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之美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场所精神之美感研究

・ 2 1 l ・
哈尔滨 中华 巴洛克建筑场所精神 之 美感研究
赵广 宇 程 志 军
( 东北农业 大学 园艺学院, 黑龙 江 哈 尔滨 1 5 0 0 3 0 ) 摘 要: 如今 , 哈 尔滨的中华 巴洛克建筑作为一个群落而被整体性的保护起来 , 形成 了一个独具特 色的旅游 区, 并在全 国范围内具有 了一定知名度 , 其建筑价值 已不是 简单 的形 式美 , 而是具有深刻 内涵的场所精神之 关 , 研 究其场所精神之 美的具体 内容 对整个街 区的保 护和丰富旅 游项 目有 着十分重要的现 实意义。 关键 词 : 哈 尔滨 中华 巴洛克 ; 场所精神 ; 美感人们从 喧嚣 的城市空 间引入一个 相对 活交 往 的世 俗 之 美 。 2中华 巴洛克环境空间的情感 审美体验 幽静 的空间 , 仿佛进入 了世外桃源一般 。芦原义信 的《 街道的美学》 情感审美体验是场所精神不可或缺 的, 是指人们和所处对象交 书 中曾经讲到 : 商业街 区道路宽度与两旁建筑之 比 D / H等于 1时 , 流过程 中, 感知 、 融合 、 理解 、 共鸣 与升华 , 达到最好状态从 而得到情 空间 的高度与 宽度存 在均衡 性其 尺度也最理想 ; 当 D / H小于 1 时, 感满足时所表现的一种体验形式 。 情感审美 体验从特指与泛指两个 给人 的感觉较压迫想进入下一个 空间的感觉 ; D / H 大于 1 时 ,空间 特指的情感审美体验是指特定建 筑环境 空间对 特定 的 的封 闭感 随着数值 的增 大强度渐渐下 降。美 国的规划设 计师理查 方 面上理解 , 人们所含有的某种 情感 意味 , 泛指的情感 审美体验是指从一 系列 的 德・ 海德 曼 认 为好 的街 道 比例 为黄 金 分割 比 ,即是 D / H等于 1 : 体验归纳 中所得出的一种人情化 的情感满 足心理状态。 1 . 6 1 8 , 这种 比值 最符合人们 的视觉要求 。而在当时的社会条件状况 2 . 1 特指 的情感审美体验 下, 只需要满足车 、 马、 轿子 、 行人 的交通需要 , 因此老道外街 区比较 中华 巴洛克建筑空 间环境特指 的情感审美体 验是指 中华 巴洛 窄 ,一般 在 8 — 1 0米 ,而街巷两边 2 — 4层 的中华 巴洛克建筑 高度为 比如说 自小 1 0 — 1 4米 , D / H在 0 . 8 — 1 . 4之 间 , 因此 这 种 空 间 尺 度无 论 是 从 芦 原 克建筑环境空 间对特定 的人们所含有的某 种情感 意味 , 生活在道外 区 , 曾经居住 , 生活在中华 巴洛克建 筑空 间环境 的居 民 , 义信还是理查德 ・ 海德曼的街道 空间 比例来看 , 街道尺度均较匀称 , 他们 都会对生活 的房屋和环境 空间留下非常深刻的 ( 下转 2 7 9页 ) 既不显得过于狭窄 , 又不失亲切 的舒适感和视觉美感 。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有着丰富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的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
此风格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下面将从其历史背景、外观特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兴起与哈尔滨早期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早在19世纪末期,哈尔滨就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物资集散地,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
但直到中俄签订《北京条约》后,哈尔滨才正式成为中国领土上的城市。
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国移民来到哈尔滨居住和工作,这股移民浪潮与哈尔滨的建筑风格也息息相关。
二、外观特点“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外观特点表现为:1.华丽富丽:表现在建筑整体风格上,运用复杂的立面设计和花纹装饰等手法,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豪华感。
2.建筑比例对称:在建筑中的各个部分尺寸大小变化均匀和谐,使得整栋建筑呈现给人一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
3.使用花岗石材:花岗石是“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代表材料,其白色的质感能够表现出建筑的尊贵和跨越历史的存在感。
4.高耸而精美的山花状屋顶和装饰立面:山花状屋顶和立面装饰是建筑中最显眼的地方,一般这些花纹都象征着建筑中某些事物和意义。
三、艺术风格“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的艺术风格制约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1.多元文化的碰撞:哈尔滨是中俄文化的交汇点,中国传统文化、俄罗斯文化、欧美文化等诸多文化在这里融合交错,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2.强调实用性:相对于欧洲巴洛克风格,中国“中华巴洛克”更加注重实用性。
建筑在功能之前,从建筑结构和使用功能等方面考虑实用性。
3.折衷主义:“中华巴洛克”风格虽起源于西方欧洲,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它在营造和形象上更多体现了中国的气韵风情,这种各取所长,折衷取舍的艺术思想是“中华巴洛克”在设计上最具特点和魅力的原因之一。
在现今哈尔滨的街头巷尾,已经难以寻找到经典的“中华巴洛克”建筑了。
但是,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却一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中心,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其中以“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最为突出。
在20世纪初,哈尔滨成为中国的重要城市,并吸引了大量来自俄罗斯、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移民。
这些移民们带来了欧洲的建筑风格和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巴洛克”。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建筑外观的布局和装饰上。
它借鉴了巴洛克艺术的特点,注重建筑的表面效果和宏伟繁复的外观。
建筑的立面通常采用了对称的形式,通过线条的绘制和浮雕的加工,增加了建筑的纵深感和立体感。
