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尔滨近代建筑

合集下载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

浅谈近代哈尔滨城市建筑风格哈尔滨是中国近代很有建筑特色的北方大城市。

从1898年起,作为中东铁路的交汇枢纽和路局驻在地城市,就开始了城市建设和近代建筑活动。

1905年开放为商埠起,各国移民纷纷涌入,先后有俄、日、法、美、德、英、意、比等19个国家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

在半个世纪中,哈尔滨迅速发展成为一座繁华的近代城市。

哈尔滨的近代建筑,是中国近代时期起步较早、近代化水平较高、洋风十分浓厚的建筑。

它包括一整套的公共建筑、多种类型的居住建筑、数量可观的宗教建筑和少量规模较大的早期工业建筑。

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欧美的建筑创作中流行着古典复兴、浪漫主义与折衷主义思潮。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建筑文化逐渐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新艺术运动,开始于比利时,进而传遍欧洲,甚至影响到美洲。

哈尔滨的近代欧式建筑也开始于19世纪末,而大规模的兴建则是进入20世纪以后,大约经过50年的时间,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

哈尔滨位于松花江畔的一隅,这里恰是水陆交通的交汇点,所以沙俄殖民主义者选择在这里建城,抓住了地理环境的优势。

由于哈尔滨始终处于单一帝国主义控制之下,先是沙皇俄国,后是日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没有相互之间的激烈争夺和势力冲突,所以城市发展比较有秩序,有统一的规划。

在沙俄侵入之初——1906年,中东铁路管理局就在其势力范围内进行较为科学的初期规划。

当时中东铁路的势力范围不包括道外区,道外区的建设规划比道里区、南岗区要晚一些,也粗糙一些。

哈尔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远比欧美为迟,在建筑创作思潮上,也不完全同步,有的流行风格在欧美已经过时,或正在衰退,而在哈尔滨不仅在流行,甚至方兴未艾。

哈尔滨是从20世纪开始突发兴建的城市,这个时期西方正流行着折衷主义建筑思潮,许多欧洲移民建筑师很自然地就把这种形式带进哈尔滨。

在移民队伍中虽然俄国移民居绝对多数,但是其他国家移民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外来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影响

外来文化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影响摘要哈尔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摆脱传统建筑文化根基的近代新城市,是在被动开放下传入和吸收了西方的、俄罗斯的和日本的先进文化,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扭曲的政治经济背景下,达到城市建设较高的近代化水平,形成哈尔滨建筑的独特文脉。

关键词哈尔滨外来文化近代建筑哈尔滨是一座因路而兴的城市,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化都市,从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到1945年哈尔滨解放,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哈尔滨完成了从渔村到都市的变迁。

20世纪初,哈尔滨就已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

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1903年,中东铁路全线通车后,打开了通往欧洲的门户,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促进了工商企业的发展。

各种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出来。

一、哈尔滨所处的地理、历史环境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2000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大约5000年前,哈尔滨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

大约3000年前,殷商晚期,哈尔滨进入青铜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的古代文明——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满族祖先的居住地。

12世纪初,满族先世女真人,在松花江及阿什河流域,建立区域性政权——金朝。

1115年,金太祖建都上京会宁府(阿城市白城村)。

清代中后期,随着“京旗移垦”和“开禁放荒”,大量满、汉族移居此地。

1896年6月3日,沙皇俄国同清政府签订了《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获取了在我国“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以及修筑“中国东省铁路”(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特权。

后于同年9月8日,沙皇俄国又与清政府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设立“中国东省铁路公司”(中东铁路公司),负责修筑和经营中东铁路。

1898年中东铁路工程局最后确定,以哈尔滨为中心,分为东、西、南三线,由六处同时相向施工。

哈尔滨近代历史简要介绍

哈尔滨近代历史简要介绍

哈尔滨近代历史简要介绍
嘿,咱今儿就来聊聊哈尔滨的近代历史哈。

你知道不,哈尔滨这地儿以前那可是相当有故事的。

早年间,好多外国人都跑到这儿来啦。

那时候啊,这街上啥样的人都有,金发碧眼的,高鼻子大眼睛的,可热闹了。

那时候啊,哈尔滨就像一个大舞台,各种文化都在这儿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外国人带来了他们的建筑风格,那些个大教堂啊,老好看了,特别有异域风情。

