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_周婕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_周婕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_周婕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

周婕

【摘要】中国在快速城镇化的同时也在快速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未来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以及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如何未雨绸缪,是规划作为一个预言者的基本职责。目前国内外关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侧重于宏观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区域比较,针对中微观层面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以往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多为运用老龄化指数对区域层面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展开定量化分析;国外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目前已呈现为快速的郊区化特征;论文选取我国“北、上、广”和中部地区城市武汉为样本,利用GIS工具,把2000年至2010年国家、部委、各地方部门以及研究者自己团队收集到的最新老龄人口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数据单元小到了街道,相对于地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为下一步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演变规律和机制等相关研究、策略制定打下了基础。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西方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GIS

1.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国家,面临着老龄人口的高速增长与日益加剧的社会负担,人口老龄化将会对我国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最为严峻的挑战①。未来三十年间,我国65岁以上的人口将会由人口总数的7%上升至25%。相比于亚洲国家,我国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将高于日本,并远远超出西欧国家的增长速度②。在社会政策滞后发展的背景下,我国老龄化问题在现代化尚未完全实现之前就提前出现,使得政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为老龄人口建立成熟的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尤其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对老龄化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使得我国“限制人口增长的目标”与“保持平衡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目标”之间产生了重大矛盾③。上述因素的交织,使得我国必将面临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政策制定者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采取长远的、前瞻性的战略措施积极应对。

2000年至2010年,全国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较为平稳,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局部地区增长较快是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显著特征。增长速度第一的四川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8.68%上升到2009年的12.20%,年均增长速度0.5%;重庆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163672)]

①《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

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

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年的9.22%上升到2009年的11.58%,年均增长速度0.34%;湖北省人口老龄化水平从2003年的7.89%上升到2009年的10.17%,年均增长速度0.33%;而上海、北京、浙江、广州等省市,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已有所减缓(见图1~图5)。由此看来,我国中西部地区老龄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上海、北京等城市,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图5 2003-2009年省级老龄人口增长趋势

2.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国外学者运用RS、GIS技术主要探讨了老龄人口的区域空间分布差异、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全球层面,McCracken 和Phillips (2005)运用地理学、医学和老年人学的理论构建了描述人口老龄化的历史-地理进程模型。区域层面,Serow和Cowart (1998)研究了亚洲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地方层面,Heleniak(2003)、Moore & Pacey (2004)、Rogers, C.C.(1999)、Cowgill(1978)、Anthony M(1987)分别研究了俄罗斯联邦、加拿大、美国、英国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城市层面,Frey (2001)研究了美国城市对老龄人口的吸引力,Smith (1998)研究了加拿大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和发展趋势,Sekhar等(2010)运用Hot Spot Analysis(热点分析)方法,通过统计老龄人口密度对阿德莱德的人口空间分布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国外老龄人口分布在都会区的核心区及偏远的乡村聚落中,并且城市郊区的老龄化是显著的趋势特征。

日本地理学界关于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研究较为深入。1970年代,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日本学者对老龄化的区域差异展开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在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期,日本西部县域的农村地区伴随着年轻人迁出呈现出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态势。80年代后,大都市的老龄化问题开始引起关注,石水照熊(1981)研究得出,尽管城市地区的老龄化率较低,但全国35%的老龄人口都集中在日本三大都市圈。90年代,日本的城市中心和郊区的老龄化率不断增加,研究视角转向了城市内部的老龄化空间扩张问题。中林一树和矢野桂司运用方格法对1970~1985年东京大都市圈的老龄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发现城市中心和周边农村是城市老龄化的两个极。此外,高山正树(1996)也通过对大阪都市圈的老龄人口现状分析预测了郊区的老龄化是日本必然的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主要在宏观尺度上研究了城市的空间分布特征、演变机制、迁移规律。马飞、林琳(2006)研究得出广州市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模式为显著的圈层结构,在中心旧城区呈现扩散趋势,内缘城区呈现集聚趋势,边缘郊区介于两者之间;张晓娟、林琳(2007)从研究得出影响广州市老龄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为家庭因素和城市旧城拆迁因素。叶嘉安(1999)运用GIS技术以“老龄人口相对比例”指标分析得出香港十多年间老龄人口在旧城区有显著的集中趋势,香港旧城区老龄人口的过度集中已成为十分严重的问题。周素卿与詹丽芬(1994)以因子生态分析法研究得出台北老龄人口分布在城市中心和经济发展停滞的偏远地区。陈国川(1982)与施添福(1979)分析了台湾地区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研究得出老龄人口主要分布于乡村地区,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3.城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3.1北京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3.1.1北京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

如图:

图6 北京市街道级人口老龄化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他人口数据整理建立的GIS数据库)

3.1.2北京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市域空间上,呈现圈层式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老龄人口比例较高,逐渐向外递减至近郊区;并以该区域为节点,逐渐向外递增,在局部空间形成新的增长极。

第一圈层为老龄化密集区,包括中心城区和主城区(除去中心城区)的大部分街区,中心城区的东城区、西城区、崇文区、宣武区④,老龄人口比例分别达到了12.27%、12.41%、12.69%、12.24%。四大中心城区的36个街区均步入老年型街区;主城区范围内的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海淀区、朝阳区的大部分街道,老龄人口比例也超过了7%,步入了老年型街区。

