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的顺序

一年级数的顺序
一年级数的顺序

第四单元第4课时100以内数的顺序练习题1.找规律写数。

(1)()()78()()()()83()()(2)()()()61()()()()()(3)8 16()()40()56()()()

(4)19 29()()59()()()()

2、填空

(1)一个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2)读数和写数时,都有从()位起。

(3)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6,这个数是()。

(4)83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00里面有()个十。

(6)48的“4”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

(7)和80相邻的数是()和()。

(8)和39相邻的数是()和()。

(9)一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10)、两位数中最大的数是(),最小的数是()。

(11)10个一是(),10个十是()。

(12)62,72,68,26,46,27,42,69

个位是2的数___________,十位是6的数___________。3.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把下面各数排列起来。

33 46 64 98 89 70 19

()()()()()()()4.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

(1)和39相邻的数是40和41。()

(2)36后面第五个数是40。()

(3)个位是1,十位是6,这个数是16。()

(4)30里面有30个一。()

(5)最大的两位数是91。()

(6)最小的两位数是11。()

5.写数。

(2)2个2个地数,从32写到50。

()()()()()

()()()()()

(3)5个5个地数,从5写到50。

()()()()()

()()()()()

(4)10个10个地数,从10写到100。

()()()()()

()()()()()

(5)写出十位上是7的数。()()()()()()()()()()。

(6)写出个位上是8的数。()()()()()()()()()()。

(7)写出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

6.写出下面每个数的相邻数。

(1)()28()(2)()60()

(3)()93()(4)()59()

(5)()41()(6)()99()

7.在45、54、65和50这四个数中,选择合适的填在()里。十位上是5的数个位上是5的数比50大的数

()()()

8、68里的“6”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

9、(1)3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

练习巩固

1、在数目表上,第4行第8个数是(),55前面第三个数是(),和70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2、把下列卡片按数的大小顺序,先从小到大排,再从大到小重新排列。

35 60 71 90 19 100

3、找规律,填一填。

46 ()50 ()54 ()58 ()

75 ()()90()100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用数对确定位置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Use pairs to determine position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小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5例1、“练一练”,练习三第1~3题。 【教材、学情分析】 例1教学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已经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的方法,教材分三个层次教学:一、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产生用数对表示位置的需要;二、教学列和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行与第几列的规则;三、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数对表示为(4,3)”这句话表明了三点:一是“数对”指两个数,即列数与行数。二是在数对中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这个顺序不能颠倒,它和直角坐标系中确定点的位置,先写出x轴上的数量,再写出y轴上的数量的次序是一致的,不会和中学里的数学知识发生矛盾。三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有规定的书写格式,要用括号把列数与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两个数隔开。

“练一练”在例题的情境中进行。以数对知识为重点,设计了“列、行位置→数对表示→列、行位置”的线索,把例1教学的各个知识组成系统的结构。第1题先在图中找出第2列第4行的位置,巩固列与行的知识;再用数对表示第2列第4行,进一步明确在数对中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巩固数对的知识。第2题通过在图中寻找(6,5)的位置,具体解释这个数对的含义,加强对数对的理解,体会它能清楚、简要地表示出物体的位置。例1的情境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都可以用数对表示,确定各个人位置的数对都不相同。图中有6列、5行,任何一个列数不超过6、行数不超过5的数对都有一个学生的座位相对应。可以利用情境图的这些内涵,组织学生充分地“练一练”。 练习三第1~3题配合例1的教学,巩固列、行的知识,以及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第2题四块装饰瓷砖的位置有同列不同行,不同列同行,列、行都不同三种情况,隐含了许多可以比较的内容,让学生在这些比较中,深入地体会数对。第3题花色地砖的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地砖的位置都在奇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地砖的排列是对称的,第7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地砖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7,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分展开。 【教学目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最新版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是“空间与几何”这一领域的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要求。本单元的内容属于第二学段,通过观察、拼摆较为抽象的几何形体,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让学生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形状。教材在编排上不仅设计了观察活动,而且设计了需要学生进行想象、猜测和推理进行探究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力和思维能力,为之后正式学习投影和三视图的有关知识奠定感性认识和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察物体的感性经验,并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已经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而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还要求学生学会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观察和拼搭等活动,为自己和学生准备好教具与学具。同时在进行观察和拼搭的活动中,要注意让学生真正地、充分地进行活动和交流。因为只有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经历观察、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得以锻炼,空间观念才能得到发展。切不可让教师的演示或少数学生的活动和回答来代替每一位学生的亲自动手、亲自体验和亲自思考。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启发。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从中认识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形状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物体形状。 数学思考:能根据已有的图形,用各种方法拼搭相应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问题解决:通过拼搭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 1.通过选取熟悉的环境和物体作为观察对象,联系生活经验,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笔记整理

