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符号理论与大众传播讲究

符号理论与大众传播讲究

种 三元 关系 的符 号理论 , 们也能 很 我 方便解释 所有 的符号现 象 。 例如 商店 的招牌是 符号 , 招牌 上的文 字或 图案


是符号 形体 , 它所指 代的商 店是符 号 对 象 文字和 图案所 传达 的讯息 是符
符号 学理论 的发展 符 号学 (e oo y sm oi ) smi g 或 e i c l ts 是关于 符号和 符号系 统的 一般科 学。 瑞 士语 言学家 索绪尔 认为 , 符号 由能 指 ( g ie)和 所 指 ( g i e)构 s nf r i i s nf d i i 成 ,能指是 具体 的事物 ( 符号 形式) , 所 指是心 理上 的概念 ( 号内容) 两 符 ,
的输入 ,要 结合 每个 阅 读材 料 的主
题 ,有 的放 矢地 介 绍一 些 与之 相 关 的背 景知 识 。尽 力增 进 学 生对 外 国 文 化特 别 是 英语 文化 的了解 ,丰 富 学生 头脑 中的原 有 图式 以更好 地 理 解 和 掌握所 读材料 。 ( )适 当建 立 图式 三 图式 是存 在 于人 脑 中 的 知识 单 元 ,也 可看 做是 一 种 结构 。 因此 在 英语 阅读 理 解教 学 中 ,尤 其 是在 读 中活 动 过程 中,语 言 教师 应 结合 阅 读材 料 的语 篇 内容 及 语篇 结 构 ,指 导学 生 建立 相应 的语 篇 图式 。这 样 将有 助 于 学生 从整 体 上把 握 语篇 和 深化 理解语 篇 。 ( )充分 运用 图式 四 在 英语 阅 读理 解 教学 中, 教师 在进 行 读后 活 动 时 ,应指 导 学生 充 分利 用 其 已建 立 的 图式进 行 各种 活 动 ,如 背 诵 、复述 、表演 、讨 论等 等 。一 个成 功 的语 篇 图式 是 语篇 内 容 和语 篇 结 构的 有机 结 合 ,有 了它 即使是 学 习上 有 困难 的 学生 也会 有 话可 讲有 内容 可写 。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

非语言符号对媒介传播的作用-----------以“5·12”汶川地震为例摘要:交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间的交往。

交往手段归纳起来不外乎语言符号系统与非语言系统符号系统两大类。

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而非语言符号系统在交往中的作用比较隐蔽,甚至难以捉摸,但又是真实的,在某种特定的而交往情景中还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非语言符号在当代媒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越来越多意识到了非语言在传播过程的意义不可忽视。

关键词:符号非语言符号言说技巧交往媒介传媒非语言符号包括体语、视觉非语言符号和听觉非语言符号。

它们在电视新闻画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运用好了,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讲究技巧,灵活运用非语言符号的各种表现方法,从而成为电视画面和其他传播媒介重要的表现内容。

以“5·12”汶川地震为例,非语言符号在媒介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深刻的特殊意义。

一非语言符号----图片的表现力语言学家爱德华·萨丕尔把非语言符号称为“一种不见诸文字,无人知晓,但大家全都理解的微妙代码”,而报纸、杂志利用图片不但传达了传播者的用意与想法、事实与报道,而且受传者容易接受和理解、翻译和反馈。

《楚天都市报》19日的头版是大幅“5.12”背景镶嵌祝福蜡烛的图片,且将背景刷黑。

从皮尔斯角度讲,该头版是图片符号、标识符号和象征符号的统一体。

如头版图片中的“烛火”好似人们为逝魂而闪烁的泪珠,又像“多难兴邦”的信念给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希望。

20日的头版是天安门前半降的国旗和举国默哀场景图,色调是黑白红,其中红色国旗格外惹眼。

它不仅是对逝者的默哀和祈福,象征苦难压不倒中国人,还表达了举国人民团结一心,紧密围绕在党中央领导下的决心。

21日的头版是失去家园的村民背负家当,手拿结婚照离开故乡的场景图,图片上方配以“永不忘却”的加粗标题黑字,令读者看得揪心和感慨,灾难中“亲情”得到凸显和扩张。

第七章:符号与大众传播

第七章:符号与大众传播






(2)隐含义:第二层次,是符号意义产制的主要方 式之一. 明示义是拍了什么,隐含义是如何被拍出来. (3)神话(迷思)myth: 巴特认为: A 神话是一种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种概念化事 物、理解事物的方式,是一连串相关概念. 如对关于女性与男性的神话; 神话如能与某些自然特质相联结,则能最有效地自然 化某些意义.