第二圈层为老龄化衰减区,集中在城市边缘区(主城的外缘和近郊区的内缘)。丰台区西侧的少部分街区(长辛店镇、王佐镇、老庄子乡),朝阳区远离中心城区的大部分街区(平房乡、王四营乡、管庄乡等),房山区临近中心城区的大部分街区,昌平区临近中心城区的少部分街区(回龙观镇、东小口镇、北七家镇、沙河镇),顺义区临近中心城区的少部分街区(后沙峪镇、天竺镇、仁和镇、南法信镇),老龄人口比例低于7%,还处于成年型街区阶段。

第三圈层为老龄化稳定区,集中在近郊区的外缘。该区域老龄人口比例在7%至9%之

④ 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北京市东城区、崇文区,设立新的北京市东城区,以原东城区、崇文区的行政区域为东城区的行政区域;撤销北京市西城区、宣武区,设立新的北京市西城区,以原西城区、宣武区的行政区域为西城区的行政区域。

间,为典型的老龄化街区。包括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大兴区、房山区的大部分街区。

第四圈层为老龄化增长区,分布在远郊区,并在局部区域形成高老龄化集中区。该圈层老龄化街区分布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主要集中在北部区域,并在北京市域的外缘形成密集区。门头沟区的绝大部分街区步入了老龄化街区,其中雁翅镇的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13.31%,即将步入超老龄化街区;北京市北部的街区整体步入了老龄化街区,空间分布上形成了团状逐层递增的态势,尤其是在北部形成了高老龄化密集街区,包括延庆县的刘斌堡乡、四海镇、珍珠泉乡,怀柔区的喇叭沟门族乡、长哨营乡、汤河口镇、宝山寺镇、琉璃庙镇,密云县的石城镇,以上街区老龄人口比例都超过了13%,即将步入超老年型街区(参见图6)。

3.2 上海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3.2.1 上海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

如图:

3.2.2上海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3.2.2.1市域特征

市域空间上,

核心圈层式向外波动式扩张,中心城区老龄人口比例高,人口老龄化程度逐渐向外递减;以近郊区为节点,逐渐向外递增。

图7 上海市街道级人口老龄化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他人口数据整理建立的GIS 数据库)

上海市老龄人呈现圈层式分布特征。第一圈层为老龄化集中区,分布在上海市中心城区,老龄人口比例高,全面步入了老龄化街区。第二圈层为老龄化衰减区,分布在近郊区的大部分街区和城市边缘区,包括闵行区、宝山区、嘉定区和浦东新区的部分街区。其中嘉定区临近中心城区的街区老龄人口比例在7%~9%范围内,为老龄型街区,但相比中心城区的高老龄化状况有所降低。闵行区的七宝镇、虹桥镇是典型的成年型街区,其它街区也刚步入老龄化街区。宝山区的庙行镇、杨行镇、月浦镇是典型的成年型街区,其它街区老龄化程度较高。浦东新区的钦洋镇还处在年轻型街区的发展阶段,金桥镇、张江镇为典型的成年型街区,三林镇、康桥镇、川沙镇、唐镇、花木镇也刚步入老龄化街区;第三圈层为老龄化增长区,分布在近郊区的外缘和远郊区,包括嘉定区的部分街区,松江区、青浦区、南汇区、金山区以及奉贤区、崇明县的大部分街区,这类远郊区的老龄人口呈现离心增长的态势,在城市外缘形成了老龄化集中区。嘉定区外缘的华亭镇、徐行镇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15%,步入了超老龄型街区,娄塘镇和外岗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较高,是典型的老龄化街区。松江区的新浜镇、石湖荡镇、柳港镇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超过了13%,为高老龄化街区。崇明县的三星镇、庙镇、港西镇、建设镇、新河镇、竖新镇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15%,为典型的超老龄化街区。而远城区其他大部分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也超过了11%,老龄化问题严峻(参见图7-8)。

图8 上海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老龄人口比例

3.2.2.2中心城区特征

中心城区呈现成片成团分布特征。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老龄人口比例都超过了10%,人口老龄化程度普遍偏高,全面步入了老龄化片区。其中,虹口区、静安区、黄浦区、卢湾区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15%,为典型的超老龄型片区。

3.3 广州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3.3.1广州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

如图:

图9 广州市街道级人口老龄化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他人口数据整理建立的GIS数据库)

3.3.2广州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1市域特征

市域空间上,呈现出内缘圈层式和外缘组团式分布特征。广州市中心城区老龄化程度较高,近郊区老龄化程度较低,远郊区老龄化街区呈组团式分布。城市副中心花都城区、从化城区、增城城区的部分街区也步入老龄化街区。花都城区的赤坭、炭步、梯面、花山、花东、鳌头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8%;从化城区的良口、吕田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也超过了7.5%;增城城区的派潭、小楼、正果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则超过了9%。广州市南端的新城番禺城区、南沙城区还处于成年型片区,仅有新造、石基、万顷沙步入了老龄化街区。

市域空间上,广州市老龄化街区的分布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第二圈层分布着即将步入老

龄化的街区,如登封、新港、赤岗、松洲等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4%;第三圈层(近郊区)分布年轻型街区,如萝岗区、黄浦区以及天河区的大部分街区老龄人口比例远低于4%;第四圈层呈现成年型街区与老龄型街区拼贴状特征(见图9~图13)。

图10 广州市花都区老龄人口比例图11 广州市从化区老龄人口比例

3.3.2.2中心城区特征

中心城区呈现圈层式分布特征。2000年广州市中心城区由东山区、荔湾区、越秀区、海珠区、天河区、芳村区、白云区组成⑤,60%的街区为老龄化街区,旧城区中越秀区、荔湾区、东山区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10%。