走在街上,就好像一下子穿越到了国外似的。

还有啊,那时候的商业也挺发达的。

各种店铺琳琅满目,卖啥的都有。

人们在这儿忙忙碌碌,为了生活奔波着。

哈尔滨的冬天那可是冷得要命,但这也挡不住大家的热情。

冰天雪地里,照样有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滑冰啊,打雪仗啊,可有意思啦。

再后来啊,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但哈尔滨一直都坚强地挺过来了。

它就像一个顽强的战士,不管遇到啥困难,都不会轻易倒下。

现在的哈尔滨啊,那更是不得了。

还是那么漂亮,那么有魅力。

那些老建筑依然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新的高楼大厦也拔地而起。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哎呀,说了这么多,我感觉我都好像重新经历了一遍哈尔滨的近代历史。

这就是哈尔滨,一个有着独特魅力和深厚历史底蕴的地方。

咱可得好好珍惜它,让它一直这么美下去呀!咋样,听我说完,是不是对哈尔滨更感兴趣啦?哈哈!。

中国近代建筑史-哈尔滨的民俗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史-哈尔滨的民俗建筑

近 代 哈 尔 滨 的 民 俗 建 筑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周立军提要:在哈尔滨这个充满了异国情调的城市里,存在着具有中国民间承传特点的建筑。

其根源植于道外区的市井文化之中,具有四合院式布局、中西合壁的外貌、丰富有趣的空间。

这是以民间渠道对传统建筑文化进行的探索:用户参与、结合市民心理和民间艺术、融合中外建筑文化等。

十九世纪末“暴发”的新兴城市——哈尔滨,素有“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小巴黎”之称。

这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外国殖民者从本国移植过来的洋式建筑,占据着哈尔滨城市的重点地段,构成了近代哈尔滨建筑风格的主要部分。

然而,在哈尔滨这个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充满着异国情调的城市里,中国的建筑文化是如何延续和发展的呢?为此,我注意到了一类具有中国的民间传承特点的、所谓“不登大雅之堂”的建筑,即本文所称的“民俗建筑”。

一 近代哈尔滨民俗建筑的“根”最初哈尔滨的城市规划中,南岗区为行政办公和高级住宅区,道里区主要是外国商人云集的商业区。

这两个区人口密度低、建筑华丽、环境优雅。

而处于低洼地带,多次被松花江洪水淹设的道外区,则是由中国居民的聚集而自发形成的。

在这里,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其阶级构成又大多是中下层市民,因此,建筑密度高(40~50%),街道狭窄,绿化少,供水、防火、通风、采光等都很差。

这里阴暗、破烂、拥挤的景象和南岗、道里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时有个民谣:“南岗是天堂,道里是人间,道外是地狱。

”正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殖民地城市的畸形发展。

然而,道外却是哈尔滨近代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基地,同时也是中国民俗、民风、民间艺术杂陈的舞台。

这里既表现了接触外来文化比较开放的特征,又具有回归传统的潜力。

市面上到处是茶馆、饭店、澡堂、药铺、客栈等传统商号,民间绘画、工艺及传统戏、地方戏、民间说唱、杂耍等民间文艺也非常繁荣。

从《远东报》里可以摘到一些侧面描述:“道外市面近年来日盛一日”(1916年8月8日);“傅家甸(即道外)各戏园有发达之现象。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
一、中式建筑
1、北洋式建筑:哈尔滨的老城区中大量的明清时期建筑建于清朝时期。

它们大多采用北洋派式格局,与传统的中式建筑具有相似的形式,比
如长方形屋顶、折叠檐口、庭院式布局等。

2、洋式建筑:哈尔滨有许多创新的洋式建筑,其中布拉格塔桥是它们
的一个亮点,它代表了哈尔滨的近代建筑风格。

另外,洋式风格的房
子也很常见,常见的欧洲样式有哥特式、巴洛克式、新古典主义式等。

二、现代建筑
1、现代性格建筑: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它的简单实用,主要形式受欧美
建筑的影响。

