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特点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可以被视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经典之一,其音乐特色在于李斯特独特的改编手法和表现和弦、和声和旋律的方式。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入手,对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进行浅析。
首先,李斯特在改编《水上吟》这首曲子时,大胆创新地将音乐中的旋律素材重新组合排列,从而创造出全新的音乐表现形式。
在其改编版本中,李斯特将原曲的主题和转化为钢琴演奏的穿插曲,将原曲中的高潮部分通过旋律的再创作加以强化,使整首曲子更加丰富多彩,情感更加深刻。
此外,在改编移调时,李斯特还加入了更多的乐器和声部,使曲子的音色更加丰富,含蓄动人。
通过这些音乐手段的应用,李斯特成功地将原曲中洋溢的西班牙风情和普遍的浪漫情感深刻地描绘出来。
其次,李斯特的改编曲作品中充满了丰富的和弦和和声变化,这一点在《水上吟》中同样得以充分体现。
在这首曲子中,李斯特通过修辞手法,在和弦、和声上不断地增加张力和变化,使曲子情感更为强烈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例如,在曲子开头,李斯特就通过一系列跳跃而富有个性的和弦,为整首曲子建立了独特的氛围。
此外,他还通过对和声和旋律的处理,实现了曲子中多层次、多角度的表达,充分表现了其作曲家的艺术水准和创作才华。
最后,李斯特在改编曲中的卓越才华和音乐触觉也体现在他对旋律进行的处理方式上。
在《水上吟》中,李斯特通过削弱原曲中的“吟”部分,使曲子更加舒缓优美,并运用旋律改编技巧,巧妙地将各个音符合理排列组合,创造出更为丰富的音乐效果。
李斯特巧妙地利用了琶音与颤音等技巧,增加了曲子的音乐性和感染力。
总之,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体现在其对旋律、和声和和弦的处理方式上,展现了作曲家丰富的音乐触觉和他的创新精神。
这首浪漫主义钢琴作品,充分体现了李斯特作为音乐领域里具有卓越才华和创意的巨匠。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李斯特是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家之一,他倡导通过音乐将情感表达出来,而其作品《水上吟》正是体现了这种思想。
该曲首先是从舞蹈音乐改编而来,然后李斯特对其进行改编,使其更具有爱情情感和浪漫主义色彩,成为一首极具亲和力和表现力的钢琴练习曲。
首先,《水上吟》的音乐特色在于其通俗易懂的旋律。
该曲以柔和、细腻的旋律为主线,展现了浪漫主义中对爱情的膜拜和深情的表达。
旋律曲折多变,自然流畅,使人们自然地想起如水潺潺般柔软的情感流淌,增强了音乐和人的情感共鸣。
其次,《水上吟》的音乐特色在于其巧妙的编排形式。
该曲采用萧邦式的自由演奏风格,以不同的音型、节奏和变化的速度来引导听众的情感感受。
旋律在左右双手之间不断呼应,展现了深刻的情感内涵和结构的美感,并奏出了虽简单却极具表现力的强烈感召力。
此外,《水上吟》的音乐特色在于其多变的表现手法。
钢琴音乐常常用音的细微变化来表达感情和意境,而这种手法在《水上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曲子结构感强,色彩丰富,慢板的和音和强音相互嵌合,高潮部分的速度快、力度强,让听众有着强烈的音乐感受,故此曲成为了具有情感渲染力的钢琴作品代表品之一。
总之,《水上吟》是一首代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极具特色的钢琴曲作品,其温柔细腻的旋律、巧妙的编排形式和多变的表现手法,都使其极具情感共鸣力和创作风格,展现了李斯特对爱情和音乐的独特理解和丰富表现。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浅析

李斯特的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浅析摘要:《弄臣》是一首备受大众喜爱的钢琴改编曲目,此首曲子属于是李斯特本人杰出的改编作品。
本文将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李斯特钢琴曲《弄臣》的艺术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希望借此剖析该作品中的创作手法及音乐美学色彩表现,并供业界同仁借鉴。
关键词:李斯特;钢琴曲;《弄臣》;艺术特征;分析;研究李斯特出生在匈牙利雷汀,是世界卓明作曲家和钢琴家,他亦是伟大的浪漫主义音乐家,更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为优秀的典型人物之一。
李斯特尤为擅长对异国情调加以描述,《弄臣》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作者在创作这首曲目时酌情增加了异国风味的旋律,这样更易引发受众共鸣。
本人认为:钢琴曲本身能够衬托出彼人物的生活情况,总的来说钢琴曲的创作初衷就应该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所以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就显得至关重要,让更多受众可以了解真实的历史,而唯一可以获取历史信息的渠道之一便是歌剧,李斯特的《弄臣》就如一颗闪亮的星,始终照耀在艺术的天空中。