从中心城区各街区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状况来看,呈现出十分清晰的圈层式分布特征。最核心的旧城街区老龄人口比例都超过了7%,并逐渐向周围层层递减。第二圈层的街区为成年型街区,凤阳、新港、石围塘、东漖、矿泉、登封等街区紧密围绕在市中心老龄化街区周围。第三圈层被年轻型街区包围,呈现环形分布态势(见图14~图15)。

⑤ 2005年广州市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了东山区、芳村区,设立广州市南沙区、萝岗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

图15 广州市中心城区街道级老年人口比例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他人口数据整理建立的GIS数据库)3.4 武汉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3.4.1 武汉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

如图:

图16 武汉市街道级人口老龄化程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他人口数据整理建立的GIS数据库)

3.4.2武汉市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

3.4.2.1市域特征

市域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三明治夹心分布和轴向扩展特征(参见图16)。

(1)远郊区老龄化较为严重。

武汉市东西湖区老龄人的空间分布呈现边缘化特征,远郊区人口老龄化相比于近郊区更为严重。柏泉街紧邻近郊区,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9.34%;辛安渡街位于武汉市西面东西湖区的远郊区,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8.49%;荷包湖街、东山街的老龄人口比例也超过了7%;而近郊区,吴家山街、慈惠街、三店街等街区仍为成年型人口结构。蔡甸区除去与主城区接壤的近郊区,老龄化街区已成组成团发展。整体上,东西湖区和蔡甸区老龄化街区的空间分布是以主城区为中心,近郊区为屏障的夹心分布模式(见图17~图18)。

图17 武汉市东西湖区老龄人口比例图 18 武汉市蔡甸区老龄人口比例(2)轴向扩展

●以主城为核心,沿江扩张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武汉市发展的重心在南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带动了城市南大门的发展,沿长江两岸南向扩张的规模不断增大,人口不断集聚,老龄化街区也成片发展。武汉市南部的蔡甸区、江夏区、汉南区,其中军山镇、乌金农场、邓南镇、青菱乡、金口街、法泗镇是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街区,沿长江两岸集中分布,并向外逐渐递减(参见图19)。

●沿交通轴线和城市功能轴扩张

2000年以来,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带动了武汉市东部片区城市功能的完善,伴随着人口的集聚,老龄化街区也从中心城区沿交通轴线向城市新的功能区蔓延,导致武汉市东部的老龄化街区成片发展。九峰乡、花山镇、左岭镇、豹澥镇的老龄人口比例都达到了8%(见图20)。

(3)局部片区散点分布

武汉市黄陂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老龄化街区呈散点分布特征。天河街、蔡榨街、罗汉街、祁家湾街、长轩岭街的老龄人口比例都超过了7%,是典型的老龄型街区。而江夏区、新洲区的人口结构为成年型和年轻型,仅有少数街区为老龄化街区(见图21~图23)。

图23 武汉市新洲区老龄人口比例

3.4.2.2中心城区特征

中心城区呈现轴向扩张模式。

(1)中心城区老龄化现象严重

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老龄化街区以中央活动区为核心向外逐渐扩张,沿汉江和长江逐渐向北、南和西面扩张,呈现轴线分布特征(参见图30)。

江汉区是武汉市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的片区,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8.98%,76%的街区进入了老龄型街区。其中上海街、大智街、一元街、车站街、四唯街、球场街、劳动街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10%,上海街的老龄人口比例更达到了14.21%,已接近超老龄型街区。武昌区中华路、积玉桥、黄鹤楼等传统旧城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10%以上。汉阳区的建桥街、翠微街等传统旧城街区的老龄人口比例也超过了10%(见图24~图25)。

(2)老龄化街区沿汉江和长江蔓延

汉江两岸,桥口区、汉阳区的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7.6%以上,是典型的老龄型城区。长江两岸,以长江一桥所在的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北、南两个方向扩展,老龄化街区沿长江两岸分布,老龄化水平逐渐向外围圈层递减。洪山区的白沙洲街、青菱乡,汉阳区的洲头街、鹦鹉街、晴川街、月湖街,桥口区的汉水桥街、宗关街、韩家墩街、易家墩街的老龄人口比例都超过了7%(见图26~图28)。

(3)老龄化街区飞地式发展

一五时期,武钢重工业布局使青山区快速发展起来。青山区作为武汉市的主城区之一,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7.3%,其中红钢城的老龄人口比例达到了12.21%。新沟桥街、红卫路街的老龄人口比例超过了8.4%,青山镇的老龄人口比例也达到了7.63%。而青山区和武昌区交界的徐家棚街、杨园街还为年轻型街区。武汉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呈现飞地式分布特征

(见图29)。

图29 青山区街道级老龄人口比例

图30 武汉市主城区街道级人口老龄化程度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其他人口数据整理建立的GIS数据库)

4.四城市老龄人的空间分布特征总结

4.1典型特征

受城市形态、历史发展阶段、区域特征的影响,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的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具有各自显著特征(见表1)。北京市老龄化街区以圈层扩散(集聚—递减—递增)的模式,在城市远郊的局部地区形成极核(超老龄型街区);上海市老龄化街区以圈层、轴向、飞地式发展模式向外扩张,在中心城区外边缘和远郊的局部地区形成极核;广州市老龄化街区以圈层式向外扩张,在城市远郊区形成老龄化街区组团;武汉市老龄化街区沿交通轴线向外扩张,并在远郊区局部地区形成组团式老龄化街区。

表1 四城市老龄人的空间分布特征表

混合式

圈层+组团式

圈层+轴线式

4.2共性特征

尽管各城市老龄化街区的空间扩张模式不同,但其扩张过程表现出共性特征,具体体现

为以下几点:

