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螺的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泥鳅养殖技术方法介绍

泥鳅养殖技术方法介绍

泥鳅养殖技术方法介绍泥鳅养殖是一种非常常见和受欢迎的养殖方式,它不仅适应能力强,生长迅速,而且对磷、氨氮等水质污染物有很好的吸附和净化作用。

下面将介绍一些泥鳅养殖的技术方法。

一、养殖池塘的选择和建设泥鳅适合在池塘、水塘和鱼池中进行养殖。

选择合适的池塘非常重要,一般情况下,最好选择土壤土质松软、温湿适宜的湖泽低洼地或河滩平地。

在选择池塘时,还要注意水源充足、水质清澈、周边环境无污染。

在建设池塘时,要注意挑选适合养殖的池塘面积,一般每亩面积可养殖3-4万尾泥鳅。

池塘的深度宜保持在1-1.5米,以适应泥鳅的生长需要。

此外,要注意修筑塘堤,保持塘面水位平稳,防止暴雨时水位过高溢出。

二、选购泥鳅种苗泥鳅可通过购买种苗或人工繁殖方式得到。

在选购种苗时,应选择健康、活力好的种苗。

种苗的体型应均匀,没有明显的畸形,体色鲜亮,活动力强烈。

此外,还要注意检查种苗的鳞片和鳍是否完整,没有损伤。

三、合理投喂饲料泥鳅以浮游生物、浮游藻类和底栖动物为食,所以在投喂饲料时应合理搭配。

可以使用水藻、小麦糠、鱼粉等作为基础饲料,再加入一些维生素、矿物质和蛋白质等适量的营养物质。

投喂饲料的量应根据池塘的水质和泥鳅的生长情况来调整。

开始时,可按照每天0.5-1%的比例投喂,每天分几次均匀投放。

当泥鳅的生长趋势稳定时,可以适当增加投喂量,但要注意避免造成过度投喂,以防止水质恶化和泥鳅发生消化不良。

四、管理水质环境养殖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水质清澈、氧气充足,以确保泥鳅的健康生长。

常规的水质管理方法包括定期更换水源,每天进行水质监测和调整,控制盐碱度和温度等。

此外,还要定期清洗养殖池塘,去除杂质和底泥等物质,以保持池塘的清洁卫生。

同时,应避免使用过多的化学药物,以免对泥鳅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五、控制病害和盗捕问题在泥鳅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病害和盗捕问题。

为了有效控制病害,可以采用定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

在养殖场周边设置围栏和监控设备等,以防止盗捕问题的发生。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也是一种受欢迎的养殖水产。

它具有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因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泥鳅养殖的成功与否与养殖方法和技术息息相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首先,选择合适的养殖场地。

泥鳅需要适宜的水质和水环境才能良好地生长。

选择水质清澈、富含氧气的水源,避免有毒物质的污染。

水质温度要在15-25摄氏度之间,PH值为6.5-8.5,硬度为3-15度。

其次,进行适当的水体处理。

在养殖前需要对水质进行处理,以创造适宜泥鳅生长的水环境。

首先是进行水体净化,去除有害物质和废弃物。

可以通过机械过滤和生物过滤等方式来实现。

其次是进行气化处理,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可以通过增氧机和喷氧等方式增加氧气供应。

此外,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草鱼等水生植物,既可以美化水质环境,又可以提供泥鳅的食物。