第一单元 图形的变换 (1)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沿着的那条对折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两侧的距离相等。 (3)平移: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 (4)旋转:物体都绕着一个固定的点或一个固定的轴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旋转。(旋转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 (5)等腰三角形有1条对称轴,等边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正方形有四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6) 第二单元 因数和倍数 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整数(一般不包括0)。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非0的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如果a 能被b 整除,那么b 是a 的因数,a 是b 的倍数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1是所有自然数的因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2、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 偶数 奇数:不能被2 整除的数,最小的奇数是1 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最小的偶数是0 连续的奇数,如1、3、5等,连续偶数如、12、14、16、等,连续的奇数或连续的偶数前后相差2。用字母表示连续的奇数或偶数(a-2)、a 、(a+2) 3、2、3、5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两位数是3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4、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 质数:有且只有两个因数,1和它本身。最小的质数是2 合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 在自然数中,既是偶数又是质数的只有2。20以内即是奇数又是合数的如9、15等) 100以内的质数: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大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概念大全 一、计算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或者S=a2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8、三角形的周长 =三边之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四边形内角和=360度 9、多边形内角和=(边数-2)×180 二、数量关系 1、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总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时间=工效工作总量÷工效=时间 5、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6、被减数-减数=差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 + 减数 7、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8、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10、求平均数的方法: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三、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公里=1千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亩≈平方米 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 1千克= 1000克= 1公斤= 2市斤体积单位: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立方米 = 1方 容积单位: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 1毫升=1立方厘米 时间单位: 1日=24小时 1时=60分 1分=60秒 1星期=7天 1世纪=100年 1年=12月 1年=4个季度 1个季度=3个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 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 闰年全年366天 四、定义、定理、性质 (一)算术方面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a ×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a +b)×c=a×c+b×c 或者a×(b+c)=a×b+a×c 计算减法也可用 (a-b)×c=a×c -b×c 或者a×(b-c)=a×b -a×c 6、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减数的和。 a-b-c=a-(b+c) 7、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数的积。a÷b÷c=a÷(b×c) 8、除法的性质: ①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②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数一数”教案 教学内容:第2——5页(数一数) 教学目标: 1、在非常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初步了解儿童认数、数数情况。 2、通过观察等探求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数感,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合学生体验与人合作、交流物快乐,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对人对物的爱的情感,初步培养学生会听、会说、会补充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初步建立数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与参与的意识。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一台。 教学过程:a)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拿出一封一份礼物————金龟子的信,让学生随着美丽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听信:亲爱的小朋友们,你们好,从今天开始,你们将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了,在学校里,你们将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许许多多有用的知识,学会许多的本领,会面为一个对社会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你们高兴吗?数学书里都是一

