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点技术基础理论
夹点概念

一、换热网络合成
5)复合曲线(composite curve)--分冷、热物流 三股物流
物 流 初温 (℃) 终温 (℃) CP
端点温度排序
△H 20℃
T
60℃ 50℃ 40℃ 30℃ 25℃ 20℃ 0 3
25 2
3 2
1
2 3
20
25 40
30
40 60
20
45 40 105
30 40 60
2 1
33
E-12
52.8 40℃ 轻 石 脑 油 出装置 E-13
64.2t/h 粗石脑油 73.3t/h 106.6
84.6t/h C-102 122.4
107.5℃
H3 28.2t/h
C-101 143.8℃
23
E-8
130℃
19
瓦斯
C2
14.5t/h 214.5℃
E-7 245.2 E-9 461.7t/h 157.0℃ 154.0℃ 蒸汽 12.1t/h 307.2℃ 1.0MpaG
一、换热网络合成
多级公用工程案例二
T
Thmax Tcmax
1、热量欠缺; 2、冷物流换热终温Tcmax低于热物流 的最高温度Thmax; 3、引入低温(T2S)热公用工程△H2min
min
△Hh △Tmin
(或热联合);同时将原高温热物流 后移;不足部分由较高温度(T1S)热
H
公用工程△H1min供给。 △Hhmin= △H1min+△H2min; 如T1S--采用加热炉;T2S-- 采用中压蒸汽;说明热公用工程 的温度不一定要高于热流最高温 度;
70℃ E-5
重柴油 出装置 轻柴油 出装置
夹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夹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 引言夹点技术是一种用于在电气工程中连接和断开电路的重要技术。
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电路中的开关和保护问题,并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如电力系统、工业控制和通信等。
本文将介绍夹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现代电气工程中的重要性。
2. 夹点技术的原理夹点技术基于电磁原理和电路控制原理,通过控制电磁线圈的通断来实现电路的连接和断开。
其主要原理可总结为以下几点:•电磁线圈:夹点技术中的关键组件是电磁线圈,它由导电材料绕成,通过通电产生磁场。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磁场会吸引或释放控制机构,达到控制电路通断的目的。
•控制机构:控制机构是夹点技术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电磁力的作用来控制电路的连接和断开。
当电流通过线圈时,电磁力会使控制机构移动,进而使电路连接或断开。
•控制信号:夹点技术通过控制信号来控制电磁线圈的通断。
控制信号可以是电压、电流或数字信号,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来选择。
•机械结构:夹点技术还需要一定的机械结构来支撑和保持夹点的连接状态。
这可以通过机械弹簧、接触器等方式来实现。
3. 夹点技术的应用夹点技术在电气工程中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电力系统•开关设备:夹点技术用于电力系统的开关设备,如断路器、接触器、隔离开关等。
通过控制夹点的连接和断开,实现对电路的开关操作。
•保护装置:夹点技术还可以用于电力系统的保护装置,如差动保护装置、过流保护装置等。
通过控制夹点的连接和断开,实现对电路故障的检测和保护。
3.2 工业控制•PLC控制:夹点技术在工业控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PLC 控制系统中。
通过控制夹点的连接和断开,实现对工业设备的控制和调节。
•变频调速:夹点技术还可以用于变频调速系统,例如电机的启停和调速控制。
通过控制夹点的连接和断开,实现对电机的启停和调速操作。
3.3 通信•交换机:夹点技术在通信交换机中有重要作用,用于实现电话呼叫的接通和断开。
通过控制夹点的连接和断开,实现对电话线路的连接和断开。
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夹点技术原理及其在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工093 林媛10091707摘要:能源危机的到来,节能降耗已是大势所趋。
