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基础知识答案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答案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答案

2013秋版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作业1

(第一章、第二章练习)

一、填空题

1.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 石器)P1

2. (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最博学的人”。P2

3、第一次生产力的发展的高峰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的(中国)。P2

4.在自然科学为争取独立而同神学的斗争中,有两个突出事件,一是(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建立,二是(血液循环理论)的提出。P4

5.1543年,维萨留斯发表(《人体构造》)一书,开辟了通过解剖研究(血液循环)的道路P4

6.( 培根)提出的“知识就是力量”的名言,至今仍具有意义。P4

7. 作为牛顿力学的应用成果之一,近代(第一次)技术革命在(18)世纪后半叶发生了。P5

8.(瓦特)在前人发明的基础上发明了高效能蒸汽动力机。P5

9.第一次技术革命又(蒸汽动力技术)革命。P5

10. 1800年伏打发明了(电池),使(电流)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P7

11. 电可以产生(磁),(磁)也可以产生(电)。P7

12.电力技术革命起源于(欧州),完成于(美国)。P7

13.近代自然科学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天文)学和(力)学。子P12

14. 牛顿的力学成果集中体现在其(1687)年出版的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P5

15.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它表明( 惯性)。是物体维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原因,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16.对于光的本性的认识,历史上存在着两种看法:一种是以牛顿为代表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发光体放出的微小(粒子流);一种是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光源发出的一种(波动)。P12

17.(热力学第一)定律就是包括热现象的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P13

18.(经典电磁学)的理论总结是麦克斯韦完成的。P14

19.科学的元素概念是由著名科学家(波义耳)提出的P14

20.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了科学的燃烧作用的(氧化)学说,真正揭开了(燃烧)的秘密。P14

21.阿佛加德罗认为( 分子)是有一定特性的物质组成的最小单位,而(原子)只是参加化学反应的最小质点P15

22.(元素周期律)指出,元素的性质是它们的(原子量)的函数。P15

23.(尿素)的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广阔道路。P15

24.康德——拉普拉斯星云假说,是近代天文学第一个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太阳系)起源和演化学说。P15

25.英国地质学家赖尔的重要著作(《地质学原理》)的发表,标志着(近代地质学)的系统化。P16

26.1809年法国(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中首先提出了( 生物进化论)的观点。P17

27.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他的(生物进化)论,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用来解释生物的进化过程。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思想是(自然选择)学说。P17

二、判断改错题(答题要求:先判断对错,在题目错误的地方画线并在"改正"处写上正确内容)

1.封建社会的科学文化高峰发生在古埃及,它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保持完整文化传统的国家。P15

判断: 错误。

改正: 中国

2.集中体现经典力学体系的著作是牛顿所著的《物理学》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力学的基本概念,建立了描述物体运动规律的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P12

判断:错误

改正: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近代电磁学理论的创始人是麦克斯韦,他提出的电磁感应定律是发电机的理论基础。P14

判断:错误

改正:法拉第

4.阿佛加德罗认为,在化学反应中,能保持自己原有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分子。P15

判断:错误

改正:原子

简答题

1、简述五次生产力高潮的形成

回答要点:

(1)第一次生产力高潮(P2)

地点:中国,时间:3~13世纪,特点:以农业生产为主。

(2)、第二次生产力高潮(P5)

地点:英国,时间:17世纪~1830年,特点:以纺织工业为主,迎来了工业化新时代。

(3)、第三次生产力高潮(6)

地点:德国,时间: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特点:以化工工业为主,迎来了化学合成时代。(4)、第四次生产力高潮(P7)

地点:美国,时间:1879年~1930年,特点:以电气化生产为主,迎来了电气化时代。

(5)、第五次生产力高潮(P8)

地点:日本,时间:开始于20世纪中叶,特点:技术综合创新,产业结构现代化。

2、简述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P5、7、8)

回答要点:

①第一次技术革命

又称蒸汽动力技术革命,以蒸汽动力技术为主要技术,以蒸汽动力取代人力、畜力、风力和水力,动力机、传动机、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系统。

②第二次技术革命

又称为电力技术革命,以电气发明和应用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完成于实验室,由科学家自己实现,不仅解决了生产文明,还发展了生活文明。

③第三次技术革命

又称现代技术革命或信息技术革命,六大高技术成为现代技术革命的主战场,其中信息技术是先导,用电脑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3、简述经典物理学的三次大综合(P12--14)

回答要点:

①牛顿力学把天上和地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把万有引力与牛顿运动三定律视为宇宙间一切物体运动所遵循的普遍规律,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一次综合。

②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自然界各种运动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二次综合。

③麦克斯韦总结的经典电磁理论,揭示了电、磁、光的统一性,实现了物理学理论的第三次综合。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作业2

(第三章、第四章)

一、填空题

1、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宣告了( 量子论)P21

2、如同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构成单元一样,( 量子)是组成一切能量的单元。P21

3、1905年,爱因斯坦将量子概念推广到( 光的传播过程)中,提出了(光)量子论。P21

4、1913年,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 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一种( 量子化 )的原子结构模型。P21

5、1923年,德布罗意基于对称性的考虑,提出了一切( 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即( 物质波)的概念P22

6、1925年,美国物理学家戴维逊和革末通过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 波动)性,(波粒二象性)作为微观粒子的行为特征被广泛接受。P22

7、在量子论的基础上,海森堡和薛定窍分别创立了( 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P22

8、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 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提出了狭义相对论。P22

9、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 恒定不变的常数) ,与光源和观测者的运动( 无关)。P23

10、( 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P23

11、1948年申农发表( 数学通信的理论),奠定了现代信息论的基础。P25

12、染色体中主要有两种化学成分: ( 蛋白质)和( 核酸)。核酸可区分(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 核糖核酸RNA )P28

13、随着DNA ( 双螺旋)结构模型和遗传信息传递( 中心)法则的确立以及基因重组技术的兴起,几乎所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都深入到( 分子)水平去寻找本质的规律,( 分子生物学)成为生命现象研究的核心理论。P29

14、原子由( 原子核)和( 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原子核由( 质子)和( 中子)组成。P32