(2)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是一种 实践. A 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这一二元模式出发, 但不认为经济基础有绝对的作用,将重心更多地放在了 上层建筑上.阿尔都塞主张更多地从社会的各个方面进 行考察。 B 将家庭、学校、教堂、政治系统、文化和传媒称为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由军队、警察等强制性国家机 器来维持; C 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在进行意识形态实践时最常用 的方式是“召唤”(hailing)。媒介或其它文本“召唤” 受众,将受众“召唤”进某种意识形态类别中参与意识 形态的实践过程,从而使受众忘记自身原来所属的社会 阶层、误认了自身。




(4)惯例:理解符号之必须. 惯例分为:正式与非正式 正式:以使任意性符号能运作的规则,如”猫”的笔画与 发音; 非正式:凭经验获知,如体育节目中的慢动作; (5)符号的组成:选择和组织 索绪尔认为符号组成符码的方式:系谱轴与毗邻轴 系谱轴:被选用的符号所组成的一组符号,如所有的词汇 即为一个系谱轴; 毗邻轴:被选用的符号所组成的讯息,如一个句子即为一 个毗邻轴

神话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例如,随着流行的女性 主义的兴起,大众传媒 提供的文本就必须迎合 这一新的变化。在这些 文本中出现的 新的关于 现代女性的神话。但是 关于女性的神话并没有 发生全部的改变。

从符号学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从符号学视角看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

全媒体时代,虽然一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减弱,但农村广播仍然存在,并在疫情防控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

广播之于乡村社会,不仅是当地村民生活的承载物,更是村民进行交流沟通、参与乡村活动的重要平台。

农村应急广播长久地存在于乡村社会生活中,早已被乡村社会所接纳。

所以,当面临疫情时,通过人们所熟悉的媒介——乡村广播传递出疫情防控信息,更容易让人们对疫情做出积极的判断。

滁州市、县应急广播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运用乡村“大喇叭”贴近群众原则,直通基层优势,把疫情防控信息第一时间通过应急广播进行播发,把特殊时期的疫情第一手资讯、防控科普、疫苗接种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内容不间断地送到群众家中,引导群众提高防护意识、接种疫苗,助力疫情防控。

为了增强群众的理解度和认知度,在播放各类疫情信息的同时,发挥文化广电部门优势,以快板、顺口溜、打油诗、地方戏曲等形式,陆续制作了《农村疫情防控宣传小快板》《白衣天使》等通俗易懂、内容新颖的疫情防控音频文艺作品,达到快播广播,应知尽知,确保把党和政府防控疫情的声音传递到每家每户,为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撑。

■参考文献:[1]温秋阳.中国应急广播建设思路[J].中国广播,2014(04).[2]温怀疆,陈仁布.应急广播体系及其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02).[3]刘建波.应急广播应有更科学的定义和内涵[J].中国广播,2013(09).[4]张亚然.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中新媒体运作模式及传播方式探析[J].中国广播,2013(06).(作者单位:滁州市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责编:姚少宝一、相关介绍从符号学的角度分析综艺节目,是将作品系统化,再探析各系统之间的联系,从而将导演想要呈现给观众的思想内涵明晰化。

《典籍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文化类创新综艺节目,聚焦中华文化长河中浩如烟海的经典书籍,每期节目选取一部有中国元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以“一部典籍+一个人+一个场景”的全新原创形式,通过“引典”“讲典”“品典”“演典”“论典”的节目架构,藉由不同时空里写书人、读书人的故事,展现典籍里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

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

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

消费社会中的广告符号广告作为新世纪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总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记载和表现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现实互动。

广告创意的主要意义就是让商品超越实用价值的简单含义,赋予日趋同质化的产品更多的意义,使之与人类的精神发生更显著的联系。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解读,论述广告符号在消费文化中的应用方式及价值体现。

标签:能指;所指;消费文化一、消费社会中符号的概述1、符号学概念(1)符号符号学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或性质的标识,来源于规定或者约定俗成,其形式简单,种类繁多,用途广泛,具有很强的魅力,符号构成文本,多样化的文本构成了符号世界。