第三,选择优质的泥鳅种苗。

购买泥鳅种苗时,要选择身体健康、活动力强、外形完整的种苗。

种苗的大小一般为3-4厘米,以便于管理和控制养殖密度。

在引种入池时要注意避免损伤泥鳅的鳞片和鳃。

第四,合理控制养殖密度。

泥鳅养殖的密度视水质情况而定,一般不宜超过每亩2000-3000尾。

密度过高会导致泥鳅之间的竞争加剧,影响生长速度和养殖效果。

密度过低则会造成资源浪费。

养殖密度的控制需要根据养殖场地的具体情况和资源承载能力来决定。

第五,合理投饲喂养。

泥鳅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动物性和植物性饲料为主。

可以使用硬饲料、软饲料和鲜活饲料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喂养。

饲料的选择要具有高蛋白、高能量、易消化吸收的特点,可以选用小鱼虾、蚯蚓等鲜活饲料,也可以选择鱼粉、豆粕等制成的饲料。

投饲时间一般为早晨和傍晚,每天喂食2-3次,每次投喂量应根据泥鳅的需求量和水质情况来确定。

第六,合理养殖管理。

泥鳅的生长和繁殖需要良好的管理措施。

定期清理池塘中的废弃物和杂草,保持水体的清洁和透明度。

定期清洗过滤设备,确保水循环流通通畅。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养殖方法和技术如下。

1. 池塘选择:选择面积适中、水质清洁、无重金属污染的池塘进行养殖。

淡水或半淡水环境都适宜于泥鳅养殖。

2. 池塘准备:清除池塘内的杂草、杂物,并对池塘进行消毒。

可以使用生石灰进行池底的消毒处理。

3. 环境建设:确保池塘能够提供良好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清除底泥,加入适量的水草,为泥鳅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和觅食空间。

4. 种苗选择:选择健康、活跃的泥鳅种苗投放到池塘中。

在选购时应注意,品种应适应当地水质和气候条件。

5. 饲料供给:泥鳅喜欢吃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植物等,可以投喂一些人工饲料,如鱼粉、虾米等。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合理投喂。

6.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如体长、体重、活动情况等。

对于有异常情况的泥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疾病扩散。

7. 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以免造成水质污染和疾病传播。

8.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泥鳅是否存在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原因,及时调整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管理。

以上是泥鳅养殖的方法和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泥鳅养殖技术的四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的四要点

泥鳅养殖技术的四要点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也是我国传统的鱼类品种之一。

由于鲜美的口感和高蛋白质、低脂肪的营养价值,泥鳅备受人们的喜爱。

因此,泥鳅养殖成为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不过,泥鳅养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技术和经验。

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术。

1. 水质管理水质是养殖泥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泥鳅适宜生存的水质应该是:水温控制在15℃ - 28℃之间,水质pH值在7.0 - 9.0之间,水质硬度在80 - 200mg/L之间,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浓度都应该在安全范围内。

为保证水质稳定,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1.1 水质检测在养殖泥鳅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测和监控水质的情况。

可以通过使用PH试纸、磷试剂和氨试剂来检测水质。

当水质出现异常时,需要及时调整养殖的水质。

1.2 换水管理泥鳅的养殖水池需要定期进行换水。

换水的频率取决于养殖水的容量、泥鳅的数量和水质情况。

一般来说,每隔5-7天就需要更换10%的养殖水。

1.3 底泥清理底泥是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泥沙混合物,这些物质对水质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需要定期进行底泥的清理,同时加入新鲜的底泥或砂子。

这可以保持水体的清洁和稳定。

2. 饲料管理泥鳅的生长和肥胖需要合适的饲料。

为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

2.1 饲料配方泥鳅需要不同种类和不同营养成分的饲料。

在配制饲料的时候需要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养殖密度来确定饲料的配方。

在制造泥鳅饲料时,一般需注意饲料的稳定性、易储存、易消化、高效取食等因素。

2.2 饵料喂养在养殖泥鳅的时候,需要给泥鳅喂食充分、合理的饵料。

喂食的次数一般建议2-3次/天,每次的饵料量应该以泥鳅优化体重的2%-3%为宜。

同时,要避免浪费,饲喂时间限制在1-2小时。

3. 疾病防治泥鳅的疾病会对养殖带来很大的损失,需要对养殖泥鳅的疾病进行防治和管理。

3.1 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泥鳅养殖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需要建立科学的免疫方案。

