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说课讲解
动量和动量定理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动量、动量定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强调冲量的矢量性。
(3).学习动量定理,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五力模型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
(2).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明白只有勤奋努力才可能有丰硕的收获。
教学重点、难点:(1)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2)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一)回顾知识,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有关动能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什么是动能?表达式是什么?如果把二分之一和平方去掉,剩下的“mv”这个量实际上在物理学中也具有特别的物理意义。
我们把这个量成为动量。
(二)动量:(1)、定义: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2)、定义式:p=mv。
(3)、单位:国际单位制中是kg·m/s,读作“千克米每秒”。
(4)、理解:①.矢量性:因为速度v是矢量,质量m是标量,标量与矢量之积为矢量,所以动量P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一致。
②.状态量:动量包含了“参与运动的物质”与“运动速度”两方面的信息,反映了由这两方面共同决定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瞬时性。
动能和速度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这里所学的动量也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③.相对性:因v 的大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而p=mv,所以P也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P具有相对性。
问:在碰撞前后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那它的动量有没有改变?改变了多少呢?又该怎样计算呢?【练一练】下列关于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质量大的物体动量一定大B.质量和速率都相同的物体动量一定相同C.一个物体的速率改变,它的动量不一定改变D.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改变,它的动量一定改变思考:动量和动能有什么区别?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矢量的运算既要考虑大小,又要考虑方向,由此通过一个例题引入一维情况下动量变化量的运算。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2. 动量定理3. 动量守恒定律4. 动量定理的应用5.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概念:介绍动量的定义,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
4.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5.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6.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a)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b)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表现。
c)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年级:高中物理教学目标:1. 了解动量的概念并能够计算动量;2. 掌握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3. 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并能够应用到物理问题中;4. 通过实例分析、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教学内容一:动量的概念和计算1. 引入动量的概念:动量是一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本身具有的性质,用于描述物体运动的惯性大小。
公式为:动量(p) = 质量(m) × 速度(v);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的计算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二: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1. 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动量定理描述了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公式为:ΣF = Δp/Δt,其中ΣF表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合力,Δp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间隔;2.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公式和应用方法;3.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计算题,让学生独立进行计算练习。
教学内容三: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和应用1. 引入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当系统内部不受外力作用,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即Σp1 = Σp2,其中Σp1表示系统初始时的总动量,Σp2表示系统末尾时的总动量;2. 通过实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3. 给学生一些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四:实验和讨论1. 设计一个简单的动量实验,观察力对动量的影响;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讨论,通过实验结果进一步巩固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3. 带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课堂内容。
教学评价方法:1. 在课堂期间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2. 给学生布置作业并进行批改;3. 根据实验表现和解决问题能力评估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和媒体:1. 教学或黑板;2. 示例图和实验器材;3. 计算练习题和实际应用题;4. 学生课堂笔记和作业。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

学生阅读课本上的相关内容,了解历史背景
十七世纪,以笛卡儿为代表的西欧的哲学家们 提出了这样一种观点:假设找到一个适当的物理量 来描述,运动的总量是守恒的。这就是运动不灭的 思想。他继承伽利略的说法,定义质量和速率的乘 积为动量。笛卡尔认为,这是量度运动的唯一正确 的物理量。他的观点的缺陷,在于忽略了动量的方 向性。166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关于碰撞 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论文中,明确指出了动量的 方向性和守恒性。牛顿把笛卡尔的定义做了修正, 明确的用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来定义动量。科学前辈 们就是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建立了动量的 概念,发现了动量守恒定律。
分析讲解,得出动量这一概念:
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
物体的动量p,用公式表示为 p=mv 。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 符号是 kg·m/s 。
动量是矢量:方向由速度方向决定,动量 的方向与该时刻速度的方向相同;具有瞬时 性,是一个状态量。
提出问题:—理解动量的变化量p这一概念
三、主要教学环节
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动量的概念;会推导动量定理的 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含义;
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并分析、 解决有关的问题。
三、主要教学环节
〔一〕引入新课
呈现材料: 新华网休斯敦7月19日电〔记者 张永兴〕 美国得克萨斯州一架军用教练机在飞行训练时,
撞到一只飞鸟而坠毁并起火燃烧,两名飞行员及时弹 射逃生,身受轻伤。
动量和动量定理说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确实定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思想 三、主要教学环节
一、教材分析与三维目标确实定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动量和动量定理?是高中物理新课 标教材,选修3-5中,第十六章第二节 的内容,是第一节?探究碰撞中的不变 量?的延续,也为学习第三节?动量守恒 定律?奠定了根底。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5篇

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高中物理说课稿:《动量定理》精选5篇(一)同学们好!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高中物理的说课,我们要学习的是《动量定理》。
首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动量的概念。
动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一种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是一个矢量量,其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描述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动量的变化情况。
根据动量定理,当物体受到一个外力时,它的动量的变化率等于受力的大小与时间的乘积。
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外力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动量变化越大。
这个定理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表示:FΔt = Δp,其中F表示外力,Δt表示外力作用时间,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
为了更好地理解动量定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实例来进行说明。
比如说,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原本以速度v运动,它受到一个外力F的作用,作用时间为Δt。
根据动量定理,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受力与时间的乘积,即Δp = FΔt。
根据动量的定义,物体动量的变化量等于质量乘以速度的变化量,即Δp = mΔv。
根据这两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mΔv = FΔt,即m(v - u) = FΔt,其中u表示物体受力之前的速度。