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和所指构成。

能指是符号的语音形象,所指是符号的意义概念部分。

(2)广告符号广告符号是符号的一种,广告符号是利用各种变现元素(如画面、语言、音响等)传递意义系统。

广告符号既有直接的、明确的意义,比如说与商品的特性、功能的联系,也有潜在的、隐性的意义,比如商品所衍生出来的意义、气质、哲学思想等。

这些意义都能够在人们观看广告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其作用于对受众的心理暗示。

二、符号学在广告中的运用——以可口可乐为例广告主的商品和服务的功能性价值和附加价值就是产品、服务作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所在,也是产品、服务等作为一个文本所需要消费者“解码”和“解读”出的“内容”和“意义”所在。

那么如何让目标消费者“解读”出他们真正想要的能指与所指——“广告主的商品和服务的功能性价值和附加价值”,是广告研究的一大目标。

1、表达出目标消费者需要的符号能指与所指(1)通过强调产品或服务的能指,从功能性价值角度满足目标消费者所需功能性价值是产品所必须要具备的,它是产品符号化的基础,是广告宣传的基本保障。

通过强调产品或服务的能指,从功能性价值角度满足目标消费者所需,是进行广告创作、宣传产品一种方法。

1886S’——1920S’可口可乐广告语侧重能指1886年——请喝可口可乐1904年——新鲜和美昧1905年——可口可乐一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1906年——高品质的饮品1907年可口可乐——带来精力.使你充满活力可口可乐问世之初,需要更多的人去品尝去了解可口可乐,”请喝可口可乐”成为可口可乐上市之初最直接的活动宣传主题,之后的十多年里,虽然会有一些新的广告语出现,但是依然是从可口可乐产品本身的功能层面去宣传:新鲜、美味、保持和恢复你的体力。

符号学基本概念与在新媒体的运用

符号学基本概念与在新媒体的运用

符号学基本概念与在新媒体的运用符号是为传播一定的意义而使用的.国内外大量的统计资料表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介已成为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①人们感知的对象世界绝大部分是大众传播媒介用符号描述的现实世界.受众在接触媒介符号的过程中,受符号陈述的影响,形成了符号。

符号在传播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元素,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和交流信息,影响人们的行为和观念。

深入分析:符号是指代某种事物或概念的标志、信号或语言。

在传播学中,符号是传播过程中的基本元素,包括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形式。

符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意义传递:符号可以传递信息和意义,帮助人们理解和交流。

例如,文字可以传递语义信息,图像可以传递视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听觉信息,动作可以传递身体语言信息。

2. 形塑认知:符号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形成人们的观念和价值观。

例如,广告中的符号可以塑造消费者的品牌认知和消费习惯,政治宣传中的符号可以影响公众的政治态度和行为。

3. 社会互动:符号可以促进社会交流和互动,帮助人们建立社会关系和身份认同。

例如,语言符号可以帮助人们进行交流和沟通,文化符号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

4. 行为引导:符号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行动,影响人们的决策和行为。

例如,交通符号可以引导人们的交通行为,警示符号可以提醒人们注意安全。

建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符号的使用和理解。

在传播过程中,符号的使用需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心理特征和交互环境等因素,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符号的多义性和误解可能性,避免产生误解和不良后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符号的意义和使用规律,提高我们的传播能力和社交能力。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它承载着交流双方向对方发出的讯息,是人类意义世界的一部分,它的实质是其象征性或代表性,符号总是显示着某种意义,总与意义形影不离,换言之,没有没有意义的符号,也没有不寓于符号的意义,正因如此,传播学研究通常把符号称为传播的基本要素。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应试答题讲义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主讲的是中传传播学应试答题。

其实答题方法的训练,个人认为应该放在第三轮,十二月份,在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都已经完成的时候。

那样脑袋里有了知识,肚里有粮,心里不慌,看着真题,做着模拟题,吃着火锅唱着歌,更有针对性。

当然,放到现在也有一个好处,很多同学现在正在进入或已经进入第二轮复习,作为最重要的一轮复习,在进行之前由老师对题目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在复习和背诵的过程中更加有目的性。

因此,这次授课我主要会根据中传传播学的真题,讲述大家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应如何复习。

当然,如何答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讲义提纲:1,分析题目及评卷标准,结论:准备考试靠的是扎实的背诵2,分析如何准备背诵:资料选择,背诵方法,背诵注意事项3,分析如何准备问答题:论文,50题。

讲究的是逻辑关系,理论与事实间言之成理即可。

4,应试提示:4.1,做模拟题,背真题、细致完整、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注意时间合理分配时间:2.5个小时讲述,0.5个小时答疑。