田螺养殖技术方法

田螺养殖技术方法

田螺养殖技术方法田螺是一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水产品,因其味道鲜美而备受消费者喜爱。

近年来,田螺养殖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兴的养殖业,其市场前景广阔。

本文将介绍田螺养殖的技术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如何进行田螺养殖。

1.选址田螺养殖需要选择水质较好、水深适宜、有较好的水流动力和适宜的水温的水域进行养殖。

一般来说,选择水流动力适宜、水温在15℃-25℃之间的水域为佳。

同时,选址时需考虑到污染源的影响,避免选择有污染的水域进行养殖。

2.养殖池的建设养殖池的建设应根据养殖规模和田螺生长周期来确定。

一般来说,每亩用地可建设4-5个池塘,池塘的大小应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但池塘的深度一般不应低于1.5米。

在建设养殖池时,还需要注意池塘排水口的设置,以便在需要排水时能够顺利排水。

3.养殖管理3.1选种选种是养殖田螺的重要环节。

田螺的选种应选择壳面光滑、体形完整、肉质饱满、体色鲜艳的个体进行养殖。

同时,还需要注意选择与原产地相近的品种进行养殖,以保证其适应性。

3.2饲料田螺的饲料应选择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饲料,如米糠、豆腐渣、鱼粉等。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钙质和磷质也有助于提高田螺的生长速度。

同时,还需注意合理搭配饲料,以保证田螺的全面营养。

3.3养殖环境管理田螺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因此需要定期检测水质,并及时进行清理。

在养殖过程中,还需注意池塘的通风、保温、防寒等方面的管理,以保证田螺的生长环境舒适。

3.4疾病防治田螺的养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疾病的情况,如田螺的疣状螺旋体病等。

在发现疾病时,应及时进行隔离治疗,并采取适宜的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疾病扩散。

4.收获与加工在养殖周期结束后,可进行田螺的收获和加工。

田螺的收获可采用手工捕捞或机械捕捞的方式进行。

在加工时,可将田螺去壳、去腮、去泥等,然后进行烹调或冷冻等处理,以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

总结田螺养殖是一项有前途的养殖业。

通过选址、养殖池的建设、养殖管理、疾病防治等多方面的管理,可以保证田螺的生长和养殖效益。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被广泛养殖于池塘、温室和鱼缸等场所。

泥鳅以其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好、耐污耐寒等特点成为养殖户的首选。

下面我将介绍一下泥鳅的养殖方法和相关的养殖技术。

一、水质要求泥鳅适应性强,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但为了保证泥鳅的生长和繁殖,水质的基本要求还是要满足的。

首先,水体的酸碱度要在6.5-8之间,这样能够保证泥鳅正常的呼吸和营养的摄取;其次,水体的温度要保持在15-30摄氏度之间,这样能够使泥鳅的生长速度加快;同时,水体的溶氧量要充足,这样才能保证其正常的呼吸;另外,还要注意水体的透明度,保证水质清澈。

二、泥鳅的养殖池泥鳅养殖的池塘可以选择水质较好,通风良好的地方。

池塘的大小视养殖户的规模而定,但一般不宜太小,以养殖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池塘的底部需要铺上一层黄沙或琉璃砂,以保持水质清澈。

