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原因探析

合集下载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

要点二
结构
本研究将分为五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研究 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第二部分为韩国OFDI的发展历 程和现状,包括韩国OFDI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特点。第 三部分为韩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包括韩国对外 贸易的历史演变、现状以及特点。第四部分为韩国OFDI与 对外贸易的关系,包括OFDI对出口、进口以及贸易平衡的 影响。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 的研究方向。
02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概况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1950年代至1970年代 初期:初始阶段,政府 主导型投资。
1970年代中期至1980 年代:扩大投资规模, 以制造业为主导。
1990年代至2000年初 :多元化投资,服务业 和新兴产业逐渐成为投 资重点。
2000年代至今:全球化 战略,韩国企业开始跨 国并购和绿地投资。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 存在密切联系。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的增加也促 进了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因 为这些投资可以带动韩国国内 生产设备的出口。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关系
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联 系。
韩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生产所需的部分原材料和零部 件需要从国内进口,因此增加了韩国进口贸易的规 模。
研究不足与展望
01 02 03 04
研究样本数量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统计误差。
未充分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差异对韩国海外直接 投资和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
对韩国海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深层次原因和机制仍需进一步 探讨和研究。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到韩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双边或多边贸易 协定对两国经贸关系的影响等方面。
品等。

儒家文化对韩国贸易的影响探析(一)

儒家文化对韩国贸易的影响探析(一)

儒家文化对韩国贸易的影响探析(一)摘要:韩国原是一个资源匮乏、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

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一跃成为新兴工业国家并开始向发达国家迈进。

这种“江汉奇迹”离不开机遇,也离不开韩国的各项政策措施。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贸易立国”就是其经济腾飞的钥匙,通过探讨儒家文化与韩国贸易立国政策的关系,借以总结经验,从中找出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有益的东西。

关键词:儒家文化;贸易立国;韩国经济一、韩国的儒家文化文化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20世纪六七十年代韩国经济突然崛起时,以韩国为代表的东亚现代化模式开始引起西方的广泛关注。

孔子在公元前500年创立了儒家学说,而韩国则是一个典型的以儒教文化为根基的国家,儒家文化传统在韩国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并充分发掘和利用其文化资源,发展了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

韩国学者金日坤认为,日本、韩国经济现代化成功的根源,在于具有历史稳定性的儒家文化,使当今的日本和韩国保持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传统与秩序。

归结起来,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支撑韩国现代化的儒教文化,有以下几点与西方文化截然不同:(1)儒教提倡尊敬思想,它直接促成劳动者的勤奋、诚实;(2)儒教的节欲思想,促成人民勤俭节约的传统,对于保持居民高储蓄率、保证建设的大量投资极为有利;(3)儒教提倡修己治人和尊重学问,它使韩国极端重视教育和对教育进行资本投入;(4)儒教讲究君臣父子的社会伦理,士农工商的传统秩序,这对政府权威的树立及社会秩序、企业秩序的形成大有益处;(5)儒教讲究的和谐与共同体精神,有利于社会互助和实现较为平等的社会分配等等,这些支撑韩国现代化的东方文化因素,无疑与西方文化有着极大区别。

二、韩国的“贸易立国”政策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贸易立国是1961年朴正熙上台后韩国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提出的。

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实现国民经济的自立。

贸易立国的实质是实施“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战略,经济发展的侧重点从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

韩国反倾销措施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分析

韩国反倾销措施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分析

韩国反倾销措施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分析1. 引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其中涉及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之一就是“倾销(dumping)”问题。

倾销是指出口国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特定产品,导致本国同类产品价格下降、市场份额减小、企业利润减少的情况。

面对倾销问题,各国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反击,韩国也不例外。

本文将着重探讨韩国反倾销措施对中韩贸易的影响,并对此提出一些尝试分析和解决方案。

2. 韩国反倾销措施简介韩国自2010年起开始实施反倾销措施,委托韩国国际贸易委员会(Korea Trade Commission,简称KTC)对倾销行为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针对倾销行为施加惩罚性关税和限制性措施。