中传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问答1,传播学真题及分析2011年传播学真题:一、名词解释1、麦克卢汉2、媒介事件3、叙事分析4、霸权(hegemony)5、休眠效应二、简答题1、简述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宣传分析2、简述受众的选择过程三、论述题1、结合历史和现实,简要评价“技术决定论”2、联系实际,谈谈公民新闻和网络舆论在我国社会的现状和趋势3、联系实际,谈谈我国新闻传播业提高国际传播实力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意义,并提出切实可行措施2010年传播学理论与历史真题:一、名词解释1.杜威2.符号3.发展传播学4.刺激——反应理论5.女性主义研究二、简答题1.为什么“受众即是商品”?如何开发受众价值?2.什么是传播制度?结合实际谈谈媒介控制对社会的影响。

三、论述题1.谈谈你对网络乌托邦的认识。

2.简述你对大众传播文化效果的认识。

符号理论与大众传播研究

符号理论与大众传播研究

符号理论与大众传播研究作者:李慧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09年第06期[摘要]符号学不仅是一个研究领域,而且还是一种综合的跨学科的方法论。

符号理论的发展将对传播研究产生深远意义。

本文根据莫里斯符号三分法来探讨此问题。

[关键词]符号理论;莫里斯符号;传播研究符号和语言研究是传播理论的重要核心。

它不仅提供了一种观察传播的方式,而且对目前在传播理论研究中运用的各种观点都带来强大影响。

一、符号学理论的发展符号学(semiology或semiotics)是关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科学。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符号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能指是具体的事物(符号形式),所指是心理上的概念(符号内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武断的。

这就是索绪尔所说的二元关系的符号理论。

应用这种理论,我们很方便地解释一切符号现象。

例如中国的“龙”是符号,那种奇特的动物形象是符号的能指,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所指。

在这种二元关系理论提出的同时,美国哲学家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种:符号形体(representamen)、符号对象(object)和符号解释(interpretant)的三元关系。

在他看来,正是这三元关系决定了符号过程的本质。

应用这种三元关系的符号理论,我们也能很方便解释所有的符号现象。

例如商店的招牌是符号,招牌上的文字或图案是符号形体,它所指代的商店是符号对象,文字和图案所传达的讯息是符号解释。

二、从语形学看大众传播研究莫里斯将符号学的研究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即语形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语形学不是研究符号的整体,因为符号的整体包括符号形体、符号对象和符号解释,而语形学只研究符号的形式,研究一个符号系统内部符号的形式与形式之间的关系。

符号形式即是能指,因此,语形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更为准确、鲜明地表达为语形学研究符号系统内的符号能指与能指之间的关系。

语形学上有一点讲的是利用语法上的规则来将各种符号组织起来,这也被称之为句法代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陈阳2006-01-17 16:25:12.0约翰·费思克(1990)把大众传播研究分为两大派别,一派认为传播就是信息的传递、是一种行为,故称为过程学派(process school),它视传播为影响他人行为或心理状态的过程,关注媒介如何编码受众如何解码;另一派认为传播是意义的生产与交换、是一种产品,被称为符号学派(semiotic school),它关注的是信息与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即文本的文化功能,主要研究方法是符号学。

大众传播的过程不可避免地要涉及符号,印刷媒体中的文字与图画,电子媒体中的人物语言、动作、表情和画面,网络媒体中电子报纸、在线聊天,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符号(sign) ,即代表某种事物或思想的记号或标志。

按Wallace C.Fotheringham(1966)对大众传播所下的定义,所谓大众传播就是“有关符号的选择、制造和传送的过程,以帮助接受者理解传播者在心中相似的意义。

”大众传播过程中充满了符号和由符号构成的文本(text),符号对于理解和研究大众传播,开辟了一条柳暗花明之路。

符号学(semiology或semiotics)是关于符号和符号系统的一般科学。

它认为,符号由能指(s 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构成,能指是具体的事物(符号形式),所指是心理上的概念(符号内容),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武断的;符号的意义来源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或文化背景。

皮尔斯把符号分为三种:像符(icon)、征像(index)和象征(symbol),符号学研究的重点在第三种,因为在象征符号这里,能指与所指的关系更加约定俗成,符号学关心的就是这个意义发生联系的过程——能指与所指间如何产生联系。

符号学理论流派异彩纷呈、各有所长,它的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学界近年来的“语言学转型”和哲学、文学、文化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突破深化。

本文的重点在于符号学方法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运用与局限,以及符号学研究方法对我国传播学界有益的启示。

