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二战后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全球化,各个国家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紧密,其中中日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中日关系经历着从敌对到友好的历程,尽管曾经遭遇过波折,但两国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关系也逐渐回暖。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中日关系的发展过程做一回顾。
一、封建时期的贸易交往早在16世纪,明朝与日本就开始进行贸易,由于双方的贸易需求,中日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逐渐增多。
虽然当时的贸易往来需由德川幕府中转,但对中日之间文化的交流和相互了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为日本的文化变革和“开国”奠定了基础。
二、现代的中日关系19世纪末,中国历经太平天国战争、洋务运动以及戊戌变法,已经开始接受现代化的观念,而此时的日本却已经成为了世界的大国之一。
在这个背景下,中日两国开始有更多的接触。
1902年10月,中日签订了《日中修好条约》。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两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淞沪会战及中日甲午战争之后,两国的关系降至冰点。
三、中日战争与关系转型日本进攻中国,占领上海和南京,使得中日关系出现了更大的矛盾。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的序幕,开始占领全国大片土地。
直到1945年,日本才在二战中投降,这场战争让中日两国的关系彻底地恶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日两国因政治意识形态的不同,关系陷入了新的困境。
在此期间,中日两国除了保持必要的文化、商贸等层面的交流,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相互疏离。
四、中国政策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展示了不断崛起的姿态,贸易和工业等方面也大幅发展,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投资者。
中国同其它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调整了与日本形成的经济联系。
1972年,中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大幅缓和了两国关系。
1978年,中国启动了对外开放的征程,此举为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两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不断深化,尽管曾经有类似“东海之争”的争端发生,但中日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逐渐加强。
中日外交发展史

• 1972年9月25日,田中角荣首相访华,29日,中
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
• 1978年8月12日,《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订。
10月22日,邓小平副总理访日,23日,中日交换 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
18
• 1996年7月起,日本右翼团体成员连续四次登上钓鱼岛,
引发中日钓鱼岛风波。
24近年来由于日本政府及右翼势力不能正视和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历史不断在领土主权安全等方面对华采取挑衅行为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致使中日关系遇到了两国复交以来最为困难的时期
制作者:三组 主讲人:杨福凯 1
目录
• • • • 一、中日外交发展史概述 二、中日甲午战争 三、战后中日关系 四、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从隋朝到唐朝 初期,日本对华遣 使时多为政治目的, 而且带着一种骄傲 态度,甚至是傲 慢。” ------北京大学中国 古代史研究中心教 授王小甫
5
白江口战役
这时朝鲜半岛的形势发生突变。新罗与百济都是中国的藩 属国,但百济却联合小国屡侵新罗。新罗向唐求援,唐高宗于 公元660年出兵伐百济援新罗。唐军十三万人渡海进讨,破百济。 朝鲜半岛三国之间的斗争必然影响到日本的外交政策。百 济是日本的关系国,一旦破灭对日本不利。百济向日本乞援, 日本既感受唐与新罗联军的威胁,仍决定派军到朝鲜半岛救百 济。于是形成高句丽、百济、日本的联合,对抗唐与新罗盟军 的局面,而暴发了白江口的海战。
宣布两国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
系”。
19
•2000年10月12日,朱镕基
•2002年4月2日至9日,李鹏委员长对日本进行正式 友好访问,并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共同出席纪念 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国文化年”、“日本文 化年”开幕式。
中日关系历史

中日关系发展史国家介绍:中国:中国为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中国是国际社会的中流砥柱,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世界第二大进口国,拥有最多外汇储备;亦是世界上经济成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不过中国的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也不平衡。
日本:日本国是位于亚洲大陆东岸外的太平洋岛国。
西、北隔东海、黄海、日本海、鄂霍次克海与中国、朝鲜、韩国、俄罗斯相望,东濒太平洋。
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3900多个小岛组成,为单一民族国家,实行君主立宪政体,被称为“日出之国”。
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末期起一直是世界公认的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强国,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第三,同时也是当今世界第四大出口国与第四大进口国。
日本属于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四万美元稳居世界前列,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日两国同为亚洲大国,中日关系影响着亚洲的稳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
中日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关系之一。
古代日本长期以中国为师,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强大起来,屡次侵略中国。
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不仅不思悔改,而且竭力掩盖侵略的罪行,美化侵略战争,给两国关系蒙上阴影。
考点链接一、日本发展史(一)日本发展史上的三次飞跃:1大化改新:向中国隋唐学习,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2)明治维新:向欧美学习,使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危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3二战后:(20世纪50—70年代)日本经济持续高速发展,70年代初,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二)日本国别史1.646年,日本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2.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将军掌握实权,1868年幕府统治被推翻;1868年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向帝国主义过渡,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获取大量的侵华利益。
中日关系分析