KTC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主要的措施是对涉嫌倾销的进口产品进行定量分析,评估其是否对韩国本土产业构成了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向贸易部提出关税和非关税惩罚性措施建议。

另外,也可以向WTO提出争议解决申请。

3. 中韩贸易的现状中韩两国之间的贸易总额逐年增长,截至2019年,中韩两国海关总贸易额为3052亿美元。

其中,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占比为23.2%,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比为15.1%。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韩国的出口额主要集中在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石油化工等领域;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主要集中在汽车、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等领域。

4. 韩国反倾销措施对中韩贸易的影响韩国的反倾销措施往往会针对一些重要领域的产品,如钢铁、塑料等领域,针对这些领域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惩罚性措施,这对中国企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具体来说,韩国反倾销措施对中韩贸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1 关税和限制性措施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上涨韩国反倾销措施实施后,倾销企业将面临额外的财务负担,进口产品的价格相应上涨,从而影响了进口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4.2 中国企业通过变换进口国去规避反倾销措施一些中国企业在面临韩国反倾销措施时,会通过变换进口国的方式规避措施,例如,通过越南、菲律宾等第三国进行产品销售,使得韩国的反倾销措施难以生效。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简版范文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简版范文

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分析引言中韩两国是亚洲地区两个重要的经济体,在农产品贸易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形势进行详细分析,包括贸易量、贸易结构、贸易模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与挑战等方面。

贸易量及趋势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量近年来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

根据数据显示,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额在过去十年里持续增长,在2019年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其中,中国是韩国农产品重要的进口市场,而韩国则是中国农产品重要的出口市场。

贸易结构分析中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中国的角度来看,中国主要向韩国出口水果、蔬菜、畜禽肉类等农产品,而韩国主要向中国出口海产品、食品添加剂等农产品。

这种互补的贸易结构使得两国在农产品领域互利互惠。

贸易模式分析中韩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中采取了多种贸易模式。

除了传统的两国企业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外,还有一些新兴的贸易模式出现,跨境电商平台的兴起给农产品贸易带来了便利。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中韩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与挑战。

双方在贸易规模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中国对韩国的农产品进口规模远大于韩国对中国的农产品进口规模。

双方在贸易平衡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与调整。

质量安全和标准问题也是两国农产品贸易中的重要挑战。

建议和展望为了进一步促进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我们建议双方加强贸易合作,扩大贸易规模,并致力于打造更加平衡的贸易体系。

加强质量安全和标准的合作与沟通,确保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通过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的全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韩两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合作潜力和发展机遇。

双方应充分利用各种贸易模式,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的繁荣与发展。

以上就是对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形势的分析,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谢谢阅读!。

中韩贸易的发展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分析

中韩贸易的发展分析作者:张悦来源:《中国经贸》2011年第08期摘要:近几年,我国一直保持着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2007年还跃升为韩国第一大进口国,因此,中韩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简要分析了中韩贸易发展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中韩贸易;发展现状,贸易摩擦一、中韩贸易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1中韩贸易现状(1)双边贸易额迅猛增长自中韩建交以来,两国间贸易取得了稳定而快速的发展。

根据WTO统计数据,自1997年至今,除1998年因亚洲金融危机导致中韩双边贸易额减少外,其余年份两国贸易额都有所增加。

(2)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首先是机电产品跃升为我国对韩国出口的第一大商品;第二是纺织原料及制品的出口地位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三是我国对韩国出口的钢铁持续增长,并超过了从韩国的进口。

这说明中韩两国钢铁产业的差距在逐渐缩小。

可以看出,我国对韩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在不断从原料型向制成品方面转化,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方向提升。

2中韩贸易迅速发展的积极因素分析中韩经济关系的迅速发展,是诸多有利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总体来说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在经济贸易上存在互补性。

