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
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心理学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语文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别的学科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育心理学运用到语文教学过程中去,抓住学生的学习心理,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心理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心理学是教学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读写技能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为改进语文教学提供依据。
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仍然是注入式、满堂灌,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有的教师为了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就把自己准备好的结论全部倒给学生,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些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采取了一些违反教学规律的做法。如加班加点、题海战术、频繁考试,甚至猜题等。因此,语文教师要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就要学习语文教学心理学,按照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来安排教材和改进教法,使语文教学更加科学化。
记忆是一种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针对这三个环节,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在教学中,凡是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应该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启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背诵的积极性。(2).“若要记得,先要懂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需要记忆的内容加以系统化,帮助学生消化理解,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吸收记忆。(3).复习是巩固记忆的主要途径。孔子说的“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使学习的知识定期再现。
第三:语文教学中,切不可忽视想象力的发展。
对原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叫想象。郭沫若曾说过:“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同时,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其实,想象力在语文教学中也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阅读需要借助于想象,阅读时如能想象在脑海中出现文章中所描绘的人物或景象,就能更进一步地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有了想象力,抒发的感情才具有感染力。一个缺乏想象力的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枯燥无味、不形象、不生动。比如作文题目《毁树容易栽树难》,缺乏想象力的学生,就只能写出毁树和栽树的过程,别无可写;而富有想象力的学生,就能联想到朝代的兴衰、人才的培养等。这样,文章的内容就显得丰富有趣、深刻多了。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想象的一般规律,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教育语文学科是个特殊学科,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于语文教学中,注意学生的性格变化,倾听学生的真心倾诉,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积极的人生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
中学语文课本,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
在那些文质兼优的篇目中,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亲人的爱,对大自然真挚的感情,这些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
1.塑造形象,爱国爱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他们享受着宁静幸福的生活,面对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仍嬉笑打闹,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淡薄了。
新课标就抓住了学生这一情感缺陷,在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安排了爱国主义教育文章,《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芦花荡》、《蜡烛》等。
在这些文章里,既有对法西斯惨无人寰地罪行的控诉,又有世界人民面对法西斯枪口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既有芦花荡中“老头子”抗敌的机智勇敢,又有百万大军冲破敌阵的势如破竹。
学生在学习这些课文时,情绪随着情节的变化而变化,时而义愤填膺,时而情绪激昂。
老师适时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组织学生阅读名人烈士故事书。
还利用多媒体,将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同学们面前: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气势磅礴;南京大屠杀中国30万同胞惨死于日军屠刀之下,惨不忍睹……通过这些,使同学们明白:为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幸福,有无数先烈在战争中血洒疆场。
在和平普照下的我们要记住过去,记住那些烈士,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消除隔膜,感受亲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可谓呕心沥血。
而学生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
教学中,将亲情教育融入教学中去,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亲情教育,充分拨动学生的亲情之弦,使其产生如临其境的感受而激动不已,并对比自己的生活,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形成对家庭关系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受到强烈的感染,并在日常生活体验中加深理解,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不单单是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所能完成的。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感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语文教材,对培养其健康心理也有裨益。
鉴于此,我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最终为语文教学服务谈谈几点尝试。
一、借助教材内容,培养对生活的感悟教材是由一篇篇生动形象的课文组成的,所选篇目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之美,以及众多的群体人物画廊中具有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私奉献、诚实守信等众多优良品质。
中学语文教材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
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就必须培养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力,使他们感受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
例如在讲授《飞红滴翠记黄山》一课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感悟文中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并让多媒体介入课堂,在舒缓、优雅的音乐声中重现黄山奇景,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奇光异彩和无穷魅力,体会生活的美好、温馨,并让学生明白作者之所以敏锐地捕捉到了黄山美丽的镜头,是因为他具有丰富细腻的感情,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当学生具备了对生活的感悟力后,就会“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
自然美、生活美就像空气一样包裹着他们,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去感受、体会,吸进自己的肺腑,渗入自己的血液,从而使学生的心灵净化、情趣高尚。
二、以榜样为动力,培养良好的性格良好性格的形成是一个长期教育的过程,教材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感人的事迹、伟大的人物,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如《热爱生命》中淘金者绝处求生的故事;《享受生活》中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疾病,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
学了课文后,还可以让学生写篇读后感,感受榜样的力量。
同时写作教学是渗透个性教育的最佳机会,在写作教学中及时发现、恰当肯定、正确鼓励与引导都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渗透。
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把“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把“苦学”换成“乐学”;对于学生来说,应在教师教学的要求和影响下,逐步培养起“愿学”、“喜学”语文的兴趣和爱好,使学习语文的动机强度不断增加。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并且这些心理活动又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交织在一起的。