三、泥鳅的饲料泥鳅以浮游生物和底栖动物为食,对饲料的要求不高。

养殖者可以配制一些简单的饲料,如鱼粉、豆粕、面粉等,但要注意适量,过度投喂会导致泥鳅的生长不良或者水质污染。

此外,养殖者可以适当投喂一些水草或者蔬菜,这样能够丰富泥鳅的饲料。

四、泥鳅的繁殖泥鳅的繁殖主要是靠自然产卵的方式。

养殖户在准备养殖池时,可以埋点适量的水草,这样能够提供产卵的场所,也能够减少卵的损失。

此外,养殖户还可以在泥鳅的养殖池中增加一些其他适宜繁殖的鱼类,这样能够提高泥鳅的自然繁殖率。

一般来说,泥鳅的繁殖温度在18-25摄氏度之间,繁殖期为春季到夏季。

五、病害防治泥鳅对病害的抵抗力相对较弱,养殖户需要做好病害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保持水质的清洁,定期清理池塘的底泥和残饵,防止污染;其次,要注意饲料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变质的饲料;另外,还要注意防止池塘水体的温度过高或过低,避免鱼群因温度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最后,要定期检查鱼群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泥鳅的成本和收益泥鳅的养殖成本较低,主要包括池塘的建设、饲料和疫病防治等方面的费用。

泥鳅的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方法

泥鳅的养殖方法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由于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泥鳅的养殖方法简单易行,可以在家庭、农村甚至城市的小型养殖场进行。

下面将介绍一些泥鳅的养殖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选择养殖场地。

泥鳅适合在水质清澈、水流缓和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库和塘坝等水域进行养殖。

在家庭养殖中,可以选择一个水质优良、水源充足的池塘或者水箱作为养殖场地。

其次,准备养殖设施。

在养殖场地周围搭建围栏,防止泥鳅逃跑或者受到外界捕食者的侵害。

根据养殖场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养殖设施,比如水泥池、塑料桶或者水族箱等。

然后,进行泥鳅的选种和放养。

选择健康、体型匀称的泥鳅种苗放入养殖设施中,注意放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造成泥鳅生长不良。

在放养后,要及时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换水,注意泥鳅的饲料供应。

接着,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植物
性和动物性饲料,比如水草、蚯蚓、小虾等。

在养殖过程中,要根
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合理配置饲料,避免过度喂食或者饥饿。

最后,注意疾病防控和增产技术。

在泥鳅的养殖过程中,要定
期检查泥鳅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避免疫病的传播。

此外,可以采用一些增产技术,比如合理调节水质、增加养殖密度、提高饲料的营养成分等,以提高泥鳅的养殖产量。

总的来说,泥鳅的养殖方法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一定的养殖
技术,就可以在家庭或者小型养殖场进行养殖。