一、《弄臣》的创作手法第一,色彩性与装饰性的处理。
《弄臣》曲目中出现的降六级音阶的运用,再加上由此出现的调性游移,我们能够从中审视出李斯特本人对待作曲改编的严谨态度,也就是关键的改动一定要有合理的解释才行。
曲目中对降六级音阶的重复使用,以及在调性上的呼应,我们便可得知其在整个作曲结构中的意义,也会被李斯特的创作技巧所折服。
第二,钢琴化与交响化处理。
在《弄臣》曲目中,公爵唱段渗透在整部作品中,属于是全曲的主线,此处和歌剧原著保持一致,但在听到吉尔达的痛哭和玛达莱娜的嘲讽以及里戈莱的仇恨之声后,这一段优美至极的情歌就被置于次要角色之中。
李斯特在进行改编的过程中,针对公爵唱段并未增添其他内容,其中只有歌唱旋律和管弦乐部分的伴奏,并且在重复本唱段时增加了很多分解和弦,之后在此基础上也毅然决然的剔除了管弦乐伴奏。
从中我们能够看出,包含炫技成分的装饰性华彩,和整首曲目的旋律深入融合到了一起,使得旋律空间得以拓宽,让作品的艺术魅力被无限放大。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水上吟》是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李斯特所改编的一首古曲,这首曲子也被视作李斯特改编曲中的代表作之一。
那么,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有哪些独特的音乐特色呢?
首先,李斯特在改编这首曲子时,采用了他自己的风格和创意,运用了音乐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方法,运用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技巧和效果,使原本平淡的古曲变得更加华丽且充满了情感和表现力。
其次,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中的节奏感非常强烈,每个音符都非常清晰明了,旋律通过充满节奏的对话交流和连续变换,呈现出多样化的音乐景象和丰富的变化。
此外,李斯特在改编曲中还加入了许多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的效果,例如演奏者可以使用另外的手轻抚琴键并在右手飞快地弹奏的同时,在左手喷发出多种多样的音乐元素,这样可以展现出音乐动态感非常强烈的效果。
也有些时候,演奏者可以使用一个手指弹奏一段旋律,然后再使用另一个或者多个手指呈现出极其丰富的层次感和和谐性。
最后,在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中,我们还可以听到一些非常典型的李斯特式的技巧,例如使用复音和和音、加入各种各样的颤音、滑音和极度迅速的指法来体现出曲子中的丰富层次感和动态变化,也有时候将某些段落演奏的很缓慢,或者用更强烈的脉动感和力度来强调音乐情绪的变化。
总之,在《水上吟》这首曲子中,李斯特展现出了其卓越的音乐才华及技能,在传承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也通过创造性的改编进一步提高了这首曲子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李斯特是19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技巧上的创新而著名。
他的改编曲《水上吟》(S.560)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改编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
《水上吟》是李斯特根据弗朗茨·舒伯特的同名原曲进行的改编。
在改编过程中,李斯特在保留原曲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己的音乐思想和技巧,使得改编曲具有了浓郁的李斯特风格和个性。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和声技巧。
他使用了大量的和弦变化和和声配合,使得改编曲的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尤其是在悲伤的主题部分,他使用了复杂的和弦变化和模糊的和声关系,使得音乐表达更为深刻和感人。
李斯特的改编曲还体现了他对钢琴技巧的追求和创新。
他在改编曲中运用了大量的琴键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曲子的演奏难度大大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
特别是在改编曲的高潮部分,他运用了快速轮指和大跨度的音阶技巧,给听众带来了极大的视听冲击力。
李斯特的改编曲还体现了他对音乐情感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他通过改编曲中的音乐表现手法和和声配合,将原曲中的情感表达得更为丰富多元。
尤其是在改编曲的高潮部分,他通过音乐的高度紧张和音乐的表现手法,将原曲中的悲伤和绝望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具有浓郁的李斯特风格和个性。
他通过丰富多样的和声技巧、琴键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得改编曲具有了更为丰富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力。
