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读课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自读课文有哪些

七年级上册语文自读课文有哪些1. 介绍自读课文是指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语文课文,这些课文包括了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文学形式,其内容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化、现代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等多个方面。
通过自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2. 七年级上册语文自读课文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精彩的自读课文,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古代经典和现代文学作品,下面我们将介绍其中的一部分课文。
3. 《木兰诗》《木兰诗》是我国古代的一首著名诗歌,讲述了一个女子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这首诗歌以其豪迈的语言和坚毅的情感,展现了女子的英雄气概和对家国的忠诚,深受人们喜爱。
4. 《草房子》《草房子》是由曹文轩创作的一部著名小说,描写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农村生活的变迁与人情世故。
这部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寓意,成为了我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5. 《茶经》《茶经》是一部介绍茶文化的著作,作者陆羽是我国茶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这部著作详细介绍了茶的起源、品种、制作工艺等内容,成为了我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
6. 学习价值七年级上册语文自读课文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不仅有我国古代经典的诗歌和文言文,还有现代文学作品以及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介绍。
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增加对我国文学和文化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7. 结语七年级上册语文自读课文的内容丰富多样,包含了许多经典之作,通过阅读这些课文,学生可以收获知识、情感和体验。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阅读这些课文,感受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
在七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除了《木兰诗》、《草房子》和《茶经》等经典课文外,还包括了许多其他精彩的文学作品,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孟子》等。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古代经典,也有现代文学作品,涉及了我国古代文化、社会生活、哲学思想等多个方面。
读出意境美——也谈语文教师课文美读的角度

“ 情 景相 生而 且相 契合 无 间 ,情恰 能 称 景 ,景也 恰 能传
5 ] 实景的客观描绘与个体的主观感 命 运 ,进 而 引领 学 生 进 入文 学 艺 术 的 殿 堂 ,邀 游 在 美 的 海 洋 情 ,这便 是诗 的境 。” [ 中 。语文课文意境美的表现 :情景交融的诗意美 ,课文立意 受 统 一 而 形 成 情 景 交 融 的 诗 意 美 。 《 安 塞 腰 鼓 》 , 作 者 用
情 充 沛 、情 感 勃 发 , 故 形 之 于 作 品 。 当 时 由 情 思 而 声 音 而 文 字 , 今 天 的 读 者 要 了 解 当 时 的 作 品 ,也 只 有 遵 循 原 来 的 ( 二 )课 文 立 意 的含 蓄 美 含 蓄 ,就 是 含 而 不 露 , 言 近 而 意远 ,言 穷而 意 无 穷 。
景 交融 ,直抒 胸臆 ,真情 实感 ,才 是真正 的意境 。俞 平伯 润情…… “ 春 ”牵着你 的手,唤着你 的名 ,暖着 你的心 , 情景交融 ”的境界。 在 《 关 于 治 学 问 和 做 文 章 》 中指 出 : “ 古 人 做 文 章 时 , 感 引领着你真正进入到 了 “
缓 慢 、 较 整 体 化 的过 程 ,所 以 , 那 些 意 象 也 就 不 是 紧 跟 在 亲 失 踪 , 母 亲 病 重 , 生 活 穷 困 ) 的 社 会 并 未 直 诉 一 个 贬
一
个 挨 着 一 个 的 词 语 之 后 出现 的 ,也 就 是 说 ,读 文 学 作 品 词 ,但 字 里 行 间 ,却 渗 透 对 黑 暗社 会 的 强 烈 控 诉 。这 篇 文