夹点技术是换热网络、水网络优化最实用的节能技术。
本文主要介绍了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近几年在工程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和良好前景。
关键词:夹点技术;换热网络;过程工程;节能系统1 前言能源与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一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在当今的世界上,能源问题更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随着能源危机日益加深,过程集成方法成为热点话题,而夹点技术以其独有的实用、简单、直观和灵活⋯的优点正在被广泛使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夹点技术已从热回收的特殊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卓有成效的过程设计方法,它是过程系统综合的强有力方法,其研究和应用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竞争能力等都有重大意义,在我国的工业和企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夹点技术(Princh Technology,pinch又译作窄点、狭点、挟点)是英国Bodo Linnhoff 教授等人于70年代末提出的换热网络优化设计方法,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化工过程综合的方法论。
夹点技术是能量回收系统分析的重大突破,80年代以来夹点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工业生产的连续和间歇工艺过程,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夹点技术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存在多股冷、热物流,过程综合就是要设计出能使冷热物流充分换热以尽可能回收热量,并同时满足投资费用、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的过程系统。
夹点技术是以化工热力学为基础,以经济费用为目标函数,对换热网络的整体进行优化设计。
优化过程包括冷热物流之间的匹配,冷热公用工程的类型和能级选择;加热器、冷却器及系统中一些分离器、蒸发器等设备在网络中的合适放置位置;节能、投资和可操作性的i维权衡。
夹点技术理论及其求解方法讨论

夹 点 技 术 ( ic eh ooy Pn hT cn lg )始 创 于 2 世 纪 传统上 是 由经验确定 ,但这 样就有可能存在一些不 必 0 7 0年代 末 ,是 由英 国 学 者 Ln hfB提 出 的 。英 国 in o 要 的 误 差 ,而 采 用 Sp r agt g 问 题 表 格 方 法 在 ueT r i 和 en
右 。夹 点技 术 立足 于严 格 的热 力学 和数 学 规则 ,具 骤 是 : 有 完 备 的理 论 基础 ,计 算 简 单 、可 靠 ,方 法 灵 活 、
种 全 新 的 、强 有 力 的 设 计 方 法 。
◇ 根 据 △ = A ,采用 问题表 格法 或者 温 丁 HR T ◇ 采 用 垂 直 换 热 模 型确 定 网 络 的 面 积 ,采 用
实 用 ,工 程技 术 人员 容 易掌 握 。夹 点技 术代 表 了一 焓 图确 定 能量 回收量 ,进 而计 算 网络 的年运 行费 ;
l 基 本 原 理
过组合温 焓曲线或 问题表格 找出能量 回收 的瓶 颈 ,建
与运转费用 的权 衡 ,对 网络进 一步调优 ,得到一个 最
图论 中 的欧拉 定 律确 定夹 点 两边 子 网络 的最小 单 元 数 ,并 按 照每 一单 元 分配 相 等面 积 的规则 计算 出网
T 离 最优 解 。这 种情 况 下 ,无 论后 继 步骤 如 何完 善 都 A ,且 认 为 热 回收 网 络 的最 小 传 热 温差 、划 分
不 可 能 达 到 期 望 的 最 低 费 用 目标 。
温 度 区 间温差 与 热交 换器 内最小 传 热温 差相 目标 、换热单元 数 是 不经 济 的 ,也是 不 可取 的。造 成这 些结 果 的直 接 2 目标 和公用工程 消耗 量 目标进行调节 ,首先完成 能量 原 因就 是 夹点 技术 本 身 的特 点 ,由于夹 点技 术将 换 回收 目标 ,其 次完成换热单元 目标 和换热面积 目标 , 热 网络 分 块 进 行 设 计 ,这 大 大 简 化 了设 计 的复 杂 但在 设计过程 中 ,其初始 网络 一旦形成 ,其基 本拓朴 度 ,但 也 正是 由于这 种 简化 将换 热 网络 的整 体 性打
