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译文的文体学分析
《背影》教案探析

近年来,随着教学法的不断创新和提高,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拘泥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背影》这一篇短文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素材,本文将从文本分析、教学设计等维度,探究《背影》教案探析的相关内容。
一、文本分析1.文本主旨《背影》这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孩子在上学的途中,由于心急忘带了作业,结果被父亲知道后,父亲选择了自己承担孩子的错误,并且毫不计较自己的痛苦和辛劳。
这个主题非常贴近人们的生活实际,呈现出身为父亲的无私奉献和深情厚爱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文本结构《背影》这一篇文章的结构十分简单,整篇文章共分为两段,第一段主要是为了揭示背后的故事情节,包含了孩子忘带作业和父亲义无反顾承担的经历。
而第二段则突出了父亲承担责任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和无私的爱,是整篇文章的高潮。
3.文本形式《背影》这一篇文章的文学形式以小说形式呈现,采用了故事情节的形式来描绘父亲和孩子之间的故事,紧凑并且表现出深厚的情感。
同时,作者也在文中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和夸张等,以凸显出故事的重要性,使故事更有感染力和深度。
二、教学设计1.目标在教学中,应该旨在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理解文学形式,理清《背影》的主旨和题材,加深对父爱和亲情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方式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探究、个人阅读等,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课堂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包括孩子忘带作业和父亲义无反顾承担的故事梗概。
需要理清文本形式,深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方式。
针对文本主旨,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探讨人性和亲情关系等方面,逐渐理解背后所隐藏的深层含义和价值观。
在听完课后,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出文本的几个重要要素,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思考,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教学展望透过《背影》这一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人物的思想、情感、维度和成长方向,以期让学生更好地剖析文本内容,理解和体会文章背后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价值理念。
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读

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读朱自清《背影》文章解读《背影》无论记人、叙事、抒情都十分平实,在平实当中蕴藏着极为精巧的构思。
父亲的那个背影是全文描写的焦点。
为了写好这个背影,文章除了对背影作了笔酣墨畅的细致的描写外,还以背影为中心,前后安排了许多巧妙的衬托与铺垫。
文章开头写父子一同回家奔丧,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为了交代事情的开端,和背影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其实不然,这个开头为整个作品设置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亲的背影就是在这样的气氛环境中出现的,这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与父亲对儿子满腔的温情形成对照,显示出父爱的崇高。
父亲当时正处于丧亲、失业、典卖、借钱这样“祸不单行”的境遇,然而即使在这惨淡的光景中,父亲并不怨天尤人,一如既往爱护着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了一件又一件的事情。
那都是些怎样的事情呢?有的并不是非他去做不可的,如送儿子上火车;有的既不是非他去做不可,也不是他力所胜任的,如爬过铁道去买橘子。
但在父亲的心目中,这些事都是非他亲自去做不可,都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不做便于心不安。
他一一竭尽全力去做了,做得那么认真、自然,又那样甘之如饴。
比如过铁道,爬上爬下,明明是那么吃力艰难,然而做完之后,他“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为了照顾好儿子,什么灾祸、劳累,他都置之度外了。
父亲在这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比平常特别是顺境中所做的不知要可贵多少倍。
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父亲的背影便不同于随处可遇的普通的背影,而是充满感情、饱含深意的背影。
父亲送儿子上车站一段,从父子两方面着笔。
父亲这一面,考虑再三,觉得非亲自送儿子不可,儿子那一面呢,却不以为然,他想的是自己“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对父亲的送行并不怎么在意,并没有懂得父亲的心思。
所以,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儿子“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父亲嘱托车上的茶房,儿子又暗笑他的“迂”。
父亲饱经世故,不会不比儿子更清楚“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真是白托”,但知不可为而为之,正是爱子心切的缘故。
《背影》 文章解读

