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俄罗斯卫星
欲东山再起的俄罗斯导航卫星

微
丽趣目饿 瓣导娥 星
GL ONAS M 卫 星 寿 命 为 5 7年 它 是 S ~
目前 惟 一 能 与 GPS 抗 衡 的 全 球 导 航 定 位 卫
口口2 0 0 1年 底 , 航 天 兵 司令 称 , 拟 大 力 俄 俄
苏 联 / 罗 斯 军 方 历 经 2 多 年 研 制 和 俄 O 发 射 , 于 1 9 年 1 月 组 网 成 功 类 似 美 国 5 9 2
GPS 的 全 球 导 航 定 位 卫 星 系 统 — — GLONAS S。该 系 统 由 2 4预 卫 星 组 成 ,多 数
动 通信 频 率 存 在 部 分 重 叠 和 带 外 辐 射 干扰 。 俄 专 家 介 绍 , GL oNAS 卫 星 能 够 定 位 测 S
制 各 种 应 用 卫 星 的 主 力 军 , 且 发 挥 了 历 史 并
人 造 卫 星 以 束 , 国 科 学 院 和 国 防 部 五 院 对 中
这 些 新 技 术 都 有 过 考 虑 。现 在 看 束 .弹 道 火 莆 已有 一 定 基 础 , 中远 程 欠 箭 进 一 步 发 展 .
1 6 年 4月 , 国 防 科 委 提 出 了 1 7 95 9 0年 ~
容 笑 貌 犹 在 眼 前 , 的 谆 谆 教 导 常在 耳 边 回 他
响 。当 年 直 接 聆 听 过 他 的 教 诲 , 受 过 他 的 接 指 导 的 4个 年轻 人 ,如 今 也 都 已 年 过 花 甲 , 有 的 年 近 古 稀 , 原 岗 位 上 退 休 , 我 们 始 从 但 终 铭 记 钱 先 生教 导 ,学 习 他 热 爱 祖 国 、 谨 严 治 学 、 私 奉 献 的 精 神 ,为我 国 的卫 星 和 空 无 间 事 业 的 持 续 、 速发 展 ,以不 同方 式 发 挥 快 着 自己 的 余 热 。■
苏联俄罗斯卫星

二、功能 与其他国家的同步气象卫星一样,
卫星也载有空间环境检测仪器, 也可以收集和转发观测区域内数 据收集平台发送的观测数据,也 可以传真气象信息。
讲解:XX
感谢您的阅读收藏照相机、红外电视仪和扫描辐射 计。
讲解:XX
2.METEOR-2系列卫星
卫星的高度为950公里,倾角为 82.5°,周期104分钟,圆形近 极地轨道。
卫星可提供每日两次全球和区域 范围内云分布、冰雪覆盖和地面 辐射温度;全球垂直温度和温度 分布。
该系列卫星携带的仪器有:
讲解:XX
(1)、扫描电视机 (2)、电视型扫描仪 (3)、红外扫描辐射计 (4)、红外大气探测计 (5)、测量空间辐射通量密度
讲解:XX
3.METEOR-3系列卫星
卫星的高度为1200~1250公里,倾角 81~83°,周期102分钟,圆形近极地 轨道。
携带的仪器有: (1)、扫描电视计 (2)、电视型扫描仪 (3)、红外扫描辐射计 (4)、红外大气探测计 (5)、空间质子、电子通量密度测
讲解:XX
二、用途及任务
流星号气象卫星系统用于保证各军兵 种所需要的全球性和局地的气象信息。 借助于“流星”号气象卫星系统可以 完成下列任务:
1.定期观测全球范围内云层和冰面对 地面的覆盖情况;
2.获取预定的局部地区的具有高分辨 率的气象信息;
3.查明降雨量的分布以及风暴源地 4.发现危险天气现象(如台风、飓风
讲解:XX
补充:俄罗斯的地球静止业务 气象卫星(Electro-1)
一、简介 Electro-1卫星是三轴稳定卫星,星上 装载有一台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 可见光通道光谱范围为0.46-0.7微米, 星下点分辨率为1.25千米;红外大气 窗区通道光谱范围为10.5-12.5微米, 星下点分辨率为6.5千米;红外水汽通 道光谱范围为6-7微米,星下点分辨率 为6.5千米。
格洛纳斯系统

领航与导航格洛纳斯系统GLONASS11目录1.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建立的历史过程 (4)1.1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建立的背景 (4)1.2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建成 (4)1.3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建成后的发展 (6)2.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组成 (6)2.1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现状概述(部分技术参数) (6)2.2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组成 (7)2.2.1地面控制设施(GBCC) (7)2.2.2卫星星座 (8)2.2.3用户设备 (10)3.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功能 (10)4.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分类 (11)5.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应用现状 (12)5.1GLONASS和GNSS的使用动向 (12)5.1.1 航空的使用 (12)5.1.2在航海和陆上的运用 (13)5.2GLONASS误差 (14)5.4GLONASS频率的使用 (14)5.5Glonass-K导航卫星 (15)6.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发展 (16)6.1GLONASS接收机发展状况 (16)6.1.1俄罗斯的接收机状况 (16)6.1.2世界各国GLONASS发展状况 (16)6.1.3我国发展状况 (17)6.2 差分系统 (18)6.3地面控制部分的改进 (18)7.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缺点 (18)7.1系统不足 (18)7.2系统技术难点 (20)8.学习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的感想 (21)引用作品 (24)“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
