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风格美术作品欣赏

合集下载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动态构图与空间意识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对动态构图和空间感的运用,有助于现代艺术 教育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和构图技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次内涵的探索。
空间与光影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对空间和光 影的巧妙运用,影响了现代艺术 审美,使得人们更加关注作品中
的空间感和光影效果。
对现代艺术教育的意义
情感表达与沟通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强调情感表达,有助于现代艺术教育引导学 生深入探索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提高沟通表达能力。
细节观察与处理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对细节的精湛处理,促使现代艺术教育重视培 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处理细节的能力。
巴洛克和洛可可的构图、色彩 和细节处理方式,为现代艺术 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参考。
当代艺术家通过融合传统与现 代元素,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 和时代感的艺术作品。
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的建筑细节 和装饰元素,被广泛应用于现代
建筑设计之中。
这些风格的建筑特点,如丰富的 装饰、曲线形状和精致的细节处 理,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目 录
• 巴洛克美术 • 洛可可美术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的异同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在当代的运用与价值 •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01 巴洛克美术
起源与特点
起源
巴洛克美术起源于意大利,后传播至 欧洲各国,是欧洲艺术史上继文艺复 兴之后的又一重要时期。
特点
巴洛克美术以其豪华、壮观和动感十 足的艺术风格著称,强调情感的表达 和画面的戏剧性效果,同时注重光影 变化和空间感的营造。
主要代表艺术家与作品
代表艺术家
卡拉瓦乔、贝尼尼、鲁本斯等。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外国美术史 巴洛克与洛可可美术

弗朗斯·哈尔斯(1580/1591~1666年)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 哈尔斯出身低微,一生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他
性情豪放,嗜酒如命,常常与酒徒为伍。一生两 次结婚,前后共有12个儿女,为了糊口而疲于奔 命,最终穷困潦倒,死后竟无亲友为其料理后事, 只能由市政府出资为其发丧。 哈尔斯却是一位相当出色且极富个性的艺术家, 他创作的肖像画最大特点就是善用豪放的笔法捕 捉人物瞬间的欢乐表情,因而被时人称为“描绘 微笑的画家”。
他的作品曾一度受到新兴资产阶级的广泛欢迎。1624年, 由于创作《夜巡》一画,伦勃朗同订件人发生诉讼,伦勃 朗败诉,这不仅影响了他的声誉,在经济上也蒙受了巨大 损失,致使最后破产。陷入贫困的伦勃朗不得不搬到贫民 区居住,但他的艺术创作并没有停止。在这一时期,由于 结交了中下层的广大市民,视野更为广阔,对人生也有了 进一步的认识,他的艺术技巧也愈成熟,艺术思想更深刻。
弗兰德斯美术美术特点
受弗兰德斯上层社会享乐主义风气的影响, 美术风格具有明显的贵族气质。
艺术形象生动饱满,热情奔放、豪华气派、 充满活力、色彩富丽笔法流畅。
也有少数作品流于浮华的形式,缺乏理性。
彼得·保罗·鲁本斯
1577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的茨根小城。9岁时随父母移居佛兰德斯, 定居安特卫普。曾在宫廷当侍童、精通八种欧洲语言。
他的雕刻热情奔放、动作性强,富于运动感和戏 剧性。他的许多作品打破了建筑、绘画及雕刻之 间的界限,形成了如同舞台艺术的综合效果。他 在雕刻、建筑及绘画上的杰出贡献对欧洲巴洛克 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1.17世纪的意大利美术
贝 尔 尼 尼 圣 德 丽 莎 的 幻 觉
·
贝 尼 尼 阿 波 罗 和 达 芙 妮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外国工艺美术史  第十四章 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工艺美术

