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药证直诀与六味地黄丸

合集下载

补益方之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补益方之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方源】:《小儿药症直诀》【组成】:熟地黄24克,山茱萸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茯苓9克,丹皮9克。

【用法】:炼蜜为丸,每丸约重15克,成人每服1丸,日3次空腹时服;亦可作饮片汤剂水煎服。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不足,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小便淋沥,牙齿动摇,舌干咽痛,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细数或尺脉虚大。

【方解】:方中重用熟地甘微温,交通肝肾,滋阴补血,填精补髓,大补真阴,为壮水之要药,故为君药。

山萸肉酸涩微温,入肝肾经,秘精气,补肝肾,肾气受益则封藏得度,肝阴得养;山药甘平,入肺脾肾三经,健脾补肺,固肾生精,取土旺生金,金盛生水之义,均为臣药。

以上三药以补肾为主,或兼补肝,或兼补脾,是为三补。

丹皮辛苦微寒,入心肝肾经,清热凉血,和血破瘀,去阴中之伏火,以治虚火上炎;泽泻甘寒,入肾、膀胱经,利水渗湿泄热,祛肾中之邪水;茯苓甘淡平,入心脾肺经,补益心脾,淡渗利湿,助山药以益脾,配泽泻以利水,共为佐药。

以上三药,是为三泻。

配合成方,“非但治肝肾不足,实三阴并治之剂。

有熟地之腻补肾水,即有泽泻之宣泄肾浊以济之;有萸肉之温涩肝经,即有丹皮之清泻肝火以佐之;有山药之收摄脾经,即有茯苓之淡渗脾湿以和之。

药止六味,而大开大合,三阴并治,洵补方之正鹄也”(《医方论》)。

本方滋补而不留邪,降泄而不伤正,以补为主,补中有泻,则补而不腻,为通补开合之剂,非专事蛮补者何能比也。

【按语】:本方以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为辩证要点。

现代常用本方治疗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炎、神经衰弱、慢性咽炎、喉痹、肾结核血尿、中心性视网膜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干燥综合征、甲状腺机能亢进、食管上皮细胞重度增生、食道癌术后复发、遗尿、鹅掌风、颈椎病、突发性耳聋、再生障碍性贫血、阿狄森病、无排卵性功能性子宫出血、男性不育症等。

如兼见腰酸酸软甚者,加牛膝、杜仲以强筋健骨;脾虚食乏及大便溏薄者,加白豆蔻、砂仁以芳香益脾;小便数多者,去泽泻加益智以固精缩尿。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

千古名方六味地黄丸摘要】本文从方剂溯源,古代应用和现代研究等方面对六味地黄丸进行了全面的介绍与阐述,有助于读者对其有明确的认识。

【关键词】六味地黄丸源流变迁临床应用六味地黄丸(汤)是出自宋钱乙《小儿证治直诀》中的一首千古名方,原为治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面色恍白等症”,后世扩大为治疗肝肾阴虚的基础方剂。

1 原方义理原方由熟地24克、山萸肉12克、干山药12克、泽泻9克、丹皮9克、茯苓9克组成,本为丸剂,后来也做汤剂。

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益髓重用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两者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但熟地量大故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临床主治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口燥咽干,牙齿动摇,足跟作疼,小便淋沥,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由于它的安全有效,可以较久的服用,被广泛的应用到肝肾阴虚引起的多种慢性疾病治疗当中。

2 源流变迁提起六味地黄丸,不能不提到它的前身金匮肾气丸。

此方出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被后世称为治肾病的祖方。

也叫桂附地黄丸。

其组成是干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丹皮、茯苓、桂枝、附子,后世将干地黄换成熟地桂枝改为肉桂,效果更好。

原书中相关论述有:“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虚劳腰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转胞不得尿……宜肾气丸主之。

”主治命门火衰,脾胃虚寒,饮食不香,精寒尿多,腰膝酸软等证。

钱乙在其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改生地黄为熟地黄化为补肾阴的名方六味地黄丸。

后世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味并形成固定成药的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知柏地黄丸:出自明.吴昆的《医方考》一书,系将六味地黄丸加上黄柏、知母,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

六味地黄丸方剂学历史沿革及古代临床应用概况六味地黄丸方出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地黄丸”条,其方药组成系将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减去炮附子、桂枝二味,并以熟地黄取代干地黄而成。