它是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设,1995年投入使用的卫星导航系统,作用类似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卫星定位系统。
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继续该计划。
俄罗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NASS

制作者: 郑国宁
电话: 13709114798
GLONASS系统构成---地面控制部分
➢ 任务:
地面监控部分可实现对定位卫星的整体维护和控制,地面控制设备 负责汇集、储存、处理所有在轨卫星的遥测信息,监控系统整体功能 的质量。
制作者: 郑国宁
电话: 13709114798
GLONASS系统构成---空间卫星部分
➢ 空间卫星部分由24颗GLONASS卫 星组成,其中工作卫星21颗, 在轨备用卫星3颗,均匀地分布 在3个轨道面上。
➢ 3个轨道面互成120度夹角,每 个轨道上均匀分布8颗卫星,轨 道高度约19100km,轨道偏心率 为0.01,轨道倾角为64.8度。 这样的分布可以保证地球上任 何地方任一时刻都能收到至少4 颗卫星的导航信息,为用户的 导航定位提供保障。
制作者: 郑国宁
电话: 13709114798
GLONASS 组建
至少能提供15小时的二维定位覆盖,而三维覆盖至少可达 8小时。 第二阶段(1990年-1995年)
GLONASS测试计划的第二阶段主要完成对用户设备的 测试,随着空间星座1996年1月18日最终布满24颗工作卫 星而告结束。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 ➢ GLONASS的主要作用是实现全球、全天候的实时导航与定 位,还可用于全球时间传递。 ➢ 2003年9月24日,是俄联邦政府总统正式宣布俄罗斯 GLONASS系统开始服役的十周年纪念日。
➢ GLONASS工作测试开始于苏联1982年10月12日发射第一颗试验卫 星,整个测试计划分两个阶段完成。 第一阶段(1982-1990年) 到1984-1985年,由4颗卫星组成的试验系统达到验证系统 的基本性能指标。空间星座从1986年开始逐步扩展,到1990年 系统第一阶段的测试计划已经完成,当时空间星座已有10颗卫 星,布置在轨道面1(6颗)和轨道面3(4颗)上。该星座每天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美国的GPS系统:美国的GPS系统,由24颗(3颗为备用卫星)在轨卫星组成。
GPS的信号有两种C/A码,P码。
民用:C/A码的误差是29.3m到2.93米。
一般的接收机利用C/A码计算定位。
美国在90代中期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在信号上加入了SA(Selective Availability),令接收机的误差增大,到100米左右。
在2000年5月2日,SA取消,所以,咱们现在的GPS精度应该能在20米以内。
军用:P码的误差为2.93米到0.293米是C/A码的十分之一。
但是P码只能美国军方使用,AS(Anti-Spoofing),是在P码上加上的干扰信号。
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颗。
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有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采用“东方红”-3号卫星平台。
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颗倾斜同步(IGSO)卫星组成,27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为0.2米/秒。
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精度可以达到重点地区水平10米,高程10米,其他大部分地区水平20米,高程20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
这和美国GPS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另外,“北斗一号”还可以提供用户的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
通过“北斗”系统,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120个字符【汉字】。
在国产的GPS——“北斗二号”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取代GPS呢?曹冲研究员的答案是否定的。
全球四大卫星定位系统