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充满了神奇,学好数学非常有用,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一些你生活中的困难,你们想学习数学吗?那么,从现在开始,你们的数学陈老师将会把你们带进数学的王国里,让你们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到那时,你们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小学生的,你们有信心吗?b)认真观察,小组讨论,了解数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书中第2——3页的画面。1、这是什么地方?你认为它美丽吗?2、请你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图上的物体分别有多少?(先小组讨论,互相说,教师深入到小组里了解情况,并且在个别组里探讨数数规律,然后再请小朋友说)3、评价:你认为你们组有什么优点,别的组呢?三、继续观察,小组交流,了解认数情况用实物投影仪出示北师大版一年级教材第2——3页的图画活动形式同第二个环节一样:观察——交流——汇报——评价,不苛求学生按怎样的模式说,让学生在相互启迪中自我感知怎样说好就怎样说,怎样说适合自己就怎样说。四、操作感知,及时强化1、数周围的实物(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数一数学校里的事物各有多少)2、数字卡片 3、按方位数数 4、开放性练习 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验一验手里最多能拿几根粉笔?盘子里最多能放几个苹果?笔筒里最多能放几支笔?学情预测及反思学情预测与反思

小学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

课题: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道能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列与行。 2.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正整数)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观察、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体验数学交流的简洁性。 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会正确用数对表示具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用数学方法确定生活情境中的位置,理解列、行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描述位置。 教师:今天上课前,老师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击鼓传花”。 教师:(游戏)停!现在花在哪位同学手里,(学生回答),那大家能不能用学习过的知识描述一下这位同学的位置呢? 学生:我的前面、后面;左边、后边;第几组,第几排;第几行,第几列等。 (二)尝试探索,初步理解列和行的含义。 1.理解列和行的意义。 教师:大家都表现的很踊跃,很好!老师刚刚发现有的同学用了行和列,那什么是列? 学生:列是竖着的,一竖条。 教师:那你给大家指一指。我们把这一竖排称之为一列,拿花的同学在第几列?(学生答)确定是第几列是从观察者的左边往右边数,现在谁是观察者? 学生:老师。 教师:请同学们指一指谁是第一列同学。(单独请一位同学指出第一列)请第一列同学起立!(学生起立)对吗?请坐。那知道自己在第几列吗?(学生答),那老师考考你们,(指定学生)你在第几列啊?(问3位同学)。 教师:知道竖排是列之后,那什么是行呢? 学生:横着…(一横条) 教师:横是什么意思啊?大家一起比一比。(用手势比横排)我们把这样的一横排称之为一行,确定第几行,要从观察者的前面往后面数,现在谁是观察者? 学生:老师 教师:离老师最近的一行是第几行?(学生答:第一行)后面的依此类推。 下面,老师说指令大家做动作,好吗?(学生答。)第二行点点头;第五行拍拍手,停!大家都知道自己在第几行了吗?(学生答)那老师要问问了。 (指定4位学生回答自己在第几行)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参考文本)

( 数学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评析(参考文本) Mathematics is a tool subject, it is the basis for learning other subjects, and it is also a subject that improves people's judgment, analysis, and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实录与 评析(参考文本)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使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 师让生介绍自己是哪个班的学生 生1:五年(6)班 生2:五(6)班 师:这两种介绍相比,有什么好处?就说6班行吗?

师:既简洁、又要准确是数学上很好的思维,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书题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的含义 出示情境图——班级的队列图 师:谁能介绍我们班班长的位置 生1:第2排右边数第2个 生2:第4组第2个 师:你是怎么数的? 生2:我是从左往右、从前往后数的 师:怎样才能准确的说出班长卓玲的位置,数学上有特定的规定 教师介绍列与行,以观察者的角度,从左往右数是列,从前往后数是行,让生上台试指出各列和各行 师:现在谁能用第几列第几行说说卓玲的位置 生:第4列第2行(教师板书)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年级《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本73、74页例1、例2及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11~20之间物体的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出11~20各数。 2.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数11~20各数及读法。 教学难点 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橡皮筋。 学生准备:20~~25根小棒(散放在盒子里),2根橡皮筋。一.新课导入