他也通过对原曲情感的深入理解和表达,将悲伤和绝望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这使得这首改编曲成为了李斯特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也是钢琴演奏家们经常演奏的经典曲目之一。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征与戏剧因素

浅谈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征与戏剧因素李斯特是19世纪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之一,他的钢琴改编曲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戏剧因素而闻名。
本文将对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艺术特征与戏剧因素进行探讨。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具有极高的技巧要求和复杂的演奏技巧。
他运用了丰富多样的钢琴技法,如快速的音阶、琶音、颤音、和声和半音阶等,使得演奏者需要快速和准确地执行这些技巧要求。
李斯特的改编曲还注重音色的运用,他通过不同的音色变化和强弱对比来表达曲目的情感和意境,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的表达,李斯特的改编曲通常富有激情和戏剧性,具有较强的情绪冲击力。
他巧妙地运用和声和变奏等技巧来增强音乐的戏剧性,使得曲目具有更加生动和丰富的表现力。
李斯特常常在改编曲中加入自由而个性化的演奏要求,以突出演奏者的个人风格,从而使演奏更加个性化和感人。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对原曲的细致分析和创造性改编使得其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注重保持原曲的基本结构和主题,同时又融入了自己的创造性想法和技巧。
他常常对原曲进行和声和旋律的扩展和变化,以及对音乐形式和节奏的重新安排,使得改编曲更加富有变化和个性化。
李斯特的改编曲既是对原曲的致敬,又是对作品的再创作,使得这些改编曲成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独特艺术性的作品。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还具有较强的戏剧因素。
他运用了音乐性的表现手法来刻画情节和角色的变化,使得改编曲具有戏剧性的效果。
他巧妙地运用变奏、对位和模仿等手法来表达人物的不同情绪和性格特点,使得改编曲具有故事性和戏剧性的效果。
他的改编曲通常富有激情和冲突,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的共鸣,给人以深刻的艺术体验。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具有极高的技巧要求和复杂的演奏技巧,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对原曲进行了细致分析和创造性改编,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戏剧因素。
这些艺术特征和戏剧因素使得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成为了具有独特风格和独特艺术性的作品,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音乐体验和情感享受。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水上吟》是著名作曲家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的钢琴独奏曲《船歌》的一首钢琴独奏曲。
作为浪漫派音乐的代表作之一,这首曲目在音乐上具有许多独特和独创的特色。
李斯特通过改编,将原曲《船歌》的简单优美的旋律转变为浓郁复杂的音乐画面。
《船歌》以其简单的旋律和轻柔的音乐表达了船舶行驶的平和,而李斯特则通过增加对位法的运用、动态层次感的设置以及对和声和旋律进行适度改变等手法,丰富了曲目的音乐内涵和表现力。
李斯特增加了许多华丽的琶音和大跨度的和弦,使得整首曲子的音乐画面充满了波涛汹涌的气势和壮丽的画面感。
他通过交替声部和对位的运用,使得曲子在模拟船只航行的增加了曲目整体的层次感和丰富度。
李斯特在节奏与速度的处理上,赋予了曲目更加多变和富有冲击力的特色。
他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节奏变化和速度变化,使得音乐的节奏感更加强烈和扑面而来。
在曲子中有许多急促的强音和强烈的变速,这使得整首曲子具有了更加激烈和紧张的气氛。
在一些地方他还加入了许多即兴的即刻节奏改变,让整首曲子更加生动、富有活力。
这种节奏和速度的处理不仅使得曲目的表现力更加突出,也让听众在欣赏时更加震撼和有趣。
李斯特在演奏技巧和音乐效果的塑造上也有很大创新。
他在演奏中充分运用了丰富多样的技巧,如使用大量的琶音和三连音、变调、快速到慢速的大幅度指法变化等,使得整首曲子更加富于技巧性和表现力。
而他在音乐效果的塑造上,通过对细节的处理和强调,使得曲子在表现水面起伏、风浪滚滚的也增加了曲目整体的舒适感。
这种技巧和效果的处理,不仅更加符合音乐的情感表达,也提高了曲目演奏的难度和艺术性。
《水上吟》作为李斯特的著名改编曲之一,在音乐特色上具有许多独特和独创的地方。