美 : 二 是 角色 诵 读 , 品味 诵 读 , 体悟 意 境 美 。 斜 背 响 鼓 的后 生 , 头 顶 蓝 天 , 脚 踏 黄 土 ,火 烈 舞 蹈 , 生 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藤野先生》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
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
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
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
饭食也不坏。
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
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
最初是骨学。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爬山虎的脚》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这篇课⽂细致地描写了爬⼭虎⽣长的地⽅,爬⼭虎的叶⼦,爬⼭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步⼀步往上爬的。
读后使我们也产⽣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爬⼭虎的脚》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虎。
我家也有爬⼭虎,从⼩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地⽅。
爬⼭虎刚长出来的叶⼦是嫩红的,不⼏天叶⼦长⼤,就变成嫩绿的。
爬⼭虎的嫩叶,不⼤引⼈注意,引⼈注意的是长⼤了的叶⼦。
那些叶⼦绿得那么新鲜,看着⾮常舒服。
叶尖⼀顺⼉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点⼉空隙。
⼀阵风拂过,⼀墙的叶⼦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
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虎是有脚的。
爬⼭虎的脚长在茎上。
茎上长叶柄的地⽅,反⾯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的触⾓。
细丝跟新叶⼦⼀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虎的脚。
爬⼭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圆⽚,巴住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虎的嫩茎拉⼀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爬⼭虎就是这样⼀脚⼀脚地往上爬。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
爬⼭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细丝和⼩圆⽚逐渐变成灰⾊。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指不费⼀点⼉劲,休想拉下爬⼭虎的⼀根茎。
课⽂解析 ⼀、主要内容 这篇精读课⽂讲的是作者通过连续仔细的观察,发现了爬⼭虎怎样爬的秘密。
⽂中不仅讲了爬⼭虎“脚”的颜⾊和样⼦,以及怎样“爬”等知识,还向我们介绍了爬⼭虎这种藤本植物特有的⽣活习性。
课⽂先讲爬⼭虎长在什么地⽅,然后介绍爬⼭虎叶⼦的特点,最后介绍爬⼭虎脚的特点。
课⽂的重点是讲爬⼭虎脚的特点。
⽂中⽤三个⾃然段讲了三层意思:先讲爬⼭虎脚的样⼦和颜⾊,再讲它怎样在墙上爬,最后讲它必须“触着墙”才能⽣存。
美英报刊阅读课文翻译《Think Again Global Aging》全球老龄化再思考

全球老龄化再思考一场银色海啸正席卷这个星球,这场海啸侵袭范围比你预计地更广。
世界怎么会以如此快的速度变得如此衰老?“世界正面临人口爆炸。
”对,但只是老年人人口爆炸。
不久以前就有人提醒过我们,全球人口持续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全球饥荒。
保罗·埃利希在他1968年畅销全球的作品《人口爆炸》中预言到“无论我们现在采取什么对策,七八十年代都将会有数亿人饿死。
时至今日,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世界死亡率大幅升高。
”埃利希预言的前提是六十年代全球婴儿潮会持续直至世界面临大规模饥荒、导致人口大量死亡,但显然,这一点并没有成真。
相反,全球人口增长率从六十年代中期的2%下降到了如今的1%,很多国家的新生儿数量已经无法阻止人口总量减少。
地球人人口太多不再是人口学家最大的担心;他们现在反过来担心人口太少。
联合国人口司数据显示,世界人口的确会在未来四十年内增加近三分之一,从69亿增加到91亿。
但这次人口增长不同于以往,它不是由于出生率增加引起(世界各地出生率出现下滑),而主要是由于全球老年人数量增加。
事实上,本世纪中叶全球五岁以下儿童的人口将会下降到4900万,而六十岁以上老年人的数量将会增加到12亿。
世界怎么会以如此快的速度变得如此衰老?原因之一是长寿的人越来越多了。
