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教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香子(树绕村庄)》优质课教案_0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上册《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  行香子(树绕村庄)》优质课教案_0

《行香子·树绕村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行香子·树绕村庄》,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1、诗歌简介《行香子·树绕村庄》是北宋词人秦观创作的一首词。

词的上片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描写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片则描写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儿翻飞的迷人春色。

词的独特之处在于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变为色彩鲜明,形象生动。

全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

2、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邗沟居士,学者称淮海先生。

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

曾任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等职。

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祐党人,绍圣(宋哲宗年号,1094~1098)后贬谪。

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诗风与词相近。

有《淮海集》40卷、《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3、诗歌朗读行香子·树绕村庄秦观树绕村庄,水满陂塘。

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

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

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

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4、白话译文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淋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

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

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

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

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

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

5、创作背景此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1068~1077),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

在一个春天,作者乘兴游览了一座村庄,被朴质自然的村野风光所感染,因此创作了此词。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15《无言之美》--教案

2023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课题15《无言之美》--教案

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15 无言之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主要作品。

2、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3、阅读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

4、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5、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无言”及“无言之美”的含义。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审美素养。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请学生说说读完这两句诗的感受。

2、请学生翻译这两句诗,然后让一位学生说说听完翻译与原诗的不同感受。

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呢?我们接下来学习的朱光潜先生的一篇美学作品《无言之美》也许会给你答案。

二、检查预习多媒体展示文中有难度的文言语句及诗句,主要检查学生对文言语句和诗句意思的理解。

子曰:“予欲无言。

”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

”子贡说:“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什么话吗?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

天又说过什么话呢?”陶渊明的作品《时运》中“有风自南,翼彼新苗”的意思是风儿自南吹来,呵护着那新长出的禾苗。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中“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的意思是细雨从东方而来,夹杂着清爽的风。

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

中国现代美学奠基人。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关于西方美学史的著作,具有开创性的学术价值。

其他重要著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谈美》等。

此外,他的《谈文学》《谈美书简》等,深入浅出,内容详尽,文笔流畅,对提高青年的写作能力与艺术鉴赏能力颇有启迪。

四、写作背景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预习,疏通并了解课文内容。

2、由感知入手,弄清*内容的表层含义,理清层次结构。

3、分析理解前两幅画面,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

二、教材重点、难点重点:学习海燕自信乐观勇敢的精神难点:理解海燕的自信心与洞察力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录音,学生边听边读,进入作品情境之中。

(二)检查预习预习作业详见励耘精品系列丛书《课时导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该课“课前热身”部分内容。

(三)整体感知1、问题一:听了刚才的朗诵,同学们的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肯定正确意见:波涛汹涌的大海,暴风雨来临之前,只有海燕在高傲地飞翔2、问题二:这画面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提问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回答,教师肯定:海燕那勇敢无畏的精神。

3、刚才同学们眼前的画面是一幅整体的画面,然而,它又可分成几幅小的.画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内容看可分解几幅小画面,各说明什么意思?教师抽查提问,其他学生补充。

教师评价三幅画面:第一幅画面(1—6)暴风雨孕育之时,狂风卷集着乌云的大海上,海燕高傲地飞翔,渴望暴风雨,海鸥等仓皇逃窜。

第二幅画面(7—11)暴风雨逼近之时,乌云直压海面,海燕奋勇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

第三幅画面(12—16)暴风雨即将来临,乌云闪电的大海上,海燕反复呼唤暴风雨。

(五)品读赏析1、讲析第一幅画面:1)开头一句,写暴风雨来临的前兆,点明海燕所处的环境。

“苍茫”描写大海气势;“卷集”写乌云翻滚的情景。

然后正面描写海燕。

2)“黑色的闪电”形与色,用比喻表现海燕矫健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行动;“碰”写它勇敢低飞;“冲”写出迅猛高翔,用拟人手法写海燕斗志昂扬,渴望暴风雨的到来3)写声音:正面描写“叫喊”的勇敢,再从乌云听到叫喊,侧面烘托“叫喊”声的威力,用排比突出海燕敢于斗争的精神4)第二层通过声音、行动、情态等来描写海鸥、海鸭、企鹅的丑态,与高傲的海燕形成鲜明对比(启发学习海燕的精神)2、分析第二幅画面:1、全班齐读,领会大海情景和海燕搏击风浪的勇气2、学生主体活动:讨论分析第二幅画面1)找出描写风雷浪的词语。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

