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范文之不同立意的相同作文素材

不同立意的相同作文素材

【篇一: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新材料作文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

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要求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

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

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极范围。”因此,准确地审

题立意是写好新材料作文的关键一步。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

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

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

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

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

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可能比较新颖;③有话可说。

二、作文命题的三种主要类型:

1.现实材料(含生活事实)

2.理论材料或哲理性材料(阐述道理)

3.寓言材料(寓理于事)

三、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四自”:自主确定角度,确定立意,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

2、严格的限制性:“三不”: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四、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思路:

(一)压缩事件(或材料),从“写什么”入手审题。

材料1(哲理诗):阅读下面一首小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60分)

在枫叶上/ 露珠红红地闪烁/ 在荷花上/ 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角度)。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分析:在枫叶上/露珠红红地闪烁,在荷花上/露珠有着泪滴似苍白的透明。/??

“写什么”露珠枫叶-------红红地闪烁荷花------泪滴似的透明

立意:①相同对象(人/事/物)在不同位置(背景/环境)会有不同的形象(角色/价值)

②位置与形象(角色/价值)

(二)从“为什么”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材料

透明的露珠因为折射不同颜色而产生不同形象;因为不同的位置产生的不同的色彩;

立意:③学会(多角度/全方位)观察/认识

④学会选择(美丑/优劣/善恶)

⑤环境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三)从其结果入手,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么办”。

立意:⑥正面立意:适应环境反面立意:坚守自我;不因环境(际遇)而失去自我

⑦用人要用在最适合他的位置上

⑧提供人才成长的土壤,营造和谐的社会。

具体试题例如: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

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

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被

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问题,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心事件:乌鸦学老鹰捕羊,被牧羊人捉获。事件:乌鸦模仿老鹰俯冲姿势,却因为身子太轻,爪子被羊毛缠住,结果被牧羊人捕获,

1、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了自己叫什么的鸟。” 情感倾向是批评、

否定,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立意:乌鸦之所以被捉,是因为它缺乏自知,不自量力,盲目模仿,做事没有脚踏实地。因此,1、做人要有

自知之明,要脚踏实地,不能盲目效仿

他人,亦步亦趋。2、缺乏自知,盲目模仿,只能使自己陷于困境。

2、牧羊人的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乌鸦: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

姿势拼命练习

情感倾向是肯定、欣赏。可以得出立意:勇敢与挑战困难的心值得

肯定。

所以本文最佳立意:既要有敢于挑战自我的决心与勇气,也要有脚

踏实地、实事求是的精神;学习他人必须先审视自身的条件,不可

邯郸学步失去自我。

(四)抓住材料中不同对象的感情倾向审题

例如:有一名英国登山者因为极度缺氧倒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路上,这是一条登山者常走的登顶之路,几十个登山者从他身边走过,都

不愿意耽误自己的登程。几个小时后,这个34岁的登山者就离开了

人世。

这件事传开之后,有人感到震惊说,以前只有经验最丰富的才能攀

登到那么高的地方,不管认识不认识,除非会危及营救者的生命,

濒临死亡的攀登者是不会不营救就被遗弃的。但也有人说:

【篇二:2016年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题型始现于2006年高考卷,它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

构成近两年高考作文题型的主流题型。其主要特点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

构思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

对材料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

意的终极范围。”材料往往是摆现象,提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须透过现象分析材料的深层意蕴。材料中说“不要脱离材料的

含意作文”,正是给我们的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以隐性材料来增加

我们审题的难度。这种材料作文,又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它没

有规定文体,而由考生自主确定文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对新材料作文来说,审题主要是审材料,要明了材料的情感意向、

价值倾向,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自己对这个道

理的正确态度应怎样。如龟兔赛跑,现在流传几个版本。传统版本,龟兔赛跑,兔子睡觉,乌龟赢了。从兔子角度看是在批评骄傲自满,从龟兔这一面来看则是“脚踏实地,稳中求胜”。第二个版本,兔子