哈尔滨有一些以大量使用钢、混凝土等由现代材料构成
的现代建筑,它们拥有多种独特的造型和色彩。

2、建筑装饰:哈尔滨的现代建筑装饰技术层出不穷,使建筑精致而华丽。

许多大楼周围被集中的景观照明环绕,使得它们仿佛夜幕以后的
一道闪耀的星斗,充满神秘和浪漫色彩。

三、现代化建筑
1、设计理念:哈尔滨现代化建筑走向越发明显,以绿色建筑、生态景
观为主,减少高能耗建筑,采用节能等新型材料,从而实现绿色建筑。

2、节能环保:节能环保建筑是当今建筑发展方向之一,其核心就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

哈尔滨的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地采用节能设计,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来实现绿色节能,降低建筑的能耗。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作者:冯律航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9年第07期【摘要】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是哈尔滨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独一性。

中华巴洛克建筑作为历史街区的核心内容,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是典型的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

笔者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细部、材质、色彩五个方面入手,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特征进行剖析,并通过对比展示其与原中国传统建筑以及巴洛克建筑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建筑细部【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是哈尔滨近代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区域,如今也是最重要的景点之一。

其由兴至衰到如今“修旧如旧”的重建,展示了这座城市的完整记忆。

现代哈尔滨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年轻”城市,容纳了多国的文化体系。

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工商业开始发展,哈尔滨的人口急剧膨胀,大量的外国以及外地移民在这里汇聚,外来文化与本地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共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尔滨多元文化。

在这其中,最能够体现中西文化融合成果的便是聚集在哈尔滨老道外特色鲜明的“中华巴洛克”历史街区。

然而目前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独特性在渐渐消失,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历史文化在失去控制地被商业替代;另一方面,普通民众对保护的认知不足,保护自发性难以调动、政府“抢救”得太晚以及“抢救”方法的思虑不周,使日渐萧条的历史街区建筑风雨飘摇,处在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

一、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由来及分布在哈尔滨的建筑中,一般区分为三大类别:一个是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样式;第二是完全由“洋人”建造而成的舶来建筑,涵盖了大量欧式建筑,如巴洛克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折中主义建筑等;第三就是融合了西方古典建筑與中国古典建筑与一体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顾名思义,它将中国古典建筑思想和西方巴洛克建筑思想结合为一体,是一种近代折中主义建筑类型。

哈尔滨道外区近代建筑的民俗特征

哈尔滨道外区近代建筑的民俗特征
20 ,6 :5 0. 06 ( )4 —5
12 .m高度地方 , 志的亮度应 高于应急照 明的高 度 以显 标
示其与应急照 明的 区别 , 能让疏 散人员辨认。火灾事故照 明 和疏散指示标 志内应采用专门备用电源 , 发生火灾时一旦 断 电备用电源可 自动供电。
37 设 置 消 防 灭 火设 施 .
类型性道外区近代建筑的类型根据划分标准的不同可以有很多种如按照建筑外立面风格可分为清水砖墙建筑和灰浆饰面建筑按照实用功能划分可分为商业建筑居住建筑和商住混合的建筑按照平面布局可分为单排双排转角天井四合多进的道外区近代建筑按照建筑所处位置又可划分为有临街界面的建筑和无临街界面的建筑


建 筑


28 O 年第 6 ( O 期 总第 1 期) 2 6
【 关键词】 道 外区近代建筑 ; 民俗文化 ; 空间 ; 装饰 【 中图分类号】 T 一 5 u 0 【 文献标识码】 B
’ 【 文章编号】 1 1 66( o) — 00 0 0 — 842 8o 05 — 2 0 o 6
道外区近代建筑是没有经过建筑师设计 的建筑 , 它们 是 民众集体智慧的积 累, 并通过 民问匠师的施工而实 现的 , 在
、 ' 忐 \磊 I 墒 呤 \ . # \ !
量人员死亡的一个重要原 因, 因而必须设置可靠 的照 明设 备 和疏 散标志 。在人员密集的场所 , 疏散通道 的人 口处 , 过道 上, 交叉 口, 疏散楼梯和安全 出口处等重要部位 , 安装一些 专 用的照明器具 , 间距不应大于 lm。 其 O 地下 空间中的疏散指示标志应采 用非燃烧体透 明材 料 制成 , 罩上一般写有 “ 疏散通道 ”“ 、安全出 口” 等引导文 字 , 罩 内装 有照 明灯具 。疏散 指示标志 安装的位 置一般 距地 面 1

