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黄强,张果(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

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关 键 词:人口; 洛仑兹曲线;空间分布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因素也处在不断演变中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的容量过程中,使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集中指数和人口再分布指数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否均衡以及集中性,并了解四川省在过去几年中地域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

2 四川省人口定量分析2.1四川省人口增长率分析表1四川人口增长率地 区1994—1999人口增长率‰

1999—2003人口增长率‰

吊顶层电气组在进

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1994年—1999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低于我国同期9.9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同样,在1999年—2003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也低于我国同

期6.8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4年—1999年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攀枝花16.37‰,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时期成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99‰,高于全省的6.42‰。1999年—2003年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3.71‰,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广安。其中,资阳市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为-0.46‰,这些都说明四川省人口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2.2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分析不均衡指数: n y x U n i i i ∑=-=

12)](22[基尼指数:∑∑==++-=n

i n i i i i i y x y x G 1111)()(集中指数: ∑=-=n

i i i y x C 121人口再分布指数:it n

i m t i x x R -=∑=+1,21其中,为不均衡指数,为基尼指数,为集中指数,为人口再分布U G C R

指数。各地域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各地域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i x i y 表2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指数指数199419992003不均衡指数(U )0.060 0.060 0.060 集中指数(C )0.560 0.558 0.556 基尼指数(G )0.550 0.549 0.547 再分布指数(R )------0.005 0.007 从表2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口结构总体特征。从时间角度,人口空间结构相对于土地面积的不均衡指数总体上是呈缓慢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四川省的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的密度差正在减小。与之相反的是,四川省的人口再分布指数是上升的。这是因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不再局限于在小的范围内活动。这与改革开放四川省的经济飞速发展情况是相符的。

具体到各地区,我们可以通过区位商这一指标来进行判定。区位商反映的是某地理区域在高层次地理区域的地位和作用。当区位商等于1时,说明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与高层次地理区域的平均人口密度相等。因此,各地市的区位商越接近1,则人口分布越均匀;越偏离1,人口分布越集中。表3 1994年与2003年区位商的变化

区位商的变化管口处保护进卷破坏

根据表3,我们可以将四川省的21个地区分为三类:区位商大于3的总共有八个地区,分别是成都、内江、自贡、遂宁、广安、德阳、资阳和南充,这八个地区仅占四川省总面积的11.96%,而人口在2003年却占四川省总人口的44.15%。第二类是区位商在1—3之间的总共有八个地区,分别是眉山市、达州市、宜宾市、绵阳市、广元市、乐山市、巴中市和泸州市这八个地区占四川省总面积的22.47%,人口在2003年占四川省总人口的20.09%。最后一类为区位商小于1的,是属于四川省人口稀疏区。

为了对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的集中化程度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可以绘制四川省人口洛仑兹曲线分布图。洛仑兹曲线可以反映一定地理要素在空间上的集中与分散程度以及这种集散的变化。洛仑兹曲线越是靠近对角线,则表明该地理要素集中化程度越低,越是远离对角线,则表明该地理要素集中化程度越高。洛仑兹曲线不仅直观,而且可以精确的计算出人口集中化指数,指数越接近1,表明人口越集中,指数越接近0,表明人口分布越均匀。

从洛仑兹曲线分布图来看,从1994—2003年的变化不大。总的来说,四川省的人口空间分布是很不均衡的,从下图可以以看出,有7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不到30%的土地上。

2.3四川省人口密度分层情况表4四川省各地人口密度分层情况1994年1999年2003年第一层成都、自贡、内江、遂宁成都、内江、广安、遂宁、自贡成都、内江、广安、遂宁、自贡第二层广安、资阳、德阳、南充、资阳、德阳、南充