(1)政治上,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联系的加强、东北亚局势的缓和为中韩经济关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经济上,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中韩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两国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外在机遇和内在动力。

中韩经济较强的互补性也是中韩经济关系迅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2)区域优势导致贸易发展。

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中国市场;同时,由于双边贸易发展迅速,产业结构互补,韩国对中国投资步伐加快,投资地区从沿海向内地延伸,也加速了双边贸易发展。

二、中韩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随着中韩贸易基数越来越大,发展渐趋成熟,其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运作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运作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运作
韩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包括多个方面,主要目的是保护国内产业和确保安全性。

以下
是一些常见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及其运作:
1. 认证和标准:韩国对进口产品设置了严格的认证和标准要求,以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进口商需要符合相关标准并获得相应的认证,如ISO认证、产品符合性认证等。

2. 检验和检疫:韩国对进口产品进行检验和检疫,以确保其符合国家质量和安全要求。

进口商需在进口前提供必要的文件和证明,如货物出口前的卫生和植物检疫证书。

3. 技术许可和专利要求:韩国对一些特定领域的产品实行技术许可和专利要求,以保
护国内产业和知识产权。

进口商需取得相关许可或授权才能进口该类产品。

4. 优惠税率:韩国对一些特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征收较低的关税或免征关税,以鼓励其
进口和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进口商需符合相关条件才能享受优惠税率。

5. 限制和禁止进口:韩国对一些领域的进口实施限制或禁止,如军事装备、高性能计
算机等。

进口商需符合相关要求才能进口这些产品。

运作方面,韩国设立了相关部门和机构负责执行技术性贸易措施,如韩国认证认可院(Korea Accreditation Board, KAB)、韩国国家技术标准院(Korea Agency for Technology and Standards, KATS)等。

这些机构负责审核和认证进口商的申请,监督
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并确保进口商品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

同时,韩国还与其他国
家和国际组织合作,共享技术信息和经验,以提高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效果和透明度。

论中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论中韩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摘要 (2)Abstract (3)引言 (4)一、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 (4)1.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 (4)2.两国投资的发展情况 (4)二、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 (5)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5)2.地理邻接性 (5)3.产业的互补性和新的国际分工格局 (6)三、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 (7)1.两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 (7)2.制造业空洞化论 (7)3.韩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 (8)四、中韩FTA的阻碍因素和促进方案 (8)1.中韩FTA的阻碍因素 (8)2.中韩FTA的促进方案 (10)五、结论 (10)参考文献 (12)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

从近十年来看,中韩两国之间的关系变成了最大的贸易对象国,又是最大的投资对象国。

关于经济合作方面来看,现在这样的现象会越来越强。

中韩经贸合作上引人注目的领域是摸索建立中韩FTA,这将会成为巩固两国之间互补性经济合作的最好的合作框架。

本文深入探讨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并分析中韩FTA的可能性。

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中韩经贸合作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中韩两国贸易的发展情况及两国的投资发展情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韩经贸合作的主要动力;第三部分总结了韩国对中韩经贸合作前景的忧虑,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做了预测;第四部分叙述了中韩FTA的意义和可能性,提出中韩FTA的促进方案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韩经贸合作;发展现状;中韩FTA;前景Abstract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fast, healthy China,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achieved many important results. From the last ten year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became the largest trading partner, and is the largest investment destination. On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this phenomenon will be more and more strong.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attract sb.'s attention on the field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 South Korea FTA, it will become the best framework for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o consolidate the complementary economic cooper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spects of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nd analyzing the possibility of China Korea FTA.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he cooperation, analyzes the investment development of bilateral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and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main power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the third part summarizes the South Korea on the prospect of China South Kore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concerns, the Sino Korean economic cooperation prospects the fourth part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edictio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China Korea FTA, put forward China Korea FTA promotion program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hina South Korea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outh Korea; development status; FTA; Prospect引言韩国和中国的正式经济合作是从1992年8月两国建交正常化以后开始的。