15、到目前为止,人们己认识到自然界存在的四种基本力是( 引)力、(弱)力、( 电磁)力和( 强力(或核力))力。P33

16、宇宙处于不断( 膨胀)的状态中,"红移"现象说明星系彼此( 星系彼此远离)。P35

17、按照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我们的宇宙产生于一个( 高温)、( 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突然大爆炸,并经过一段由( 密到疏),由( 热到冷)的演化史,最终形成( 星系)、( 恒星),即现在观测到的宇宙。P37 18、( 板块构造)理论是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关于全球( 地壳)结构发展和( 变化)的全球构造理论。P39

19、基因对性状的决定性作用是通过( DNA )控制蛋白质的( 合成)来实现的。P43

20、( 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 转录)和( 翻译)的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的( 复制) 过程,叫做"中心法则"。P44

21、19世纪60年代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用实验彻底否定了生命的( 自然发生)说。P60

22、在现代科学的三大难题一一( 宇宙)起源、( 生命)起源、( 智力)起源之中,( 智力)起源可能是最困难,同时又是与现实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难题。P62

23、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智力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作为智力活动物质基础的( 脑的进化)问题,作为( 智力外化)行为的劳动工具的使用和制造问题,以及作为智力的外化高级形式的( 语言)的发明和运用问题。P63

24、动物的脑进化经历了三次转折: ( 爬行)动物的诞( 哺乳)动物的诞生和( 灵长)动物的诞生。P63

二、判断改错题(答题要求:先判断对错,在题目错误的地方画线并在"改正"处写上正确内容)

1.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表明:一切力学规律对一切相对地作匀速运动的惯性参照系都是相同的。

判断: 错误。

改正: 自然

2.真空中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光速相同,光速是一切物体的极限速度。

判断:正确

改正:

3.由于宏观物体的运动速度一般远远小于光速,相对论效应并不明显,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用牛顿力学处理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是完全可行的。

判断:正确

改正:

三、简答题:

1、简述狭义相对论的两条基本原理和五个结论。

回答要点:

①两条基本原理:一为爱因斯坦相对性原理,即一切自然规律对一切相对地作匀速运动的惯性参照系都是

相同的;二是光速不变原理,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一个恒定不变的常数,与光源和观测者的运动无关。

②五个结论:1、光速是一切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2、运动的尺缩短。3、运动的钟变慢。4、质量随速度的增加而增大。5、质能相关:E=mc2

2、简述原子的组成:

回答要点:

①原子由带正电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

②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

③质子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组成;中子由一个上夸克和两个下夸克组成。

3、简述量子论的建立过程。

回答要点:

①1900年,普朗克为解决黑体辐射的所谓“紫外灾难”提出了量子假说:黑体辐射能量的变化是不连续的,只能是最小能量单元的整数倍。普朗克量子假说的提出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论,指出光在传播过程中,其能量也是不连续的,并指出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光的瞬时效果表现为粒子性,光的长时间的平均效果则表现为波动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爱因斯坦的光量子论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

③1913年,玻尔把量子概念推广到原子内部的能量状态,提出了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成功地解释了经典物理学不能解释的原子结构的稳定性和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四、论述题

1900年,为解决黑体辐射的所谓“紫外灾难”,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提出了量子假说,继而,爱因斯坦和玻尔成功地推广了普郎克的量子概念,分别提出了光量子论和量子化的原子结构模型。。。。。。,对于科学假说在科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谈谈你的见解。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作业3

(第五章、第六章练习)

1.( 1929)年英国的(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40年代青霉素发酵生产技术的问世及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在世界上产生了( 抗生素)产业。P65倒8行

2.( 细胞工程)是细胞水平的生物工程,是( 细胞学)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P66第三行

3.细胞是生物体( 结构)和( 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P66第三行

4.( 酶)是一种在生物体内具有新陈代谢催化作用的蛋臼质。P66-

5.2.3

5.按照克隆对象和操作层次的不同,可以分为( 分子)克隆、( 细胞)克隆以及( 个体水平)上的克隆等。P68-5.3.5

6.干细胞是( 未成熟)细胞,具有再生( 人体各种组织器官)所有功能,被称为(万能)细胞。P68-

5.3.5

7. 基因组是携带( 细胞)或( 生物)机体的一整套( 遗传)指令的核酸量,也就是生物体的全部( DNA)序列及每个基因的(结构)和(功能)。P68-倒4行

8.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我国科学家参与并承担了其中(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P69-第8行

9.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实质的内容是( DNA序列)图,这也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核心,其目的就是找出人体所有基因碱基对在(DNA)链上的正确位置,弄清各个( 基因)的功能,对它们进行( 编目),最终绘制出包括人体全部(遗传密码)的图谱。P69-11行

10.DNA芯片是一种高密度的( 核苷酸)阵列。它采用在位组合合成化学和微电子芯片的( 光刻)技术,将大量特定序列的( DNA )片段有序地固化在玻璃或硅衬底上,从而构成储存有大量( 生命)信息的DNA 芯片。P70-第2段

11.目前,DNA芯片主要是对生命信息进行( 储存)和( 处理)。利用DNA芯片可快速、高效地获取空前规模的( 生命信息)。P70-第二段

12.无线电波是指电磁波谱中波长从( 0.1毫米)至( 100千米)范围内的波。P74

13.天波传播是无线电波通过( 电离层反射)方式而进行的传播。微波( 不适合)利用此方式进行传播。P76

14.在无线电技术中,通常是把各种需要传输的信号先转变为( 电信号) ,然后进行传输,经接收天线接受后,再将此( 电信号)复原为( 原来的信号)。P76

15.由需要传输的信号转变而成的电信号称为( 调制)信号。由于调制信号频率通常( 较低),不能直接发射,必须将此电信号"加"到高频等幅振荡电流上,高频等幅振荡电流叫做( “载波”)。这种把低频调制波加到高频载波上去的过程叫做( 调制)。P77第1行

16.信息传输的速率( 通信速率)用每秒传送的( 信息量)来表示,单位是( bit/s )。P77第9行

17.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的一种通信方式叫做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用( 微波)作为载波。P77-6.3.2

18.在( 地球静止)轨道上等间距设置( 三)颗通信卫星就可以实现( 全球) 性信息传送。P77最后一段

19.光纤通信是利用( 全反射)原理使光线沿( 弯曲路程)传播的一种通信方式。P78-6.3.3

20.第一代移动通信传输的是( 模拟)信号,称为( 模拟蜂窝) 系统。第二代移动通信传输的是( 数字)信号,我国主要采用( GSM )制式。GSM俗称( “全球通”),是世界上主要的蜂窝系统之一。P82第2行