方中药物六味: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牡丹皮、茯苓,原书用以治疗小儿肾怯失音、囟开不合、神气不足、目白睛多、面色咣白以及肾疳、骨疳、筋疳及肝疳等证。

此方自问世以来,由于组方严谨、配伍得当、疗效确切,故尔在中医临床被广泛应用。

时至今日,仍不失为一首让人耳熟能详的中医名方。

溯源中医方剂学发展,可以看出,历代医家在反复实践的基础之上,一方面,拓展了本方的临床适用范围:另一方面,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随证化裁并创制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剂,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方剂学百花园中一簇灿烂瑰丽的奇葩。

一、异病同治,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有关六味地黄丸复方的功能与主治,从整体上看,可以认为该方的主要功效是滋阴补肾,主治一切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肾阴亏损,或肝肾不足,或兼见阴虚火旺之证。

病人可以表现为腰膝酸软,小便淋漓,牙齿动摇,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健忘多梦,盗汗遗精,手足心热,病后低热,消渴引饮,骨蒸潮热,舌燥咽痛,以及小儿囟开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一系列症状。

如前所述,在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中,六味地黄丸主要被运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

在宋·刘防所撰《幼幼新书》里,六味地黄丸可以治疗鹤节、慢惊风以及虚寒等多种儿科疾病。

至元代,六味地黄丸的临床应用已经超越了儿科的范围。

在朱震亨的门人及其私淑者所辑《丹溪心法》一书中,六味地黄丸被用于治疗咳嗽、小便不禁、虚损、淋证以及消渴等多种内科疾病。

在杜思敬所辑《济生拔粹》一书中,已经提到肾脏虚损,久病之后身体赢弱不堪,虚烦盗汗,骨蒸发热,肢体痿软,诸般血证,可以使用六味地黄丸。

至明代,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范围又较以前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常用方剂歌诀(全)

常用方剂歌诀(全)

常用方剂歌诀(全)展开全文一、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伤寒论》)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而喘服之宜。

2.【桂枝汤】(《伤寒论》)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解肌发表和营卫,啜粥温覆汗易酿。

3.【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分经论治宜变通。

4.【香苏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香苏散内草陈皮,外感风寒气滞宜,寒热头痛胸脘闷,解表又能疏气机。

5.【小青龙汤】(《伤寒论》)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二)辛凉解表1.【桑菊饮】(《温病条辨》)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2.【银翘散】(《温病条辨》)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轻宣温热煮无过。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疏泄能清肺,定喘除烦效力彰。

4.【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柴葛解肌芷桔羌,膏芩芍草枣生姜,恶寒渐轻热增重,解肌清热此方良。

(三)扶正解表1.【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瘟疫伤寒并痢疾,扶正驱邪有奇功。

2.【再造散】(《伤寒六书》)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含,细辛煨姜大枣入,阳虚无汗法当谙。

3.【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此方魁。

4.【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二、泻下剂 (一)寒下1.【大承气汤】(《伤寒论》)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2.【大陷胸汤】(《伤寒论》)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擅医热实结胸证,泻热逐水效专长。

(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专攻温下妙非常。

名医故事会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名医故事会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名医故事会六味地黄丸的故事:六味地黄丸,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

钱乙(1035~1117),字仲阳,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

他从事儿科40余年,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

后经其学生阎季忠把他的理论和经验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是北宋年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在当时他也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钱乙的父亲钱颢,擅长用针灸,然而嗜好饮酒,喜欢游玩。

有一天他隐藏了姓名,向东行到了海上,没有再回来。

钱乙当时才三岁,母亲在此前已经亡故,她姑姑嫁给了姓吕的医生,可怜钱乙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收养他为儿子。

钱乙逐渐长大开始读书,跟从吕君学习医术。

吕氏将死,就把钱乙的家庭身世情况告诉了他。

钱乙号啕哭泣,请求前去寻找父亲,总共往返了五六次,才找到父亲所在的地方。

又过了几年,才把父亲接回家。

这时钱乙已经三十多岁了,乡亲们对他敬叹不已,很多人赋诗赞颂钱乙寻父的事迹。

后来又过了七年,他父亲寿终故去,钱乙按照礼法安葬了父亲。

钱乙侍奉养父吕君,就像侍奉生身父亲一样。

吕君死后,没有子嗣,钱乙就为他收殓安葬服丧,又替吕君嫁了孤女,按年节祭奠供奉吕君,都和自己的父亲一样。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在山东闻名。