希望以上介绍的泥
鳅养殖方法对您有所帮助,祝您养殖顺利,产量丰收!。

田螺的养殖方法与技术

田螺的养殖方法与技术

田螺的养殖方法与技术
1、水质要求:田螺仅在中性或稍碱性水中生长良好,它们不能在碱性水中生存。

水质指标pH应保持在7.2~7.8之间。

2、投喂原则:田螺的食物主要是浮游植物、藻类、碎肉等,另外还可以投喂少量的家畜垃圾或鱼粮、虫草等天然食物。

投喂量比较正常,每天不能投喂过多。

3、防止病害:要在盐碱条件好的水中饲养田螺,避免病害的发生,及时处理病虫害问题。

一般来说,田螺的病害主要是病毒性和真菌性的病害。

4、繁殖方式:田螺的繁殖方式也相对简单,只要把繁殖成熟的雄螺和雌螺放入到水中,就可以获得大量的幼螺。

每隔一段时间就要给幼螺投喂,适当更换水,可以保证田螺的健康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脏团:在发育过程中再行逆转,鳃在 心耳的后面。
外套膜:包裹整个内脏团,绝大部分为 很薄的皮肤,在露出贝壳后部的部分变 成非常肥厚的叶片状,并且有部分向上 翻转遮盖贝壳的后部(外套叶)。外套 膜边缘平滑,没有任何的附属物。
贝壳:呈卵圆形,薄而脆,无螺旋部。 不能包被全部身体。表面有许多细环纹 和纵纹,内面光滑。贝壳的外表面,有 褐黄色的壳皮覆盖,除去壳皮,则为白 色。
采捕野生泥螺苗 土池半人工育苗 室内人工育苗
目前苗种来源主要依靠采捕野生泥螺苗, 也有部分土池育苗,室内育苗只停留在实 验阶段或小试阶段。
采捕野生泥螺苗
在浙江沿海地区,从3-11月份在滩涂上均 可见到泥螺卵群,但是海洋水文、气象等 环境剧烈变化对泥螺卵群的胚胎发育影响 较大,为此,在采苗前必须进行探苗,找 出有生产价值的贝苗密集区,以便组织人 力集中采捕。
沿海及半咸水水域滩涂均能生活。不同发 育阶段的泥螺,对盐度的适应能力表现出 一定的规律:从浮游幼虫、匍匐幼虫,到 幼螺、成螺,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逐渐增 强,而对高盐度的耐受力逐渐减弱。幼螺 的生存盐度为3.87-41.50,成螺的生存盐 度为1.84-28.80。(幼虫阶段生长最适盐 度为19.61)。
消化系统:口位于身体正前端,头盘和 腹足之间,是一个简单横裂,周围有肌 肉质的口唇。具口腔、嗉囊,胃内具角 质胃板。
呼吸系统:本鳃1个,大,呈三角形。
循环系统:心脏具1个心室1个心耳,横 列在围心腔中,心室在左,心耳在右。
排泄系统:肾脏1个,呈块状,长方形, 位于围心腔附近,鳃的左侧。
生殖系统:雌雄同体,生殖腺又称“两 性腺”,夹杂在肝脏中,位于身体左侧 后部。成熟时呈淡绿色或淡黄色。从组 织切片查看,精巢一般位于两性腺中间 部位,卵巢包围在四周,但也有雌雄生 殖细胞共处一个滤泡腔中的,或雌雄生 殖滤泡混杂分布的。 精卵输出口称“两
浙江北部沿海泥螺的繁殖季节在3月底到 11月底,并有两个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分 别在5-6月和10月。12月初以后,在自然 海区中极难找到卵群。
山东青岛沿海滩涂上的泥螺,5-6月性腺 成熟,6月底开始繁殖,7月最盛,一直延 续到9月。
通常在傍晚或上半夜产卵排精。
在产卵前有交配行为:两个个体相遇, 先相互靠拢,在原地慢慢的旋转,然后 其中一个个体先伸出刺激器刺激另一个 个体的贝壳,另一个也伸出刺激器刺激 对方。与此同时,伸出交接器,互相进 行交配,交配完毕后,两个个体自然分 开。
性孔”,位于身体右侧靠近身体后端。 生殖系统除生殖腺外,还有附属腺体如 缠卵腺(位于身体右侧后部,1个,为圆 形或卵圆形黄色腺体)、交接器官(刺 激器和交接突起,开口于身体右侧近前 端1/3处的雄性孔)。