资阳、德阳、南充第三层眉山、泸州、宜宾、泸州、宜宾、达州、眉山、绵阳泸州、宜宾、达州、眉山、绵阳、巴中、乐山第四层达州、绵阳、巴中、乐山、攀枝花、广元巴中、乐山、攀枝花、广元雅安、攀枝花、广元第五层雅安、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雅安、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甘孜州、阿坝州根据表4大致可以看出四川省人口密度分布的规律:人口密度的结构层与地形分布有较强的对应性,第一层是人口密度大于700人/平方公里,第二层是人口密度大于500人/平方公里,都位于盆西平原区和盆东丘陵低山区。这一地区以平原低平地为主,交通、生产都非常便利,有利于工农业的发展,促使人口集中分布在这些地区。第三层是人口密度大于300人/平方公里,属于盆东丘陵低山区边缘地带,这一地区处于平原的边缘地带,属于过渡地带,山多、平地少,为工农业欠发达地区。第四层是人口密度大于100人/平方公里,属于盆周山地,以山地地形为主。第五层是人口密度小于100人/平方公里,位于川西南山地和川西北高原山地,这些地区海拔高,自然条件差,这些都是造成人口密度小的原因。其中第一层在过去的10年中城市化发展水平是较快的。就城市的发展程度来说,与其人口密度并不是成正比的。位于人口密度第四层的攀枝花,是一座资源型城市,它的城市的发展水平并不比第一层的城市化水平差,但由于其位于川西南山地,地理环境较差,导致其除了城区人口密度较大外,其余地区人口都较为稀疏。3 结论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严格执行相关政策,使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严等备进行料试卷

但由于四川省各地区自然、社会、文化差异很大,导致了人口地域分布不均衡。人口地域分布的不均衡,严重影响了四川经济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促使四川省的人口分布的最优化,是解决四川省经济发展的关键。这就要求各地区要结合自身的人口情况,依托各自的优势,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努力发展,让四川的人口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果,厉红兰,成都市人口地域分布的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7(4):414—418

[2]梁勤欧,祝国瑞,湖北省经济与人口空间分布分析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12(4):302—306

[3]林湘华,广东省劳动力人口空间分布及变动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9(5):

29—38

[4]韩兆洲,魏章进,广东人口现代化进程综合评价,西北人口,2005,1,49—51

[5]杨万钟等,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1—228

[6]张善余,人口地理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64—323

The Analyses of Sichuan Province’s Population Condition

Huangqiang , Zhangguo

(Facul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6, SiChuan) Abstrac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s the expression of geographic space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It is very useful to know the rule for making regional population policy. From the family policy, Sichuan provinc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in birth controlling, but the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ensity have changed only a little, the phenomena of un-epuilibrium of popul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has not changed.

Key words: Population; Lorenz curve; Spatial distribution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2302-四川省自贡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自贡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1] 自贡市统计局 2011年5月31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 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自贡市政府和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全市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3]为2678898 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033763人相比,十年共减少354865 人,减少13.25 %。年平均减少1.24 %。 全市登记的户籍人口[4]为3254657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 836231 户,家庭户人口为2582708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09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5人减少0.36 人。 三、性别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339594人,占50.01 %;女性人口为1339304人,占49.99 %。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5.05下降为100.02。 四、年龄构成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47127人,占16.69 %;15-64岁人口为1892480人,占70.64%;65岁及以上人口为339291人,占12.6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3.69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64 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33 个百分点。 五、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134027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276220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948855人;

四川省各市县人口统计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净流入 江安县===39.69==53.9===-26% 南部县===93.45==125====-25% 平昌县===74.84==97.1===-23% 营山县===71.70==90.9===-21% 西充县===49.93==63.1===-21% 岳池县===92.52==116====-20% 蓬安县===55.21==68.8===-20% 长宁县===34.59==43====-20% 富顺县===82.33==101.6===-19% 筠连县===31.98==39.4===-19% 万源市===46.31==56.9====-19% 广安区===101.17==123.3===-18% 三台县===119.80==145.8===-18% 泸县====86.04==104.5====-18% 开江县===46.50==5[***]===-18% 武胜县===68.10===82.5===-17% 大安区===36.64===44.3===-17% 高县====41.84===50.5===-17% 阆中市===71.42===85.8===-17% 元坝区===19.84===23.8===-17% 巴州区===108.21===129.6 ==-17% 合江县===72.17===85.7====-16% 井研县===35.04===41.4====-15% 安岳县===130.08==153.5===-15% 邻水县===82.92===97.6===-15% 荣县====58.38===68.7===-15% 中江县===120.14===141.2==-15% 仪陇县===90.75===106.6===-15% 仁寿县===133.46===155.9===-14% 剑阁县===57.44===66.8===-14% 沿滩区===33.52===38.9====-14% 华蓥市===30.42===35.1====-13% 宜宾县===85.03===97.9====-13% 乐至县===75.43===86.8====-13% 通江县===63.42===72.6 ====-13% 大竹县===92.59===106=====-13% 南溪县===36.02===41.2====-13% 渠县====120.83===138.2===-13% 雁江区===93.21===106.6 ====-13% 兴文县===38.64===43.9====-12% 简阳市===125.00===142====-12% 宣汉县===103.71===117.6===-12% 嘉陵区===59.60====67.5===-12%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

