纪初 ,如 著 名语 言 学 家 杨 成 志 在 云 南 收 集 了 7 0余 部 彝 文 文 献 ,地 质 学 家 丁文 江 在 云 、贵 、川 收 集 了 1 0多 部 彝 文 古 籍 ,著 名 语 言 学 家 马 学 良先 生 在 云 南 收 集 2 0 0 0 多 册 彝 文 古 籍 ,后 分 别 送 藏 于 原 中 央研 究 院 、 国 立 北 平 图书 馆 、北 京 大 学 图 书 馆 、清 华 大 学 图 书 馆 、南 开 大 学 图 书馆 。在 新 中 国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后 ,党 和 国家 十 分 重 视 少 数 民族 古 籍 收集 整 理 工 作 ,彝 文 古 籍 文献 收集 整 理 出 版事 业 得 到 很 好 的发 展 ,云 、 贵 、川 等 省 及 其 自治 州 县 民 委 或 民 语 委 纷 纷 成 立 或 恢 复彝 语 文 和 古籍 整 理 翻译 机 构 ,收 集 、整 理 和 翻 译 了大 量 的 彝 文 古 籍 文 献 。如
南诏王室蒙氏族源考

南诏王室蒙氏族源考唐楚臣;刘祖鑫;李杰【摘要】前人研究证实南诏王室蒙氏为彝族,但对蒙氏源于哀牢、昆明祖哀牢却无人解答.彝族不仅源于羌,也源于濮.蒙氏源于哀牢濮人,迁洱海地区后融入昆明,成为彝族先民之一.【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4【总页数】5页(P99-103)【关键词】南诏王室;哀牢;彝族;濮人【作者】唐楚臣;刘祖鑫;李杰【作者单位】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楚雄675000;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云南楚雄67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89南诏是唐代西南地区彝族先民乌蛮建立的地方政权,存世253年,几乎与唐王朝相始终。
势盛之时,东南达交趾(今越南北方),西接摩伽陀(今印度),西南达骠国(今缅甸中部),北抵益州(今成都,以大渡河为界),东北际黔、巫(今云南昭通和贵州威宁一带)的广大地区,为西南的开发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南诏王室蒙氏为何民族,这是一个应当明确的问题。
《新唐书·南诏传》、《唐会要》卷九九、《册府元龟》卷九均称南诏为“乌蛮别种”,然而,并未能解决南诏王室蒙氏的族属问题。
曹树翘《滇南杂记》谓:南诏“盖哀牢之蒲(即濮)种也”。
冯甦《滇考》认为:“不过苗、獠一种耳。
”徐嘉瑞《大理古代文化史》:“且巂州有蒙蛮,想南诏祖先。
”闻宥《哀牢与南诏》谓怒人。
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白族简史简志合编》则认为南诏王室蒙氏为白族。
凌纯声、马长寿、方国瑜等人则明确地认为南诏王室蒙氏为乌蛮中的彝族先民。
[1]不少专家学者翻遍典籍找出各种各样的证据来论证南诏王室蒙氏的族属,但文献常常互有出入,令人难服。
刘尧汉先生另辟蹊径,从社会调查入手,找到了南诏王室蒙氏宗谱、灵台、巫画三个方面的民族学实证。
刘先生调查到的南诏王室蒙氏后裔张兴癸、杞彩顺、杞绍兴的家谱形式为彝族的父子连名制,三个家族均为彝族支系罗罗。
彝族古籍考述

彝族古籍简述一、彝文古籍的编纂写作分类:从编纂、写作者的角度来分类,彝文古籍可以分为毕摩文献、摩史文献和其他文献三大类。
其中毕摩文献是最多的一类。
1、毕摩文献毕摩是彝文古籍的主要创作者、收藏者和使用者。
毕摩古籍主要是经书,也有其它书籍。
根据王继超与余海所著《彝族传统信仰文献研究》的分类,结合彝文典籍的情况,毕摩经书可分为十大类:(1)丧事祭祀时迎毕摩与献酒类,有《迎毕摩献酒经》、《毕摩溯源经》、《献水经》、《献茶经》等。
(2)丧祭仪式经书类,有《丧祭经》、《丧仪经》等。
(3)丧事活动的禳解仪式经书类,有《解冤经》、《解除衍尤经》等。
(4)丧祭仪式用的破司署经类,有《破除司鬼经》等。
(5)丧祭仪式用消灾经类,有《解除灾难经》、《治星经》等。
(6)丧祭仪式其他经书,有《物始纪略》、《那史释名》等。
(7)祭祖仪式用经类,有由祭祖文献传承下来的《彝族源流》、《更换祖筒经》等。
(8)祭祀与崇拜神祗类经书,有《省舍多苏》、《延续寿命经》等。
