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学中动量概念的建立过程;2.理解动量和动量变化及其矢量性,会正确计算做一维运动的物体的动量变化;3.理解冲量的定义;4.从前面的推导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并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5.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通过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领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

【教学重点】1.理解动量定理2.利用动量定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1.理解动量定理的矢量性2.使用动量定理解释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阅读材料:随着汽车数量的增多和行使速度的不断提高,行车安全越来越重要。

而在所有的汽车事故当中,与碰撞有关的事故占90%以上。

汽车碰撞是无法避免的,如何减少碰撞时对人员的伤害是重要的研究问题,其中在汽车前排装安全气囊是一种重要的措施。

思考:为什么在汽车前排装安全气囊能够在相同碰撞时削减对人员的损伤?建立物理模型:质量为m的物体,在协力F的感化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由v变为v’,如是图所示: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知:F=ma而加速度定义有:联立可得:av'vtv'vF mt变形可得:一、动量1.定义:物体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p表示2.表达式:p=mv3.单位:XXX/s学生活动:我们相识了动量的根本内容,但是动量在物理学史中的建立过程是如何一个情况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本P6.接下来,我们连续来理解动量,请同学们讨论一下问题,并申明理由?1.动量是矢量还是标量?2.动量是过程量还是状态量?3.动量与参考系的选择有没有关系?总结:1.矢量性:因为速度v是矢量,质量m是标量,标量与矢量之积为矢量,所以动量P是矢量,其方向与速度方向同等。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和动量定理的概念。

2.掌握计算动量的方法。

3.理解动量守恒和动量定理的应用。

4.发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投影仪、计算器、实验器材(如小车、弹簧、测量器)。

2.教学资源:教科书、课件、实验指导书。

3.学生前置知识:牛顿第二定律、功和能量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0分钟)1.创设探究环境,引出问题:“你观察过保龄球运动时会发现球在撞击球瓶后会倒下,而暂时静止的球瓶会滚动。

为什么?”2.学生思考并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释。

3.通过学生的讨论引导出动量的概念。

解释动量是物体运动的量度,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讲解动量的定义:动量(p)等于物体的质量(m)乘以速度(v):p=m*v。

2.通过示例解释动量的方向和单位。

3.介绍动量定理:力(F)作用在物体上,会改变物体的动量。

动量的改变量等于力作用时间的乘积:F*Δt=Δp。

步骤三:实验探究(20分钟)1.分组设计实验:利用小车装上弹簧和质量块,固定在水平面上。

先让小车静止,然后通过弹簧撞击小车,记录下小车的运动情况。

2.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确定要测量的数据,如质量、速度、时间等。

3.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

4.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观察动量的改变。

步骤四:课堂讨论(15分钟)1.学生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并通过数据分析讨论受力大小和追踪动量的改变。

2.引导学生发现动量守恒的规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3.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并总结动量守恒的实际应用。

步骤五:巩固练习(15分钟)1.提供一些计算动量和应用动量定理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检查学生的答案,解释正确答案并纠正误差。

步骤六:拓展应用(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动量问题,如碰撞、爆炸等。

2.演示相关实验,如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3.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寻找解决方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动量的概念,理解动量定理,掌握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动量的概念2. 动量定理3. 动量守恒定律4. 动量定理的应用5.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动量的概念、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交通事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动量与速度、质量的关系。

2. 讲解动量的概念:介绍动量的定义,动量的计算公式。

3. 讲解动量定理:推导动量定理,解释动量定理的意义。

4. 讲解动量守恒定律:介绍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动量守恒定律的条件。

5. 动量定理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定理解决问题。

6.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评价学生对动量、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评价方法:a)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b)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参与度和表现。

c)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和问题解决能力。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