四川省人口空间分布状况分析黄强,张果(四川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66)摘 要: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 定区域人口政策具有指导作用。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四川省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四川省人口空间结构特征和人口密度分层,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口空间分布很不均衡的现象依然没有改变。关 键 词:人口; 洛仑兹曲线;空间分布 1 引言 人口分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地理空间的表现形式。随着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人口的空间因素也处在不断演变中的,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研究这种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制定区域人口政策,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起指导作用。四川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人口的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研究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及其合理的容量过程中,使用不均衡指数、基尼指数、集中指数和人口再分布指数了解四川省的人口分布在地域上是否均衡以及集中性,并了解四川省在过去几年中地域人口分布的发展状况。 2 四川省人口定量分析2.1四川省人口增长率分析表1四川人口增长率地 区1994—1999人口增长率‰ 1999—2003人口增长率‰ 吊顶层电气组在进

人口增长率是反映人口数量变化的一个重要的数量指标。1994年—1999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低于我国同期9.90‰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同样,在1999年—2003年四川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11‰,也低于我国同 期6.84‰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1994年—1999年四川省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攀枝花16.37‰,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巴中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一时期成都的年均人口增长率为8.99‰,高于全省的6.42‰。1999年—2003年年均人口增长率最高的是凉山彝族自治州13.71‰,在这一时间段年均人口增长率大于10‰有攀枝花市、成都、凉山彝族自治州和广安。其中,资阳市的人口还出现了负增长为-0.46‰,这些都说明四川省人口控制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施。2.2四川省人口地域分布分析不均衡指数: n y x U n i i i ∑=-= 12)](22[基尼指数:∑∑==++-=n i n i i i i i y x y x G 1111)()(集中指数: ∑=-=n i i i y x C 121人口再分布指数:it n i m t i x x R -=∑=+1,21其中,为不均衡指数,为基尼指数,为集中指数,为人口再分布U G C R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中国人口数量2015全国总人口13亿6千万(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排名) 2015年中国人口数量及各省人口排名 省区市人口数量人口排名GDP GDP( 亿元) 人均G(元)人均排名排名 1 河南省9613万人 5 14234 15056 16 2 山东省9082万人 2 25326 27148 7 3 四川省8673万人9 9657 11708 25 4 广东省7859万人 1 29863 32142 6 5 江苏省7381万人 3 24738 32985 5 6 河北省6735万人 6 1338 7 19363 11 7 湖南省6629万人13 8366 1312320 8 安徽省6338万人15 690611180 28 9 湖北省5988万人11 8451 14733 17 10 广西省4822万人18 5386 1141727 11 浙江省4647万人 4 1763335730 4 12 云南省4333万人23 4260 945930 13 江西省4222万人19 5323 12204 24 14 辽宁省4203万人8 1041824645 9 15 贵州省3837万人26 2543 6742 31 16 黑龙江省3813万人14 7081 1846312 17 陕西省3674万人21 4806 12843 21 18 福建省3466万人12 8440 23663 10 19 山西省3294万人175465 16143 15 20 重庆市3107万人24 3938 14011 18