①中心城区是老龄化程度高的区域;

②城市老龄化空间变化的节点为边缘区,该区域的人口类型为成年型;

③城市老龄化空间扩张到远郊区的局部地区,形成超老龄化街区;

④城市老龄化空间分布模式与城市形态有密切关系,摊大饼式城市形态形成老龄

化空间圈层式分布模式;组团式发展模式形成老龄化空间组团式分布模式;城市副中心的发展会带动老龄化空间的轴向扩张。

5.结束语

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西方相同的历史阶段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比如,城市化高速增长期,一方面是农村大规模的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出,另一方面是空心村和空巢老人,并在空间上呈现出城市主城区——农村的老龄化的两级分布状态;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但有关该方面的研究内容将在演变规律和动力机制中阐述。

无论如何,搞清我们今天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是我们做好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基本前提,它将为下一步解决老龄人口问题,在控规层面上落实老龄人口各项配套设施,为城市空间规划策略科学有效的制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上常说,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更是一个“未富先老”的大国。当人的一生步入老龄之时,无论你曾经多么威风过,生理和心理衰退的客观自然规律,都将迫使你成为社会中的弱者。当你用积累了一生的知识和财富却买不来有尊严的、体面的晚年生活时,那将是怎样的一种沮丧和刻骨的伤痛!更有大批失能⑥和贫困的老人将躲在“蜗居”里足不出户、苟延残喘,没有临终关怀,没有生命尊严的死去……是不是危言耸听,有待终将老去的我们——去体验。

⑥近年来,城市完全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的绝对数量和规模明显增加,2006年调查显示,我国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城市老年人由2000年的154万增加到194万,部分失能老年人由260万增加到370万。

注释

数据来源:

①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于2011年底委托武汉大学周婕教授研究团队完成的《基于空间分布的人口老年化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项目的部分成果

②周婕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部地区大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与用地规划布局的互动关系研究》[编号(163672)]

③“武汉市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共享平台”

④武汉市老龄办

⑤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

⑥2003年至2009年全国人口抽样调查中《各地区人口年龄构成和抚养比》人口数据

⑦张恺悌、郭平主编的《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状况蓝皮书》中老年人口数据.

参考文献:

[1]National Committee on the Aging.Standards of care for older people in

institutions[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53.

[2]Robert Schafer. America's elderly population and their need for supportive services.Joint Center for Housing Studies, Graduate School of Design [and] 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M].Harvard University,1999.

[3]Michael P. Johnson,Wilpen L. Gorr and Stephen Roehrig.Location of Service Facilities for the Elderly [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3):329-349.

[4]Y Cheng, MW Rosenberg,W Wang,L Yang,H Li. Population ageingand residential care resources in Beijing: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and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J] .Asian J Gerontol Geriatr,2011(6)

[5]Helena Titheridge,Kamalasudhan Achuthan,Roger Mackett,Juliet Solomon.Assessing the extent of transport social exclusion among the elderly[J].Journal of Transport and Land Use,pp,2010.

[6]Pauline van den Berg,Theo Arentze,Harry Timmermans.Estimating social travel demand of senior citizens in the Netherland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1(19):323–331.

[7]Antonio Paez,Ruben G Mercado,Steven Farber,Catherine Morency,Matthew Roorda. Accessibility to health care facilities in Montreal Island: an application of relative accessibility indicat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nior and non-senior residents[J].Paez et 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Geographics,2010.

[8]Hoglund, J. David.Housing For The Elderly Privacy and Independence In Environments[M].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1985.

[9]Widiyastuti,Dyah,M.C.P.Identifying the features of successful public space fulfilling needs of the senior citizen[M].University of Cincinnati,2004.

[10]Bell,William G.Transportation for Older Americans:Issues and Options for the Decade of the 1980’s[M].Washington,D.C:Office of Technology and Planning Assistance,1983.

[11]Karim, M. A.Development of a systems approach to planning, design and operations of intermodal passenger transfer facilities to increase the mobility and safety of older travelers[M].West Virginia University,1998.

[12]Boswell,D.A.Elder-friendly plans and planners' effort to involve older citizens in the plan-making process[M].University of New Orleans,2001.

[13]Phillips,David R.Anthony Gar-ON YEH. Environment and ageing: environmental policy, planning and design for elderly people in Hong Kong[M].Hong Kong University,1999.

[14]冯健.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10):336-348.

作者简介:周婕(1962—),女,博士研究生毕业,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分布结构 城市的空间结构(课中案) 一、以考纲为纲:1、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2、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二、知识框架 三、基本问题: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P146) 2、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主要类型、分布 与特点?(P146) 3、城市地域结构模式有哪些?影响城市内部空 间结构的因素?(P146) 4、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P146) 5、熟记“六瞧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并理解? (P147) 6、熟记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的分析并理解? (P148 ) 7、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P149) 四、小试牛刀 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 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与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 (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就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就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2017·全国文综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3~4题。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4.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 境质量 (2015·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 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5.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就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C.③②④ D.①④⑤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地租水平与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2010年,a、b、c、d四处的地租均高于其邻近地区,最可能就是因为这四处( ) A.社会知名度更高 B.环境质量更好 C.距行政中心更近 D.交通通达度更高 7.2010年,c处最可能就是( ) A.文化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人口空间分布解读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与意义 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 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完整版

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

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描述专题 一、点状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1.(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 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6分) 2.下图表示2009年我国八大经济区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空间格局。 简述我国各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特征(6分) 3.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4分) 答: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描述