(一)师:之前我们学过哪些数?(0~10)。 今天我们接着认识一些新的数(板书11~~20各数的认识),会认这些字吗?齐声读一遍。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 师:图中都有什么?数一数各种水果的个数。 2.数数 (1)数各种水果的数量。 (2)数小棒的数量。 (3)图中还有什么能用数来表示,把他数出来。(正方体木块)物体数量多且凌乱,部分学生数不出来,留下问题,等学习新知后回来通过圈整十再来数。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摆小棒,感知十 师:现在请同学们摆出11根小棒,谁愿意上来摆?(找一学生摆,其余学生自摆,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创设“猜出后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这节课的第一次操作活动, “哪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当他们将“10个放在一

起”时,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对计数单位“十”的建构:10个一就是1个十。同时对11的组成有了初步的印象。紧接着我又安排了第二步。 师:你们和某某(上台演示的学生)摆的一样吗?再找一名学生说一说,找不同的摆放,师生一起看一看。 (显示不同摆法)师:到底谁的摆法能让我们一眼看出有多少根,为什么这样摆就能一眼看出呢?(生:10根小棒放一起,另1根小棒单独放,这种摆法最容易看出是11根小棒)师:大家听明白吗? 师:是的,10根小棒放在一起的数数方法是比较方便。 师:同学们能用这种方法再摆一摆你们的小棒(摆好后坐端正看黑板)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的第二次操作,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中亲自体验“10个一就是1个十”,还知道了1个十和1个一合起来是11.这样学生就完成了对11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第二部分的教学,探究其余各数。 2.读一读,捆一捆 (课件演示)师:1根小棒是1个一,2根小棒是2个一。一起来数3根呢?·····直到10根,那10根小棒就是10个一(板书10个一)。再看老师手,2个一是——2 10个一是——10

最新2017年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 1、根据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体,有多种摆法,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2、根据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摆小正方休,只有1 种摆法。 3、只要对着原来物体的前面或后面的任意1个正方体添1个正方体,从正面看到的形状就都不变。 4、从正面、左面、上面3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同一组物体而画出的图形就是三视图。 5、综合三视图的形状,可以确定出立体图形中小正方体的摆放位置,通常只有一种摆法。 6、由三视图拼摆正方体的方法:俯视图打地基,主视图疯狂盖,左视图拆违章。 7、先摆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摆出符合上面的立体图形,最后确定立体图形。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只有唯一的一种情况。 8、想象不出来时,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就简单了。 第二单元因数和倍数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2、因数、倍数: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例:12÷2=6,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 独存在。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一个数的最大因数=最小倍数=它本身 3、2、3、5的倍数特征 1)奇数和偶数的意义: 在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②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③奇数、偶数的运算性质: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大减小) 奇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2)数的整除特征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你数的基本性质

骨干教师示范课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通过经历预测猜想——实验分析——合情推理——探究创造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知道它与整数除法中商不变性质之间的联系。 2.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把一个分数化成用指定的分母做分母或指定的分子做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为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基础。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是互相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到数学验证的思想,培养敢于质疑、学会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师: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你们听说过阿凡提的故事吗?今天老师这里有一个“老爷爷分地”的数学故事,你们想听吗?(课件出示画面)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指名读故事(尽可能有感情地) 故事:有位老爷爷要把一块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1/3,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 2/6,老三分到了这块地的3/9。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2、师:孩子们听到这你们有什么想法吗?觉得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呢?猜猜他对三兄弟说了什么? 3、学生猜想后畅所欲言。 4、孩子们的想法真多啊!聪明的阿凡提究竟说了什么让三兄弟停止争吵的?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形象感知 1.验证三兄弟分的地真得一样多吗? 2.小组动手操作,合作完成探究卡。 动手操作: (1)拿出三张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纸作为这块地。

新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2课时) 观察物体 二、因数与倍数(7课时) 1.因数和倍数 2.2、5、3的倍数的特征 3.质数和合数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13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整理和复习 探索图形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20课时) 1.分数的意义 2.真分数和假分数 3.分数的基本性质 4.约分 5.通分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整理和复习 五、图形的运动(三)(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7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打电话 七、折线统计图(3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1.数与代数 2.空间与图形 3.观察物体与统计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经历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认识到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有多种摆放方式。 2.通过观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 3.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4.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培养空间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1.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引导学生进行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立方块。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为2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1课时 第2课时观察物体(2)1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与教案