现藏巴黎戈贝兰博物馆的《路易十四加冕式》(图 14-2)是 《国王的故事》中的一幅壁毯。作品中人物众多,场面壮观。
• 大型的织锦壁毯是用竖机制作的。经线多用麻或锦,纬线 则是丝或毛,并加金线或银线。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纬线 起花的工艺已极为成熟,较之经线起花更便于模仿绘画的 效果。尤其是当时的织物师已考虑到因壁毯质料的不同而 造成光线反射的因素。在戈贝兰织物所里还制作了大量写 实花卉纹样的织锦壁毯,同样是以著名画家的作品为粉本, 构图繁密,色彩丰富。
• 路易十四时期“豪华型家具”在 桌、椅、床的设计上反映最为明 显。凡尔赛宫路易十四寝室里的 《权威之床》、大厅里的《正义 之床》和贵妇人用的《公妃之床》 等几乎都罩以华丽的织锦,四柱 和天盖也镂刻精细。
• 总之,17世纪法国的家具工艺是 取得了独特成就的,尽管它更多 地表现了宫廷工艺美术豪华繁缛 的某些特点,但在设计或制作工 艺方面都是极为卓越的,并具有 一定的影响(图14-7)
• “洛可可”(Rococo)源于法文“罗卡伊尔”(rocaille), 意为岩石或贝壳饰物,后来该词指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 色的艺术风格。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19世纪初,是一些新古 典主义艺术家们用来形容18世纪中期流行于欧洲各国的装饰 样式。在法国,它主要是指摄政时期(1715—1723)和路易 十五时期(1700—1774);在英、意、德等国均指18世纪 中期。
• 洛可可风格的特点是具有纤细、轻巧、华丽和繁缛的装饰性, 多用C形、S形和涡卷形的曲线和艳丽浮夸的色彩作装饰构成。
•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从社会历 史背景来看,18世纪中期,法国的工商业获得了大力发展, 已成为当时除英国以外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 其次,就装饰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而言,洛可可风格的形成 实际上是巴洛克艺术刻意修饰而走向极端的必然结果,晚期 的巴洛克艺术已经在某些方面呈露出洛可可艺术的端倪。

17世纪欧洲美术

17世纪欧洲美术

二、以荷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实主 义
(一)哈尔斯 (二)伦勃朗 (三)荷兰小画派 (四)荷兰风景画
三、以法国为代表的君主专制国家古典主 义
(一)绘画 (二)雕塑
4
一、以意大利、西班牙为代表的天主教国家
5
17世纪意大利美术
1、学院派古典主义: 2、卡拉瓦乔,现实主义: 3、巴洛克(Baroque)
28
巴洛克建筑与雕塑
17世纪30年代后,巴洛克建筑进入成熟时期,这 一时期的两位最杰出的大师是 ● 弗· 博罗米尼(F.Borromini,1599~1667), ● 乔· 洛· 贝尼尼(G.L.Bernini,1598~1680)。

29
博罗米尼
博罗米尼的作品以奇特著称,好像是艺术家不平静心灵的反 映,给人一种虚幻莫测的感觉。他最有名的代表作是圣卡洛 教堂。
41
●(1)西班牙艺术繁荣条件:西班牙文学对美 术的有力影响;西班牙地方画派中现实力量 的存在和发展;意大利卡拉瓦乔主义的影响 。 ●(2)特点:——观察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 众的爱好和思想,并在作品中力求表现出民 族精神,在肖像画,特别是下层人民的肖像 画中,人物往往有坚定、冷峻、尊严和刚毅 的力量。
8
逃往埃及路上的风景
9
《曙光女神》格· 列尼
10
格维尔奇诺
11
2、卡拉瓦乔:
开启巴洛克时代的艺术家——卡拉瓦乔(1573-1610)
生平——a早期生活b罗马时期c罗马最有名的画家d 流亡与死亡 艺术成就及特色 他一生都在极力地表现最底层人的生活状况,,宗 教题材世俗化,此乃卡拉瓦乔现乔的油画一样,善 于运用强烈的明暗关系,但他用的都是自然光。题 材多半是受难的圣徒或受折磨的圣经人物。通过这 些形象表达出人物在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

17—19世纪欧洲美术

17—19世纪欧洲美术

理性时代:17—19世纪美术随着文艺复兴时期人的觉醒,17—19世纪,思想和科学的力量继续显现出十分灿烂的光芒。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名言开启了一个理性的时代。

美术史也进入一个理性时代,艺术家们力图在艺术品中体现其所见所思,不同的面貌汇成了比以前更为绚丽多彩的艺术格局,包括: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多种艺术风格。

17世纪巴洛克时代巴洛克原意为“不规则的珍珠”。

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注重和谐、均衡、比例的特特征相反,巴洛克多用斜角曲线追求动感、光影的对比、注重戏剧性和激情,比较接近于浪漫主义的风格。

巴洛克美术虽然继承着文艺复兴时期确立起来的追求再现的错觉性传统,但却抛弃了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致力于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