中韩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何振洁

中韩贸易发展问题研究 何振洁

目录一、中韩双方贸易现状 (1)(一)中韩双方贸易进出口现状 (1)(二)中韩贸易结构现状 (2)二、中韩双方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2)(一)贸易增长乏力直至为负 (2)(二)贸易不平衡趋势渐大 (3)(三)韩国对华投资出现“缩水” (3)(四)知识产权保护 (3)三、中韩贸易问题产生的原因 (4)(一)亚洲金融危机 (4)(二)进出口商品结构差异 (4)(三)韩国在华投资特征 (5)四、中韩贸易发展对策 (6)(一)战略合作推动贸易发展 (6)(二)进行制度性贸易合作 (7)(三)建立自由贸易区 (7)(四)加快商品结构的调整 (8)(五)发展技术贸易 (9)(六)推动投资领域合作进程 (9)(七)加强双边磋商,妥善解决贸易争端 (9)(八)抓住机会,激流勇进 (10)参考文献 (12)一、中韩双方贸易现状自1992年正式建交以来,由于中韩两国具有文化相似和地理相近等原因,中韩双边贸易发展迅速,贸易关系发展越来越紧密。

中韩两国的政治首脑都积极投身于改善中韩双边贸易环境,中韩贸易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韩经贸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为1979年至1991年。

中韩两国仅仅维持着10亿美元左右的贸易额,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产品也仅限于黑白电视、纤维类产品,中国向韩国出口原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

第二阶段为1992年至1997年。

中韩两国在1992年签署并发表《中韩两国建交联合公报》,并先后签订《中韩政府贸易协定》、《中韩投资保护协定》、《中韩科学技术合作协定》,从此中韩贸易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为1997年至2008年。

随着1998年韩国时任总统金大中的访华,双边的贸易合作有了更多实质性的进展,中韩两国确定了“着眼未来,建立面向21世纪的中韩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中韩双边贸易伙伴关系。

2002年GDP为11587亿美元,居世界第5位。

市场容量大,现有13亿人口,人均GDP已达1000美元;经济发展快,发展潜力大,机会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ECHNOLOGYANDMARKETVol.19No.4,2012