另外一个同样重要的原因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十年里有大量人口出生。
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由于退伍老兵努力补回失去的时间,美国和西欧的出生率出现大幅增长。
六七十年代,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经历了婴儿潮,但是原因和欧美不大一样,是由于婴儿和儿童的死亡率急剧下降。
全球婴儿潮时期出生的孩童长大成人,他们又将带来老年人人口爆炸。
如今在西方,我们可以看到迈入六十高龄的人口急剧增加。
二十年后,我们会看到迈入八十高龄的人口急剧增加。
世界其他大部分地区也会走同样的路。
最终,出生于全球婴儿潮中的那一批人将退下历史舞台。
之后,由于出生率的持续降低,人们将会发现人口数量飞速下降,下降速度甚至有可能比曾经的增长速度还要高。
初中语文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_《盼》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盼》教学设计学习⽬标:1.美读课⽂,学会把握语⽓、语调、重⾳、情感。
2.学习⼼理描写,感受⼩主⼈公细腻的⼼理变化。
3.体会盼中滋味,懂得热爱⽣活,⽤⼼感受⽣活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理描写的直接表达形式:内⼼独⽩。
2.学习通过⼈物动作描写、⼈物语⾔描写、⼈物神态描写和景物描写等来烘托⼈物⼼理状态的⽅法。
课前准备:1.发放导学案,引导学⽣素读⽂章,提出疑惑并进⾏整理归纳。
2.分析⽂本特质,联系学⽣写作中的困惑:如何将作⽂中的⼈物写好。
⼀、导⼊新课:1.创设情境,激发学⽣兴趣借⽤朱⾃清先⽣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引到⽂中⼩主公的盼。
点明⽂章是由作家铁凝早期创造的⼩说《盼》⽽改编的同题课⽂。
2.出⽰学习⽬标⼼中有任务,围绕⽬标开展学习与探究。
⼆、学习新课:环节⼀:初读⽂章整体感知1.⼤声朗读课⽂,说说⼩⼥孩在盼望什么呢?句式引导:因为盼着……所以盼着……学⽣活动:素读⽂本,⼤声朗读,读出盼的感觉。
环节⼆:细读⽂章循序渐进赏读⼼理描写教师引导:每篇⽂章都是都有它的特质,像这篇⽂章,⼼理描写就特别精彩。
通过它,我们就能体会到这盼中的滋味。
基于⽂章特质和学⽣疑问,明确什么是⼼理描写。
(⼀)赏析、学习内⼼独⽩式⼼理描写1.默读课⽂,⽤“﹏﹏﹏”画出⽂中有关“我”⼼理描写的语句,并且说说“我”当时的⼼情。
句式引导:我从读到,⼩⼥孩的⼼情。
2.跟随学⽣阅读体验,在赏读中,揣摩探讨。
典型例句:(1)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法指导:添加语⽓词:哎!哼!朗读指导:重⾳、语调的把握。
哎!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沮丧、焦急)哼!太阳把天烤得这样⼲,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有了⾬⾐,天⽓预报总是“晴”呢?(⽓愤、不满)通过添加语⽓词后的朗读,学⽣对“我”内⼼情感的体会由着急深⼊到沮丧、⽓愤。
美国语文:美国小学课文经典读本(英汉双语版)

内容简介这套《美国语文》读本,精选于美国第一套语文读本,由美国著名教育家、俄亥俄大学校长威廉·H·麦加菲花费20多年时间倾心主编,至l920年累计销最便高达l.22亿册,是美国最畅销的语文课本,被《时代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
这是一套通过道德文字向孩子传授知识、进行美德教育的优秀读本。
汇集了狄更斯、华盛顿·欧文、莎士比亚、爱默生、梭罗等名家名篇,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故事,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倾注于作品之中,让孩子在欣赏这些优美文字的同时,从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德观念。
本中英文版’精选的235篇课文主要源于2~6年级课文,同时配上英语原文,对国内中小学牛学习英语一定大有帮助。
全书根据全文,按主题进行分类,共分为l0篇,亲近自然、动物亲情、正直诚实、勤奋友爱、坚毅勇敢、同情善良、自尊自律、人际沟通、求知思考、快乐人生。
作者简介威廉•H•麦加菲是美国著名教育家。
1800年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1826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杰斐逊学院。
在数十年教育生涯中,他曾担任过迈阿密大学语言学教授,俄亥俄大学校长。
自1845年开始任弗吉尼亚大学道德哲学教授。
他还帮助组建了俄亥俄州公立学校体系。
早在19世纪初期,麦加菲就意识到,应该给那些孤独的垦荒者和欧洲移民的后代提供普遍的教育,于是他利用自己作为演讲家与教育工作者的天赋,开始为孩子们编写系列教材。
这套教材共7册,从学龄前至第6年级。
他前后花费了20多年的时间才完成全套教材的编写。
这套教材面世后就被美国很多学校选为课本。
在75年间销量高达1.22亿,直到今天仍以各种版本流行于西方,被美国《出版周刊》评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三大畅销书”,对美国青年的心灵塑造与道德培养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影响。