人教版新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优质课教案3短诗五首在冬夜的霜风中,高大的树和我并排站立着,月光照亮了这个场景。

这幅画面充满了美丽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五四运动之前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现状。

树象征传统观念,而我和树并排站立则象征思想的并立。

同时,“没有靠着”则代表着独立、坚强和奋斗的精神。

这首诗的主旨是追求个性独立和思想解放。

目标导学二:《萧红墓畔口占》1.认识作者,把握写作背景。

XXX(1911-1942),原名XXX,湖南岳阳人。

她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才女,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以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被誉为“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流星”。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XXX加入了XXX,成为一名革命作家。

1942年,她在延安因病去世,终年31岁。

2.朗读诗歌,理解语言和意境。

1)请朗读这首诗,感受一下它的语言和意境。

2)这首诗的主人公是谁?他在墓畔唱的歌曲是什么意思?明确:这首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流浪歌手,在XXX墓畔唱歌。

他唱的歌曲是关于生命和死亡的。

歌曲中的“烟花三月下扬州”象征着美好的人生,而“白骨霓裳”则象征着死亡。

这首诗的意境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感悟。

三、课堂练对比阅读这两首诗,我们发现它们都具有独立思考和追求自由的主题。

同时,它们都运用了象征意象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也是早期白话新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XXX是一位现代著名诗人,他在1929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的《雨巷》传颂一时,被誉为“雨巷诗人”。

XXX则是一位身世坎坷的现代女性作家,她的成就很大,代表作有《呼兰河传》和《生死场》。

两人友情深厚,但XXX早逝,XXX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XXX墓时所作的《萧红墓畔口占》便是表达对XXX的怀念之作。

这首诗在表现“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诗中,诗人走了六个小时的长途,寂寞地来到XXX的墓前,放了一束红山茶,表示对她的怀念之情。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3课短文两篇(教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3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3.体会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1.体会《谈读书》语言简练优美的特点及作用。

2.初步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议论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够通过同伴互助,基本完成对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和论证方法的阅读任务;同时,以“好书推荐”“质疑大师”等活动方式进行,能够让学生培养思考和阅读习惯、提升阅读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设计第1课时《谈读书》一、预习反馈、初读感知1.坦诚相告:你喜欢读什么样的书?2.走近培根,了解作者。

3.生字词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学生预习课文,小组交流整理本课的字词及文学常识,由教师检测。

旨在让学生养成专注预习的习惯,促进课堂的高效性。

)二、互助探究、精读品析1.齐读课文,谈谈自己最喜欢文中哪句话,或认为文中哪句最有道理,说说理由。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学习文中名言警句的含义。

2.齐读课文后,请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两道题考查其他小组。

(温馨提示:你可从文章内容、论证方法、所用修辞、词语运用、句子赏析及其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方面出题。

) (设计意图:学生畅谈自己最欣赏的语句,并说出理由。

以小组为单位谈论,把握修辞、论证方法、文章内容等。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赏析语句,学会抓住论证方法进行把握。

希望转变方式,从新的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地有兴趣的学习。

)三、师生联动、展示交流1.学生展示互助探究的成果。

2.师生共评。

3.课堂生成问题的质疑解答。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成果的评议,引导学生质疑并解惑。

教师对表现优异的小组和个人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就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适时地加以点拨。

)四、体验实践、拓展延伸请你为同学们推荐一本你最喜欢的书,告诉他们这本书的优点,以及你从中获得的益处。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向同伴推荐好书,引导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同时让学生了解如何写推荐语。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共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蒲柳人家》教案(共2课时)一. 教材分析《蒲柳人家》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8课,本文是一篇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生活琐事,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文章语言朴实,情节感人,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小说情节和人物性格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理解深层次寓意方面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此外,学生可能对农村生活了解不多,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亲情的伟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难点:分析文章深层次寓意,联系实际生活,感受亲情的伟大。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寓意;4.实例分析法: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人物关系等;2.背景资料:收集有关农村生活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3.问题清单:准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文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教师适时指导,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文章寓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检查学习效果。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布局谋篇》优秀教案(内含2课时)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6、布置作业:让学生二选一,将课上写作练习的两个文题进一步思考,完成写作提纲和作文初稿的书写。