不睡觉,兔子胜利。这说明高效率快节奏才能取得成功。第三个版

本乌龟选择了要经过一条河流的路线,当然乌龟赢了。因为发挥强

项才能成功。第四个版本龟兔携手,旱路兔子驮乌龟,水路乌龟驮

兔子,双双同时达到目的地。可以看到协作的重要性。第五个版本

乌龟设计的路线是从山上跑下来,乌龟抱着头往下滚提前到达终点:用心做事,巧中可取胜。第六个版本,乌龟买了小轿车,驾车和兔

子比赛,乌龟取胜: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助你成功。同是龟兔

赛跑,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表现着不同的主题。

一、材料作文的写作难点

如果我们把当前的材料作文细分一下类别,其实有三种情形,第一

种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指定的命题作文,我们姑且

称之为“材料式命题作文”;第二种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

根据提供的话题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材料式话题作文”;第三种

则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提炼的主题作文,我们姑且

称之为“材料式主题作文”。应该说这三类材料作文,材料式话题作

文最好写,因为它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而写作时命题、立意、

选材都非常自由;其次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因为命题是命题者事先

确定的,那么选材与立意就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从全自由变成不自

由了;最难写的自然要数材料式主题作文,其难在首先要根据材料

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立意,而很多考生往往在写作的第

一关——审题上就被卡住,要么提炼不出主题,要么拓展不开思路,要么把握不准立意,那么怎样化解这些难题呢,我们今天就结合一

些实例来逐一破解上述三大难题。

板书:

材料式命题作文:命题

材料式话题作文:范围——选材

材料式无题作文:立意

1、提炼不出主题

2、拓展不开思路

3、把握不准立意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如何提炼主题:

(1)摘取中心法。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

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

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

功倍。

例1: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②选择适合

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

做起”,怎样去做?“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

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

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

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

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难了。

板书: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

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2)内容归纳法。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

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

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例2:根据你对下面两个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

鹰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

南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

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上述材料虽有两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两

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和谐的主题。由此去探

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

的作文来。

板书:

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和谐

和谐社会共同进步(局面)

(3)寓意联想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

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

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

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从甲事物推理想到乙事物,由个别现象想

到普遍规律,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联想法。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

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

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

间的缘故。”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

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

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

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

就很容易了。在审题中就是运用了联想,从甲事物推理想到乙事物,由个别现象想到普遍规律,由“泥土”联想到“所有事物”,由“玫瑰园里”联想到“环境影响”,由“散发香味”联想到会“产生结果”,然后再

由普遍规律联想到生活中的特殊问题,从而得出“近朱者赤、陶冶的

力量”等立意。

板书:

泥土——玫瑰园里——散发香味

〕近朱者赤、陶冶的力量

事物——环境影响——产生结果

2、如何拓展思路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

(1)方向(顺向、反向、横向)

如何拓展我们立意的思路呢?根据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首先我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审视:顺向、反向、横向。

例4: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板书:

鲁人织鞋、织绢

〕想到越国将会贫穷不堪特长无用武之地

越人赤脚、披发

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反:(鞋帽就大有市场,鲁人未必会穷)敢于尝试、冒险、改革横:(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生产、消费、风土人情)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

①顺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如果再能够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深入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②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

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

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

思维角度。

以上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

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

应手,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2)对象(描述、评点、感想)

以上我们就如何拓展思路,告诉了大家根据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从顺向、反向、横向这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审视材料。下面我们来讲

拓展思路的第二方面角度,即根据材料中的有关对象,分别从对有

关对象的言行与品质的描写、对有关对象的抒情与议论、对有关对

象的感悟与启发这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例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6高考全国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

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

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

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

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板书:

对象内容立意

乌鸦老鹰抓羊→羡慕学习→被牧人抓不能刻意模仿、要正确认识自己

牧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人贵

有自己之明

小孩“它也很可爱啊!”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①找材料中对相关对象的描述,从中分析出主旨以确定立意。

这则材料涉及到的描述对象有老鹰、小羊、乌鸦、牧羊人、小孩,

其中老鹰与小羊只是陪衬性对象,能够体现材料立意的主要是乌鸦、牧羊人、小孩这三种对象,根据材料中对这三种对象的言行及品质

的描述,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从乌鸦的角度来看,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

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乌

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从牧人的角度来看,乌鸦是自不量力。所以,牧羊人才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诚然,既然是乌鸦,既不具备