巴洛克美术成为这个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风格,在各国不同的发展过程中,适应不同的要求,欧洲美术也呈现不同的面目。

多样化特点•巴洛克艺术不仅是一种艺术风格,更是艺术史的时期概念。

以巴洛克风格为代表包容了诸多艺术流派和风格。

•具体可以分为三类风格:1、以贝尼尼(意大利)和鲁本斯(法兰德斯)为代表,以充满动感的笔触、描述了充满戏剧张力的世界—巴洛克风格,较接近于“浪漫主义”。

2、以卡拉奇(意大利)和普桑(法国)为代表,以崇高的古典风格,描述了一个完美的世界——“古典主义”。

3、以卡拉瓦乔(意大利)、委拉斯贵支(西班牙)、伦勃朗(荷兰)和维米尔(荷兰)为代表,以写实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真实自然、充满人性的世界——“现实主义”。

接近于“浪漫主义”贝尼尼(意大利)和鲁本斯(法兰德斯)贝尼尼(意大利)(雕塑):贝尼尼,世纪米开朗琪罗后意大利最伟大的雕塑家和建筑家,擅长制造强烈的戏剧性效果,、代表作《大卫》相比米,无古典的宁静效果,强烈的动态构图和直视观众的威严目光,把观众置于大为的对手位置上,有一种亲临现场的感觉。

《圣德列萨的神迷》。

天主教喜欢宣扬各种神迹加强教徒的宗教热情。

[笔记]巴洛克美术赏析

[笔记]巴洛克美术赏析

巴洛克美术赏析巴洛克美术是欧洲十七世纪的美术样式。

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十六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

巴洛克美术在文艺复兴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以而克服了十六世纪后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

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工具取信大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

因此,在十七世纪风靡全欧,影响到其他艺术流派,是欧洲的十七世纪有巴洛克时代之称。

巴洛克艺术具有阳刚气,是宏壮的艺术,追求激昂。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它的运动性,即它的外在形式上强调运动感,运动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一幅画、一件雕塑、一座建筑物都似乎是一瞬间的闪动,他在不断的运动着,有着强烈而复杂的节奏和旋律。

巴洛克美术作品中常见的是他那强烈的明暗对比,而光线的复杂变化更加强了事物的动感和不稳定性。

如鲁斯本的《强劫留西帕斯的女儿》通过抢婚的场面描绘表现剧烈的运动感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是他的激情性。

巴洛克美术作品总是充满激情的,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作品往往反映了作者内心的感情世界,悲伤、欢快、神秘、恐惧等。

巴洛克美术不仅外形令人激动,它的内容也是骚动不安的,这与当时动乱不宁的时局有关。

如贝尼尼的《阿波罗和达夫娜》运用对角线运动方向的构图表现热烈而矛盾的爱情与瞬间变化的运动;《大卫》则着重表现了运动中的人体和不可歇止的激情。

第三,是他的空间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基本上是平面上的,而巴洛克美术则非常重视表现空间和立体感,建筑和雕塑作品也是这样,强调层次和深度,尽量打破平面。