4、日美安全合作问题也是其中之一。日美强化安全 合作的新体制就位后,对我国造成相对威胁。中国 至今通过各种法律多次表明严重关切和有关立场。
5在小泉任日本首相期间内连续五年参拜靖国神社,引起了 世界各国的强烈的反对。也同时伤害中国人民感情,已成 为导致当前中日关系僵冷的最直接原因.
6、日本遗弃在华北的化学武器问题,日本再侵华期间,违 反国际公约,使用化学武器,造成中国军民中毒身亡。日 军战败后将大量化学武器就地掩埋遗弃。到目前为止,在 中国的十几个省市发现大量化学武器。对我国人民的生命 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政府提出交 涉,要求日本政府解决这一问题。目前,两国政府有关部 门就如何尽快销毁日本遗弃化学武器的具体事宜进行磋商。
第二,努力扩大中日两国战略利益的交汇点。
中日两国都处于国家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中国正在由地 区性政治大国向经济大国迈进,日本则正在从经济大国走 向政治大国。由经济大国走向政治大国,都需要有一个好 的周边环境,都必须保持和平发展的心态,都必须在世界 政治和区域国际政治中肩负责任。总之,在达成各自战略 目标方面,双方关系尤其具有“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 性质。
我认为日本是中国的重要的邻国,中国在召开的十七大明 确指出对日政策,总方针。近两年来的两国关系受到狭隘 民族主义的情绪的干扰。出现一些波折,使双方都没有从 中得到任何好处。风波之后,双方都更加清醒认识到,友 好相处是唯一正确选择,两国关系应该搞好,不应该搞坏。 中日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地发展,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对 亚洲和世界有利和共识,就有动力,两国关系相向而行, 克服困难,使其出现新的良好发展势头。
2、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最明显的标志就
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这对于 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两国间最大的政治障碍是历 史问题,正如一位学者所说,两国之间的战争虽然早已结束,但是 这份沉重的历史遗产却一代又一代传了下来,长期的战争状态粉碎 了中日两个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相互师从、相互仰慕的美好感情与 和平氛围,民族情绪开始发生历史逆转。这种逆转对后来中日关系 造成的影响,其程度之深刻,时间之持久,范围之广泛,无论怎样 估计也不为过分。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

浅谈中日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和未来发展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也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因此,对于两个有重大影响的国家,其之间的关系对于世界来讲都是很受关注的,不管是树敌还是友好相处,对两国以及世界来讲,都是有着很大的关联。
中日关系集中体现和浓缩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它既是邻国关系,又是大国关系;既是“东西”关系,又是“南北”关系;既有历史上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又有现实中依存和竞争的双重关系。
对于有着这样关系的中日两国来讲,正确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提到中国关系史,周恩来总理当年曾用十个字说明中日关系历史,即“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两千年友好”使中日长期和平,并共同发展。
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云集长安,又有鉴真和尚东渡日本。
“五十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停滞不前。
日本“明治维新”后,在其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持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膨胀,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耻辱。
几十年后的侵华战争,在中国人民未愈的伤口上,日本军国主义又犯下滔天罪行。
虽然,在中日关系上存在着五十年对立的可耻历史,可是,对于中日关系来讲,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而对于中日关系的现状来讲,在整个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而日本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两国现在都处于向更高的国际地位、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影响很大,而且两国都处于亚洲,又是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中日关系存在着两方面的联系,首先就是不断发展的两国的经贸关系,在整个中日关系中,经济合作占有中心地位,中日两国分别互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之一;其次就是陷入迟滞的中日政治关系,这一点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几年中日之间一直没实现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的互访,而这对于两个近在咫尺的国家来说是不正常的。
浅论近代以来日本的崛起、复兴及其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影响

