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监测研究_卜林

合集下载

《2024年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金融业逐步呈现出高度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跨界性特点。

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已然成为金融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稳定的关键威胁之一。

鉴于此,对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有效度量及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的深入研究,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一)风险度量方法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风险因子的模型、基于网络分析的模型以及基于市场指标的模型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劣,但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更准确地度量风险。

(二)度量实践在具体实践中,我国金融机构通过建立风险数据库、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引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等手段,对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风险度量。

同时,我国还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理念和经验,以适应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环境。

三、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一)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的成因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主要是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关联和资本流动导致的。

一旦某家金融机构出现风险事件,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对其他金融机构乃至整个金融市场造成影响。

(二)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针对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通过构建金融网络模型、利用风险传染模型等方法,对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播路径和传染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实证分析表明,我国金融机构之间存在明显的风险溢出效应,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强跨部门风险的监控和管理。

四、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一)政策建议针对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一是加强金融监管,完善监管体系;二是强化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金融风险。

(二)未来展望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大对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力度,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

《2024年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2024年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范文

《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金融机构所面临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有效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本文旨在探讨我国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以及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

本文首先对当前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阐述,然后介绍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以及结构安排。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风险度量方法、风险传染机制以及政策建议等方面。

在风险度量方法上,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的方法包括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模型、压力测试、网络分析等。

这些方法在度量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时各有优劣,但都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三、我国金融机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方法(一)风险价值(Value at Risk)模型风险价值模型是一种常用的金融机构风险度量方法,通过计算一定置信水平下的潜在损失来评估风险。

在我国,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管理。

然而,该方法在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时,难以全面反映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一种通过模拟极端市场环境来评估金融机构承受风险能力的方法。

在我国,压力测试被广泛应用于金融机构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评估。

通过设定不同的压力情景,可以评估金融机构在极端情况下的风险暴露和损失。

(三)网络分析网络分析是一种通过分析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关系来评估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法。

该方法能够全面反映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影响,对评估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采用网络分析方法,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探讨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关系。

四、跨部门风险溢出效应研究(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文采用网络分析方法,结合我国金融市场的实际数据,探讨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赖关系。

数据来源包括我国金融市场交易数据、金融机构财务报表等。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及其时变经济效应研究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及其时变经济效应研究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及其时变经济效应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及其时变经济效应研究一、引言金融市场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市场中的重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仅具有了更大的规模,同时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共振。

系统性金融风险指的是金融体系中一系列金融机构和市场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依赖导致的风险,它对整个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方法以及其时变经济效应。

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是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时的重要环节。

常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包括VaR、ES、DCC-GARCH模型等。

1. VaR方法VaR(Value at Risk)即风险值,是衡量金融投资损失可能性的一种方法。

VaR方法通过设定置信水平,计算在该置信水平下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

VaR方法的优点在于简单直观,但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尾部风险。

2. ES方法ES(Expected Shortfall)即条件风险值,是在VaR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用于度量尾部风险。

ES方法衡量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超过VaR的损失均值。

相对于VaR方法,ES方法能更好地反映极端风险。

3. DCC-GARCH模型DCC-GARCH模型是动态条件相关GARCH模型的一种,用于估计金融时间序列的相关系数。

该模型能够捕捉金融市场中不同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变化,对于度量系统性风险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变经济效应系统性金融风险对经济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1. 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崩溃,引发市场的恐慌情绪,进而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一系列金融机构的倒闭,金融市场瞬间陷入混乱,世界各国的金融体系遭受了严重冲击。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受到学术界、业界及监管机构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并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文献。

本文对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对系统性风险定义、度量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文献回顾。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期望损失;传染性1 研究背景金融机构广泛的违约和损失会对经济中其他行业产生很大的负外部性影响。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事件表明需要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的控制。

现有的监管及Basel1和Basel2局限于将机构的风险孤立开来,对系统性风险没有进行有效的关注。

通常一般情况下个体的风险是可以解决的,但是一旦遭遇宏观事件的冲击,系统就会变得脆弱也极易受到影响。

近年来,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文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方法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2 国外研究情况系统性的一种定义是“任何一种威胁金融体系稳定性或公众置信度的情况”(Billio等(2010)。

欧洲中央银行将它定义为一种金融不稳定的风险,它广泛削弱了金融系统促进经济增长和物质福利增加的功能。

其他的定义则专注于具体的机制,包括不平衡(Caballero(2009),相关风险(Acharya等(2010),对实体经济的溢出效应,信息混乱(米什金(2007),反馈行为(Kapadia 等(2009),资产泡沫(Rosengren (2010),传染性(Moussa(2011)以及负的外部性(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2009)。