(9)消除灾难类经书,有《解除灾难经》、《局卓布数》等. (10)测算、占卜类文献,有《吉禄扎数》、《署舍》、《署莫》等。
毕摩文献也是最先引起外界注意的彝文文献。
1936年,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与彝族翻译家罗文笔先生合作出版《爨文丛刻》,被日本学者称为“彝学走向世界的标识”。
而《爨文丛刻》中的绝大部分作品就是毕摩文献。
2、摩史文献:摩史文献中,著名的有《西南彝志》,《摩史苏》,《诺沤》等。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厄》,是清朝贵州省黔西州彝族热卧土目家的摩史益果那埃拔辑录、整理历代彝文史籍而成书。
全书37万多字,26卷,分480多个标题,记叙从天地形成,到清朝初年的整个彝族历史,涉及许多彝族古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典章文物、风俗文化等,被称为“彝族的百科全书”,是截止目前发现的字数最多、内容最为丰富的彝文古籍。
《摩史数》是彝族丧祭仪式摩史用书。
贵州彝文木刻本中仅存的一本,记录了摩史在一场丧祭场合的主要活动过程。
关于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

关于中国彝族古代史学概述一、悠久的历史、文字与典籍彝族是中华各民族中的一名古老成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根据《西南彝志》等文献记载,自从远古彝族哎哺时代的氏族首领希慕遮、希堵左开始,经历过我们今天在彝文古籍中仍能清楚读到的360代世系后,即到了洪水泛滥时期的首领笃慕。
笃慕又被记或译为笃慕俄、笃米、独摩、独姆、多莫、居木、居木吾吾等。
有的学者认为笃慕即《华阳国志》所记的祝明或仲牟由,他所遭遇的是战国中期的特大蜀洪水。
笃慕是在洪水泛滥后由蜀入滇的,迁居在乌蒙山区腹地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境)乐尼白。
他的六房儿子分别开展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氏族,即所谓六祖时期。
他们以乌蒙山区为中心地带,向四方分别迁徙开展,成为遍布今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黔西北、黔西南、黔中、黔南、川西南、川南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开展创造了英雄的历史业绩。
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爨文、韪书以至蝌蚪文的彝文由来久远。
其产生确实切时间虽无法考出,但可以确认的是,要比旧时根据一些方志中的记载而得出的唐或汉创造说要早得多。
旧论出自《大方县志卷五、卷十三》中记:阿,唐时纳垢酋,居岩谷,撰爨字,字如科斗,三年始成。
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号曰韪书,即今夷字。
《滇系》中也有类似记叙,不同的是将阿定为汉代人。
其实,这段记载只是讲了阿撰爨字,并无创造、创造的意思。
据《西南彝志》等文献记载,古彝文的创造者是吐实楚、伊阿伍和恒本阿鲁。
在六祖即蜀洪水之前,各支系已经编写了很多族谱形式的史书。
而哎哺时代布鵣举奢哲撰写史籍的传说更把彝文及其典籍的诞生推向了远古,因为自1644年上溯至哎哺时代共历450代。
在贵州威宁与云南毗邻的中水乡出土的刻划陶文的研究,以及自明朝中叶即被发现的贵州关岭红岩岩书的破译,从物证的角度把彝文的产生定于夏禹时代。
在贵州西部出土的彝文实物不胜枚举,具有代表性的有载有蜀建兴年号(226年)的《妥阿哲记功碑》、南宋开庆已未年(1259年)的《拦龙桥碑记》、铸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成化钟铭文》等。
彝族族谱文献的当代价值

收稿日期:2017-07-28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百里杜鹃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7zc079;贵州省2017年度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贵州石漠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与试验示范”,项目编号:黔科合支撑[2017]2872。