目录 一、教学计划 二、课时备课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五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数学成绩整体不够理想,少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学生的书写状况较差,上课主动听讲、积极大胆发言的个性养成的不够好。从学生的思维能力看,思维的主动性不突出,逻辑能力很差,发散能力较弱。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有少部分,他们的特点是:数学基础知识掌握不好,上课走神、不认真听讲、或者说根本就听不懂上课内容,缺乏学好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要因地制宜,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的问题专供他们回答,对有进步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鼓励他们好好学习,使后进赶先进,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观察物体(三)、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图形的运动(三)、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折线统计图、数学广角和综合与实践活动等。 本册修订后的教材,既有原实验教材的主要特点,又呈现出一些新的特色。 1.改进因数与倍数教学的编排,体现数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册教材的编排既注意体现《标准》中关于因数与倍数教学与教材编排的要求,同时注重体现近年来有关这部分内容教学改革的经验首先,将以往教材“因数与倍数”的教学内容分散编排,安排在本册的两个单元里教学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包括因数和倍数的意义,2、5、3的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的含义等,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在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中,结合约分教学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和求法,结合通分教学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和求法其次,注意所涉及的数的范围在1~100的自然数内,避免题目中的数目过大此外,在例题的安排、素材的选取、习题的设计等方面都采取了新的措施。 2.改进熟悉分数的编排,注意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加强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四则运算同整数、小数知识一样,分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分数的概念

五年级数对练习题

一、基础性练习 ⑴、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中的位置时,我们规定:竖排叫做(),横排叫做(),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往()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往()数。 ⑵、○在第4列第5行,用数对表示是(,);用数对表示是

(2,7),那么它在第()列第()行,(8,7)在图中表示第()列第()行的位置。 二、发展性练习 请标出如图的数对位置。 三、补充练习: 1、先写出三角形ABC 各个顶点的位置,再画出三角形ABC 向下平移4个单位后的图形△A'B'C' 。写出所得图形顶点的位置。 A' () B'()C' () 2、如图是游乐园的一角。 ⑴如果用(3,2)表示跳跳床的位置,你能用数对表示其他游乐设施的位置吗?请你写出来。⑵请你在图中标出秋千的位置. 秋千在大门以东400m, 再往北300m 处。 1、甲坐在教室的第 4 列第 3 行,用(4,3)表示,乙坐在第 2列第 6 行,用(,)来表示,用(7,4)表示的同学坐在第()列第()行。 2、王丽和王强在教室里的位置可以用点(5,1)和点(2,6)表示,(5,1)中的 5 表示第 5 列,则 1 表示(),(2,6)表明王强坐在第()列第()行。

第二单元位置姓名______成绩______ 1、仔细看图1,用数对表示下面汉字的位置:(每空2分,共20分)1、山(,)田(,)火(,)秋(,)叶(,)芽(,) 2、强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1),表示坐在第4列、第1行的位置;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7),表示坐在第()列、第()行 ↑图1 的位置。 3.如果电影票上的 “6排9号” 用数对记作(9, 6),那么“20排11号”记作(,),(7,10)表示电影院的位置是(排号)。 二、在括号里写出下面数对所表示的图1中的汉字:(每空1分,共10分)(3,1)(),(4,5)()(2,2)(),(5,2)()(5,5)(),(1,1)( )(3,5)(),(4,4)()(1,5)(),(2,5)() 3、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4分) 1、数对(2,5)和(5,2)表示的位置是一样的。() 2、数对中的第一个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四、选择(每题3分,共15分) 1.如图:如果点X的位置表示为(2,3),则点Y的位置可以表示为()。 A.(4,4) B.(4,5) C.(5,4) D.(3,3)2.如图:如果将△ABC向左平移2格,则顶点A′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A.(5,1) B.(1,1) C.(7,1) 3. 音乐课上,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 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4. 如果A点用数对表示为(1,5),B点用数对表示为(1,1),C 点用数对表示为(3, 1),那么三角形ABC一定是()三角形。 A. 锐角 B.钝角角 C.直角 D.等腰 5. 李林家的位置是(2,2),学校的位置是(2,5)。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表示 100米,李林从家出发,经过学校到少年宫,至少要走()米。 A.300米 B.400米 C.500米 D.600米 5、操作题:(共51分) 1、在表中先画出A(3,5)、 B(6,0)、 C(2,1)三个点,再用线把这三个点连接成一个三角形。(9分)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7 用数对确定位置 (1)