发生特点
雌雄同体,两性腺成熟时呈淡绿色或淡黄 色,异体受精。性成熟年龄为1龄。
当今在温州称“泥糍”,系其生长在泥涂 中。闽南称“麦螺蛤”,因其盛产于麦熟 季节。在江、浙、沪一带称“黄泥螺”, 因其贝壳为黄绿色,加工腌渍的卤液亦呈 黄色或淡黄色而得名。
课程纲要
泥螺的养殖生物学 泥螺的苗种生产 泥螺的养成生产
泥螺的养殖生物学
分类地位 腹足纲、后鳃亚纲、头楯目、阿地螺科
培养基础饵料:在育苗的前几天引进池水10 -30cm,施尿素0.1-1ppm、过磷酸钙0.25 -0.5ppm、硅酸盐0.1ppm,或施有机肥每亩 100-150公斤,以培养基础饵料(泥油)。 也可投入金藻、角毛藻、小硅藻和扁藻等藻 种,以加快泥油的发生。
2、亲螺的选择、放养及交配产卵
选择春季产卵孵化的泥螺作亲螺,要求 个体壮、无创伤、无碎壳、个体大小均 匀,约200个/kg,生殖腺发育良好的个 体。
至翌年初春,便可用于养成生产。
1、育苗前的准备工作
筑池、翻耕:筑池一般每年8~9月进行。 在风平浪静,底栖硅藻丰富的高潮区滩 涂围筑育苗池,面积每口2-3亩,池深 0.5-0.8米,蓄水能力在0.5米左右,底 质为泥质或泥沙质。池内涂泥翻耕深度 20-30cm。
消毒:塘坝筑成后,在亲螺入池前1个月,纳 水浸泡,每亩用生石灰60-75kg,或用茶籽 饼5-7kg,也可用三唑磷农药20-30ppm (三唑磷还有利于底栖硅藻,即泥油的繁 殖),进行药物消毒。或在阳光下暴晒7-10 天,杀死敌害生物。然后平整涂面(使涂泥 细腻、柔软、平坦)。
刚出膜的面盘幼虫壳长为200.7微米,壳宽 为150微米,出膜后即进行摄食。浮游期一 般为2-8天(与水温及饵料有密切关系)。
眼点出现后下沉进入匍匐幼虫期,后逐 渐变态成幼螺(壳的螺旋部埋入壳内, 壳口日益扩张,鳃腔的位置由原来的近 壳口旁移至心脏后方,厣逐渐变薄。约 在匍匐生活30天后,厣消失。厣的消失, 标志着变态的完成)。
当潮退去后,便可用苗刮顺次在有自然 苗繁殖的滩涂上,将泥螺苗刮入网袋, 使泥浆从网袋漏出。当刮到1/3袋时, 便可将网袋拿到水沟内洗涤,然后将袋 内的苗泥一起倒入筛内,筛去沙粒、碎 壳等杂质,进行大小分类。一般所采集 的泥螺苗有每千克数千粒至数万粒不等, 幼螺规格以5万粒/千克为合适。当幼螺 壳长达到5毫米以上时,便可下滩涂用 手直接捡捉。
生活的底质为泥沙底和软泥底,在沙泥、 沙质底质中亦能生存。在较硬底质中生 活的泥螺,肉质较硬,嗉囊内常含有沙 粒,俗称之“泥精”,食之品质欠佳。 而软泥滩中所产之泥螺,肉质柔软鲜嫩, 品质较好。在风浪小、潮流缓慢的海湾 中尤其密集。
在浮游幼体阶段,主要滤食水体中的浮 游单细胞藻类。
转入底栖生活后,舔食滩面表层的涂泥, 食物主要为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也摄 食一些小型甲壳类和无脊椎动物的卵和 幼体。
一般分布于中、低潮带,以中潮带中、 下区至低潮带上区为最多。潮下带数米 深处也曾发现泥螺,但很少见。随季节 变化及环境条件改变,泥螺有上、下迁 移现象,一般冬季分布潮区较低,多在 低潮线附近及以下,春、夏季则分布潮 区较高,可上移至高潮带下层。
底栖匍匐生活。退潮后在滩涂表面匍匐爬 行,进行摄食。行动缓慢,用头盘掘起泥 沙与身体分泌的粘液混合,包被在身体表 面,酷似一塔凸起的泥沙,起着拟态保护 作用。春、秋季节雨天或天气较冷时多以 头盘挖掘泥沙而潜于泥沙表层1-3cm处, 不易被发现;晴天阳光照射、涂温上升, 则爬出泥层在涂面上摄食。夏季则晚上出 来活动,白天烈日暴晒下极少爬出滩涂表 面。
交配过的1对泥螺,均能产卵。泥螺从交 配到产卵,所需时间为4天左右。一般可 产卵3-4次,一般每次产卵群1个。完成 最后一次产卵后,亲体一般死亡。