七、教学反思
1.将本文较为抽象的写作知识和方法形象化,结合恰当命题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
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过多,时间有些紧张。

《写作:布局谋篇》教案(共含2课时)
七、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内容围绕不同文体,为学生给出大量提纲范例,帮助学生加快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2.课堂容量过大,作业的两个文题的分析草草结束,不够深入,时间安排过于紧张.。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把握核心概念,梳理概念间的关系,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3.领会作者鉴赏文学作品的思想方法,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4.培养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体验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
明确:“见”可指代材料,无“见”便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可能有所创造;“见”也可理解为见识、见解,没有思考与见解,纵然下笔也只能写就平庸文章,难见深度;“感”是体悟与情感,倘若下笔无情感寄寓其中,写出来的文字必是冷冰冰的。这也提示了我们在写作之前要学会多积累,多观察,积累一定材料;同时要多思考,多感悟,这样才能写出优秀文章。
2.理解,理清概念间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内容,学习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
2.将欣赏文艺作品的方法运用到欣赏作品的实践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自学生字词。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1、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在上节课的学习中了解到美术作品(这里指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文学、音乐、舞蹈等)中的无言之美,是一种含而不露的美。即是“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那么,我们应怎样来欣赏其中的无言之美呢?请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怎么说。(出示课题)
4.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语文 12 词四首