哈尔滨近代建筑窗饰造型起源初探

哈尔滨近代建筑窗饰造型起源初探

3 . 3 钢 筋和钢 筋 网的质 量控 制
毋 庸置疑 , 钢筋质量 的优 劣对于隧道 的施 工质 量而 言是至 关 5 防水 和排水 的 质量控 制 重要 的 , 因为隧道 中大部 分支 撑都 是 由钢筋 组成或 者实 现 的 , 所 洞 口防排水 的质量 控制要注意 : 1 ) 对洞 内排 水系统 ( 隧道 、 明
s u r e t h e r a i l wa y o p e r a t i o n s a f e t y . Ke y wo r ds:r a i l wa y t u nn e l ,c o n s t uc r t i o n,q ua l i t y c o n t r o l
On e x p l o r a t i o n f o r q u a l i t y c o nt r o l o f k e y s t e p s i n r a i l wa y t u n n e l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缝、 颗粒 、 凸起或者生 锈等情 况 的钢筋 必须 根据 相应措 施进 行 处 构成 的整个排水 系统是 否具有 良好 的排 水效果 。2 ) 检 查井 和防 理, 这些钢筋也不 能 用作受 力钢 筋 。对 于钢筋 网而 言 , 必 须保 证 寒泄水洞 的重 点是检查其数量 、 结构 以及位 置是否满 足工 程设计
中俄条 约” 之后 , 沙俄取 得 了在 中国东 北 吸收 了俄罗斯传 统建 筑装饰 风格 的精华 以及 西方 新 旧思潮建 筑 政府与沙俄政府签订 了“ 修 筑并经管中东铁路的特权 , 从 此便拉 开了这个 小村庄发 展 的序 装饰 的理念 , 尤其在建筑窗饰装饰 上表现 的尤为 突出。经过半 个 紧密程度 , 操作过程 中要保证孔 口岩面 的方 向和锚杆 钻孔方 向是 小为 P 8 , 试验 中衬砌每 2 0 0 m应 做一组 抗渗试 件检 验 ; 4 ) 应进 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哈尔滨近代建筑摘要:本文概述了哈尔滨的历史及城市建设,对哈尔滨近代建筑的基本风格作了总结:俄罗斯化的“巴洛克”风格、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木结构风格、中国民族风格。

文章还就哈尔滨近代建筑风格对当代经济的影响作出了判断。

关键词:建筑风格城市建设古典主义巴洛克俄罗斯民族风格文化产业经济哈尔滨的近代建筑, 从风格上可以看作是一座建筑历史博物馆。

它集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大成 有古代东方中国式的大屋顶、庙宇、亭台楼阁,又有古希腊、罗马建筑演变的痕迹既有伊斯兰教的清真寺, 又有耶稣天主教的寺院既有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又有粗制滥造的折衷主义作品‘既有结构主义建筑, 又有现代国际式建筑。

可谓包罗万象集古今中外建筑风格之大成。

这是珍贵的历史遗产、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宝贵财富也是研究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好教材。

一个城市建筑风格的演变, 一般都反映了历史的发展和阶级的兴衰, 同时也显示了时代的信息。

一、哈尔滨近现代建筑的风格更流派。

1、俄罗斯化的“巴洛克”建筑风格【1】哈尔滨近代建筑中, 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种风格。