[泥螺每年谷雨(4月20日)后始发,立夏 (5月5日或6日)为旺季,芒种(6月5日 或6日)一到就销声匿迹。]
泥螺的精子为鞭毛型。
卵子圆球形,直径约158微米,包被在胶 质膜内(卵室),很多卵室再由三级卵 膜包被形成1个球形的卵群。
泥螺对食物没有选择性,摄食的底栖硅藻的 种类、数量和滩面饵料生物组成基本相同。 泥螺的主要食物成份的变化取决于其生活环 境中饵料的变化。比如,上半年泥螺主要摄 食底栖硅藻,种类多且数量大,生长旺盛期 与自然海区硅藻繁殖盛期相吻合(在泥螺生 长最为迅速的3-6月份,浙江宁波慈溪滩面 的底栖硅藻,以菱形藻属、舟形藻属和卵形 藻属为主);而下半年(尤其到10月份以后), 随着藻类数量的逐渐减少,泥螺的食物以有 机碎屑为主。
刚变态的幼螺壳高600-700微米,除眼 点仍较明显外,其余沿岸半咸水水域的潮 间带滩涂,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 的适应能力较强。
在严寒的冬季(-1.5℃)和炎热的夏季 (33℃)都能很好的生活,但最适生长水 温为15℃-30℃(幼虫阶段生长最适水温 为22℃)。在华南沿海不存在低温问题, 但也要防范高温,如水温超过33℃,48小 时内,成活率只有60%。
在PH4.97-9.57范围内均可生存。
成螺耐干露能力较强,幼螺耐干露能力较 弱,匍匐幼虫的耐干露能力非常弱。经过 干露后死亡时体重消耗率均在70%左右。 春季干露2天不死,4天后存活率达60%, 夏季2天后成活率仅20%。
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和我国厦门以北 沿海。以东海和黄海产量最多。(浙江 舟山:马目泥螺岙山虾;舟山泥螺誉满 南洋各国,以朱家尖、长白泥螺为最, 具有粒大壳薄、肉肥无泥筋、味鲜的特 点)
泥螺Bullacta exarata (Philippi)的养殖
The End
泥螺,古称“吐铁”。据明·万历“温州 府志”记载:“吐铁,名泥螺,俗名泥蛳, 岁时衔以沙,沙黑似铁,至桃花时铁始吐 尽”。也就是说,“吐铁”名称的来历, 是由于泥螺生长在海涂上“吐舌含沙,沙 黑如铁”,每年要到桃花开时,泥螺的 “铁”才吐完,肚内清洁,味就美了。
浙江南部海区的乐清、玉环一带,采集 泥螺苗的季节在元月至3月份;
浙江中部、北部海区的舟山和宁海、慈 溪一带,采苗季节都集中在2-3月份。
这种自然采捕获得苗种受天然资源影响 较大,丰年产量较高,欠收年采捕到的 数量较小。
土池半人工育苗
育苗场,必须选择有亲螺分布的海区。 目前土池育苗生产大多数是秋苗,培育
4、浮游幼虫的培育
由于池内幼虫密度大,饵料生物不足,是当 前土池育苗普遍存在的问题。池内饵料生物 密度,要求在2万-4万个细胞/ml。每隔1-2 天,向池内施尿素0.5-1ppm、过磷酸钙 0.5ppm等营养盐(视水色决定,当水色为黄 绿色,要停止施肥,当水色为棕褐色,要即 时添加海水,改善水质)。
形态特点
成体体长40毫米左右,体宽约15毫米, 呈长方形。
头:具拖鞋状头盘,头盘大而肥厚,无 触角。眼非常退化,埋藏在头盘的皮肤 组织之中,从外表面上看不到。
足:足部非常大,约占身体前部的3/4, 前端向前延伸,直到头盘前缘的下方, 后端膨大,两侧的边缘露在壳的外面 (侧足),并且反折过来遮盖了壳的一 部份。
生长较快,几千至几万粒/kg的幼螺,经2 -3个月养成,可达300粒-500粒/kg,即 可捕捞上市。
自然灾害主要有梅雨季节的淡水影响。 捕食者如弹涂鱼、蟹类、肉食性贝类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