作者简介:陈燕英(1970-),女(彝族),贵州大方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试验区研究院副研究员,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研究方向:彝族历史文化、文化旅游。
邹细霞(1983-),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毕节循环经济研究院讲师。
研究方向:旅游地理与经济地理。
2017年第6期第35卷(总第191期)NO.6,2017Vol.35General No.19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彝族族谱,又称宗谱、家谱、谱牒等,就是用彝文或汉文记载彝族历史发展、族群迁徙、人文故事、族训、族规等重要信息的一切文献信息载体。
历史表明,彝族不仅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比较悠久的民族之一,而且还是一个民族文化积淀比较厚重的民族。
历史上,彝族先民不仅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而且在艰苦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下还创制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彝族族谱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族谱文化的内容,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一、彝族族谱文献的类型与主要内容随着社会历史发展的强力推动,记载人类认识社会、自然知识的物质载体也同时向多元化趋势发展。
时至今日,根据载体形式的不同,彝族族谱文献主要有口传族谱和纸质族谱两种主要类型的方式保存和传承。
1.口传族谱口传族谱即口述心授,口耳相传的族谱,主要以四川凉山彝族较为突出。
据有关学者调查考证,四川凉山彝族有大小氏族家支上千个,每个氏族家支都有自成系统的谱牒,一些谙熟本氏族族谱的长者,能背诵从自身开始上溯到曲涅、古候时期约70多代,直至远古神话传说时期约140多代的谱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源流》——记录彝族族源族史的权威文献
2009-9-29 12:03|发布者: 沙玛阿布|查看: 171|评论: 0
《彝族源流》全书有正文共27章360节,彝文约30余万字。
它是继《西南彝志》的整理翻译后,贵州省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整理发掘的又一彝族历史文献巨著。
作为全国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重点项目,其原本的搜集整理翻译从1986年初开始,到1996年末结束,历时十年多,中间跨越了七、八、九三个五年计划。
作为古乌撒彝区流传的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彝文文献,《彝族源流》有多种传抄本或散抄本,比较完整的是今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译审王子国先生家的阿侯毕摩抄本,其次是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的248号藏书(第6、7、8卷)、730号藏书(第15、16卷)、913号藏书(第20卷)、249号、660号藏书(第23、25卷)、126号藏书(第26、27卷)、还有《六祖纪略》、《六祖富贵根》等,在整理翻译时作了参考,甚至补充。