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到抽象成用列、行表示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 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设境置疑,产生需要 1.(课件出示学生座位图)仔细观察这幅座位图,你知道小军坐在哪里吗?(板书:第4组第3个;第3排第4个) 2.设疑:小军的位置没有变,为什么同学们的说法都不一样呢? 3.你能具体说一说第4组第3个是怎么看的吗?第3排第4个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4.揭题:由于同学们看的方法和角度不同,所以在描述小军位置时,产生了不同的说法。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简明地描述小军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学生比较熟悉的教室里有序排列的座位的场景,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描述物体位置的经验;然后通过交流,引发学生产生用一致的方式表示位置的需要。] 二、逐步抽象,掌握方法 1.列、行的含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 (1)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 ①继续观察上幅座位图,在教室里,竖里面有几排?如果从左往右数的话,这是第1竖排,这是第2竖排……这是第6竖排。 ②在教室里,横里面又有几排呢?如果我们从前往后数的话,这是第1横排,这是第2横排……这是第5横排。 (2)认识圆圈图

①为了清楚地表示每个同学坐的位置,现在我们把他们坐的位置都用圆圈表示出来。(课件出示) ②为了突出小军坐的位置,我们把小军坐的位置用红色圆圈来表示。(课件出示) (3)认识列 ①从这幅圆圈图上,如果从左往右数,现在你还能指一指第1竖排在哪里吗?第5竖排在哪里?第6竖排呢? ②揭示:其实每一竖排在数学上我们都把它叫做列。(板书:竖排列)确定第几列我们一般都是从左往右数的。(板书:从左往右数) ③想一想这一列应是第几列?这一列又是第几列?这幅图上一共有几列?(课件依次出示第1列到第6列) (4)认识行 ①刚才我们已经知道每一竖排都叫做列,而每一个横排在数学上我们把它叫做行。(板书:横排行)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的。(板书:从前往后数) ②想一想第1行在哪里?第3行呢?在这幅图上一共有几行呢?(课件依次出示第1行到第5行) (5)巩固列和行的认识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列和行,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我们是怎样规定列和行的?(随学生回答,课件闪动演示) [设计意图:先认识场景图中的竖排和横排,然后把具体的场景图逐步抽象成圆圈图,为后面教学作了孕伏和铺垫。在此基础上,教学列、行的合义和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一切显得水到渠成。同时,借助于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规则。] 2.数对的含义和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1)学习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位置 ①从圆圈图上,你能找到第1列第1行的位置在哪里吗? ②你现在还能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小军的位置吗? ③现在同学们都用第4列第3行来表示小军的位置,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描述小军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2)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 ①揭示:小军的位置是第4列第3行,我们也可以用数对表示。(板书:数对) ②猜一猜:既然是数对,你能不能猜一猜有几个数呀?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准备:作业纸表格 第一课时《用字母表示数》。 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引入新课 生活中经常出现字母表示事物,如CCTV KFC WC 。课件展示 其实字母不只是表示上面的名称的缩写,更重要的用来表示数,你见过哪些用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出示扑克牌。8和K,谁大?为什么?J、Q、K、A分别表示什么数?(展示扑克牌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兴趣)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我们就专门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观察思考,引导探究 (一)、出示:下面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数。(课件展示) 1、0,1, 2, m,4, 5 ,6 …m= 2、1.5 2.5 3.5 4.5 a 6.5 7.5 --- a= 3、2/15, 4/15, 6/15, x, 10/15 , 12/15 --- x= 完成后汇报。想一想字母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三)、课件显示小红和爸爸的年龄图 图中小红和爸爸也在探讨年龄的问题,从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生一 起理解表格,小红1岁时,爸爸的年龄是1+30=31(岁)------- 把信息做成表格--- 填表格 显示:小红的年龄小红爸爸的年龄课件显示表格 1 1+30 2 2+30 3 3+30 …… 你能继续写下去吗?完成作业纸上的表格 大麻烦了。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你能用一个式子简单明了地表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独立思考,然后再全班交流)(注意了解学生的表达方式) 通过填表格,学生能很快列出式子:小红的年龄+30=爸爸的年龄 追问:“小红的年龄”用汉字写起来还是有些麻烦,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的书写更简便些? 小组交流讨论,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小红”、“红”代替小红的年龄,也有些学生可能会想到用一个字母或一个符号来代替。 重点引导学生用字母来代替。 (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 这里写一个a什么意思?(假设小红的年龄是a)板书 a+30 呢?(小红爸爸的年龄)板书 课件表格显示:分析表格当小红的年龄是1岁时,爸爸的年龄就是1+30,当---- 小红的年龄小红爸爸的年龄 a=1 a+30=1+30 a=2 a+30=2+30