这种可能的定义表明,需要采取多种风险度量方法来捕捉金融体系本质上的复杂性和适应性。

由于系统性风险尚未被完全理解,因此准确衡量它是具有挑战性的。

Bisias(2012)等人在一篇工作论文中对经济学和金融学文献中的31项系统性风险定量测量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特点进行了全面和详细的研究。

他们认为一个监督和管理金融稳定的稳健框架必须包含多种观点和持续的过程,以重新评估金融体系结构的演变,为应对这些变化系统性风险措施也将随之改变。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的研究回顾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的研究回顾

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的研究回顾
张晓彤
【期刊名称】《商业观察》
【年(卷),期】2024(10)9
【摘要】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其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

行稳方能致远,在此大背景下,我们应当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有效应对各项挑战。

金融稳,经济才能稳,守住金融安全底线必须增强防范意识,准确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可能的风险隐患点早预判、早处置。

近年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已经成为金融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从微观度量和宏观度量两个角度分类整理了现有文献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并展望了后续系统性金融风险相关研究的成果,从而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管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保障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

【总页数】5页(P62-65)
【作者】张晓彤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会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1
【相关文献】
1.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指标度量与动态影响研究
2.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及其宏观审慎监管研究述评
3.系统性金融风险成因、度量及监管研
究综述4.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度量及其时变经济效应研究5.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监测研究——以新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

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引言在金融市场中,风险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风险的影响可以是系统性的,即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对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和研究成为了金融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就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及研究进行探讨,以期为投资者、研究者和市场监管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系统性风险的概念系统性风险是指那些由于整个市场或行业的变化所导致的风险,而不是由于某个特定资产或者投资组合的特性所引起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是指整个金融市场、经济系统和相关行业所面临的风险。

它与特定风险不同,特定风险只是指针对某个特定资产或者投资组合的风险,而系统性风险则是整个市场所面临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宏观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市场结构因素等。

宏观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率、利率变动,政治因素包括政治不稳定、战争、政策变化等,市场结构因素包括市场的流动性、交易规模等。

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整个市场的稳定性和风险度。

二、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针对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基于市场数据的方法,另一种是基于宏观经济数据的方法。

1. 基于市场数据的方法基于市场数据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市场指标来度量系统性风险。

其中最常用的指标就是贝塔系数(Beta coefficient)。

贝塔系数是用来度量一个特定资产或者投资组合相对于整个市场的风险敞口。

当市场波动时,贝塔系数可以告诉我们该资产或者投资组合相对于市场的波动情况。

在股票投资中,贝塔系数越高,代表着该股票的价格波动会更大,因此系统性风险也会更高。

还有一些其他的市场数据可以用来度量系统性风险,比如波动率、交易量、成交额等。

2. 基于宏观经济数据的方法基于宏观经济数据的方法是通过经济指标来度量系统性风险。

这些经济指标可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失业率、通货膨胀率、利率等。

通过对这些宏观经济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整个市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程度。

三、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和金融业界关注的焦点。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分析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分析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分析近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中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发展,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变得尤为重要。

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不仅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健康度和稳定性,还能帮助政府和监管机构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金融风险。

本文将基于中国金融体系进行分析,探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

首先,系统性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或市场中的一系列风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并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严重影响的风险。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监测和度量这些风险是保障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其次,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比较常用的包括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风险资本充足率等。

其中,杠杆率是衡量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的指标,可以帮助监测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性和风险承受能力。

流动性覆盖率是衡量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的指标,可以帮助监测金融机构在面临市场冲击时是否能够及时偿还债务。

风险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金融机构在面临潜在亏损时能够承受亏损的能力,可以帮助监测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宏观经济指标来监测系统性金融风险,比如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

这些宏观指标可以反映出整个经济体系的健康状况和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程度。

例如,较低的经济增长率和高的失业率可能意味着金融体系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最后,监测和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需要政府和监管机构的全力参与和合作。

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指标体系,并定期公开相关监测数据,以便市场参与者和投资者能够及时获得有关金融风险的信息。

同时,政府和监管机构还应加强风险评估和压力测试等工作,以评估金融机构在不同风险情景下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

综上所述,监测和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于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健康度至关重要。

在中国金融体系中,政府和监管机构应密切关注金融风险的动态变化,利用各种指标和工具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以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r ——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分析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r ——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分析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r ——基于中国金融体系的分