在建筑的立面上,常常可以看到浮雕的花纹、装饰的雕塑和细节的雕刻,展现了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装饰性。
建筑的细节装饰也是“中华巴洛克”的标志之一。
建筑常常使用石头、砖块和瓷砖等材料,通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创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建筑的门窗、锁眼、窗台等部分经常加以装饰,常采用欧洲风格中的圆弧形和曲线形,更加突出了建筑的雕塑感和艺术感。
“中华巴洛克”建筑在空间布局上也有着特别的设计。
大多数建筑都遵循了欧洲规划的布局方式,通常包括中央大厅、楼梯和庭院等。
建筑的中央大厅常常是建筑的核心部分,具有宏伟的气势和豪华的装饰。
楼梯则被赋予了重要的意义,被设计成华丽的装饰物,往往成为建筑的一大亮点。
庭院则常常被设计成花园或公园,为建筑增添了一丝自然与宁静。
“中华巴洛克”的建筑风格还体现在一些细节和元素上。
建筑常常使用拱形门、圆顶以及带有花纹和颜色的彩绘玻璃窗等。
这些细节和元素来源于欧洲的建筑风格,通过巧妙的结合,打造出了独特而精美的建筑。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汲取了欧洲巴洛克艺术的精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其特征主要体现在装饰繁复、对称匀称、形式多样等方面。
这些建筑不仅是哈尔滨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建筑风格多样性的一个典范。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北方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
在20世纪初期,哈尔滨曾经是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建筑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迎来了全国甚至全球的关注,成为了哈尔滨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风格呢?有着哪些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中华巴洛克”的由来和发展“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指在哈尔滨和周边地区修建的具有欧洲巴洛克式风格的建筑。
其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哈尔滨地区兴起的一种西式建筑风格。
20世纪初期,沙俄通过修建东清铁路与哈尔滨相连通,哈尔滨由此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枢纽交通站点。
此时,哈尔滨开始涌现出一些具有欧洲特色的建筑,而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开始逐渐形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建筑风格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在兴建了很多代表作。
1. 建筑的宏伟奢华,视觉冲击力强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其建筑规模宏伟,常常在建筑造型上大胆运用各种建筑装饰元素,特别是在建筑的顶部,常常有着复杂而又华丽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视觉冲击力。
2. 建筑的色彩丰富,讲究在户外光线下独特的呈现效果中华巴洛克建筑的颜色常常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常常运用到一些经过处理过的灰色调。
另外,这种建筑的色彩还讲究在户外的光线下呈现一种独特的效果,这个特点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是相当重要的。
3. 细节处理精致,突出装饰的复杂度中华巴洛克建筑的细节处理相当的精致,整个建筑中塑有各种装饰元素,这些元素表现出了精深的复杂度,这种特点是中华巴洛克建筑最引人关注的一点。
例如,三角架、扶手栏杆、浮雕版画、壁画、天花板以及石雕等,每个细节处理得非常精细。
4. 对称感强,表现出一定的统一性中华巴洛克建筑对称的感觉非常的强烈,各种装饰元素往往都会在建筑的不同部位得到一定的借鉴,因此表现出了一定的统一性。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独特文化特色的城市。
在哈尔滨的建筑景观中,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独树一帜,成为了哈尔滨建筑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从外观特征、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三个方面对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进行简要分析。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特征非常明显。
它的建筑立面非常宏伟,采用了雄伟的弧线和走线,给人一种庄严厚重感。
建筑常常采用大面积的石材装饰,墙面光滑平整,线条流畅,使建筑更加立体感和层次感。
建筑的立面常常有醒目的正面装饰,如古典的柱子、锥形尖塔等,使建筑更具视觉冲击力。
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风格非常讲究细节,给人以华丽奢华的感觉。
建筑常常采用浮雕、石雕、铁艺等装饰手法。
浮雕常常出现在建筑的门廊、柱子上,让建筑更加生动有趣。
石雕则常常出现在建筑的墙面、屋顶等位置,以神话故事、人物形象等为主题,给人以壮丽的震撼。
铁艺则常常出现在建筑的栏杆、窗户等位置,以曲线和卷曲的线条为主,增添了建筑的柔美和浪漫。
中华巴洛克建筑不仅在外观和装饰上独具特色,还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巴洛克建筑常常融合了中西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符号和风水理念,如龙、凤、麒麟等。
建筑的门廊、拱门等结构也常常采用中式元素,显得独具特色。
在建筑的装饰中,常常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图案和花纹,如云纹、莲花纹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加入,使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加具有民族特色,也更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建筑中的一大亮点,它的外观特征、装饰风格和文化内涵都独具特色。