五年级数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学习案

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学习案 五年级数学教案 学习内容 用数对表示位置(一) (总第9课时) 教科书第15页例1、练一练、练习三1—3 题。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经历由具体的座位图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15页的例1。 2、知道列、行的含义以及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理解数对的含义。 3、在课本上完成第15页的练一练。 学习过程 一、学情调查 1、谁来说说在确定位置时,什么叫做列,什么叫做行?在确定第几列时,一般怎么数,确定第几行时一般怎么数? 2、你能说说你的好朋友在第几列第几行,让其他同学猜一猜他是谁吗?

●二、合作探究 学习引导 (一):例题1 1、如果把图中每个学生的座位用圆圈图表示,每一列要画几个圆圈? 一共要画几列? (逐步呈现座位的平面图) 2、图中的第一列在哪里,第一行呢? 3、规定了列和行,告诉我们第几列和第几行后,就能准确地确定位置了吗? 题中“小军坐在第4列第3行”,在数学上可以用数对表示成什么? 你能理解这个数对的含义吗?数对中的4表示什么意思?3呢? 4、讨论:这个数对是怎样表示的?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写这个数对时哪些地方需要提醒注意? 5、小结:数对中的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两个数用逗号隔 开,两个数的外面要用小括号括起来。 ●三、展示交流 1、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2、用数对表示教室里的位置。 3、完成练习三第1、2、3三题。 ●四、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上相应的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计算题训练 一、用竖式计算 9.15×33 90.75÷3.4 3.68×0.24 3.65×0.25 9.41÷6.1(保留两位小数) 11.2÷11(商用循环小数表 示) 29.7×0.45 5.95÷5.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3.25×1.8 9.4× 0.28 5.79÷5.6(保留两位小数)36×0.26 7.8÷0.52(保留 两位小数) 12.56÷8.5(保留两位小数) 2.85÷1.2 4.56× 0.28 9.35×2.8 二解方程 5.6 X-8.6=19.4 3.2X-1.5 X=0.51 2 X+1.2×5=7 5×1.3-2x=5.5 24x+6x=63.6 12X-9X=8.7 6X+18=48 3(X+2.1)=10.5 X+4.8=7.2 3×0.7+4 x=6.5 3.6 x-x=3.25 2(x-0.5)=1.6 3x=4.914 5x-2+1.8=3.6 7(x-1.2)=2.1 2χ-3.4=7.2 2.4x+1.6x=2.2 0.8×(7.2+х)=7.92 6.2х-х=41.6 X+1.3=2.63 X-4.53×5=8.57 1.25X-0.16X=3.488 6χ+15×7=141 ⑵ 2χ÷2.8=8.2 ⑶ 1.4χ-0.7χ=5 三、计算下面各题,能算简的必须简算。(18分) 4.75+3.25×2.4+7.6 (18.4+27.83÷4.6)×0.2 11×4.9-4.9 1.65×4.3+8.35×4.3 1.7÷ 2.5÷0.4