《背影》文章解读《背影》文章解读《背影》是一篇由朱自清所写的散文,通过讲述父亲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儿子考虑,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本文将对《背影》进行解读,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情感、主题以及文学技巧等方面内容。
一、背景介绍《背影》描绘了作者童年时代与父亲的亲密关系。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初,当时中国正处在动乱的年代。
尽管环境恶劣,但是父亲依然以身作则,坚守道义,给予了作者深深的熏陶和影响。
二、情感描写本文首先通过情感描写来展现父子之间的深情。
作者用自己儿时的视角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包括父亲高大挺拔的身姿、慈爱的面容和平静的眼神。
这些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厚意。
尤其是在儿子即将离家去外地读书的时候,父亲默默地将他送至车站,并为他提前准备好了一碗热腾腾的稀饭。
这个场景表现了父爱的无私和深沉。
三、主题探讨本文的主题是父爱的伟大。
父亲在作者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和关爱。
尤其是在困难的年代,父亲选择放弃自己的工作机会,而为了让儿子能够继续读书,他将自己的身体弄得虚弱不堪。
通过父亲牺牲自己的利益、默默无闻地为儿子付出的情节,文中表达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
四、文学技巧分析《背影》运用了多种文学技巧来加强情感表达和主题表达。
首先,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动人的情感文字,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其次,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例如,作者将父亲的背影比喻为“一道白茫茫的背影”,形象地表达了父亲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和高大形象。
此外,对细节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例如父亲将稀饭端到车站给儿子吃的情景,展现了父爱的细腻和温暖。
五、个人感悟通过阅读《背影》,我深深感受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也对父亲的付出表达了感激之情。
父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付出、关爱。
在《背影》中,父亲用自己的行动给予了我们最深沉的爱,这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身边的父亲。
《背影》 文章解析

《背影》文章解析《背影》文章解析《背影》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品,由朱自清所写。
本文通过讲述作者童年时期与父亲的一次离别,展现了父爱的伟大与深沉。
下面将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解析。
首先,文章以回忆的方式娓娓道来。
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童年时期与父亲的点点滴滴。
通过细腻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深深感激和对成长过程的无尽思念。
接着,文章在情感铺陈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作者在文中透露出对父亲的无尽怀念之情,尽管与父亲的离别已经过去多年,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却如潮水般汹涌而来。
这种情感让读者对作者内心的跌宕起伏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
除此之外,本文还通过对细节的刻画,揭示了父爱的伟大。
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述了父亲背影的变化,并将其与自己成长的历程相联系。
父亲的背影在作者心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童年时期的陪伴到离别时的痛苦,父亲的背影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形态,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此外,文章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作者在文中通过对自己与父亲的对比,展示出了父亲的伟大之处。
父亲的背影与作者小小的身躯形成强烈的对比,凸显了父亲对子女的保护与关爱。
这种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人对父爱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文章以深情的语言表达出了作者对父爱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通过文字的渗透,作者使读者感受到他内心深处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勾起了读者与自己父亲之间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背影》这篇文章既情感真挚又贴近生活。
通过对父爱的讴歌,让人们对家庭和亲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这篇文章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情感表达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了经典之作。
通过对《背影》文章的解析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也能够对于文学创作技巧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同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从中汲取力量,珍惜亲情,传承父爱的伟大。
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真挚情感和深切思念而广为人知。
在此文中,朱自清通过回忆父亲刻苦耕耘的场景,表达了对父爱的无限怀念和对人生的深沉体验。
与之相对,英译文则在语言表达和文体风格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比较二者的文体语言,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背影》这一经典作品。
让我们深入挖掘朱自清原文的语言表达。
在《背影》中,朱自清以朴实、真诚的文字描写了父亲在田间劳作的场景,透露出对默默付出的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他在文中运用了丰富的生动细节,如“他在一家人毫无预料的情况下之病逝”,“他的背影不知何时始终出现在我的眼前”,以及“我至今记得他弯下身子,撮土翻地的景象”,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使得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朱自清对父亲的眷恋之情。
然而,在英译文中,由于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对于这些生动细节的表述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译文可能会更加注重语言的流畅和文笔的华丽,可能会在表达方式上偏向于优美的修辞和形象的描绘。
相对于朱自清的原文,英译文可能会更加突出文学性和艺术性,通过丰富的修辞和比喻来表达对父爱的情感。
还可以通过比较二者的叙述方式和结构安排来理解这一主题。
在朱自清的原文中,他以一种深情、真挚的口吻来叙述对父亲的怀念之情,通过回忆和感怀,将读者引入一个真挚而动人的情感空间。
而在英译文中,可能会在叙述方式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文学的张力,通过对句子结构和文段安排的巧妙运用,来展现对父爱的无比尊敬和感激之情。
在总结回顾文章内容时,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比较,不仅可以深入理解其内涵和情感表达,还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体风格和语言表达。
朱自清的原文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而英译文则在跨文化交流中承载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背影》而言,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其内在的精神和情感表达才是最珍贵和持久的,而语言和文体只是表达这种情感的一种方式。
张培基《背影》译文赏析

