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二)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

2.掌握计算动量的方法。

3.理解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的应用。

4.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测量器)。

2.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指导书。

3.学生前置知识: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创设探究环境,引出问题:“你观察过保龄球运动时会发现球在撞击球瓶后会倒下,而暂时静止的球瓶会滚动。

为什么?”2.学生思考并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

3.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出动量的概念。

解释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讲解动量的定义:动量(p)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速度(v):p=m*v。

2.通过示例解释动量的方向和单位。

3.介绍动量定理:力(F)作用在物体上,会改变物体的动量。

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F*Δt=Δp。

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分组设计实验:利用小车装上弹簧和质量块,固定在水平面上。

先让小车静止,然后通过弹簧撞击小车,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要测量的数据,如质量、速度、时间等。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4.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观察动量的改变。

步骤四:课堂讨论(15分钟)1.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通过数据分析讨论受力大小和追踪动量的改变。

2.引导学生发现动量守恒的规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并总结动量守恒的实际应用。

步骤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提供一些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学生的答案,解释正确答案并纠正误差。

步骤六:拓展应用(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动量问题,如碰撞、爆炸等。

2.演示相关实验,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3.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动量和动量定理》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十六章第二节的内容。

从教材编排上看,它是牛顿运动定律及动能定理之后,在动量守恒定律之前。

因此不仅是对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的巩固运用,同时也为后面学习动量守恒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教材内容上看,《动量和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重要意义。

二、学习情况分析在高一时,学生已经掌握了牛顿第二定律,又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初步接触了碰撞中的守恒量,这些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此外,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而且还掌握了通过建立物理模型探究物理现象的方法。

这也是本节所要强调的、学习和研究动量定理的方法。

由于学生具有这样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物理思维与方法,再加上他们对未知新事物有较强的探究欲望,所以要掌握动量定理是完全能够实现的。

三、设计思想本节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运用“建立情境→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创设物理情境、建立物理模型归纳得出动量定理,并对其进行理解。

运用动量定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与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强调冲凉的矢量性。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4)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生活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建立物理模型在物理学研究中的意义。

高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二物理《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

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参与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加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的变化和冲量的定义;2.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和表达式,理解其矢量性;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动量定理的简单计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培养学生逻辑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2. 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用所学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体现物理学在生活中的指导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动量的变化、冲量、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和矢量性教学难点: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针对动量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五、教学策略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是学生主体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

因此要创设建构知识的学习环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发展不断建构的认知过程。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高二上学期物理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题 1.1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材章节鲁科版选择性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课型新授课授课时间授课地点教材分析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一的第一章第一节,是本节章基础,也是本章的重点。

动量作为学生新接触到的一个物理量,是一个新的知识点。

是学生后续学习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基础,也是学生习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教材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很强的逻辑和结构性。

首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引出新的物理量--动量,再通过一个例题让学生运用到动量的知识。

接着对例题进行深入探讨。

引出冲量和动量定理的内容。

又设置了一个例题,对动量定理进行实际应用。

最后进行拓展,介绍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动量增大或减小碰撞力的现象。

学情分析兴趣特点:本节先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让学生思考鸡蛋和碰碰车的例子。

引起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

知识与能力基础: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物理知识推理能力。

而且本节讲述的动量、冲量和动能定理的知识中,其中的物理量学生已经学过,这对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