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简介一、美国的GPS 系统:美国的GPS系统,由24 颗(3 颗为备用卫星) 在轨卫星组成。
的信号有两种GPS码。
码,P C/A米。
一般的接收机利用29.3m 到2.93 民用:C/A 码的误差是码计算C/A代中期为了自身的安全考虑,在信号上加入了90 定位。
美国在米左右。
在SA(SelectiveAvailability),令接收机的误差增大,到100精度应该能在GPS年2000 5 月2 日,SA取消,所以,咱们现在的米以内。
20码P C/A 0.293 米是码的十分之一。
但是2.93 军用:P 码的误差为米到AS(Anti-Spoofing) 只能美国军方使用,码上加上的干扰信号。
P,是在二、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需要发射35 颗卫星,足足要比GPS多出11 颗。
按照规划,“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有 5 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采用“东方红”-3 号卫星平台。
30 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又细分为27 颗中轨道(MEO)卫星和3 颗倾斜同步(IGSO) 卫星组成,27 颗MEO卫星平均分布在倾角55 度的三个平面上,轨道高度21500 公里。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将提供开放服务和授权服务。
开放服务在服务区免费提供纳秒,测速精度50 定位,测速和授时服务,定位精度为10 米,授时精度为为0.2 米/ 秒。
授权服务则是军事用途的马甲,将向授权用户提供更安全与更高精度的定位,测速,授时服务,外加继承自北斗试验系统的通信服务功能,精度可以达到重点地区水平10 米,高程10 米,其他大部分地区水平20的水平是差不多的。
秒。
这和美国GPS 0.2 米/ 米,高程20 米;测速精度优于另外,“北斗一号”还可以提供用户的双向通讯功能,用户与用户、用户与中心控制系统间均可实现双向简短数字报文通信。
通过“北斗”系统,个字符【汉字】。
120 用户一次最多可以传输——“北斗二号”投入使用后,会不会取代在国产的GPS呢?曹冲GPS以后将形成竞争,对于普通消GPS研究员的答案是否定的。
能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目前能够独立用火箭发射航天器的国家和地区:苏联(1957)、美国(1958)、法国(1965)、日本(1970)、中国(1970)、英国(1971)、印度(1980)、以色列(1988)、俄罗斯(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乌克兰(1992,继承的是苏联技术)、伊朗(2009),朝鲜(1998,2009两次发射西方均不承认成功,2012年获得成功且得到美日韩承认)巴西(巴西在1997、1999和2003年进行了3次发射尝试,但均未成功)韩国(进行过2次“罗老号”试验,均未成功,且火箭第一部分为俄罗斯制造)。
*目前拥有战争核力量的国家:国际社会承认的:美国、苏联(现为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国际社会公认但不承认的: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准有核、有研制能力的国家:德国、日本。
(一定要防止核扩散啊)*目前向外天体发射过探测器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美国,日本,欧盟,中国,印度*目前掌握航天器返回技术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美国,中国,欧盟,印度*目前能够独立实施载人航天的国家:俄罗斯,美国,中国*目前进行过载人登月的国家:美国(1969年-1972年,一共6次登月)*目前进行过载人登火星的国家:这个真没有截止到2008年底,有38个国家的宇航员先后飞上太空,从时间上看,中国的航天员排在国家序列的第35位,距离前苏联和美国首次进入太空的时间相隔42年,可谓姗姗来迟。
但是,如果从宇航员乘坐的宇宙飞船是否是本国研制的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之无愧的排名第三,毕竟,当今世界除了俄罗斯和美国,只有中国具备独立的载人航天能力,其他国家的宇航员都是借助俄罗斯和美国(大部分由前苏联/俄罗斯承担)的运载工具(飞船和航天飞机)才得以上天。
这倒不是说除此三国外,其他国家和组织一概不具备研发载人航天的实力,比如对于欧空局而言,研制类似“神舟”系列水平的飞船在技术上并无任何重大障碍,只是受到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种种制约罢了,毕竟,花费巨大的载人航天工程其费效比并不突出,有较强的国家形象工程的味道,对大国很重要,但对中小国家则不那么急需。
四大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比较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
空间段:由5颗GEO卫星和30颗Non-GEO卫星 组成
GEO 卫星
星座
Non-GEO 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组成
系统组成:
地面段:由主控站、上 行注入站和监测站组成