(单条线描述)下图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等值线图(单位:℃) 4.描述4500 ℃等积温线的分布特征。(6分 (多条线描述)5.读“我国某区域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概括图中降水量线分布特点。 (6分) 三、面状地理事物分布特征描述 6.(2009浙江卷)读下图中国部分区域水土流失状况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图示区域中,水土流失地区分布规律是什么? 7.据图2分别归纳南疆、北疆绿洲农业空间分布的形态特征并说明其自然原因。 (湖北省黄冈中学2016届高三5月第一次模拟考试)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 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福建省年降水量分布图 (1)描述福建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10分) (1)年降水量线的分布与海岸线大体平行;(2分)年降水量大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起伏式递增;(2分)山地多于平原。(2分)形成原因:福建降水主要由东南季风带

来湿润水汽受地形抬升形成;(2分)两大山带中一些海拔较高的山峰,降水量多;(2分)闽东南沿海地区地势起伏较小,地形对气流的抬升作用弱,降水少。 答案 1.【参考答案】 分布不均衡(2分); 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2分); 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2分); 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2分) 2.地级市工业竞争力的空间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大;(2)东部地带地级市的共轭竞争力 较强,中西部地带地级市的工业竞争力较弱;(2)大部分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工业竞争力强。(2分) 3. 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沿河流与交通线分布。 4. 4500 ℃等积温线大体沿秦岭-淮河分布;(2分) 东段(110°E以东):大致为东西走向;(2分) 西段(110°E以西):大致为西南-东北走向。(2分) 5. 大体呈东北-西南方向延伸(与海岸平行);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分布和结构特征 人口的流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口地理现象,它和人口迁移的区别在于它不改变户籍登记地,因此可以把流动人口定义为在本地居住3日以上,不具有本地常住户口的暂住人口和常住人口,以及在旅途中周转的人口。 关于流动人口的总量,很难进行精确的统计。由于在现代社会中,越出“本地”的人口流动基本上全都要使用交通工具,而人口流动量比人口迁移量总要大出许多倍,所以一个地区的客运总量大致可用来反映其人口流动的规模。 新中国成立以后,除60年代曾出现下降和停滞外,全国客运总量一直是迅速上升的。据此推算,1950~1988年间全国人均每年流动次数增长了18.5倍,全年人均旅行距离也延长了11.6倍,表明人口的流动性显著增大了(见表69)。近两三年来,全国客流量有所减小,1990年人均旅行距离比1988年缩短了11%;究其原因,主要有二:①治理整顿抑制了经济过热;②客运价格在稳定多年后首次大幅提高,从而抑制了一部分非必要性人口流动。 中国人口的流动性虽比过去显著增大,但与一些外国相比,差距仍很大:人均旅行里程在80年代中期仅为日本的1/20,不及美国的1/30。事实上,不仅中国的乡村人口,即使是城市人口,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终生很少离开常住地外出流动,他们的活动范围就是住家周围几公里为半径的狭小圈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口分布的相对凝固化。 人口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经济水平,应该说它在某种意义上是生活走向现代化的一个标志,而经济部门和地域结构的改善,也必然要在人口流动上有所反映。1989年,辽宁省人均旅行1043.9公里,西藏仅139.2公里,二者相差6倍以上;同年浙江省人均流动7.3次,安徽省仅2.6次,都反映出经济水平的差距。但流动人口的分布还与政治和交通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一些水陆空交通枢纽,如北京、南京、沈阳、武汉、上海、广州等,本身就是特大城市兼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有庞大的中转客流,成为具有全国意义的流动人口聚会焦点。如1989年南京市市区铁路、公路和水运的客运量分别达到1119万人、1539万人和2519万人,合计达5177万人,相当于市区人口每人流动21次。而广大农村经济水平低,有的地理位置也很偏僻,外来人员少,流动人口就少得多。其中中国东部各县1年人均流动约数次,如辽宁省岫岩县1987年为5.49次,安徽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习题

考点13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对应学生用书P029 (共22题,每题2分,共44分) [夯基础—确保大本营] 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考向人口的迁移]有关甲、乙、丙三地区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迁往甲地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答案 D 解析根据经纬度数值可以推测出:甲、乙、丙三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图中人口主要是从四川盆地流向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 2.[考向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引起上述人口迁移发生的最主要因素是() A.收入差距B.家庭婚姻 C.工程建设D.文化教育 答案 A 解析人口从四川盆地迁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广东沿海地区主要是由沿海和内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即收入差距引起的。

[2018·南昌调研]读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图,完成3~4题。 3.[考向人口分布]造成B地区主要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是() A.人口密度超过地区承载力 B.土质疏松 C.夏季暴雨集中 D.本区合理承载力较大 答案 A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B地区为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其主要环境问题。从图中可明显看出,该处的人口密度为47人/平方千米,已远超出30人/平方千米的合理人口密度,故导致生态破坏严重,进而出现严重的环境问题。 4.[考向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本区北部合理承载力低的原因是() ①土地资源质量差,以沙地、草原为主②降水较少,水资源较少③科技水平低④对外开放程度低⑤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A.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 C.①③④⑤D.①②④⑤ 答案 B 解析图中北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气候干旱,经济、科技水平较低,对外开放程度较低,故合理承载力低。 [2018·广州模拟]下图为2010年上海人口年龄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7题。