它不仅富有艺术价值,更表达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中华巴洛克建筑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哈尔滨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体现。
作为哈尔滨的代表性建筑风格,中华巴洛克建筑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希望未来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哈尔滨这座美丽的城市。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

浅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特征哈尔滨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而哈尔滨的建筑艺术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
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更是其独特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历史渊源、主要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建筑艺术。
一、历史渊源“中华巴洛克”建筑艺术最早出现在哈尔滨,其产生与哈尔滨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哈尔滨作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东北亚地区的城市,经历了俄国扩张和建设的过程,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上受到了俄罗斯建筑的影响。
而在中国国内,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兴起则与当时国内外建筑风格的交流和融合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主要特征1. 建筑外观独特“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外观通常具有浓厚的欧洲古典建筑风格,建筑造型上大量运用了巴洛克建筑艺术的元素,比如拱门、立柱、雕花等。
这些元素又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建筑特色,使得建筑外观既典雅古朴,又不失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2. 装饰雕刻讲究细节“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装饰雕刻十分讲究细节,从建筑门窗、立柱到墙面装饰等各个部分都精心雕琢。
这些雕刻不仅美观,更让建筑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给人一种华丽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3. 建筑结构科学合理在“中华巴洛克”建筑中,结构科学合理是其得以保持长久的重要原因。
这些建筑虽然外观华丽,但在结构上也十分严谨,能够经受住各种自然和人为的考验。
4. 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随着现代化建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融入现代化元素成为了“中华巴洛克”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一些新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外观上保留了传统的经典元素,而在结构、材料和功能等方面则有了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这样的设计使得“中华巴洛克”建筑更具时代感和实用性。
三、影响1. 文化影响“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的一张重要文化名片,也是哈尔滨独特文化的象征之一。
这种建筑风格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文化多元和开放包容的象征。
关于哈尔滨老建筑——中华巴洛克

1、建筑的魅力在美丽富饶的哈尔滨,有着这样一组建筑群体——“中华巴洛克”她具备独特的建筑魅力,她有着“迷”一样的神奇色彩。
带着对“中华巴洛克”的种种迷恋之情,我走进了道外传统风貌街区,当一座座建筑矗立在眼前,心中也为之一颤,产生了对建筑的无限敬畏。
由此“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艺术风采,在一砖一瓦中冽冽翻卷,在历史的长河中荡然尤存。
于是在心中淌溢着一剂力量,一剂赋予我们保护她的力量。
2、建筑的风格城市急促的脚步追不上建筑的变化。
新颖奇特、富丽堂皇、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是17世纪“巴洛克”建筑的浪漫旎色。
“中华巴洛克”在“巴洛克”基础上做了一种极大突破,中国式的圈楼与墙花雕饰却依然保留了西方墙立面的建筑。
一种注重东方文化而又渲染西方艺术由来的“中华巴洛克”建筑,让人们充满了无限遐想,也许这是先辈们在为我们捕捉一种熟悉的记忆,也许是让人能够迅速感受出古朴味道的一种建筑。
3、典型建筑你是否沉醉过东方园林主义的翰墨飘香,你是否迷恋那西方文化艺术的别样风情。
“中华八洛克”建筑可以带您登上艺术的殿堂,开启幻想的大门,这里的建筑就是一场中西交融的艺术集汇,气派不失雄伟,典雅不失庄严;简洁不泛堂皇之气,可谓箭繁相怡,传统的四合院格局和前店后宅的功能。
在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从华丽中将色彩驿流。
探索神秘的建筑之旅从这里开始4、老街寻景天高云淡,“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天地之间显着尤为耀眼,无论从建筑的风格还是从建筑的形式,都在向示人展示它的神奇风姿。
沿着深巷一路走来,我转了一条又一条,发现迷失在艺术的长廊里。
踏上回廊内的木制楼梯,脚下发出的吱吱声响,宛若穿梭在岁月的旅途中,离哈尔滨的百年历史越来越近。
这里的每一处情景都是一种会摄人魂魄的艺术,每一处角落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中华巴洛克5、民俗旧照——老照片展示当人类臻渐完美之时,可超越平凡感受尊贵。
一组建筑承载着典雅与古朴穿越历史的长河向我们走来。
历史、文化、与记忆融会成一幅最动人的画卷展开中华巴洛克的宏伟蓝图,向我诉说着诗一样的美丽画面。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东方的巴洛克风格建筑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东方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巴洛克风格是一种起源于17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以其精美华丽的装饰和建筑风格而闻名。