目录第一篇亲近自然1.春天宋了2.夏日3.云彩4.风和树叶5.树叶之语6.暴风雪7.小溪8.小鸟的晨曲9.阳春三月10.约翰尼遇见的鲻一场暴风雪11.蜂鸟12.浪花13.暴风雨14.冰山15.英格兰云雀16.围捕野马17.享受快乐18.种子的运输与种植19.一幅钢笔画.20.黎明21.一场风暴22.纽约酷热的一天23.约塞米特瀑布24.一次乘坐雪犁25.家乡旅行小汜26.返航第二篇动物亲情 1.两只狗2.王霸鸫3.剪羊毛4.帕蒂和松鼠5.老虎6.威利与邦斯 7.熊和孩子们 8.鱼鹰9.讲故事的人 10.猫头鹰11.詹妮的呼唤12.小白猫13.水獭14.鸟类的朋友 15.给鸟儿自由 16.猴子 17.狮子 18.老鹰19.马的故事 20.长颈鹿21.布兰地浅滩22.宠物小鹿23.大象24.鸟儿趣闻25.鹌鹑26。
四年级上册语文《九寨沟》课文(优秀4篇)

四年级上册语文《九寨沟》课文(优秀4篇)四年级上册语文《九寨沟》课文篇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
2学生在熟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到九寨沟的秀美与神奇,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对大自然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第二、四段。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习作者描写九寨沟美景所用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在课内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能给风景图片配上一两句解说词。
教学准备九寨沟风景的投影图片、挂图或多媒体照片多张,《神奇的九寨》歌曲、写有文章重点句段的投影片、课文录音。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老师想请大家欣赏一首歌曲《神奇的九寨》(播放歌曲(音频))2、展示学生搜集到的关于九寨沟的资料。
3、(播放九寨沟的风光课件)学生用九寨沟,你——————————,我——————!的句式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
4、导课:这就是美丽的九寨沟,大家想不想身临其境,体验这人间仙境呢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领略九寨沟的美景。
(板书课题,齐读)二、学习第二、三段:九寨沟水美山美1 初步感知课文。
师:大家想去吗让我们边看课文边听录音,跟着书中的导游来感受一下九寨沟的美丽风光吧!师:你读了课文,欣赏了九寨沟的美景,有什么感受生:九寨沟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生:九寨沟真像一个魔术师。
生:九寨沟真是一个迷人的人间仙境。
(板书:迷人人间仙境)师:同学们听了课文,感受可真多呀!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它那迷人的景色。
师: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想你最喜欢九寨沟哪儿的美。
这些美都表现在哪儿找到句子用直线画下来。
学生交流谈体会。
(随机出示图片、出示句子、圈画关键的词语。
)2 感受九寨沟水的色彩斑斓。
师:你觉得九寨沟美在哪里生:我觉得九寨沟的湖水很清澈,色彩斑斓,很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每一层都以“安塞腰鼓好在什么地方”这个问题引领学生切入文本,并最终都回归到这个点子,体会安塞腰鼓的艺术魅力。课的终结处再回归到这个点上,让学生满怀深情地赞叹到“好一个安塞腰鼓”。
2.抓住重点段、重点句引领学生细细品味。
引领学生通过朗读品词析句,感悟文意。首先,是第七段重点抓了“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这一排比、比喻句,引领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其次是第八段中引领学生提挈三对意思相对的词语(即冰冷——燥热;恬静——飞溅;困倦——亢奋)来体会这样火烈的场面使人们心心舞动了起来。再次是第十八段重点,抓了“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从“红豆角”和“老南瓜”中体会到现实虽然是困苦的,但黄土地的人们并不痛苦,他们有信心凭着自己的双手改变贫穷,去创造美好的未来。让学生通过整体朗读去领悟高原人民顽强乐观、坚韧不拔的精神,深化安塞腰鼓的内在意蕴。
遗憾的是朗读指导还不够充分,如对重音、语调的指导只停留于示范,而没有具体指导。对主题的探究还不够,没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更深入的探究。在品味语句这个教学环节,本应是很出彩的环节,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加以追问,而平淡了不少。如学生在谈理由时,讲他喜欢这个句子是因为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老师没有追问排比这种修辞手法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就显得浅薄,缺少深度。