雄鹰的利爪、锋喙,又不具备雄鹰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备能够抓

走山羊的客观条件。牧羊人对它的评价显然是击中了乌鸦的要害了。从小孩的角度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孩子并没有弄

懂父亲对乌鸦自不量力的嘲讽,但是,孩子却从童心中发出了对乌

鸦的喜爱:这只鸟很可爱。勇气的可爱。乌鸦虽然失败了,但是,

它的身上透露出的那种一往无前的勇气,仍然值得肯定。

②找材料中对相关对象的评点,从中分析出主旨以确定立意。

材料中对相关对象的评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材料中甲事物对乙

事物的议论与抒情,另一类是作者对所描写事物的议论与抒情,这

些评价抒情性的总结观点的句子,其多在材料的末尾,有的在中间。这个材料没有作者的评点,但有牧羊人与小孩对乌鸦的评说,根据

这些评说可以进行立意。

板书:

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人贵有自知之明

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有敢于模仿尝试的勇气

上述材料中,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可立意为:人贵有自知之明。从实际出发。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必须从自

身的实际出发。不顾自身的客观条件,一味盲目地学习他人,结果

不但不能得到成功,有时还会陷自己于尴尬的困境之中。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可立意为:人要有敢于

模仿尝试的勇气。但是,这种勇气必须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否则,只会留下让人嘲笑的话柄。

③找材料中对相关对象的感悟,从中分析出主旨以确定立意。

有些材料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对里面的人与事加以分析,从而

确定写作的立意。这个寓言的含义很明确,用辩证法来梳理,我们

可以看到,语言材料所体现的其实是“主观与客观,表象与本质”的

关系。其核心寓意是“认清自己,认清世界”。围绕这一点可以拟定

出以下一些话题:“自知与拼搏”、“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个人条

件与学习经验”、“人贵有自知之明”。但从旁观者的角度,我们可以

归纳出批评的善意、认识的差异这两个问题来。

板书:

牧羊人对乌鸦的批评虽非常尖锐但充满善意——关注弱势群体的心

理与意愿

父亲和儿子对同一只鸟有着不同认识与评价——对事物的认识往往

有差异

批评的善意。牧羊人对乌鸦的批评虽然非常尖锐,但充满善意。牧

羊人并没有因为乌鸦自不量力而置乌鸦于死地,而是提出了善意的

批评。自不量力者并非仅有乌鸦,我们都可能因为追求某一目标而

有时陷入自不量力。但是,犯了错误,能够认识错误,进而汲取教

训即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错误者要善于总结教训,看见别

人犯了错误,要给予善意的批评。呼吁善待弱者,关注弱势群体的

心理与意愿。

认识的差异。父亲和儿子对一只鸟的不同认识,反映了人们对事物

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其实,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我们不能要求

他人的认识和自己的认识总是一致,因为,人们的认识受主客观条

件限制太多。对于同一个对象、同一种行动,不同的人可能用迥然

有别的眼光来审视(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含意)。

(3)要素(原因、情感、关系)

刚才我们分别从方向、对象这两大角度对如何拓展思路问题作了介绍,下面我们再从材料的要素,即原因、情感、关系这三个方面来

谈谈如何对材料进行拓展的问题。

例7: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美国阿拉斯加州涅利斯自然保护区内,曾发生过引狼逐鹿的故事。

原先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于是,鹿没有了天敌,

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十几年后,鹿群由四百只发展到四万只。然而鹿的体态愚笨,失去了昔日的灵秀。植物也因鹿的迅速繁

殖和践踏而凋零了。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

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于是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鹿又奋力奔跑了,保护区恢复了昔日的勃勃生机。

①分析原因。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

原因。给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常常都是一些现象,是事件发展的结

果。我们如果从这个结果出发,去探究原因,往往可以找出一些规

律性的东西。

板书:

鹿大批死亡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

〕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鹿奋力奔跑人们再次把狼请进来,因躲避狼食

缺乏充分食物鹿的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鹿大批死亡〔〕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