有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仪国公赵仪患瘛瘲(手足痉挛之疾),太医不能治愈。

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奇异的医术,神宗就立刻召钱乙入宫。

钱乙就给皇子服用黄土汤而痊愈了。

神宗皇帝召见钱乙,夸奖钱乙的医术并晓谕众人,并且又询问他用黄土汤治愈疾病的原因和情况。

钱乙说:“瘈瘲病多属于风邪,因为肝木(风)犯脾而患瘈瘲,故在治疗上须平肝木(风)。

黄土汤的作用主要是温阳健脾,脾属土,脾土旺即能制胜肾水,肾水受制,则水生木的力量减弱,于是肝木自平,风邪自息。

况且通过以前几位医生的治疗已经接近痊愈,我来治疗时,是恰逢皇子病快要好的时候。

”医技高超的钱乙在治愈皇子后,没有将功劳通通揽在自己身上,没有说自己的治疗“效如桴鼓”、“如影随形”、“立竿见影”之类,也没有去贬低同行,而是充分地肯定了其他医生的作用,这在“同行相轻,相煎何急”的社会环境下,的确难能可贵!也是值得今天的医界同仁所学习的。

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建议收藏

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建议收藏

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建议收藏六味地黄丸出自宋代太医钱乙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本来是用来治疗小儿发育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的方子,后人却多用它来滋补肾阴,后人凭借“三补三泄”的经典配方衍生出了七种不同功效的地黄丸,下面冯药师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七种地黄丸的组方分析、功效及使用禁忌等。

01【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黄用量最多,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泻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助真阴得复其位;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药合用,三补三泻,其中补药量大于泻药量,以补为主,共奏滋阴补肾之功。

【功能主治】滋阴补肾。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

使用禁忌】脾虚泄泻者慎用。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实验研究表明,六味地黄丸能极显著地促进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并能显著地提高外周血和乳汁中多型核白细胞的超氧基释放水平,且在适当浓度范围内,六味地黄丸对多型核白细胞的免疫功能可起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

六味地黄丸具有良好的抗DNA损伤的作用,提示这种作用可能是六味地黄丸延缓衰老作用的主要机理所在。

02【组方分析】方中重用熟地大补肾阴,为君药。

辅以山茱萸、山药补肾养肝健脾;五味子、麦冬酸甘寒化阴,润肺止咳以助君药;佐以泽泻泄肾降浊;丹皮清散肝火;茯苓与山药健脾渗湿,导邪下行。

诸药相合,共奏滋肾养肺之功。

【功能主治】滋肾养肺。

用于肺肾阴亏,潮热盗汗,咽干咳血,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消渴。

【使用禁忌】外感风热,喉痛,里热盛者忌服。

痰浊阻肺,咳嗽,痰多而白稀,便溏者忌服。

【现代研究】本品主要有降血糖、降血脂、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

最新六味地黄丸ppt课件PPT

最新六味地黄丸ppt课件PPT
食管裂孔疝食管穿孔、良、恶性肿瘤。
概述
• 食管癌是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全世界每年 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其发病率和死亡 率各国差异很大。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高 发地区之一,每年平均病死约15万人。男 多于女,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食管癌 典型的症状为进行性咽下困难,先是难咽 干的食物,继而是半流质食物,最后水和 唾液也不能咽下。
• 胸上段:胸骨柄上缘 → 气管分叉平面