4.0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

凡是等于P点温度的热流体部位和等于Q点温度的冷流体部位都
是夹点。热流体的夹点温度与冷流体的夹点温度相差ΔTmin。
夹点描述所得信息: (1)过程系统的最小传热温差,夹点部位的传热温差最小; (2)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QH ,min ; (3)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 (4)系统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5)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 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 (6)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冷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夹点温度差的影响: Δ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QR,max减小 不同温差的影响
过程能量综合(集成)的基本概念
(7)能量综合设计优化,须服从多方面的工程约束并与 之协调:质量、安全、环保、开停工,及因市场和季节 变化而要求的生产条件的柔性。协调的目标准绳:经济 效益。
(8)能量综合设计的原则应当体现在各种类型的设计任 务中:新装置(工厂)设计、现有装置改造、总流程调 整、扩产脱瓶颈、新产品新工艺的工业化开发等等。
不同物流在 T-H 图上的标绘:
冷物流 热物流
纯组分气化 纯组分冷凝 多组分气化 多组分冷凝
5.1.2 组合曲线(Composite curve)
将系统的物流组合起来,以便于进行过程的冷、热物流的合 理匹配。 组合方法:
组合曲线的构造过程
例题:三个冷物流,构造组合曲线。
5.1.3 在T-H图上描述夹点
为什么要分析夹点
• 石化企业节能降耗的历史任务重大 • 占世界能源消费量的16.8%,;虽然GDP只占世 界的8%.中国能源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和挑 战 ,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近50% 。 • 近年来石油价格成倍飙升,大国对资源的争夺 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供应 保障,已带来严峻的挑战。
夹点技术及其应用

综 述文章编号:1002-1124(2004)06-0045-02 夹点技术及其应用张济民(大庆联谊石化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大庆163852) 摘 要:介绍了夹点技术的原理,综述了夹点技术的应用领域、作用、效果,国内应用情况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夹点技术;过程综合;节能中图分类号:T Q05115 文献标识码:BPinch point technique and its applicationZH ANGJi -min(Daqing Lianyi Petrochem ical Joint -S tock C o.,Daqing 163852,China ) Abstract :I t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pinch point technique ,summare its application fields ,effect ,and applicationand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K ey w ords :pinch point technique ;process synthesize ;energy conseration收稿日期:2004-02-16作者简介:张济民(1968-),男,工程师,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工程专业,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化工生产工作。