安逸体质衰弱保护鹿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

鹿大批死亡的原因是什么?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以及安逸少动所

带来的体质衰弱。鹿为什么体质衰弱?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

地饱食于林中。保护区为什么缺乏充分的食物?植物也因鹿的迅速

繁殖和践踏而凋零了。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人们为了保护鹿

而把当地的狼消灭了。据此可立意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态

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然规律不可违,人类亦如此。

②情感倾向。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

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例6: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

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板书: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

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接上断臂持否定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

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

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坚持就是胜利或攻书莫畏难。

就明显偏离题意。

③辨明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

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

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

于立意构思作文。

板书:

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平衡不可违

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从材料中看,鹿和狼的关系,鹿和周围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关系。只有狼和鹿共处,相克相生,才能保证它们不失本性,维持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据此可立意为:生态平衡是自然界的规律,自

然规律不可违,人类亦如此。从鹿和周围自然生活环境的关系看,

鹿没有了狼这样的天敌,生活太安逸、舒适,于是体态愚笨;后来

又有了狼的介入,鹿因躲避狼的捕食而奋力奔跑,终于又恢复了生机。可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如何把握立意

通过上面的分析与讲解,想必大家对如何提炼主题与如何拓展思路

有一点初步的了解,但许多同学最担心的是考试时审题有偏离材料、以致立意偏差的情况,那么如何把握立意呢?比较有效的办法是下

面三种。

(1)内容增删法

例8: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很难捕获到它们。但

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到

【篇三: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上课讲稿)】

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上课讲稿)

新材料作文题型始现于2006年高考卷,2007年这种题型继续出现,而中考则在2005年就已经出现,它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构成近两

年高考作文题型的主流题型。其主要特点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

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从而引导考生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

的解读上面。“材料既是审题的第一出发点,又是作文符合题意的终

极范围。”材料往往是摆现象,提问题。要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必

须透过现象分析材料的深层意蕴。材料中说“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正是给我们的写作画的一个边界线,以隐性材料来增加我们审

题的难度。这种材料作文,又不同于传统的材料作文。它没有规定

文体,而由考生自主确定文体,我们姑且称之为“新材料作文”。

对新材料作文来说,审题主要是审材料,要明了材料的情感意向、

价值倾向,准确把握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是什么,自己对这个道

理的正确态度应怎样。如龟兔赛跑,现在流传几个版本。传统版本,

龟兔赛跑,兔子睡觉,乌龟赢了。从兔子角度看是在批评骄傲自满,从龟兔这一面来看则是“脚踏实地,稳中求胜”。第二个版本,兔子

不睡觉,兔子胜利。这说明高效率快节奏才能取得成功。第三个版

本乌龟选择了要经过一条河流的路线,当然乌龟赢了。因为发挥强

项才能成功。第四个版本龟兔携手,旱路兔子驮乌龟,水路乌龟驮

兔子,双双同时达到目的地。可以看到协作的重要性。第五个版本

乌龟设计的路线是从山上跑下来,乌龟抱着头往下滚提前到达终点:用心做事,巧中可取胜。第六个版本,乌龟买了小轿车,驾车和兔

子比赛,乌龟取胜:新理念、新技术、新手段助你成功。同是龟兔

赛跑,演绎着不同的故事,表现着不同的主题。

一、材料作文的写作难点

如果我们把当前的材料作文细分一下类别,其实有三种情形,第一

种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指定的命题作文,我们姑且

称之为“材料式命题作文”;第二种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

根据提供的话题作文,我们姑且称之为“材料式话题作文”;第三种

则是命题者先提供材料,然后要求根据提炼的主题作文,我们姑且

称之为“材料式主题作文”。应该说这三类材料作文,材料式话题作

文最好写,因为它只是限定了写作的范围,而写作时命题、立意、

选材都非常自由;其次是材料式命题作文,因为命题是命题者事先

确定的,那么选材与立意就受到了一定的束缚,从全自由变成不自

由了;最难写的自然要数材料式主题作文,其难在首先要根据材料

提炼出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行立意,而很多考生往往在写作的第

一关——审题上就被卡住,要么提炼不出主题,要么拓展不开思路,要么把握不准立意,那么怎样化解这些难题呢,我们今天就结合一

些实例来逐一破解上述三大难题。

板书:

材料式命题作文:命题

材料式话题作文:范围——选材

材料式无题作文:立意

一、材料作文的写作难点

1、提炼不出主题

2、拓展不开思路

3、把握不准立意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1、如何提炼主题:

(1)摘取中心法。主要用于内容褒贬分明,中心比较明确的材料。

即在认真阅读材料基础上,摘取材料中的中心句或能概括材料意义

的某提示的语句作为材料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

功倍。

例1:根据你对下面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北大中文系主任谢冕在欢迎新生大会上说道,跻身北大,万里挑一,你们是同龄人的精英,来到北大,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

要求:①请从上面的材料中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自己在观察

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讲述故事,可发表见解,可说明问题,可抒发情感。②选择适合

你表达的文体;③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难找到谢冕讲话的中心,即“摘去光环,从头

做起”,怎样去做?“先学做人,后做学问;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

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由此,我们可以从“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或者“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建树”的方面来探求

材料的主旨,进而从如何做人、做学问以及如何才能事业有成等方

面去立意,找到了立意突破口,要完成一篇符合题意的作文也就不

难了。

板书:

先学做人,后做学问

须摘去光环,从头做起〈

先潜心做“书呆子”,后在前人的基础上有

所建树

(2)内容归纳法。主要用于内容意义明了,但材料中没有中心句

或提示性语句的材料。它是通过对材料涉及的内容进行细致地综合

分析,最后归纳出材料主旨进行立意的一种方法。

例2:根据你对下面两个材料的理解,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材

料一:草地上有一只牛背鹰在捕食水牛吃草时惊飞的蝇虫,牛背鹰

是南方一种常见的鸟类,因经常在家畜及水牛周围捕食而得名,南

方的人经常可以看到牛背鹰与水牛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材料二;2005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会议上作政府工

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上述材料虽有两个材料,但中心都很明晰,我们可以不难通过对两

个材料进行综合分析而归纳出并存的共性:和谐的主题。由此去探

寻和谐的人或事物的立意,我们相信一定能写出符合材料作文主旨

的作文来。

板书:

和睦共处相应成趣的景象

〕和谐

和谐社会共同进步(局面)

(3)寓意联想法。主要用于寓意型的材料。这类材料主旨隐藏在

材料之中,要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确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正

确地理解材料的寓意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在揣摩、掌握材料寓意的

基础上,联系生活实际,从甲事物推理想到乙事物,由个别现象想

到普遍规律,进而获得启示去立意的方法即寓意联想法。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个过路人发现路边有一块泥土,散发出芬芳的香味,过路人就

把泥土带回家,竟然满屋香气。过路人大惑不解,问道:“你是珍宝呢,还是稀有的香料?”泥土说:“都不是,我只是一块普通的泥土

而已,至于我的香气,那是曾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

间的缘故。”

要求:略(与例1要求大致相同)

这则材料是一篇寓言故事,寓意浅显,只要抓住重点,读懂“泥土芬

芳的原因是在玫瑰园里和玫瑰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缘故”,从材料

的意义和生活实际上思考,它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

揭示了近朱者赤或陶冶的力量等之意,在这样的分析下要正确立意

就很容易了。在审题中就是运用了联想,从甲事物推理想到乙事物,由个别现象想到普遍规律,由“泥土”联想到“所有事物”,由“玫瑰园里”联想到“环境影响”,由“散发香味”联想到会“产生结果”,然后再

由普遍规律联想到生活中的特殊问题,从而得出“近朱者赤、陶冶的

力量”等立意。

板书:

泥土——玫瑰园里——散发香味

〕近朱者赤、陶冶的力量

事物——环境影响——产生结果

2、如何拓展思路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形式是灵活多样的,或政论散文,

或名人轶事,或寓言故事,或名言俗语,或幽默漫画,但不管是何

种类型的材料,其主题都是明确的。而针对同一种材料,人们却能

写出观点不一,各具色彩的文章。这就要求我们多角度地去思考,

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地认识问题,避免视角的片面性。

(1)方向(顺向、反向、横向)

如何拓展我们立意的思路呢?根据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首先我

们可以从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审视:顺向、反向、横向。

例4:

有个鲁国人,擅长织麻鞋,他的妻子擅长织白绢。他们想到越国去

居住,于是有人对他们说:“你们将会贫穷不堪了。”这个鲁国人问

他是何道理,那人说:“麻鞋是穿在脚上的,而越人是赤脚走路的,

白绢是做帽子的,而越人是披发的,你们夫妻的特长,在越国是无

用武之地的,怎么不穷呢?”

