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荣辱、知廉耻,道德教育的时代呼唤
知荣辱明礼仪小学国旗下讲话5篇

知荣辱明礼仪小学国旗下讲话5篇知荣辱明礼仪小学国旗下讲话精选篇1尊敬的各位老师,友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知荣辱,讲文明,守礼仪》。
“千年文明的传承,今朝礼仪的呈现”。
在当今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时代,知荣辱,讲文明,守礼仪,做一个人合格的小学生,则是新时期对我们的要求。
荀子云:“不学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遵守文明礼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根基,是我们健康成长的坚实臂膀。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珠玑名言。
可见,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何为荣,以何为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对于我们尤为重要。
举手之间是善恶美丑,点滴之中有是非荣辱,这昭示我们应知荣明辱,文明守礼,明辨是非。
但绝不可仅仅滔滔不绝空谈文明礼仪,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爱人”。
更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文明贯穿于我们的一举一动。
下面,我就学校中存在的些许现象提几点建议,期望同学们可以有所启发,感悟。
首先,应留意言谈。
文明的言语词汇就如凛冽寒风中丝缕轻柔的阳光,温暖你我:就如风驰电掣后朦胧梦幻的彩虹,温馨你我。
其次,要留意自己的行为举止。
不乱扔垃圾废物、纸屑果皮,不让校园地面上留下不洁的污迹;爱惜花草树木、不折损枝叶、不攀爬玩耍、不践踏草坪;爱惜公共设施,不再桌椅上乱涂乱画、不在墙壁上到处留痕。
然后要留意自己的着装。
面必争、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宽、背容直。
最终,要确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让心灵纯净如花儿般秀丽。
鸟儿因翅膀而自由飞翔,鲜花因芳香而动人心扉,校园因文明而和谐进步!让我们告辞过往不良行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争做文明使者,走上真善美的桥梁,书写校园文明、礼仪、和谐的全新篇章!知荣辱明礼仪小学国旗下讲话精选篇2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_____,今天我演讲题目是知荣辱、创文明、树新风。
对荣辱的思考,人类从未停止过,并必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日久弥新。
充分发挥“八荣八耻”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用

充分发挥“八荣八耻”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用充分发挥“八荣八耻”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用胡锦涛关于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具有引领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用。
对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自觉遵循、努力践行,从思想上真正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知荣辱,明是非,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一、社会价值的引领作用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
良好的、文明的、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取向对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一定推动作用。
拥军模范赵趁妮的“军队是咱军队,国家是咱国家,没有咱军队,那有咱国家”的价值取向,对加强部队建设,密切军民关系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铁人王进喜的“宁愿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的价值取向,在艰苦创业的年代,对鼓舞人们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们向往五六十年代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社会环境,是因为绝大多数人们的价值取向构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
社会风气的优劣,与人们的价值取向有着紧密的联系。
“八荣八耻”具有引领社会价值的作用。
弘扬什么、倡导什么是“八荣八耻”的主旋律。
人人知荣弃耻、褒荣贬耻,价值取向才能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社会风气才能健康向上;不明是非、不知荣辱,不辨善恶、不分美丑,风气必然颓废消极,也必然阻碍社会的进步。
实践证明,没有良好的价值取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复兴都无从谈起。
二、社会道德的引领作用道德属思想建设的范筹。
品德高尚的行为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道德腐朽不仅直接制约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且对社会风气的行成产生反作用。
知荣辱,厚道德行,文明修身的主题班会

知荣辱,厚道德行,文明修身的主题班会篇一:知荣辱,厚道德行,文明修身的主题班会近年来,社会的价值观念逐渐多元化,很多人的道德行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
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学校组织了一场主题班会,主题为“知荣辱,厚道德行,文明修身”。
首先,班会以“知荣辱”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荣辱感的重要性。
在这个以利己为中心的社会中,很多人只顾自己的利益,忽略了与他人的关系。
我们需要让学生意识到,一个人的荣辱感是与其品德和行为紧密相关的。
当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守道义,为他人着想时,我们就能获得荣誉和尊重。
其次,班会强调“厚道德行”。
厚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讲述一些关于诚信、宽容和友善的故事,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明白厚道的重要性。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他人的权益和感受,遵守规则和约定,以及待人真诚和善良。