6.81+6.81×99 0.25×185×40 3.94+3 4.3×0.2 2.08×(9.6÷2.4)÷4.8 5.5×17.3+ 6.7×5.5 1.5×105 12.25-3.1+0.85-6.17 2.65×1.7+1.35×1.7 3.6÷(1.2+0.5)×5 0.125×0.38×80 21.36÷0.8-12.917. 64÷4.9+6.73 3.4÷[(1.2+0.5)×5] 1.9+19.9+199.9+0.3 0.25×12.5×3.2 9.07—22.78÷3.4 3.8+ 4.29+2.1+4.2 9.5×1.06-2.52÷2.4 6.25÷1.25÷0.8 2.5×(3.5-1.65)×0.4 2.65×1.7+1.35×1.7 2 3.4÷7.8-2.1 0.75×18÷0.15 2.5×3.2×1.25 25×4.4 7.7×0.16÷7.7×12.5 10.64÷(3.7-2.9) 4.8×99+4.8 47.3+21×(3.9-0.87) 5×[(68.41-32.17)÷0.4] 72.8÷ 5.6+14.9 5.4×12.3+5.4×7.7 42×101-42 0.25×3.2×12.5 3.6÷1.5÷2 33.4+0.12×50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2015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小数乘整数(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计算小数乘法) 知识点一: 1、计算小数加法先把小数点对齐,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计算小数乘法末尾对齐,按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知识点二:积中小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计算出小数乘整数的乘积后,积的小数末尾出现0 ,要再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如:“0”应划去 知识点三:如果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上小数点。如×2= 知识点四: 计算整数因数末尾有0的小数乘法时,要把整数数位中不是0的最右侧数字与小数的末尾对齐。 思考: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1、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所以积一般来说也是小数。 2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部分末尾如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而整数乘法中是不能去掉的。 二、小数乘小数 知识点一: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因数中共有几位小数,积中就有几位小数。 知识点二: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积的前面用0补足,在点小数点。 知识点三:规律:(乘法中比较大小时)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0除外),积小于这个数。 一个数(0除外)乘1,积等于这个数。 知识点四:小数乘法的验算方法 1、把因数的位置交换相乘。 2、用计算器来验算 三、积的近似数 知识点一: 先算出积,然后看要保留数位的下一位,再按四舍五入法求出结果,用约等号表示。 知识点二:如果求得的近似数所求数位的数字是9而后一位数字又大于等于5需要进1,这是就要依次进一用0占位。如保留两位为 四、连乘、乘加、乘减 知识点一:小数乘法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知识点二:小数的乘加运算与整数的乘加运算顺序相同。先乘法,后加法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五、简便运算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计算连乘法时可应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将几位整数的两个数先乘,再乘另一个数,计算一步乘法时,可将接近整十、整百的数拆成整十整百的数和一位数相加减的算式,再应用乘法分配律简算。 对于不符合运算定律的算式,有些通过变形也可以应用。 乘法分配律也可以推广到相应的减法。 常见乘法计算(敏感数字):25×4=100 125×8=1000 加法交换律简算例子加法结合律简算例子乘法交换律简算例子乘法结合律简算例子 ++ ++ ×× 99×× =++ =++ =×× =99×× =1+ =+1 =1× =99×10 含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含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数字换减法式数字换加法式 +++ ××× 99××102 =+++ =××× =(100-1)× =×(1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