板书:

鲁人织鞋、织绢

〕想到越国将会贫穷不堪特长无用武之地越人赤脚、披发

顺: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

反:(鞋帽就大有市场,鲁人未必会穷)敢于尝试、冒险、改革横:(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生产、消费、风土人情)要扬长避短,

才能生财有道

①顺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所告诉读

者的指向去考虑。据此,我们顺着原材料分析就会发现,由于越人

赤脚走路不戴帽子,那么鲁人到越国去必然会穷。这就告诉我们无

论做什么事,都不能脱离实际。这种立意的好处是能紧扣材料的基

本倾向、主要观点,因而不会出现偏题、走题的现象。如果再能够

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深入的联想,进行

恰当的推理、引申。我们就会设想:鲁人听了劝告之后,会有什么

反响呢?去还是不去呢?去与不去各将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

需要每个人作恰当的想象,从而得出“亏本生意做不得”,“无用武之

地焉能致富”等观点。

②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

材料提出质疑。那么,我们对上述材料就会提出疑问,鲁人到越国

去一定会穷吗?我们会认为正因为越人赤脚、披发,鞋帽就大有市场,就会得出鲁人未必会穷的结论。这就要求鲁人敢于尝试、敢于

冒险、敢于改革。这种立意是一种扩散性思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

能力,写出新意,是寻求新思想,提出新见解,阐发新理论的一种

思维角度。

③横向立意:也可称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

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这样,就可把材料内容与当前实际联系起来,进行类比,告诉我们

办企业、做生意,要根据当地的生产、消费、风土人情等情况,也

要根据需要与可能,那么就要求我们考虑动机与效益,又要扬长避短,才能生财有道。这种立意便于联系实际,提炼深刻、高远的主题,使作品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生活气息。

以上看来,如果我们能够对一则材料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分析,那

么就会有许多观点从中产生,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就能够做到得心

应手,写出一篇符合要求的文章来。

(2)对象(描述、评点、感想)

以上我们就如何拓展思路,告诉了大家根据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从顺向、反向、横向这三个不同的方向来审视材料。下面我们来讲

拓展思路的第二方面角度,即根据材料中的有关对象,分别从对有

关对象的言行与品质的描写、对有关对象的抒情与议论、对有关对

象的感悟与启发这三个方面进行拓展。

例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06高考全国卷)

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

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

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

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啊!”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

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

板书:

对象内容立意

乌鸦老鹰抓羊→羡慕学习→被牧人抓不能刻意模仿、要正确认识

自己

牧人“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要确定好人生的位置、人贵

有自己之明

小孩“它也很可爱啊!” 要大胆地尝试,勇敢地追求

①找材料中对相关对象的描述,从中分析出主旨以确定立意。

这则材料涉及到的描述对象有老鹰、小羊、乌鸦、牧羊人、小孩,

其中老鹰与小羊只是陪衬性对象,能够体现材料立意的主要是乌鸦、牧羊人、小孩这三种对象,根据材料中对这三种对象的言行及品质

的描述,我们可以作如下分析:

从乌鸦的角度来看,乌鸦不从自身实际出发,才落得被捉的下场,

由此可见,不能刻意模仿他人,一切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乌

鸦做了别人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尽管没有成功,依然值得鼓励。

从牧人的角度来看,乌鸦是自不量力。所以,牧羊人才不无嘲讽地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诚然,既然是乌鸦,既不具备

雄鹰的利爪、锋喙,又不具备雄鹰的勇力、速度,它不具备能够抓

走山羊的客观条件。牧羊人对它的评价显然是击中了乌鸦的要害了。从小孩的角度看,这只乌鸦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鸟。孩子并没有弄

懂父亲对乌鸦自不量力的嘲讽,但是,孩子却从童心中发出了对乌

鸦的喜爱:这只鸟很可爱。勇气的可爱。乌鸦虽然失败了,但是,

它的身上透露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