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服饰研究分析共29页文档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

藏族服饰赏析介绍-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少数民族服饰鉴赏》结课论文藏族服饰赏析介绍专业:产品设计班级:产品L151姓名: 傅增森学号: 15L1251019成绩:藏族服饰赏析介绍产品设计产品L151 傅增森 15L12510191藏族介绍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藏族也是跨境民族,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
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卫藏、康、安多三种方言。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天竺传入吐蕃,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3]。
藏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等方面,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藏族雕刻技艺高超。
此外藏戏独具特色,藏医药学也是人类重要遗产。
2藏族服饰外貌与介绍藏族服饰藏族服饰藏族的服装主要是传统藏服,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
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
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
“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1.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从衣服质地上可分锦缎、皮面、氆氇、素布等、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过去僧官不同品级,严格区分纹饰,用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穿时要把下部上提,下摆离脚面有三、四十公分高、扎上腰带。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

藏族服饰艺术鉴赏摘要: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一、藏族服饰的兴起佛教僧侣服饰兴起这一时期的服饰发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佛教僧侣服饰的兴起。
公元八世纪,西藏出现了第一批僧人,服饰由赞普府库供给,后由百姓、政府共同供养。
佛教服饰亦形成等级区别,并有节日与平时的不同装束,自成体系。
不少上层僧侣生活奢侈,衣着华丽,"下坐重裀,上张伞盖,身衣锦缎……"。
早期西藏僧侣服饰受印度影响甚大。
据传说贝霞帽最早则是由印度国王赠给宁玛法王莲花生而流传下来,成为西藏僧帽中的一种,但后来西藏僧服衍变发展较快,极具地方色彩。
朗达玛灭佛后二百余年,佛教重新兴起,并且形成众多的派别,各派不仅在佛经教义的诠释上不同,而且在服饰穿着上也不相同。
古老的宁玛派僧侣着红色袈裟,故又被称为红教。
而噶举派则以戴红帽或黑帽以示各支派的区别。
这种以服饰表征身份、信仰的现象正是西藏服饰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西藏服饰史上颇具特色之处。
元代元代,西藏隶属于中央王朝,因而在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与元王朝发生了密切的交往,服饰上所受的影响也较前朝为大。
元王朝在西藏分封安抚使、招讨使、万户等各级官吏,不同品级穿着不同花饰的藏袍,戴不同的顶冠,以至民主改革前噶厦政府的四品官的一种官服名称还保留着元朝的叫法"寸扎花尔白玛"(藏语意为莲花纹样的蒙古袍)。
官品的主要标志也表现为蒙古式的"江达"(即圆冠)上的顶饰的差异。
官吏贵族的管家、随从、佣人的帽子也有一定的形式,大管家在举行仪礼时要戴"索夏"(即平顶围穗蒙古帽)等等。
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

Arts circle 美术界ARTS CIRCLE 2011/10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独特的结构样式和艺术特点,体现了藏族的民族风格、习俗和文化,它是一种特有的文化和艺术,充分展现了藏族人民的智慧、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民族服饰是划分民族形象的主要依据,它在民族学、考古学、服饰学等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藏族服饰也对研究藏族的起源、分布以及发展演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藏族服饰的产生及背景服饰的发展与演变,是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它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映射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力。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首先,藏族服饰的产生和服饰文化艺术的形成与藏族居住的自然环境,特别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从藏族地区所流行的各类不同的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环境和气候对服装样式及其使用价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于海拔较低,四季气候分明,变化较大,生活在安木多地区的藏族人民服装样式变化也多,而且用料、缝制工艺都十分讲究。
生活在卫藏地区的藏族,则由于海拔高,四季气候不甚分明,因此服装样式也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缝制工艺也不复杂。
平原和山区、农区和牧区的环境和气候也影响服装样式。
其次,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比如藏北的藏族,自古以来生活在广袤的草原牧区,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由气候和生产方式所决定,居住在容易搬迁的帐篷里,服饰上也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衣服的质料以兽皮为主,服制多为长宽藏袍,皮袍肥大和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穿时腰间扎腰带。
这种穿着是和草原放牧生活相适应的。
宽大的藏袍不仅乘马放牧中能护膝防寒,夜晚还能当被盖,白天可以方便地挽去一袖或二袖,袖子束在腰间。
穿时提起下部,腰带一束,怀里和腰间成了一个大行囊,里面可以装不少随身用品,这种服饰主要是因为藏北地区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高寒,且多为牧区,是受气候条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制约而形成的。
服饰文化---浅谈藏族服饰文化