21 吉林省2699万人22 4693 17211 13 22 甘肃省2593万人27 2494 9527 29 23 内蒙古2379万人16 6140 25558 8 24 新疆区1905万人25 330516164 14 25 上海市1625万人7 1165865473 1 26 北京市1423万人10 8879 57431 2 27 天津市1007万人20 5014 7972 3 28 海南省803万人28 1121 1336119 29 宁夏区572万人29 76912695 23 30 青海省529万人30 706 12809 22 31 西藏区267万人31 326 11567 26原文标题:中国人口数量2015 全国总人口136072万人(各省人口排名)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世界人口密度及其分布 王恩涌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世界上的陆地面积为14800万km2,以世界50亿人口计,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33人。但是,世界上实际人口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按各国的平均数而论,以农业经济为主,人口比较密集的孟加拉国为例,其人口密度为625 人/平方千米(据1981年统计数字,下同);而国家比较小,全部国土中城市占重要地位或全部为城市的新加坡与摩纳哥为例,前者的人口密度为3953人/平方千米,后者为13757人/平方千米。再看人口少的国家或地区,如蒙古的人口密度约为1人/平方千米;北美洲的格陵兰地区只有0.023人/平方千米,即平均每42.7平方千米才有1人。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它的面积达1400万平方千米,则是一个无固定居民的地区。我国人口的数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密度平均是104人/平方千米,密度最高的江苏为 600人/平方千米,密度最低的西藏只有1人/平方千米。以城市而论,北京市市区的人口密度为571人/平方千米(1985,下同),但各区县差别仍很大,如市内的宣武区,人口的密度达34140人/平方千米,而远郊的门头沟区则只有192人/平方千米。 我们可以从人口密度的分布来看世界人口分布的情况。一般把人口的密度分为几个等级: 第一级人口密集区>100人/平方千米 第二级人口中等区 25~100人/平方千米 第三级人口稀少区 1~25人/平方千米 第四级人口极稀区<1人/平方千米 从世界人口密度图上可以看到,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在亚洲,其中有日本、朝鲜、中国东部、中南半岛、南亚次大陆、伊拉克南部、黎巴嫩、以色列、土耳其沿海地带;在非洲有尼罗河下游、非洲的西北、西南以及几内亚湾的沿海地区;在欧洲,除北欧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的东部地区以外,都属于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在美洲主要是美国的东北部、巴西的东南部,以及阿根廷和乌拉圭沿拉普拉塔河的河口地区。人口密集地区的总面积约占世界陆地的1/6,而人口则占世界总人口的4/6。这些人口密集的地区也是世界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同时,在我国,人口稀少地区的面积比人口密集地区大得多。世界上的每个大陆都有人口稀少的地区。总的分布范围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中部、北部,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北部,南美洲大陆的中部和南部,非洲大陆的撒哈拉地区,澳大利亚大陆的西部及南极大陆。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_周婕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周婕 【摘要】中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在快速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未雨绸缪,是规划作为一个预言者的基本职责。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针对中微观层面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运用老龄化指数对区域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展开定量化分析;国外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目前已呈现为快速的郊区化特征;论文选取我国“北、上、广”和中部地区城市武汉为样本,利用GIS工具,把2000年至2010年国家、部委、各地方部门以及研究者自己团队收集到的最新老龄人口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数据单元小到了街道,相对于地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和机制等相关研究、策略制定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西方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GIS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日益加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①。未来三十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由人口总数的7%上升至25%。相比于亚洲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日本,并远远超出西欧国家的增长速度②。在社会政策滞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老龄化问题在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就提前出现,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老龄人口建立成熟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老龄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与“保持平衡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③。上述因素的交织,使得我国必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 2000年至201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增长较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增长速度第一的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8.68%上升到2009年的12.20%,年均增长速度0.5%;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163672)] 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数据分析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摘要:本文收集了中国统计年鉴的一些数据,对中国2010年和之前的数据做了一下整理,主要是从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水平等方面做的个人评析。 关键词:全国人口、男女比例、城市化概念及中国城市化 正文: 2001~2010年人口数据及构成 本表各年人口未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的人口数据。单位:万人 {

数据分析: 一、全国人口 从全国人口角度考虑(不包含港澳台),2001-2010年间,中国总人口持续上升,其中:2001-2002年,人口增长826万,2002-2003年,人口增长774万,2003-2004年,人口增长761万,2004-2005年,人口增长768万,2005-2006年,人口增长692万,2006-2007年,人口增长681万,2007-2008年,人口增长673万,2008-2009年,人口增长672万。由此我们可以看出,2001-2010年期间,人口总数不断增加,但增长的人口数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断下降。 这次人口普查登记的全国总人口为13 3972 4852人,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390万人,增长%,年平均增长%,比1990年到200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下降个百分点。数据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阶段。 出现这样的结果很大程度上与我国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制度有关,它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如今,我国对计划生育政策做了一些修改,有一定程度的放松。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还与我国经济的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莫大的关系。如今我过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像以前那样“养儿防老”的现象愈来愈少,许多年轻夫妇都只生一胎甚至不愿生孩子,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相关资料