动量的定义
总结词
动量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重要 物理量,表示物体运动时的质量和速 度的乘积。
详细描述
动量是一个矢量,表示物体运动的惯性 大小。其定义为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用 符号P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动量的 单位是千克·米/秒(kg·m/s)。
动量的计算方法
总结词
动量的计算公式为P=mv,其中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物体 的速度。
详细描述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对物体 进行积分运算,可以得到物体动量 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
动量定理的应用条件
总结词
动量定理适用于宏观低速的物理系统。
详细描述
动量定理适用于宏观低速的情况,即 物体的速度远小于光速,且物体的质 量足够大。此外,动量定理不适用于 微观领域和高速领域,如原子核和粒 子加速器中的物理过程。
04 动量定理的应用实例
生活中的动量定理应用
汽车安全带
安全带的设计利用了动量定理,通过限 制乘客的动量变化来减轻碰撞时的冲击 力。
VS
缓冲器
在建筑、设备和包装中,缓冲器用于吸收 冲击,减少物体动量的变化,从而保护物 体免受损坏。
体育运动中的动量定理应用
棒球
棒球运动员通过施加相反方向的力来改变球 棒的动量,从而改变球的飞行轨迹。
03 动量定理的基本概念
动量定理的表述
总结词
动量定理是描述物体动量变化与作用力之间关系的物理定理。
详细描述
动量定理表述为物体动量的变化等于作用力与时间的乘积,即FΔt=mΔv。其中F表 示作用力,Δt表示作用时间,m表示物体的质量,Δv表示物体动量的变化。
动量定理的推导
总结词
动量定理可以通过牛顿第二定律 和积分运算进行推导。

教学设计8: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学设计8: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

16.2 动量和动量定理一、教学内容《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选修3-5)》第16章第2节—“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人教版选修3-5)》第16章第2节(动量和动量定理)中的动量定理,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动量定理尽管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来的,但动量定理的适用范围比牛顿第二定律要广。

更重要的是,动量定理将过程量(冲量)与两个简单的状态量(动量)的差(动量的变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应用起来比牛顿第二定律更方便。

因此,本节课既是本章的核心内容,也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二)新课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概念。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和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的适用性、矢量性。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会用动量定理解决实际问题(限一维情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论探究能力。

(2)通过阅读课文、科学猜想、讨论交流、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

(3)通过对人类认识动量是矢量的历史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人类认识动量是矢量的历史过程的学习,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

(2)通过实验演示、科学猜想、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创新欲望。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常见现象,解决问题,使学生体味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1)动量定理的物理意义。

(2)应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物理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运用动量定理解题(一维问题)的方法。

(四)教法和学法:1、教法:采取综合教学法,如问题激励法、实验演示法、讲授法、练习法、启发式等。

2、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理论探究和实验探究等。

(五)实验器材:1、教师演示器材:生鸡蛋两个,瓷砖一块,厚海绵垫一块;钩码一个(200g),铁架台一套,细线一根;实物投影仪一台,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一套。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 教案公开课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公开课第一章:动量的概念1.1 动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的概念,即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是表示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

1.2 动量的计算解释动量的计算公式:动量p = m v,其中m为物体的质量,v为物体的速度。

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计算物体的动量,加深对动量计算的理解。

第二章:动量定理2.1 动量定理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定理,即物体的动量变化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意义和应用。

2.2 动量定理的证明解释动量定理的数学表达式:Δp = F Δt,其中Δp为物体动量的变化量,F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Δt为作用力持续的时间。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定理的证明过程。

第三章:动量守恒定律3.1 动量守恒定律的介绍向学生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即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意义。

3.2 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动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Σp_initial = Σp_final,其中Σp_initial为系统初始时刻的总动量,Σp_final为系统最终时刻的总动量。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应用动量守恒定律解决物理问题。

第四章:动量与冲量的关系4.1 动量与冲量的定义向学生介绍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动量是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冲量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乘积。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区别和联系。

4.2 动量与冲量的关系解释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即冲量等于动量的变化量。

通过图示和讲解,让学生理解动量与冲量的关系,并学会计算冲量的大小和方向。

第五章:动量定理的应用5.1 碰撞问题向学生介绍碰撞问题,即两个物体相互碰撞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碰撞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

5.2 爆炸问题向学生介绍爆炸问题,即物体发生爆炸时的动量守恒和冲量计算。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优秀5篇)动量和动量定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动量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掌握动量的定义式和单位。

2.掌握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其矢量性,理解动量定理的物理实质。

3.能够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物理建模能力。

4.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动量的概念及定义式。

动量定理的内容、表达式及矢量性。

教学难点:运用动量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动量变化与力的冲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学生预习材料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踢足球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球的'运动状态变化,提问:“是什么改变了球的运动状态?”引出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关系。