夹点技术(Pinch T echnology ,pinch 又译作窄点、狭点、挟点)是英国Bodo Linnhoff 教授等人于70年代末提出的换热网络优化设计方法,后来又逐步发展成为化工过程综合的方法论。
夹点技术是能量回收系统分析的重大突破,80年代以来夹点技术在欧洲、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现已成功地用于各种工业生产的连续和间歇工艺过程,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1 夹点技术基本原理简介工艺过程存在多股冷、热物流,过程综合就是要设计出能使冷热物流充分换热以尽可能回收热量,并同时满足投资费用、可操作性等方面的约束条件的过程系统。
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

科技 一向导
◇ 高教论述◇
夹点技术的基本原理
刘 2 1 1 1 6 )
【 摘 要】 夹点技术是 以化 工热力 学为基础 , 以经济 费用为 目 标函数 , 对过程 系统整体进 行优化设计和 节能改造的技术。 本文概述 了夹点技
一
量衡算 . 算 出每个 子 网络多余 或亏损 的热量 . 然后计算各个 子网络 的 ( 5 ) 设 计时需要考 虑系统 的可操作 性 、 安全性 及生产工艺 中有 无 累积热量 . 在“ 累积“ 输 出列 中, 负值绝对值最大处就是在一定 △ 条 特 殊 规 定 等 件下该 网络所需 的最小热公用工程量 r ‘ ‘ 热流量” 最后一个子 网络 的输 将得到的两个系统相加 , 即形成具有最小公用工程费用的初始网络。 出的“ 输 出” 就是该 网络所需要的最小冷公用工程 : 热流量的“ 输 出” 列 5 . 结 束 语 数值为零处( 在该点热交换 为零 ) . 即为 夹点位置 , 夹点 温度为该处冷 总之 . 夹点是 制约整个 系统 能量性能 的“ 颈瓶” , 它 的存 在限制 了 热物流温 度的平均值 进一步 回收能量的可 能 对于 石油化 工等典 型的过程工业 . 用夹点分 当物流较 多时. 采用复合温焓线很繁琐 。 且不够准确 , 此 时常采用 析 的方法对过程 系统 的用能用水状况进行诊断 . 可找 到过程 系统 的用 问题表来精确计算 。具体步骤如下 : 能瓶颈所在 .夹点技术在换热 网络水网络中的应用为 国民经济的发展 ( 1 ) 以冷、 热流体 的平均温度为标尺 . 划分温度区间。 冷、 热流体的 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 的工程实例证 明.利用夹点分 析 平均温度 相对热流 体 , 下降 l / 2 个 夹点温差 ( △ I / 2 ) ; 相对冷 流体 , 上 技术 . 指导具体过程系统工程 的改造或设计 . 能降低公用工程消耗量 和 升1 / 2 个夹点温差( △T J2 ) 。这样可保证在每个温 区内热流体 比冷流 初期的 投资费用, 实施方法简 单, 具有明 显的 优势, 应用前 景广阔 。 I 体高△ 这样可保证在每个温区内热流体比冷流体 高△ , 满 足传 热 的需要。 【 参考文献 】 ( 2 ) 计算每个温 区内的热平衡 , 以确定各温 区所 需的加热量 和冷
夹点分析

2.1 换热器网络的综合 2.2 过程系统的能量集成
2.2.1 蒸馏过程与过程系统的能量集成 2.2.2 公用工程系统与过程系统的能量集成 2.3 全过程系统的能量集成 2.4 实例 2.4.1 乙烯装置的夹点分析 2.4.2 乙烯精馏塔系统优化
夹点分析
1. 夹点技术(分析)的基础
(3)修正ΔT min ,直至QH, min、QC,min与现有过程系统所 需的热、冷公用工程负荷相符,此时即确定了该过程系统的 夹点位置。
方法二:采用现场过程中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实际传热温差进行
计算。物流间传热温差值ΔT min ,即平均传热温差:
T T Tm
H
C
C C
T H
C —热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夹点处热流体温度90 ℃,冷流体温度70 ℃,夹点温度(界面 虚拟温度)80 ℃。
若改变最小传热温差ΔT min = 15℃,则结果如下:
表5 子网络序号
k 1 2 3 4 5 6
问题表格(1)
冷物流及其温度
C1
C2
℃ 150
125 140
100 115
75 90
45 60
25
20
△Tmin = 15 ℃
-80
55
0
135
110
55
-55
135
25
12.5
-55 -67.5 25 12.5
结果比较:
表7
△Tmin /℃
20 15