21.在通信网中传输或交换的信号有两类: ( 模拟)信号和( 数字)信号。P83-6.3.6

22.“信息高速公路”的正式名称是( 全国性信息基础设施)。P85-第2行

23.电子计算机的迅速发展是建立在( 微电子)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所谓微电子技术就是使各种( 电子)元件和( 电子)设备不断实现( 微型)化的一门技术。P86-第2行

24.集成电路的发展是朝着( 集成度)越来越高的方向进行,也就是朝着集成电路规模( 越来越大)的方向进行。集成度是指( 一块芯片)上所含的( 元件)数。P86-第3段

25.(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连接技术标准的代称,( 蓝牙技术)是一种用于替代电子设备上使用的电缆或连线的( 短距离无线)连接技术。P89-6.5

二、判断改错题(答题要求:先判断对错,在题目错误的地方画线并在"改正"处写上正确内容)

1.由于微波会穿透电离层,因此卫星通信通常不会用它作为载波。

改正: 会

2.在太阳同步轨道上等间距设置三颗通信卫星就可以实现全球性信息传送。

判断: 错误

改正: 地球静止

三、简答题

1、什么是DNA 芯片,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P70

回答要点:

①又称基因芯片,是一种高密度的核苷酸阵列。它采用在位组合合成化学和微电子芯片的光刻技术,将大量特定序列的DNA片段有序地固化在玻璃或硅衬底上,从而构成储存有大量生命信息的DNA芯片。

②目前,DNA芯片主要是对生命信息进行储存和处理。利用DNA芯片可快速、高效地获取空前规模的生命信息。

2、简述卫星通讯的基本原理。P77

回答要点:

①是利用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进行无线电波的传播一种通信方式。

②卫星通信系统由通信卫星和地面站组成,以微波作为载波。由于微波能穿透电离层,因此卫星很容易接收到此信号,并把它放大后发射回地面。

3、什么是微电子技术?它对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有何影响?P86-87

回答要点:

①微电子技术是使各种电子元件和电子设备不断实现微型化的一门技术,它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

②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促使计算机硬件结构不断完善,电子计算机经历了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更新换代。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作业4

(第七、第八章练习)

一、填空题

1.航空是指飞行器在( 大气层内的)航行活动。航天是指飞行器在(外层空间)中的航行活动。P92 -7.1.1

2.齐奥科夫斯基推导了著名的( 火箭速度公式),为现代(宇宙航行)奠定了理论基础。P94 -7.1.3

3.将世界第一颗大造卫星送上了天的国家是( 前苏联);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的国家是( 前苏联);首次登月成功的国家是( 美国)。

4.在地面上发射一航天器,使之能沿绕地球轨道运行所需的( 最小)发射速度,称为( 第一宇宙速度)速度。

5.宇宙航行的第一步,是人类应拥有( 发射人造卫星)的能力。P94-7.1.3

6.要进入太空,必须采用不必( 借助空气)进行燃烧的动力,(火箭)能够做到这一点。P97 -

7.2.2

7.要想增大单级火箭的末速度可以采用两个方法:一是( 增大)喷出气体的(相对速度);二是增大(火箭的质量比M10 / M1)。这97 -7.2.2

8.载人飞船其实就相当于( 载人人造卫星)。仅能( 一次)使用,它是( 最早)将人送入空间轨道的航天器。P102-7.4.2

9.( 航天飞机)是一种往返于地球和近地轨道之间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它集火箭,( 卫星)和( 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是一种新型的多功能航天飞行器。

10.( 航天站)又称轨道站或空间站,是供多名航天员在太空轨道上长期巡访、工作和居住的大型( 载人航天器)。P102-7.4.2

11.能源是指可以向人类提供( 能量)的自然资源。目前,地球上能量( 来源)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能源来自( 地球)以外的其他( 天体);第二类能源来自( 地球本身);第三类能源来自( 地球、月亮、太阳)等天体的相互作用。P106-8.1.1

12.21世纪,世界能源将面临两大难题:日益耗竭的( 能源)与迅速增加的( 能耗)之间的矛盾;全球( 环境保护)对能源发展尤其是( 矿物) 能源的限制。P107-8.1.2

13.太阳能电池是一种将( 太阳辐射能)直接转换成( 电能)的(半导体)器件,其工作原理是利用半导体p-n结的( 光生伏特)的效应。P109—第二行。

14.太空光伏电站在( 地球静止)轨道上运行,可以持续不停地进行(光电转换)。P109 第三段

15.( 风能)是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各部分受热不均匀,而引起的空气( 流动) 所产生的能量。P110-8.2.2

16.地球是一个天然的巨型( 热库),地热能是指( 地球内部)释放出来的( 热量),一般认为它主要是由地球深处的( 压力)和地球内部( 放射性元素)衰变所放出的能量转变而来。P111-8.2.3

17.蕴藏在海洋中有海洋( 矿物)资源、海洋( 生物)资源和( 海水)资源,其中海水资源中最具利用价值的是( 海水动力)资源。即海水在( 运动)过程产生的( 能量)。P112-8.2.4

18.( 潮汐能)是由于地球和月球、太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源,其他海洋能都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 太阳辐射)能。P112-8.2.4最后

19.绿色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将( 太阳)能转化为( 化学)能而储存在( 生物质)内部的能量叫做生物质能。P113-8.2.5

20.氢是一种理想的( 气)体燃料,它具有热值高、( 易燃)、( 来源广)、( 少污染)等多种优点。P114-8.2.6

21. ( 原子结构)发生变化时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核能分为( 重原子裂变)能和( 轻原子聚变)能。P114

22.核聚变反应必须在( 极高)的温度下进行,所以又称( 热核)反应。

二、判断改错题(答题要求:先判断对错,在题目错误的地方画线并在“改正”处写上正确内容)

1.使航天器能脱离地球引力场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称为第一宇宙速度。P96

判断: 错

2.太阳能是指太阳的辐射能,它由原子核的裂变反应而产生,它是一种洁净、安全、可再生的新能源。P108 判断: 错

改正: 聚变

3.人类迄今为止大量释放原子能的主要形式是在中子的作用下而引发的重原子核裂变。

判断: 正确

改正:

三、简答题

1.载人航天器有哪几种?各自有何特点?