如《圣德列萨祭坛》通过人物之间的呼应、衣饰与云朵的漂浮感来体现空间。

第四,是他的豪华性。

巴洛克艺术有豪华的特色,由于服务的对象是教会上层人物和贵族,故而力求奢华是它的一大特色。

追求明暗对比强烈的素描关系和绚丽明快色彩,场面宏伟,强调艺术形式综合手段。

如《圣德列萨祭坛》充分显示出其豪华性。

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美术课件

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美术课件
克画派,对巴洛克画派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 《占卜者》是卡拉瓦乔早期风俗画的代表作品,画中描绘的是流 浪的吉普赛女占卜,在为一个贵族子弟看手相。这是一个街头常 见的风俗场面,人物形象目光相对,那个头戴羽帽的贵族青年是 画家的一位朋友。女占卜者形象来自于下层的吉普赛妇女,而她 虽地位低下,却显得庄重自尊,回敬的目光中既真诚又含智慧, 对比之下,贵族青年却显出华而不实的肤浅。 这是一幅具有肖像性的半身构图风俗画,这种布局形式使人物形 象更加简洁突出,由于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细节描绘,使人物个 性更加鲜明,目光和手势更加引人注目。社会底层的流浪人第一 次作为主人走进绘画,这在意大利以往的绘画中还不曾见过。 真实的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巴洛克罗可可时期的美术作品
第四课 人间生活
巴洛克罗可可时期艺术作品特点
罗可可:指法国国王路易十五统治时期(1715-1774)所崇尚的艺术。具有微细、 轻巧、华丽和繁琐的装饰性;体现了纤巧华丽的贵族趣味,经常不厌其烦地表现 玲珑的珠宝或者风流的爱情。 巴洛克:欧洲17世纪的美术样式。发源于意大利,以其热情奔放、运动强烈、装 17 饰华丽而自成一体,与16世纪盛期文艺复兴美术的庄重典雅相区别。巴洛克美术 在文艺复兴美术之后,一定程度上发扬了现实主义的传统,从而克服了16世纪后 期流行的样式主义消极倾向。另一方面,巴洛克美术符合当时天主教会利用宣传 工具争取信众的需要,也适应各国宫廷贵族的爱好,因此在17世纪风靡。它打破 了均衡和谐的古典艺术准则,追求宏大的效果以及出其不意的变化。 尽管风格有所不同,但它们都通过令人眼花缭乱的描画,表现了当时奢华生活的 许多细节。
皮埃尔·奥古斯特 雷诺阿 秋千 皮埃尔 奥古斯特·雷诺阿 —秋千 奥古斯特
在这幅作品中,对女子娇羞神态的刻画,十分 令人着迷。此画是应银行家朱利安男爵的要求 而创作的木版画。画中画了一对贵族夫妇在茂 密的丛林中游玩戏耍,女人正兴致勃勃地荡着 秋千,她故意把鞋踢进树丛中,引得其夫四处 忙乱地找寻。雷诺阿的作品表现着18世纪资产 阶级上层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 。