选用不同 △Tmin 值计算结果的比较
夹点位置 / ℃
QH,min / kW QC,min / kW 热物流
冷物流
107.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5-12
问题表格(1)
子网络序号
k 1
冷物流及其温度
C1 C2 ℃ 140 135
热物流及其温度
H1 H2
2 110 3 85 4 55 5 50 6 35 7 30
表 5-13
问题表格(2) 热 Ik 0 10 -2.5 -90 45 27.5 -55 流 Ok 10 -2.5 -90 45 27.5 -55 -67.5 量 / kW Ik Ok 90 100 87.5 0 135 117.5 35 100 87.5 0 135 117.5 35 22.5
问题表格2 表 5-4
子网络 序 号 赤
问题表格(2)
字
热量/kW 无外界输入热量
△Tmin = 20 ℃
热量/kW 外界输入最小热量
Dk / kW
Ik
Ok
Ik
Ok
SN1 SN2
SN3 SN4 SN5 SN6
-10.0 12.5
105.0 -135.0 82.5 12.5
0 10.0
-2.5 -107.5 27.5 -55.0
多个热源与多个热阱匹配换热:
hj aj T j
j— 第j个物流 找到一参照物流r,则:
T j
hr a j h j ar
Tr
每一物流的传热温差贡献值都确定以后,按5.2.1节介绍的操作 型夹点计算步骤进行夹点计算,确定改进后的夹点位置,进行 热回收系统的设计。
5.3 过程系统的总组合曲线
负的剩余热量(即需要子网络3向子网络2供给热量,但这是不可
能的)。
k=6,(温度间隔为25~20 ℃)
D 6= 2.5 ×( 25-20) = 12.5
(正号表示有热量赤字12.5kW)
I 6 = O5 = -55
子网络5 (SN5)无剩余热量供给了子网络6 (SN6) 。 O6 = I 6 - D6 =-55 - 12.5 = -67.5 O6为负值,说明子网络6(SN6) 热量不够,无法达到规 定的传热要求。
第5章 夹点技术的基础理论
夹点技术:以热力学为基础,分析过程系统中能量流沿温度的分
布,从而发现系统用能的“瓶颈”(Bottleneck)所在,并给以
“解瓶颈”(Debottleneck)。 1978年,Linnhoff 首次提出换热网络的温度夹点问题。
5.1 过程系统的夹点及其意义 5.1.1 T-H 图 ( 温-焓图 ) (Temperature-Enthalpy)
子网络 序 号 赤
问题表格(2)
字
热量/kW 无外界输入热量
△Tmin = 15 ℃
热量/kW 外界输入最小热量
Dk / kW
Ik
Ok
Ik
Ok
1 2
3 4 5 6
-20 12.5
87.5 -135 110 12.5
0 20
7.5 -80 55 -55
20 7.5
-80 55 -55 -67.5
80 100
I1=QH,min
=107.5 kW ( 最小公用工程加热负荷)
( 最小公用工程冷却负荷 )
O6 =Qc,min =40kW 夹点特征:
夹点处系统传热温差最小,等于ΔT min; 夹点处热流量等于0. 夹点介于子网络3(SN3)和子网络4(SN4)之间,夹点处热流体温 度90 ℃,冷流体温度70 ℃,夹点温度(界面虚拟温度)80 ℃。
设计型夹点计算:改进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传热温差以及对物
流工艺参数进行调优,以得到合理的过程系统中热流量沿温度 的分布,从而减小公用工程负荷,达到节能的目的。 如何确定各物流适宜的传热温差贡献值,从而改善夹点? 具有一个热阱(或热源)和多个热源(或热阱),满足:
Ui ai
i— 第i台换热器。
Ti
方法二:采用现场过程中各物流间匹配换热的实际传热温差进行
计算。物流间传热温差值ΔT min ,即平均传热温差:
Tm
T
H C
T
C C
T T
H C C C
—热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冷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采用“虚拟温度法”法,具体步骤: (1)按现场数据推算各热、冷物流对传热温差的贡献值
适宜的ΔT min 是总费用最低的优化值。
5.1.4 用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
热级联: 每个单元都是相似的传热过程组 成的串级结构。每一级相当于一个子网络 热级联- 虚拟的结构,同一温位的物流 集中于同一级。 第 k 级的热平衡 (k =1、2、3、4、…..K) 输出 = 输入- 赤字 Ok=I k-D k D k=(∑CPC- ∑CPH )(T k-T k+1)
组合曲线的构造过程
例题:三个冷物流,构造组合曲线。