只有通过自身的善行,我们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最后,班会强调“文明修身”。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人与人相处的基础。
在班会中,我们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文明礼仪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到文明行为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比如,遵守交通规则、排队等候、尊重他人的隐私等。
通过这些案例的分享,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文明,以及如何做到文明修身。
此外,班会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爱心志愿者或社会工作者来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故事。
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荣辱、厚道德行和文明修身的内涵。
他们的故事将给学生们带来启发和感悟,激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念。
通过这次主题班会的开展,学生们将更加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追求目标。
他们将明白知荣辱的重要性,培养厚道德行的习惯,从小事做起,提升自己的文明修身素养。
这将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二:知荣辱,厚道德行,文明修身的主题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个人道德和社会文明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知荣明耻常修为官为德

知荣明耻常修为官为德知荣明耻常修为官为德今年3月4日,胡锦涛在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概括精辟,寓意深刻,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体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对于进一步匡正社会风气、提高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烈荣辱感的民族。
在历史的长河中,她虽然饱经忧患、灾难深重,但屹立不倒、不可征服,就在于她的人民受优良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血液中流淌着仁义的精神,在心灵的深处凝结着正确的耻感。
前贤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志士“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先烈“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的豪气,激励着无数人为正义、为自由、为尊严而战。
从耻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从耻为亡国奴的文天祥,到拒绝美国救济面粉的朱自清……无数铮铮傲骨的人物,在中华历史上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古人说:“民无德不立,政无德不威”。
荣辱观对于公民来说,是为人处事的精神指南;对于民族国家来说,则是衡量文明进步程度的尺度。
有德,是修养,是文明,是基石;无德,是无信,是卑鄙,是自灭。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
”可见,个体的荣辱,不只是人性的标志,还关乎民族和国家。
因此,小至个人,大至整个民族、国家和社会,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不但导人向善,而且对社会道德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醇化社会风气。
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风气不尽如人意,人们的耻感下降,从枉、不正的行为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
其一,抛弃正当的是非善恶观念,以膨胀的私利为荣辱标准。
一些人千方百计化公为私,中饱私囊,甘当“硕鼠”和“蛀虫”,并因此而自鸣得意。
明荣辱

明荣辱,知奉献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以何为荣?以何为耻?这样的思考,人类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恩格斯说:“每个社会集团都有他自己的荣辱观”。
不错,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其荣辱观是不同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孟先贤就提出了以“仁”、“义”为标准的荣辱观。
今天,社会主义的今天,又该树立怎样的荣辱观呢?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
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今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全体公民为人处世的精神指南。
时代呼唤精神动力,民族需要精神空间。
在鞭挞丑恶的同时,我们弘扬世间真情,秉承人性的光辉。
在历史的长河里,在善于发现的眼睛里,我们从来不缺少榜样!请看这一串串光辉的名字。
两千多年前,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大丈夫的最高行为准则;南宋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代代相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始终激励着我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养活中国,让人类远离饥饿!丛飞,一个令广东甚至全国骄傲的名字,他那博大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得流泪。
助人是他的快乐之本,尽管丛飞在物质上并不富足,在身体上也饱受癌症的折磨,可他依然乐观地生活,并倾尽所有去帮助他人,在他离开人世之前还惦记着贵州的穷孩子的未来,也不忘立下遗嘱捐献眼角膜。
他在奉献中超越自我,在助人中完善自我,追求着人生的境界和人生价值的升华。
大学生洪战辉以强烈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感动了世人,感动了中国!光辉的名字,感动天地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在先进人物的事迹里,我们感动人间的真情,我们探求人性的光辉,我们追寻人生的价值,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八荣八耻”。