(2)指导朗读和学生朗读。
2、明结构
说明:文章按“鼓响前、腰鼓表演、鼓声止”可分成3大部分。第二部分为文章的主体部分,分别从4个角度来展示腰鼓舞的艺术魅力,且这4个角度的分水岭都是一句话。学生会很快找出:好一个安塞腰鼓!
明确:这是文章内容与结构上的核心句。
“好一个安塞腰鼓!”在13、17、2课
第一板块:朗读,感知
1、读课文。
(1)预读,学习生词
瞳(tóng)仁恬(tián)静晦(huì)暗羁绊(jībàn)蓦(mò)然冗(rǒng)杂戛(jiá)然磅礴(pángbó)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听读,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铿锵激越的朗读能深深感染学生,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感情可通过读来悟出。)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体会文章的阳刚之美。
2.能有感情地朗读,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
3.理解排比、反复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理解排比、反复的作用,精读重点句子。
2.通过听读、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深入领会作者所歌颂的生命力量
8、布置作业
1、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熟读成诵。
2、学习课文,使用排比、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运用短句,进行合理的想像,描写一个令你难忘的场面,l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安塞腰鼓》一文,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歌颂阳刚之美。文章条理十分清晰,语句优美,用词也十分精练。上课时我主要注重了以下两个方面:
2.体会激越的语言,并学习运用,尝试表达。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教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喜欢劲舞?学生可能回答:带劲、有节奏、能使生命得到宣泄等等,于是引出,在黄土地上也有这样如火一样热烈的舞蹈和音乐,那就是有着“天下第一鼓”美称的——安塞腰鼓。
文章中心句: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教学活动3拓展延伸和布置作业
7、拓展延伸
作家刘成章用他诗一般的语言,为我们再现了安塞腰鼓的壮美场面,使我们的情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文章多处运用排比、反复、比喻,使文章气势恢宏,节奏明快,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激越豪壮,增强了文章感人力量。现在,让我们镜头转向一个同学们都很熟悉的场面,请大家看后模仿本文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要表现一种具有恢宏气势的场景,多用短小有力的短句,多用排比增强气势,用词铿锵,还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富生动性。
3、知内容
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容。
第二板块:朗读,品味
4、寻美点
布置分组朗读,分组进行寻找美点比赛。用“美,你看(听)…。”的句式或用“好,好在”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第三板块:练习,学用课文句式、段式
5、替换式品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让学生齐诵第6段。
多媒体演示“安塞腰鼓”表演的画面,学生欣赏。
师问:你看了这些画面,此时内心洋溢着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回答,谈一谈观后感)
导入:俗语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产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粗犷、雄浑、动力十足。今天我们就一起跨越时空,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安塞腰鼓,去感受一下它的风采和魅力。
教师示范。
教师将大家刚才读的内容改成了另一种文学样式诗,(幻灯出示所改之诗)教师范读。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学生反复朗读。)
③学生仿照以上形式,加工另外的文章内容
④分小组反复替换朗读。
6、揭示本文所要表现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