回答要点:

①载人航天器有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和航天站三类。

②载人飞船仅可一次性使用,但有回收舱(返回舱)。

③航天飞机集火箭,卫星和飞机的技术特点于一身,可重复使用。

④航天站是一种大型载人航天器,长时间在轨道上运行,可建设为太空基地、空间实验室或空间工厂。

2.什么是核裂变能?核裂变能和平利用的关键是什么?

回答要点:

①核裂变能是重原子核裂变所释放的能量。利用中子激发所引起的核裂变是人类迄今为止大量释放原子能的主要形式。

②核裂变能和平利用的关键是可控链式反应的实现。

3.太阳能有哪几种利用方式?举例两个日常生活中利用太阳能的例子进行简单说明。

回答要点:

①太阳能有3种利用方式。即:光热转换方式、光电转换方式、光化学转换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普遍的是太阳能热水器,用于洗澡等。它是利用光—热转换:通过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变为热能。另外,在上海马路两旁有不少太阳能路灯,它白天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能转换成电能储成起来,晚上点亮路灯。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作业5

(第九、第十章练习)

一、填空题

1.( 形状记忆)合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各自都具有一个确定的"转变温度",在转变温度之上给它固定

某个形状,当温度( 下降)后,无论你将它改变成什么形状,只要温度再回升到( 转变)温度,它会立即恢复为原来的形状。P120-9.2.1

2.为了解决氢的储存和运输困难问科学家利用某些( 金属或合金)具有能够吸收( 氢)形成( 金属氧化物)的特性,研制出储氢材料。P121-9.2.2

3.非晶态合金,就是指( 非结晶)状态的合金材料。在材料内部原子作不规则排列,整体呈现( 均匀)性和( 各向同)性。非晶态合金的这种( 微观)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比晶态合金( 更优异)的性能。P122-9.2.3

4.新型陶瓷是以( 高纯)、( 超细)的人工合成的( 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 制备工艺)而成的新一代陶瓷。它具有传统陶瓷所不具备的多种优点,大大提高了( 材料的性能),扩大了( 应用面)。P123-9.3

5.膜分离技术的关键是( 膜材料)。高分子分离膜,是一种高分子薄层物,有班( 固态)和( 液态)两种形态。P126第一行

6.先进复合材料一般是由高性能的( 增强)材料如纤维、颗粒、晶须等与( 基体)材料组成。例如,金属基复合材料是以( 金属或合金化)为基体与各种( 增强)材料复合而制得的复合材料。P126-127-9.5

7.物质就其导电性而言可以分为( 导体、半导体和绝缘体)。在通常状态下,任何物质都有( 电阻)。物体的电阻R 与其( 尺寸形状)和(材料性质)有关。P128 --9.6

8.电阻突然降为零而显示出具有( 超导电性)的物质状态被定名为(超导态);( 把电阻突然消失)时的温度被称为( 超导临界)温度TC 。对于不同的超导材料,其TC是( 不同的)的。P129 第一段

9.纳米是( 尺寸)大小的度量单位。1纳米等于( 十忆分之一米)。纳米材料与相应的普通材料相比,其( 化学成分)完全一样,之所以会出现完全不同的性能,是源于( 超细)颗粒的奇异特性。P132-9.8.1 10.生态系统包括的主要成分是( 非生物)成分和( 生物)成分。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成分之间按照它们的营养功能可区分为(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P135-10.1.2

1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 单向)性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从( 外界(太阳))获取能量;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 不同),它能在生态系统中( 再次被利用),不断地参与( 循环)。P136倒第四行、P137- 第一行

12.( 植被)是植物群落的泛称,它为人类提供( 食物)和林木资源,为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特殊的( 栖息场所),植被还能调节( 气候),净化( 空气)和( 涵养水源)。P141-10.3.2

13.酸雨是指( PH)值低于( 5.6)的雨。酸雨的主要来源是人们为了获得能量所进行的大量( 燃烧活动)。P144-10.3.5

14.地球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的家园,原因之一是在大气( 平流)层中,距地面15—35公里区域处集中了大气中90%的( 臭氧),平流层中这区域称为(臭氧层)。P145-10.3.6

15.( 赤潮)是一些浮游生物在营养物十分丰富的条件下过度繁殖所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P147-2

16.形成赤潮的生物主要是( 藻类),它们大多数能够进行( 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同时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氮、磷、铁、锰等元素,当水体中含有较多的( 营养) 物质,加上光照、温度等其他条件比较合适的情况下,藻类就会( 过度繁殖),形成“藻花”,因而在科学上将这种现象称为( 富营养化)。P147

17.持续发展战略有三个基本原则是(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和( 共同性)原则。P152最后一行

二、判断改错题(答题要求:先判断对错,在题目错误的地方面线并在"改正"处写上正确内容)

1.某些物质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具有这种性质的材料叫做超导材料。因此,超导材料是指电阻无限小的材料。

判断: 错

改正;为零

2.非晶态合金的化学成分是金属,但其原子排列不象金属那样呈周期性排列,而是象玻璃那样无规则排列,因此非晶态合金又被叫做玻璃钢。

判断: 错

改正: 金属玻璃P122-9.2.3

3.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循环形成闭合回路,能量流动也形成闭合回路。

判断: 错

改正: 是单向性的

三、简答题

1、.简述使得非晶态合金具有比含金更优性能的主要原因。

回答要点:

①主要是由于材料内部微观结构的不同。

②一般合金材料都是由许多细小的晶粒组成,晶粒之间存在着晶界,在晶粒内部,原子成规则地排列。由于材料内部的晶体缺陷,常常会影响材料的性能。

③非晶态合金在材料内部原子作不规则排列,整体呈现均匀性和各向同性。非晶态合金的这种微观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具有比晶态合金更优异的性能。

2、什么是超导电性?超导体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制约超导材料被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要点:

①某些物质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电阻突然降为零的现象称为超导电性。

②超导电性和迈斯纳效应是超导体的两个基本特征

③超导材料的广泛应用受制于材料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材料方面主要是要求超导材料应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电流;技术方面是指低温技术。

3、简述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

回答要点:

①当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超过一定数量,就会引起地球热平衡失调,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②温室气体含量的增高主要是由于:化石燃料燃烧所放出的大量二氧化碳;煤矿的开采和化石燃料燃烧、稻田耕作、垃圾填埋所引起的大气中甲烷含量的提高;广泛用于制冷工业的,能吸收红外辐射的氟里昂的增加。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经济变革