城市的空间结构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城市规模与城市地域分化、服务功能的关系。 2、掌握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主要功能区类型及其区位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3、应用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 4、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 5、逐步培养分析整理资料,归纳推导出结论,并用口头或书面加以表达的能力 6、运用资料并联系城市空间结构的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7、形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不同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三、教学难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含义,城市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四、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 五、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CBD 右图是纽约曼哈顿区的景观图。中心商务区(CBD)是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企业的商务活动和生产活动在空间上逐渐分离,企业的商务活动从工业生产区分化出来,向城市中心地段集聚和迁移而形成的城市功能区。在景观特征上,高楼林立是城市CBD的标识。 尝试探究:你能说出中心商务区建筑高大稠密的原因吗 提示:中心商务区一般位于城市核心区,地价昂贵,可以用“寸土寸金”来形容。昂贵的地价,加上极为紧张的土地供应,使得建筑物被迫向高处发展,越盖越高,越盖越密。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概念 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及其。 2.主要功能区及特点 (1)中心商 务区 ? ? ? ? ?区位:城市的部位 特点 ?? ? ??交通,通信发达 早晚人口流动量较,人口差异大

(2)商业区 ???????组成: 和各种商场(或超级商场) 特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高,土地利用 区位:多分布于 或交通干道旁,大城市往往有多个 商业区,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在城市 内 (3)住宅区 ? ?? ??? ???地位:城市中最 的用地方式类型?????企业或单位职工住宅区,多与企业或单位分布区 或 市政 的住宅区 分化:由于 原因,呈现 与 的分化 (4)工业区 ? ????区位??? ??城市边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 的地带 特点:不同程度地存在噪声、空气、固体废弃物和水污染 (5)其他功能区:行政中心区、 、混合功能区、郊区。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 (1)城市规模 ?????????表达方法?????????? 规模决↓定 规模常用 规模表示划分(中国)?????依据: 人口数量四个等级: 城市、大城市、 城市、小城市 (2)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关系:一般来讲,城市规模越大,内部功能分化越 ,服务功能越 ;但不等于两者成 。 3.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1)历史原因:早期的功能分区 ,发展成现代城市的某种功能区。 (2)经济原因:由城市中心向外,土地价格逐渐 ,依次形成 、 、 。 (3)社会原因:包括 、生活方式、 。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 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总分结构描述(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2)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2)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2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 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 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 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 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 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 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 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 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 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 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 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 ℃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_周婕