韩国建国之初,经济十分混乱落后。这一时期经济趋于保守,主要实施的是进口替代的政策。而到了60年代以后,韩国才正式确立了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贸易政策,随后经历的各种贸易政策的改变主要都是以出口为导向为基本路线而做的部分调整。本文主要介绍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并探究各个阶段实施各项贸易政策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希望能够给我国经济转型提供些许借鉴。1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综述1.150年代的进口替代内向型战略这一时期,韩国的贸易基本上是对美国的双边贸易,主要实行的是以高关税壁垒和严格的进口限额而实现非耐用消费品和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策略。该策略在当时具有明显的保护性色彩。这样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内向型的进口替代策略虽然使得国内一些企业获得了保护,但这些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等严重依赖外国企业,国内购买力低下,出口不振最终导致进口大量增加,赤字扩大。因此,进口替代内向型的经济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造成了很多经济问题。为了改善当时的经济状况,60年代初特别是朴正熙军人政府上台始,韩国经济政策经历了进口替代内向型经济到出口导向外向型经济政策的转变。1.260年代至今的出口导向外向型政策1.2.1朴正熙时期的贸易政策(1961~1979年):出口增长第一的理念朴正熙时期,制订了四个五年计划。针对韩国60年代初的经济现状,确立了贸易立国、出口第一的方针。以下根据韩国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分水岭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描述:①1961 ̄1967年入关前的贸易政策。这一时期主要是韩国实施第一、二个五年计划的阶段,韩国正式确立了“贸易立国”、“经济增长第一”、“输出立国”的策略,其实质就是发展“出口导向型”外贸发展策略。②1967年入关至1979年的贸易政策。入关之前,韩国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致力于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入关之后,在坚持贸易立国的基础上,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关于大力发展重化工业的策略,也预示着韩国要经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转变。1.2.2全斗焕时期的贸易政策(1980~1988年):大力改善出口结构由于韩国一味的追求出口高增长,经济的发展已经趋于畸形。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薄弱,资本、技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严重依赖国外;侧重于发展出口加工区、重化工业导致国内经济比例失调,国内市场萎缩等等。政局的不稳、经济的恶化是的韩国急于寻求经济发展的转机。全斗焕总统时期,注重改善出口结构,不再一味追求出口贸易额的单一增长,逐步转变为以民间为主导、鼓励市场竞争机制,力争实现经济的稳定化、效率化和开放化。这一时期,逐步改变出口商品结构,实现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这一阶段,出口贸易额继续增长,1981年出口贸易额为212.5亿美元,进口为261.3亿美元;而到了1986年出口贸易增长到了347.1亿美元,进口贸易额为315.8亿,并首次实现了贸易顺差。1.2.3卢泰愚时期及以后的贸易政策(1989年至今):政府主导性相对弱化90年代初,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竞争惨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资本利率提高、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升等因素存在,韩国出现了明显的经济下滑。表现在贸易上是连续出现贸易黑字。为改变这种状况,韩国主要是继续强调出口贸易,但是重点转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进口自由化范围,改善国际收支。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企业,出口商品逐步由资本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产品。2008年韩国出口额达4220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3.6%,进口为4533亿美元,是世界第11大贸易国。2韩国贸易政策演变特点及原因探析

综上所述,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大致可以概括为进口替代时期,出口增长立国时期,进口自由化时期和出口创汇时期四个阶段。根据国际贸易理论,国家制定并实施贸易政策的目的是能够极大的获得贸易利,增加本国经济福利,改善贸易收支。事实证明,韩国在各个阶段所实行的贸易政策效果是明显的,在一定时期是有效的。韩国每一阶段贸易政策的演变的背后都隐藏着理论的和现实的根据和原由。2.1出口立国阶段———出口贸易额增长

朴正熙总统上任之后,韩国确定了出口导向经济模式。50年代是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美国对国内劳动密集型进口市场是开放的,并且这一时期美国采取的是牺牲部分经济利益的政策。韩国主要利用西方国家不断转移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国际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量增强的机遇,主动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面向国际市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说,“汉江奇迹”的成功与美国这一时期倡导的贸易秩序有很大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此时韩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部分出口到美国市场。因此,特定的国际经济关系和韩国适时抓住机遇造就了韩国出口导向经济发展的成功。另外,在出口导向发展初期,韩国经济基础薄弱,进口仍然受到严格限制。(下转第256页)

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及原因探析章传利,何森(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合肥230601)摘要:韩国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国家,韩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的演变,创造了“汉江奇迹”。简要回顾了韩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贸易政策的演变,并试图用相关理论分析其各个阶段所实施的贸易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相关借鉴。关键词:贸易政策;贸易依存度;政府主导doi:10.3969/j.issn.1006-8554.2012.04.174