李奎东
【期刊名称】《现代商业》
【年(卷),期】2018(0)22
【摘要】作为动态变化的非线性复杂系统,金融体系风险始终处在不断产生和演变的状态中.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针对中国金融体系,结合国情提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方法.从分析结果来看,采用建立的监测体系可以及时进行风险预警,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则能实现风险准确度量,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总页数】2页(P80-81)
【作者】李奎东
【作者单位】石横特钢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肥城 27161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金融体系脆弱性与系统性金融风险 [J], 董小君;李宇航
2.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分析——以山东省商业银行为例 [J], 安起光;王聪聪;邵明新
3.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度量r——基于EGRACH-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 梁斯
4.基于综合指数法的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与分析——以山东省商业银行为
例 [J], 安起光;王聪聪;邵明新;;;
5.基于因子分析-熵权法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J], 宋云辉;张跃新;焦林涵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监测研究卜林李政摘要:对金融系统性风险准确度量是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凸显了系统性风险度量与监测的重要性。

综合指数法和早期预警系统、网络分析法和矩阵法、投资组合法、关联研究法等度量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对金融系统性风险进行了全方位的测度和评估,但是每一种度量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假定条件和适用范围,方法本身的缺陷和适用性问题也不容忽视。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金融系统具有一定的异质性,在借鉴使用国外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进行改造创新,使其符合我国的金融现实。

关键词:系统性风险;风险度量;宏观审慎监管;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之深、影响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

危机发生后,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学术界、业界和监管当局关注的焦点,加强宏观审慎监管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

宏观审慎监管以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为目标,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进行准确度量是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任何有效的监管措施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条件。

从某种程度来说,不能准确地评估和度量系统性风险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

本次危机的爆发使得各界人士对系统性风险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其定义、内涵和特征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认为系统性风险是可能导致金融系统部分或者全部受损进而使其金融服务功能中断,并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危害的风险。

①系统性风险与金融机构个体风险相比具有系统性、全局性、高传染性和明显的负外部性等特征。

然而,遗憾的是,还没有一种系统性风险度量方法受到学术界、业界和监管部门的普遍认可。

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可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即机构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它给出了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宏观即系统层面,它给出了金融系统的总体风险水平。

②微观层面的系统性风险度量可视为宏观层面的横截面测度,其存在着“自下而上”的风险传染和“自上而下”的系统性风险归属两种不同的度量思路。

微观和宏观的度量常常交织在一起,部分度量方法既能衡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也可测度系统总体风险,但另外一些方法则主要衡量微观或者宏观层面收稿日期:2016-01-1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4ZDB12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5AJY0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571106)作者简介:卜林,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天津300222)讲师,博士,主要从事金融风险、金融监管研究;李政,天津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系统性风险研究。

①FSB,IMF,BIS,“Macroprudential Policy Tools and Frameworks,”Progress Report to G20,2011.②Allen L.,Bali T.G.and Tang,Y.,“Does Systemic Risk in the Financial Sector Predict Future Economic Downturns?”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Vol.25,No.10,2012.·151·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4期的风险。

系统性风险度量常用到两类数据:一是股票、期权、信贷违约互换CDS等金融市场数据;二是资产负债表数据和银行间同业数据、支付结算数据等。

随着系统性风险度量研究的发展,许多度量方法都是将资产负债表数据和金融市场数据相结合。

目前,系统性风险的度量还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本文依据每种方法的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并概括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对每种度量方法的适用性、缺陷和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展望。

一、综合指数法和早期预警系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对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和预警主要采用综合指数法和早期预警系统。

综合指数法通过将多个指标合成为一个综合指数,以反映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其典型代表包括金融压力指数(Financial Stress Index,FSI)、总体金融稳定指数(Aggregate Financial Stabili-ty Index,AFSI)、金融稳定条件指数(Financial Stability Conditional Index,FSCI)等。

基于多个子系统指标构建一个代表整个金融系统风险状况的综合指数,其特点是简单清晰,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发生和未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适用。

综合指数的构建分为两步:一是在各子系统内选择代表金融压力状况的指标变量;二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变量进行加总进而得到一个综合指数。

综合指数也可用以预警,根据其历史数据设定相应的阈值,当综合指数高于阈值时,金融系统就处于金融压力或金融危机时期,但是综合指数本身给出的是金融系统压力状况的同期水平值。

阈值的设定一般有两种方法:一是综合指数超过其均值的几倍标准差即可认定为金融压力时期,比如综合指数超过其右尾部两倍标准差;二是以历史上金融危机或者金融压力事件实际发生时的综合指数值作为门限值。

Illing和Liu为加拿大金融系统构建了一个FSI,从银行部门、外汇市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四部门选择表征金融压力的变量,采用四种不同的方法对其加权综合:一是因子分析;二是根据每个市场规模的信贷加权法;三是等权重法;四是采用样本累积分布函数进行转换。

①Oet等为美国开发了一个金融压力指数——克利夫兰金融压力指数(Cleveland Financial Stress Index,CFSI),该指数以其广阔的覆盖面能为金融压力提供连续的信号。