A n n u a l C o n f 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4年 第38卷 第3期 VOL.38 NO.3 MAR. 2014 18 【作者简介】 周 婕,女,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国家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4-02-11【文章编号】1002-1329 (2014)03-0018-08【中图分类号】TU984.1【文献标识码】A 【doi 】10.11819/cpr20140305a 【摘要】选取我国东部北京、上海、广州和中部地区武汉为样本,利用GIS工具,将2000年至2010年国家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部委、各地方部门以及作者团队收集到的最新数据进行了建库工作,数据单元小到街道,相对于地理学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首次从微观层面对我国老龄人口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特征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研究通过绘制街道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10年间老龄人口空间分布和演变图,及运用老龄化程度指标来分析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人口重心模型分析其变化趋势。研究表明,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与发达国家相同城市化阶段非常相似的特征,尤其与具有文化同源性的日本相似,同时,又体现了我国早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型厂矿、企业、科研院所的居住空间对今天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的巨大影响。趋势上,我国城市老龄人口的中心集聚与郊区化趋势加快发展,老龄人口空间演变体现为老年人向中心城区集聚的同时向外慢速离心扩散、远郊区老龄人口快速向心集聚的特征。城市中心选择性开发、城市功能更新、乡村再空心化、老年人退休前职业类型和收入水平分化推动了大城市老龄人口的向心集聚、近域扩散、远郊集聚与社会空间分异。 【关键词】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演变趋势;GIS ABSTRACT: This paper selects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Wuhan as samples and builds a database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ensuses from 2000 and 2010 respectively in China and also on the latest statistics of elderly population collected by ministries and commission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departments, and our research team. With its data unit accurate to neighborhoods, it is the first time to analyze the micro-leve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s mega cities in comparison with research accomplishments in geography,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levant studies and strategy formulation. The paper draws a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Beijing, Shanghai, Guangzhou and Wuhan by GIS, and uses Aging Degree Index and Population Center of Gravity respectively to analyz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ends of elderly population in mega citie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shows similar characteristics with tha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being at the same urbanization level, especially with Japan which shares the cultural homology with 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living space of large industry sectors, enterpris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early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There are two trends: one is centrifugal spread, namely, the elderly are moving from the city center to outer suburb areas; the other is center concentrating, namely, the elderly who lived in the outer suburb areas are moving towards the city center. These phenomena, such as centric aggregation, near field diversion, outskirts aggregation and social space differentiation of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 are driven by selective development of city center, city function updating, re-hollow of countryside, and the difference in occupation types and income levels of the elderly before retirement. KEYWORDS: mega cities; elderly population;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evolution trend; GIS 城市老龄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 周 婕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 号:51178357,51308423)资助;根据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特邀报告改写。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VOLUTION TRENDS OF URBAN ELDERLY POPULATION ZHOU Jie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研究 发表时间:2019-03-29T15:37:42.823Z 来源:《防护工程》2018年第35期作者:白云庆 [导读] 本文旨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各级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提供指导。 天津市西青区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300392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象日趋严重,老年人如何能够在城市中享受更好更便捷的服务成为当前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老龄化的背景下,探讨如何更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为各级城市在城市空间布局中提供指导。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市空间布局;优化 引言 在未来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如何能够满足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的需求,是比较关注的社会课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加重。对于人口老龄化现象衍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我国虽然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较晚但是其发展速度却较为迅猛,老龄化人口的增加势必会对城市空间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生活诉求。 1 人口老龄化现象概述 人口老龄化目前是全球社会发展中不可规避的现实问题,而我国老年人口具有相当大的基数,也难以逃脱这一想象。根据全球范围内老龄化发展的现状情况,老龄化现象并不是新现象,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提早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速度较快,这也是目前我国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布局城市空间,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解决老龄化社会中的问题。 目前,人口老龄化是我国面临的严峻问题。截止到2017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9008万人,增加了737万。其中,劳动年龄人口(16-59周岁)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9%,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7.3%,65周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1.4%。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可以看出我国已经完全进入老龄化社会。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来自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率是人口增长率的5倍,日益加大的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势必对城市空间的发展产生反推动作用,需要对城市空间进一步优化,以解决老龄化给城市带来的突出问题。 2老龄化人口空间诉求分析 老龄化现象的逐步加重导致老年人口激增,而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城市需要通过有效的调整措施适应老龄化逐步加重的现象。结合老龄化人口的需求及城市空间布局的发展。 在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发展背景下,必须着重考虑城市空间布局,以满足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需求,所以本文在老龄化背景下探讨城市空间布局,必须要重点考虑老年人对不同空间诉求及需求程度,明确老年人的诉求,才能更好地明确在城市空间布局优化中重点的方向以适应老龄化发展。笔者认为老年人主要对以下三种类型空间需求度较高,第一,居住空间,居住空间是老年人生活的核心载体,如何更好地完善居住空间,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第一要点,第二,公共服务设施空间诉求,日常生活中老年人需要按照城镇老年人规划规范的要求合理布局文化设施、体育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等,能够保证老年人更便捷的享受公共服务设施;第三,公园绿地空间,公园绿地空间承载老年人日常健身、运动、聊天的交往空间,对公园绿地空间具备很高的需求度,所以需要结合城市绿地空间布局情况,优化绿地空间布局。 2.1 居住空间诉求 老年人的出行区别于其他群体,这限定了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基本上以十分钟生活圈为基础,而传统的居住空间并不是以复合功能为主,对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带来了弊端。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对居住空间的诉求会越来越高,导致复合功能社区的出现。 2.2 公共服务设施诉求 老年人本身具备独特的生理及心理特征,这就要求在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中有以下两点特征:第一,在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当中首先必须重点考虑老年人自身的特征,对老年人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梳理,特别要重视对日间照料中心、文化服务设施、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以满足老年人正常的生活需求及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照料;第二,对老年人的服务设施要对其服务半径进行重新的考虑,以满足老年人能够更便捷的享受老年人公共服务设施,优化设施布局。 2.3 公园绿地空间诉求 老年人闲暇时间较多,对公园绿地空间需求度较高,需要利用公园绿地空间度过闲暇时间,所以老年人对公园绿地空间的诉求可谓相当高,需要匹配足够的公园绿地指标,满足老年人的日常休闲娱乐的需求。 3城市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3.1 区域差异化布局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城市各个功能分区的老年人口数量,以此为依据,针对老年人的年龄结构及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的设施布局,以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提出针对性的布局策略。 3.2 复合功能的居住空间 居住空间是老年人使用度较高的空间,如何能够更好满足老年人的正常生活需求,需要对传统居住空间进行优化布局,以复合功能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可行性,打造功能多样化的社区,可以保障老年人在5分钟、10分钟的生活圈内解决自身的生活需求。 3.3公共服务设施增补 针对城市目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存在较为混乱及服务半径不合理的问题,需要明确在老龄化背景下,优化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中国城市空间特征

一、中国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前所述,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一)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1.城市网密度 从1985年全国城市网密度看(表8-1),台湾省是我国城市分布最密集省区,每万平方公里有5个城市;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辽宁、浙江等省、市,是我国城市分布次密集地区,城市网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个城市以上;湖南、天津、广东(包括港、澳地区)、福建、湖北、江西、吉林、山西、河北、宁夏、北京等11省、市、区城市网密度居中,达每万平方公里0.5个城市以上;广西、陕西、贵州、黑龙江、四川、甘肃、云南、内蒙古等8省、区城市网密度较低,在每万平方公里0.1~0.5座城市之间;而新疆、青海、西藏三省区城市网密度最疏,每万平方公里还不到0.1座城市。采用中位数法将各省区城市网密度分为四级并绘成“中国城市网密度示意图(1985年)”,可以明显地看出我国城镇体系的城市网分布表现为西疏东密,城市网密度从东向西逐渐递减(除河北、北京地区为低谷外)的规律(图8-1)。 2.镇网密度 从全国镇网密度看,就省区而言,也存在着较大的地域差异(表8-1)。位居东部沿海地带的上海、浙江、山东三省、市,是我国镇网密度最高的省区,每万平方公里镇数均在40以上;其次是中部地带的山西、湖北、湖南等省区,镇网密度也达到了每万平方公里20个镇以上;再次是辽宁、江苏、广东(包括港、澳地区)、台湾、福建等沿海省区和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江西、吉林、广西等中部地带 省区(它们多为“三线”重点建设地区),镇网密度在每万平方公里10—20个镇之间;其它省区镇网密度最低,一般均在每万平方公里10个镇以下。 从局部地域看,这种差异更大。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江苏省,苏南地区的苏州市域,平均每24.5平方公里就有一个镇;而苏北地区平均69.8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山区或边远地区,镇分布更疏,如在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每1800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镇,内蒙古的乌拉特草原22000多平方公里仅有一座海流图镇。 3.城镇网密度 然而,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建国36年来,由于国家生产力布局的向西转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区域经济发展偏集东部的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变;尤其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在地域广大的西部地带的川、黔、滇、陕等省区和中部地带的“三西地区”(豫西、鄂西、湘西)的广大内地地区,相应建成我国的后方工业基地。据资料统计,共建成29000多个全民所有制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并建设了一批城市和镇,从而提高了这一地域城镇网密度,表现出我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分布结构日益均衡的巨大潜力所在。 如从全国城镇网密度(表8-1)看,全国平均每1210.6平方公里有一个城镇,而东部地带每438.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中部和西部则分别为1049.3平方公里和2531.6平方公里拥有一个城镇,总体上仍然表现为东密西疏的城镇网分布规律。而从各省区城镇网密度图看(图8-2),我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如黔、滇、陕、豫、鄂、湘及川等省区,城镇网密度与城市网密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尤以湘、鄂、黔、滇四省区最为突出,整个“三线”地区的城镇网密度几乎可与东南沿海及长江下游各省区城镇网密度相伯仲。全国城镇网密度表现为环渤海湾最密,东部、东南沿海、陕、鄂、湘次之,豫、皖、赣、桂、川、黑再次,西部地带最疏的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同名8466)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 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 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完整版)《人口分布》教案