说, 日本的对外思想观念是以本国堀起成为新兴大国为 目标 , 以对 辅
东亚大陆的征服为手段。 源自二、 二战后 日本的复兴之路 对 日本而言 , 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改变世界秩序建立 自身霸权 的构想的实践。但 日本的战败和战争的残酷性 日本国 内清醒 的政治 家认识到 日本重新崛起 的希望不在于重拾军 国主义道路, 而在于走一 条 适 应 世 界 政 治 文 明 发 展 潮 流 的 新 路 子 。0 在2 0世纪 5 、 0年代 日本主要采取经济外交方式 , 06 与美 国主导 的西方资本主义盟国加强交流和经贸往来为国家复兴做准备 ;从 7 O
关键 词 E本 崛起 l 复兴 对 外扩 张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0 90 9(090 .2 一l 10.522 0)323O
发 展 国 力 才 能 够 成 为 资 本 主 义 世 界 的 新 兴 强 国 , 而 称 霸 亚 洲 。 以 进 可
中 图分 类号 : 4 K
L g l y t m n o i y e a s e A dS ce S t
{占 l 缸金 ; J I
29( ) 0.下 03
浅论近代 以来 日本 的崛起
复兴及 其对 当代 中国发展 的影 响
江海洋
摘 要 自明治 维新 以来 E本 通过 军事 扩张 和 文化 思想 的准备 实现 了国 家的崛起 。 战后 , l 二 日本 通过 经 济 大国路 线 实现 了 复兴 。本 文 简要 的论 述 了 日本 的崛 起 、 复兴 及其对 当代 中国发展 的影响 。
一
、
近 代 日本 的 崛 起
( ) 一 明治维新—— 日本的近代化 建国 对 日本而言 ,黑船事件” “ 和随之而来 的一系列条约成 为了其近代 历史的重大转折点。在 1 6 8 8年 , 以明治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开始颁布 系列改革措施——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为了改变 日本落后于世界的状况进而跻身世界强国的 目标, 在改造封建国家的同时向西方派遣考察团。 维新派元老们参照 这些考察报告, 出了“ 提 殖产兴业” “ 明开化” 富国强兵” 、文 和“ 三大政 策作为 日本近代化建 国的指导方针 。 “ 殖产兴业” 指的是明治 政府运用 国家政权 的力量, 以各种政策为 杠杆, 用国库资金加速资本原始积累 , 大力扶植 日本财阀资本主义的
中日关系

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国 力迅速强盛。与此同时,日本统治阶级就开始积极 筹划对外扩张并确定了具体步骤,这就是: 第一步征服台湾; 第二步占领朝鲜; 第三步控制满蒙: 第四步侵略中国内地; 第五步称霸全世界;核心是侵华。 至此,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形成了以侵略中国为主要 内容的“大陆政策”。很快,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 日本精心策动了中日甲午战争。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同是
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者进行 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国的历史 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 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 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 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依据日本的和 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不拥有集体自 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大国必须有强大 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军事力量正在设法 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 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
2.对历史问题的认识要取得邻国的真正谅解
同是二战的战败国德国现在仍在对二战中的受害
者进行赔偿,而日本至今仍未对它奴役、侵略邻 国的历史做出彻底的清算和赔偿。 3.受到发展军事力量的限制 战后的日本国宪法载明:“日本国忠心谋求基于 正义与秩序的国际和平,永远放弃作为国家主权 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作为解决国际 争端的手段。” 依据日本的和平宪法,日本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不拥有集体自卫权和对外行使战争的权力。政治 大国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日本为发展 军事力量正在设法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但是真 正修改和平宪法则要假以时日,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做到的。
中日历史关系