浅谈藏族服饰文化一、藏族服饰渊源民族是历史的产物,一个民族往往是古代许多部落或民族长期融合形成的。
藏族是在大约6世纪前后我国西北和西南各地区一些部族同西藏土著长期交往、分化、融合而形成的。
现在藏族服装基本特征在藏族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之前就已存在。
藏装的基本结构是肥腰、长袖、大襟。
牧区的皮袍、夹袍,过去官吏、贵族的锦袍,都具有这种特点;拉萨、中甸等地区的“对通”(男短衣)也具有这种特点。
至于工布地区的“古休”(无袖袍)其基本结构也是和肥腹、大襟的袍式服装一脉相通的。
藏族服装结构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的一系列附加装束。
穿直筒肥袍行走是不方便的,腰带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了。
束袍腰带又是附着饰品的主要衣物。
各种精美的“吃穷”(腰刀)及其他饰品都系在腰带上。
目前我们看到的直接描绘藏区先民羌人服饰的人物形象,有晋宁石寨山战国至秦仅时期墓葬群出土的青铜器人物图像。
石寨山青铜器上有近三百个人物图像,服饰各有不同。
其中有一部分辫发者,其服饰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均穿袍式衣服或毛皮披风并且袒露一臂或双臂,头都有发饰。
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有古干尸出土。
测定结果肯定古干尸距今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古尸出土时,头发梳成许多辫子。
男尸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筒皮靴,靴筒外有毛织带裹腿,有的在胸际佩戴着小铜刀;女尸穿毛布长袍,腰间束袋,脚穿长筒皮靴,毛织袋裹腿,皮靴上附有小件铜饰品。
毛织物多以红、绿、褐、黑等色组成方格和彩条,美观大方。
这位在沙漠中沉睡了三千年的女子是当地居民,从其辫发习俗来看与羌人相似。
尽管学术界对该女尸所属人种尚有争议,但其生活的地区和时代都同古代羌人社会有密切联系是不容怀疑的。
服饰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有它的时代的延续性,也有它的区域文化的共融性,因此在不同地区的同一民族的服饰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同时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中,又可能找到服饰的相同之处。
在一个文化区域里,各族文化除有其民族特色外,又具有整个区域文化的特征。
浅谈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的论文

浅谈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的论文浅谈浓墨重彩的藏族服饰——浅谈藏族服饰与色彩的论文论文关键词:藏族服饰藏族服饰与色彩色彩规律色彩区别论文摘要:服饰作为人类生活的产物,它是一个区域或一个民族生活情趣及审美观的展现。
服饰色彩更是服饰审美规律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宗教习俗、地域环境是服饰色彩规律形成的重要因素。
因而在此浅谈一下藏族服饰与服饰色彩的搭配规律。
藏族地处“世界屋脊”,江河源头。
既有高耸入云的群山,终年不化的晶莹雪岭,又有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星罗棋布的江河湖泊和茫茫无边的原始森林,独特的高原地理位置及多形态的自然环境,造就了藏民族独具一格的服饰和服饰色彩观念。
藏族服饰大胆地运用红与绿、白与黑、红与蓝、黄与紫等强烈对比的色彩组合,并且巧妙地运用复色、金银线搭配,使服装色彩明快而又和谐。
藏族饰品的显著特点,是广泛运用金银、珠宝、象牙、珊瑚等饰物进行装点,与服装色彩相辉映呈现出粗犷而华丽的美感,藏族服饰表现在色彩等方面的规律,也是由众多的自然、社会因素影响而成。
一、宗教对服饰色彩的影响藏族是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的民族,宗教对藏族各种习俗以及着装的色彩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并且也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色彩观念,对不同的颜色均赋予了不同的寓意、次重和等级,其中最常用和尊崇的主要有白、蓝、红、黄、绿等。
这五色是藏族原始宗教苯教中代表五种本源的象征色,后来被佛教所借用:蓝色象征天空,静穆、深远;白色象征云絮,洁净、清纯;黄色象征土地,富有生气与活力;红色象征火焰,充满热情和勇敢的力量;绿色象征江水,意味着生命和富有。
w这五种异常单纯的色彩与青藏高原的纯净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是藏族人民独特审美感受观念和情趣的浓缩,充分显示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强烈、质朴的思想感情。
他们用蓝、白、黄、红、绿五种色彩装饰自己。
衣服的襟摆、袖口、领边几乎全是这五种颜色,绚烂丰美。
藏族人对这些颜色除了赋予不同的意义和情感之外,在藏族服饰中也赋予了不同的寓意和界定。
藏族服装介绍