通过丰富复杂的音乐画面、多变的节奏与速度处理以及富有技巧性和表现力的演奏技巧和音乐效果塑造,李斯特使得整首曲子更加丰富多样、富有冲击力和表现力,成为了浪漫派音乐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品。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浅议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李斯特(Franz Liszt)是19世纪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被认为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涉及多种音乐风格和形式,其中包括改编曲(transcriptions),即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改编成钢琴独奏曲的形式。
其中一首著名的改编曲就是《水上吟》(Auf dem Wasser zu singen),这是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的一首声乐作品,被李斯特改编成了精彩的钢琴独奏曲。
《水上吟》是一首充满浪漫气息的歌曲,原曲以轻盈的旋律和优美的词语描绘了在湖面上轻轻漂泊的情景,歌颂了大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李斯特在将这首歌曲改编成钢琴独奏曲时,不仅保留了原曲的旋律和情感,还增加了丰富的音乐特色和技术要求。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李斯特改编曲《水上吟》的音乐特色。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加入了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和声处理。
他通过巧妙的和声编排,使得整个曲目的音乐质感更加丰富多彩。
在某些地方,他采用了变化丰富的和弦进行,使得旋律在和声的衬托下更加醒目和动人。
他巧妙地处理了和声的转换和过渡,使得整个曲目在和声结构上更加丰富和富有层次感。
李斯特还在改编曲中加入了丰富的音乐形式和结构变化。
在保留了原曲的基本结构和情感基调的他对曲目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加工和改动,使得整个曲目更加符合钢琴独奏曲的演奏要求和审美风格。
通过变化的乐章形式和结构化处理,使得整个曲目在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上都得到了增强。
李斯特在改编曲中加入了大量的音乐主题和变奏处理,使得整个曲目更加丰富和多样。
他通过对主题的变奏和发展,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具有戏剧性和音乐张力。
在某些地方,他还加入了一些即兴和发挥,使得整个曲目更加富有个性和表现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主义风格的先驱
2006.3.
!!!!!!!!!!!!!!!!!!!!!!!!!!!!!!!!!!!!!!!!!!!!!
(上接第 268 页)
如果说不幸和挫折是徐渭怨世愤俗的理由,那么梵高也拥有 中悬挂着眩目的火球,大地仿佛被炽热的阳光点燃,显示出强烈的
同样的理由。然而,与徐渭不同的是,我们在梵高的生平和作品中 色彩。梵高欣喜若狂,他一生中充满激情的优秀作品就在这里诞
269
艺术传媒
2008.10 (中旬刊)
这些高难度技巧的应用,使钢琴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雷鸣电闪、 风驰电掣般的音响效果。
震音、颤音如改编自瓦格纳的《唐豪舍序曲》
半音,如改编自威尔第歌剧《弄臣》
轮指,如改编自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减和弦,如改编自贝多芬《英雄》第一乐章,在这首曲子的最后 两行出现了大量的减和弦,如最后第二行第 1 小节第 2 个和弦 B-D-F,第 4 个和弦 E-G-bB;第 2 个小节第 2 个和弦 #F-A-C,第 4 个和弦 D-F-bA,第 3 小节第 2 个和弦 E-G-bB,第 4 个和弦 A-C-bE,第 6 个和弦 #F-A-C 等等。
伟大的弗朗兹·李斯特在钢琴改编曲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敌, 即使到了二十世纪,被称为“当代演奏技巧最完美”的霍洛维茨也 改编了大量的音乐,但也丝毫不能动摇李斯特的地位。人们认为 “无论是音乐家或演奏家的层面上,霍洛维茨都不会超过李斯 特”。但是李斯特的许多改编曲在今天已经没有什么人再去演奏它 了,因为“如今的人们能够很容易的欣赏到其他大师的原作,再用 钢琴独奏的形式曲表现这样的杰作,意义已经不那么大了”。但这 并不是说我们就再也不要去研究它了,毕竟在音乐历史的长河中, 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也曾经那样灿烂辉煌过。
几乎找不到怨恨。感动我们的是梵高的爱———炽热的爱!这不仅体 生。梵高发自内心地说:“画面里的色彩就是生活里的热情。”
现在其作品里,也表现在他的生活中:
三、结语
事例 1:梵高 25 岁时来到比利时南部的博里纳日传教。在那 里,几乎人人都做煤矿工谋生。他们冒着瓦斯中毒和爆炸等危险, 挣扎在死亡线上。怀有极大的同情心的梵高天天去看望那些身患 重病的人,把自己的大半薪水用在为病人购买仪器和药物上。他甚 至把床让出去,自己睡在地板上,村里病人他全都护理过,每一间 草棚他都送去过牛奶、面包。而他自己由于缺吃少穿,得了热病,瘦 得皮包骨头。
2008.10 (中旬刊)
艺术传媒
浅析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特点
□李翰
(闽江学院音乐系 福建·福州 350108)