( 18 cm) (24cm)
• 胸中段:气管分叉至贲门全长的上半

( 24cm) (32cm)
• 胸下段:气管分叉至贲门全长的下半

(32cm ) ( 40cm)
• 胸下段包括食管腹段
食管解剖临床特点
• 独特的食管解剖使术后易发生并症: • 1.食管粘膜下层有较丰富的脂肪,使其上面
病因
·食管癌的人群分布与年龄、性别、职业、种 族、地域、生活环境、饮食生活习惯、遗 传易感性等有一定关系。经已有调查资料 显示食管癌可能是多种因素所致的疾病。 已提出的病因如下:
1.化学病因
亚硝胺。这类化合物及其前体分布很广, 可在体内、外形成,致癌性强。在高发区 的膳食、饮水、酸菜、甚至病人的唾液中 ,测亚硝酸盐含量均远较低发区为高。
的鳞状上皮粘膜容易移动,切断后易回缩 。因此,作食管吻合时,要注意每一针缝 线都要缝住粘膜的切缘,否则易并发吻合 口瘘。
• 2.食管外层缺乏浆膜层,只有一层薄的纤维膜,是易造 成术后吻合口瘘的原因之一。食管肌层比较脆弱,作吻 合时如缝线太浅,会撕破肌层。
• 3.食管粘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管,它与气管旁、后纵隔 、颈部、主动脉旁和胃周淋巴结有密集的交通,使“根 治性切除”难以奏效。由于食管癌的肿瘤细胞常沿粘膜 下向上转移到距肿瘤块4~6cm处,因此,上段食管切缘 应距肿瘤块~10cm,以免肿瘤复发。

六味地黄丸的妙用

六味地黄丸的妙用

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是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这一称谓来自钱仲阳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这六味中药组成。

最早是“八味地黄丸”,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

后来,宋代名医、儿科专家钱乙把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子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并用它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等病症。

后来,明代中医有一派非常推崇“肾”的作用,认为肾是人的“先天之本”,一时间,很多名医倡导补肾,比如明代名医薛己最善补肾,他就主张,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用八味地黄丸。

薛己的实践为许多后世医家认可,他们倡导的补肾观点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

比如同仁堂古方六味地黄丸要求使用出自河南的怀地黄和怀山药(四大怀药)。

怀地黄则要求第一要大,第二要熟,只用三等以上的高品质原料,再将生地黄以黄酒泡透蒸熟,遵循古方“酒蒸酒制;而山萸肉除采用道地药材“杭萸”,含核量控制在1%以内;丹皮只用安徽地产“凤丹皮”等。

名方之所以有名有效就是从源头用好材制成。

适用于肾阴虚仅从历史医家的主张就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以滋补肾阴为主;此外,从药方的组成来看,它可以达到三阴同补(补肾阴、补肝阴、补脾阴)的效果,比如熟地黄可以补肾阴;山茱萸则是肝肾同补,通过补肝来达到补肾的目的;山药能健脾益肾,通过健脾来补后天。

由此可以看出,六味地黄丸只适用于阴虚,阳虚者就不适用了。

如何判断是阴虚、还是阳虚呢?肾阴虚的典型症状是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烦热、口燥咽干,此外还有遗精、梦遗、早泄等。