张培基《背影》译文赏析父亲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这样,儿子长大成人了,他还能记得什么呢?能够记起来的,恐怕只有那小时候常常依在他身上所发生的几件事罢了。
我清楚地记得我和父亲在一起度过的童年。
如果把父亲比作船,那么,我和弟弟便是水里的鱼,天天在摇摆不定的父亲身边游来游去。
每当春天和初夏的夜晚来临,我们常常钻进睡袋,爬到父亲的背上,让他带着我们在院子里四处游逛。
当父亲的脊背把我们驮在背上时,我们就像小鸟一样舒服地贴在父亲宽阔的胸脯上。
而他,那时也恰似鸟儿一样舒适地栖息在我们温暖的羽毛中。
父亲和儿子的别离总是发生在特殊的时刻,或者是我们与父亲在异地生活、学习时,或者是父亲做出了意想不到的牺牲时,总之是在我们心目中觉得不安时。
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父亲回来,别离的时刻就到了。
父亲是我们的主心骨,我们是在他保护下成长起来的。
这种情况下的别离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别离。
因此,父亲的这种别离,对于儿子来说,可以被称为“历史性的别离”。
从我记事起,爸爸每次走出家门,从来没有见他跟我们告别过。
当然,他也并非完全不告别。
他送我们兄弟俩上车时,常常停住,一面叮咛,一面握住我们的手。
此外,他还把我们送到门口,目送着我们,直到看不见了,才转身离去。
但是从我能记忆的范围来看,父亲却从未跟我们做过任何事情,甚至连拥抱也不曾有过。
但是,这样的别离并没有使我们感到太多的难过,我们很快便又与父亲在一起了。
至于父亲的形象,可以用父亲在世时所写的日记来反映:“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一切,除了希望。
你在行动上受到的教育和你所知道的道理我都已经给了你,这就是我对你的全部希望。
你在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充足的营养,所以我应该去工作,应该更努力地工作,好挣更多的钱。
但是同时你也需要别人的关怀和爱护,而且不是一般的爱护和关怀。
你要善于跟人交朋友,这样你的人生路才会走得更顺利,才会活得更有意义。
不过,你不能太孤独,要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
……”《背影》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感人至深的父爱,内容虽简单,却让我感受颇深,尤其是文中父亲的爱。
《背影》的主要内容和赏析

《背影》的主要内容和赏析
《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章主要讲
述了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这篇散文以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父子间真挚的感情。
作者通过对
父亲背影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打动了
读者的心。
同时,文章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激和思念之情。
这篇文章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感真挚:文章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
感激和思念之情,情感真挚动人。
2. 细节描写:作者通过对父亲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
3. 语言朴素:文章的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能深
入人心,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情实感。
4.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背影》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真挚的情感、生动的细节描写、朴素的语言和严谨的结构,展现了一个朴实、慈爱的父亲形象,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作家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