摘 要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 1886)在音乐史上除了炫耀辉煌的钢琴技巧为大家所记外,还有大量的钢琴作 品为人所知,而钢琴改编曲又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超过了之前任何一位作曲家,虽然之后很多人以 他为榜样,使钢琴改编曲兴盛一时,但直到现今还难有超越者。
★“梵高与徐渭比较之研究”为 2005 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 科项目
的这段时间,渐渐的爱上了她,把她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 并真心的准备和她结婚。
事例 3:1883 年 12 月,梵高迁到纽南。在这里,他画了很多朴素 的农村场景,画了农民、织工的肖像。1885 年 5 月,梵高画了一幅 《食土豆者》:幽暗的灯光,挖掘土地的手伸向盆里,去拿土豆。作
李斯特之所以这么热衷于把别人的作品改编成钢琴曲,其中 既有历史的因素,又有李斯特自身性格特点的因素。
一、李斯特编写钢琴改编曲的原因 (一)客观历史因素
在当时,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 —没有收音 机,没有留声机,只有大城市才供得起交响乐队和歌剧团,一般的 乡镇只有钢琴,而且很多的钢琴旅行家会在各小城镇停下来休息 演奏一番再继续旅程。李斯特自己也是这样一边旅行一边来演奏 的。一方面为了向人们介绍本来他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听到的 音乐家的一些作品,另一方面也为了让众多的钢琴旅行家在演奏 时有供演奏的版本,李斯特对多种体裁的音乐进行了改编。
除了雨果,李斯特还与当时其他的文学、音乐、美术、哲学等各 界名流有密切交往,如巴尔扎克、海涅、帕格尼尼、德拉克罗瓦等, 与这些人的交流进一步拓宽了李斯特的知识领域,使得他在创作 改编曲时,能突破原作的框架,从多种角度进行思考,赋予曲子不 一样的内容,创作出不同于原作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
3.李斯特高超的钢琴技巧 人们把李斯特称为“钢琴之王”,他的精湛娴熟,令人匪夷所思 的演奏技巧,让整个世界都为之倾倒,为之震颤。在演奏技巧上,还 有 一 个 被 人 们 称 之 为“ 魔 王 ”的 是 小 提 琴 家 帕 格 尼 尼 ,李 斯 特 把 “魔鬼的小提琴师”帕格尼尼“如同妖术般的小提琴音乐成功地在 钢琴上进行了移植”,将钢琴的技巧难度提高到令人晕厥的程度, 其中有模仿小提琴的断奏、跳弓、滑奏等新鲜音型,大大扩展了钢 琴的演奏技术。 改编曲的创作并不比创作新曲子简单多少。因为原曲子已经 深入人心,甚至是改编者的心中,这时候要突破旧有的模式和音乐 结构,重新组织构筑新的音乐,是何其之难,没有一定的选择、理解 分析能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是很难改编出一首既有原曲音乐味 道,又完全不同于原曲的崭新风貌的新曲。贝多芬也曾经尝试将自 己的第七交响乐改编成钢琴曲,但现在人们一致认为李斯特的改 编更忠于原作,因为他的改编是真正为钢琴而作的,李斯特在乐谱 中特别指明钢琴所要模仿的乐器,还做了相应的踏板记号,以及为 业余演奏者或视奏者作的指法记号。 李斯特扩充了钢琴的应用范围和技术表现,把钢琴看作是万 能乐器,所以他能把各种体裁的作品(包括大型的交响乐和歌剧) 改编成钢琴曲,把钢琴的表现能力发挥到极致。 二、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具有鲜明的钢琴语汇,它的特点包括 1.双音音程、柱式和弦的大量应用 音程、和弦的大量应用,使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富有动力性, 制造出气势宏伟的交响性音响。如改编自舒伯特的歌曲《听,听,云 雀》,《听,听,云雀》整首曲子基本上都以音程和和弦为主。 2.大跳八度和弦、八度音阶的应用如改编自柴可夫斯基的《波 兰舞曲》,《波兰舞曲》中的大跳八度和弦: 第 1 小节左手的 D 八度和弦;第 2 小节左右手的第 2、第 3 音 都是八度和弦;第 3 小节左手的降 D 八度和弦;第 4 小节和第 2 小 节一样。第 5 小节的左手 C 八度和弦;第 6 小节的左手三个和弦, 右手的 G 和升 G 八度和弦;第 7 小节右手的所有音都是八度和弦, 左手的第 1 音是 G 八度和弦;第 8 小节右手的所有音都是八度和 弦;第 9 小节右手的第 1 音是降 B 和弦,左手的第 1 音是 F 和弦。 《波兰舞曲》中的八度音阶: 右手从第 7 小节的第 2 音一直到第 9 小节的第 1 音都是八度 音阶 八度和弦还有:改编自威尔第歌剧《弄臣》 3、震音、颤音、快速轮指、滑奏等高难度技巧
参考文献:
[1]圣经.香港:香港圣经公会出版,1998. [2]徐渭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3. [3]欧文·斯通.梵高传.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4]袁宏道集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品反映了作者对劳动者深厚的感情。
[5]丁长河.追问人性·美·艺术之收获—大艺术.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
参考文献:
[1]张式谷,潘一飞编著.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卞国福编著.外国音乐大师传略.安徽教育出版社.