我们以何为荣?我们以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为荣;我们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为荣;我们以团结互助,诚实守信为荣;我们以尊纪守法,艰苦奋斗为荣!反之,那些遗臭万年的八耻类人物将会永远被人民和时代唾弃,踩在脚下。
八荣八耻演讲-明是非,知荣辱,学做人

八荣八耻演讲-明是非,知荣辱,学做人明是非,知荣辱,学做人今天,有机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感到非常荣幸。
我觉得,总书记的“八荣八耻”令我充满力量,使我的精神受到极大鼓舞。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一个人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一个民族没有精神更是不行的。
以荣为荣,以耻为耻,本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
古人云:“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物质利益的驱动和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人的荣辱观出现了扭曲,把本以为荣的东西当成不可取,把本以为可耻的东西当成值得炫耀。
比如,有人把投机取巧、捞取不当名利,当成是有本事;把一掷千金铺张浪费,当成是“有现代意识”。
诸如此类,都是荣辱观混淆和扭曲的表现。
总书记的“八荣八耻”,强调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就是要把一些人心目中扭曲了的东西纠正过来,弘扬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保持与当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道德观、价值观、荣辱观,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向前发展,使我们所要实现的小康社会不只是物质生活上的小康,更是精神生活上的小康,道德生活上的小康。
也许有人说,文明时代的社会要更加开放和宽容,社会生活应该呈现出多样化,荣辱标准也不可能像过去一样的要求。
不可否认,社会的文明进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但是,这一切都不能离开人们所应具备的基本道德要求,不能没有基本的荣辱标准。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要求和标准,那么社会主义文明社会也就建立不起来;即使建立起来也会因为人们失去道德准则而将文明社会葬送。
能否做到以荣为荣、以耻为耻,其根本,还是看一个人受什么样的思想道德观念的教育和影响。
要保持正确的荣辱观,就必须认真学习社会主义道德思想,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通过学习,纠正荣辱观上错误的东西。
不应否认,在我们周围不乏缺少信仰的人、唯利是图的人、不守信誉的人和损人利己的人,我们有时甚至因为他们而受到伤害。
《知荣辱-明是非》PPT课件

• (答案: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不乱扔垃圾
• 校园内,不断的有纸头出现在操场上、花坛里和走廊里。一阵风 吹过,那些纸头像一个个雪花一样飞了起来。我真搞不懂,那些 纸头的“主人”为什么不肯多走几步路,把垃圾扔进垃圾箱里, 而是随手一扔呢?如果你旁边实在没有垃圾箱,你就先拿在手里 ,看到垃圾箱后扔进垃圾箱里。在我们的学校里,卫生已经抓得 很紧了,班级里是弄的干干净净的,可教室外面却很脏。因为在 教室里有老师,可在外面老师却看不见。有的孩子在家里被父母 宠坏了,说不定在家里就乱扔垃圾呢!乱扔垃圾的习惯可不好, 我们可不能和它交朋友,我们要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要怎 么样才能让大家不再乱扔纸头呢?我觉得应该让大家知道乱扔垃 圾的坏处,让大家知道纸是用树皮和破布等材料做成的,做很多 纸要砍掉好几棵树,我们不都说要保护树木吗?纸是可以再生的 ,你将纸头扔进垃圾箱里,让这些纸再生,就等于救了几棵树呢 !
• 同学们,让我们在国旗下共同祝愿,祝愿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处处开满文 明之花!祝愿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向文明!
• 做文明之人,永远的呼唤!一生的追求!
• 我们中华民族一向被称为“礼仪之邦”每一个人都有一种讲文 明,讲礼貌,讲道德的品质。 如果一个人不讲文明,不讲礼貌 ,就会使人感到他非常讨厌。甚至会与别人发生冲突或发生意 外。再想一想如果在当今社会上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话,那整个 社会又会变成怎样呢? 反过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讲文 明,讲礼貌的心,那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就会很融洽,也不会 发生冲突。那么整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和平,更美丽。所以,要 做一个好学生,讲文明,讲礼貌是不可缺少的。 要做一个好学 生,除了要讲文明,讲礼貌之外,还要多读书,读好书。长大 才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假如我们现在不认真读书,长大后出来 工作,什么也不会,对社会没有一点儿的贡献,那么整个社会 就会停滞不前,科技远远不及先进发达的国家。 反之,如果我 们每一个人从小就养成认真学习的习惯,掌握各种的科学知识 ,长大后,才能使我们的国家赶上其它科技发达的国家。 只要 我们做一个爱学习,讲文明,讲礼貌的好学生。社会就会逐渐 兴旺、发达,家庭也就会更幸福、美满。
八荣八耻的演讲稿

八荣八耻的演讲稿八荣八耻的演讲稿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是在新形势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中华民族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结合,它涵盖了如何对待祖国、人民、科学、劳动、团结、诚信、法纪、奋斗等当今社会生活的主要问题,具有重要的社会实践指导意义,应当成为全社会人们生活的“座右铭”。
我国具有优良的道德教育传统,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形成了“示人”与“律己”两种最根本、最重要的教育方法。
所谓示人,就是用优秀的道德理念教育国人,教育后人;所谓律己,就是用优秀的道德理念要求和约束自己。
如果作个比较,“律己”往往比“示人”更直接、更重要。
因为只有先“律己”,才可能把自己真正地“武装”起来,使时代的优秀道德理念成为自己的道德观;也只有通过“律己”,先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优秀的道德要求,才能给别人作出榜样,尤其给下一代作出榜样,使“示人”因为“身教”的作用而更有征服力。