通过这个等式,我们可以得到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从而得到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
动量定理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碰撞问题中。
碰撞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形式,可以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和非完全弹性碰撞。
在碰撞过程中,动量守恒定律和动量定理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动量守恒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完全孤立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而动量定理则可以告诉我们,在一个碰撞过程中,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受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有关。
通过学习动量定理,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比如,在交通事故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计算车辆的碰撞力,从而了解事故的严重程度。
而在运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动量定理来解释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动量 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动量定理教案简介这是一份关于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和公式。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清楚地理解动量的含义,并能运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理解动量定理的概念和公式- 能够应用动量定理解决与动量相关的问题教学内容1. 动量的定义- 动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一种量度,它的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速度。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动量 = 质量 ×速度2. 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是指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动量会发生改变。
动量定理的公式为:动量变化 = 外力 ×时间教学步骤1. 引入动量的概念- 通过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质量和速度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运动状态和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动量的定义,并给出计算动量的公式。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不同物体的动量。
3. 讲解动量定理- 回顾动量的定义,并引入动量定理的概念。
解释动量定理的公式,并给出示例演示如何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4. 练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一些练,通过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总结与评价- 对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和评价本次教学的内容和效果。
教学资源- 实例或图片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 纸张和笔用于学生的练扩展活动- 通过实验或模拟运动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和比较物体在不同速度和质量条件下的动量变化情况。
参考资料- 《物理教学参考书》(根据教材适量选择参考书籍)。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1.2 动量的计算解释动量的计算公式:动量p = m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计算物体的动量,加深对动量计算的理解。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2.2 动量定理的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Δp = F Δt,其中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Δt为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证明过程。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为系统初始时刻的总动量,Σp_final为系统最终时刻的总动量。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冲量的关系4.1 动量与冲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区别和联系。
4.2 动量与冲量的关系解释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并学会计算冲量的大小和方向。
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应用5.1 碰撞问题向学生介绍碰撞问题,即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5.2 爆炸问题向学生介绍爆炸问题,即物体发生爆炸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有关。
1.2 动量的表示解释动量的表示方式,即p = mv,其中p 表示动量,m 表示物体的质量,v 表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数学表达式理解动量的大小和方向。
1.3 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向学生介绍动量与动能的关系,即动量是动能的量度。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动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的冲量。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定理,即Δp = FΔt,其中Δp 表示动量的变化量,F 表示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外力,Δt 表示作用时间。
2.2 动量定理的应用解释动量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碰撞、爆炸等。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表述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公式表达动量守恒定律,即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 表示系统初始总动量,Σp_final 表示系统最终总动量。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在碰撞、弹性碰撞、非弹性碰撞等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使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4.1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示例提供一些综合性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进行解决。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将动量和动量定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
4.2 动量与动量定理的综合应用练习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自行运用动量和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给予学生解答和指导,帮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强调动量和动量定理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
5.2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复习提供一些复习题,让学生巩固对动量和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2.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表达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新的规律,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重点】
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
【教学难点】
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并能掌握一维情况下的计算问题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粉笔,海绵,投影仪,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小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1:鸡蛋落地
师:同学们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哈,上课之前呢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所以老师把剩下的两个鸡蛋拿来了,我们现在就用这两个鸡蛋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这是一把尺子,现在老师拿起第一个鸡蛋,然后让鸡蛋从这么高的位置掉下去,请同学们猜测一下鸡蛋会怎么样?
生:鸡蛋会碎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哈,我们发现鸡蛋碎了,鸡蛋的命运跟大家的命运一样是悲惨的,。
那么现在我又拿起第二个鸡蛋,但是这回我在桌面上铺上一层海绵,然后让鸡蛋从相同高的位置掉下去,那么鸡蛋的结局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做实验)我们发现这次鸡蛋安然无恙。
那现在我就要问同学们了,为什么第二次鸡蛋会为什么会安然无恙,为什么同样的鸡蛋不同的命运呢?我们怎样正确的用物理知识来解释这个问题呢? 也许以大家现在的物理知识还不能准确的解释,但是大家可能会想到,这是因为海绵给了粉笔一个“缓冲”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事例:比如说运动员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跳高时要在下落处要放海绵垫子,激烈的拳击比赛中,运动运要带拳击手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通过我们今天学习了“动量和动量定理”以后就能解释了。
通过第一节,我们探究了物体碰撞中的不变量,发现对于发生碰撞的两个物体来说,它们的质量和速度乘积的矢量和在前后是保持不变的。
也就是说两个物体碰撞时,一个物体的mv减少了,另一个的mv一定增加,而且它的增加量与前一个物体的减少量相等。
那么这就是说,mv应该是一个有特殊物理意义的物理量。
这就让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动量。
最早提出动量概念的是法国科学家笛卡尔,后来惠更斯和牛顿把笛卡尔的定义做了补充和修正,就这样,科学家们在追寻不变量的努力中,逐渐建立了动量的概念,发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动量定理以及后面的动量守恒定律。
一.动量
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p,用公式表示为p=mv
对于动量P=mV,大家是怎么理解的,或者说从动量的定义P=mV,我们可以知道动量的什么?