肾阳虚的典型症状是腰膝酸软、不耐疲劳、经常觉得乏力、四肢发凉、喜热怕冷等。

有些肾阳不足的人,也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早泄、滑精等性功能问题。

那么,目前中年人是肾阳虚多还是肾阴虚多呢?对正常人群,做这样的区分没有意义。

阴虚、阳虚是指肾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才有的症状。

大部分人可能仅仅处于肾气轻微不足的状态,远未到肾阴虚或肾阳虚的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 谢 观 看
• 功效主治
• 《六味地黄丸》方解
方中重用熟地黄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为君药。 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取“肝肾同源”之意 山药补益脾阴,亦能固肾,共为臣药。
( 三药配合,肾肝脾三阴并补,是为“三补”,但熟地 黄用量是山萸肉与山药之和,故仍以补肾为主。)
泽泻利湿而泄肾浊,并能减熟地黄之滋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之健运,与泽泻共泻肾浊, 助真阴得复其位;
3. 书中所载方剂,既有前人已效之良方,又有钱乙之临证经 验方和化裁古方而成之新方,其中不少方剂,如六味地黄 丸、泻白散、泻黄散、导赤散、异功散、白术散、泻青丸 等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 《小儿药证直诀》的贡献
第二部分 六味地黄丸
钱乙与六味地黄丸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就任于太医院。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找到 钱乙,一脸诚恳地说:“钱神医呀,我的孩子病得很重,麻烦您到我家里看看 吧,多少钱都行。”宅心仁厚的钱乙二话不说,便到了王府。原来,小孩睡觉 时眼睛闭不上,手脚抽筋,身上也有些凉。钱乙略一思考,肯定地说:“这是 慢惊呀。”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孩子服完后,很 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 ,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 凉了。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钱乙听完王先生的陈述后,没有 表现责怪之意,只是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吩咐上午连服四次。这次钱乙没 有马上走,而是一直呆在府中。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 正当旁边人都举手相贺时,王先生却发现儿子不说一句话。钱乙见此,耐心来 :“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补肾?在怀 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闪念之间,钱乙想 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 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肉桂八种药材。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 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 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学术内容:
一、“五脏辨证”法 钱乙对《颅囟经》反复研究,深有启发,并用 于临床,收到疗效。钱乙还借助于《颅囟经》 的“小儿纯阳”之说的启示,结合自己的临床 实践在张仲景总结的辨证施治的基础上,摸索 出一套适应小儿用的“五脏辨证”法。因此, 阎季忠对他“治小儿该括古今,又多自得”。
二、主张保养养生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 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比如, 他认为面部“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颏为肾”,可以从这几部分的颜色变化上判断孩子的病症。 而观察眼内“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 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虚。”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 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丹皮清泄虚热,并制山萸肉之温涩。 (三药称为“三泻”,均为佐药。) 六味合用,三补三,其中补药用量重于“泻药”,是 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这是本 方的配伍特点。
六味地黄丸系宋·钱乙从《金匮要略》的 肾气丸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原名“地黄 丸”,用治肾怯诸证。《小儿药证直诀笺 正》说:“仲阳意中,谓小儿阳气甚盛, 因去桂附而创立此丸,以为幼科补肾专 药。”
以上方法也同样适用于成人,钱乙主张饮食、穿衣不可 太过,即:不可食之过饱,穿得过暖。精美之物或喜食 之品不宜食之过多,因为偏食使人体对各种营养成分摄 入不足,使人瘦弱。同时,食之太过会导致生病或过胖。
三、通过面部诊病
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因幼小儿 童还不能语言,即使能语言的儿童,亦往往词不达意。钱 乙通过四十余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 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 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全而未壮”。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所 以,要攻克小儿病这道难关,必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有 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
• 《小儿药证直诀》内容简介
1. 《小儿药证直诀》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论述脉证治法, 介绍小儿脉法、辩证、五脏所主、五脏病等八十一脉证, 为全书之核心;中卷记载了所治典型病案二十三例;下卷 载方一百二十余首。卷末附《阎氏小儿方论》及《董汲小 儿斑疹备急方论》二书。
2. 钱氏继承《颅囟经》之成就,博采诸家之说,并结合己之 经验撰成本书,书中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作了精辟论述, 如谓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强调小儿 病论治以脏腑辨证为宗旨,为中医脏腑辨证理论做出了贡 献。
• 作者:钱乙
钱乙(1035~1117年),字仲阳,北宋郓州 (今山东东平)人。其父颖(亦作“颢”)善医, 然嗜酒喜游。钱乙母早丧,姑母哀而收养,长而 随姑父吕氏学医。其业医以儿科见长,至京师视 长公主女疾,授翰林医学,任太医丞,后因病辞 归故里,专业儿科六十余年,是杰出的儿科医学 家。除《小儿药证直诀》外,还著有《伤寒论指 微》 《婴孺论》等。
钱乙的“保养养生”法,被后代证实是科学而有实效的 养生方法。钱乙曾说过:“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 寒。”就是说,小儿脏腑娇嫩,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 保持七分饱,脏腑就不容易受损,孩子不愿意吃饭,不 必追着喂饭,孩子饿了,自然有吃的意愿。小儿元阳充 足天性好动,如果衣服过暖,容易出汗受凉,导致伤风 感冒,因此,让小儿处于“七分暖”的环境中,不容易 患咳嗽、哮喘等病。
《小儿药证直诀》与 六味地黄丸
第一部分 《小儿药证直诀》
• 《小儿药证直诀》简介
《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 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 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 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 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 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是中医 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王先生的小孩吃了钱乙的六味配方后,半个月就能开口说话,又半月后小孩变 得生龙活虎。恐怕钱乙也没想到,他信手拈来的这一药方,一直用了近千年, 妇孺皆知。
• 处方:熟地黄 24克 山萸肉 12克 干山药 12克 泽泻 9克 牡丹皮 9克 茯苓 9克(去皮)
•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空心温水化下三丸(现代用法:亦可水 煎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