一、传播文本意义的符号学分析符号学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主要成果在传播文本分析,即运用符号学方法分析蕴含一定意义的传播文本,这种文本分析的策略跟符号学分析所引起的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方法颇有渊源,如约翰·费斯克和约翰·哈特利(John Hartley)(1978)分析电视,吉兰·戴耶(Gillan Dyer)(1982)分析广告。

把符号学方法引入大众传播研究,首先对研究方法带来冲击。

内容分析法是传播研究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詹尼士(Janis)(1965)从符号学角度将内容分析法分成三种:1.语用内容分析(pragmftic content analysis):符号归类的标准是发出符号的原因及其可能产生的结果,例如,“克林顿表示,将争取国会通过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这句话,就可以归入“对中国有利的言论”这一类。

2.语义内容分析(semantic content analysis):依照符号的内涵,将其归类,如统计一篇文章中“中国”出现了几次,“太平洋西岸新崛起的大国”、“拿破仑预言过的‘睡狮’”这类词语也被计算在内。

3.符号内容分析(sign-vehicle analysis):以符号为计算次数的标准,如一篇文章里“中国”出现几次就算几次,“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则不算数。

这是传播学者对实际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数目分类和统计时所做的有益划分。

它破除了把同一含义的多种符号或多种含义的一个符号机械地分类的错误方法,加入对符号意义的考虑,使得分类更加科学、有效。

对符号意义的理解不同,同样的研究对象便可能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因此内容分析法的有效性常因其分类不合理(可能有些内容重叠、被归入两个类目中,也可能有些内容无法归入任何一个类目中)而受到批评,如果能像詹尼士那样,考虑到符号的不同意义层次,并在所有符号的同一层次上进行分类,就能避免无效分类、保证内容分析的科学性。

以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为例,“英国”、“联合王国”、“日不落帝国”、“19 世纪最大的殖民国家”、“结束了在香港长达90年统治的国家”,这些不同的词语指的是同一个实体,应被归入同一类中,否则,只计算“英国”一词出现的次数,有可能出现数目太少、无法分析的结果。

从詹尼士对三种内容分析方法所做的区分,可以看出这里已经有了对于符号意义不同层次的认识,但符号的意义究竟分为哪几个层次,还有待于其后学者的补充。

符号学对传播研究的影响,不仅限于研究方法,更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对于传播内容的分析。

罗兰·巴尔特追随索绪尔,认为符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明示义(denotation)和隐含义(con notation),前者是符号明显外在的意义,后者是符号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引申的意义,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稳定程度相对较低。

比如仰拍的人物画面,除了表达画面人物这一明示义外,还传达出该人物威严、握有实权、对其尊敬的隐含义;与此相反,俯拍的人物画面,往往表现的是人物渺小、微弱、无权势的隐含义。

在巴尔特的基础上,约翰·费斯克又发展了他的观点,明确提出,符号的意义分为三个层次:表面意义、深层意义、潜在意义(注:原文是denotation、myth、ideology,尤其是后两个术语,译成中文时会引起误解,为了符合中文表达习惯,故改用这三个词语)。

以某食用油广告为例,运用符号学方法,可以清晰地看出广告如何表达了现实社会中的性别关系。

广告的表面意义就是它的字面内容:画面上一位妇女在厨房里做饭,旁白的广告词是:“某某食用油,有利老公健康”;她活动的地点和内容清楚地表明了深层意义——这是一位家庭主妇,只能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内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男性的胃口和需要,以得到男性的肯定评价为荣;潜在意义就是父权制为主导的社会现实,男优女劣,男主女从,男女存在着实际上的不平等。

符号学方法对于广告的分析,就深刻地揭示了广告表面意义之后隐藏的意义,从而为理解文本开创了另一条可行之路。

符号学中的“隐喻(metaphor)”和“转喻(metonymy)”两个概念对于研究新闻传播也很有意义。

1968年10月27日,伦敦发生了约五个小时的反越战和平示威游行,整个游行平静地结束,只是在美国使馆附近发生了冲突,极少数人受伤。

然而,英国媒体的报道与实际情况大相径庭,媒体无一例外地将报道焦点放在美国使馆附近发生的极个别冲突上,将一次和平示威游行描绘成一次暴力事件。

莱斯特大学大众传播研究中心三位学者抓住这次机会进行调查,写成《示威游行与传播:一个个案研究》(1970)一书,书中认为记者选择了游行事件中的冲突为报道重点,而舍弃了大部分游行过程,造成了不公正的报道;这并非记者有意掩盖和歪曲事实真相,而是追求冲突性和变动性的新闻价值取向决定了他们从事新闻报道时的定势。