第32卷第3期 2 012 年0 3 月 Vol. 32 No. 3 Mar., 2 0 1 2 地理科学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地理科学32 卷 间格局的研究。由于大中城市在中国城市发展中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 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大中城市的重要性还将进 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若干大都市区还会率先成 为世界城市,引领中国城市参与世界城市体系的 竞争。为此,本文将进一步对地级及以上城市迁 移人口分布格局作深入分析,以便更清晰地把握 中国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人口迁移空间分布规律。 1 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的城市是指经中国民政部批准的建 制城市①,遵循研究时间相一致的原则,选取2000 年中国的663 个建制城市作为研究对象。迁移人 口数据主要来源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由 于城区是城市各项功能和发展特点的集中反映, 城市对人口的拉力也主要体现在城市的城区,因 此本研究中城市迁移人口规模仅指城区的迁移人 口规模。在本文中,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迁移人 口是市辖区迁移人口的汇总;县级市则因大多是 由县改市建立起来的,其城区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是指市政府驻地的实 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②,而目前 公布的县级市迁移人口未对县级市城区进行分开 统计,因此本文中县级市迁移人口规模是指全市 域范围。尽管本研究扩大了县级城市迁移人口规模,对全国城市总迁移人口规模以及城市在全国 人口迁移中的地位产生偏差,但并不影响到本文 的基本结论。图形数据为中国行政区划图。 2 迁移人口在城市的分布状况 2.1 迁移人口在不同行政级别城市的分布 2000 年全国共有663 个建制城市,包括4 个直 辖市,15 个副省级市,244 个地级市和400 个县级市,迁移人口总量达6 604 万,占全国总迁移人口的83.86%,这符合中国目前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大量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特征。其中,263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迁移人口总量达到5 207 万人,占

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

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3年数据专题报告2020版

引言 本报告针对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现状,以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分析为大家展示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及发展脉络,为大众充分了解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提供重要参考及指引。 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对关键因素人口总数量,男性人口数量等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展开了深入研究。 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报告力求做到精准、精确、公正、客观,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等权威部门,并借助统计分析方法科学得出。相信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数据专题报告能够帮助大众更加跨越向前。

目录 第一节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四川省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四川省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四川省人口总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四川省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四川省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四川省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四川省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国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四川省各市县人口统计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净流入 江安县===39.69==53.9===-26% 南部县===93.45==125====-25% 平昌县===74.84==97.1===-23% 营山县===71.70==90.9===-21% 西充县===49.93==63.1===-21% 岳池县===92.52==116====-20% 蓬安县===55.21==68.8===-20% 长宁县===34.59==43====-20% 富顺县===82.33==101.6===-19% 筠连县===31.98==39.4===-19% 万源市===46.31==56.9====-19% 广安区===101.17==123.3===-18% 三台县===119.80==145.8===-18% 泸县====86.04==104.5====-18% 开江县===46.50==5[***]===-18% 武胜县===68.10===82.5===-17% 大安区===36.64===44.3===-17% 高县====41.84===50.5===-17% 阆中市===71.42===85.8===-17% 元坝区===19.84===23.8===-17% 巴州区===108.21===129.6 ==-17% 合江县===72.17===85.7====-16% 井研县===35.04===41.4====-15% 安岳县===130.08==153.5===-15% 邻水县===82.92===97.6===-15% 荣县====58.38===68.7===-15% 中江县===120.14===141.2==-15% 仪陇县===90.75===106.6===-15% 仁寿县===133.46===155.9===-14% 剑阁县===57.44===66.8===-14% 沿滩区===33.52===38.9====-14% 华蓥市===30.42===35.1====-13% 宜宾县===85.03===97.9====-13%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20版

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 报告2020版

报告导读 本报告以数据为基点对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立体的阐述和剖析,相信对商家、机构及个人具有重要参考借鉴价值。 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需注明出处。 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主要收集国家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及其它权威机构数据,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处理清洗。数据严谨公正,通过整理清洗,进行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的分析研究,本报告覆盖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15岁及以上女性人口数量,未婚人员总数量,男性未婚人员数量,女性未婚人员数量,有配偶人员总数量等重要维度。

目录 第一节四川省人口数量(按性别和婚姻状况)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四川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四川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四川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占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四川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四川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四川省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同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 分析 (6) 第三节四川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四川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四川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占全国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四川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四川省15岁及以上男性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周建高·社科·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真相 - 副本