哈尔滨索菲亚教堂是东方地区一座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这种西方风格与东方文化相结合。
本文将对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巴洛克风格建筑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建筑外观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位于哈尔滨市中央大街,是该市最著名的地标之一。
它的外观极具巴洛克风格的特点,以精美的雕刻和曲线形态为主要装饰元素。
教堂的外墙采用了浅色的建筑材料,搭配着白色的花纹,使整座建筑显得明亮而华丽。
正面立面上的墙壁被大量的雕塑所装饰,这些雕塑以神圣的形象为主,如天使、圣经故事中的人物等,给人一种庄重而神圣的感觉。
二、建筑布局哈尔滨索菲亚教堂的建筑布局遵循了巴洛克风格的特点,即多样化而对称的布局。
教堂是一个拱形平面的建筑,中央部分是一座宏伟的圆顶,将教堂分为中央大殿和两侧的小殿。
这种布局使整座建筑看起来更加庄重而富有层次感。
在教堂内部的大殿中,有一系列精美的壁画和彩画,这些艺术作品既展示了巴洛克风格的精湛技艺,也融入了东方文化的元素,使教堂更具独特的魅力。
三、装饰细节巴洛克风格建筑以其繁复精细的装饰而闻名,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也不例外。
教堂的外墙上镶嵌着大量的雕塑和浮雕,这些雕塑以天使、圣人和圣经故事中的场景为主题,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让人们赞叹不已。
此外,教堂内部的装饰同样精美,从地面铺设的花纹地砖到精致的雕塑和壁画,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巴洛克风格的独特之处。
四、东方元素的融入哈尔滨索菲亚教堂是一座东方城市中少见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它成功地融合了西方巴洛克风格和东方文化的元素。
教堂的形式虽然符合传统的巴洛克建筑:浮雕、环绕式楼阁、尖顶,但在细节和装饰上融入了东方传统的元素,如大量使用龙、凤、麒麟等中国传统动物的形象进行装饰,使整个建筑更加独特而富有魅力。
总结:哈尔滨索菲亚教堂东方的巴洛克风格建筑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美的装饰而吸引人们的目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巴洛克建筑风格之美
作者:赵薇
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14期
【摘要】通过分析中华巴洛克建筑在哈尔滨的发展状况;从"中华巴洛克建筑"形成时期入手,深入分析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根源;阐述了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建筑装饰特征,对"中华巴洛克"的影响能够更清晰、直观的呈现;体现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群的现状以及建筑风格之美。
【关键词】中华巴洛克;哈尔滨巴洛克;风格
哈尔滨作为一个百年历史的多元化城市,建筑特色鲜明,众多的老建筑就代表着哈尔滨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范围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包含了110年的时间。
这期间中国社会变革在建筑领域表现为,持续了几千年的以传统木结构建筑为绝对主流的局面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由西方人殖民入侵而输入中国不同于传统中国建筑式样的殖民式及其它形式的西方建筑。
这期间的建筑充满殖民色彩,西方的建筑风格、流派深深影响我们的近代建筑。
同时这些建筑中相当一部分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产生变异、和风格本土化倾向。
哈尔滨道外区的中华巴洛克建筑就是在这个时期由中国民间匠师在强势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建造而成的,它具有典型的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特点和浓厚的地域特色,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的产物。
一、巴洛克和中华巴洛克的由来
1.巴洛克及其产生、特征
"巴洛克"(Baroque)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
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
巴洛克风格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又称路易十四风格。
关于巴洛克词汇的含义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来自葡萄牙语或者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另一种说法是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
巴洛克艺术风格强调作品的空间感、立体感和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与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运动和变化。
这种设计风格集中体现在天主教的教堂上,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影响到了家具和室内设计。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
巴洛克风格以浪漫主义的精神作为形式设计的出发点,以反古典主义的严肃、拘谨、偏重于理性的形式,赋予了更为亲切和柔性的效果。
巴洛克风格虽然脱胎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形成,但却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它摒弃了古典主义造型艺术上的刚劲,挺拔,肃穆,古板的遗风。
追求宏伟,生动,热性,奔放的艺术效果。
巴洛克风格多表现于奢华和夸张和不规则的排列形式。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
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
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列,如卡拉瓦乔、贝尔尼尼的作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2.中华巴洛克建筑概念与现状.