符号学中的“转喻”就是部分代替整体,就上例而言,媒体以极个别的冲突代替整个游行事件,是一种“转喻”,把“游行”这个符号的意义转到“冲突”这个符号上,“冲突”所体现出的意义就成了“游行”的意义。

很明显,这是一种新闻选择。

媒体进行新闻选择,可能出于新闻价值,也可能出于媒体自身的价值立场和社会文化环境,但是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经过事实取舍后所表现出来的“媒介真实”,跟社会真实是有差别的,只是一种李普曼所说的“拟态环境”,并深深影响受众头脑中的看法。

符号学用“转喻”这一概念说明一种符号的意义如何代替另一种符号的意义,所有新闻报道都经过选择、都是转喻,转喻使得受众接受了媒介所要传播的观点和意见,想当然地以为媒介真实就是社会真实,虽然“冲突”不是“游行”,但是受众被符号选择时的意义转换迷惑住了,想当然地认为“冲突”就是“游行”。

媒介在运用转喻手法时要进行选择,选择的结果正是媒介意图的体现,这正是为什么米洛舍维奇在中西媒体中会有不同形象的原因,所以,对媒介转喻手法的分析能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新闻事实背后的事实。

“喻”字说明两个符号间要有相关性,选择虽是人为却不是任意的,一种符号只能在另一种符号范围之内进行选择,“冲突”没有超出“游行”符号的范围,“时尚”就不能转喻“游行”符号。

与“转喻”相联系的另一重要概念是“隐喻”,即利用两个符号之间的相似性,以一个类比另一个,常见的比如以空间上下隐喻个人社会地位的高低。

媒介中最常见隐喻运用的领域就是广告,如国际著名影星是力士香皂的隐喻,健康卫生是舒肤佳香皂的隐喻;某手机是“新生代,真本色”,另一种手机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隐喻是在两种符号间任意选择,两种符号之间本来没有什么关系,而隐喻的运用又能使它们之间建立某种关系。

这有点像文学中的比喻手法,但是又很不像。

女人跟孩子有什么联系?一些关于广告性别角色的研究发现,广告中的女人在跟男人的关系中,像需要照顾、呵护的孩子一样,她的身体弱不禁风(需要营养品),她的外表禁不住风吹日晒(需要精心打扮),她的能力很差,许多方面要依靠男人,这样,女人就被隐喻为不成熟的“孩子”,广告又体现了两性间的不平等。

以“中国”和“妖魔”这两个符号为例,西方反华媒体正是通过转喻(选择新闻事实,报道中国不给台独分子活动空间、不给妇女自由生育等的事实)来隐喻“中国”就是“妖魔”(详见李希光、刘康等著:《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隐喻和转喻常结合起来使用,它们都是传播者人为地联结符号意义,形成了不被置疑、想当然的“媒介真实”,这样,媒介的立场和观点就容易在受众头脑中成为他们的立场和观点,也许在西方受众那里,一碰到“中国”就习惯性地与“妖魔”联系进来,媒介正是用这些方法,不仅影响受众,也影响现实生活。

隐喻和转喻所蕴含的,正是符号的隐含义,或者说,符号的隐含义通过隐喻和转喻手法表现为符号的深层意义和潜在意义;揭示隐喻和转喻,正是为了揭示言外之意。

这种隐含义来自社会的文化观念、心理结构、意识形态,这正是符号产生所依托的环境。

符号学方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研究传播的内容,为理解传播文本的意义提供了新的理论,所以,批判学派多使用它,以此研究传播表面现象背后更深层的权力结构和社会背景。

二、符号学派与符号学方法台湾学者张锦华(1993)认为,符号学在大众传播研究中的应用,除了文本分析外,还包括研究符号被受众接受的方式,并以霍尔对受众三种解读方式(同向式解读、妥协式解读、逆向式解读)的研究为例。

如果按张锦华的观点,研究符号被受众接受的方式也算符号学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的话,那么研究符号在传播者那里生成和发出,符号在不同传播渠道间的传递,生成符号的社会环境等等,也应当并入符号学的范围之内。

从符号学这一理论流派自索绪尔、皮尔斯之后的发展来看,有三个方向(池上嘉彦,1985):一是句法学(syntactics),研究符号与符号的结合;二是语用学(pragmatics),研究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三是语意学(semantics),研究符号与指示物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