《彝族源流》版本的珍藏与保护曾历经风险,怕被当作“牛鬼蛇神”抄没焚毁,王兴友毕摩曾将它收藏于岩洞,雨后又悄悄地翻出来晾晒;李朝文毕摩隐瞒职业五十余载……;《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充满了艰辛,负责项目的两位搜集整理翻译者在1986年深秋一个阴雨绵绵、寒气逼人的日子,同时遭遇重大车祸,幸而死里逃生,后又从重病中痊愈,也才使《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打上了一个句号。
《彝族源流》涉及的内容广泛,历史久远。
自哎哺时代开始,彝族历史经历了尼能、什勺、米靡、举偶、武米、六祖等若干时代。
从哎哺氏到希密遮有数百代父子连名的代世系中,以希密遮到笃米(慕)31代的世系,笃米(慕)到祖摩阿格(安坤)84代父子连名世系,共计115代父子连名世系为脉络,叙述彝族各部的分支、发展、开创基业及其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各部间亲缘关系,相互间交往等情况。
《彝族源流》是一部以谱牒为脉络而叙史的彝文古文献。
《彝族源流》一书,以父子连名谱为线索,记录哎哺、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作格俄或根英)、六祖等六个时期的彝族历史,认为彝族共同起源于哎哺时期,由哎哺繁衍的尼能、什勺、米(慕)靡、武僰四大氏族是今彝族的主要来源,其中尼能、什勺氏与米(慕)靡的结合,繁衍了“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论议好譬喻物,谓之《夷经》。
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的昆明人和叟人,昆明人和叟人即是米(慕)靡——六祖系统的彝族先民,什勺氏还繁衍了南诏国王室的彝族蒙氏等,武僰氏族则在滇川黔的部分地域及结合部繁衍了卢夷国、朱提国、夜郎国等。
在彝族社会历史舞台上,尼能、什勺、慕靡、武僰、举偶(亦称额索)、六祖曾先后占据主体地位,尼能、什勺、慕靡、武举偶(亦称额索)、六祖虽系同源、且共生,但各自又先后代表了一个历史时期,得到《彝族源流》在内的大部分彝文文献的认同。
秦汉以后,武僰系彝族从今黔西北、滇东北往云南中西部地区迁移,而米(慕)靡——六祖系统的彝族先民昆明人和叟人则从云南中西部地区往今黔西北、滇东北迁移,完成了彝族间民族的大交融过程及其文化的大对接,也形成了一直到如今的大体分布格局。
《彝族源流》所记载的这种情况,当年的大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也主意到了,他在《滇东地区爨氏始末》中说:“东爨之地,主要在蜀汉西晋时期的朱提郡,而向东西两面发展势力。
朱提郡在蜀汉以前的主要居民并不是叟人,而是僰人。
但是从蜀汉以来,滇池地域的叟族人口增多,向邻近的朱提郡迁徙,使朱提境内的叟族逐渐增多,自从西晋末年以后,朱提与建宁的地方势力都结合在一起打成一片,叟人在朱提得势,原住着的僰人被迫迁走。
”方先生的这段论述,比较符合《彝族源流》的记载。
从《彝族源流》所记载的内容上可以看出,彝族与古老的昆明、蜀、雟、叟、濮、哀牢、卢等族群有直接联系,在进入阶级社会后,又同古巴蜀国、古滇国、古夜郎国、古牂牁国、古朱提国的建立有关,如书中对古朱提国本末的叙述,对夜郎谱系的记录等。
至于建立罗殿国、罗施鬼国、南诏国、自杞国及以百“什数”的君长制政权的分类和完整的谱系与活动记录,更是不言而喻的。
《彝族源流》原译本为五言诗体,这个译本出版发行后,出于不同的任务要求,又有三种版本发行,一种是《彝史精编》(彝文版),另一种是《中国彝史文献通考》(彝文版)第一集,第三已有王明贵等翻译的《彝族源流》散译版也公开出版发行。
《彝族源流》等彝文文献的整理翻译出版发行,使《中国彝族通史》古代史部分有了文献作依托,中央民大、云大、西南、云南民大、贵州民院、三峡、毕节学院等大专院校有了教学科研的一门学科载体,北京与云贵川的彝学专家学者开拓了思路,他们在著书立说时,都纷纷引用了《彝族源流》的记述,如《彝族史要》、《宇宙源流》、《先民的智慧》、《中国彝族古代史研究》、《中国彝族史学研究》、《西南彝族历史档案》、《彝族文化史》、《中国彝族史纲要》、《彝族万年文明史》等数十部专著,《彝族源流》的整理翻译出版发行,推动和繁荣了学科建设;作为宏扬品牌文化遗产的方面,它使彝族、毕节地区,乃至贵州省都扩大了在国内外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