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真相 周建高 与相比国外,我国城市化率、家庭汽车普及率都不高,但城市交通拥堵已经十分严重。每年根据GPS模块上传的数据对全球主要城市的道路拥堵情况排名的荷兰交通导航服务商TomTom,今年4月7日发布的榜单是基于全球36个国家218个城市测量得出,道路拥堵(不含高速道路)前30名中我国大陆城市有10个,重庆、天津、北京分别据第12、14、15位。前100位中大陆城市有21个。如果将高速公路拥堵排名,北京为全球第6位、上海第7位。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我国城市居住密度过高这种空间结构上的不合理性。 一、国外城市密度概况 城市经济学家一般都是根据人口密度定义城市,因为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是不同经济活动的频繁接触,这只有一定程度的人口密度才能达到。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2000年确定的标准,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不低于500人、总人口不少于2,500人的固定地理区域是城市地区(Urban areas),生活在城市地区的居民称作城市人口,200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79%。一般的以城市总人口除以城市土地面积(指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道路等建成区)得到城市人口密度(也称混合密度,人/km2),孟买、首尔等城市在3万以上,班加罗尔、莫斯科、巴塞罗那等在1.5—2.0万之间,新加坡、雅加达在1.0—1.5万之间,巴黎、华沙、布达佩斯、伦敦、马赛等欧洲城市在0.5—1.0万之间,而纽约、洛杉矶都在5千以下,而芝加哥、旧金山、休斯顿更在2,000以下。总体上看,城市人口密度亚洲城市最高,欧洲次之,美国城市最低。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数量,纽约4,000人、旧金山1,900人,亚特兰大仅600人。国外城市人口统计一般有“居住人口”和“就业人口”或者“昼间人口”和“夜间人口”的分别数据,一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就业人口或者昼间人口密度较大,而居住人口或者夜间人口密度并不高。例如新加坡就业密度近4万而居住密度仅1万余,纽约3.11 km2的Midtown Core地区就业密度达到23万多而居住密度仅4,000。日本东京都区部可住地面积621.98 km2、人口密度平均13,898,其中密度最高的三个区是中野区19,364、丰岛区19,264、荒川区18,781。大阪府平均密度11,449,密度最高的三个区是城东区19,263、阿倍野区17,335、东成区16,330(2013年)。在日本国土交通省土地与水资源局统计的“土地所有与利用概况”中刊布的可住地面积,指行政区面积中扣除林野、湖沼面积后的部分。 二、我国城市的真实密度 我国行政管理上、各种统计中使用城市概念,不是根据人口密度定义的,而是一种行政管理区。1986年民政部颁布的设市标准,一是非农业人口总数,二是国民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包括在镇、村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县改市的标准是县城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10万以上、在总数中占6成以上。1993年调整后的设市标准更详细些,主要是全县非农人口总数、比例,财政收入数量和上解比例,总产值中工业产值的比例等。人口密度100(人/km2)以下的县,只要总人口中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到2成、总数不少于10万,县城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达到6万,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

第9卷第6期 2007年12月 地球信息科学 GEO2INFORMATION SCIENCE Vol19, No16 Dec. , 2007 收稿日期: 2006207212; 修回日期: 2007209225. 作者简介: 韩嘉福(1975 - ) , 男, 曾多年从亊地图制图及GIS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相兲技术及管理工作, 现为硕士 研究生, 主要从亊地图可视化及GIS应用研究。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分析及其可视化韩嘉福1, 2 , 张忠1 , 齐清文1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100101;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49) 摘要: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 自从1935年胡焕庸先生提出“爱辉- 腾冲线”以来, 中国人口东西部的不均匀现象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不均匀不仅仅存在于“胡焕庸线”两侧, 而是广泛存在的。本文引用经济学家研究收入分配平均程度常用的LORENZ曲线方法, 结合相兲图、表, 对中国 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进行研究。通过对曲线特征点的分析, 结合地图可视化可以形象地反映人口空间分布 的特点, 同时对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化描述。 兲键词: LORENZ曲线; 人口分布; 不均匀性; 可视化 1引言 多元统计分析中的Logistic回归、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等是人口学家进行人口研究常用的方 法[ 1 ] 。从地理学角度进行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的基础是将统计数据空间化, 形成GIS的人口地 理信息数据库, 在此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 进行分析。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均匀特征早有研究, 统计分析、比较分析是常用的方法[ 2~4 ] , LORENZ 曲线法也是研究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性研究的一 种方法[ 5~7 ]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基本特征是, 地区差异大, 既有每平方公里500人以上的高度密 集的地区, 也有每平方公里不足10 人的人烟稀少 的地区。人口分布的总体格局是东部密集, 西北 稀疏[ 3 ] 。 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空间分布的有效手段, 但由于掌握信息尺度的不同, 往往得到不同的结 果, 宍观尺度往往会掩盖人口空间分布的这种不 均匀性。研究人口空间分布最直接最可靠的数据 是人口普查数据, 人口普查是被广泛采用的搜集