学生一:动量的单位是kg.m/s。
1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单位是:千克·米/秒,符号是kg·m/s ;
学生二:动量是有方向的,是矢量,其方向为速度的方向。
2动量是矢量:方向由速度方向决定,动量的方向与该时刻速度的方向相同;
学生三:物体的质量乘以物体某一时刻的速度为物体某一时刻的动量,动量为状态量。
3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是状态量;
学生四:因为动量是矢量,动量的计算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4动量的计算也应该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学生五:由于速度是相对的,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5.动量是相对的,与参考系的选择有关(举例)
例题1:一个质量为0.1kg 的钢球,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碰到坚硬的
墙壁后弹回,沿着同一直线以6m/s 的速度水平向左运动。
碰撞前后钢球的动量
变化了多少?
通过该例题,总结:
1、动量的变化量等于该段运动过程(或时间间隔)末状态的动量p ' 跟初状态的动量p 的
矢量差,即 p = p' - p
2.、动量变化的三种情况:
大小变化、方向改变或大小和方向都改变。
例一种动量变化,但动能没变,比较动量和动能的公式,值大小之与m 和v 有关。
表达式 矢量/标量 单位 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动量 P=mv 矢量 kg·m/s
(N·S )
若速度变化,则Δp 一定不为零 动能 E k = mv 2/2 标量 kg·m 2/s 2
(J )
若速度变化,ΔEk 可能为零 值关系
(推导过程)
通过该题的解答,请同学们讨论,什么是产生动量变化的原因?
学生一:力,是力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而改变了物体的动量。
(描述例题1中动量变
化的过程)
现在我们假象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一辆汽车在运动,如果我们要使运动的汽车停下来,使它
的动量减为0,那么汽车停下来的这个过程,是不是应该需要一段时间,生活常识告诉我们,
汽车是不可能在瞬间停下来的,它停下来的过程需要一段时间。
并且如果我们使车停下来的
这个力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则动量的的变化就越大。
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我
们一起来探讨。
水平面上有一物体,物体的质量为m ,初速度为v ,现在物体在合外力F (未知)的作用下,
速度由v 变为v ’。
在合力F的作用下,物体将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a
由加速度的定义有:a=
在物理学中,把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和作用时间t的乘积叫做力的冲量。
二.冲量
1、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对这个物体的冲量I,用公式表示为I=Ft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冲量的单位是牛·秒,符号是N·s。
1N.s=1Kg.m/s。
3、冲量是矢量: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若为恒定方向的力,则冲量的方向跟这力的方向相
同
4、冲量是过程量,反映了力对时间的积累效应
5、冲量与功有什么区别?
三.动量定理
1、内容: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就是动量定理。
2、表达式:Ft=mv/-mv
3、加深理解:
(1)物理研究方法:过程量可通过状态量的变化来反映;
(2)表明合外力的冲量是动量变化的原因;
(3)动量定理是矢量式,合外力的冲量方向与物体动量变化的方向相同: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或速度变化量的方向一致,但与初动量方向可相同,也可相反,甚至还可成角度.
4、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
(1)动量定理不但适用于恒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变力,对于变力,动量定理中的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2)动量定理不仅可以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还可以解决曲线运动中的有关问题,将较难的计算问题转化为较易的计算问题;
(3)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也适用于微观现象和变速运动问题。
动量定理的优点:不考虑中间过程,只考虑初末状态。
例题2: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以25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大小变为45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
求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
四.动量定理解释生活现象
由Ft=ΔP可知
P一定,t短则F大,t长则F小;
t一定,F大则△P大,F小则△P小;
F一定,t长则△P大,t短则△P小。
(解释引入实验的现象)
五.思考与讨论
1、在足球场上,你常看到运动员用头去顶球的现象,试设想如果迎面飞来的不是足球而是一块大石头,他们会用头去顶吗?
2、用锤子使劲压钉子,就很难把钉子压入木块中去,如果用锤子以一定的速度敲钉子,钉
子就很容易钻入木块,这是为什么?
3、生活中的应用
(1)包装用的泡沫材料(用电器,苹果)
(2)安全措施(摩托车头盔里的衬垫,汽车的安全气囊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