求实 2000.12 经济理论与实践 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经济变革 徐顺梨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江西 南昌 330003) [摘 要]马克思说过: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在现代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正发生 着人类有史以来最为迅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本文从社会生产力系统(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结构)、社会 产业结构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科技革命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关键词]科技革命;经济发展;生产力;产业结构;经济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 303 F0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00)12-0032-02[收稿日期]2000-10-27 [作者简介]徐顺梨,女,中共南昌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 科技革命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从总体上看,现代科技革命正以令人难以置信的神奇力量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特别是改变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面貌。它使社会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经营方式等都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一、科学技术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力 马克思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综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人类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即蒸汽机技术革命,不仅使人类的双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引起了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生产的飞跃,而且使人类从农业经济社会步入到工业经济社会。从此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即电力技术革命,出现了电动机、内燃机,用电力作为新的能源逐步取代了蒸汽动力,使人的体力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解放,从而使社会的经济得到了更快速的发展。这两次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是无比巨大的,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① 而20世纪中叶以来所发生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现代科技革命,不但在内容上较之从前更为先进,而且其规模上也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而是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已经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发生了全面的渗透和影响,使社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与跃迁,并最终使科学技术本身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力。 1、现代科技革命使生产工具系统加速发展。 现代科技革命由于规模的宏大及成果物化为生产工具过程的加快,使生产工具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 我们知道,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是由制造材料、结构、动力、操纵与控制四个要素来决定的。这四个要素的革新就形成生产工具系统的革新。在现代科技革命发生以前,生产工具系统中的操纵与控制要素还未发生过革命性的变革。而这次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技革命,却使生产工具系统的操纵与控制要素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出现了数控机 床、智能型机器、超级机器人、自动控制机器体系等等。现代生产工具的操纵与控制系统正在形成以电脑为核心,由电脑控制机取代人工对生产机器进行操纵与控制,从而使劳动者从手的解放、人力的解放发展到大脑的解放。这是生产工具系统迄今为止发生的最革命性的变革。 2、现代科技革命使劳动对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劳动对象无论在种类、性能与用途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其一,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已经经历了从陆地资源到海洋资源,再到大气层资源,并且正在向外层空间资源扩展;其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可以合成新的物质材料,扩大劳动对象的来源,使劳动对象更加广泛。如非晶态金属材料、高温超导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纳米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功能各异的新型玻璃材料等等。现在全世界人工合成材料已有800多万种,并且仍以每年5%的速度在增加。这意味着劳动对象已不再是生产过程的被动因素,而是变成了生产的推动者。在当代,劳动对象已成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3、现代科技革命使劳动者自身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发展,机器人和计算机广泛应用于生产过程,生产的自动化系统越来越完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现代劳动者正朝着与智能型工具相适应的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智能型劳动者的方向发展,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已经从传统的机器体系中解放出来。现代化生产系统,直接从事生产的,只需要人数有限的工程师、高水平技术人员、信息技术人员和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者,这就使得劳动者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出现了劳动者高学历、高知识的趋势。据统计:在机械化初期,物化在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比为9∶1,而在现代高度机械化生产中则为1∶9。从9∶1到1∶9,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生产中的比重刚好对调了位置。 总之,现代科技革命通过对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的品质及其结合方式进行改造和综合,使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生产力的诸要素当中,从而使生产力系统发生革命性变革,并使生产力系统的整体结构达到空前优化。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科学技术自身的经济功能也得到越来越充分、越来越全面的体现。据统计: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科技进步所占的比例,20世纪初仅为5%-20%,到50-60年代,其比重上升为50%,80年代后则高达60%-80%。有的生产 部门,如电子工业部门则高达90%,有的甚至达到100%。 ② 2 3

2021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课时同练习:3.4 声与现代科技(学生版+解析版)