②CFSI基于金融市场四个部门——信贷、外汇、股票和银行间市场的日度公开数据,通过动态加权方法捕捉四个部门相对重要性的变化,而且该指数的设计能够有效识别压力的来源,可以作为系统性风险的监测和早期预警指标。

金融压力指数并不关心风险是如何发生的,其主要功能是基于多个子系统变量的综合加权,判断金融系统风险水平的实时状态和发展趋势。

此外,综合指数法可以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使用,比如,综合指数法与早期预警系统相结合,基于其他方法计算的指标作为综合指数法的基础指标。

早期预警系统(Early Warning System,EWS)的功能是识别系统性风险,从而给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采取行动的时间来阻止或者减缓潜在的金融危机。

EWS具有预测性,是系统性风险的前导指标。

EWS的构成元素包括三个:一是金融压力的度量,比如FSI或者金融危机是否发生的二元指示变量;二是风险的驱动因素;三是风险模型,将前两个元素结合起来。

其主要思想是通过选择代表金融压力或者金融危机的因变量和影响该因变量的风险因子自变量,假设二者服从一定的线性或者非线性关系,通过计量回归得到方程,通过自变量的变化来对金融危机进行预测。

Oet等构①Illing,M.and Liu,Y.,“Measuring Financial Stress in A Developed Country:An Application to Canada,”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Vol.2,No.3,2006.②Oet M.V.,Eiben R.,Bianco T.,Gramlich D.and Ong S.,“The Financial Stress Index:Identification of Systemic Risk Conditions,”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 Working Paper,No.30,2011.·152·卜林李政: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度量与监测研究建了一个银行系统性风险早期预警系统——金融环境系统性评估(Systemic Assessment of Finan-cial Environment,SAFE),SAFE依据机构失衡理论选择风险因子变量,机构失衡包括其功能的失衡,即在收益率转换、风险转换、流动性转换等方面的失衡,也包括结构失衡,反映整个金融系统的结构脆弱性;同时SAFE根据反馈理论来刻画金融压力和风险因子的相互作用。

①SAFE以克利夫兰金融压力指数CFSI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反映机构功能失衡和结构失衡的因子作为解释变量,数据源于美国25家最大银行控股公司,依据其规模加权平均得到,采用最优滞后法进行回归。

SAFE 通过监测最大银行控股公司的微观审慎信息,来预测整个金融体系宏观压力的累积。

为了缓解固有的不确定性,SAFE制定了一套中期预测设定(让决策者有足够的时间采取事前政策行动)和一系列的短期预测设定(方便监管行动的验证和调整)。

国内研究方面,刘春航和朱元倩基于指标法,构建了宏观风险指数(MRI)、经营风险指数(ORI)和银行传染指数(BCI)三个分指数。

②MRI度量宏观经济冲击,ORI衡量单个银行自身经营的脆弱性,BCI则主要基于传染和扩散的角度,包括杠杆率、相互依存度、市场结构、同质性和外部关联度五个方面,基于上述三个维度最终构建了多层次的系统性风险矩阵。

陈雨露和马勇构建了我国的金融失衡指数;徐国祥和郑雯利用股价、汇率、利率和社会融资规模,基于SV AR模型构建了我国金融状况指数;郭红兵和杜金岷基于金融体系发展、金融脆弱性、金融稳健性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等四个方面,构建了中国综合金融稳定指数。

③综上,综合指数法和早期预警系统试图通过多维指标体系实现对系统性风险的度量和预警,前者的关键是基础指标的选取和综合加权方法的选择,后者则依赖于风险因子的选取。

二者虽简单清晰,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但都无法捕捉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效应、负外部性以及系统关联性,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二、网络分析法和矩阵法2008年金融危机前,对金融机构风险传染效应的研究主要采用网络分析法和矩阵法。

金融机构由于直接的借贷关系或者支付结算而彼此相互关联,当一个金融机构经营困难时,与其相关联的机构也会陷入困境。

早期理论研究主要关注于机构间的借贷关系和支付结算关系,有代表性的如Allen和Gale、Freixas等的研究,他们基于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冲击在银行间市场的传播依赖于银行金融联系的具体模式。

④Allen和Gale识别了影响金融传染两个关键的市场结构特征——市场的完备性和市场的关联性。

若每家银行都给所有其他银行贷款则该市场是完备的,另一方面,如果每家都与所有其他银行存在金融联系,无论这种联系是直接的或者间接的,这个市场则是完全关联的。

完备性和关联性是两个紧密联系的概念。

一个完备的市场是一个完全关联市场的特例,此时每家银行都通过直接的敞口与其他银行产生金融联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