巴洛克风格_PPT

巴洛克风格_PPT

8
精选完整ppt课件
9
精选完整ppt课件
文学上的巴洛克
巴洛克文学是西方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 另外和古典主义文学和清教徒文学并成十七世纪 三大文学。它在人文主义文学运动衰落后而兴起。
巴洛克文学代表作《痴儿西木传》 它是一种贵族形式主义文学,主张文学为少数有
文化修养的人创作。有意在艺术上刻意雕琢,内 容上偏向写信仰危机和悲观的思想。这类作品追 求形式,内容空虚,语言雕琢浮夸。 意大利的马里诺、西班牙的贡哥拉和卡尔德隆、 德国的格里美尔斯豪森、英国的玄学派诗人约 翰·多恩,法国的伏瓦蒂尔等等,都是巴洛克文学 的代表。 代表作品有卡尔德隆的小说《人生如梦》、格里 美尔斯豪森的流浪汉小说《痴儿西木传》等。
六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在一些天顶画中, 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
八优雅与浪漫。
15
精选完整ppt课件
再见!
16
精选完整ppt课件
D.斯卡拉第(Domenico Scarlatti, 1685-1757) 德国:
帕赫贝尔(Johann Christoph Pachelbel, 1653-1706) 巴赫(John Sebastien Bach, 1685-1750)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 1685-1759) 法国:
精选完整ppt课件
14
精选完整ppt课件
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一是豪华。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三是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具有综合性,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 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 因素和想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罗索(Rosso,1494~ 1540),《耶稣从十字架放 下来》(1518,佛罗伦萨乌 菲兹美术馆)。
• 帕米贾尼诺(Parmiginino,1503~ 1540),《自画像》(1524),变形, 手大头小,似凸透镜效果,专注远处, 描写心理。《长颈圣母图》(约1535, 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 除以上罗马地区外,意大利北部的 杜林(Turin)地区也有相当发展, 瓜里尼(G. Guarini,1624~83) 建的《圣布小教堂》(1668~94) 圆顶,表现天堂的穹窿,给人一种 飘渺无尽永恒的幽思。
• 西欧诸国的巴洛克建筑又结 合各地的特点而各有所长, 如英﹑法等国带有较严谨的 色彩,例如巴黎凡尔赛宫 (1669~85),德国南部 则华丽辉煌达于极致,西班 牙及其统治下的拉丁美洲也 是巴洛克的沃土之一。
3、巴洛克艺术的特质
• 善用动势:不管是实际的,如波形的墙面或不断变化的喷射状的喷泉:还 是含蓄的,如描绘成充满活力或动作显著的人物(不再如古典文艺复兴时 的静态表现,而呈现歪斜配置的动感)。
• 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 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塑迷离的镜面手法。
巴洛克风格美术 作品欣赏
巴洛克艺术
• 帕里斯的审判(The Judgment of Paris) 鲁本斯 布油彩199×379 cm 1639 马德里普拉多宫
从样式主义到巴洛克的过渡
• 1、绘画
• 彭多模(Pomtormo, 1494~1556),《一个年轻 女孩的肖像》(1526); 《耶稣从十字架放下来》 (1526-28)。
• (1)意大利
• 卡拉瓦乔(Caravaggio,1573~1610), 是巴洛克绘画的先驱,作品的特色是利用 光线以获得画面戏剧性的效果,也利用明 暗表现法以衬托真实的空间感,并舍弃细 节的描写。他对自然的态度是直观的,以 粗野或纯朴的市民为模特儿作肖像画。他 更在静物画上另辟蹊径。
《酒神》
• 代表作有《在以马杵斯吃晚餐》 (1601,,伦敦国家画廊)、 《埋葬基督》(1604,梵蒂冈 美术馆)、《水果篮》(静物, 1596,46×64.5cm,米兰,谙 布罗西阿纳美术馆)、《酒神》 (1597,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 馆)。个性狂野、暴躁、易怒, 命短,他要脱离陈规,重新思考 艺术,风格上被称为“自然主义 者”。
• 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 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 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 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
• 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 为一体。
二﹑巴洛克艺术的表现
• 1、建筑
• 柯塞沃克(A.Coysevox, 1640~1720)的《勒布兰半身 像》(1676)、《路易十四半身 像》(1680,凡尔赛宫)。
3、绘画
• 宏伟壮观,充满动感,精湛的透视变奏 (如前缩法),戏剧性的构图,起伏波动, 体现无限的空间,加以理想光的对比,使 画面产生统一协调如舞台布景的效果是巴 洛克绘画的特色。
《埋葬基督》
• 卡拉契(Carracci,1560~ 1609),勤练古典美,代表作 祭坛画──《圣母哀悼基督之死》 (1603,92,8x103,2cm, 伦敦国家画廊),画中光线照耀 在救主形体上,与整体引发观者 情感的手法,都属巴洛克式的, 构图简单和谐,有点感伤性,但 避免提醒人们有关死亡的恐怖和 受难的痛苦。
• 拉·突尔(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黑夜 画家,在烛光或火炬的光线中, 表现纤细的人物,但形态上省 略细部,接近几何学的造型。 代表作《新生儿》(约1640, 法国雷恩美术馆)、《牧羊人 的崇拜》(罗浮宫, 107×131cm),看似风俗画, 其实是宗教画。
• 学术研究中,确定巴洛克艺术地位的是德国艺术史家沃尔夫林(H. Wofflin),他的著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1888)、《美术史原理》 (1915),前者指出巴洛克是继文艺复兴之后的主要流派,并对其形式 特点作了分析和历史考察。后者认为巴洛克风格可作为每一文化或文明进 入后期阶段的特征,使之具有更为普遍的意义。