第三章声 第4节声与现代科技 一、选择题 1.下列事例是利用声传递能量的是() A.医生用听诊器诊断病情 B.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C.渔民捕鱼时利用声呐探测鱼群的位置 D.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目标的位置 2.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节手机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 B.考场附近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超声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D.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诊病是利用声波可以传递能量3.(2019·西宁)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人们利用超声波能够测出海底的深度 B.发声体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C.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一样大 D.“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4.(2019·朝阳)下列有关声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A.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B.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C.利用B超检查身体,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D.手机铃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 5. 如图,是四个与声现象相关的图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可以说明真空能够传声 B .图乙可以探究音色与频率的关系 C .图丙可以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D .图丁的倒车雷达可以说明声能够传递能量 6. 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通过响度分辨不同乐器演奏的声音 B .笛子发出的声音是由笛子振动产生的 C .教室内安装噪声检测装置,学生可以免受噪声干扰 D .通过声学仪器接收到的次声波等信息判断地震的方位和强度 7.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真空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 .调节电视机的音量,是为了改变声音的响度 C .医生借助“B 超 ”诊断疾病,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D .中考期间禁止鸣笛,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8.(2019·绥化)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B .地震、火山爆发只有超声波产生 C .工厂用的防噪声耳罩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 .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是利用了声可以传递能量 9. 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 B. 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 C. 医生用听诊器检查病情时,提高了声音的音调 D. 太空中的宇航员能对话,表明声音能够在真空中传播 10.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甲 乙 丙 丙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打印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 )。 A.根本法和普通法 B.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 )适用我国法律。A.一律 B.一般 C.可以 D.不 4.法律( )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 )。 A.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 )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增值税属于(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我国森林法把每年( )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A卷及答案教学文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A 卷及答案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二、 1. 1942年世界上第一座的建立标志着现代 高新技术的诞生。 2. 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瓦特发明的 为重要标志 3. 是指在一定尺寸的芯片上所容晶体管个数。 4. 控制论中老鹰捉兔子是利用反馈中的反馈。 5.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 6. 现代遗传学的奠基人是奥地利的生物学家,摩尔根系统阐述了 基因理论,指出是基因的载体。 7. 社会体制的改革应致力于公平性建立,公平包括和 . 8. 海洋矿产资源开发主要有:和技术开发。 9. 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主要结论是物体的长度随运动速度的增 大,运动时钟变 10. 恒星的结局由其质量决定,对于小于1.44 倍太阳质量的所谓钱德拉 塞卡极限的恒星,其结局为;质量大于它小于2.4倍太阳的恒星最终结局是,再大的恒星变成。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11. 空间技术分三大部分,,。 12. 混沌具有三个具体特征:①,②,③ 13. 目前较为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有:和和和 和反渗透法。 二、单选题(每题1分,共15分,答案写在 每题前的括号里) ()1、下列能源中属于再生能源的是等。 A、石油 B、太阳能 C、电能 D、柴油 ()2、超导材料属于。 A、无机非金属材料 B、高分子材料 C、金属材料 D、光 电材料 ()3、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 A、劳动 B、资本 C、技术 D、资源 ()4、传统材料靠大规模生产维持其竞争力,而新材料靠___ ___求生存发展。 A、低价格 B、高质量、高性能 C、高利润 D、低成本()5、又称微生物技术。即通过培养微生物来获得所需物质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3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重庆 400065)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状况是现代人类把握当今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在相互作用中协同发展、与时俱进。许多科学观念启示我们,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都要求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密切结合。同时,人类面临的这些问题都具有综合性质,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将进一步结合,以解决人类社会自身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关系 1.关于科学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主要是在两个层次上来使用科学技术这个概念的;其一,科学技术是人类有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知识体系,包括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技术知识等;其二,科学技术是人们为了扩大其知识储备及应用而进行的各种理论探索活动,包括研究开发、技术创新、工艺设计等等。而在这两个方面,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都呈现出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迥然不同的特点,即综合化、一体化、体制化和全球化。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相互关系。 科学技术的全球化是由其本质特点所决定的,因为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的特征,我们日常所说的,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是有国家的,即是指此而言。实际上,在一个越来越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没有任何一项科学技术能够长期保持在某一个国家手中,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不依靠与其他国家的科学技术交流而长期保持其科技先进水平。 技术的引进绝不是随手买来就行的,一方面必须有合适的文化环境相配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只有将它们很好的结合才能使引进技术生根开花,另一方面在技术引进中如果一味盲目引进外国的技术标准规范等内容,也可能导致本国的政治,经济权力为外国所垄断,以致本国的文化和社会发生异化,丧失自己的根基和传统,最终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科学技术与社会启示我们,科技认识的生成发展既有不可选择性,同时又具有选择性,是两者的统一。从社会条件的给定性来看,科技认识只能在历史给定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随心所欲,必须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现实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认识具有不可选择性。但同时社会条件、社会环境也是由人来创造和改变的,一定的社会制度、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等是一定的社会的人们创造的产物,因而科技认识生成发展以及作用的发挥又具有选择性。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启示人们,科学技术认识永远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认识,社会意识社会认识、社会文化、社会宗教等对人们的认识都有影响甚至制约,因而认识只能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和暂时的。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应当用辩证的思维来思考认识主体、认识手段,认识过程和认识结论。思辨性是哲学方法的关键,思辨性带来了歧义性和难以检验性,也带来了与实证方法不同的功能,之所以在对世界的认识中需要运用思辨方法,首先是因为这种方法对科学思想发展具有开拓作用。其次,科学理论中常常包含在一些无法用经验直接说明,也无法从理论本身推导出来的基本假设,在该理论范围内,这些基本假设是超验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在认识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认识的对象,对其特征运用辩证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最终得出对对象的全面的认识。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科版)4.声与现代科技2

4.声与现代科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材分析: 教材中注意区分了声和声音两个概念。声的概念比较广,包括声音、超声、次声等;而声音的概念相对而言面要窄得多,它仅指人耳能感觉到的那部分声。关于声和声音两个概念,教学中教师注意正确使用即可,不必对学生做出要求。 声音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限于篇幅,课文中只介绍了一部分。本节的教学应鼓励学生自己从生活中的感知或资料查阅中了解利用声的实例和工作原理。另一方面,应发挥学生的想象力,鼓励他们搞利用声音的小发明。 三、重难点:声音的应用 声与能量的关系 四、重难点突破方法: 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共同研究,并于现实中生活的实例相联系,使学生能够简单明瞭的学习。 五、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利用声的事例,因此,本节课的引入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具体做法如下:请同学们说出所了解的利用声的现象;当有人发言时,其他人必须仔细倾听;任何人不得对他人的发言作好坏或正误的评价。 所谓“头脑风暴”,在形式上类似于讨论,但前者更加自由、灵活,讨论的环境更加宽松。由于讨论者不必考虑自己的见解是否恰当,因此可以保证每个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这种完全自由的情境下,一个人所提出的哪怕是很不成熟的观点也可能激发其他人的思维,产生一系列新的想法。 在同学们充分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后,教师可对声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情况进行分类:可以按照课本分为“声与信息”和“声与能量”两类,也可按照声音在医疗、工业、军事、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利用分类,然后根据分类进行总结性的讲解,在讲解中应对学生们遗漏的例子进行补充。 教学过程: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开大]现代科技基础知识(记分作业三)

现代科技基础知识 记分作业三 一、单选题 、纳米材料是一种性能独特地新型材料,纳米是一种长度单位,纳米等于()米. .一千万分之一.一亿分之一.十亿分之一.一百亿分之一 、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新型固体能源“可燃冰”,它地主要成分是(). .甲烷和水.甲醇和水.丁烷和水.硫化氢和水 、、原子能和平利用地关键在于(). .自然界核燃料地储藏量.核辐射地控制 .链式反应地实现.可控链式反应地实现 、、参与“神舟七号”海上测控任务地“远望六号”是一艘(). .地质勘察船.海洋监测船.极地考察船.航天测量船 、卫星通信所用地载波是(). .长波.中波.短波.微波 、目前世界上用得最多地半导体材料是(). .硅.锗.砷化镓.磷化稼 、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地(). 、原子是由()所组成. .质子和中子.质子和电子.原子核和电子.中子和电子 、以下哪一波段地电磁波会穿透电离层()