藏族服装介绍藏族服饰文化和藏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关系密切。
除服饰本身的制作外,它还和原料的选择,加工以及生活中的各种民俗事象有关联,所以考察服饰文化的表现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服饰本身。
1、服饰文化与纺织的联系尽管现代化的纺织厂为人们不断提供着各种花色品种的棉、丝、麻、毛、涤纶等纺织面料,但在西藏民间,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牧区,妇女们仍然喜欢用土织机纺织氆氇。
这种纺织习惯仍在民间代代传承,而且有些以其工艺的独特和花样的新颖,打入国际市场,得到许多人的欢迎。
这种传统的习惯,是藏族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应忽视。
民间纺织的目的,主要用来制作自用的衣物,交换是次要的。
为了能达到“丰衣足食”,纺织习惯渐渐形成。
比如在西藏的农区,纺织是其家庭副业。
原料是羊毛,纺织工具是氆氇机。
制氆氇时先纺经线,织时拉平崩紧经线,用梭将纬线穿入,用木板扣紧,来回往复。
2、服饰文化与性别、年龄的联系造成藏族服饰文化男女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除性别关系外,年龄阶段,社会地位,社会分工的不同,对服饰均有重要影响。
首先,藏族男女服饰在样式和质料的选择上明显不同。
男式服装讲究实用,质料以结实为上乘,款式变化较少;而妇女的服饰不仅式样多,而且增加许多装饰,质料以轻柔为主。
其次,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服饰文化也不相同。
幼儿期,穿开裆裤,是普遍风俗。
而且在这阶段,男孩和女孩的服装几无差异,甚至可以混穿。
稍大一点,女孩子开始留长发,服饰样式和色彩上都有不同。
等到成年时,服饰上要相应地加以标志,表示可以参加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
结婚后,服饰又不同。
中年,老年服饰款式都有区别。
3、服饰文化与季节的联系藏族服饰文化的形成,和自然气候有密切的关系。
卫藏、康区、安木多、藏北地区的服饰,在样式,选料,缝制工艺上都表现出不同。
其次在同一气温带,一年四季气候也不相同。
藏族人民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创造了不同的服装款式,藏装,藏袍,氆氇衫就是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
藏族服饰简介