如南岗秋林公司、道里外文书店、道里聋哑小学、道里妇女儿童商店、道里中央大街省校办工厂展销楼、省丝绸公司办公楼、市电业局办公楼等等。

教堂建筑在哈尔滨的近代建筑中占有一定的位置, 据统计, 大大小小的教堂有八十余座, 可堪称为“教堂的城市”了。

因为俄罗斯信奉东正教,因此, 哈尔滨的教堂属东正教派, 其建筑风格属于“巴洛克”风格。

哈尔滨比较闻名的两座教堂, 一为南岗博物馆广场中心的尼古拉教堂, 一为道里友谊路的圣索菲亚中央教堂。

此外,还有透笼街教堂。

革新街教堂、文化公园教堂、东大直街教堂等等。

它们皆是典型的“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

从两栋建筑可以体现出“巴洛克”建筑风格的特点。

南岗秋林公司建于1902年, 处于繁华的商业区中心转角处, 主入口亦设在该处。

入口的顶部为纤细精巧的橄榄顶, 重点突出。

它的体量、尺度都很大, 使人在远处就能欣赏它的优美形象。

整个建筑比例严谨、装饰得当、色彩宜人, 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建筑作品。

2、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哈尔滨近代建筑属于传统的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有东北烈士纪念馆、哈尔滨铁路俱乐部、省政协办公楼、省美术馆、兆麟小学校、道里区文化馆、省外事办公室、市教育局办公楼二中山商场、颐园街一号住宅等。

颐园街一号住宅是传统古典主义的典型代表。

它原为一个法国资本家的高级花园别墅。

平面与立面处理采取了不规则的自由式布局手法。

结合功能要求, 室内空间有序列地展开。

主入口在北端, 由廊过渡到主门厅而豁然开朗。

室内装饰采用了当地特产的揪木制的墙裙、雕花天棚, 色彩浓重, 做工精细, 花纹生动活泼。

立面处理采取了壁柱式的垂直划分, 檐头丰富细腻, 断续的破风山花以及屋顶安排巧妙, 圆型老虎窗的处理与整个造型协调一致。

整栋建筑外部色彩淡雅、清新、大方。

东北烈士纪念馆原为图书馆, 曾作伪满警察局。

该建筑二层(带地下室) , 立面处理采取三段分法。

高高的台阶上安放着一巨大的“科林斯”式独立柱, 承托着来源于希腊神庙的山花。

中间镶嵌的凸雕群象比例严谨而统一, 形式优美而协调。

整栋建筑庄严雄伟, 简洁明快。

这种建筑风格在哈尔滨旧建筑中占有一定的数量。

比较典型的有原哈尔滨火车站、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及红军街招待所、哈建工学院旧楼、省社会学院、哈第二百货公司、铁路局幼儿园、中山路某小住宅等。

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始建于1902 年, 中间被火烧三次, 于1906年重建。

这座二、三层楼的建筑对称式布局, 由前、后、中、左、右五个部分组成。

功能分区明确, 又互相联系成统一的整体。

为了打通前后院的联系, 用两个圆券拱门做为连接过渡的处理, 打破了正立面冗长的单调感。

建筑物前安排了一个大的开敞式广场, 更突出了主体建筑的宏伟感。

立面采取垂直划分, 外饰面以浅灰绿色花岗岩为主调, 强调材料的质感。

成组成对分布的窗户、断续的檐头、自由曲线的装饰, 都体现了新艺术派的特征。

内部的装修也特别讲究, 走廊和主要办公室都以色彩古朴浓郁的揪木做装饰材料。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原为私人高级住宅, 其平面和立面都为不对称的自由式布局。