圣彼得大教堂
• 十七世纪早期巴洛克建筑代表是 马德诺(C. Maderno,1556~ 1629),在1607~15年完成米 开朗基罗未完成的《圣彼得教堂》 (1607-15,罗马梵蒂冈),他 用戏剧性的方式强调正门,例如 由扁平的方柱变为半圆柱,再变 为四分之三圆柱,使建筑的立体 塑形复杂多变,动态强烈。他所 设计凸出的门面或深凹的门面, 都使得教堂和前面广场上的空间 能更进一步的连接起来。
艺术家贝尼尼雕塑的《圣水钵》
• 波罗米尼(F. Borromini, 1599~1667)是盛期巴洛克另一 位建筑大师,喜用凹凸多变的曲线 和多种几何形体的复杂交错,从整 体布局到细部安排,都能独出新裁, 代表作如四泉的《圣卡罗 (S.Carlo)教堂》(1665~67, 罗马),被誉为巴洛克建筑的典范。
•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 “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
2、词源与含义
• 巴洛克一词的来源可能有三:意大利语的baroco,指中世纪繁缛可笑的 一种神学讨论;意大利语的barocchio,指暧昧可疑的买卖活动;葡萄牙 语的barocco,指畸形的珍珠。三词皆含悖礼怪奇之意,因此从十八世纪 的建筑师责难十七世纪那种复杂而考究的样式,生气地称它为“荒谬的、 奇怪的、巴洛克的”称呼之后,巴洛克这一词就被相沿成习了。
• 罗兰(Clou de Lorraine, 1600~82),同普桑一样,一生 大半时间在罗马度过。他的人物画 较弱,但风景画则有一种古典的抒 情风味,由于对雾气与阳光的表现 有独到之处,对于十九世纪的风景 画有影响,特别是英国方面。代表 作《海港:示巴女王启程》 (1648,伦敦国家画廊)、《海 港:圣乌秀拉登船远航》(1648, 伦敦国家画廊)。
• 十七世纪盛期巴洛克建筑最伟大的 大师是贝尼尼(G L. Bernini, 1598~1680),以雕刻家而兼精 建筑,在1624~33年间完成置于圣 彼得大教堂内的青铜华盖,是一座 高达二十九米的巨型幕棚,以四根 螺旋形雕花大柱支撑盖顶,雄伟而 又华丽(很像布景装饰)。又为圣 彼得大教堂设计了门前双臂环拱形 的广场和柱廊(1657),使它成为 西方最美的广场建筑之一。
巴黎凡尔赛宫
2、雕刻
• 巴洛克雕刻有时是建筑的一部份,艺术家表现真实人间的技法臻于成熟完 美,例如根据主体的男女老幼来表现人的皮肤外观,卷发、衣饰、织物的 质感都很逼真。动势的展现是其最重要的特点,人物不再被雕成静止或休 息的姿态,而总是处于运动之中。
• 最著名的是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1598~1680) 的名作《圣泰雷莎(St.Theresa) 之幻觉》(1645~52,罗马圣马 利亚教堂),是宗教性和官能性的 结合,欣赏这类雕像要搭配建筑﹑ 绘画一起观看,以产生视觉上的幻 觉。这种风格也影响西欧各地。
• 布隆吉诺(Bronzino,1503~1572), 《维那斯、邱比特、时间和愚行》 (1545,伦敦国家画廊),色彩有珐琅 的明亮,冷然质感,肌肤苍白,淫荡意味 令人不安。
• 2、雕刻
• 契里尼(Benvenuto Cellini, 1500~71),代表作《弗朗西 斯一世的盐罐》,金和珐琅制 (1539~43,维也纳艺术史博 物馆),是谈话间放在桌上的器 物,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显示主 人有修养。雕像变螺旋型,四方 八面可以欣赏,用三度空间表现 人体。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 1、意义与背景
• 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 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 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 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 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 其它名作如《四河喷泉》 (局部图,1648-51,罗 马Navona广场)、《大卫》 (David,1623-24,大 理石,高170cm, Galleria Borghese, Rome)。
《大卫》
《四河喷泉》
• 法国巴洛克雕刻大师有:
• 普杰(P.Puget,1620-94)的 《克罗托那的米罗》(1671~83, 巴黎罗浮宫)。
• 西方都市计划的历史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的,那时最醒目的建筑物是教 堂与宫殿。建筑师认为建筑物是根据许多要求塑造成形的一个独立的总 体,所以巴洛克建筑通常看来就像一尊大型雕塑。
• 把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画成平面图,其共同特点是正方形、圆形和十字 形;而巴洛克建筑的典型特征是椭圆形、橄榄形以及从复杂的几何图形 中变化而来的更为复杂的图形。
《圣母哀悼基督之死》
(2)法国
• 十七世纪的法国称为路易十四时 代,为国王和贵族服务的艺术把 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 思想兼容并蓄,并让现实描写披 上神话的外衣,它崇尚古典精神, 表现出严正、高贵、酷爱秩序的 特点。大半画家都曾留学意大利, 观摩希腊罗马古迹,受到卡拉瓦 乔、卡拉契风格及威尼斯色彩的 影响。
• 巴洛克艺术反对复杂化和公式化的矫饰主义(样式主义),代之而起的是 较为不复杂、比较写实与更令人激赏的风格。
•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 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
• 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 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 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 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文艺复兴建筑如同现代建筑一样,是以简 单的、基本的比例和相互关系为基础;而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 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