5.1.3 在T-H图上描述夹点
夹点 两曲线的垂直距离=ΔTmin
凡是等于P点温度的热流体部位和等于Q点温度的冷流体部位都
是夹点。热流体的夹点温度与冷流体的夹点温度相差ΔTmin。
夹点描述所得信息: (1)过程系统的最小传热温差,夹点部位的传热温差最小; (2)最小的公用工程加热负荷QH ,min ; (3)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 (4)系统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5)夹点将系统分为热端和冷端,热端在夹点温度以上,只需 要公用工程加热(热阱); (6)冷端在夹点温度以下,只需要冷公用工程冷却(热源)。 夹点温度差的影响: Δ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QR,max减小 不同温差的影响
(3)按5.1.4节介绍的问题表格法进行夹点计算,但不同之处是 全过程系统取ΔT min值为零,这是因为当所有物流转换成
虚拟温度后,都已经考虑了各物流间的传热温差值;
(4)打印输出计算结果。
P123 [例5-3] 作出过程系统中热流量沿温度的分配,即总组
合曲线如图所示:
夹点温度1050C
5.2.2 合理地设计夹点位置—设计型夹点计算
Q W c p (Tt Ts ) H
斜率 T H Tt T s H 1 W cp
W·p-热容流率 c
不同物流在 T-H 图上的标绘:
冷物流 热物流
纯组分气化 纯组分冷凝 多组分气化 多组分冷凝
5.1.2 组合曲线(Composite curve)
将系统的物流组合起来,以便于进行过程的冷、热物流的合 理匹配。 组合方法:
操作型(模拟型)夹点计算:确定现有过程系统中热流
量沿温度的分布,热流量等于零处即为夹点。
方法一: 采用单一的ΔT min (或HRAT,Heat Recovery Approach Temperature),确定夹点位置的计算步骤如下:
(1)收集过程系统中热、冷物流数据,包括其热容流
率、初温、终温等; (2)选择一最小允许的传热温差初值ΔT min,按5.1.4节介 绍的问题表格法确定夹点位置,并得到系统所需的热、 冷最小公用工程负荷QH, min、QC min ; (3)修正ΔT min ,直至QH, min、QC min与现有过程系统所 需的热、冷公用工程负荷相符,此时即确定了该过程系 统的夹点位置。
C2
3.0
25
100
10
表5-11 物流标号 H1 H2 C1 C2
物流的虚拟温度 虚拟初始温度/℃ 150 – 10 = 140 90 – 5 = 85 20 + 10 = 30 25 + 10 = 35 虚拟目标温度/℃ 60 – 10 = 50 60 – 5 = 55 125 + 10 = 135 100 + 10 = 110
T C ,i、 T C , j
H C
,i、j分别表示热、冷物流的序号;
(2)确定各物流的虚拟温度 热物流虚拟初始温度=实际初始温度 热物流虚拟目标温度=实际目标温度 冷物流虚拟初始温度=实际初始温度 + 冷物流虚拟目标温度=实际目标温度 +
T T T T
H C ,i H C ,i C C,j C C,j
SN6
对子网络进行热衡算:
Ok=I k-D k
D k=(∑CPC- ∑CPH )(T k-T k+1)
k=1,(温度间隔为 150~145 ℃)
D 1=(0-2) ×(150-145) = -10
(负赤字表示有剩余热量10kW) I 1 = 0 (无外界输入热量) O1= I 1 - D 1= 0 -(-10) = 10 O1为正值,说明子网络 1(SN1) 有剩余热量供给子网络2(SN2)
若改变最小传热温差ΔT min = 15℃,则结果如下: 表 5-5 子网络序号 k 1 125 2 100 3 75 4 45 5 25 60 90 115 140 问题表格(1) 冷物流及其温度 C1 C2 ℃ 150 △Tmin = 15 ℃ 热物流及其温度 H1 H2
6
20
问题表格(2) 表 5-6
10.0 -2.5
-107.5 27.5 -55.0 -67.5
107.5 117.5
105.0 0 135.0 52.5
117.5 105.0
0 135.0 52.5 40.0
过程分析: 消除 I 或 O 的负值,方法:引入公用工程加热负荷使 I1 = 各子网络中最小负数的绝对值(107.5)得:结果: O3=0, 在夹点处
QH min 和系统最小的公用工程冷却负荷QC min ,以及系统
最大的热回收量QR,max ; (4)夹点处温度差的影响 ΔT min大,QH, min、QC min 增大, QR,max减小。 适宜的ΔT min 是一个课题,一般以经验选取。
系统具有最低公用工程消耗以及最大热回收的原则: (1)热量不能穿透夹点 (2)夹点上 方不能设置公 用工程冷却