体型高低错落,富有变化, 具有安徒生童话里的小屋形象。

入口处放在凹进的角部, 上有雨棚, 顶层巧妙地安排了大片的玻璃窗, 形成主入口的重点部位。

屋顶为木结构, 悬挑出较大的檐头构件, 产生了较深的阴影区.窗任意设置, 上下都不对位, 外部色彩以米黄色与白色相间穿插, 明朗大方。

3、木结构建筑风格这受俄罗斯17世纪到18世纪木结构的影响所致。

由于黑龙江省盛产木材, 就地取材比较方便, 也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了。

哈尔滨木结构建筑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性。

已有着美丽的体型, 清晰的轮廓线和丰富的色彩。

比较典型的建筑有尼古拉教堂(建于1901年毁于1966) , 其造型挺拔优美, 色彩富丽堂皇,气氛热烈而兴奋。

屋顶由四个八角攒尖天幕顶及最高的主体球节颈组成, 具有向上冲天感觉, 气势磅礴, 雄伟壮观。

此外, 江上俱乐部、江畔餐厅、江畔冷饮部、街头小商亭及一些庭院式住宅也属此类。

它们造型新颖别致, 具有很大的装饰性4、中国民族风格的建筑在数量上不多。

这是因为当时掌握建筑大权的不是中国人, 而是外来侵略者。

但是旧市区也修建了一部分, 如第三中学校、文庙、极乐寺。

此外, 在商业建筑中由于受中国民族形式和西方占典主义的影响, 有一批“折衷主义”的建筑,如世一堂、同义庆、旧同记商场, 以及道外靖宇大街的商业建筑等。

二、哈尔滨的代表建筑。

1、圣菲亚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

它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厅600多平方米。

大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巨幅油面,它向教徒们描绘了天国幸福、安详而和平的景象。

尽管大厅四周有许多带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户,但由于大厅极其宏伟,自然采光的亮度与大厅面积不成比例,因此显得大厅阴暗,加之上千年浓郁的宗教氛围,让人有种莫明的压力和恐怖感。

当你仰头向大厅顶部望去时,的确使人头晕目眩,叫人不敢多待。

你面对这一切,会惊叹1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何以能设计这么宏大的建筑,其结构之高超、艺术之精美、气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难现实的巨大反差。

【2】2、马迭尔宾馆马迭尔宾馆建于1960艺术运动建筑。

是犹太富商约瑟.开斯普,聘请当时一流建筑大师设计,选购欧美各国上等的建筑材料建成的,在当时就是远东地区最豪华的涉外宾馆。

她造型简洁、舒展、自由流畅。

不同的色彩、不同的穹顶造型,显现出亲切宜人的魅力,体现了西方建筑的精华。

对于马迭尔宾馆,一位诗人曾这样写到:“如果说哈尔滨是一个婀娜多姿、楚楚动人的少女,那么中央大街就是她胸前佩戴的一枚光彩熠熠的胸针,而马迭尔宾馆则是这枚胸针上一颗璀璨夺目的钻石。

”3、龙塔龙塔总面积为16600平方米,其中塔座为13000平方米,塔楼为3600平方米,塔座由地下一层和地上四层组成球冠形。

塔身正八面型,塔体为抛物线形,中间是圆柱形井道,由七条银白色的铝合金板和九条深蓝色镀膜玻璃围护。

塔楼设在181米和206米处,由飞碟状的下塔楼和圆形的上塔楼组成。

天线设在220.5米至336米。

【3】三、哈尔滨近现代建筑对当代经济的影响。

随着城市的建筑改变,城市的文化和市民的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反过来文化会导致城市建筑也随之变化,从而展现出新的风格和新的形式,哈尔滨城市文化中渗入了俄罗斯文化,同时俄罗斯文化在移植的过程中发生变化。

这种文化不仅被采纳,也被改变。

俄罗斯风格建筑逐渐成为哈尔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哈尔滨独特的建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现在的哈尔滨俄罗斯风格建筑林立,满街店铺俄文牌匾。

金发碧眼的俄罗斯游客,俄语被市民广泛应用,俄罗斯文化渗入的市民物质文化生活。

中俄文化相互交流。

相互传播,哈尔滨正以文化形式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影响力、竞争力,他们逐渐认识到哈尔滨面对现代城市间的竞争,除了提高经济增长,更在于城市文化、人文理念的较量。

建设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适宜生活居住的避暑名城、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名城,所有这些都需要有文化来支撑。

随着经济的发展,俄罗斯风格的建筑文化越来越多地体现它在哈尔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1】李德大《关于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和建筑风格的探讨》第一页【2】百度百科/view/127512.htm 第三页【3】百度百科/view/3712.htm 第三页【4】王舒云《俄罗斯风格建筑对中俄城市经济文化的影响》第三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