专题研究

254TECHNOLOGYANDMARKET

Vol.19No.4,2012

(上接第254页)2.2出口富国阶段———出口导向工业化70年代以后,美、日等发达国家处于黄金发展阶段末期。此时,日本处于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的重要时期,欧盟自由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东亚其他国家经济得到发展,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和优惠的引资政策给韩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输出构成压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大力出口加工工业,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输往美国,而美国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市场规模有限,韩国就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轻工业产品出口规模增长潜力减弱。韩国单纯依靠出口的增长模式受到了极大地制约,表现在韩国在90年代初期,国际贸易收支严重恶化,贸易赤字加大。因此,单纯依靠出口增长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了。2.3出口强国阶段———政府主导弱化阶段出口导向战略能够带来先进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机械设备,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带动产业发展等优点。但是,也会有容易对外形成依附,不会带来预期的经济结构优化和易受出口市场的制约等缺点。亚洲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摩擦频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家间贸易竞争加剧。世界区域化经济发展突出,世界分工进一步细化。东盟地位的增强,中国经济地位的逐步崛起,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工业化的加快都给韩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压力。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性措施的更加严厉更具有隐蔽性,加大了贸易摩擦发生的可能性。严峻的周边形势和韩国本身国土资源的有限性,促使其不断完善贸易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强调出口创汇,发展区域贸易,增强贸易自由化程度。金大中时期已经认识到,一味的政府主导式的经济发展不适应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逐步强调民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弱化政府主导作用。承接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加大技术、知识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总之,韩国贸易政策的演变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变化而不断调整的,是在不同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背景下采取的适时的贸易政策调整。当然,韩国经济取得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优秀的人力资本。参考文献:[1]孙鲁军,张旺.韩国: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M].武汉出版

社,1994.[2]廖炳才.韩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M].东方出版社,1994.[3]韩立民,吴刚.战后韩国经济与中韩经贸关系[M].青岛海洋

大学出版社,1995.[4]刘信一.韩国经济发展中的对外贸易[J].中国工业经济,2006(7).[5]宋魁.论韩国的贸易立国及其发展[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7(4).[6]卫迎春.韩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政策变迁及其对我国的启

示[J].国际贸易问题,2007(7).[7]刘卫.韩国经济腾飞时期的贸易与贸易政策[M].中国外资,

2008(12).[8]石风光.韩国“入关”前后产业、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其对我国

的启示[J].2002.[9]李长青.韩国入关期间的贸易政策[J].环球经济,2001(7).

对就业岗位、收入要求预期较高,一般不愿意从事苦、脏、累的工种,而且把求职范围限定在自家附近,这些使失地农民就业之路变得狭窄。传统农民依恋土地,留恋从事第一产业。有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知识较低的劳动力对土地有依恋之情。2.3社会经济发展因素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劳动力市场不统一,许多城市现行的就业政策一直是为解决城市失业人员而设计的,而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保障没有给予必要的重视。另外,目前城市居民的就业形势就已比较紧张,仅国企改革就产生了大批下岗失业人员和富余职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城市青年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使得城镇的工作岗位没有足够的余地吸纳失地农民就业。3解决失地农民就业困难的政策建议3.1制度保障方面1)完善征地制度,建立就地就业和安置就业并举机制。改革和规范征地制度,研究制定更加科学、公平、公正的征地补偿标准,建立市场化的征地安置机制,在安置失地农民就业中确立“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实行征地和农民劳动力安置同步进行,是促进失地农民顺利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保证。可以考虑在征用农民土地时,为失地农民的就业、创业提供一定的非农用地,用以构建城镇服务业产业链和大力引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产生更多的就业岗位。2)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就业新机制。城市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民户籍的转换,在失地农民身份变化的同时,要扩大失地农民的就业渠道,必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就业机制,拓展城乡一体化就业:一要建立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实现城乡劳动力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公平公正;二要建立统一的就业后勤服务机构,为失地农民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他们就业提供各种良好服务。3)确立失地农民“就业优先”的政策环境,实施保护性就业措施。在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土地产权尚未明晰的情况下,通过明确政策导向,制定政策措施促使失地农民转移到非农产业或得到城市提供的非农就业机会。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创造的大量就业机会,优先录用、安排因城市建设扩张而失去土地的农民。另一方面,可以发挥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的功能,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保障金。保障金专项用于失地农民职业技术培训费用的补贴,用于奖励、补贴安排失地农民就业的工作单位,有偿扶持失地农民集体就业、个体经营,适当补助失地农民劳动就业工作经费开支。3.2劳动培训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