作家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作家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作家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一起来看看下文。
作家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一朱自清《背影》赏析文/杨国鹏【原文】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
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
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
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
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 词 : 《 背影》 ; 语料库语 言学; 语 用 学
中图分类号 : H3 1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8 —2 0 9 3 ( 2 0 1 3 ) 0 4 -0 0 5 9 —0 3
0 前 言
巴依在 1 9 0 9年 发表 的《 法 语 文体 论 》 开 创 了现 代 意义 上 的西方 文体 学研 究 , 我 国文体 学研 究传 统 则 可上 溯至 先秦 时代 , 但 真正 意义 上 的文体 学研 究 则 始 于 王 佐 良先 生L l ¨ 。 文 体 学 的 英 文 译 名 是 s t y l i s t i c s , 这个词的构成 是 s t y l ( 文 体) 加上 i s t i c s ( 语 言科 学 ) , 因此 , 文 体 学 与语 言 学 有 着 紧 密 的 联 系 。也 正是 现代 语 言 学 的 发展 为文 体 学 提 供 了强 大 动力 , 丰 富 了文体学 的研 究方 法 。人们 试 图将 有 关理 论 应用 于文 体分 析 , 逐渐形 成 了文 体学 研究 的 五 大领 域 , 即文 学 文 体学 、 翻译 文 体 学 、 语体学、 教 学文 体 学 和 理 论 文 体 学_ 2 _ 9 。 ∞。根 据 检 索 C N KI 论文 数量 , 在 五 大研 究 领 域 中 , 文 学 文 体 学 论 文所 占比重较 大 , 翻译 文体 学 和教学 文体 学有 后来 居 上
料 库 的翻译研 究 是借 助于 一系列 语 料库分 析工 具 ,
如 C o n c o r d a n c e s , K WI C 和 Wo r d l i s t等 对 翻 译 文
本的 f r e q u e n c y , TT R, 搭配语境词语 , 译 者 风 格 进
行 具体 的调 查 , 将 自然 科学 的研 究方 法 引入 翻译 研
究, 从 而提 高其科 学性 。本 文分 别选 取张 培基 和杨 宪 益两 位老 先生 译本作 为 研究对 象 , 运用语 料 库软 件 Wo r d s mi t h对所 选语 料进 行 统 计分 析 。以下 为
分 析结 果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5 — 1 9
朴 素缜 密 , 语 言洗 练 , 叶圣 陶 曾指 出 , 论 到 文体 的完
美, 文 字 的 口语 化 , 朱 先 生 该 是 首 先 提 及 的 。《 背 影》 一 文 曾被 选人 人 教 版 初 中教 材 , 说 明其 文字 难
度并 不是很 大 , 由 以上 数 据 可 以看 出 , 两 译 文与 原
摘要 : 本 文 选 取 朱 自清 先 生名 作 《 背影》 的两篇译文作为语料 , 借 助 于 分析 软 件 Wo r d s mi t h , 分别从语 料库语 言学 和 语 用 学 两 个 视 角 对 其 文体 学 特 征 进 行 对 比分 析 , 旨在 为 文 学翻 译 , 尤 其 是 散 文 翻 译 提 供 一 些 实 用 的 翻 译 及 评
作者简介 : 孙静( 1 9 8 7 一) , 女, 山东 聊 城 人 , 助教 , 硕 士, 主要 从 事 翻 译 理 论 与 实 践 研 究 。 5 9
河 南 机 电 高 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2 0 1 3 年 4期
《 背影 》 原文 字数 为 1 3 1 7字 , 杨 译 的形 符数 和 句子数 分别 是 9 6 9和 5 9 , 张 译 的形 符 数 和 句 子 数 分 别是 l 1 3 7和 6 4 。 由 于表 达 方 式 或 句 子 结 构 上 的不 同使得 两者在 形符 数上有 差 异 , 但两 译文 在句
词 长 的类 符数 在总类 符数 中所 占的 比例 , 以此判 断
文 的文体特 征 是基 本 吻 合 的 。杨译 的平 均 句 长是 1 6 , 张译 的是 1 8 。为 了验 证 译文 句 长 的规 范性 , 我 们 引用北 大汉英 对 比语 料库 统计 结果来 进行 对 比 , 篇 幅所 限 , 只截 取部分 数据 , 如下 表所示 :
之 势 。翻译 文体 学作 为一 门新 兴 的学科 , 不仅 为文 体 学注 入 了新鲜 的血 液 , 也给 翻译研 究带 来 了质 的
变化 。
1 基 于 语 料 库 的 文 体 分 析
以语 料 为描 写 的起 点或 以语 料 为验 证 有关 语 言的假 说 的 方 法 称 为 语 料 库 语 言 学 [ 3 ] 8 。基 于 语
Vo 1 . 2 1№. 4
J u l y .2 0 1 3
背 影 译 文 的 文 体 学 分 析
孙 静 , 杨 宁伟
( 1 .河 南 师 范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7 ; 2 .河 南 师 范大 学 新 联 学 院 , 河南 新 乡 4 5 3 0 0 7 )
第2 2 1 卷 4期 0 1 3年 第 7月
河 南c 机 电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He n a n Me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o l l e g e
子数 上相差 无几 , 所 以说译 文基本 达 到了与 原文 的
译 中 四个 字母 ( 含) 以下 词汇 数量 是 6 6 2 , 占到类 符
总数 的 6 8 , 张译 中 4个 字母 ( 含) 以下 词 汇 数 量
是7 1 7 , 占到类符 总数 的 6 3 。朱 自清先 生 的散 文
形式对 等 。类符 和形 符 比率 ( T TR) 可 以在 一 定程
度上 反 映 出文 本 用 词 的变 化 性 。两 译 文 的 TTR
都是 3 9 , 表 明译文 所使 用 的词 [ 量较小, 涉及 词 汇 的范 围较 窄 ; 其次 , 根 据平 均 词 长 可 以计 算 低 于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