"中华巴洛克"这一名称最初是由一位叫西泽泰彦的日本学者提出的。
二十世纪初,随着民族工商业的繁荣与外来文化的渗透,出现了一批受西方建筑文化影响的新建筑--"中华巴洛克"建筑。
它有其自己的独有特点:建筑的整体风格是巴洛克式的,特别是临街面不仔细看还看不出同其他的巴洛克建筑又什么不同,仔细观察细部装饰会发现奥妙所在,其装饰图案又原来的欧式图样、植物变成了中国传统纹样。
中华巴洛克建筑位于哈尔滨市道外区南四道街、景阳街、南勋街、靖宇街围合区域,该区是哈尔滨拥有 100 多年历史的开埠区,保存了大量的传统建筑、胡同、院落、和历史风貌街区,形成了以中华巴洛克为主的建筑风格,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二、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历史起源及特征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究其根源主要受四大类风格的影响:在外立面的细部装饰上借鉴以模仿巴洛克式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和新艺术装饰要素和中式的装饰母题;在整体的平面布局上借鉴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庭院内部的空间及细部装饰和材料借鉴俄式建筑的风格样式以及中式的装饰图案。
三、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形成及定位
哈尔滨道外区中华巴洛克建筑,是哈尔滨最具特色并且唯一能代表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建筑群落,在民国时期的哈尔滨,建筑多样而多变化的大环境中,遗留下的具有中式风格特征的宝贵财富。
在没有研究这一建筑之前,我们从外观上认识到了这种称为中华巴洛克的建筑在名字上具备了中式要素,那么在风格上也一定展现出中式的特点。
哈尔滨所呈现的中华巴洛克街区的建筑主要受到俄式建筑和中式建筑的影响较大,但由于立面的构成要素在一个建筑的呈现中占主导地位,呈现出的感受是巴洛克的感受,形式是古典形式,但其内部构造却是中式风格和俄式风格的混合。
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建筑并不是以单体存在的,而是以整片的街坊的形式存在的,这就形成了哈尔滨特有的景观:"中华巴洛克"建筑街区。
由于"中华巴洛克"建筑多为2~3层,建筑高度相对不高,大部分街坊街道的D/H值多在1/1左右,街道宽度、两侧建筑物高度在同一尺度上,使得建筑围合起来的街道空间舒展而不压抑,可以说这些街道是非常适合步行的。
四、哈尔滨"中华巴洛克"代表作品
在哈尔滨,中华巴洛克式建筑集中在道外区。
19世纪末,中东铁路的修建和松花江的通航使得哈尔滨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哈尔滨开埠吸引大批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涌入。
重要的地理位置,加之特殊的历史环境,哈尔滨迅速由若干个村庄发展成为远东大都市。
当时,哈尔滨的南岗区和中东铁路西侧的道里区为沙俄附属地,外国人和外国资本流入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开始在这里兴起--新艺术运动、巴洛克、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和折衷主义等西洋建筑纷纷落户道里区和南岗区。
在中东铁路东侧,与外侨集中的道里区相对的道外区由于未被划入沙俄势力范围,成为中国民族工商业兴起的摇篮。
外资流入后,山东、河北两省的移民纷纷"闯关东",来到旧名"傅家甸"的道外区,投亲靠友,合伙投资,兴办商业店铺。
这些人不但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思想也比较开放,这为他们后来接受西方艺术奠定了意识形态上的基础。
巴洛克建筑风格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的世界建筑潮流,曾经引领欧美建筑界,盛极一时。
是建筑史上浓重的一笔。
"中华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哈尔滨近代建筑中具有鲜明特色的风格类型,它揉合了欧洲巴洛克及中国传统建筑的某些特点,反映了中国工匠对外来风格的较为独特的理解,并在理解过程中加以智慧的头脑和双手创造出的以传统中式特点为主要风格特色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是哈尔滨百年建筑中具有民族性、地方性特色的建筑群落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