因此,今天我们要认真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必须以“律己”为先,通过“律己”而提高全民的道德水平,进而提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用“八荣八耻”律己的前提是知“荣耻”,除尘滤布这就不仅要求人们认真学习、理解、掌握“八荣八耻”的科学内容和深刻内涵,同时要把“八荣八耻”作为基本的是非标准,分清社会生活中具体的“荣”与“耻”。
坦率地讲,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已经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了,以耻为荣的现象屡见不鲜。
压滤机滤布厂家因此,知“荣耻”的学习还有必要伴着反思,乃至反省,并要改善心理状况,使人们遇“荣”而高兴;遇“耻”而不耻。
如果遇到耻辱都不脸红,就谈不上知“荣耻”了。
用“八荣八耻”律己,最重要的是要践行之,即把它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导原则。
“八荣八耻”是道德观,而道德问题又往往存在于具体的社会生活之中。
因此,人们要用“八荣八耻”律己,就必须从每一天每一时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
实践一再证明,优秀的道德必定是一种良性的约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荣辱、知廉耻,道德教育的时代呼唤
杨韶刚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苏南京 210097)
摘要:明荣辱、知廉耻是我国儒家道德的传统精华。
知耻而后德,是个体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懂得了明荣辱,知廉耻和成事为人的道理,才能发展真正的道德良知。
关键词:明荣辱;知廉耻;道德教育
今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接见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
我认为,胡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阐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对“以德治国”战略国策的深化,是对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系列有关文件的具体阐释,反映了时代对国民素质的道德要求,因而也揭开了新一轮道德教育的序幕。
一、“道之以德,有耻且格”,我国儒家道德的传统精华
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重视以德治国的儒家伦理始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就明确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星共之。
”①进而,他针对当时春秋列国以刑治国的社会现实,提出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的治国之道。
用今天的话来说,用法律来治国,虽然能够使人暂时地免于犯罪,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人的羞耻之心。
而以德治国则是一种道德的引领和礼仪的教化,能够使人有羞耻之心,在这种发自内心的荣辱廉耻之心的驱使下,人们才能自觉地遵守规矩,最终经过自己的心理内化,形成道德良知。
由此可见,严格的刑法和纪律约束只是一种外部的他律,只能使人因畏惧而暂时服从。
只有配合以道德教育的明辨是非和说服引导,进而通过儿童青少年的内部自律,才能达到明荣辱、知廉耻,“有耻且格”的道德境界。
孟子也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③
这种观点同样强调了道德教化“禁于将然之前”的积极作用。
当然,儒家的道德观是一种适合于太平盛世的治国之道。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统治者更看重的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因此,孔子和孟子到处游说,主张德治的思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
只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德治思想才得到弘扬。
今天,我们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恰当地适合了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我们一定要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和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荣辱感、廉耻心入手,既发挥法制在道德他律中的外部约束作用,针对当前国人道德心态的时弊进行法制教育,又充分发挥道德教化“有耻且格”的教育作用,提升人的道德良知。
二、知耻而后德,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情感动力
从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视角来看,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也是符合个体道德发展规律的。
首先,心理学研究认为,羞耻感是“个体意识到自身或所属团体违反社会规范和道德行为准则时所产生的自我谴责的情感体验。
”④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廉耻之心都没有,或者不能正确地分辨是非廉耻,那么,他的个体品德是很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的。
对儿童而言,个体的道德发展是通过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道德推理和判断而获得的,而道德推理和判断能力则是通过对自己或他人行为是否符合所属团队的道德规范进行评价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当儿童自己的行为受到周围人们的批评时,或者当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某种行为可能会受到人们的谴责时,就会产生羞愧或羞耻感。
如果一个人不能产生羞耻感,其道德自我就难以健康地发展起来。
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耻而后德,是个体道德发展的必要前提。
其次,荣辱感和羞耻感属于情绪和情感心理的范畴,因而对人的道德行为具有促进和约束作用。
例如,一个有道德荣誉感的人,会在个人自尊心、名誉感、光荣感、好胜心、自我感和集体主义感的推动下,产生做出道德行为的强大动力,而羞耻感则可以制止或纠正个体的不道德行为。
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耻而后德,是个体品德心理发展的情感动力。