1.了解词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感知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学会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第1课时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导入新课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或将士戍守边关的诗词(学生补充诗词名句).范仲淹的词《渔家傲·秋思》也是描写边塞的,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范仲淹笔下的边塞特点.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渔家傲·秋思》 1.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说说词的上阕和下阕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各用两个字概括. 明确: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2)词人开篇就说“塞下秋来风景异”,请你说说塞下风景“异”在什么地方. 明确:①异声(边声连角起,羌管悠悠);②异寒(霜满地);③异景(衡阳雁去,千嶂,孤城闭).这都充分说明了入秋以来,塞北的荒凉以及环境的恶劣. (3)词的上阕主要描绘了什么景象?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紧张的边塞风光图.通过对边疆环境的描写,突出边塞环境的恶劣,暗示了戍边将士的艰辛,为下阕抒情做铺垫. 2.品读本词,赏析语言美. 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1)衡阳雁去无留意. 明确:“大雁南飞”是一种自然现象,可是在这里词人却用了“无留意”,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大雁以人的情感.大雁向衡阳飞去,没有丝毫的留恋之意,连鸟也不愿久留,反衬出边地的荒凉,将士们戍边条件的艰苦.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明确:在斜阳西沉,烟雾缭绕中的千山万壑,犹如屏障,重重叠叠,前句描绘出一幅雄浑壮阔的画面.但是“孤城闭”三字顿然情势突变,显示出一座孤城伶仃而立,城门紧闭的景象.“闭”字写出戒备森严,透出紧张气氛,由此也可见边塞战事紧张.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明确:“浊酒一杯”“家万里”多年戍守边疆,离家千万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燕然未勒”运用典故,写出了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的现状,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这两句抒发了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 九年级语文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明确:这句运用了互文的写作手法,表示将军和征夫都白了头、流了泪.体现出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以及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情怀. 3.把握主旨,品味情感.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说说这首词的主旨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明确: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主要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表现了戍守边疆的艰辛和将士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抒发了词人的报国之情. 目标导学二:《江城子·密州出猎》 1.品词入味,理解内容. (1)词人在上阕中是从哪些方面体现“狂”的? 明确:①“狂”在装备齐全,何等威武——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②“狂”在随从众多(阵容庞大),何等雄壮——千骑卷平冈. ③“狂”在倾城观猎(场面热烈),何等感人——为报倾城随太守. ④“狂”在自比孙郎,何等豪气——亲射虎,看孙郎. (2)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这些“狂”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①因老当益壮而“狂”——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②因雄心壮志而“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3)下阕中词人由“狂”转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愁绪的是哪句? 明确:“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句词人运用典故,希望朝廷能重用自己;“何日”表明苏轼渴望建功立业的紧迫感.这句词表达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希望得到重用的报国之志. (4)再读全词,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阕主要描写出猎的盛况,下阕主要抒发自己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2.赏析本词的艺术手法. 苏轼的这首豪放词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他在这首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①衬托,“鬓微霜,又何妨!”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 ②用典,“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以少年孙权自比,显示作者的狂劲和豪兴;“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表明苏轼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的信任,表现出他要为国立功的壮志. ③隐喻,词中以“天狼”隐喻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④寓情于景,借出猎表达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委婉地表达出词人期盼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写景:荒凉、萧瑟抒情:思乡、报国借景抒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上阕装备齐全随从众多倾城观猎下阕益壮而狂雄心壮志气势磅礴报效朝廷 九年级语文 第2课时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副对联:上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下联“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这是郭沫若先生为辛弃疾纪念祠(济南大明湖公园内)题写的对联.上联写出辛弃疾的艺术造诣,下联写出他的政治抱负.郭沫若为什么会如此评价辛弃疾?今天就让我们从他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1.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著有《稼轩词》,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 辛弃疾年轻时参加抗金起义,失败后南归,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陈同甫(1143—1194),名亮,与辛弃疾都力主抗金,志同道合,结为挚友.其词风格与辛词相似. 2.研读细品,理解本词的情感与主旨.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作者为什么会“醉”?词人挑灯看剑,在梦中回到连营体现了什么? 明确: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所以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强烈的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营造了什么样的气氛?“沙场秋点兵”中的“秋”字又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营造了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气氛.“秋”字,即点明了战争爆发的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3)任选角度赏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明确:①手法:运用夸张、比喻、对偶、用典的手法,从侧面烘托了将士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绘了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②情感:抒发了作者爱国卫国之情.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中的“天下事”是指什么事?这几句中使整首词的风格由雄壮变得悲壮的是哪个词?这个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天下事”是指收复中原,统一国家;“可怜”一词使感情一落千丈:词人的抱负只能在醉里和梦中实现,理想和现实形成极大的反差,有力地突出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5)再次朗读这首词,试归纳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表现了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渴望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3.探究本词的写作特点. (1)朗读这首词,找出这首词的“词眼”. 明确:“壮”.这个字是本词的“词眼”,整首词都是围绕这个字来写的. 九年级语文 (2)这首词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壮”的特点? 明确:①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非常雄壮、勇猛;②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词人有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却又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③从语言风格上看,本词壮丽豪放.所以叫作“赋壮词”. 目标导学二:《满江红》 1.认识作者,了解创作背景. 秋瑾(1875-1907),自号鉴湖女侠,心怀大志,性格豪放,酷爱诗文和骑马击剑,能文能武,敢说敢为.她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1904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起义,被捕牺牲. 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这首词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欲展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 2.朗读本词,把握内容. (1)“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这句包含了哪些信息? 明确:这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中秋节,北京城. (2)请分别归纳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主要表达了作者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心.词的下阕写作者虽有凌云壮志,但知音难觅,不觉泪湿衣襟. 3.品析词句,理解情感与主旨. (1)“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这句化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化用汉军破楚的故事来比喻说明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的内涵? 明确:这句进一步说明了自己表面上过着贵妇人的生活,实则奴仆不如的“八年风味”;“殊未屑”表明了作者对贵妇人的生活,并不留恋,相反加以蔑视. (3)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的词句.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明确:①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作者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以谐音字“身”与“心”、“列”与“烈”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现词人的抱负和思想感情的转变,表明了她虽然身为女儿身,但反抗压迫寻求解放的决心绝不会比男子差,反映出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苦苦挣扎的现状. (4)再次朗读本词,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这首词写出秋瑾对身为女子而受礼教束缚、被人轻视、不得施展抱负的愤愤不平,表现了她侠义满胸怀、肝胆过男子的气概,表现其不满封建婚姻,反对封建压迫,要求男女平等的思想. 目标导学三:对比阅读,分析词的异同 对比阅读这四首词,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相同点:①感情上都与爱国紧密联系;②风格上都具有豪放、开阔、雄壮的特点.不同点:感情的侧重点略有不同.《渔家傲·秋思》是与思乡紧紧联系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更多的是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满江红》则是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要求妇女独立与解放. 三、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