城市规划布局与人口密度

城市规划布局与人口密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北京城市现状以及人口密度的研究对比法国巴黎的城市布局与密度,探讨作为城市设计者如何通过对区域功能多样化与多元化的设计来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布局与分配,实现解决交通压力,加强城市自身的人口密度承载力,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性。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into the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of Beijing and the urban density by a comparison to Paris. In order to research how to create a multifunction city by the realization of a reasonable urban design. And by this pathway to result the issue of the Chinese urban development. 关键字:城市规划布局人口密度北京交通城市发展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大跨度的发展,城市体量也在争先恐后的与日俱增。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然而,与城市发展一同到来的除了便利的生活,还有许许多多的发展中的问题与矛盾。例如,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城市公共设施布局与配套不足,城市职能区之间的协作与统一规划等等。这些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成为了当代城市设计与管理者所思考并希望解决的问题。对此,城市居民与政府都花费了很大的力气与精力力求改善现代城市所面临的发展瓶颈与问题。在多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城市发展问题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控制。 就北京而言,在环境方面,依照北京奥运会城市绿化美化新闻发布会上所述,北京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由2000年的36%增加到了目前的43%,人均公共绿地由2000年的9.66平方米提高到目前的12.6平方米。在交通方面据《北京日报》报道,4月17日,北京市首次公布的缓堵成绩单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交通拥堵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16.6%,平均拥堵持续时间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一小时。同时,公共交通客运量有明显提升,其中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同比增长两成。并且通过1月份开始的摇号限制购车的政策,有效的控制了城市私有汽车的增长速度。 然而,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问题上的时候,作为城市的设计者,也许我们应该同时考虑一下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城市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以及城市资源的布局合理性。如果将发展的城市看做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那么如果希望它能够快速的驰骋,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强大的引擎,同时也需要各个部件与齿轮良好的运作与配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引擎发出的动力很好的传递到速度上去。城市资源正如同我们的引擎,对这些资源合理的配置就如同其他部件与齿轮的配合一样。只有对城市最初的设计层面以及建设层面有了理性的认识与控制,才能使今后城市的发展更加有效和便利。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四川省统计局 2011年5月7日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条例》和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在国务院和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体普查对象的支持配合下,通过广大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任务。现将机器汇总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及户籍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3]为80418200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83290935人相比,十年共减少2872735人,减少3.45%。年平均减少0.35%。 全省登记的户籍人口 [4]为89981705人。 二、家庭户人口 全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5]25802326户,家庭户人口为76206650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5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32人减少0.37人。 三、性别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40830945人,占50.77%;女性人口为39587255人,占49.2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98下降为103.14。 四、年龄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50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68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 2.18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3.50个百分点。 五、民族构成 全省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75510249人,占93.90%;各少数民族人口为4907951人,占6.10%。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3632394人,减少1.12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59659人,增长1.12个百分点。 六、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3年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3年数据研究报告2020版

序言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从人口总数量,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剖析了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现状、趋势变化。 借助对数据的发掘及分析,提供一个全面、严谨、客观的视角来了解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现状及发展趋势。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研究报告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并经过专业统计分析及清洗而得。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数据研究报告以数据呈现方式客观、多维度、深入介绍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真实状况及发展脉络,为需求者提供必要借鉴及重要参考。

目录 第一节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情况现状 (1) 第二节四川省人口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四川省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人口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四川省人口总数量占全国人口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四川省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4) 五、四川省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4) 六、全国人口总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5) 七、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5) 八、四川省人口总数量同全国人口总数量(2018-2019)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指标分析 (7) 一、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占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8) 五、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018-2019)变动分析 (8) 六、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2017-2019)统计分析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