复习旧知:回顾牛顿第二定律(F=ma),强调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引入新课:当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除了考虑力、加速度、时间等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物理量——动量,它描述了物体运动的“量”的方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量和动量定理。

二、讲授新知1.动量的概念定义: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称为物体的动量,用字母p表示,即p=mv。

物理意义:动量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重要物理量。

单位:千克·米/秒(kg·m/s),是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在同一速度下的动量比较,同一物体在不同速度下的动量变化。

2.动量定理内容:物体在一个过程始末的动量变化量等于它在这个过程中所受力的冲量。

表达式:Δp=F·t(其中Δp为动量变化量,F为合外力,t为时间,注意矢量性)。

讲解动量定理的推导过程(简要),强调冲量是力与时间的乘积,也是矢量。

举例说明:利用动量定理分析小车碰撞、人走路等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三、巩固练习例题解析:选取几道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物理过程,运用动量定理求解。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和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名称姓名学科年级动量和动量定理XXX高三工作单位教材版本XXX人教版选修3-5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量和冲量的定义2、从前面的推到中总结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3、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4、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工具在物理学的作用。

2、应用动量定理处理实际问题,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2、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并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利用动量定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处理有关的问题。

难点:动量和冲量方向问题的理解三、学情份析学生曾经研究了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公式为本节课的研究打下了坚固的基础,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理解问题时缺乏思维变通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在讲授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靠,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在讲授中多让学生介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有关征象,增强学生思维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四、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选修3-5第16章第二节内容。

本节的内容为动量和动量定理,本节分两课时来完成,这节课为第一课时,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守恒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动量定理是牛顿第二定律的进一步展开,它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积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类的问题。

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影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研究这部分日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方法设计指导,会商,交流,合作六、讲授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接篮球一个人打篮球的图片用学生体验过或见过的问:这个人在干什么?你怎齐答:跑!么接篮球?如果向你飞来一个同速度的铅球你怎么办?为什么?说明描述物体状态时质量也需要考虑,今天我们就研究一个新的物理量——动量砸到身上疼现象引入新课提高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力板书标题:动量和动量定理板书:1、动量动量的特点我们把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叫动量板书1、定义式:p=mv现在大家根据动量的定义分析动量的特点提问一个学生让其回答他(她)对动量的认识,若不全面可以让其他同学补充或教师提示学生经由过程自己的分析得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认识新的物理量,能加深他们对新物理量——动量的理解板书2、单位:3、矢量: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口头回答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让学生熟动量4、状况量:对应某一时辰,具有瞬时性同时课件展示举例(口头叙述同时把示意图画在黑板上):一个质量为2kg的钢球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求开始和下落2s时小球的动量问:在运动过程当中小球的动量恒定吗?回答:有方向,是矢量并引入下一个概念—动量的变化量板书二、动量的变化△P1、△p=p-p=mv末初末-mv初问:通过动量变化的表达式分析动量的变化有没有方向?板书:2、矢量:偏向与速度变化量△v方向相同运算满足平行四边形定则问:一个物体的动量变了可能是什么变化引起的?板书:3、动量变化的三种情况:(1)大小改变(2)偏向改变(3)大小和方向都改变课件展示:一个质量是0.1kg的小球,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回答:碰到坚硬的墙壁后弹回,沿统一直线以6m/s的速度水平向左运速度变了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量和动量定理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动量的概念,并能正确计算一维空间内物体动量的变化。

2.理解和掌握冲量的概念,知道冲量的矢量性。

3.理解和掌握动量定理,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
理有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物体动量的变化方向。

2.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

学生课前准备:按照老师的要求预习教材文本,并完成下列的预习整理。

知识点一动量
知识梳理:1
1、动量的概念:物体的和乘积叫做动量
2、动量的定义式:P=
3、动量的单位:千克米每秒,符号
4、动量的方向:与的方向一致。

预习诊断:1、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
知识点 2 动量的变化
1.定义:: 物体的动量与动量的矢量差叫做物体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P=
3.方向:与的方向相同.
预习诊断: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
课堂教学
一、动量:
1、对动量的理解
①、
②、
③、
2、动量与动能的关系:
动量动能
区别
性质
大小
联系
相同点
课堂补充
3、课堂练习:
二、动量的变化
试讨论以下几种运动的动量变化和动能的变化情况。

运动状态动量如何变化动能如何变化匀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
平抛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
课堂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