下面就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谈谈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是小学生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中一种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
它包括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动机、兴趣、情绪和情感以及语文学习时的注意状态等。
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共同作用于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影响着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认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⒈引导学生在各种与语文学习有关的活动中发展兴趣。
兴趣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并发展的,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改变或稳定兴趣的方向。
为此,要为学生创造各种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如组织课外写作活动、语文知识竞赛、故事会、赛诗会、演讲比赛、一分钟发言等活动,都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途径。
⒉善于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小学生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探索的倾向性大。
语文教学中,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生动有趣的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难易适当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显示自己的力量,体验成功的喜悦,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装饰美好的挂图、文情并茂的课文、引人入胜的开场白、恰倒好处的诙谐和幽默、余味无穷的结束语、扣人心弦的提问、生动形象的描述、方式多样的练习,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对于产生积极作用的兴趣要注意保护;对于起消极作用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和转化。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探究积极心理学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运用策略,并将其有效融合到教学过程之中。
在开展授课与教学活动时,老师不仅要关注知识的教学,通过多样化途径为学生展开知识的讲解,同时还应当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于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从而推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对于语文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分析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从积极心理学这一角度出发,小学语文教师应探究积极心理学对语文教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结合积极心理学的特点与优势,来进行教学策略的探究,从而实现有效教学、高效教学。
(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识到,如果自己在开展授课与教学过程之中,灵活运用积极心理学,将能够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1]。
教师对学生的教学不仅包含着知识的教学,同时还应当增强对学生的引导,确保学生对学科知识真正感兴趣,让学生真正乐于学习知识,乐于探究知识。
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忽略了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只是一味展开知识讲解,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步伐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究之中,那么学生往往就不会感受到积极的影响、正向的引导,就不能获得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在积极心理学的帮助之下,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活动时,往往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会结合学生的心理想法、成长阶段等来巧妙设计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引领学生以更加感兴趣、更加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进行知识的探究与学习。
在这一个过程之中,学生将会体会到语文知识的乐趣,感受到语文学习的美好,从而增强主观能动性,乐于投入到长远的知识探究与学习过程之中。
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就要灵活借助积极心理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小学阶段是学生系统性接触各学科知识的初始时期。
在这一个时期里,如果学生能够获得学习兴趣的培养,产生强烈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未来长远的语文学习过程之中,也会有充足的动力来进行知识的探究。
试论积极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试论积极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先,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门需要思考的学科,而积极心理学正是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可以通过积极情感、兴趣爱好来激发自己的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思考,提高他们娓娓道来的表达能力。
积极心理学还强调了“最优”的思维,即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价值观,并想方设法去实现它们”,这可以让学生有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科教学是一门需要发掘情感与体验的学科。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身心状态,对于学习受影响的重要因素。
积极心理学鼓励人们感受积极情感,提升自我体验和认知。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进行写作和朗诵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接触美好事物,引导他们发掘内心的情感,增强自我认知和体验。
最后,积极心理学可以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的养成。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们满足需求上的心理满足感,会促进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发现与思考,并关注他们的兴趣与特长,以制定合理的学习方向。
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活动,引导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以探索,从而达到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学习。
总之,积极心理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十分有益的尝试。
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素养的全面提高为目标,构建更有帮助的语文教学策略。
学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与情感体验,通过多方面的尝试,推进积极心理学的落实,从而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学习是人生中的重中之重,但是在学习中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每个学生必不可少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可以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到学习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个人能力与态度的培养也应该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积极心理学方法【正文】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摆正自己学习的态度,消除学生消极的心理压力,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表达,释放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学习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义在积极心理学的认知里,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每个人都有积极的心理,也有消极的心理,遇到不同的情况,心理应对的方式也不同,积极的态度可以将悲伤与痛苦化为动力,而消极的态度可以将美丽与快乐化为苦恼。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的是教师乐观向上的态度,认识到学习是一个快乐的促人进步的积极过程,而不是人生中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度过的艰难时光。
好的心理素质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抗压能力,鼓励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素质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我完善,更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因此,积极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小学语文教育现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个方面都必须追上时代的潮流与脚步,可是对于已经成熟发展很长时间的教育想要完美的跟上时代节奏,这可能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小学语文教学也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小学语文的教育中,教师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只注意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教授课程中重点讲述的问题是考试中会出现的重点,并没有考虑到语文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所起的作用。