藏族服饰简介藏族服装简介藏族服饰的最基本特征是肥腰、长袖、大襟、右衽、长裙、长靴、编发、金银珠玉饰品等。
由于长期的封闭性生存,藏族服饰发展的纵向差异并不大,其基调变化亦小。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藏族服饰的特点、外貌和介绍藏北高原气温低,风沙大,又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的牧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保暖御寒的服装。
牧区藏族穿着以皮袍为主,它结构肥大,袖口宽畅,穿着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升高时,可脱袖露臂,调节体温,夜间可解带和衣而眠。
牧民的皮袍离不开腰带,穿时提起下摆与膝盖平齐,腰带一束,怀里形成大囊,里面可装不少随身用品。
皮袍是用土法加工的绵羊皮缝制的,既经久耐用又抵风御寒。
普通皮袍,男式的宽腰、大襟、肥大,襟、袖和下摆用10至15厘米宽的黑绒镶边,但也有不做装饰边的。
女式皮袍的襟、袖和下摆先用宽10至20厘米的黑平绒镶边,再用红、蓝、绿三色平绒(各宽5至10厘米)镶边。
青海果洛地区新婚女子要穿大油大褂,在袖边上镶一圈红彩式氆氇并着华丽的背心,还有在背上挂汗巾的习惯。
下摆讲究用水獭皮镶边,衣领用金钱豹皮装贴。
牧民的节日盛装质地高级、做工精致,这种皮袍以羊羔皮缝制,面子用獐皮(去毛铲净,手工鞣制使其柔软后刷白凉干) ... ,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呢子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显得格外漂亮。
青海海南藏族有一种用羔皮缝制的加面藏袍,轻巧美观,是节日和走亲访友的礼眼。
羔皮有毛短而卷曲的,有毛长而适中呈稳状的。
用各种羔皮缝制的藏袍,多用各色条绒、缎子、平绒、毛呢挂面,用锦缎或花氆氇、水獭皮镶边,用狐皮或豹皮做领。
农区气候温和湿润,人们穿着的男式袍子和女式长坎肩,都主要以黑氆氇为原料,款式仍属大襟眼装,右腋下钉一个钮扣。
男式袍子用绿色或蓝色绸布做两条宽5厘米、长20厘米的飘带。
一般男式白氆氇藏袍的领口镶上6厘米宽的加洛(一种间隔有十字图案的花氆氇)。
藏族服饰的探索与研究——藏族服饰形成的原因

充满好 奇。藏族文化博 大精 深,是人类 民族文化的一朵 美丽奇 葩,作为藏族文化重要 组成部分的藏族服 饰更是 源远流 长、魅力无 穷。本 文 将从 地域 、经济、文化 、宗教等 方面来研 究璀璨 的藏族服饰形成的具体原 因,并探 究藏族服饰对现代服饰的启示和影响。 关 键 词 :藏 族服 饰 ; 宗教 ; 文化 特 质
一
、
体温。
( 二) 多彩的文化因素 藏族服饰丰富多彩 ,还来源于他们漫长多彩的历 史与文化 。藏 族 自 古生活在青藏高原上 ,因此他们的民族服饰就是在当地形成 的,并 且随 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不断发展变化。一系列的考古资料证 明,在青 藏高 原 自然环境较好的大部分地 区,都存在着旧石器 、中石器和新石器 时代 人类活动遗址 。藏族是 由自古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众多 氏族 、部 落逐渐 融合而成 的。这些 氏族和部落多属于古羌人 。在属于古羌人 的石器 时代 遗址 中,曾发掘 出很多纺织工具和羌人佩戴的饰物。如在西藏 昌都 卡若 村距今 四千多年前 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中,就出土了骨笄 、骨镯 、石 珠及 穿孔 的贝壳 等。在 随后 的古墓 中,发现 了大块褐色斜纹和紫 红色条纹相 问的毛布 。这种 毛布上织有大方格 图案 ,大方格图案正是今 天的藏族服 饰 中同类 图案的雏形 。褐 色与紫红色也是至今藏族人 民仍 十分喜 爱的服 装颜色 。在之后 出土的数百个青铜制羌人形象 中,我们可看 到距 今二千 多年前 的藏人祖先 的多种服饰 。其基本特点是男女均梳双辫 ,均穿袍式 衣服或毛皮 披风 ,并且袒 露一臂 或双臂 ,头上有发饰 。 藏族 的服饰还 受到周 围其他 民族 的影 响。 自 唐代 以后 ,青藏高原与 中原地区的经济 文化交流 日 益 密切。中原服饰对藏 区的影 响巨大 。大量 丝绸输入 藏区 ,藏族贵族遂多以丝绸 为衣料 。元代 以后 ,植 棉与棉纺技 术在中原推广。通过与中原地 区的贸易,棉 布也输入 到藏区 ,藏族 的服 装除了用毛 、皮 、毡 、丝绸等原料外 ,也开始 用棉 布缝制衣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