北斗系统地面段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系统组成
第三步,2020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无源 服务能力。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路线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任务
+ 主要任务:
研制生产5颗GEO卫星和30颗Non-GEO卫星,在西昌 卫星发射中心用CZ-3A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35颗卫星, 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提供卫星发射组网与运行测控支持。
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美国的GPS 中国的北斗 俄罗斯的GLONASS 欧盟的Galileo 四大系统参数应用比较
+ 格洛纳斯卫星系统是“格洛纳斯GLONASS”是俄语中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的缩写。最早开发于苏联时期,后由俄罗斯 继续该计划。俄罗斯 1993年开始独自建立本国的全 球卫星导航系统。按计划,该系统将于2007年年底 之前开始运营,届时只开放俄罗斯境内卫星定位及 导航服务。到2009年年底前,其服务范围将拓展到 全球。该系统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确定陆地、海上及 空中目标的坐标及运动速度信息等。
GPS定位系统由GPS卫星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三部分组成。
GPS-系统组成
GPS构成
空间部分
•24颗工作卫星组成 •距地表20200km上 空
•全球任何地方、任 何时间都可观测到4 颗以上的卫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俄罗斯的地球静止业务气象卫 星(Electro-1)
一、简介
Electro-1卫星是三轴稳定卫星,星上装载有一台 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可见光通道光谱范围 为0.46-0.7微米,星下点分辨率为1.25千米;红 外大气窗区通道光谱范围为10.5-12.5微米,星下 点分辨率为6.5千米;红外水汽通道光谱范围为67微米,星下点分辨率为6.5千米。
苏联/俄罗斯的流星号极轨气象卫 星(Meteor)
• 一、简介 • 二、用途以及任务 • 三、发展阶段 • 四、流星系列卫星资料的发送
一、简介
• 苏联/俄罗斯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 译称“流星”气象卫星。1969年 3月26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 流星号气象卫星(Meteor-1)。 这是前苏联设计用来满足民用、 军用和政府需求的综合性天基气 象观测网的开始。由前苏联国家 水文气象局负责管理,后转为俄பைடு நூலகம்罗斯生态和自然资源部所属的水 文气象局管理。
• 二、功能
• 与其他国家的同步气象卫星一样, 卫星也载有空间环境检测仪器, 也可以收集和转发观测区域内数 据收集平台发送的观测数据,也 可以传真气象信息。
四、流行系列卫星资料的发送
• 流星号气象卫星的地面数据接收和处理中心位于 莫斯科东南部的奥布宁斯克市,地区数据接收和 处理中心分别位于新西伯利亚、哈巴罗夫斯克和 塔什干市。目前,固定式的自主信息接收站的总 数已达约100个;机动式的自主接收站配置在军 区空军和空军集团军指挥所,将来空军师和独立 的空军团指挥所也要配置这种接收站。军区空军 的接收站装备到航空气象支队。
二、用途及任务
• 流星号气象卫星系统用于保证各军兵种所需要的 全球性和局地的气象信息。借助于“流星”号气 象卫星系统可以完成下列任务:
• 1.定期观测全球范围内云层和冰面对地面的覆盖 情况;
• 2.获取预定的局部地区的具有高分辨率的气象信 息;
• 3.查明降雨量的分布以及风暴源地 • 4.发现危险天气现象(如台风、飓风和龙卷风等)
• 该卫星发射了21颗,携带有电视照相机、 红外电视仪和扫描辐射计。
2.METEOR-2系列卫星
• 卫星的高度为950公里,倾角为82.5°,周 期104分钟,圆形近极地轨道。
• 卫星可提供每日两次全球和区域范围内云 分布、冰雪覆盖和地面辐射温度;全球垂 直温度和温度分布。
• 该系列卫星携带的仪器有:
• (1)、扫描电视机 • (2)、电视型扫描仪 • (3)、红外扫描辐射计 • (4)、红外大气探测计 • (5)、测量空间辐射通量密度
3.METEOR-3系列卫星
• 卫星的高度为1200~1250公里,倾角81~83°, 周期102分钟,圆形近极地轨道。
• 携带的仪器有: • (1)、扫描电视计 • (2)、电视型扫描仪 • (3)、红外扫描辐射计 • (4)、红外大气探测计 • (5)、空间质子、电子通量密度测量仪
并发出警报;
• 5.收集和转发在大洋中漂浮的自 动水文气象站的水文气象数据;
• 6.向气象部门提供气象数据,以 便进行全球和地区的短期和长期 天气预报
三、发展阶段
• 1、实验阶段 • 2、业务气象卫星阶段
1、METEOR-1系列卫星
• METEOR1系列的9号之前的卫星高度为 630~730公里,倾角81.2°,周期为96~98 分钟,以后卫星高度增加为850~915公里, 周期102~103分钟,圆形近极地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