.长波.中波.短波.微波 、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地人造卫星种类是(). .应用卫星.技术试验卫星.科学卫星.物理探测卫星 、微波通信使用地电磁波波长一般为(). .小于—————— 、下列人物中提出宇宙大爆炸模型地是() .牛顿.爱因斯坦.伽莫夫.哈勃 、运用距地面左右地飞艇或气球作为基站进行通信地方式,叫做(). .光纤通信.卫星通信.平流层通信.对流层通信 、生命活动地最小单位是(). .病毒.细胞.细胞核.线粒体 、原始生命地化学演化过程中,最神秘和复杂地阶段是(). .从无机物分子到有机物小分子.从有机物小分子到有机高分子物质 .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通信地数学理论》地作者是() .笛卡儿.欧几里德.牛顿.申农 、以下航天器中,往返于地面和太空,并能重复使用地载人航天器是(). .深空探测器.载人飞船.航天飞机.航天站 、我国农村常用地沼气发酵池,采用地是().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生化转换技术.热解制油技术.干馏技术 、病毒是目前已发现地最小生物,其结构通常只由核酸和()组成. .蛋白质.酶

《现代科技与社会》

科学技术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也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 分。今天,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当机器人问世,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你是否了解化学工程的一个分支学科——分离科学——的优异功效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贡献与地位呢? 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被誉为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新材料还被誉为现代文明的支柱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功能奇特、高纯度的新材料,所有的高新技术只能是空中楼阁,电脑、机器人、宇宙飞船等都只能是天方夜谭,所以不管怎么样的高新技术,都是要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进而分离或合成出高纯的材料为基础的。化工分离纯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人类的各种需求变成现实提供了可靠的保证。现代分离 技术已经可以使产品的杂质含量低于十亿分之一,被誉为现代分离能手的溶剂萃取(液 液萃取)就是现代分离技术中的一种。例如在核燃料的后处理中,用萃取分离技术对被辐照过的核燃料进行处理,提取人工核素钅不 239,其中铀和钚的收 率均可以达到99 9%。去除强放射性物质的效果(去污系数)可以达到106~108。 “溶剂萃取”作为一个名词,也许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作为一种实用的分离方法,却早已被人们应用于实践中。溶剂萃取用于无机化合物分离的历史是有案可查的。1842年皮尔哥德(P eligot)首 先发现用二乙醚可以从硝酸溶液中萃取硝酸铀酰。随后人们又在实践中发现了其他一些无机物也能被某些有机物所萃取,并据此初步建立了半经验的液 液平衡的定量关系。到19世纪 末,能斯特(Nernst)利用热力学基本原理对液 液平衡关系进行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著名 的能斯特分配定律,该定律为萃取化学和化工的发展奠定了早期的理论基础。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人们开始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于有机化工和石油化工领域中,如用酯类萃取剂萃取醋酸,用液态二氧化硫作为萃取剂从煤油中去除芳烃。20世纪30年代,人们试图将萃取分离技术应用 于稀土元素的分离,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40年代,原子能工业 在战火中诞生,基于生产核燃料的需要,萃取分离技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磷酸三丁酯作为核燃料的萃取剂得到应用后,萃取分离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随后,萃取分离技术在稀土的分离、湿法冶金、无机化工、有机化工、医药、食品、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到现在,萃取分离技术几乎可以涉及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已成为分离技术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因此,只要你认真了解一下萃取分离技术的辉煌历史,就会被其优异的功能所吸引。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由工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现

法学基础知识汇总

第一节法理学 一、法的概念、特征和本质 1.法的定义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利好义务为调整机制,以人的行为及行为关系为调整对象,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 (1)调整行为关系的规范。(2)由国家专门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以权利义务双向规定为调整机制。(4)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3.法的本质 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体现的是整个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人或少数人的意志,同时也不是统治阶级每个成员个人意志简单的相加。 二、法的渊源 法的渊源,也被称为法的形式,是指由一定的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一般地方性法规、自治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等。 (一)法的渊源 1.宪法 作为法的形式,宪法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法的效力的一种法。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根据《立法法》第7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修改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法律进行部分补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该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由国务院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机关体系中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大制定的与民族区域自治有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依照当地民族的特点,对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但不得违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得对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以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规定作出变通规定。 6.规章 规章通常称行政规章,是国家行政机关依照行政职权所制定、发布的针对某一类事件或

现代科技与人文

现代科技与人文 摘要:自有科技以来,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战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为科技再给我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又不断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科技以飞快的速度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整个世界在物质文明、技术手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是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物质和解放,另一方面,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危机:环境污染问题,资源枯竭问题,人口爆炸问题,和平问题......信息技术的挑战,基因工程的挑战等。现代科技又一次受到了人文的诘责,但是人类发展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因此我们就需要把握处理好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科技人文危机关系 一、关于现代科技 科学技术的发展的特点 20世纪5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有如下特点: (1)科学技术的加速度发展 1945年研制出的计算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经历了电子管、半导体、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5代的发展,性能提

高了100万倍。目前研制的光学计算机,其信息处理速度又将提高上万倍。新技术及其产品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据统计,大约10年左右,工业新技术就有30%被淘汰。在电子技术领域中,这一比率更大,超过了50%。现代工程师在5年内,就有一半知识已过时,即知识的半衰期为5年。科技信息的增长速度更为惊人。有人估测,世界科技知识在19世纪是每50年增加l倍,20世纪中叶是每10年增加1倍。当今是3到5年增加1倍。1665年出版了世界第一本科技杂志,1865年增加到1000种,而到1965年已经突破了10万种。 研究表明,不仅是现代科技成果、科技信息以加速度发展,而且任何一项计量指标(国家科研经费投入、科学家人数、科技论文数量等)的计算,都是按指数规律发展的。从进入20世纪后的60年以来,世界各国用于科研经费的总和,增加了约400倍。到21世纪末,全世界科学家的人数,预计占总人口的20%左右。 (2)现代科学的整体化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方面高度分化.一方面又高度综合,而且分化反成为综合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既相互对立又紧密联系的辩证发展,使现代科学日益结合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由于科学技术各学科之间彼此渗透和相互促进,使每一学科只有在整个科学体系的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发展,从而导致现代科学体系结构的整体化趋势。 随着自然科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断

七、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精)