[3]周薇著.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
[4]吕旭英,徐龙军译.两个伟大男人的神话—— —瓦格纳和李斯特的书信
4.大量的半音、增减和弦及三全音,甚至运用全音音阶,成为印
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 侯 颖 军 文 . 论 钢 琴 改 编 曲 的 音 响 、和 声 、材 料 和 结 构 重 组 . 钢 琴 艺 术 .
事例 2:梵高一生经历了四次爱情,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第四次 爱,是一个叫西恩的娼妓。梵高在她怀孕并身染重病的时候收留了 她,她自己还有几个孩子,梵高也悉心的帮她照顾。梵高在照顾她
以爱为尺度,我们对梵高与徐渭境界比较的结论是,梵高的境 界要高于徐渭。
这一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为什么梵高的国际声誉和 作品价格要远高与徐渭。因为,除了形式美以外,艺术品真正触动 人灵魂的是爱;新颖的艺术形式也许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赞叹,但 没有爱的艺术是不会真正让人感动的。因此,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不 仅会影响其声誉,更会直接影响其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
事例 4:1888 年,梵高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那里碧蓝的天空
270
关键词 李斯特 钢琴改编曲 原因 特点
中图分类号:J 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7894(2008)10- 269- 02
弗朗兹·李斯特(Franz Liszt 1811-1886)在音乐史上除了炫耀 辉煌的钢琴技巧为大家所记外,还有大量的钢琴作品为人所知,而 钢琴改编曲又是其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李斯特的钢琴改编曲超 过了之前任何一位作曲家,虽然之后很多人以他为榜样,使钢琴改 编曲兴盛一时,但直到现今还难有超越者。
(二)李斯特自身性格特点因素
1.李斯特为人慷慨、乐善好施 李斯特在十几岁就已经相当出名,他开演奏会有可观固定的 收入来源。但他并不储蓄财产。贝多芬在波恩的铜像和在侃隆的纪 念碑等的资金都是李斯特捐赠的。 李斯特同时还提携了许多他同时代的人。如肖邦,李斯特写有 专著《李斯特论肖邦》来抬举他。特别是对他所钟爱的瓦格纳,他 不仅写乐评来鼓励瓦格纳,还在金钱方面给予瓦格纳大量的支持。 如瓦格纳在看了报纸上登的李斯特写的关于他《唐豪舍》的评论 后,给李斯特写信说到“在您对我的艺术描绘下,我得到的赞誉完 全超出了我的努力和我所做的牺牲……亲爱的朋友,您使我的大 名成了魏玛注目的焦点。”可以看出李斯特在力捧这个原来并不为 人所知的音乐家。而在两人的书信来往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 眼“请给我××泰勒”或“请帮我弄到××法郎”之类的言语,而且 还会带上“快点儿”这样的字眼,你可以从中看出李斯特对瓦格纳 的金钱方面的资助是无穷尽的。 这样的性格特点使得李斯特愿意去帮别人传播音乐,宣传其 他出名或不出名的音乐家。 2.李斯特善于结交各界名流 李斯特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 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相似 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 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李斯特 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如练习曲 《玛捷帕》以雨果同名诗歌为据;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 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 “精神上的孪生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