人口分布 课题 《人文地理学》第4章第2节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总结世界人口和中国人口的分布特征; 2、能够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分析、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并总结出世界人口分布的一般规律; 3、通过分析人口稠密地区的成因,能够正确认识河南省作为全国人口大省的现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2、难点: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教学方法 讲授法、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学时数 1学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现在世界上人口的总数量是多少吗?是的,有70亿人口,那么这70亿人口都分布在世界的什么地方呢?他们是平均分布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吗?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就进入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人口的分布。 [讲授新课] 一、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是人口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人口分布的测度 人口密度: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

口数。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通常用每平方千米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 [引出问题] 刚才我们提到世界人口共有70亿,那么这么庞大数量的人口到底是怎样分布的呢?请同学们看世界人口分布图,思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三、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极其不平衡的: 1、北半球人口稠密,南半球人口稀疏; 2、中纬度地区人口稠密,低、高维度地区人口稀疏; 3、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疏; 4、海拔500米以下的人口稠密,500米以上的人口稀疏; 5、城市人口密集,乡村人口稀疏; 6、欧、亚两洲人口稠密,其它各洲人口稀疏。 (用PPT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让学生看人口分布图并结合相关地理知识分组讨论世界人口的分布特征,最后由教师进行分析、总结) 四、邦奇的人类大陆图 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情况,即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面积较大的人类密集区称人类大陆。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第一个为东亚和东南亚,第二个为南亚,第三个是欧洲,第四个是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用PPT展示人类大陆图,让学生看图总结出世界上的四个人类大陆) [引出问题] 世界上的人口分布是不平衡的,那么我国的人口分布又存在着什么样的特点呢? 五、中国的人口分布 我国人口分布最显著的特点是: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口分布极为稀疏。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最早的论述,提出了自黑龙江的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为止的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我国人口分布的第二个特点是:人口明显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如何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特点) 一、点状地理事物的描述试题通常以某一区域图为背景图来呈现点状事物的分布状况,在读图时要注意从点的大小、疏密、组成的形状来观察点状事物代表的含义。 描述的角度:疏密+数量+极值+方位。具体描述:①总体分布特征(疏密状况,是否均衡;如果不均,哪多,哪少);②极值区位置名称(最多、最少、最集中的地带在哪,沿什么线分布,或者说出最稠密或最稀薄区的地区名称等。)③点组成的形状——反应什么规律。其他——大小,代表的含义(如城市等级),点的动态变化等。当然,描述时要看图说话,突出重点,因题而宜(不一定要面面俱到)。 【例1】(2013四川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是甲国地图。甲国是美国重要的服装进口国,服装生产中心在A城;首都B城是该国重要的工业中心,纺织、食品、制糖是其主要工业部门。 与甲国东部城市比较,指出该国西部城市分布的突出特点。(6分) 【答案】城市分布较密集(2分);主要分布在铁路沿线(或湖、海沿岸及其附近)(2分);多等级较高的城市(2分)。提示:本题没有考查图示区域城市的分布特点,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该区域东西城市分布的差异,说出西部地区城市的分布特点。侧重考查图示信息的获取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注意从疏密和城市等级两角度解答。 【例2】(2011课标卷)下图示意2007年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中国大陆制造业企业500强总部空间分布的特点。

【答案】分布不均衡。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省市,以环渤海地区(或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集中。西北部的省区总部数量较少。 二、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线状地理分布图,常用线状符号来表示交通线、河流、山脉、等值线等。带箭头的表示动态,不带箭头的表示静态。线段的长短、粗细表示量的大小(或标上数值)。具体可分为两类: (1)描述一条线(通常为等值线)的分布情况 这类试题只要求描述某一特定线条的地理事物,如年等降水量线、等温线等,可从走向、延伸方向去考虑。读图时注意观察曲线“拐点”的位置,以便分段描述。这类题目大部分都需要分段描述;如“我国一月0℃等温线”分布,可描述为:东段大致东西走向,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西段大致东北——西南走向、近似于与青藏高原东缘山麓平行。 【例3】(03全国卷)描述图中10℃等温线的走向,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10℃等温线东半段接近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主要受纬度(太阳辐射)因素的影响;该等温线西半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受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黄土高原东缘)影响。 (2)描述多条线状地理事物的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