七、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 1.现代科技革命是促进现代社会生产力、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现代科技革命,实质上是把科学进步与社会生产在技术基础上的变革结合起来,以科技进步作为社会生产发展的主导因素,对社会生产力进行彻底的质的改造。充分认识和推动现代科技革命,是把握现代社会发展的钥匙。但是,我们不能赞同现代科技革命已经超越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归于消失的错误观点。 2.在人类历史上,反映生产技术不断完善的技术进步,与反映对世界规律性认识的科学进步,二者基本上是平行发展的,有时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但并未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当代,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科学和技术趋向一体化,因而产生了科学技术进步〈简称科技进步〉这一新范畴。它意味着,科学的发展及其成就在工艺上的应用为生产力的新的大飞跃创造了前提。本世纪中叶以来,自然科学中的革命变革与技术中的革命变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决定并形成表征科技进步在现阶段和未来阶段综合过程特点的“科学技术革命”〈简称“科技革命”〉的范畴。现代科技革命是我们时代正在进行的最重要的革命变革。我们应当花力气自觉地认识现代科技革命本身的特点,同时,必须抵制用科技革命本身涵盖社会革命,或者将它与社会革命分离开来的错误倾向。事实上,科技革命必定有社会革命与其相适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十八至十九世纪的产业革命时,指出了它同社会革命的联系,即一系列社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终于形成。现代社会辩证法表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革命先于科技革命,以创造保证实现科技革命的必要的社会条件,并用科技革命来发展和扩大社会革命的成果。而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革命先于社会革命,为社会革命准备物质前提,并加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科技革命与社会革命先后次序的不同,表现出现时代历史过程的多样性。其统一性至于,无论在哪种社会发展模式下,科技革命都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物质前提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科技革命是生产力革命的最重要内容。 3.现代科技革命改变了科学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与生产的关系。不能再简单地把科学归诸意识形式。科学——技术——生产之间的一体化和双向作用关系,使得在现代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的是科学超前于技术

法律基础知识汇总

精品文档,安心下载,放心使用 法律基础知识汇编 宪法 一.宪法的基本原则: (1)人民主权原则;(2)基本人权原则;(3)民主集中制原则;(4)法治原则。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此后于1975年、1978年和1982年做了全面修改。1982年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或者1/5以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2/3以上的多数通过。” 三、国体、经济制度、分配制度、国家政体 1.我国的国体 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经济制度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国家政体 我国政权组织形式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5.公民的基本权利(简答): (1)平等权: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权利和自由:指公民管理国家事务、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 (3)人身自由权: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4)宗教信仰自由: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社会经济权利: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获得物质帮助权。 (6)文化教育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和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7)特定人的权利: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婚姻、家庭、老人、儿童受国家保护;保护华侨和侨眷的正当的权利和利益。 6.公民的基本义务(简答):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的义务。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5)依法纳税的义务。 刑法 1.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2.犯罪的定义及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违反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1)犯罪是严重危害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 号填在题中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30分) 1. 按照制定和实施法律的主体不同,可以把法律划分为(C)。 A. 根本法和普通法 B. 一般法和特别法 C.国内法和国际法 D.实体法和程序法 2. 我国依法治国的主体是(C )。 A. 党中央 B.国务院 C.广大人民群众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 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内,(B )适用我国法律。 A.一律 B. 一般 C.可以 D.不能 4. 法律(A)是划分部门法的首要的、第一位标准。 A.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种类 B.调整的方法 C.保障权利的途径 D.调整的机制 5.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D )年制定的宪法。 A.1949 B.1950 C.1952 D.1954 6. (C )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一项符合我国国情的基本制度。 A.民族自治制度 B.区域自治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族平等制度 7.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D )。 A.权利 B.权力 C.义务 D.权利和义务 8. 最高人民法院是我国的最高国家审判机关,(C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 的审判工作。 A.领导 B.指导 C.监督 D.管理 9.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的关系是(C )。 A. 行政法就是指行政法规 B. 行政法是行政法规的渊源之一 C. 行政法规是行政法的渊源之一 D. 行政法与行政法规是效力不同的两种类别的规范性文件 10. 私营企业是指企业资产属于私人所有,雇工达到(D)人以上的营利性经济组织。

A.5 B.6 C.7 D.8 11. 增值税属于(A )。 A.流转税 B.财产税 C.所得税 D.营业税 12. 我国森林法把每年(C)定为全国统一的“植树节”。 A.3月5日 B.3月11日 C.3月12日 D.3月15日 13. 刘迪,6岁,在北京幼儿园学习绘画数年,1989年夏天,某机构组织儿童绘画展, 刘迪的画被选中参展,并获得一等奖,得奖金1000元。此时刘迪父母已离异,其母张某为 刘迪的监护人,刘迪之父每月给刘迪100元抚养费。1000元奖金应归(D)所有。 A.刘母 B.刘父 C.幼儿园 D.刘迪 14. 财产所有权中最核心的是 D )。 A.占有权 B.使用权 C.用益权 D.处分权 15.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申请人在同一种商品上以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在同一天申请注册 的,商标局应当依照我国商标法的规定公告(A)的商标。 A.使用在先 B.申请在先 C.申请在先并且使用在先 D.设计在先 16. 我国继承法规定,继承人对于被继承人生前的合法债务(D)。 A.应当负责全额偿还 B.可以负责全额偿还 C.可以不负责偿还 D.应当在遗产的实际价值范围内负责清偿 17.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单位(B)。 A. 可以成为所有犯罪的主体 B. 只能成为法律明文规定可由单位构成的犯罪的主体 C. 不能成为任何犯罪的主体 D. 能否成为犯罪的主体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确定 18.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 (B)处罚。A.可以免除B.应当减轻C.可以减轻D.应当从轻 19. 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就不再追诉;如果20 年以后必须追诉的,须报请(B)批准。 A.全国人大常委会 B.最高人民检察院 C.最高人民法院 D.中共中央政法委 20. 中学生某甲,1983年4月5日生。1998年3月28日,他故意把一同学打成重伤,某甲对于他的这一行为,(A)。 A.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B.应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现代史考点17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含解析)

现代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一、科技文化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 1.“两弹一星” 两弹核弹 原子弹 时间: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地点:我国西部戈壁 标志: 代表人物:邓稼先 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导弹 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 于实战的导弹 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 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成功 原因 党和国家领导下,以钱学森、邓稼先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难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载人航天工程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二)杂交水稻与青蒿素 1.袁隆平和杂交水稻 2.屠呦呦和青蒿素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2)“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那一时期的出色作品。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日常生活的变化 1.变化阶段 (1)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2)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2.衣、食、住的变化 3.其他变化 (1)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种休闲生活。 (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交通设施的发展 (1)总体表现: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律基础知识点大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

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宪法;行政法;民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法;环境法;刑法;诉讼法;军事法。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