一、日本发展简史及启示1、古代日本:向中国隋唐学习,进行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2、近代日本:向欧美学习,进行了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最强大的封建军事帝国主义国家。
3、现代日本: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会,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并且重视培养人才,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强国。
4、日本的成功对我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何训示?要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坚持改革开放,国家才能强大进来;要倡导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外国先进科技;发展经济的时候要保持社会的稳定。
二、中日关系(一)古代的中日关系:古代中日之间的友好交往源远流长。
(1)两汉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政治交往: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使译通与汉”;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奉贡朝贺”,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后来,日本又“谴使奉献”。
经济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
(2)唐朝与日本的交往:全方位的交往:互谴使节;仿照唐制;学习建筑;教授儒学;贸易往来;人物:日本的吉备真备和中国高僧鉴真。
(3)宋元时期与日本的往来:南宋和日本交往频繁;元代海船直通日本。
(4)明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对抗与友好并存):①日本一些浪人和武士勾结中国沿海奸商形成倭寇,民族英雄戚继光和俞大猷英勇抗倭;②1592和1597年,日本丰臣秀吉两次派兵攻打朝鲜,中国明朝先后派李如松和邓子龙入朝抗击日本侵略军;③明朝中期,中日贸易往来成为双方关系重要纽带;后期,因倭寇的骚扰,明政府实行海禁,影响了中日贸易的正常发展;(5)清朝时期与日本的交往: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中日交往基本断绝;晚清时期,中国以黄兴、蔡元培、陈独秀等为代表留日学生,有利于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和革命思想的传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二战后中国与日本的关系
在新旧世纪转换之际,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回望历史,日本的近半个多世纪野蛮侵略中国。
二战后,日本怀着反省和抱歉的态度,表示理解和尊重受害国的民众感情.经过领导人和各界有识之市的努力,中日两国于1972年实现了邦交正常化,重新确立友好关。
当前中日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历史认识问题和台湾问题。
如何认识与处理这两个问题,将成为左右今后一个相当时期之内中日关系发展快慢的关键。
而且中日关系逐步从局部矛盾转化为现实的、多方面的磨擦。
日本没有正确的认识历史问题,对教科书的修改也让人不能接受,日本在历史问题上越走越远;日本始终有一部分人不敢正视侵略中国的那段不光彩历史,甚至有人公然为侵略历史表示怀疑。
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和破坏了两国关系的健康发展;以及领土磨擦,主要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不断制造事端,把问题上升到军事、战略层面磨檫;还有防卫磨檫,90年代初期日本制造“中国威胁论”,其目的是离间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并为其扩军找借口,在台湾问题
上日本也在暗中采取行动支持“台独”。
这已成为阻滞中日关系健康良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今天,中日关系在激化,是中日经济地位的变化的原因,也是日本自身做法欠考虑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中日关系的发展到现在遇到较大阻力,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纳如下:
首先国际形势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美国作为惟一超级大国向世界施加霸权,日本在美国的东亚战略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形成了有利于日本处于攻势而我处于守势的外在条件。
中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原以为通过援助我国改革开放会促使我国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现在看来这个目标很可能已经落空。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其次我国经济连年高速发展,社会发展总体态势良好,令日本人感到意外,心理不平衡。
一位前日本驻华大使讲了一句心里话:“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虽多,但其发展状况真令日本人羡慕。
”我国之稳定发展壮大,最终将改变近代以来的日强我弱局面,而出现两强相争的态势。
一些日本人感到放弃百余年来的对我优越感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与我国发展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日本发展颓势难阻。
许多改革措施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增加了问题的严重性,小泉纯一郎提出的“重建日本经济”方策也不可能很快奏效。
80年代的经济优等生到90年代变成了劣等生。
在国家发展方向不定、发展进程受阻的时候,对外矛盾极易被统治阶级所利用。
在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当今社会,我国是绝对不可能再实施一些诸如闭关自守的政策了。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两国人民往来频繁,交往密切,中日关系发展到今天,确实是密不可分。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发展。
如果双方关系搞坏了,只能是一种两败俱伤的局面。
中日关系是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大开发至少还要搞50年。
日本是经济技术大国和金融大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
在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阶段,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广阔空间。
时代的发展要求中日关系今后变成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和国民交流为主体的关系,在10年之内中日贸易额预计将达到现在日美贸易额即1800亿美元的水平,双边直接投资额预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的水平。
在此基础上,中日关系一定会成为推动两国在东亚地区更好发挥作用并促进本地区稳定、繁荣、发展的双边关系。
中日两国的经济交流给两国人民带来了许多实在的利益,这种经济交往是互利共赢的。
因此,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理性解决中日问题。
一个理想的目标是,经过双方的努力来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打破中日之间“政冷经热”的局面,从而达到双赢的局面。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表现得很软弱,而是我们要有大国思维。
现在的中日关系中,有很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
这确实需要理性和智慧。
虽然中日关系面临困难局面,但是加强在广泛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国关系发展的主流,仍然是中日两国人民的迫切愿望。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胡锦涛主席提出
了改善和发展中日关系的五点主张,希望日方恪守中日关系三个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并且三次提到日方要采取实际行动。
只要日方恪守三个重要文件精神,中日关系就会回到正常轨道,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中日两国应该高瞻远瞩,扩大双边贸易经济政策的双边规模,进一步拓展相互的交流与合作,加国民之间的往来,为实现两国人民世代睦邻友好,互惠互利,为造福两国人民的子孙后代与未来,努力改善和推动中日关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