认知困难:动量、冲量和动量定理学生从未接触过,而且在解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先确定一个正方向,此外,动量、动量的变化量和冲量都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物体做一维运动时的动量变化;3.理解冲量的定义;4.从前面的推到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5.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科学探究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科学思维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领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动量定理难点: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演示实验法教学用具传统教室、教材中实验所需器具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本章介绍带领学生认识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并向学生介绍本章将要学到的知识。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十七世纪,以笛卡儿为代表的西欧的哲学家们 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假设找到一个适当的物理量 来描述,运动的总量是守恒的。这就是运动不灭的 思想。他继承伽利略的说法,定义质量和速率的乘 积为动量。笛卡尔认为,这是量度运动的唯一正确 的物理量。他的观点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动量的方 向性。166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关于碰撞 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论文中,明确指出了动量的 方向性和守恒性。牛顿把笛卡尔的定义做了修正, 明确的用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来定义动量。科学前辈 们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建立了动量的 概念,发现了动量守恒定律。
分析讲解,得出动量这一概念:
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
物体的动量p,用公式表示为 p=mv 。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 符号是 kg·m/s 。
动量是矢量:方向由速度方向决定,动量 的方向与该时刻速度的方向相同;具有瞬时 性,是一个状态量。
提出问题:—理解动量的变化量p这一概念
三、主要教学环节
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会推导动量定理的 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
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并分析、 解决有关的问题。
三、主要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呈现材料: 新华网休斯敦7月19日电〔记者 张永兴〕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架军用教练机在飞行训练时,
撞到一只飞鸟而坠毁并起火燃烧,两名飞行员及时弹 射逃生,身受轻伤。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确实定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思想 三、主要教学环节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确实定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新课 标教材,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 的内容,是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 量?的延续,也为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 定律?奠定了根底。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基于“521”教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内容及其解析内容:动量(P)概念的建立、动量的变化(ΔP)、动量变化(ΔP)的原因探寻、冲量(I)概念的建立、动量定理(动量变化原因的总结)及其应用。

该节内容是在第一节实验结论碰撞前后系统mv矢量和不变的基础上,对物理量mv的探讨引起,将具有特别意义的mv定义为动量(moumentum),并介绍了科学前辈是如何在追寻守恒量的努力中逐步建立动量概念的。

在第一碰撞的实验中,虽然两物体动量的矢量和不变,但对单个物体而言,它的动量发生的变化,为什么单个物体的动量会发生变化呢,进而进入从动力学角度探寻动量变化的原因,最后将其原因归结为力对时间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即冲量(impulse)。

将动量变化与合力冲量的等量关系概括为动量定理(theory of moumentum),最后通过例题体会用动量定理进行定量计算的优越性,并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玻璃杯落在水泥地上易破碎,落在地摊上不易破碎;易碎物品运输时要用柔软材料包装;船舷和码头常常悬挂旧轮胎等。

解析:本章在第一节的基础上引入了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动力学知识(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变化的原因)。

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

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上动量定理较牛顿第二定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是力学的重点章节。

《动量和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第一节实验结论的理论印证)奠定了基础。

所以《动量和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同时《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第一课时一目标及其解析1 知识与技能(1)体会动量、动量变化和冲量概念的建立过程,并理解动量、动量变化和冲量的矢量性。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简介这是一份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动量的含义,并能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量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动量 = 质量 ×速度2. 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公式为:动量变化 = 外力 ×时间教学步骤1. 引入动量的概念-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和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动量的定义,并给出计算动量的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不同物体的动量。

3. 讲解动量定理- 回顾动量的定义,并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解释动量定理的公式,并给出示例演示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通过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总结与评价- 对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次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教学资源- 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的练扩展活动- 通过实验或模拟运动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在不同速度和质量条件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参考资料- 《物理教学参考书》(根据教材适量选择参考书籍)。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冲量概念,理解动量定理及其表达式;
2.能够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3.理解动量与动能、动量定理与动能定理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典型例题的讨论,总结应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步骤。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动量定理的建立过程,知道牛顿第二定律与动量定理的关系,以及动量定理作为独立实验规律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二课时。

“动量定理”是第十六章第二节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

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所以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动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

它也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

同时,“科学与足迹”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好教材,学生通过阅读不仅能了解物理学发展历程,而且还能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动量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动量定理及其应用。

难点:1、动量定理的应用过程中动量方向的处理方法;
2、同一个物体在某个过程中受多个力的作用时的冲量的计算方法。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相互评价
【教具准备】
导学案视频:鸡蛋下落撞击硬地面和海绵
【教学活动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