再者,羞耻感是荣辱观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
随着儿童青少年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把自己的行为和当前社会已有的道德观念进行对照。
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当一个教师或成人批评某个学生时,他会振振有辞地回答说,“你看XXX不也是这样做的吗?”或者“你们大人能这样做,为什么我们不行?”显然,一个人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没有羞耻感,就难以形成基本荣辱观。
因此,净化社会的道德环境,对不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形成一种“群起而诛之”的社会氛围,才能使个体对不道德行为产生羞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荣辱观,促进个体道德自我意识的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说,知耻而后德,是个体道德意识与社会道德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明荣辱、知廉耻,高扬时代的道德主旋律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盛行于当今时代的道德相对主义价值观,也在我国学术界乃至普通民众中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道德相对主义在提倡个体道德价值的中立性和相对性的同时,促进了个体对自己道德价值观的自我选择,有助于个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但另一方面,社会和学校缺乏对学生自我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必要的教育引导,导致很多人是非不清,荣辱不分,把本该感到羞耻的东西当作荣耀,把本该感到荣耀的当作耻辱,于是,很多人“耻言道德”、“蔑视道德”。
一些青年学生也常常错误地把道德简单地等同于政治口号。
也有人认为,现在这个时代可以不要责任、不要规则、不要传统、不要道德,不要理想,只要我的个人自由,于是,“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便成为一种社会时尚,殊不知,“人们在‘怎么都行’的相对主义的社会思潮中却深深地感受到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失落了理想就是失去了目的,失落了信仰就是失去了动力,失落了道德就是失去了人伦,失落了崇高就是失去了尊严,失落了传统就是失去了依托,失落了规则就是失去了尺度,‘怎么都行’只能是一种失去标准的‘存在主义的焦虑’”⑤
显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种时代的道德呼唤,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当高扬这个时代的道德主旋律。
社会主义荣辱观从宏观上概括了当今时代对国民道德素质的基本要求,但是,开展荣辱观教育切忌走形式、一阵风。
否则,只会加重社会的道德痼疾。
因此,我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应遵循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点,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加以具体分解,针对不同年龄儿童青少年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具体问题,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上体现荣辱观。
有人说,“大的荣辱观每个人都有,落实在小事和自己身上,就没有那么多人知荣辱了。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教育不细致、粗放性,远离生活的偏颇。
对荣辱观进行细致的分解,并采取切实有效的监督评价措施,长期坚
持不懈地做下去,需要经过数年的努力,才能使人们从根本上分清什么是光荣的,什么是可耻的。
第二,规范的细化仍然属于道德他律的范畴,这只是儿童青少年道德发展的早期阶段。
在教育工作中,必须通过各种真实、感人的教育引导,使儿童青少年真正明白,荣辱观包含着深刻的成事为人的道理。
不知荣辱,难以为人,又何以成事?正如顾炎武所说,“廉耻,立人之大节。
盖不廉,则无所不耻,不耻则无所不为。
”只有真正从内心深处懂得了明荣辱,知廉耻和成事为人的道理,才能发展真正的道德良知。
第三,目前成人世界的道德现实是相当成问题的。
进行荣辱观教育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取决于能否形成强大的社会整体教育合力。
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显然会重蹈过去道德教育失效的覆辙。
因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多种合作方式,从家庭和社区入手,从成人的耻辱观抓起,尤其是要从权利部门的廉政建设抓起,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儿童青少年能够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榜样力量,最终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To Know the Honor and Disgrace is the Call of Moral Education
Yang Shaogang
(The Research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NNU, Nanjing, Jiangsu 210097)
Abstract: To know the honor and disgrace is the excellence of Confucian morality. To know the disgrace and to be noble-minded is the interaction product of personal moralit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t is to know honor and disgrace and bear oneself that can promote the moral conscience.
Key words: to know honor and disgrace; integrity and a sense of honor; moral education
注释:
①论语.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12页.
②同上书.12.
③孟子.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108.
④林崇德、黄希庭、杨治良.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70.
⑤孙正聿、李璐玮.现代教养[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