这种情况会让学生误解学习语文的目的,并不能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目标。
正是因为教学中的应试现象严重,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导致了许多学生的心理出现了消极情绪,学生为了考出个好成绩,参加各种补习班,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1. 引言1.1 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指通过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指导和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教育心理学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2 研究背景随着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受到重视。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语言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面临各种教学困难和挑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情感因素影响学习效果等问题时常出现。
如何充分发挥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情感因素和认知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和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问题,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供了许多理论支持和实践方法,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差异化教学策略等。
研究教育心理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于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发展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成熟度和发展水平。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例如在学习字词时采用分级教学法,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语文能力。
教育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和投入学习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学
发表时间:
2017-06-26T15:43:29.42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6月总第232期 作者: 孙桂青
[导读]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的经验建构结果,凡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知识。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十五中学
266000
通常在语文课堂上,我们都非常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过程,究竟学生是积极主动还是被动接
受?是真正参与的
“学者”还是“观众”?在笔者看来,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教学的有效性只怕就要打上折扣!因为在教学活动中,老师、
学生都会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尤其是学生,由于阅历尚浅,更容易受心理左右。但是在目前的教学观念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因
素关注较少,作为语文教师,想要打造全面高效的语文课堂,就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尝试,谈一点自己的思考
和做法。
一、关注学情科学设计,制定有效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的经验建构结果,凡是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有联系的知识,才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
积极思维,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是课程的操作者、执行者,要能按规定的要求实施课程,致力于引导学生在对现有知识的分析中揭
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兴趣,提高求知欲望。因此,只有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分析学生,掌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背景,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品质,才能做到科学制定教学目标,才能确保有效教学的开展。我们在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过
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充分尊重学生亲自体验与感受的权利。
二、关注学生好奇心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是他们对知识有着新鲜感和好奇心,而好奇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理,往往
会促使学生将求知的欲望变成一种渴望,这样就能使学生学得轻松起来,甚至在学习一些抽象、枯燥的内容时也不会感到是一种负担,依
旧能兴趣盎然地投入。
三、关注学生从众心理,有效提升朗读能力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言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读”是构建语文有效课堂的重要途径。“正确清楚”是中学阶段朗读的基本要求,具体为“不错字、
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句
”,这对于基础扎实、语文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并非难事,但对于那些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就很困难了。在
课堂上轮到他们单独朗读时,他们不尽如人意的表现常常遭受其他学生笑话,而这样就会更加影响他们的学习情绪。多次以后,他们便会
开始害怕、逃避,甚至厌恶朗读。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针对学生敏感脆弱的心理,采用宽容的态度以及温和的方式,利用学生喜欢
“
从众”的心理,在课堂上可以经常采用全班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分小组齐读的集体朗读方式加以训练,当单独朗读感到困难的学生
融入到全班学生中去后,心里的羞涩和不安全感就会逐渐消失。
四、关注学生表现心理,优化提问有效激疑
表现心理,人皆有之。尤其初中学生表现更为明显,他们很想证明自己,表现自己,对荣誉感和自尊心有强烈的追求。他们对待成败
也异常地敏感,多数经不起挫败的考验,学习情绪容易出现大起大落,学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就容易消失或转移。在教学《罗布泊,消
逝的仙湖》中,我是这样设置问题的,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这出悲剧的酿造者是谁?导致这个悲剧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前两个问题
就在文本中,学生归纳概括就可以得出结论,提问时我就选择中、差部分的学生来回答,最后一问有一定的难度,必须牢牢抓住对
“盲目”的
解读,才能挖掘出深层原因,适当点拨后,让程度较好的学生来回答。这样进行提问时,先易后难,因材施教,对好、中、差三部分学生
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从而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得以满足,这会促使学生进一步
上进而发奋努力,以引导学生有好的学习心理,达到有效激疑的效果。还有些学生平时缺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的勇气,但是往往会有独
到的见解,一旦在课堂中得到教师的肯定,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此也要予以关注。
五、关注学生内心感受,施行有效教学评价
在学习过程中,动机、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这些心理的认识过程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每一项心理活动的效果都在直接影响
其他心理活动的进行。良好的教学评价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当然,也就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心理影响很大。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张梅玲教授在《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阳光心理》一
文中提到,不少教师经常这样说:
“某某同学说得很好,谁能比他说得更好?”“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能说得更清晰一点?”教师这样的
评价就忽视了第一个同学的感受,忽略了第一个同学的心情。如果教师这样说:
“某某同学读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这样就会让刚
才那位学生感受好一些。也可以这样说:
“某某同学读得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加以鼓励,并提出:“谁还能读出这种感受?”这样让学
生的关注从读得好不好转到怎样读出感受。有的老师也习惯讲:
“谁能讲给老师听啊?”“看黑板,听老师讲。”“坐下,你来讲,你(指刚才答
错的学生)给我好好听着
!”“真的懂还是假的懂?给我再讲一遍。”张梅玲教授认为教师的这些课堂教学用语,对学生均缺少一种尊重和信
任。因此,在课堂中,教师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心理感受。同样是遇到了不能立即回答问题的学生,如果不急于叫别的同学回答,而
是用真诚信任的目光注视他、等待他,当学生正确地回答教师的问题后,教师说:
“你真的很认真,刚才你一定是在想这样回答,还是那样
回答,不过如果能快一点就更好了。
”由此可见,同一情境,由于教师的评价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
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